第一篇: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
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大全【一】
近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典礼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方面”。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群众,奋力担当作为,发扬奉献精神,始终把“人民至上”融入到精神血脉,转化为行动自觉,落实到工作全程。
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群众,切实拓宽便民通道。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怀揣深厚感情,深入基层一线。带头“走村入户”,主动“上门服务”,把上级的政策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切实拓宽便民渠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尤其要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真真切切的帮助,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做细做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员干部要奋力担当作为,持续推进利民政策。“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只要事关群众利益,哪怕是细枝末节,也需拿出百倍热情。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乡村振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民生政策,要想让这些利民政策落地生根,还需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真抓实干,奋力担当作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视作干事创业的“方向标”,做到群众的需求点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心就要转移到哪里;群众的期盼在哪里,我们的努力方向就要延伸到哪里。“行利民之事”不是简单喊喊口号,而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把利民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期盼摆在前头。对群众的诉求认真对待,对群众的困难尽力解决,对群众疑问及时解答。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在一件件利民惠民的政策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
党员干部要发扬奉献精神,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头等大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以“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气概,把一腔热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立足本职岗位,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勇于担负起一切急难险重的任务。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记牢公仆的身份,承担肩上的重任。坚决抵制不良作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用实干践行初心,用奉献落实使命。
精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大全【二】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千里总有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枝繁叶茂的根基、是我们党源远流长的源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心系人民群众,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人民才会坚定不移的跟党走,跟党一起奋斗,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同舟共济,一切依靠群众。“抗倭十四载,血战乾坤赤。”武器装备极端落后,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八路军能够得到相对可靠的后勤保障、能够创造一个个无法复制的战争奇迹,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其诀窍就是: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赢得战争。民心所向,固若金汤。群众的拥护支持,构筑起抵御艰险的铜墙铁壁;军民的鱼水相依,激发了克难攻坚的战斗潜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依靠人民,无往而不胜;脱离人民,一定会失败。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的昭示。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心系人民群众、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人民才会坚定不移的跟党走,跟党一起奋斗,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精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大全【三】
5月27日和28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闭幕,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而“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全国两会中贯彻始终,成为最大亮点。无论是一年来发展的成就,还是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以及各种民生大礼包、各项决策部署等等,都体现着“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随着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艘承载14亿中国人民幸福的“人民至上号”巨轮即将再次起航,乘风破浪。
坚定信心,鼓舞干劲,“人民至上号”动力满满、蓄势待发。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重要时刻,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亿万人民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鼓舞了干劲。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到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从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到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揽子的“硬核”举措,无不彰显了中国战胜困难、提振经济、脱贫攻坚、保障民生的实招,而这背后正是承载了14亿中国人幸福的“人民至上号”巨轮的蓄势待发,彰显出中国前行的坚定信心和无穷力量。
攻坚克难,全面决胜,“人民至上号”目标明确、直航小康。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指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决心大,干劲足,胜利已然在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这也展现了我们党兑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庄严承诺的决心。从两会出发,汇聚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这艘“人民至上号”巨轮,必然劈波斩浪,带领全国人民,直航小康。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人民至上号”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六稳”“六保”谈认识、明方向、析路径——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积聚未来发展势能,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我们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才能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不断推动“人民至上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精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大全【四】
5月22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对于关注两会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来说,今年的报告颇有不同,仅1万字左右的全文,应系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报告虽短,但干货不少。从“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到“减免国有房产租金”;从“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到“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从“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到“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一系列细致的民生安排,回应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人民”二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依旧“火热”而“高频”,质朴而温暖。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打开时间的维度,2020年注定特殊且不凡。“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力的集中体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今年“两会时间”的开启,预示着中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前景,也迸发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誓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最强音。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在于顺应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愿。全国人代会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他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回望过去7年,每一次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到人大代表团和大家亲切交流。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他总是看得重、问得细、记得牢。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民生之重”从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牵挂之重”!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时间是奋斗历程的忠实记录者。2020年用将近半载的光阴,见证和呈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奋斗奇迹,筑起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丰碑。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艰险越向前。今年的“两会”,是历史上首次因公共卫生事件而延期,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却一脉相承,贯穿始终。变化的是会期,不变的是信心;变化的是议题,不变的是决心;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二字重千钧。“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如果将全面小康比作一幅壮美的画卷,那么,民生无疑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和最温暖的主题。“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迎着胜利的曙光,承载人民的期盼,深情凝视“收官之年”的全国“两会”,各级党员干部自当倍感触动、倍受启迪、倍增干劲!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放在心头,扛在肩上!
精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大全【五】
岁月静好,好书相伴。打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个专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跳出‘身边的小小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化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进实践深处、心灵深处、思想深处,用真情实感答好时代课题,绘制出人民壮丽的“精神图谱”。
走进实践深处“抒写人民”,绘出原汁原味“肖像图”
作家不是“坐家”,创作不是“空想”。文化文艺作品是为人民服务的,绝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扑下身、沉下心、迈开腿,创作“接地气”、有“烟火气”的作品,才能真正在人民群众中间“传得广”“叫得响”。只有走进实践深处,将人民“心中所思”“脑中所盼”真实呈现,才能原汁原味地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传”。要富有“同理心”“共情力”,在丈量世界中发现“真善美”。要多去优秀企业了解创业发展、多去先进榜样身边记录典型事迹、多去贫困地区感受脱贫成果、多去美丽乡村见证巨大变化,以“真情感”感染人,以“好作品”提升人,让人民群众在文艺作品中收获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启迪。
走进心灵深处“描绘人民”,绘出幸福生活“多彩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一个时代风貌的“符号”。只有牢牢抓住观众口味,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心理需求创作作品,才能真正让人民享受到精神的“盛宴”。在儿童作品创作上,要突出素质引领,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讲好属于儿童自己的故事;在青少年的作品创作上,要结合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惩恶扬善中,帮助他们构筑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在中年作品创作上,要富有生活气息,注重描写中年职场、婚姻生活、养老抚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在中年的压力与危机中,贯穿生活主线,擦亮幸福底色;在老年作品创作上,要从老年人的期待出发,丰富老年人内心深处的精神生活。打破唯点击率、收视率至上的不良业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传递幸福生活“正能量”。
走进思想深处“歌唱人民”,绘出精神风貌“立体图”
文化文艺作品既要深刻反映时代,更要解决时代问题,要在展现人民精神风貌的过程中,讴歌时代发展精神。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不能新瓶装旧酒,永远都是老套剧情,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胡乱篡改粗制滥造。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能量引领文艺新风尚。要感受时代脉动,紧跟时代脚步,鼓励多制作一些言说、讨论等题材类节目,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聆听专家见解、分享人生感悟、讨论现实问题,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智慧的交锋和思想共识中,实现思想的再凝聚、再升华。
第二篇: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
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下是写写帮文库网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5篇【一】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这些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这些重大举措再次鲜明昭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党最有标识度的价值选择。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们既要消灭中国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样是人民群众一砖一瓦建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根本”二字,力重千钧。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党中央首先明确这是一场人民战争。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迅速开展社会动员、发动全民参与,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控体系,14亿中国人汇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地持续奋斗。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这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5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如何看待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我的看法是“国家至善,人民至上”。
在至善的国家里,人民必然处于崇高的地位,人民的利益必将得到切实的维护。列宁就曾说过:“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是会被推翻的。”我国《宪法》第一条“总则”将我国的国家性质规定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有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准扶贫措施的全面实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今天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至善的国家。
反观历史,大凡统治者不尊重人民地位,不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必然积弊深重,阶级矛盾必然尖銳对立,百姓生活必然艰难困苦。战国时期,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百姓生死。屈原提倡“美政”思想,终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屈原只得在汩罗江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最终沉江明志。北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本来结束了纷乱的时局,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只可惜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均以失败告终,纵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忠臣如范仲淹,有力主“富国”“强兵”的志士如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人,但因为统治者的腐朽投降政策,使得百姓遭难,国家灭亡。
国家至善,人民当自强有担当。近代中国多次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无数志士仁人抱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流血抗争,最终打败了入侵的外国列强,消灭了反动派,在积弱积贫、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建立起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步走向了繁荣富强。邓稼先以严谨的计算推翻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原有结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南仁东潜心天文研究,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刘细谷自强不息,成为“无臂木匠”“无臂电影放映员”“无臂作者”“无臂公益人”……正因为有了无数这样自强有担当的人,中国才成为世界上令人尊重的“至善”国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正确认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不负韶华,掌握科学本领,秉持“人民至上”之原则,为建设至善之国而拼搏奋斗。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5篇【三】
岁月静好,好书相伴。打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个专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跳出‘身边的小小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化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进实践深处、心灵深处、思想深处,用真情实感答好时代课题,绘制出人民壮丽的“精神图谱”。
走进实践深处“抒写人民”,绘出原汁原味“肖像图”
作家不是“坐家”,创作不是“空想”。文化文艺作品是为人民服务的,绝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扑下身、沉下心、迈开腿,创作“接地气”、有“烟火气”的作品,才能真正在人民群众中间“传得广”“叫得响”。只有走进实践深处,将人民“心中所思”“脑中所盼”真实呈现,才能原汁原味地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传”。要富有“同理心”“共情力”,在丈量世界中发现“真善美”。要多去优秀企业了解创业发展、多去先进榜样身边记录典型事迹、多去贫困地区感受脱贫成果、多去美丽乡村见证巨大变化,以“真情感”感染人,以“好作品”提升人,让人民群众在文艺作品中收获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启迪。
走进心灵深处“描绘人民”,绘出幸福生活“多彩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一个时代风貌的“符号”。只有牢牢抓住观众口味,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心理需求创作作品,才能真正让人民享受到精神的“盛宴”。在儿童作品创作上,要突出素质引领,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讲好属于儿童自己的故事;在青少年的作品创作上,要结合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惩恶扬善中,帮助他们构筑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在中年作品创作上,要富有生活气息,注重描写中年职场、婚姻生活、养老抚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在中年的压力与危机中,贯穿生活主线,擦亮幸福底色;在老年作品创作上,要从老年人的期待出发,丰富老年人内心深处的精神生活。打破唯点击率、收视率至上的不良业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传递幸福生活“正能量”。
走进思想深处“歌唱人民”,绘出精神风貌“立体图”
文化文艺作品既要深刻反映时代,更要解决时代问题,要在展现人民精神风貌的过程中,讴歌时代发展精神。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不能新瓶装旧酒,永远都是老套剧情,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胡乱篡改粗制滥造。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能量引领文艺新风尚。要感受时代脉动,紧跟时代脚步,鼓励多制作一些言说、讨论等题材类节目,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聆听专家见解、分享人生感悟、讨论现实问题,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智慧的交锋和思想共识中,实现思想的再凝聚、再升华。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5篇【四】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性,反复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理念一以贯之地体现在维护人民利益、关心民生疾苦、解决实际问题上。学习和践行这一人民观,必须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完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健康等民生保障制度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问题均居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就业”,提出了一系列“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的举措,强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足见稳就业不仅关乎民生改善,而且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就要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岗位,让人民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可靠的权益维护,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就业优先、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灵活就业、劳动关系协调、公平就业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和就业的影响,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资助以训稳岗,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劳动关系。疫情期间,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新经济、新业态迅猛发展,催热了“新就业形态”,要顺势而为、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
教育关乎人民发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是维护人民利益、就是保民生,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制度,深入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完善教师地位待遇等保障制度。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健全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完善国民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要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完善教育制度实施体系,完善教育决策和执行制度,健全教育政策性文件制定程序,实行重大教育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在常态化制度建设的同时,要聚焦民生热点并做出制度性安排,科学评估疫情期间,运程教育、在线教育等教育业态的运行及其作用,给予更加明确的法律定位。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人民生命高于天,习近平总书记5月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加强一系列重点制度建设,为基本民生保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此外,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5篇【五】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提供了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回顾我们党走过近100年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史,就是一部来自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近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中收获了幸福感,增强了获得感。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就应始终涵养“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始终回应人民需要、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依靠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危急关头、困难时期、关键时刻,把什么摆在首位,最能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性质和底色,也可以看出其努力和奋斗为了谁、依靠谁。正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才有了土地革命时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有了群众用手推车赢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才有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论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是100余岁的老人,均没有放弃、没有遗漏,并对治疗费用进行了报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常思考、用心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人民立场,走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回应“人民期盼”,积极改善民生。群众的期待,是呼声、是信号;回应好人民的期待,是工作的落脚点,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的感受是“晴雨表”,群众的呼声是“信号器”。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盯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呼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校准干事创业“坐标”,在落实好“六稳”“六保”工作中回应群众期待,实施更多民生工程、拿出更多惠民举措,真正做到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更好满足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
对标“人民满意”,努力造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有没有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干部自己评价的,而是人民群众评判的,群众自身感受到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作为要求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始终做到在谋划发展思路中问计于民,在查找问题中听取意见于民,在改进工作举措中求教于民,在落实发展任务中依靠于民,把一切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工作实践的始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用心用力办好为民服务之事,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以担当实干提升群众满意度,使各项工作达到群众满意的标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广大党员干部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始终与亿万人民一起,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交上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带领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优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
每位青年都要有深入领会,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人生。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五篇【一】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优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五篇【二】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见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担当作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让我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体现在勇于担当、勤于奋斗的点滴行动中。“有我”,是党员干部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亦是对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深刻领会。“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简单的“有我”二字,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达胸怀,凝聚着“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刚毅品格,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毅勇气。“我是党员,冲锋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户测温,党员干部遇险不避挺身而出,展现硬核担当;洪峰过境,沿河值守、彻夜清淤,党员干部遇难不惧而奋勇向前,彰显为民情怀。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句“有我”践初心,只要国家召唤、人民需要,共产党人永远冲锋在前!
显乎于“范”,以“忘我”之境,勇立潮头。谈到“忘我”,似乎都会联想到“忘我工作”这个成语,而此处“忘我”之境的“忘我”却是指忘记本我,以职责身份来引导自己的言行。共产党员是政治身份,也必然是第一身份,不只是个人的身份标识,更是对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认知。在这重身份的背后不仅有荣光,还有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国家和民族赋予新一代共产党人以时代重任,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发扬勇立潮头精神,主动迎难而上,全力攻坚克难。越是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越需要党员干部时时牢记“第一身份”、恪守“第一职责”,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境界,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我价值。
优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五篇【三】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卫生安全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内容包罗万象。中国社会有着复杂、多元的治理需要,长期保持卫生安全稳定并非易事。我国之所以能成为疫情期间第一个保持稳定的国家,关键在于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把握住了维护卫生安全的一些重要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安全大如天。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疫情期间,基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针对人民群众的卫生安全需要开展工作,通过这次疫情,我国更加加深了卫生安全相关法律来保证人民的安全,保证人民的健康平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此次疫情的爆发,我国的卫生系统暴露了很多问题和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查漏补缺,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我们要针对此次疫情出现的问题,布下一个密集、缜密的人民健康防护网,需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着力下好平时功夫;基层工作中,更要借此次疫情出现的问题,建立有效的防护网,区域联动、人员调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社区防护体制……瞄准的是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迫切需要各方面系统集成,合力落实。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唯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的力度,增强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才能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首位、落到实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力量。
优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五篇【四】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到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受到热烈反响。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力重千钧”;人民至上,是他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和深厚情怀。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既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诚深情,又再一次诠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极其特殊的深意。
这深意就是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立下了庄严的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广大人民,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深深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正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毫不动摇的信仰和理念,才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这个“根基”和“血脉”就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守护好、践行好。即便走得再远,也要永远铭记我们是谁、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取信于民、为人民所信赖。
这深意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战胜险阻、谋求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年代,无数英雄战士奔赴前线、英勇牺牲甚至未曾留下英名;改革开放时期,无数贤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建设发展倾尽心血与汗水;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团结一心、集思广益,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之中,凝聚起催枯拉朽的磅礴伟力。尤其是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人民的力量更是凸显得愈加鲜明。就如当前我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决定性成就,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力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但正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坚守、自律、支持、奉献、牺牲,才能构筑起最严密的疫情防控安全线,才创造了如今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人民,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根基,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在应对危机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这深意就是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清楚“我是谁”“依靠谁”更要深刻明白“为了谁”“为了什么”,不仅要“坚持好”“发展好”,更要“落实好”“完成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指标”。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把为民造福的各项工作当作最紧要的工作来做,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想尽千方百计”缓解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生产生活所可能受到冲击和影响,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向前发展,让一系列“民生红包”真正惠及人民、直抵人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深意就是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即便在疫情防控条件下也要进行,这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又极大彰显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厚度和深度。坚持人民至上的实现路径,就是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深入的、持久的紧密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有更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也变得愈加险峻复杂,而同时面临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挑战”。要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其首要的、根本的就是要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忧心事,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进一步夯实我们向前发展的坚实根基。
优选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五篇【五】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宣告今年的全国两会落下了帷幕。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引起现场代表们的热烈反响,“人民至上”也成为了2020年两会的“热门词汇”。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执政理念,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忠实信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把人民至上理念融于血脉、植入心田,以最大勇气、最强底气,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坚守初心,把准人民至上的时代要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这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暖人心扉、贴近民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这样的成效来之不易。我国继续稳步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实行“两手抓、两不误”,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全文18次提到“民生”,明确提出“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卫生、医疗、养老、文化、社会保障等不同领域民生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苦干实干,担起人民至上的时代使命
实事求是是我党坚定的思想路线。今年的全国两会有2个“亮点”。一是“云会议”模式。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图文直播,向全国人民实时传递两会讯息,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都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二是最短政府工作报告。以往《政府工作报告》用一半篇幅总结过往成绩,但今年只有4000多字,大量的篇幅用于阐述面临新形势要采取的新措施。以往政府工作报告要包括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但今年只突出重点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大干部应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这在提醒我们,越是吃劲时刻,越要担当作为。我们要始终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奋力前行,继续埋头苦干,务实重干,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以真心实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攻坚克难,交出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一方面,国际社会重点关注中国如何克服困难再上台阶;另一方面,我们经济发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党和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今年除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促进就业、脱贫攻坚、治理污染、疫情防控常态化等一系列重点支出需要保障,兜牢民生底线是关键。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发扬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执守简朴、力戒浮华。特别是基层一线党员干部,更要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做到临难不避、实干为先,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实干笃定前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第四篇: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
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思想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一】
11月25日党员统一活动日上,我村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一起观看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第二集《人民至上》,这部片子从精准扶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改善就业环境、人口老龄化、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几个方面来讲诉我国五年来的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变。看完之后我不由的为党中央五年来为老百姓谋福利的点点滴滴而赞叹,也由衷的深受感动!
何为“人民至上”,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人民,只要人民期待的,我们都要尽最大的全力去完成。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德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看完专题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习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牵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心忧仍未脱贫的百姓。看着片中习总书记拉着老百姓的手嘘寒问暖,我顿时也心生暖意。百姓就是天,总书记说他一直以来就是想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么多年初心不变,始终坚持这个原则。习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时候提出,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记提大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把工作要作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仅201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就减少了1240万人。独龙族,人口不多,仅有6900人,但是为了方便族人,政府在雪线下打出一条高原隧道,把大山两侧的世界直接连接起来。习总书记说“独龙族是56个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员,全国56个民族,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实现小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全民小康,而小康的标准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五年来,我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人民群众的期待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未决的难题。人民群众的获的感不单单是片子上体现的,更多的是在实实在在的改革措施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建立了11万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依。教育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百分之4以上,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好的教育环境,好的教育质量。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大病统筹保险基本全覆盖。
“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奋斗的准则,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师,与人民同行。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我们一定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二】
初心不忘,人民至上。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的心中,这样伟大的人民,这样伟大的民族,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提供了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回顾我们党走过近100年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史,就是一部来自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近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中收获了幸福感,增强了获得感。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就应始终涵养“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始终回应人民需要、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依靠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危急关头、困难时期、关键时刻,把什么摆在首位,最能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性质和底色,也可以看出其努力和奋斗为了谁、依靠谁。正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才有了土地革命时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有了群众用手推车赢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才有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论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是100余岁的老人,均没有放弃、没有遗漏,并对治疗费用进行了报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常思考、用心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人民立场,走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回应“人民期盼”,积极改善民生。群众的期待,是呼声、是信号;回应好人民的期待,是工作的落脚点,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的感受是“晴雨表”,群众的呼声是“信号器”。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盯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呼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校准干事创业“坐标”,在落实好“六稳”“六保”工作中回应群众期待,实施更多民生工程、拿出更多惠民举措,真正做到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更好满足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
对标“人民满意”,努力造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有没有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干部自己评价的,而是人民群众评判的,群众自身感受到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作为要求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始终做到在谋划发展思路中问计于民,在查找问题中听取意见于民,在改进工作举措中求教于民,在落实发展任务中依靠于民,把一切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工作实践的始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用心用力办好为民服务之事,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以担当实干提升群众满意度,使各项工作达到群众满意的标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广大党员干部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始终与亿万人民一起,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交上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带领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四】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性,反复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理念一以贯之地体现在维护人民利益、关心民生疾苦、解决实际问题上。学习和践行这一人民观,必须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完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健康等民生保障制度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问题均居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就业”,提出了一系列“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的举措,强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足见稳就业不仅关乎民生改善,而且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就要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岗位,让人民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可靠的权益维护,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就业优先、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灵活就业、劳动关系协调、公平就业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和就业的影响,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资助以训稳岗,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劳动关系。疫情期间,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新经济、新业态迅猛发展,催热了“新就业形态”,要顺势而为、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
教育关乎人民发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是维护人民利益、就是保民生,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制度,深入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完善教师地位待遇等保障制度。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健全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完善国民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要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完善教育制度实施体系,完善教育决策和执行制度,健全教育政策性文件制定程序,实行重大教育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在常态化制度建设的同时,要聚焦民生热点并做出制度性安排,科学评估疫情期间,运程教育、在线教育等教育业态的运行及其作用,给予更加明确的法律定位。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人民生命高于天,习近平总书记5月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加强一系列重点制度建设,为基本民生保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此外,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1年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作文【五】
大家好!如何看待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我的看法是“国家至善,人民至上”。
在至善的国家里,人民必然处于崇高的地位,人民的利益必将得到切实的维护。列宁就曾说过:“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是会被推翻的。”我国《宪法》第一条“总则”将我国的国家性质规定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有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准扶贫措施的全面实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今天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至善的国家。
反观历史,大凡统治者不尊重人民地位,不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必然积弊深重,阶级矛盾必然尖銳对立,百姓生活必然艰难困苦。战国时期,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百姓生死。屈原提倡“美政”思想,终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屈原只得在汩罗江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最终沉江明志。北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本来结束了纷乱的时局,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只可惜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均以失败告终,纵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忠臣如范仲淹,有力主“富国”“强兵”的志士如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人,但因为统治者的腐朽投降政策,使得百姓遭难,国家灭亡。
国家至善,人民当自强有担当。近代中国多次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无数志士仁人抱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流血抗争,最终打败了入侵的外国列强,消灭了反动派,在积弱积贫、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建立起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步走向了繁荣富强。邓稼先以严谨的计算推翻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原有结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南仁东潜心天文研究,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刘细谷自强不息,成为“无臂木匠”“无臂电影放映员”“无臂作者”“无臂公益人”……正因为有了无数这样自强有担当的人,中国才成为世界上令人尊重的“至善”国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正确认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不负韶华,掌握科学本领,秉持“人民至上”之原则,为建设至善之国而拼搏奋斗。
第五篇:人民至上观后感
爱的奉献—《人民至上》观后感
郑州大学毛概课作业2011级药剂专业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一首《生死不离》回荡在脑海,久久不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的那场大灾难,已经过去整整五年了,然而当一幕幕恍若昨日的痛彻心扉的回忆被那真实的镜头回放勾起时,那一场场置生死于度外的抗震救灾的画面如春雨般润湿了我们的脸颊时,内心的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对祖国的感恩便如同此刻揩不干、流不尽的泪水,震撼了内心深处对爱的信仰,对奉献的追求。
2008年,5月12日,记得那时是我们学校组织中招体育考试的日子,我记得那天,轮到女生排队前往镇上一个职专学校考试,明媚的阳光洒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跳绳跳远测试都顺利通过,我们开始踢腿跳脚准备800米跑的测试,这时,在一处屋檐下,一个女同学说她感到头晕,我试了试并无感觉,后来发现该学校好多学生搬着凳子出了教室。当形形色色的各种传言钻进耳朵里时,我惊愕了—地震!
所幸,我们心惊胆战的毁坏性地震并未到来,半夜里只穿着大裤衩就吓得跑到大街上的人聚成了人流,恐慌在“地震”的压迫下使每个人的神经绷紧到极点。直至下午电视台的播报,才让我们知道,我们预感中的地震并不是迟到,而是已经降临在我们的同胞身上。
震中—汶川,震级—8.0级,剧烈摇晃的楼房,上下跳动的灯杆,“恶作剧般”晃动的课桌,瞬间,楼板坍塌,尘土坠落,天昏地暗,尖叫声,撞击声,汇成一片,地处震中的北川中学乱成一片,转眼间上千个生命被扼住了生命的咽喉,上千名师生霎那间遭遇了灭顶之灾,我无法想象生命尽头的喘息和绝望,等待救援的焦虑,以及生命之光最后与死神搏斗的悲壮......挺住啊!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挺住,我们救你们来了!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当灾情传至国家主席胡锦涛耳中时,他不由分说立刻发出了救援生命的第一指示,形成了以温家宝总理未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一道道指示发布下去,党中央、军区的各级行动起来,十万大军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
用手电筒照明审阅文件,查晓灾情;弯腰捡起废墟里一只跌落的运动鞋,另一只手拾起满是灰尘的粉红色小学生书包,我们敬爱的总理神情悲痛,宛若心疼自己的孙女,“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坚定话语感动着、抚慰着失去亲人的人们,带给了他们信心,带给了他们希望。不顾余震时时,穿梭在各个救援现场的总理给所有救援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楷模。打入了足量的强心剂,有总理关怀,肯定会有希望!
灾情空前的重大,大桥折断,河流阻塞,水库遇险。联络中断,但阻挡不了英勇的士兵突击,妨碍不了举国的同胞关怀。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争分夺秒,一场场拯救地震灾区申请的决战在地震灾区打响。绿色的军装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救命军,现如今是灾区人民的守护神。他们不顾灾后山崩地裂、道路不通、泥泞满地、大雨倾盆的恶劣环境,毅然决然执行党中央指示,马不停蹄冲向道路截断的汶川县城。而在首次执行“无地面标志,无地面指挥,无地面引导”的“三无”条件下实施空降的中国伞兵,在无法进入灾情严重的茂县时,不畏直升机下方云雾缭绕,不惧山形陌生复杂,着陆点不确定,用一腔报国热情,爱国热血,跳出了生命力非凡的弧度,给灾区人民最及时的救助,为抢救黄金72小时的生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我钦佩实施空降这一英明的决策,我欣赏中国伞兵的勇气,而在“第64次救援展开,突遇大雨的邱光华和其战友们壮烈牺牲”的消息公开后,我知道了,他们是在以命抵命,用生命作踏板跳出了他们最美也是最后的纵身一跃,灾情无情人有情,牺牲在爱的路上,可歌可泣!我愿将生命交给爱的当铺,死得有价值,死得重于泰山。
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乘专机来到成都,他快步走下飞机,与温总理紧紧握手,那坚毅的脸庞上写着肯定,写着悲痛,写着抗争的决心,写着怜民如子的神情。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进入北川,“要尽最大努力挽救被困群众”,军令如山,将士用命,人民军队永远听从党指挥!救援部队几乎与灾难同时起跑,打通道路,争取尽快进入村庄,抢救被灾难隔开的深山羌族群众,有的背着泥浆血水满脸的老人,有的挽着待产的孕妇,还有的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为灾民们开辟生命通道。
震后第二天,救灾部队进入所有灾区县城; 震后第三天,救援部队进入所有重灾乡镇;
震后第七天,救援部队进入全部1480个受灾行政村。
人民至上,生命第一。这是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央领导集体、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这是我们的中国精神。
飘扬的黄丝带象征着关爱,象征着支持,在震后第二天就开遍了震区,开遍了华夏。骨肉分离,饥寒交迫的汶川同胞的灾情被广大中国人民知晓后,一笔笔善款,一床床棉被,一架架帐篷,一箱箱食品、矿泉水在爱的 名义下,在爱的号召下抵达汶川。金黄色的黄色带如一缕金色的阳光照进了一张张哭泣的、无助的受灾同胞的心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灾难摧不垮坚固的友情,摧不垮以生命之爱为动力的幸存者。当看到年仅8岁的映秀小学2年级生林浩那稚嫩而又坚毅的小圆脸时,看到他不顾危险机智地“挤出”同班同学柴正车的细节描述场景时,我们内心都在感叹小朋友的勇敢和高尚的品质,我们都不敢肯定自己在那样的灾难面前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小林浩第二次利用身材矮小的优势钻进缝隙救另一位同学时,被余震引起的墙砖坠落砸伤了头,做包扎,做安置,小林浩是唯一一个不见了父母却依然不哭的坚强小娃娃,一星期后在失散的父亲怀里,失声痛哭的小林浩让所有的心都为之动容。
同胞的坚强是我们的榜样。被埋在废墟下72多个个小时的美丽女孩李月,沉痛地做出了同意现场截肢的决定,她睁着美丽的大眼睛,手术后的她说:“叔叔,我是不是最勇敢的?”可乐男孩在麻醉后被搜救人员鼓励不能睡着,他与他结下了生命的约定:“我请你吃雪糕,你要记得请我喝可乐,要冰冻的!”他右臂被截,却依旧面带笑容,他的乐观感动了千万人。
面对大难,善良的心在流泪,善良的人在行动。是的,捐款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各地的献血站站起了长队,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农民工、企业家、司机、工人闻讯赶来,他们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救援力量,有来自祖国的内地的同胞,也有肤色黝黑的国际友人;有来自23个国家的捐赠的食品、药品、生活必需品,168个国家的捐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的悼电。在这样的时刻,地球就是一个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深深感动了灾区人民,也温暖着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人。
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举国同悲,国旗亦垂,为那瞬间泯灭在世间的6万9千余同胞,民之哀成国哀,民之难成国难。在那个所有声响沉寂的时刻,我们追悼大地震失去的亲人,也凭吊为了救人而失去生命的人民子弟兵,舍己为人的老师们。是地震大灾难让我们失去了亲人,也是子弟兵不辞辛劳,废寝忘食抢救生命,也是谭千秋,向倩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护住了双臂下的学生,大爱在大难的考验下依旧屹立不倒。
在两个月后的新北川中学开学典礼上,特殊的嘉宾是我们心系灾区的温总理,他在课堂上教给重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四个字—多难兴邦。他在典礼上面对台下数千名学生,前排几十个轮椅上的孩子们,说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话,“一个民族的灾难总是要以民族的进步来补偿!”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是的,再大的灾难从来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只能更加凝聚中华人民爱国豪情和不屈斗志。
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自然灾害考验的你的应急机制、反应能力,而从当总指挥到各级执行中,抢救生命、卫生防疫、物资调配、群众安置、伤员分散、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各项工作,都快速、科学、有序地全面展开,以人为本的理念日趋成熟,我们的祖国以其坚强,以其团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新中国的崛起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壮大!
当《爱的奉献》主题宣传文化系统举行“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我们再一次流泪于那个“叫汶川的地方”,有爱就有坚强......5年过去了,重建后的汶川正已崭新的面貌迎接所有关注它的目光。我们感到一颗颗勤劳朴实的心都在活泼有力地跳动,散发着浓浓的生机,汶川,加油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们热爱英勇的中国人民,热爱团结的中国人民,这是一个有爱的民族,有爱,注定不平凡。哼着那首《生死不离》,我抬起双眸,注视那个汶川的地方,是你让我重温了自己沉淀的梦想,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我愿迫切加入党组织,为爱,为人民,释放我的能量,奉献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