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驰而不息推进,凝心聚力、排除万难,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我市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汇聚各方力量持续推进,取得了重大胜利,关键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关健词:扶贫
脱贫攻坚
经验
小康社会
感党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通俗质朴的话语,明确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作为广西省桂平市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桂平市把贫困群众作为全面小康的关键人群,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举措,聚焦特困片区、紧盯特困人群,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积累了大量扶贫攻坚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市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我市所有贫困摘帽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本人通过对2020年已脱贫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调研,梳理了桂平市脱贫攻坚的做法、措施、成效及经验启示。
一、基本情况
桂平市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黔郁浔三江交汇处,北回归线横贯市境中部,市境地势为南北两端高,向中部平原倾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4摄氏度。全市辖26个乡镇432个村(社区),总面积4074平方公里,2020年末总人口206万人,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市政府驻地为西山镇,地理位置优越。桂平是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经济圈结合部,又是连结华南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的重要城市,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溯黔、郁两江而上,直达南宁、柳州;顺江而下,可泊梧州、广州、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各埠而通海外;千吨的轮船能从南宁、柳州经桂平直抵广州,素称“黄金水道”。并与铁路交通大动脉--南昆、湘桂、黎湛线连结,形成水陆交通大循环。二级公路贯穿全市东西南北,从桂平城区至南宁、桂林、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汽车皆可朝发暮至。贵梧高速、桂来高速、荔玉高速和南广高铁均已通车,极大地提升了桂平的交通优势,桂平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和南宁一小时经济圈内。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营后,将极大提高黔江的通航能力,桂平将加快形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桂平资源丰富。农作物以水稻(优质稻)、玉米、淮山等作物为主,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麻垌荔枝、罗秀米粉、社坡腐竹、金田淮山、西山茶、黄沙鳖等农产品区外闻名,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广西“鱼米之乡”的美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居广西县域第一。金属、非金属矿有38多种,其中锰储藏量约2174万吨,是我国最典型的风化锰矿床,铅、锌储藏量约1563万吨;制药、酒和酒精、汽车配件制造、矿产品加工、建筑陶瓷、服装针织等工业七大产业初具规模,肤阴洁、乳泉井酒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旅游等第三产业活跃,拥有广西佛教圣地-中国4A级西山风景名胜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龙潭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家级旅游景区,还有大藤峡、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白石洞天、罗丛岩、天王谷漂流等独具特色的景区,是广西首个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争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二、是发展主要问题
近年来,是桂平市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紧紧围绕自治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的战略部署和贵港市“13446”工作思路,认真实施桂平“1356”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工业驱动、城区带动、旅游拉动、农业联动和民生推动的“五大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项目组团突破行动、用地保障突破行动、融资拓展突破行动、交通提升突破行动、收入倍增突破行动和作风转变突破行动等“六大突破行动”。全市经济增长较快,改革开放步子迈得较大,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社会秩序良好,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达8%;桂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初具中等城市规模;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全市已形成引商、安商、富商、亲商的优良环境,正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桂平。属新阶段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脱贫攻坚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劳动力素质低。部分农民特别是民族地区村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发展意识、能力缺乏,墨守成规、封闭保守、不富也安,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发展内生动力。劳动力素质不高。许多村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接受种养殖技术培训的能力有限,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外出务工增收潜力不足。二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发展、精准脱贫上能力不足,在政策宣传、示范带动、做群众工作方面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部分村党员队伍普遍年龄大、文化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三、取得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一)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据了解,桂平市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时期桂平市有贫困村151个,贫困人口近4万户17.55万人(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8542户40284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分别位居全区第一、第二位。桂平市压责任、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多措并举打好攻坚战,统筹整合资金近60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其中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4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底,桂平市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7.38%降至0;2016年至2019年,该市连续4年获得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等次,并于2020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桂平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2016年以来共筹集和投入资金21.2亿元全力补齐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各项短板,努力破解核心指标难题,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2015年以来,桂平市创新实施的村屯道路建设“八个统一”工作法、工作队员“一脱钩四下放”管理模式以及“地校联合、普职融通”教育扶贫新模式等措施办法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先后承办了全区项目管理现场交流培训班和全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全区性会议、刊物或简报作经验介绍、经验推广20次;代表广西先后接受国家第三方脱贫攻坚评估验收和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实地监测调研,为自治区、贵港市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探索进村入户“九步工作法”,抓实精准帮扶助推“减贫摘帽”。
为实现按国标“减贫摘帽”,桂平市探索推行“看外观、亮身份、查实情、核证件、讲政策、定措施、建台账、补短板、话感恩”精准帮扶“九步工作法”,使帮扶干部掌握科学方法,开展帮扶工作更有抓手更加精准,“无论新手老手,都能立马上手”,有力助推桂平市“减贫摘帽”。第一步:看外观,了解贫困群众生活状况;第二步:亮身份,打消贫困群众顾虑猜疑;第三步:查实情,找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短板;第四步:核证件,全面掌握贫困群众家庭基本信息;第五步:讲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第六步:定措施,因户施策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第七步:建台账,做到底数清任务明责任实;第八步:补短板,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第九步:话感恩,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三)引导农户“感党恩、讲良心、说实话”,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
全市从最初简单的送钱送物,到产业帮扶、造血帮扶,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以村为单位,在全市全面铺开“感党恩、讲良心、说实话”扶贫法治教育培训。一是通过入户走访、组织召开小组会议、火坑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以及脱贫攻坚正反面典型宣传,向群众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程,引导贫困群众感恩党委政府,非贫困群众理解支持脱贫攻坚工作。二是大力宣传脱贫攻坚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方面的显著成效,讲述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感人事迹,让群众感恩党的惠民政策,理解基层干部的用心良苦,支持参与脱贫攻坚,不断提高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或建议,记录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同时围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倡导群众要说真话、说实话,冷静处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补齐群众思想观念短板,千方百计解除群众心结。四、瞄准对象,“精准滴灌”扶真贫。
为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实现精准扶贫,要精准定位扶贫区域。可以从全市扶贫重点乡镇、重点村中,筛选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历史欠账最多的乡镇、村等划分为若干个特困片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特困片区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若干小片区,按照打造一片、完善一片、交账一片、放手一片的要求,将领导力量、帮扶力量、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突出工作重点,突破工作难点,分步骤、有计划地扎实开展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真正做到精准聚焦真扶贫,扶真贫。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严把入户调查、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关口,精准识别扶贫人群,建档立卡,建立翔实的数据资料库。对贫困人口坚持分类指导,对症施策,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综合开展帮扶,有效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的问题。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建立贫困人口进入退出机制,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整合资金,“并拢五指”破难题。
项目资金“撒胡椒面”式的扶贫,难以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质的飞跃,也是造成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注重打好涉农项目资金组合拳,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把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农村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安全人饮、文化和教育卫生、双联部门帮扶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有效扩大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多地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支持农户贷款、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以奖代补扶持群众发展产业等方式发放,为扶贫开发撬动更多资本。注重加快融资机制改革,着力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简化程序,积极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缓解贫困群众资金短缺难题,实现补助资金直接到户,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六、盯住短板,“综合造血”强筋骨。
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基础设施滞后、生存空间狭窄,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不解决造血问题,单纯输血无疑是杯水车薪。要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致富本领“拔穷根”。积极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实现输转劳动力、贫困家庭、新增“两后生”、中青年农业劳动力和自由创业者技能培训全覆盖,促进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培育富民产业“改穷业”。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强、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长效产业。强化基础支撑“换穷貌”。综合配套贫困乡村水、电、路、房、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统筹推进贫困地区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破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导致脱贫难的链条。开展易地搬迁“挪穷窝”。针对特困片区部分村组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实际,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拓宽群众发展空间。
七、创新举措,“多轮驱动”出实效。
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理念打好组合拳,促进扶贫模式转变。推进电商扶贫融合发展。把扶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通过招商引资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把电商培训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引导全民开办网店,形成以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购销商等为骨干的电商队伍。推进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项目。要推进交通扶贫融合发展。把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作为扶贫开发和乡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积极争取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立项建设的同时,大力整合交通扶贫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农村畅通工程建设,打通通户路、产业路。
八、激发潜能,“社会齐唱”聚合力。
要坚持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奏响扶贫攻坚“大合唱”。注重帮扶力量的合理搭配,尽力做到联村单位职能与贫困村的村情相适配,干部联户能力与特困户扶持难度相匹配,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联系、特困户全覆盖对接、工作队全覆盖进驻。妥善制定帮扶计划,完善发展规划,逐乡逐村建立帮扶台账,逐户逐人落实帮扶责任。积极开展社会帮扶。注重用好对口帮扶资源,统一确定帮扶重点,积极创造帮扶条件,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职能优势,帮助群众解决一系列发展难题;注重用好社会资源,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投身扶贫攻坚。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加强监督扶贫项目,积极树立推广先进典型,鼓励支持群众实施自建工程,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①桂平发展史(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