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学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你们怎么做?
生:讲给小伙伴听。
生: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那谁愿意把《科利亚的木匣》这个小故事讲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就是你妈妈,你讲给我听,好妈?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打断学生):等一下,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我讲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不过妈妈一会儿还要去做饭,你只用一分钟,好吗?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他又回来挖。他得到了一个启示。
师:那我还不知道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他又是怎么挖的,得到了什么启示。儿子,你能不能再给妈妈讲一遍?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在家门口朝菜园方面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他回来了,从家门口走了十步怎么也找不到木匣。经过思考后,科利亚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科利亚从中明白了:时间在变,步子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看我儿子多棒,这么长的课文用几句话就讲清了。奶奶也想听一分钟故事,谁愿意讲给奶奶听?(找一名学生上前来讲)现在我就是你奶奶,奶奶我呀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了,你可要注意啊!
生:奶奶,我今天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科利亚的木匣》,我讲给你听听吧?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又回来挖他的木匣,可他走了十步之后,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经过思考,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他明白了时间在变,人在变,步子也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把故事讲得这么好。
师:同学们,你们还不知道吧,刚才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难,只要我们先把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样就可以了。
反思:
实践证明,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以上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便通过语言叙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比较难,而且他们没有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及步步引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给奶奶、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中。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初步感受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评:
我们学校在两年前便开始了“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这两年的摸索时间内,我们也尝到了很多甜头。
1、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若从事他所喜欢、有兴趣的事,其效率就高。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学语文,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别是对新异的刺激物呈现出强烈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反之,课堂教学总是一个模式,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会感到单调、呆板、无活力,学习干劲全无,更谈不上有什么收效了。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为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主要内容。
2、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从教材内容出发,巧妙地采取与课堂情境相协调的释疑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是思维活跃的现实基础,学生在课堂上能举一反三,思维高度活跃,敏锐异常,完全在于教师在课堂创设的佳境。如在为幼儿园小朋友解决问题这个情境中,学生便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2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木匣→()木匣→(),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3
本课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强坚持到教室,全让学生自学。由于年级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我一样等待时间的过去。这篇课文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不难,就是通过文中故事感悟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莫测,万物都会变化,我眼看着学生像龙头无首,东张西望的。于是勉强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尔基名言:时间最长而又最短……学生读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学习中,借此我出示了阅读题: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么?你又知道什么?并提示重读11—13自然段。
我的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无论多少年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习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这下要复述课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学生能理成顺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在相关的自然段理了小标题。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不难,如果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写一篇作文,这不是难点,从语文的角度,能用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本课所阐述的道理,这是本课的阅读重点。比如,我们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起变化,比如,由原来的土墙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手机传递信息,电脑等都走进了千家万户,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时间的证明。
本文在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点上,渗透的就是“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本课是以“木匣”这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写作方法,那么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呢?这是我在本课要传输的知识点。无论是读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习作,首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故事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发展。最重要的是注意事物在文章中安排得要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友谊的故事片,就可以安排一个作为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音乐盒”“蓝铅笔”等巧设故事情节。为了落实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必须学以致用,于是另外安排了习作,以“同学或小朋友间彼此的信物”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比如“一张照片”“生锈的小刀”“红色的毛巾”等,一定让学生弄清以“某物为线索”这是故事串联的“目击物”。
上完本课,通过作业的弥补,好点点儿。总之,这课在教学上留下了些遗憾……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4
1、抓住描写科利亚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用。
同样是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在埋木匣与挖木匣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作词,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为了藏好他心爱的小木匣做事多么小心,多么仔细,多么认真;而在挖木匣时用的却是5个同样的“挖”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心有多急,多么想快一点找到他心爱的小木匣,小玩具,读起来一气呵成。这里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作者词语贫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运用,才能做到用词表情达意,进一步表达科利亚对小木匣的喜爱。
2、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排除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中,每排除一点,就牵动对课文相关部分的阅读感情。三种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在归纳得出结论、论证结论可靠性的过程中再阅读感悟,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体,即新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
3、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5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
执教完《科利亚的木匣》,心中有许多想法,要让学生明白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6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围绕问题,充分读书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方法多样,动情生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动情化、儿童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听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3.教给规律,教给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教师要给以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师抓住课文中写妈妈埋木匣的一句话的概括写法,让学生读中体会,使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学生就顺利说出第一段的段意。这样点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就讲到了点子上。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7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
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
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
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
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8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9
按照我们“六六大顺”组在前些时候的四年级集备教案,我开始了我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但是实施下来,我发现这教案和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不太协调。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0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课文重在体会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道理。
这篇课文叙述清楚,层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教学时,为了使课堂不至于过于呆板,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兴趣,以此入手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了解到很多同学,对本篇课文最感兴趣莫过于科利亚埋木匣这一段。于是我便从此段入手,引导学生想像,科利亚都会的木匣里都会有哪些东西?科利亚埋木匣的具体情景。甚至课堂上随机请同学表演这一情节,体会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二、探寻原因,找寻结果
在妈妈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后,科利亚第一次找木匣,却没有找到。这是本文最关键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和科利亚一起寻找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谈谈对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所在。
三、精读启发,深入理解
抓住描写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读。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悟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课文的深义,在说和悟的环节中借助板书让孩子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让学生去交流。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课堂上这些环节基本上得到实施,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又引发了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1、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早已不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所以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本节课的课堂中,我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想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还让请学生到讲台来表演,既是加强其理解,也是为了调动其自主体验的兴趣。自觉此环节收益不小,以后还应设计诸如此类的环节,多放手给学生。
2、教学环节应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上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回想自己在讲述第二自然时,我让学生来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讲的那几个东西外,科利亚的小玩意儿还可能有哪些?学生们兴盎然地想像,个个都能讲出许多东西。现在想来实在对课文理解没有什么帮助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既然和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联系,花这么多的时间来讲读没有太大的价值的东西又有何意义呢?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准确。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老师围绕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课堂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1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导学活动: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助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助学提示: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又是怎样找到木匣的?用“———”画出来。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活动三: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
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从课堂中反应出学生过于机械化,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太少,我自己说的太多,应该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说的时间,老师起引导作用。
从课后作业中反应出学生在写小练笔时无话可说,原来都是因为教材挖掘不透,导致课文主旨研究不深,才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去,这说明我对教材的把握还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2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3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让学生说说周围有什么在变化这个问题时,学生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当时如果分小组讨论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4
今天我们学习了26课《科利亚的木匣》,这节课学生表现好,课堂效果好。本篇课文以学生为主,训练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上课伊始,我从谈话入手,“说说现在的你和小时候的你有什么变化?”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变化。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立刻出示课题,请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木匣里装什么?”请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又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老师立刻板书“埋木匣”,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解答,教师顺势引导出示“战争、法西斯”的资料,辅助学生更加明白他们埋木匣的原因。“他们怎么埋木匣的?”这是一个平时爱溜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把妈妈和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讲述的清楚明白。
学生理解了埋木匣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是怎样找木匣的?”此刻我叫学生默读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做批注。学生行动很快找的准讲得很清楚,先找科利亚怎样挖木匣的句子体会,再找他没有挖到木匣的句子,最后找挖到木匣的句子。学生课堂很活跃,教师课堂更加投入。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写埋木匣和挖木匣,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板书:启示,大屏幕出示句子,理解那句话。学生能举例说明道理。
本节课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因此任务完成好,学生自己努力获取知识。今后继续培养孩子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5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围绕问题,充分读书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 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方法多样,动情生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动情化、儿童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听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3.教给规律,教给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教师要给以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师抓住课文中写妈妈埋木匣的一句话的概括写法,让学生读中体会,使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学生就顺利说出第一段的段意。这样点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就讲到了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