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三国中人物认识只有皮毛,而对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说出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梳理课文中事件的基础上,对杨修这个人物初步了解, 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
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为提高概括的有效性,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采用多种朗读法,减少默读,侧重自由放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4
重视积累,收获颇丰。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5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整个教学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
1、由听《三国演义》主题歌,说曹操故事导入。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可自选喜欢的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拓展延伸:“我想对曹操(或杨修)说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导入过程中,听完主题歌后担心学生不懂词意,赏析了这首词。这一环节是多余的,只需稍解说一下即可,最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三国时代豪杰并起争分天下的那种雄壮的气氛中,这一赏析倒破化了。
3、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5、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6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拟定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
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7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讨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因为……”(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展开辩论 ! )6、拓展延伸:
根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
1)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
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稍显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培养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一课,细细地回味,觉得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遗憾。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整节课,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1、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因此,在教《杨修之死》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将课文放在《三国演义》整个背景之中,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
2、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
《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要想深刻理解本文的内容,必须对《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环境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所了解。这样,我用'死'来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理解人物性格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回顾主要人物的'死因,可以有比较和粗线条的认识,也初步给他们一些人生的启发,做人无需做无谓的牺牲。
接下来用幻灯展示文章首尾部分,抽调插叙和主要片段,让学生对整个故事的前后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魏公的心腹’到”不知魏王”这一思辨的思想过渡,然后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些环节后我设置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的情节中,去更贴近人物本身,去感受人物的心理,把大量时间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紧扣文章做合理想象,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最后拓展延伸,本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结,又是课文的一个延伸拓展,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3、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①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②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民主。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从个体的角度阐释小说文本,主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所体现的意义等方面来阐释,给学生适当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当然,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要压缩好时间;二是大班授课,研讨的问题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留下了遗憾;三是课件展示的内容没有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投影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组织小组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不够。
今后,我将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9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导入。先播放动画版《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联系刚学过的《隆中对》,由诸葛亮这个人才被赏识、重用而引入到本文中杨修这个人才的悲惨遭遇。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课标教学特点。
1、教师适当的提问和点拨,使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顺畅,同时也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2、对基础知识点到为止,而对难点问题,如 “杨修之死谁之过?”、“假如你是曹操,你杀不杀杨修?”、“假如你是杨修,你会怎样与曹操相处?”等,则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讨论探究,老师不把自己的看法灌输给学生,也不暗示学生得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既不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先入为主的情况,也不牵着学生的鼻子找“正确答案”。
3、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既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如“假如你是领导者、管理者你会怎样对待像杨修这样恃才放旷的人才?”、“如何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学会做人?”等。
本节课美中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有前松后紧之嫌。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够精细。如:未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对杨修之死的态度。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整个教学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
1、由听《三国演义》主题歌,说曹操故事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可自选喜欢的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3、研读探究杨修死因。
4、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他们性格的利弊。
5、拓展延伸:补写故事情节,突出人物性格。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不足与遗憾:
1、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3、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虽整体安排时间还算合理,可如能再压缩时间,再多出两分钟便能更好地完成补写一题。也能使此处成为一个亮点。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2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课题攻关小组活动步骤:
1、独立研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随想随写在书本上,关键性词语要圈点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每个研究员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小组成员一块评论。正确的结论,大家都记录下来;错误的分析,大家共同讨论,加以改正。大家相互补充、互相纠正,制定出比较全面而精当的结论。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向全班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研读完毕,每个课题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公布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或未搞清的问题。全班同学进行思考、探讨,记录正确结果,纠正错误结论。
三、对学生研究结果的预测(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如果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涉及,老师可补充提出。)
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
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遗憾的是,由于本校条件受限,没有多媒体,否则,把三国或曹操的一些片段等放一些效果会更明显。)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 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且,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3
一、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4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第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
上完《杨修之死》这一课,感觉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一课教学中,我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学目的。这一课的设计,我把主要目标定为三个:一是通过预习和课堂引导,让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因为《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必读篇目,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老师的引导加深巩固,可以为学生中考的文学名著阅读打基础;二是对于小说知识点的掌握,在这一部分,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对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如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掌握与理解,并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方法,小说人物的分析等小说学习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尤其通过对于杨修死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升华课堂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正确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素质,为今后走入社会培养有利于成功的基因。这一课的学习,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通过课前布置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之一,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对三国故事和其中相关人物有一个大致了解。在这一个环节,我以“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自主预习为主,辅助课堂助讲和引导,并通过课堂反馈,把学生预习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所以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整理准备三国的相关资料,课堂中,我也做了充分准备。我通过电视剧中关于“杨修之死”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视频下载和加工,凝缩为三分钟短片,增强了学生课堂兴趣,更通过视频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来熟悉故事,熟悉人物。学生对故事理解了,对课堂上人物的掌握也就更加容易了。
二、结合小说学习要求,合作探究的形式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我觉得始终围绕着小说三要素层层分析来入手,这样,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为今后的小说阅读能力打下基本功。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于人物的分析,是这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主要塑造了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形象,曹操的形象学生有所了解,但是完整的分析,还要根据课文的故事来赏析,所以,课堂上,我着重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们自己去研究探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人物的赏析,我再进一步总结,提高了学生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疑难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三、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升华为学生能力这是“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第三步对于知识整合和升华能力的最终要求。本课的知识整合升华在对于小说人物的认识和现实的指导。现在的学生很多是高分低能,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现实生活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是骄傲自大,就是妄自菲薄。培养一颗健全的心灵就显得颇为重要。《杨修之死》中杨修被杀的故事,刚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骄傲自大,恃才放旷心理对人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还能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生存的智慧。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谦虚,要分清轻重等等。总之,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发言,让学生得到了一次思想的提升,让他们更加明白了良好的品格和情商,对于他们更为宝贵。
对于这一课,除了以上收获之外,我也感觉到了有点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在学生对人物分析过程中,学生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未能因势利导,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没有进行深入地评析。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讲,有点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说是未能把学生钻研的精神弘扬起来。今后我要注意这些问题,力争使自己的课堂完美起来。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拟定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
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于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经叔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采取了给学生讲授《三国演义》的方法,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梳理一下,使学生对于本部作品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课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4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课题攻关小组活动步骤:
1、独立研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随想随写在书本上,关键性词语要圈点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每个研究员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小组成员一块评论。正确的结论,大家都记录下来;错误的分析,大家共同讨论,加以改正。大家相互补充、互相纠正,制定出比较全面而精当的结论。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向全班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研读完毕,每个课题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公布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或未搞清的问题。全班同学进行思考、探讨,记录正确结果,纠正错误结论。
三、对学生研究结果的预测(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如果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涉及,老师可补充提出。)
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
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遗憾的是,由于本校条件受限,没有多媒体,否则,把三国或曹操的一些片段等放一些效果会更明显。)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 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且,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5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
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我从生活案例入手,增强课文时代感的同时,引起他们思考杨修之死。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在以下的环节中层层推进,挖掘课文的深度。
二、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
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6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注重强调了对文章内容的剖析、环节的紧凑,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一堂课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较少,这一点是我在备课的过程及设计的环节上的极大的不足,课下反思,其实在本节课中,可以有多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却被我机械地剥夺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探索之处。
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他们思维的敏锐性、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急待于提高,这也引起了我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更多的设想:首先是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其次是注重学生语言的表达,设想能够通过文学积累、设置交际情境、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一课,细细地回味,觉得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遗憾。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整节课,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1、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因此,在教《杨修之死》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将课文放在《三国演义》整个背景之中,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
2、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
《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要想深刻理解本文的内容,必须对《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环境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所了解。这样,我用'死'来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理解人物性格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回顾主要人物的死因,可以有比较和粗线条的认识,也初步给他们一些人生的启发,做人无需做无谓的牺牲。
接下来用幻灯展示文章首尾部分,抽调插叙和主要片段,让学生对整个故事的前后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魏公的心腹’到”不知魏王”这一思辨的思想过渡,然后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些环节后我设置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的情节中,去更贴近人物本身,去感受人物的心理,把大量时间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紧扣文章做合理想象,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最后拓展延伸,本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结,又是课文的一个延伸拓展,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3、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①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②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民主。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从个体的角度阐释小说文本,主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所体现的意义等方面来阐释,给学生适当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当然,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要压缩好时间;二是大班授课,研讨的问题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留下了遗憾;三是课件展示的内容没有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投影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组织小组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不够。
今后,我将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8
该课的教学设计依然在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作文章。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伴随着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将学生带进了三国的时代,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对于小说的复述能转换人称,运用第一人称讲述曹操进兵,矛盾心理,还有杀杨修的经过,最后的结果厚葬杨修和班师还朝的经过,还有用第三人称方法,讲述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深化,对于小说的情节复述的很好。在介绍曹操的资料过程中,能用事实说话,用诗句体现他的多才,文学和政治,军事的才华,积累的很丰富,教师补充和提示曹操的故事,效果很好。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字作品的正确方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外在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在训练想像一个环节,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杨修和曹操交流,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时间有些短,没有充分展开,如果再给些时间,效果会更好。在认识人物,能抓住他具体的特征来把握,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三国演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感悟能力,养成自主快乐地品味文章语言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旨在训练学生运用插叙的手法来写人叙事。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9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领“学生—文本”趋向深入的前提,是“教师—文本”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当然这又依赖于教师对学情的洞察和捕捉,而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又是动态化的捕捉。笔者将根据《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1、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应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
教学本课前,我首先以课前训练的方式摸清学生先前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储备,然后又花费不少时间整理出教学本课时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学案。这样就便于现实课堂中,随着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步步推进,给学生一个抓手,引导他们有话可说,有所依据。我认为对学生学情的洞察更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息息相关。在《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里,教师瞬时捕捉到学生对曹操是“忌才”问题的探讨中,为了让学生对曹操形象有比较公正的认识,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阅读学案“曹操爱才”这一部分继续分析,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2、教师的教学预设应以阶梯状呈现,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教师教学的科学预设,很关键的在于教师对文本研读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才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由此看来教学预设是否也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从《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来看,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有较为清楚准确的认识。然后,可以试着教学设计了,先了解节选中造成杨修之死的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使学生能够科学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人物形象,最后,为杨修写墓志铭。这样就使教师的教学呈阶梯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3、教师要具备预设生成点、捕捉生成点、调控生成点的策略和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探之间的摩擦,以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为表征,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动态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生成点。教学中要在需求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对话中“生成”,在信息交流中“生成”,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在适度拓展“生成”等策略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
从我对《杨修之死》的教学来看,学生在课下的大声嘀咕“曹操是忌才”这一反问,对学生来说他是直接从课文阅读中选取而来,初一看,毫无瑕疵;但是对教师而言,他必须事先对节选部分在整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学生质疑的价值有准确的判断,捕捉分析之后,在可能出现生成点的时机适当调控,于是瞬间才会激发璀璨之美!但是,这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头脑、灵活生动的引导方式……要能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唯有更加努力地探究文本,更多的进行阅读拓展,才会是自己的教育之路春波乍现、锦上添花。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
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
⑴ (男生)注音1:
庖官 夏侯惇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⑵ (女生)注音2: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谮害
⑶ (男生)解释词语1:
适 庖官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不置褒贬 心甚忌之
⑷ (女生)解释词语2:
食讫 佯惊问 人皆不晓其意 大簏 迳来告操 伺察 谮害
2、抢答题目:
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⑵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 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 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抢答后明确: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 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抢答后明确: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抢答后明确: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抢答后明确: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 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抢答后明确: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 读中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抢答后明确:道破题字玄机;分吃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轻率揭发吴质;教曹植出门方法;教曹植作答。
⑾ 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抢答后明确: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⑿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序排列?属叙事方式中的哪一种?
抢答后明确:按“犯忌”的轻重。根据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用了叙事方式中的补叙。
⒀ 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抢答后明确: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⒁ 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抢答后明确: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⒂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抢答后明确: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在抢答的基础上,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评:“千古第一奸雄”
4、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⑴ 分出胜负方。
⑵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
大屏幕: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表面原因: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深层原因: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课后反思】
此次以“抢答赛”的形式完成了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
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
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2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斧下然,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历来脍炙人口,千古传唱。既表现了他作为建安诗人的才华,又反映了曹氏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杨修之死》中,就杨修的死因作了介绍。教学这一课,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教师辅之于介绍史料的教学方法。先使学生自学,探讨杨修的死因。可设下疑问:课文前的“鸡肋”事件是造成杨修之死的原因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为探讨下文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课文用六个自然段阐述了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的原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曹操由“心忌之”到“愈恶之”的心里活动过程。杨修恃才放旷,妄猜解操意,固然是难逃其悲剧命运,但是,如果前三个事件只是涉及到生活小节的话,那么,后三个事件则是杨修插手了曹丕与曹植的继位之争,这就使其与曹操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此时,教师用上述史料,就能使学生明白曹氏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是这一悲剧命运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曹操杀修也就不是一时之气,而是由来已久了,课文前的“鸡肋”事件只是杨修被斩于军前的直接原因而已。
教学这一课,我感觉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探索知识,完善自我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为提高概括的有效性,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采用多种朗读法,减少默读,侧重自由放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4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
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