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大论文 读书感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不是很懂社会学,所以不知道这样一本书究竟要从何处切入,不如先来单篇的读书笔记。《乡土本色》
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一向是以人情做桥梁的。这曾是我稍微长大一点后有些反感的东西。因为那时候觉得是事事都严格地按规矩来,才是高效的做事方式。这样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曾让我害怕,然而仔细回想,我所真正害怕的,其实是被这格体系排除在外。
实际上绵延在中国社会里的人情本质一直不曾消失,它与西方冷酷的理性温和的对峙着。这群依靠农业起步的人们身上一直没有褪去土的性格。就像玛格丽特的《飘》中曾写过的那样:Land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worth working for, worth fighting for, worth dying for.Because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lasts.(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 为之战斗, 为之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才能孕育出“落叶归根”这样的词。
摘: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的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文字下乡》
以前读到过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语言是交流的障碍。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景里。盘旋在脑海里的想法往往与自己用语言呈现出来的有出入,碎片化的语言表达往往与记录在之上的文字有出入。然而或许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天生能够懂得同伴不经意用肢体表达的深意。它是我们整个社会不成文的交流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时刻,是比用文字交流更好的途径。
摘: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从全书来看,首先,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究竟何为乡土社会的特点。
从根本上来看,中国社会是极具乡土性的。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安土重迁,只要口袋里有了点积蓄就去买地。又譬如哪天衣锦还乡了,就得置地购宅。或许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别的东西说不定到什么时候就失去了,只有土地它是永永远远地就在那里的。从这点上来看我们的民族的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中国的文明的根源就是土地。
血缘和地缘是由这种乡土的非流动性导致出现的。血缘是一种根据带有相同遗传基因的概率来判断的力量。而地缘在人口不流动的原始状态下与血缘是合一的。言下之意就是血缘相近的群体在土地允许的状况下一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当土地上的资源不够了,或是有其他什么意外情况,才会有一部分人漂流带到外地,在一个群体里生活下去或是干脆重新开辟一个群体。而漂流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接受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并不相近。
而从社会秩序方面来看,在乡土社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的是礼治秩序。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但这并不是单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整个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它也并不是君子统治,它包括了国家暴力和社会阶层的严格界定。在今天看来属于野蛮残暴的一些行为同样属于“礼治”的范畴,譬如陪葬,株连等等。也就是说,礼并不是简单依靠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它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而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人服于礼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在一个社会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时无法维持的。所以法治才是礼治秩序的未来,也是乡土社会的未来。其次是“差序格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它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中国的社会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就是“差序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首先是执行私人道德。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的俗语就可以显现“私”的弊病。而在西方的团体格局中,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道德的观念是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其次是判断标准的随机性。中国社会对于不同的环境和人事颇有变化,我们往往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而西方社会讲的是权,他们的社会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人之间遵守的是一样的规则,个体间要互相尊重权利,另一方面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他们的的权利。再次就是社会组织的界限。比如关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家庭”这词是很含糊的,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再加上孩子,甚至是再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类的。但在西方社会,“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非常明确。最后就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就是阶级社会,层次分明。但在团体格局中,人是被一视同仁的,是平等的。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石头,而当这些石头一起扔进水中的时候,就产生了许多的中心点,这些点各自推出去的波纹在不断交汇,而且还不断移动,这就像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强弱也会因相互作用而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或者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在不断地“伸缩”。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之中的。它是由儒家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而孔子所提出来的“推己及人”正是这样一种模式,在中国这种社会结构里,从自身到他人正是一种推的过程,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关系推出去的。
而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礼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缘和地缘的分离,剧烈的社会变迁,都在使得人们不再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譬如在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人情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但社会关系还是含糊得很,却也不像西洋的“团体格局”。在传统结构中,每一个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都会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我们的现状是,隔门的邻居不太往来了甚至是不相认识了,一个小区里的人们只是为了各自的需求住到了同一块地域里,没有了以前同一块地域内的相互依赖关系。
然而中国的本质还是乡土的,即使她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农业文明中的,中国人身上的“泥土味”应当是不会失去它的香气的。
第二篇:感悟生命(思修课程论文)
感悟生命
——读《热爱生命》有感
10景观 郭婧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甚至于绝境之中对生命不言放弃的伟大但又平凡的形象。这篇不长的小说给了我很多思考,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真谛是什么?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么样去热爱生命?这一连串的思考让我领悟到了作者通篇试图传达的一种理念,一种道理,那就是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应该对生命不放弃,对生命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并且牢记生命的本意,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在故事的开头,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杰克伦敦不给主人公一个名字?我们只是到他有一个同伴叫比尔,但对他却一无所知,仅仅通过只言片语了解到他和同伴应该都是淘金者,在归途中他于茫茫荒野被同伴抛弃,迷失方向,陷入困顿,饥寒交迫,但凭借着对生命不放弃的坚韧精神,最终获救。故事到最后,我才明白,杰克伦敦是故意不给主人公起名字的,因为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孜孜不懈的追求,对于生命的看重,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具备的。而他所遇到的困境是一种类比,也许我们在真正的生活里不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但类似对于生命压力的遭遇我们总是会遇到。来自学习的压力,来自情感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生存的压力,来自竞争的压力,这种种的压力同时袭来就好像是作者所打造的那样一个希望渺茫的困顿之境一样,而我们的选择也如同主人公和比尔一样,是金子还是生命?是浮华的身外之物还是珍贵的无法再来一个生命?我想,作者给我们最好的也是最现实的答案——生命才是一切。没有了生命,金子的光芒也就没有了意义;没有了生命,来复枪就算有了子弹也在没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了生命,辛苦为之奋斗的以后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选择的过程是艰难的,有的时候放弃生命往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选择坚守生命却不那么容易,如同文中所讲到的,主人公是在经历了伤痛,孤独,寒冷,饥饿之后才渐渐放弃了那些“宝贵”的金子,为了生命开始搏斗。
如果说杰克伦敦通过金子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本质——活着仅仅只是为了活着的美好,不是对财富的迷恋,不是对飞黄腾达想往。而恰恰是这种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实的信念,支撑着主人公,也正是他对生命本身的渴求,才使得他能在筋疲力竭的时候用咆哮吓退一只熊并在最后最虚弱的时候要死了那只病狼,生存了下来。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怎样做的呢?为了一句夸赞,一次小小的升迁就趾高气昂;因为一句批评,遭遇了一次不公,经历了一次不顺就耿耿于怀,甚至抛弃宝贵的生命。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我们做的。我们总是以物喜以己悲,为了一些本该如尘埃一般的小事儿做出一些荒唐的傻事。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几个月前传出学院里有人因为情感问题而轻生的事,且不论其真假与否,我很想知道她是否真正的了解了生命本意,当我们把这些誉也好过也好的事情都放在生命的本意这个大前提下再来讨论时,难道不会发现比起活着的快乐和幸福来说,这些得失不是就像地球之于银河一般渺小吗?难道不会发现比起湍流不息人生长河来说,这些波澜不就像是一滴水之于汪洋大海一样可以忽略不计吗?既然这样,我们又为什么要斤斤计较那些改变不了事情呢?换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岂不是更好,用生命的本意去对待生活,生活就变得充满了感激,充满了希望和美好。
《热爱生命》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在临近结尾的时候,主人公看到了之前抛弃他的比尔的尸骨的那一刻他没有拿走比尔的那袋金子,也没有为了生存吮吸比尔的骨头,正如文中说的“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他一面摇摇晃晃地前进,一面暗暗想着这些情形。”我想,这也是生命本质的一种体现,那就是生命之间相互的一种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无论在这些生命在金钱的拥有上有多大的差距,无论这些生命在名誉上有多高有多低,他们都是值得并且应该得到尊重。现实生活中,虽然职业有不同,个人收入有差距,社会地位有高低,但这并不能用来丈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面对社会上各种
对生命不尊重的现象,摧残生命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距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就只是看看罢了,只有每一个人都树立起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按照生命的本意去对待自己和他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够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到尊重生命,我想起了复仇这个词,有些人化身为所谓的“正义使者”去惩罚那些也许是真的罪有应得的人,面对这样的人,有人说在情感上可以接受,但行为上有些过激。但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在任何角度都无法被认同或者是接受的,因为即使是犯了滔天大罪的人,他的生命也是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办错了事,甚至是杀了人,都应该被公平的诉以法律手段来惩罚,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我想,抛开法律的社会效力,约束效力,法律本身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无论是高尚的还是罪恶的生命的一种最根本的尊重。而回归到《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他面对比尔的所作所为,也是人性而非兽性的一种体现,这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伟大所在。
读完《热爱生命》,在领悟了生命本质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由于生命的可贵性,由于生命美好性,由于生命都需要被尊重,我们都应该去善待生命。而怎么去善待生命,我陷入了思考。
我想,最基本的也是首先的应该是对于自己生命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善待。我想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热爱生命》中主人公的遇到那样荒芜的境地,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拥有主人公那种对于生命的不放弃和不倦追求的精神。当我们面对感情危机,想办法去排解而不是轻易地放弃生命,这是我们最基本应该去做的。豁达的看待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坎坷,每一个荒原,每一个低谷,生命才能够绽放出光彩。同时,如同文中主人公开始的时候对于之后充满生存的希望,并且一直不放弃这种生存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对生命之光不放弃,每天积极地面对的生命的每一个挑战,用微笑来面对生命的危机,不放弃希望,牢牢地抓住生命的希望之光,我们生命就能够谱写出华彩的乐章。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里说的尊重和善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象文中主人公面对死去的比尔选择不带走他的那袋金子那样正直和真诚。回归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对于生命的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小到不耻笑每一个身边的人,大到不危害身边每一个人的生命尊严和安全。只有我们尊重和善待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我们自己的才能够得到我们要想的尊重和善待。我想,如果当时比尔没有抛弃他的两个同伴,他们三个一路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结局应该就是迥然不同了吧,三条鲜活的生命都可以留在这个世上。所以杰克伦敦所写出结局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警醒,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善待,相互帮助和扶持。
最后,扩展到全社会而言,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善待,很重要的是体现在我们制定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当中。一个社会的规范是否能够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善待,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但走进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中,我们总是发现我们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免总是抱怨这种现象,但往往总是无济于事。那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知法遵法守法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给我们身边的人普及法律知识引导他们遵法守法也是我们应该去做的,这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再进一步讲,我们作为未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对于生命尊重和善待的意识将会直接并且深刻影响未来社会的构架,所以,树立生命意识,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也是必须要去做的。
在这篇读后感的最后,我想说,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我们没有资格去丢弃这份珍贵的恩赐,懂得爱惜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努力善待生命,我们自己的明天,我们社会的未来才能够多一份明亮,多一份精彩!
第三篇:思修小论文 人生感悟
这是一篇题为人生感悟的文章
虽然之前并不是从来没有往自己走过的路回看过,但是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好好记录过那思考过的一切。
那种天生第一天到幼儿园就不会哭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未来呢。小时候的事随机的留在脑内,譬如到幼儿园的第一天。我记得自己好像很自然的松开爸爸妈妈的手,很自然的跑到小桌前,很自然地开始玩了起来。也许我天生就会是能够一个人行动的人。
那个时候喜欢画画,虽然是总被妈妈提醒说两个车轮的大小不一样,人的双腿不一样长;那时候下决心要记住我的第一张奖状,所以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个项目叫做龟兔赛跑;那个时候一直记不清幼儿园里的路,所以莫名觉得幼儿园超级大。喜欢一个人看米老鼠,喜欢去调戏路边的含羞草,喜欢在老弄堂间穿来穿去。那个时候的我留着樱桃小丸子一样的短发,好动得像个男孩子。或许这些事看起来与千千万万的小孩子经历过的或是正在经历的毫无差异,只是所谓“记忆中最纯真的一段”。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这股纯洁在往后的某些让我觉得有些阴暗的日子里带给我的宽慰是不可估量的。
小学从挺早的时候就开始会去观察去思考,侧面地成为了大人们眼中的乖巧又成熟的孩子。跟很多人一样,对小学的记忆只剩下零星的片段,只对其中的一些事有深刻的记忆。那个时候有一个四人组,当时是因为家长的接触走到了一起。会一起出去学书法,一起学画画,一起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学起葫芦丝。看起来完满的像亲姐妹。然而实际上四个女孩子的组合好像总是会有无限可能,比如1-3的分配。似乎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能与孤独相处得很坦然。能习惯她们一时兴起跟我一起玩耍,也能习惯在出游时备上编花绳以防她们突然的冷落。
现在想起来我能安然处于孤独的最大原因还是在有书相伴。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看的太投入结果根本没听到上课打铃跟体育委员争执不肯下去上体育课。结果就是被很喜欢我的体育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了一顿。低年级时捧着注音书却从来不去看注音,高年级时喜欢去看各种有关科学的杂志(尽管小学从来不认真给我们上科学课)。当沉浸在这片世界里时,外界的议论和情绪会变得轻飘飘,不再能左右自己的心情。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变得很坚毅。原因是我参加了校队的训练。最开始是单纯羡慕每天能在放心课(一天地最后一节自修课,一般用来做作业)去校队训练的人,于是自己跟体育老师提出也想参加。因为平时体育成绩不错,老师也没多阻拦。当真正开始参与进去时才发现自己跳进了一个大坑,累到训练完就想睡觉。那个时候还在学钢琴,每周二有一节课。于是去这节课的我基本就是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琴行。然而我一直没有放弃。后来妈妈觉得我太累了,偷偷跟老师去交流,希望让我结束。结果是我甩甩头不同意。那时候训练的主项是跳高,很有趣的是学校的运动会跳高项目我一直参加到了高三,而且基本都是第一。我的数学老师是隔壁班的班主任,看完我的某场比赛以后对我说了一句至今难忘的话:“看那个高度我以为你过不了,没想到你咬牙一跳还是过了。”
小学的我不仅让我觉得有点傻得可爱,还让我很欣慰。在四人组三对一的小阴霾中,我一直尝试在调节自己,去训练,去读书,去一点点分析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那些事发生可能的原因。或许这是后来一个人时就喜欢天马行空地去想很多很多东西的开端。
初高中的经历或许更适合混在一起写(好吧其实事实就是我记不清时间了)。思考过很多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就直接拣还停留在脑子里的说。
不如从我自己说起。很多人很多说法常常觉得人最没办法了解的就是自己了。但是我可以直接地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很孤独的孩子。但我的心里的的孤独一直是一种安然的独处。它与同别的人愉快的交流,相处都毫不矛盾。最初或许是因为暂时没有能来到我的世界一直同幼小的我玩耍的人,我不得不处于一种看起来是一个人的境地,但是我可以肯定到了后来,有时候我自己就会去追求独处。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做事,一个人安静地思考,脱离出那片喧嚣吵闹的世界,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一旦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就会乐于去探索。譬如会喜欢环球科学里那些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一知半解中敬仰了一番,但是偶尔能看到以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够看懂的篇章,窥见或许能改变世界的各种发现。在课上听到老师口中所说的拓展名词是不久前刚在杂志上见过的词语。就会有一种游走于时代中的兴奋感。又譬如会喜欢上唐诗宋词,一时兴起还会去买来古典四大悲剧的稿本来看。因为高考一道出乎了自己意料的题去重新看红楼梦。并不是为有怎样的成就才开始拾起这些兴趣,我总相信去做这些事不是单纯浪费时间,我也不坚信这些事能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所谓好处。获取累积了千百年或是引领着未来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感到愉悦的事,这个过程就像是与成长了千百年的整个社会在磨合。
最后讲讲理想吧,小的时候特别想做医生,是因为对白大褂有莫名的好感,觉得这个职业是一座桥梁。更细说一点其实是想做中医,渴望去触碰泛着冷光的杆秤和静静呆在药格里的各味中药。后来,其实一直到现在,其实对未来的自己到底去做什么并不是特别在意,每当被问起理想的职业是什么,我都会习惯性先加一句:不怕你笑话我。紧接着就是:我希望我能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第四篇:思修论文
廉洁求善,修身树人
一.廉洁修身的含义
“廉洁”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屈原著作《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求沫”。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也由个人的修养发展到对官员的道德要求。具体来说,一个廉洁的人应当不贪污、不行贿受贿、不奢侈浪费、不利用权力为亲友谋取私利、不做其他损公肥私的事情。
“修身”一词在《墨子.非儒下》篇里:远施周偏,近似修身。所谓“修身”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二.廉洁修身的当代重要意义
廉洁修身这一文化由古至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无不体现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指出了要注重廉洁,坚持社会道德的正确取向。从而才能维持国家机器的高速运转,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自古至今,“廉则国昌,腐则国灭”。2012年11月17日,总书记在提到反腐问题时表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他说:“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诚哉斯言!震耳发聩!由此,廉洁修身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承担传承和发扬廉洁修身的重任。三.当今社会阻碍大学生廉洁修身的主要因素 1.错误社会价值观念的诱导:
传统市侩观念,比如“不捞白不捞,白给的便宜不占”。有爹,有钱,有出生,有背景才能有前途的社会观念。庸俗的处世哲学,诸如求人办事要打点人事,找关系,送礼,献媚。现实社会过于强调功利主义,注重结果不注重细节过程,采取非常手段以达目的,过于放大金钱和权力的力量,无形之中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社会中的“潜”思想,规则,政府权力,意识等都被无形的手掌压在水下,社会公德受到严重挑战。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但人们没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个人内在意志的错误和不够坚定:
有的人明明知道这是错的,但还是壮着胆去做,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的人看到其他人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利益时,他认为这有失公平性原则,这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他却通过效仿他人不正当途径来弥补这种利益失衡,这却是错误的。还有的人随遇而“安”,对有失廉洁行为充耳不闻,甚至随波逐流。盲目抱怨外在因素,把自己与外界相隔离,或是像阿Q精神胜利法一样,过于乐观。捧着“里外不能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错误思想观念来待人接物。攀比心理及拜金思想等也腐蚀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四.应对阻碍因素的措施
1.从他律上来说:拒腐防变,各级党的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应把好用人关,做好对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加强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使双方的利益达到一种对等或是制衡关系时,腐败出现的情况才会减少。政府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法律的强制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拓宽监督道路,完善网络监督体系,用外界舆论压力制止腐败行为。加强思想道德和廉洁修身的教育,向青少年传递一种正确积极的声音;老师或长辈要为人师表,不仅在口头上,更重要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对于孩子,教育为主,适当奖惩并用,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从自律上来说:自律作用于人的内心,我们强调内心的作用机制首先是“以德服己”,进而达到“以德服人”。而从他律和自律的关系来看,他律的实现也必须由自律来保障。他律的约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体的执行,因此也只有个人的自律才能保障社会的他律。试想警察在权势面前不能秉公执法,法官在亲情面前不能铁面无私,官员在金钱面前不能两袖清风,种种诱惑与压力不能被我们的社会成员所抵挡,执法人员“富贵便淫,贫贱便移,威武便屈”,社会的约束又如何保障?正所谓“无法自律,何以律人?”并且他律手段最终还是要转化成为个人的自律行为,才算真正实现了修身。面对诱惑,我们要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五.回首过去,着眼现实,展望未来
古有“陶母退鱼”,“杨震拒金”的美谈,又有两袖清风的于谦告诉我们“俭以廉为本,奢为贪之源,戒之,慎之”。炎黄子孙倡导的勤俭持家,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激励着我们后辈继续前行。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这句“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可谓振聋发聩,所以我们必须自发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并促进祖国的伟大事业,做一个无愧于社会的大写的人。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努力做到志不可无,傲不可有,财不可贪,欲不可纵。最后我想用顾城的一句话作为总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第五篇:思修论文
正确地理解爱情
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目录
一 爱情与恋爱
二 恋爱的过程
三 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四 大学生恋爱普遍性的原因
五 大学生恋爱的误区及恋爱观的偏差
六 大学生走入恋爱误区的原因
七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八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障碍
九 总结
附:参考资料
一 爱情与恋爱
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问题一直是人们千百年来探索和研究的焦点,许多先哲发表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灼见。苏格拉底说:“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在苏格拉底看来,爱情的真理是追求善和美。所以“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就在于他们拥有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爱情时区别于性欲的,爱情的本质时两性间灵魂的统一。他说:“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知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示出一种本身丰富的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精神与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这些对爱情的见解,有机智、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然而,先哲们的见解或抽象,或琐碎,都不能深刻地解释爱情的要素和本质。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的爱情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单个要素构成的,三者共同构成爱情的本质。爱情的生理因素,即性欲,这是一种延续种属的求偶本能。人类作为进化阶梯上最高的一支,也自然地保存着生殖本能。这主要表现为天赋的性欲,即个体对异性的渴求与吸引,它构成了男女相互倾慕、相互爱恋的基础和原始动力。爱情的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相容。人类爱情中,爱的情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即人们只爱与自己思想、情感、性格、气质等一支的人,这就是心理上的相容。一对恋人,一对夫妻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因素的相容,只有性欲和物质需要,那他们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他们生活在一起就不会幸福。爱的社会因素。爱情的社会因素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人类的爱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萌发的,没有社会活动,异性之间不会产生爱情更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入的爱的交往。其次,人类的爱情受到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如相爱的双方都意识到自己对对方的责任:一方不但从异性的爱恋中获得欢愉,同时也自愿为对方奉献、尊重、关怀、爱护、体贴对方的一切,创造和维护两个人的幸福。
综上所诉,爱情时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爱情史一种情感,恋爱却是一种过程,是爱情存在的社会形式之一。
二 恋爱的过程
有人形象地把恋爱称为爱情的“发酵”手段,认为甘醇浓郁的爱情之酒正是在恋爱过程中酿成的。其实,恋爱也是爱情的检验场所,究竟是强烈而持久,还是肤浅而脆弱,总能在恋爱过程中一见分晓。泉宇佐、洪嘉禾等婚恋心理学家认为恋爱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体会阶段。青春期的男女,性意识已经觉醒。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演变成行兴趣,表现为开始注意异性和希望异性注意自己。这种兴趣的存在,使他们觉得异性身上的一切(面容、身材、举止、嗓音等)对自己都有一种诱惑力,这也就是所谓的魅力。后来,一旦这些感受集中于某一异性对象后,就会时刻想念这一对象,并迫切希望与之在一起,这也是所谓的恋爱萌芽。想象阶段。一旦被某个有魅力的人所吸引,接着而来的就是所谓的想象阶段。这一时期也可以被成为“单相思”阶段,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必须装作外表坦然,所以也不太会产生热烈的情欲。求爱阶段。想象阶段过去后,当时人会下定决心想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慕之心。可是这样做并不容易,种种顾虑困扰这当事人,南下决定。当吐露真相之后,紧张感顿时消除,但与此同时,却又会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注意对方的反应。此时,可能会因对方的可定反应而激动万分,也可能会因对方的否定反应或消极反应而耿耿于怀、沮丧不已。若得到肯定的答复,那么就会进入下一阶段。亲密阶段。其实可也叫做热恋阶段。此时的焦虑、担心、羞怯的情绪,被代之以喜悦、愉快。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情侣们都把恋人看得特别没密爱可亲,不自觉地美化对方,即“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方有什么要求和愿望,另一方会想方设法满足;对于来自对方的赞美,更是喜不自胜、反复玩味,一想起来便充满幸福之感。同时,随着恋爱感情的发展产生了独占欲,即认为对方只属于自己,有极强的排他性和自私性。结婚阶段。一般来说,恋爱双方把感情推向高潮后,就要进入结婚阶段。结婚把恋爱双方炽热的感情推到身心全面交融的新境地,并且取得了法律所认可的家庭形式,一创造彼此的共同生活。
三 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根据《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2009年7月发表)可知,在当代大学生中,恋爱情况及其普遍。有近86%的大学生曾经恋爱或正在恋爱,并且有着低龄化的趋势,即18到20岁的人数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67%的大学生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其中42%的同学认为恋爱时正常的身心需要,6%的同学认为恋爱时大学生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1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是纯洁的,不存在任何功利性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吸引而恋爱的。相反,有28%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在大学期间恋爱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并且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毫无意义的。剩余的5%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问题上,4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在一起,即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而55%的大学生持反对观点,认为恋爱了就要坚持,婚姻才是归宿。这说明多数大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恋爱,不知识求过程不求结果的“杯水主义”恋爱观,而是真诚地渴望寻求和建立真爱的过程。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同学“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认为恋爱只为丰富大学生活,时暂时满足身心的需求,是追时髦的从众心理,这种情况会使他们在恋爱中采取不负责、随意的态度,甚至把恋爱作为资本想别人炫耀。
在对待恋爱与爱情上,35%的同学恋爱是因为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更少的一部分时为了婚姻,其余的时因为寂寞好奇,还有时因为“大家谈了恋爱我也要谈”的从众心理。
四 大学生恋爱普遍性的原因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课得知,大学生恋爱人数比例很高,而且根据另一项调查,大学生中恋爱人数比例远远高于高中生恋爱人数比例。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生理上的成熟。生理上的成熟时异性恋爱的基础,满足性冲动时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原因。出于性冲动的驱使,大学生开始脱离群体化的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心理上的需求。马洛斯认为,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人就会出现爱与归属的需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必须在新的环境中简历各种关系,对亲密的需求也空前强烈。与异性的亲密关系发展到极致就是爱情。
但与此同时,作为班社会化的大学生,有特殊的心理原因使得恋爱现象极为普遍。
1、多数大学生都是离开家乡,过着长时间的寄宿生活。无论是否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孤独。因此,找一个异性恋爱,有了亲密关系之后就会大大减少这种孤独感,2、好奇心理使大学生想尝试恋爱的味道,最终形成“泛滥”之势。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好奇心强、敢想敢做的特点让许多人勇敢地尝试。
3、作为年轻人,虚荣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当未恋爱的大学生看到同学与恋人亲密的样子后,难免心理不平衡,甚至怀疑自己的魅力。因此他们想用恋爱来证明自己,并借机向其他未恋爱的同学炫耀。紧接着连锁反应使得恋爱现象更为普遍。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是恋爱的助推器。在中学阶段因为学校管制和时间紧张,恋爱想象并不明显。上了大学之后,由于强烈反差,少了学校的管制,多了空余时间,未大学生恋爱创造了条件。而且由于社交活动的丰富,男女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再加上大量泛滥的情爱小说、电视剧和社会舆论媒介不恰当宣传促使大学生给予涉入爱河。
综上所述,大学生恋爱普遍性的原因时复杂的,多种条件共同作用下使得大学校园里的“手牵手”现象十分普遍。
五 大学生恋爱的误区及恋爱观的偏差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遍性并不能说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成熟。相反,许多资料表明大学生恋爱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大学生的恋爱观尚未成熟。
误区一:恋爱与责任的偏离
恋爱与责任的偏离表现为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对自己和对方不负责,在恋爱过程中只考虑暂时的快乐,只追求狭隘的自我满足。恋爱中过度注重魅力与虚荣,甚至时生理上的需要,而不考虑双方的发展和未来。
2、对家庭的不负责,体现在沉湎于恋爱中,荒废自己的学业,最终因碌碌无为而一事无成,辜负了父母和亲人的期望。
3、对社会的不负责,体现在社会(主要是学校)使用人力和物力培养出的大学生,期待其学有所成之后回报社会,却因沉湎与恋爱而无所作为。
误区二:恋爱与道德偏离
恋爱与道德的偏离表现为一下两个方面:
1、恋人见表达方式不文明,举止行为轻佻。恋人间的亲昵举动是由于人的性冲动,时人的自然属性作用的。但同时恋人应将自然属性上升到社会属性,不再公共场合做过分亲热的动作,不当众“表演”。
2、恋爱的冬季不纯,过度看重对方的金钱、权势,这主要是受到了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使得纯洁的恋人关系被铜臭所玷污。
误区三:恋爱与婚姻的偏离
恋爱与婚姻的偏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不愿承担责任,这是由于观念意识上的错位。应当知道,恋爱时爱情存在的形式之一,婚姻时恋爱的真正归宿。认识到这一点时恋爱心理成熟的特征之一。
2、认为恋爱等同于婚姻,并以此为借口先行同居,进行盲目的性行为。这也是观念上的错位,分不清恋爱与婚姻真正的关系。
以上三种误区,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不成熟,时大学教育中亟待解决和补充的内容。恋爱是大学生的选修课,在这门课中大学生应学会爱与被爱,宽容与理解,而不能在这些误区中越陷越深。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时大学生的必修课。正确的恋爱观可以让人得到真正的、美好的爱情。
六 大学生走入恋爱误区的原因
大学生走入恋爱误区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时根本,客观原因从外部主张了这些误区的形成。
一、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中有一些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具体总结可分为一下六点:
1、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得知,超过95%的大学生没有坚定而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该怎样奋斗,不知道该去学什么。这样的生活让大学生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谈恋爱,一填补无聊的大学生活。
2、缺乏独立的价值体系,有强烈的从众心理。没有独立的价值观则会人云亦云,看到周围的同学谈恋爱了,自己也想谈。从众心理时大学生陷入恋爱误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对爱情缺乏深刻理解和理性认识,导致恋情不长久甚至没有产生真正的爱情。
4、责任意识淡薄。这在前文已多次提到,导致了恋爱的随意性、盲目性。
5、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欠缺,这导致了两种结果:
1、行为举止轻佻,恋爱不文明;
2、抗恋爱挫折能力弱,在遭遇被拒绝过失恋的情况下不能很快地调整心态,过度悲伤或痛恨对方,以至于自杀或残害对方。
6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恋爱中易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伤害了别人或者自己被别人所侵犯。
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从外部上促使大学生陷入恋爱误区。总结后有一下四点:
1、社会评价多元化,使得一些不良文化侵入,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垃圾文化混淆视听,模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庸俗影视作品的泛滥,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3、学校管理手段相对软化,中学阶段学校严禁恋爱,大学却采取放任的态度,这一反差使得一部分本不想恋爱的大学生也跃跃欲试,体味一下恋爱的味道。
4、大学生恋爱道德相关标准不健全。大学生相传的一些“恋爱准则”实质上时违背道德标准的,大学生恋爱道德标准不健全,主要是学校这个教育机构没有很好履行它的教育职责。
七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活更加美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要注意一下几点:
1、正确对待爱情与事业
大学时期时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当抓住这四年宝贵时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工作、事业做准备。若沉湎也卿卿我我的谈情说爱中,荒废学业,就得不偿失了。
2、正确对待爱情与友谊
不能误把友谊当做爱情,会给双方平添许多烦恼。爱情与友谊有很大区别。首先,爱情是以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为基础,而友谊只是以双方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其次,爱情具有排他性,爱情时两个人相互渴望成为终生伴侣的强烈情感,不容许任何第三者插足,而友谊具有广泛性。
3、培养爱情的道德意识
大学生应当把对方的道德品质放在选择对象的标准之首,而且爱情的道德意识还表现在爱侣间彼此忠诚的道德感上。在恋爱过程中还应本着为对方负责的态度,不使对方受到精神创伤,要使爱在理智的支配下有节制的发展,控制性冲动。
4、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把爱情当做游戏,不认真对待,不仅时对对方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这样做既会伤害对方,也会伤害自己。
5、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如果在恋爱中出现挫折,不要沉浸在苦恼与悲痛之中,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爱情时双方的,不是一厢情愿的,所以应当尊重对方的选择,通情达理。做人要豁达,这样才能不被痛苦所淹没。
八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障碍
1、单恋
单恋俗称单相思,是指一方对另一方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大学生中单恋的情况比较多,且较多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的学生身上。“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种体验时很痛苦的,若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一下三种情况:
(1)依旧痛苦地眷恋,难以自拔;
(2)恋爱不成反成仇人;
(3)自信心受挫,从此悲观失望,萎靡不振,甚至自杀。
2、失恋
被恋人抛弃就是失恋,痛苦时当事人的主要特征。如果不能排解这种消极的情绪,心理就会失衡,以至于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1)转为单相思,对以往的恋人仍一往情深,沉湎其中难以自拔;
(2)同恋人反目成仇。失去理智,无法控制情绪,甚至报复,最终害人害己;或愤世嫉俗,仇视所有人。
(3)陷入自卑和迷茫,从此心灰意冷,甚至轻生。
恋爱不一定一帆风顺,甚至是一定会经历困难与挫折,学会如何面对也是大学生必须的。
九 总结
大学里的爱情纯洁、美丽,让人向往,引无数男女为之付出。但同时大学生的恋爱不成熟,进入许多误区,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冷静对待爱情,好好把握自己,不虚度大学宝贵的思念光阴!
即使大学里没有爱情,大学生也不应懊悔。爱情是门选修课,有失必有得。这样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强大,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旦爱情降临,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去呵护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附:参考资料
张积家、王惠萍编著,大学生心理教育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郭世新编著,爱之书——婚恋心理文萃,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
陈家麟、骆伯巍著,青春期性心理卫生,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熊哲宏,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的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未知作者,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条差与原因分析(论文),200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