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时间:2019-05-11 22:5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一篇: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3月9日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典范。

内涵和渊源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又指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异病同治”一词《内经》中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尤其是《金匮要略》在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提出了“异病同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

运用

同病异治

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治法各异。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说明同为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肿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溢饮除当汗出而不汗出、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等共同的症状外,如兼有无汗而喘,烦躁,其脉浮紧,为外感风邪,内有郁热之候,当治以大青龙汤发汗兼清泄郁热;如兼有胸脘痞闷,干呕,咳喘,痰稀量多,其脉弦紧或弦滑,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候,当治以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

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治法各异。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同为支饮病,若服用木防己汤后能使心下痞坚变成虚软,是水去气行的标志,病即可愈;若心下痞坚变成坚硬,是水停气阻,坚结成实之证,病情反复,再用此方,已不能胜任,故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治之。

病性虚实不同,治法各异。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本条是在胸痹主症的基础上变化而来,若偏实者以祛邪为先,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若偏虚者以扶正为急,当补气助阳,方用人参汤。

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充分体现,同病异治的基础是不同的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病性虚实、邪处部位、病理机制等的不同。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抓住相同疾病的特殊点进行辨证论治,否则难见成效。

异病同治

同一病因,治法相同。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寒疝与产后腹痛虽是不同的疾病,但二者的病因相同,都是血虚里寒所致。故皆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养血补虚,温中散寒止痛。

同一病性,治法相同。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脚气病、虚劳、痰饮、消渴和转胞是截然不同的五种疾病,但是这五种疾病的病性相同,皆是肾气虚衰所致,故皆可选用肾气丸以振奋肾阳,温补元气。

同一病机,治法相同。《百合孤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此二病,虽然病因、病名、病症不同,但病机相同,均为血中有热,湿毒不化,所以同用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排脓。

同一证候,治法相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二者皆以呼吸困难,病在肺为主要证候,故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开闭利气。

异病同治固然可以治好不同的疾病,但既然是不同的病种,其间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可能有时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变给予治疗,其疗效可想也会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用相同的治法时,要考虑疾病的特殊之处以及药物作用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3月9日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典范。

内涵和渊源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又指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异病同治”一词《内经》中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尤其是《金匮要略》在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提出了“异病同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

运用

同病异治

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治法各异。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说明同为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肿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溢饮除当汗出而不汗出、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等共同的症状外,如兼有无汗而喘,烦躁,其脉浮紧,为外感风邪,内有郁热之候,当治以大青龙汤发汗兼清泄郁热;如兼有胸脘痞闷,干呕,咳喘,痰稀量多,其脉弦紧或弦滑,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候,当治以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

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治法各异。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同为支饮病,若服用木防己汤后能使心下痞坚变成虚软,是水去气行的标志,病即可愈;若心下痞坚变成坚硬,是水停气阻,坚结成实之证,病情反复,再用此方,已不能胜任,故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治之。

病性虚实不同,治法各异。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本条是在胸痹主症的基础上变化而来,若偏实者以祛邪为先,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若偏虚者以扶正为急,当补气助阳,方用人参汤。

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充分体现,同病异治的基础是不同的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病性虚实、邪处部位、病理机制等的不同。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抓住相同疾病的特殊点进行辨证论治,否则难见成效。

异病同治

同一病因,治法相同。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寒疝与产后腹痛虽是不同的疾病,但二者的病因相同,都是血虚里寒所致。故皆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养血补虚,温中散寒止痛。

同一病性,治法相同。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脚气病、虚劳、痰饮、消渴和转胞是截然不同的五种疾病,但是这五种疾病的病性相同,皆是肾气虚衰所致,故皆可选用肾气丸以振奋肾阳,温补元气。

同一病机,治法相同。《百合孤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此二病,虽然病因、病名、病症不同,但病机相同,均为血中有热,湿毒不化,所以同用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排脓。

同一证候,治法相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二者皆以呼吸困难,病在肺为主要证候,故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开闭利气。

异病同治固然可以治好不同的疾病,但既然是不同的病种,其间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可能有时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变给予治疗,其疗效可想也会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用相同的治法时,要考虑疾病的特殊之处以及药物作用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第二篇: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上工治未病,何也”。《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等。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太阳病,发汗太多”及、风病,下之”、“疮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致痉病;“若下之早则哕”、“湿家下之”见“汗出,微喘,小便利”为湿病误下病变;“发汗则致心烦、口躁,误攻下则致呕吐、呃逆,误涌吐则致虚烦不安等为百合病汗、下、吐法误治病变。以上则强调疾病误治易导致疾病变生他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病失治则外湿传内;百合病失治可见口渴发热;血痹病轻证失治可变重证;虚劳病失治可致“风气百疾”等。由此阐述了各病失治所产生的变证,从而也强调了正确治疗的重要性。

再者,而从方药看,亦可窥见仲景治未病的思想。试举例,如防肝病传脾,用当归芍药散。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随气上逆发为奔豚,故用选方用平肝泻火、平冲降逆、泻肝的同时又调理脾胃,即为防肝木乘脾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之故。同时,从“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等诸多条文中,均可见仲景对于养生调摄的重视,进一步可见其对防病思想的重视。

综上,根据对原文浅做分析,对《金匮要略》仲景治未病的思想可见一斑。

下载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