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总结
一、解释名词
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
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
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
*
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式。
*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
15、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反应方式。*
16、替代行为;就是寻找新的目标来代替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
17、升华行为:是将挫折感受转化为一种奋发上进的动力的反映方式。*
18、逃避行为:这是一种想方设法躲开挫折行径的反映方式。
*
19、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2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
*
21、自我质辩:即同自己的完美主义要求进行辩论,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
22、角色互换:即把那些要求别人的期望标准用到自己身上,体会一下被别人苛求的感受。
*
23、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
24、情感的两极性:人的任何一种情绪与情感体验都有性质上完全相反的两种表现,高兴与生气,喜欢与厌烦等。*
25、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对方有它的道理
*
26、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指在不妨碍或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
*
27、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8、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人们感兴趣和关系的对象,以外部客体为主的属于外向型,以主体自身为主的属于内向型。
*
29、A型性格:性格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常感时间不够的人是A型性格。B型性格的人正好相反。容易知足,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
*30、大五人格结构:即从五个大的方面来描述人类的性格结构;第一、外倾性。第二、随和性;第三、认真尽责;第四、情绪稳定性、第五、求新性。
*
31、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学生在学业、智力、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称为“期望效应”。
*
32、成功教育:即通过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与自尊心的教育模式。
*
33、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
*
3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通常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
35、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微观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综合而成的。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36、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
37、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态的重要因素,改善和协调好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
38、文人相轻: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坏习气,指的是文人之间相互轻视、贬低的不良习气。
*
39、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或“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是由脑器质性损伤、遗传基因的作用、神经递质的作用、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等引起的。
*40、学校恐惧症:是以学校为阴性刺激物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害怕或拒绝上学,一到学校就感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痛苦烦躁,有时还会伴随一些生理症状。
*
41、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社会交往方面的明显缺陷,通常都伴随有一定的言语障碍,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智力发展落后。
*
42、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
*
43、心理咨询: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
44、共情:就是咨询员不仅要设身处地的进入对方的个人精神领域,去理解和体会对方的各种内心感受,而且对来访者所处的境况要达到心领神会,并将对方的感觉和内容表达出来,告诉对方,对其进行帮助。
*
45、助人自助:试心理咨询的精髓所在,因为它指明了咨询的目标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就事论事的,而是要从根本上帮助一个人充分发展,提高适应水平。
46、心理卫生;一般认为,心理卫生即是心理保健。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提出:心理卫生即讲求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良好之道。
47、心理卫生学:研究心理卫生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学科。
48、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于自己的主观努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49、角色认知;是指对某一角色规范的了解与认识。50、角色期待;指人们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
要求。通常包括外部期待和内部期待(自我期待)两种
51、教师的自我期待;是指教师基于对教师角色的正确理解而形成的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期望。
52、教育诊断。教育诊断是运用教育诊断和心理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53、代偿失调;指在应激过程中出现了整合功能减弱,适应水平下降,甚至发展到心理崩溃的程度。
54、心理应对机制;心理应对机制是人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应机制,其心理成分可以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三部分。
55、自发的应对机制:主要是通过遗传所获得的本能的反应方式,这些由潜意识支配的应对方式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56、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或看法。主要表现在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
57、学生观: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认识与理解。
58、发展观: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或看法。主要表现在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
59、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会对教育质量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60、意识狭窄:人在过于激动的情况下,出现的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的现象称之为意识狭窄。
61、升华:是将情感激发的能量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
62、自卑: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并伴有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63、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的相对稳定
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结构。
64、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积极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65、心理诊断:心理诊断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个体的发展状况进行分类、鉴别与描述的过程。
66、学习技能障碍:是在某些特殊学习技能方面的“缺损”现象,主要指阅读、拼音、计算和运动功能方面的明显障碍。
67、焦虑:指由于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现象。
68、焦虑症:指在没有受到直接的外部刺激却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感,并且长期不能摆脱的现象。有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两种。
69、厌学症:指以学习为阴性刺激物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沉重负担,有时甚至是一种痛苦的事,尽管面对各种纪律的约束,仍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以逃学的方式逃避学习,严重者会导致辍学。
70、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神经症,主要表现是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不必要、妨碍正常生活和工作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或动作。
71、交友原则:交友原则是指咨询员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及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来访者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朋友式的关系。
填空
1、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2、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3、不健康的心理依据心理功能受阻的程度,一般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4、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1、统计测量标准
2、临床病理标准
3、社会适应标 准
4、个性发展标准。
5、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提出:心理卫生即讲求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心理学家潘菽提出:我们因注意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发展,就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6、在古代许多医学典籍中也都提到了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问题。如《医学入门》中就提出内伤七情的理论,认为暴喜伤心、暴怒伤肝、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
7、我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4月19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85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再次成立,并在泰安召开了首届代表大会。
8、心理卫生工作目标的三个阶段(1)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时间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世界大战结束。(2)从关心身心因素的作用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时间是从第二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3)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
9、当今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最新目标和发展趋势是:重点是健康人的心理保健,是全社会人口的心身健康,是人生全程的心理健康。
10、心理卫生的意义:(1)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2)有助于改善家庭、单位里的人际关系状况,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缓解人际冲突,增进团体内部的凝聚力,改善家庭和单位的气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3)有助于提高人们承受压力,耐挫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减少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1、心理卫生前景:(1)学科本身的发展水平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而且有极强的整合功能和辐射作用。(2)社会需求逐步升温。
12、我国的心理卫生工作于80年代重新恢复活动以来,很快就被引进了校园,起初是高校,随后是部分中小学。
13、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4、按照目前对人才素质结构通行的划分方法,人才素质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
15、学业成就不仅与智力水平有关,而且同非智力因素有关。
16、A型性格的人表现为进取向上,争强好胜,急躁易怒、节奏紧张,容易得心脏病。
17、B型性格的人表现为从容不迫、温和平静,不容易得心脏病。
18、很多情况下,身体上的不适感并不是来自生理上的原因,而是来自心理的原因。
19、教师职业示范性的基础主要是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
20、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职业的示范性不仅表现在教育活动中,而且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所有方面。
21、积极的工作态度包括敬业和爱生两方面。
22、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23、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24、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从而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5、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建立在正确的人性观、师生观基础上的。
26、“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就能做一个好老师”
27、敏锐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的前提条件。
28、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人际沟通能
力,教育诊断与指导能力,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29、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就是通过人际沟通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0、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决定一个人的理解能力的关键。
31、人际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非语言沟通手段的能力。
32、语言表达能力是指正确运用语言词汇传递信息的能力,语言在知识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3、非语言沟通通常是借助于手势、体态、表情等方式来进行的。
34、教育诊断是运用教育诊断和心理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35、正确的自我期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目标和动力,自我期待的水平越高,教师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
36、教师的自我期待是指教师基于对教师角色的正确理解而形成的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期望。
37、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表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少数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
38、成语中所说的“情急生智”、“狗急跳墙”等现象都是应激反应。
39、心理压力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40、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
41、导致挫折外部因素一般包括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发展机会以及各种天灾人祸和意外事故等方面。
42、发的应对方式常见的有:①合理化②否认③投射④幻想⑤仿同⑥潜抑
43、消极的应对方式常见的有:①攻击行为②逃避行为③固执行为④压抑行为
44、积极的反应方式常见的有:①继续努力②调整目标③替代行为④升华行为
45、减轻压力的方法正视现实合理宣泄学会放弃自我放松
46、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陈家麟的观点)。第一、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并对之作出有效地反映。第二、要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良好的成绩。第三、要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第四、要情绪乐观稳定,善于排遣消极情绪。第五,要有自知之明,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自尊、自制。第六、要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即行为反映要与环境适应,在活动中要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制力。
解答
*
21、如何合理表达教师积极情感? 答:
1、使用积极的语言过学生以鼓励。
2、充分发挥表情的作用。
3、利用动作表达积极情感。
4、多种沟通手段的综合运用。
*
22、应如何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 答:
1、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2、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
3、在育人成才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4、在创造性劳动中体验自我价值感。*
23、人民教师的情感调控的意义? 答:
1、防止干扰教学过程,降低教学效果。
2、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3、克制或合理宣泄不良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
24、教师消极情感调控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1、知足常乐。
2、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3、心理换位。
4、转移认知对象。
5、合理宣泄。
6、升华调控
7、自我安慰
8、一笑了之
9、快乐作业。
*
25、好教师应具有什么特征? 答:第一、控制班级的能力;
第二、对学生个人关心和同情; 第三、把课程教好,使学生学懂学会。第四、耐心;
第五、教的方式让人有兴趣,鼓励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他们学会;
第六、行为上高标准,使学生尊敬。第七、喜欢并尊重儿童,师生关系好。第八、对于教学热忱专致。
使第九、又容易接近、令人愉快的性格,第十、对所教的学生的性格彻底了解。
十一、有幽默感。
十二、对待问题掌握灵活。
十三、公正。
*
26、性格与身心疾病的关系。
答:心身医学家研究发现,尽管人们的性格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的方面,性格对人体疾病,尤其是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合病程的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身心医学家巴登研究发现,同一疾病的患者往往具有类似的性格特点。如偏头疼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尽善尽美、死板、好争、嫉妒。*27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答:
1、读书明理,增强自我完善的方向性。培养塑造良好性格,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是最理想的。
2、内省慎独,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在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良好性格的过程中,内省和慎独是自我完善的两个基本途径。
3、虚心求教,严于律己。
4、实践锻炼,磨练性格。
*
28、谈谈嫉妒的产生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答:第一、形成原因:①在早期成长环境中,家长、教师的“攀比”心理及相应的教育方法。②自我中心、虚荣心强、心胸狭隘、眼光短浅、知识浅薄。第二、矫治措施:①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②缩小“我”字。③善于自知。④为自己设计切合自己实际的生活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
*
29、成功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有哪些启示?
答:(1)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2)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4)改变学生的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恢复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理想目标,是成功教育的最大成功之处。
*30、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评价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答:
1、评价要全面客观,首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其次收集信息要全面、客观。
2、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评价的方式必须服从评价目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进取。
3、评价要有发展性,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标准来评价学生,切忌要僵化、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31、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
答:
1、内因方面: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1)智力因素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2)非智力因素通常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2、外因方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外因主要是教学环境,其中包括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1)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的相对稳定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结构。(2)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微观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综合而成的。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3)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态的重要因素,改善和协调好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
32、教学中如何贯彻积极情绪这一心理卫生原则?
答:(1)教师本身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
(2)教师的教态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
(3)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
(4)创设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
*
33、教学中如何贯彻体验成功这一心理卫生原则?
答:(1)确定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设置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2)教学评价应体现鼓励性的原则,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与长处;要引导学生多运用自我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3)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
34、教学中如何贯彻合理负担这一心理卫生原则? 答: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这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关键。
2、增加教学管理中的科技含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3、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少课外练习的负担。
4、适当减少考试次数,合理控制职业总量。*
35、教学中如何贯彻民主自治这一心理卫生原则?
答:
1、教师首先要增强民主意识,实行民主化的课堂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
2、师生共同协商制订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标准,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应尽可能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去执行。
3、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应以积极的引导为主,以消极的限制为辅,尽量避免激化矛盾,防止师生间的直接冲突。
4、对违反课堂行为规范的行为,应尽可能通过集体舆论,借助集体压力来解决。
*
36、谈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答:
(一)充分利用知识作载体创造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媒介和载体。一方面,知识越丰富,联想也就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开阔;另一方面,有关创造方法和技巧的知识越丰富,创造的成果就会越丰富,水平也就越高。
(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安排教学内容上要注意研究教学内容是否渗透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否注意运用教材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使用科学探索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一种复合型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式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都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37、简述人际关系的类型。
答:(1)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2)以利害为基础的人际关系(3)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
38、简述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
2、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保持愉快的心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4、不良的人际关系会损伤身心健康。*40、教师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答:
1、我们都是教育者,在学校里,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既是上下级的关系,又是平等的同志关系。
2、了解领导的需要,教师首先要满足领导获得尊重的需要,支持领导的工作,队领导的工作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3、争取领导的支持,一个教师只有尊重、信任领导,听从领导指挥,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
*
41、教师如何处理与同事关系?
答:第一、独木难成林,学校是一个集体,教师在学校里是作为一个教育集体共同担负育人任务的。
第二、不要文人相轻,要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已有成绩,要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中都包含着其他人的心血,不是单凭个人努力的结果,要给自己订出更高的目标,确定更远大的志向。
第三、团结协作,共育良才。要尊重同事的劳动,维护同事的威信,同同一学科的教师要团结互助,互相学习,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密切配合。
*
42、师生关系对学生有什么的影响。
答:(1)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2)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4)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43、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的指导态度(3)教师的个性特征(4)教师的专业能力
*
44、师生冲突的产生及其解决方法?
答:师生冲突的产生:师生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师生冲突的解决方法:第一,教师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教师的了解。第二,在师生冲突不可避免时,教师要冷静,防止冲突加剧。第三,在冲突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找出冲突的症结和自己思想方法与工作上的不足,不能采取强制的做法。第四,教师不能为了解决师生冲突而放弃原则,屈从于学生的压力。
*
45、教师如何尊重与信任学生?
答: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学生与教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
46、心理诊断的任务是什么?
答:
1、确定状态是否正常,2、确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
3、确定问题的程度。
4、预测发展前景。
*
47、简述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及矫治措施。
答:表现:临近考试和在考场上就出现紧张、担忧、注意不能集中、记忆堵塞、思维迟钝并伴随食欲不振、失眠、血压升高、手脚冰凉、腹泻严重甚至发生休克等生理异常现象。矫治:第一,帮助压力过大的学生重新认识考试的价值,调节自己的期望值,减轻心理压力;第二,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恢复或增强自信心,减轻对考试结果的不必要的担忧;第三,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控制过度紧张的情绪;第四,症状比较严重的,建议到专门的咨询部门去寻求帮助。
*
48、简述强迫症的主要表现形式。
答: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神经症,主要表现是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不必要、妨碍正常生活和工作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或动作。
*
49、简述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原则及程序。
答:(1)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强调了活动目标的针对性。(2)民主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对师生交往方式提出的要求。(3)活动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对活动形式方面的基本要求。(4)参与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对活动主体方面的基本要求。设计程序:(1)明确目标确定辅导活动的目标要做到具有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以目标为依据,要紧紧围绕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有关内容。(3)选择形式形式的选择要服从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要体现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
*50、心理辅导活动的特点? 答:(1)目标的单一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比较单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2)内容的补充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通常都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来安排,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3)形式的独特性:心理辅导活动在形式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
*
51、简述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施要领 答:(1)明确角色。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应扮演设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活动过程中应当发挥导演的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2)开放自我。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和开放自我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对学生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3)机动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定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
*
52、简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答:(1)在内容上,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多从政治理论、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角度,在“他律”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而心理辅导与咨询则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的角度,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内心世界。(2)在方式和目的上,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多采用宣传、说教、批评、表扬、提供榜样、纪律约束等方式,促使人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而心理辅导与咨询则通常采用交友、共情、倾听、接纳、参与、鼓励、辅导、训练等方式,注重在“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完美,助人自助自强。
*
53、心理咨询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答:(1)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2)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的互动过程;(3)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
*
54、什么人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 答:第一、有心理困难以及轻度神经症患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严重的病态性格及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属于咨询帮助的范围之列。第二、对正常人的指导和帮助。对涉及到“潜能开发”和“人的发展”有关的学生、家长、老师给与辅导,帮助人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使其潜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在学校心理咨询中重点是对那些在学习、适应、发展、择业、交友、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与辅导与帮助。
*
55、心理咨询的原则有哪些?
答:
(一)指导与交友——交友原则
(二)理解与共情——共情原则
(三)助人自助——自助原则
*
56、建立咨访关系的技术有哪些?
答:
1、善用“请谈”,2 分类筛选。
3、集中滑梯、4、巧妙的鼓励、5、开放式提问、6、注意倾听、7、妙用沉默。
57、简述不健康心理的划分依据及种类。
答:不健康的心理依据心理功能受阻的程度,一般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1)心理问题(2)心理障碍(3)心理疾病
58、简述西方心理卫生运动的历史(起源、发展、典型人物等)。
答:古罗马医生盖伦在其著作中就提出“感情卫生或精神卫生”的问题。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始于正确认识精神病及给精神病人以人道主义待遇。第一,法国医生比奈是心理卫生运动的倡导者;第二,费尔赫特斯列宾写了《关于心灵营养问题》、邵尔茨写了《关于精神营养问题》一书,被称为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第三,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的有关理论为心理卫生学的产生起了奠基作用。第四,1908年美国的比尔斯发表了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而写成的《自觉之心》(我国翻译为《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以此为标志,现代心理卫生学诞生。比尔斯被称为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起人或创始人。
59、简述我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历史。
答:第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著名思想家都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第二,在古代许多医学典籍中也都提到了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问题。第三,我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
60、简述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
答:心理卫生的三级目标: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预防和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已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得到了贯彻。
61、简述心理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答:第一,研究并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及其制约因素,探索维护心理健康的最佳途径及有效措施。第二,研究和发现人生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方法。第三,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咨询服务活动,以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62、为什么说心理卫生工作进入学校以后,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答:心理卫生工作进入学校之后,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起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表现在:
1、在目标任务上心理卫生的三级目标: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预防和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已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得到了贯彻。
2、在理论基础上:心理卫生学及其许多相关学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有效地拓宽和深化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3、在工作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了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涉及了人际关系辅导、自我观念调节、自我监控训练、态度矫正、情绪调控与行为习惯矫正,以及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防治等内容;
4、在实施途径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发挥学科教学和班集体活动等基本途径的作用,而且十分重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这是最具有专业特色的一种途径。
5、在手段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大量汲取了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一些原理与方法,注意体现平等性、理解性、自助性等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气氛感染、角色扮演、心理暗示、自我调控等方式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63、简述心理应对机制的类型。
答1)从应对的自觉性水平看,可分为自发的应对和自觉的应对。第一,自发的应对方式。第二,依据应对方式的效果,可分为积极的应对和消极的应对。
64、简述不合理的比较方式有哪些?
答:常见的不合理的比较方式主要有:A:总是与所得多于自己的人比较。B:以己之长比彼之短。C:爱同身边熟悉的人或身份地位与自己相当的人进行比较。D: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为标准与他人做比较
65、谈谈如何使用合理的比较方法?
答:A: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B:单一因素比较与系统比较相结合的方法。C:绝对比较与相对比较相结合
66、谈谈如何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来改善自己工作态度?
答:
1、培养工作兴趣:(1)工作丰富化。(2)确定发展目标,培养间接兴趣。(3)“假装”对工作感兴趣。
2、增强自我效能感:第一,重新调整期望值,给自己定的目标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第二,要找到正确的参照标准。第三,要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
强自我效能感。
3、使工作内容丰富化。
4、要有一颗平常心。67、简述不合理信念的表现。
答:
1、完美主义倾向。
2、寻求绝对公平。
3、以偏概全。68、简述克服完美主义倾向的方法。
答:(1)自我质辩。即同自己的完美主义要求进行辩论,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2)自我分析。(3)角色互换。即把那些要求别人的期望标准用到自己身上,体会一下被别人苛求的感受。(4)改换比较的参照系。
69、简述克服寻求绝对公平心理的方法。
答:(1)进行认知调节。(2)正视现存的不公平现象。(3)改变比较的方法。70、简述克服以偏概全心理的方法。
答:(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辨证地看问题。(2)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对认识现象尽量有较全面的和深入的了解。(3)独立地分析判断问题,不要不加思考地人云亦云。(4)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不要从一己私利出发看问题。
71、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答:(1)从发生顺序和层次水平上看,情绪的出现较早,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的出现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2)从产生的基础看,情绪主要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主要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3)稳定水平看,情绪带有明显的情境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4)从表现方式上看,情绪具有鲜明的外显性;情感的表现方式具有内显性。
72、简述情感的一般功能。
答:(1)动机功能。(2)适应功能。(3)信号功能。73、简述情感的教育功能。
答:(1)教师的积极情感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2)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3)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74、简述性格的涵义。
答: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特征。(2)性格是一个人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3)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在个性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具有道德评价意义。此外,一个人的性格规定了个性的其他方面,如能力、气质的发展方向,影响到能力、气质的表现。
75、简述性格的结构。
答: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他人、集体、社会;对自己;对活动、生活、学习、劳动。
2、性格的意志特征:即对自己的行为调节和控制方面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主导心境和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在认知风格方面的性格特征。
76、简述性格的分类(荣格:“大五”;A、B型理论)。
答:第一,性格的机能说:分为(1)理智型。(2)情绪型。(3)意志型。(4)混合型。第二,向性说(瑞士的心理学家容格提出)(1)外倾性;(2)内倾性;3)中间型。第三,独立—顺从说(1)独立型;(2)顺从型。第四,社会文化或价值取向说将性格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和社会型。第五,“大五”人格结构(1)外倾性(2)随和性(3)认真尽责(4)情绪稳定性(5)求新性。
77、谈谈应如何矫治自卑性格?
答:①首先从调整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入手。②增加成功的体验。③放大自己的优点,以补偿自身的弱点。④表现真实的自我。
78、谈谈应如何矫治嫉妒性格?
答:①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②缩小“我”字。③善于自知。④为自己设计切合自己实际的生活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
79、谈谈应如何矫治孤僻性格?
答:①主动与人交往。②多参加活动。③深交几个朋友。④主动关心别人。
80、简述教师中存在的不良性格。
答:(1)自卑(2)怯懦(3)嫉妒(4)狭隘(5)暴躁(6)孤僻
81、简述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因素。
答: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1)智力因素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较高的智力水平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主导因素并不是智力因素。(2)非智力因素通常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82、简述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
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外因主要是教学环境,其中包括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1)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的相对稳定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结构。(2)课堂心理气氛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态的重要因素,改善和协调好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83、简述教学模式包含的成分。
答: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步骤安排、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和支持系统。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四个部分有不同的特点。
84、简述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卫生原则。
答:教学心理卫生原则包括积极情绪原则、成功体验原则、合理负担原则、民主自治原则。
85、谈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答:
1、教师首先要有较新的教育观念,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的目标列入自己的工作任务之中。
2、教师要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包括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关于创造力培养与训练的原理与方法,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论等。
3、教师本人应具备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个性特征。
4、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形成一些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特点与特色。
5、鼓励青少年的异想天开。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应打破任何束缚青少年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86、简述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的类型。
答:
1、上下级关系
2、同事关系
3、师生关系
4、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5、同学之间的关系
87、简述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成分(因素)。
答:人际关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其基本成分是认知、情感和行为。
1、认知——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
3、行为——人际关系的表现方式。
88、简述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教师的领导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教师不同的 领导方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
89、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心育能力。
答:教师要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即心理诊断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和心理咨询能力。
90、简述心理诊断的过程。
答:
1、确定对象
2、明确目的3、收集资料
4、综合评价 91、简述多动症的表现及矫治措施。
答:(1)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耐心、要多鼓励,少训斥,严禁打骂,减轻其心理压力,防止因过度紧张而使症状加重;(2)要有适当的要求;(3)采取各种行为训练的方法;(4)多安排一些户外活动;(5)严重的到医院就诊并适当使用药物。
92、简述学习技能障碍的矫治措施。
答:(1)采取支持性疗法,以鼓励为主,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2)在专家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特殊强化训练;(3)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及时到医院请医生给以治疗。93、谈谈厌学症和学校恐惧症的成因及矫治措施。答:(1)了解清楚致病原因,通过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转变态度,改进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如果一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也可以考虑通过换班、转学等措施,使学生脱离应激源。(2)进行心理治疗,一般可采用支持疗法和脱敏疗法,帮助学生逐渐减轻厌学情绪和恐惧感;3)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态度与方式,多关心、理解孩子,主动与老师保持联系,相互配合,改善教育环境;(4)药物治疗,对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由医生开一些抗焦虑药物作为辅助性治疗。
94、简述心理辅导活动与课堂教学、一般班级活动或团队活动的区别。
答:(1)目标的单一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比较单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2)内容的补充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通常都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来安排,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3)形式的独特性。心理辅导活动在形式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
95、简述心理咨询的任务。
答:
1、为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烦恼和困惑的深层原因
2、帮助学生增强自知之明,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3、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作出初步的鉴别和判断
4、为教师、家长提供有关的信息,指导他们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96、简述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答:
1、精神分析的咨询理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自由联想法、释梦法、疏泄法、领悟疗法、暗示法与催眠疗法等。
2、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具体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自信训练法代币强化法放松法生物反馈法消退疗法、行为塑造法等。
3、人本主义咨询理论。具体方法有: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转变法自我指导训练法应对技巧训练法隐匿示范法等。
97、简述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答:
1、建立咨访关系
2、收集信息
3、分析诊断
4、咨询与治疗
5、结束咨询
98、谈谈在心理咨询中为什么要运用共情原则
答:(1)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首要条件。(2)共情使来访者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善解人意的关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畅所欲言。(3)共情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对方接纳而产生愉快和满足,从而使友好的咨询关系得以健康的发展。(4)共情能促进来访者的自我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增进其自我成长。(5)共情对于一些情感饥渴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一、单选题(1分×60,共计60分):
1.心理素质中的“素质”是 A。
A.广义上讲;B.狭义上讲;C.综合上讲;D.潜能上讲。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
A. 集体教育;B.咨询;C.开设相关课程;D.个别教育。3.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C。
A. 一对一的“镜像”反映;B.个人的主观反映;C.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能动的映像;D.对客观现实准确无误的反映。
4.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有与有意识地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心理活动统称为 C。
A. 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知、情、意的过程。
5.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和身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被称为 A。A.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心理、社会模式;D.心理医学模式。6.B 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A. 精神分析;B.行为理论;C.人本理论;D.认知理论。7.心理自我不包括 B。
A. 能力;B.角色;C.爱好;D.智慧。
8.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的评价和看法称为 A。A. 现实自我;B.投射自我;C.理想自我;D.生理自我。9.个体要实现的比较完美的一种自我境界或形象称为 C。A. 现实自我;B.投射自我;C.理想自我;D.生理自我。
10.一个人具有情绪体验深刻,容易感觉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具有内倾性等心理特征。我们判断这个人的气质类型时倾向于 B。
A. 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黏液质。
11.一个人具有直率、热情、动作迅速、情绪体验强烈、具有外倾性等心理特征。我们判断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倾向于 C。
A. 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黏液质。
12.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失恋后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能最好地说明哪种调节情绪方法 D。A. 转移调节;B.延缓调节;C.宣泄调节;D.升华调节
13.一个人企图摆脱或逃避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是 A。A. 恐惧;B.愤怒;C.悲伤;D.羞耻 14.B 是情绪产生的基础。A. 动机;B.需要;C.行为;D.认知
15.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调控自己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的能力是意志 C。A. 坚毅性;B.自觉性;C.自制性;D.果断性 16.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够说的是哪种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 D。
A. 遵循循序渐进;B.增强挫折承受力;C.确立适当目标;D.完善人格 17.与意志坚毅性相反的品质有 D。
A. 盲从性;B.放任性 ;C.独断性 ;D.顽固性
18.D 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A. 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 19.认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女孩软弱、无主见,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厚道。这是 B A. 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 角色固着;D.投射效应
20.在交往中对于可能引起喜怒哀乐或与大家共鸣的事情无动于衷,或“喜怒不形于色”。这是 A A. 情绪情感反应过于冷漠;B.情绪情感反应过于强烈;C.自卑;D.嫉妒
21.表现为过分的自我约束和自制,对人和事死板、不灵活,谨小慎微、顾虑多疑、墨守陈规,也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行事。这是 D A. 癔病型人格;B.偏执型人格;C.自恋型人格;D.强迫型人格
22.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就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同宿舍、同班的同学更容易成为朋友。这是人际交往中的 B。
A. 态度相似性;B.空间临近性;C.需要的互补性;D.情感的相悦性 23.性幻想是指在某种特定因素的诱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与异性交往内容有关的联想。性幻想是性冲动的发泄形式之一,属于 A 生理心理现象。
A. 正常;B.异常;C.一般;D.特殊
24.手淫又称性自慰,未婚青年通过手淫来满足性冲动,在青春期是比较 A 的想象。A. 常见;B.异常;C.一般;D.特殊
25.他们常出没在昏暗的街道、校园的僻静处,当遇到女性时解衣暴露生殖器,或当异性面手淫,从女性的恐慌害怕或惊叫厌恶的反应中获得性欲的满足。这是 B。
A. 恋物癖;B.暴露癖;C.窥淫癖;D.异性癖
26.性格是人在 C 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不同环境熏陶下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A. 教育;B.家庭;C.先天生理素质;D.自我意识。27.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A. 弗洛伊德;B.华生;C.罗杰斯;D.班杜拉。28.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在于 D。
A. 学习了不良行为;B.幼年期发生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于无意识;C.潜能发展受到阻碍;D.错误的认识观念。
29.系统脱敏属于 B。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30.松弛属于 B。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31.来访者中心属于 D。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32.素质教育是把学生视为 C。
A.接受知识的容器;B.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个体;C.学习的主体;D.被动的个体。33.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疾病与健康及其对策的模式被称为 D。A. 生物学模式;B.医学模式;C.社会学模式;D.生物医学模式。34.A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A. 自我意识;B.感知觉;C.注意;D.记忆。
35.一个人具有安静、稳定、情绪不外露、善于忍耐、反映缓慢、注意稳定等心理特征。我们判断这个人的气质类型时倾向于 D。
A. 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黏液质。
36.对行动的目的、意义的社会性有充分认识,受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的指导,并自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目标和要求的能力是意志 B A.坚毅性;B.自觉性;C.自制性;D.果断性
37.学习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因此学习必须遵循 C 规律。A. 学习;B.主观;C.人的心理活动;D.客观
38.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接触,彼此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表情、姿态、谈吐、衣着等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形成某种印象。这是 A。
A. 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 39.择业心理咨询的目标是 B。
A. 物尽所需、各得其用;B.人尽其才、各得其所;C.依社会之需,打造自我;D.依自我所需,适应社会。
40.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在于 B。
A. 学习了不良行为;B.幼年期发生的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于无意识;C.潜能发展受到阻碍;D.错误的认识观念。
41.宣泄疗法属于 A。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
42.同一客观事物不同情绪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与体验,这说明人把外界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时,总是 A。
A. 伴随着主观能动性;B.伴随着客观性;C.伴随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D.伴随着随意性。43.C 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对问题不良认识的看法和解释所决定的。A. 精神分析;B.行为理论;C.人本理论;D.认知理论。44.与个体的生理基础联系最密切的是 C。A. 性格;B.价值观;C.气质;D.理想。45.B 决定情绪的性质。
A. 行为;B.认知;C. 动机;D.需要
46.对于具备一定智商的大学生来讲,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情绪、态度、意志、个性等对学习更具有影响力,这是 D 对学习起到的动力、强化、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A. 智力因素;B.主观因素;C. 客观因素;D.非智力因素
47.在交往中不分场合、不分情境、不分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的现象。这是 B。A. 情绪情感反应过于冷漠;B.情绪情感反应过于强烈;C.自卑;D.嫉妒
48.个人因受到群众压力或群体影响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与众人趋向一致的行为。这是恋爱中的 B.A.空虚心理;B.从众心理;C.功利心理;D.盲目心理。
49.性格是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不同环境熏陶下逐渐形成的 D 心理特征。
A. 不稳定的;B.稳定的;C.比较不稳定的;D.比较稳定的。50.行为理论认为,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在于 A。
A. 学习了不良行为;B.幼年期发生的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于无意识;C.潜能发展受到阻碍;D.错误的认识观念。
51.快速暴露属于 B。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52.素质教育是 D。
A.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别教育;B.面向部分学生开展的全面教育;C.面向特殊人才进行的潜能开发;D.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
53.A 学派认为心理问题的成因是由童年的经历和创伤引起的。A. 精神分析;B.行为理论;C.人本理论;D.认知理论。5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是气质的 C。A. 恒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D.天赋性。55.1963年冬,英雄欧阳海为挽救满载乘客的列车,舍身将驮军炮的惊马推出铁轨,当时他的情绪状态主要是 B。
A.激情;B.应激;C.心境;D.平静。
56.在选择目标、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过程中,善于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迅速决策或及时调整决策以应变的能力是意志 D。
A. 坚毅性;B.自觉性;C.自制性;D.果断性 57.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B。A. 任性;B.盲从性;C.懦弱;D.顽固性
58.C 是指仅仅依据某人身上的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其他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
A.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
59.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相似,就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同步,形成强烈的人际吸引。这是 A A. 态度相似性;B.空间临近性;C.需要的互补性;D.情感的相悦性 60.马克思说:“在我看来,真心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慕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这是指大学生在恋爱中的 C。
A. 恋爱动机;B.择偶标准;C.表达方式;D.恋爱关系
二、多选题(2分×20,共计40分):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ABCD。
A.个性健康教育;B.积极适应教育;C.认知发展教育;D.情绪稳定教育。2.个性心理包括 AB。
A. 个性心理倾向;B.个性心理特征;C.心理现象;D.心理过程 3.健康包括 BCD。
A. 有良好道德;B.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C.生理健康;D.心理健康 4.自我体验包括 CD。
A. 自卫;B.自立;C.自卑;D.优越感。5.社会自我包括 CD。
A. 性别;B.舒适感;C.权利;D.力量。
6.以下表述中,哪些属于气质的特征 ABD。A. 恒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D.天赋性。
7.属于A型性格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的有 ABD。A. 快节奏;B.好胜心强;C.逆来顺受;D.过高的抱负。8.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D。
A.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B.气质类型有好坏之分;C.气质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D.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9.以下哪些是健康的情绪表现 ABCD。
A. 能调控不良情绪;B.积极、愉悦的情绪基调;C.适度的情绪反应;D.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良好。10.以下调节情绪的方法中,哪些属于宣泄调节 ABD。A. 倾诉;B.哭泣;C.深呼吸;D.剧烈运动 11.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常见问题有 AB。
A. 优柔寡断;B.易受暗示性;C.缺乏恒心;D.冲动性 12.意志自制性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BC。
A. 与精力和毅力密切相关;B.高度的忍耐力;C.强抗干扰能力;D.经得起长期磨练 13.生活中,改变优柔寡断意志缺陷的方法有 ABD。A. 拓展知识面;B.树立信心、敢于决断;C.培养正确得失观;D.增加社会交往
14.对于具备一定智商的大学生来讲,ABCD 等对学习更具有影响力,这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到的动力、强化、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A. 学习兴趣;B.个性;C.学习动机;D.情绪、态度、意志
15.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特点有 ABCD A. 社会性;B.主动性;C.情感性;D.互为主体性 16.大学生文明的恋爱行为包括: ABC。
A. 表达方式文明;B.恋爱形象文明;C.男女之间要平等;D.行为举止文明。17.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这种倾向常有 BCD 等特征。A. 短暂;B.持久;C.稳定;D.主动。18.求职面试的基本原则有 BC。
A. 积极主动原则;B.诚实原则;C.谦虚原则;D.表现自我原则。19.择业角色错位的表现有 ABD。
A. 自骄清高、优柔寡断;B.孤芳自赏、虚荣侥幸;C.求地位、保稳定,择业观念比较陈旧;D.互相攀比、嫉妒他人。
20.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 AB。
A. 咨询、治疗、预防相结合的原则;B.抚慰与教育性原则;C.信任支持性原则;D.指导性原则。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
郭萍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大雁四小2016—2017学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王 颖
一、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本学期,我们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自已,悦纳自已;学会调控自我,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开展健康教育的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四.实施途径和方法: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地进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有计划地逐步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将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3、优化环境
学校要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心理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4、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学校的德育队伍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施的同时,扎实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各科教学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从知识、意识上循序渐进地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3)学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舞台,创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
6、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建立了“心语室”,属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管理,成立学校心理咨询室,承担以下职责:
(1)为有需要的学生做团体或个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2)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并且掌握一般学生的心理状况。
(3)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有宣传及普及工作。(4)开展升学指导。
7、开展个案研究
逐步建立心理疏导的个人档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跟踪性的,研究性的个案辅导,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能够确实的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
8、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校讯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创建起符合学成长的环境。
9、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学校将要求教师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我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题,撰写有关的心得体会与论文,并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