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制造2025辽东湾行动纲要
中国制造2025辽东湾行动纲要
按照国家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总体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盘锦行动纲要》战略部署,结合《盘锦辽东湾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辽东湾新区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进程,全面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努力把辽东湾新区建成振兴发展的示范区、向海发展的先导区、改革创新的实验区,争当东北振兴排头兵,谱写中国梦的辽东湾新篇章,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四个着力”要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抓住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主线,按照“四个转型”、“四个转变”和盘锦市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纲要》、《盘锦市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能源 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规划纲要》的总体思路,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盘锦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驱动”共同发力,全面推动辽东湾新区制造业快速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树立全新理念,统等谋划,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实施;科学把握开发建设时序和节奏,突出阶段性重点,增强新区发展的高位度。
2.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3.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发展与改革同步,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开放、深化合作,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增强新区发展活力和动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辽东湾新区制造业实现智能、高端、高新发展,各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标
类 别 经济规模
指 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工业投资年均增长(%)
2020 10 8
2025 12 10 3600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1000 结构调整
化工产品精细化率(%)35 2 特色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科技创新
务收入比重(%)
260 2.5
600 2.5 10 绿色发展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五年前年下降(%)12
二、重点领域
结合辽东湾产业发展实际,贯彻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攻坚战略,构建产业集聚、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升级。
(一)打造千亿级石化产业园
建设千亿级绿色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以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为龙头,以宝来石化、和运集团、台湾长春石化、台湾联成化学、瑞德化工等骨干企业的重点项目为支撑,着力围绕重点企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拉伸产业链条,丰富原料来源,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源头、清洁能源源头化工产业,形成以石油化工为支撑,天然气化工为补充的综合性化工园区。加快发展醇、醚、酚、醛、酮、酸、酯等大型基本有机化工装置建设,建设世界级的基本有机化学品生产基地。加快打造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电子级化学品、高端涂料及助剂、催化剂、化工新材料五大类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链。
(二)发展特色装备制造
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转变思路,以忠旺铝 业、渤海装备辽河重工、合力叉车等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工业型材及产品、海工装备、石油天然气装备、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特种车辆及配套设备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其中,重点依托忠旺铝业铝产业基地项目,提高产业丰厚度,力争在建筑型材、汽车零部件、铝合金压铸件、集装箱制造、国防军事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依托渤海装备辽河重工,推进新区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精端的海洋工程等特种船舶方向发展,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的企业,推动产业由“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的升级转型。依托鑫汇隆和鑫诚开建公司标准化工业厂房,壮大加工制造中小企业创业园,重点鼓励机械加工制造、轻工电子等配套服务企业发展。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盘锦智慧城市建设,以曙光信息系统(辽宁)有限公司为龙头,着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北斗导航、服务外包、软件服务等产业,打造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安徽合力、忠旺铝材、申安照明等企业,延伸发展先进装备、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依托中国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以及台湾长春、和运橡胶、联成化学等重点石化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复合材料等高分子新材料产业;依托辽宁猎鹰、昊一航空等企业的技术优势,发展智能无人机,引进一批规模化、科技型的智能装备制造项目,重点发展公安、城市管理、农业、地质、气象、电力、4 抢险救灾、视频拍摄等行业用无人机产品,不断拓宽产品服务领域,发展成国内知名的无人机制造产业基地;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集聚各类教育研发中心、知名科研院所和工程技术服务机构,实现智能制造与科技服务协同发展。依托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孵化器建设,大力引进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辽东湾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辽宁忠旺集团有色金属研究院项目、石油化工行业高级技术培训与职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中试基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工作任务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习总书记关于“四个着力”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战略机遇,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狠抓重点领域招商引资
立足新区主导产业,深入长三角、京津冀、台湾等地区招商,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紧盯京津冀及北京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培育扶持一批成长性企业,努力引进、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占领细分市场,打造具有核心竞 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区。
(二)践行科技创新强区
围绕新区主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设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基金,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重点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和运合成橡胶研究院、忠旺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提升新区主导产业研发能力,推动主要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依托新区小微、小巨人企业创业平台和孵化中心,优化产业结构,在抓创新、促转型中起到示范作用。
(三)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借助一类口岸开放平台优势,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加快推进盘锦综合保税区建设,2016年底完成盘锦综合保税区规划、审批。将盘锦纳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划申报范围,2016年底完成规划确定工作。加快推进通关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到2016年底通关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初具雏形。全力推进76项复制上海自贸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事项落地,进一步打造价格、通关、服务等优势,形成物流洼地,提升盘锦港在北方港口群中的地位作用,到2016年建成系统化的通关服务体系,逐步将盘锦港6 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蒙古国的出海口和中韩自贸区的承接地,为石化产业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对外开放的重要新平台。
(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以渤海装备为龙头,重点研发系列海工钻井平台、半潜施工船、钻井平台桩腿升降系统以及海工模块、关键部件,通过强化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逐步实现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化、海洋工程船专业化、高端关键部件自主化。打造海工产品设计与建造、专业模块配套生产、工程技术服务综合一体化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同时推进辽东湾新区无人机产业园规划建设,支持辽宁猎鹰、辽宁昊一等企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忠旺铝业铝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到2016年底年产80万吨挤压型材及深加工和机械制造项目实现投产运行,到2017年底年产120万吨板带箔和年产200万吨高纯铝项目实现投产运行,以互联网为媒介,建设从研发到制造服务的全流程信息化,广泛采用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模块化数控设计,实现生产的“模块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铝制品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重点推动北燃、和运公司等石化企业的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深化核心系统综合集成,提高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水平。
(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提高直 接融资比重。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债券融资业务。设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以合资、合作、独资和PPP、股东贷款等多种方式参与新区建设。
扩大间接融资规模。通过所得税先征后返等措施,鼓励银行向本地企业发放贷款。协调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把贷款纳入市级财政贴息政策范围。引导担保公司参与新区企业和建设项目融资,建立政府、企业、银行风险共担机制。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稳妥利用国外商业贷款。
(六)完善政策体系
打造政策保障体系。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细化各项政策,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用地审批、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完善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一整套政策支撑体系。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相关支持政策,努力向上争取政策,积极争取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辽东湾新区制造强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新区管委会领导担任,成员由新区各部门和骨干企业组成。
(二)完善政策体系 打造政策保障体系。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细化各项政策,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用地审批、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完善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一整套政策支撑体系。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相关支持政策,努力向上争取政策,积极争取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紧密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具有牵动作用的大企、名企、小巨人企业,提升产业档次和竞争实力,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营造发展环境
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立区”战略,把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和生态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确保每个入区项目都能及时落实各项配套。同时,重视软环境建设,牢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不断增强“亲商”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形成较为顺畅的协调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发展氛围。
第二篇: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
《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迎接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重大举措,是规划制造业崛起的路线图。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山东制造强省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制造“山东版”,特制定本纲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试图赢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全国各省(区、市)也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把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强优势、补短板,研究政策、出台措施,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制造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一是规模总量较大,但产业结构偏重。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5%左右,但轻重产业的比例为33∶67,能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较强。二是产业门类齐全,但中高端产业占比较低。我省41个主要产业门类均有涉及,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为32.5%,装备制造业占比仅为28.5%,产业层次偏低。三是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我省产品省内、国内和国外销售额比例约为5∶3∶2,国际市场份额较小,外向度较低。四是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居全国前列,但创新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创新引领动力不足。五是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模式粗放。“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倍、1.3倍,但工业增长主要是依赖产能扩大,粗放型特征较为明显。
制造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场,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我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的差距,在国际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实现省委确定的“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目标要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国制造2025》,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立足制造业基础优势,克服自身问题和不足,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制造业由追赶型向引领型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扬长避短、精准施策,做大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拉长产业价值链,努力构建产业新体系,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转变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和倒逼政策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坚持创新引领、内涵发展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3.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立足山东省情,发挥制造业特色优势,扬长补短、抓住关键,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能,利用倒逼机制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
4.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加强节能环保,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
5.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共赢
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增强山东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三)战略目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对接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积极打造中国制造“山东版”,努力推进山东制造强省建设。
1.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点
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优势,补强薄弱环节,扩大产业链延伸领域,培植一批代表中国制造先进水平的骨干产业和重点企业,成为国家级战略产业的强有力支撑。
2.打造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瞄准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发挥特长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努力培育产业创新的领先优势。
3.打造两化融合的先导示范区
依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互联网公用网络平台建设优势,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
4.打造绿色发展的关键空间带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综合措施,争取今后十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实现探高回落,能源消耗强度继续降低,煤炭消费实现明显削减,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社会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5.打造对外开放的深度合作区
进一步发挥山东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对接日韩,紧盯欧美再工业化进程,落实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对外合作,提升山东制造的国际竞争地位。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实现制造业强省目标。
到2035年,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前列,世界制造强国中等以上水平。
到建国100周年,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领先水平,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水平。
全省制造业素质提升主要目标如下: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今后十年,全省以实施山东制造强省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培植提升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八大专项工程,推动制造业实现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一)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
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确保我省在高端智能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高端服务器、云计算设备、操作系统及高端工业软件、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等产品和技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聚焦汽车、军工、航空航天、家电、医药生产、船舶等行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围绕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工、家政、医疗、商业等产业需求,发展各类工业机器人及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高端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
3.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
面向海洋资源开发需求,重点发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浅海固定采油平台、深水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海洋油气装备;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大型半潜式运输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勘察船、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及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利用、海上后勤补给等装备;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及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突破发展大型豪华游艇和邮轮。
4.轨道交通装备
突出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城市地铁、快速重载货车,积极发展铁路工程施工及养路机械装备、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以及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5.汽车及零部件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中高档乘用车、节能高舒适性高附加值轻量化载货汽车、豪华安全可靠型客车、高技术高安全性多功能专用车,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附件及安全系统部件、汽车电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产品。
6.电力装备
加快发展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大型风机主轴、核反应堆内构件、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临界火力发电系统、无功补偿及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积极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
7.现代农业机械
重点发展智能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大型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大型喷灌机械、先进植保机械、集约化畜牧养殖装备、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农产品保鲜藏储与加工包装机械设备等产品。
8.工程机械
开发使用节能新技术、卫星定位、数字传输、智能自动操控、远程监控技术等,重点发展先进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旋挖钻机、路面机械、桩基施工机械、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大型盾构机、上架桥设备、隧道掘进机及高端液压基础件等,向现代高端工程机械发展。
9.专用设备
以汽车制造、轻工纺织、医药生产、冶金制造、高效印刷、石化等领域为重点,发展汽车自动焊接涂装生产线、食品加工自动生产线、印染纺织数控生产线、医药生产智能化、冶炼铸造自动生产线、大型煤炭井下自动综合采掘输送成套设备、数字智能高速多功能印刷机械、成套钻井设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固井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日用玻璃和造纸成套设备等,提升专用设备开发和生产水平。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发展高端新型医疗设备、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产品。
10.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环保节能设备。开发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工业炉窑烟气脱硝脱硫除尘、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蜂窝陶瓷尾气净化系列产品和固液分离机械等技术装备;完善水泥窑工艺装备,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及工业污泥、危险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脱硝和袋式除尘技术、日处理600吨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设备、焚烧烟气和二恶英控制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重点发展节能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燃油气工业锅炉燃烧系统,扩大高效电动机应用,大力发展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高效电机产品,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力争在预混和蓄热结合、蓄热体材料研发、蓄热式燃烧器小型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培植提升十大特色制造业
围绕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以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为出发点,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着力提高山东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与装备制造业一起成为制造强省建设的主要支撑力量。
1.新材料
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品;积极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晶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2.新医药
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突出发展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海洋中成药等海洋药物;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融合,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着力发展新型制剂产品,推进缓控释、靶向、透皮、黏膜、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实现微球、脂质体等药物的产业化。
3.纺织服装
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和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发展高档多种纤维混纺、色纺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等纱线;大力发展高档色织织物、特宽幅印染,建设高端印染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系列化中高档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和童装等,提高终端产品比重。
4.食品
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提升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水平,规范发展乳制品、酒类制造业。提升我省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感和美誉度,增强竞争力。
5.家电
重点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热水器、小家电、健康保健电器等产品,培育配套产业支撑体系,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节能、智能化、个性化发展。
6.纸品 进一步开发高得率浆和再生纤维以及秸秆为原料的造纸新产品。重点发展新闻纸、未涂布印刷书写纸、涂布印刷纸、白板纸、生活用纸、箱纸板和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开发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大宗和特种功能型纸及纸板,大力拓展纸制品加工应用范围,延长造纸产业链。
7.轮胎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整合,提高轮胎产业集中度。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技术,不断提升乘用子午线轮胎、载重子午线轮胎和工程子午线轮胎等产品的性能指标,重点发展高性能、绿色、安全轮胎产品。
8.石化
实施重点骨干企业的炼化一体化改造提升,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石化企业。重点攻克推广炼油、清洁汽柴油生产、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改性、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通用级合成材料的特种牌号和专用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及弹性体等化工新材料;开发生产新型橡塑助剂、新型中间体及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化工,降低生产成本与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9.建材 水泥,重点发展核电水泥、高镁低收缩水泥、油井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低碱水泥、海洋工程水泥等特种水泥,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平板玻璃,重点突破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产品生产及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超白玻璃、光伏发电玻璃、屏显基板玻璃、航空和车用安全玻璃等高性能产品。建筑陶瓷,重点发展防静电瓷砖、防辐射瓷砖、夜光陶瓷、太阳能瓷砖以及自洁抗菌、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功能型或复合型产品及其相关配套产业。
10.有色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铝材、交通运输用铝材、包装印刷用铝箔、电子家电用铝箔、铝合金压铸件、铝杆铝线等高端铝材,以及高精度高效换热铜管、电子电器精密铜带箔、高速列车接触铜线等高端铜材。发展黄金深加工业,加强设计研发,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及高科技工业用金。
(三)组织实施八大专项工程
加快实施《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22个行业实施方案,围绕自主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绿色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小企业成长、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经营理念、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在制造业广泛应用,努力缩小与国际制造业先进水平差距。
1.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重点培植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定期推出全省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择优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予以支持。推进科技创新,通过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合作,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搭建一批对全省产业及区域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高层次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等环节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
2.智能制造工程
以建设新型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为重点,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制定全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抓好标准体系建设和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各类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发展针对关键设计工具、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行业应用等领域软件。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汽车、轻工、纺织、轮胎、冶金等行业为重点,以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为路径,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络。加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山东省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
3.工业强基工程
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发布“四基”攻关指南,建立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组织开展全社会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开展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完善首台(套)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激励政策。建立材料需求对接信息平台,实现关键基础材料的有效对接。以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成立省级材料研发试验室,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提供保障。
4.标准质量品牌工程
强化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加强“山东标准”建设,积极开展制造业先进标准试点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完善提升标准体系,培育打造“山东品牌”发展模式。突出省长质量奖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培育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山东标准”。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提高国际市场信誉度。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制,推动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健全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张网”建设。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加强严重失信企业的管理,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地,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积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打造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山东制造”品牌建设,开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推进“好品山东”建设。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5.绿色制造工程
大力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以钢铁、有色、化工、轻工、印染、建材等产业为重点,推广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以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推广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节材等先进加工工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积极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以汽车、工程机械、农机、石油装备、船舶等产业为重点,积极采用节能低耗发动机、轻量化材料、节能内燃机等节能技术和产品。以电子信息、家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推广应用节能电机、低功耗元件、易回收材料等技术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在机床、发动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机电设备行业,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
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行动,创建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认定和命名一批创业创新学院和创业辅导师,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推动创业,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加大财税政策精准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实施国家、省、市、县(市、区)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动,并把服务延伸到社区和村镇,扩大创业创新服务受众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成长发展,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专精特新”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技术绝活和专有技术,打造一批“小巨人”,抢占生产和市场制高点。利用山东省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去”,引进和运用更多的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装备工艺技术水平。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奖补和代偿补偿机制,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集合信托及私募债,在新三板和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中小企业。
7.服务型制造工程
推动制造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跨界融合、衍生升级,实现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转型,加大服务要素投入,提高服务产品比重。结合不同产业特点,推进制造延伸服务链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型业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探索开展示范带动,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和企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工作。
8.军民融合工程
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围绕AP1000核电技术,发展壮大核电装备产业规模。推动军民两用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在军工行业探索开展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工控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以基础配套、零部件、通用分系统领域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民参军”专业化“小巨人”。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民口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在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合力发布武器装备需求任务信息、《“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和《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实现技术、产品、项目、企业等信息高度共享。加强军民资源共享,推进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支持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动态调整的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培育建设一批战略规划导向清晰、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研究制定船舶配套产业自主化发展推进计划,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加强供需对接,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在军工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依托,创建国家级船舶工业创新中心。
四、保障机制和措施
建设制造强省,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完善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立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创新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方式,提高规划制定、政策研究、标准实施水平,增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积极适应未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发展,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自律运行机制。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围绕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强化技术改造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搞好产业集群研发孵化、检测检验、公用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
(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加强与德、美、韩、日等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建设对外合作工业园区,吸引外资以合资合作、独资建厂等方式投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加大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省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推动我省企业与境外企业开展深度技术合作。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开发欧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建立营销及服务体系,拉长全球产业链条,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合作或直接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加值链条,推动制造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努力打造国际知名自主品牌。
(五)加大财税用地扶持力度
加大现有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集约集聚发展,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确需新增用地的制造业优质技改项目。
(六)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协调和推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对我省十大装备制造业和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重点倾斜。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债权融资等方式为制造业重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强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合作,积极搞好项目推介,搭建银企合作桥梁。支持企业上市,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大力发展私募市场,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技师培养计划,在高等院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技师工作站建设,大力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瞄准世界技能大赛,建立一批世赛、国赛训练基地。围绕战略任务和重点,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建设一批优势学科,提高研究能力,加强山东制造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制造业人才。开展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加强院士引进工作,依托“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平台作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制造业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
(八)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创新政策扶持方式,支持企业新产品市场开拓。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九)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领导机制,统筹协调制造强省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服务。建立制造业智库,为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十)强化监督实施
各市、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任务落实。围绕《〈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十三五”规划和具体工作中。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对八大专项工程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按时间节点推进目标任务落实。加强宣传和贯彻,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规划意见,并抓好组织实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第三篇: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
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国家、省制造业转型提升战略部署,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快我市制造业固本强基、提档升级、高端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将南通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制定印发本纲要。纲要实施期为2015~2025年。
一、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步入新常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二)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意义重大。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是国家、省着眼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沪甬通“一体两翼”格局对我市的战略定位,也是南通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在江苏江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需要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而南通制造业占经济总量接近半壁江山,作为地方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围绕历史机遇的把握、战略目标的达成,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时不我待。
(三)制造业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南通奋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新征程中,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柱,相对基础较好,生态较优,具备率先发展、支撑发展的一定条件,同时也面临结构性的矛盾。一是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有待增强。虽然我市已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但往往自成体系,关联程度不高,协作关系不深,带动作用还需增强。二是产业链式发展亟待加速。除纺织服装产业链相对成熟外,其余产业链短、配套发展缓慢,部分关键节点缺失。三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层次普遍偏低,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而最终产品也大多集中于一般消费品,以传统技术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部分行业发展尚显粗放,缺乏高、精、尖产品,产品结构仍需优化。四是部分产业增长乏力。当前,整体经济发展面临产能过剩、出口不旺等一系列问题,从我市实际来看,部分产业也面临订单不足、利润收窄、产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把握“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产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过渡,产业链由短缺向完善延伸,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全面实施“南通制造业高端发展攻坚战略”,围绕做优做强六个主导产业、做特做大八个新兴产业、做精做专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实现南通制造向南通“智”造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新的动能,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立足实际,分步实施。针对制约我市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把握经济转型规律,明确阶段性目标,通过试点示范引领,由点及面,分步实施,梯次突破,加快结构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增强南通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存量支撑,增量带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注重存量改造的同时,一着不让抓好新项目招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转化,加强对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信息化改造,引导现有产业向高层次、新领域延伸。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努力引导各类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凝聚各方共识,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大工程,重推关键产业,在重点领域力争实现跨越和赶超。
5.注重效益,永续发展。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打造工业精品,实施品牌战略;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五年目标:到2020年,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制造业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级工业企业8„„
十年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产值达到2.8万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力争达到50%;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级工业企业达到15家。
指标体系:围绕五年和十年目标,建立《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指标体系》,共分为5大类18个指标。创新能力方面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等3个指标。质量效益方面包括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制造业增加值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等3个指标。两化融合方面包括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产供销财管理集成覆盖率等4个指标。结构优化方面包括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0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数、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数、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等4个指标。绿色发展方面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幅度等4个指标。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指标体系(略)
三、重点领域
结合南通产业发展的实际,准确把握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趋势,突出市场导向和技术的先进性,实施制造业高端发展攻坚战略,持续做优做强主导产业,迅速培育放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释放南通产业转型红利。
(一)创新引领,做优做强六个主导产业
1.高端纺织。支持联发集团、大生集团、鑫缘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提升天然纤维抗皱免烫、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等各类高档面料生产水平。支持恒力科技、文凤化纤等企业,全力培育特种增强纤维、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纺织新材料产业。支持罗莱家纺、金太阳、恒康家居等企业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面料和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集合于一体的拳头产品。
2.轻工食品。支持东成电动工具等企业发展电子调速和控速电动工具,开发大功率、低噪音、高效率、节能型产品。支持高档纸业发展,做大做强高档精炼油、保健油、面粉深加工等产业特色。鼓励发展独具南通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和提升扎染、绣衣、工业鞋帽、蓝印花布及红木雕刻等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水产品深加工,开发速冻、即食、调味等功能性水产品及净品,扩大贝类、藻类的加工能力及品种。支持美利达自行车等企业发展中高端自行车的设计、制造。
3.船舶及重装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高技术船型、主流常规船型的研发建造。加强绿色节能环保型VLCC、VLOC等产品研发,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支持中远川崎、韩通重工等企业,力争突破1.9万标箱及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培育游轮游艇等高附加值船型生产能力。重点发展船用推进器、发电机组、齿轮箱、舵机、全自动码头及港口设备、船用导航、自动控制设备等。
4.石油化工。持续推进大型炼化工程等沿海重大项目建设,通过石化产品的应用延伸和深度开发,与沿江沿海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优势互补的产业群。支持江山农化等企业开发应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广谱新型农药技术、定向合成技术、农药制剂低溶剂化、水基化、缓释化技术等。支持醋酸化工、江天化学等企业提升发展山梨酸及其衍生产品、吡啶系列产品、甲醛系列下游产业链、新型纺织助剂、高档染料系列产品、功能食品添加剂系列产品。
5.电子信息。支持中天科技、通光集团、华灿电讯、中电振华等企业重点发展特种光纤光缆、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大尺寸蓝宝石晶体衬底,氮化铝功能复合陶瓷基板和光电器件等光通信产品,加快高效能、低成本智能终端机芯片、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高端网络服务器和安全产品、智能家居、智慧家电、车载终端、全闪存阵列、文物保护装备等开发和应用。支持富士通微电子、展华电子、中航深南电路和大唐恩智浦等企业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整机制造等下游配套产业和多晶硅等材料研发上游领域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江海电容器、中联科技等企业的新型元器件、新型显示技术和关键仪器仪表研发和产业化。
6.新型电力装备。推动发电、输电、变电、调度、配电和用电等环节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神通阀门等企业加快发展超临界火电、大型核电机组的配套设备,以核电阀门、核级金属海绵锆为重点,打造新一代核电设备相关配套产品。支持中天海缆全面掌握特高压大容量交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核心技术,继续巩固电力线缆及金具、设备原材料等生产制造能力,延伸拉长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链。支持东源电器、思源电器、晓星集团、神马科技等企业加强新型中高压变压器等配电设备技术研究,积极发展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高效节能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输变电成套设备,以及断路器、互感器、智能化设备、绝缘材料及设备等关键产品。重点发展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柜)、智能导线、智能电表等在内的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以及柔性输变电设备。
(二)前瞻把握,做特做大八个新兴产业
1.海洋工程装备。以高配套率为重点,支持中远船务、招商局重工、振华重工等企业,努力提升前端工程设计和基本设计能力,重点发展新型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起重铺管船、水下工程装备、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等。依托重点船舶配套园区和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钻井包、抬升锁紧装置、动力定位系统、电子电控系统等海工关键技术和设备。
2.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以总装及核心零部件为标志,支持海门机器人产业园、海安机器人产业园、振康机械为重点,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档伺服系统、智能数控系统等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及部件,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推进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
3.航空航天装备。以关键材料和部件为标志,抓住市政府与中航工业签订的战略协议的契机,突破新型航空材料等关键技术,以通州湾新区、苏通园区、空港产业园为重点,鼓励研制中小型飞机、无人驾驶飞机等整装制造和飞机维修改装,放大尊翔公务航空公务机运营影响力,发展航空小型发动机、装备电缆以及机场设施等配套产品,加快开发北斗导航接收、发送等关键设备和部件。
4.生物医药。以终端产品为重点,支持领航干细胞、百奥迈科生物、秋之友等生物科技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推广干细胞、小核酸等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利用。支持希迪制药、联亚制药、默克制药、现代制药、天成科技、海尔斯药业等,重点发展一批抗肿瘤、抗肝病、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以及治疗感染的抗生素药物。支持双林生物、辰星海洋生物等,加大海洋药物与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海洋药物及保健品在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艾滋病、肿瘤、衰老等方面的产业化进程。重点开发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免疫学诊断试剂、生物化学试剂、高通量生物芯片、肿瘤标志物等产品。支持精华制药、启东盖天力等企业,重点开展“王氏保赤丸”等南通传统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开发喜树碱、紫杉醇、阿霉素等抗癌药物的糖苷前药和治疗糖尿病药物。
5.现代建筑。基于南通建筑产业优势,以实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智慧建筑为发展目标,建设一个包括设计、建造、运维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支持南通智慧建筑产业研究院,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研发力量,聚焦建筑信息化、智慧化领域的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南通建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促进南通优秀建筑企业以预制化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建筑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吸引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优秀技术和智力资源落地南通。
6.新材料。以高性能、广覆盖为重点,发挥现有产业的技术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支持甬金金属、中兴能源装备、海安远东新材料等企业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和不锈钢材料;支持申华公司、台橡公司、星辰材料、九鼎新材料等企业,重点发展特种合成材料、特种工程塑料、膜材料、玻纤等新型合成材料;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和本地企业开发聚乳酸、聚丙烯纤维、聚丁二烯橡胶等合成材料项目,把南通打造为国家级高分子合成材料产业基地。努力拓展先进半导体制造材料、光纤预制棒等电子材料。
7.可再生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以市场运用推动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在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掌握国内领先技术,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风电装备。支持中船海装、九鼎天地风能、宏达机电、通达动力等企业,发展大容量海上风电整机及碳纤维风机叶片、关键铸件、大型塔架、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风电产品,开展新型测风技术、海上工程技术、智能风电场技术研究,搭建风电公共检测试验平台,依托智能电网完善风电并网技术。光伏产业。支持中天光伏、韩华、综艺、欧贝黎等企业巩固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制造能力,积极研究新一代光伏核心技术及产品,突破集中监控、微电网、光伏储能等光伏发电应用、并网技术,完善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配套能力,不断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以光伏为能源的电源模块、电气设备、穿戴设备等终端应用产品。新能源汽车。提升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创新能力,重点突破整车集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技术。支持陆地方舟、康迪、英田集团、明诺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多元化新能源汽车系列产品。支持中天储能、海四达、天丰电子、吉泰科电气等企业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电池隔膜、电机控制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
8.节能环保装备。围绕设备总装为主、工程总包与装备配套结合,着力培育特色节能环保产业。热交换产业。支持南通万达锅炉、星球石墨等企业,打造循环流化床、工业余热锅炉、水泥余热锅炉的生产基地,加快节能锅炉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开发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用户新产品,增强集成和工程能力,提供节能、安全、环保、智能化的中央热能系统解决方案。节能型风机。支持金通灵等企业,重点发展钢铁冶炼、火力发电、新型干法水泥、余热回收、煤气回收及核电等大型风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开发60MW循环流化床锅炉风机等大型风机拳头产品。环保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装备制造能力、环境工程总包能力和具有品牌特色的节能环保企业(集团)。支持江苏天楹赛特环保能源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能力。LED产业。大力支持LED产业发展,做强南通同方半导体等企业芯片技术和生产能力,拉长产品链。积极推进南通开发区高亮度LED芯片和应用产品产业基地建设。
(三)创新模式,做精做专制造业服务化产业
1.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支持南通软件园、海安软件园、如皋软件园、开发区软件园等省级软件园以及中天科技和富士通微电子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动自主开源操作系统、中间件、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及其在现代装备、电子信息产品中的应用技术,支持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生物医药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外包等外包服务,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群。
2.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产业。围绕制造业需求,合理确定南通云计算发展定位及布局,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以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为核心的云计算产业。支持企业使用公共数据开发推广各类智能终端APP。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集成创新,支持企业重点突破资源管理技术、大数据存储技术、并行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系统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核心技术。
3.高端物流产业。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的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条码采集等高端物流服务;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以及条形码、射频标识等技术,实现运输、装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
4.融资租赁产业。积极引导南通国有平台、金融单位和社会法人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鼓励培育大型混合所有制融资租赁企业,促进融资租赁与我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挥融资租赁的资金杠杆优势,迅速做强我市先进制造业。支持制造业企业采取售后回租的方式,实现资产轻量化经营,运用融资租赁扩大对外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根据母体公司供应链,开展设计、生产、销售等一体化服务,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四、主要任务
围绕南通制造业持续转型,凝聚各级、各部门、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和企业合力,实施“智能、创新、绿色、品牌、基础”五大关键制造工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南通实际、体现跨越赶超的发展道路。
(一)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撑放大效应,以生产智能化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增强企业全流程管控能力。
推进智能车间建设。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全面推广普及自动识别、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物流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制定我市智能车间建设标准体系,每年认定10~20家智能车间,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发展。
提升智能装备支撑能力。加快重点装备领域智能化,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围绕本地化应用,积极发展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设备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着力解决智能工控系统本地化问题。搭建本地智能装备生产企业与应用项目对接平台。
加速两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在协同设计和研发、协同制造或云制造、供应链协同、规模个性化定制、C2B、移动O2O、众包、云平台、大数据服务、集成创新、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工厂等领域,结合南通实际,培育一批融合创新示范工程。贯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实施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程,力争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优化“工业云”、“中小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云服务平台提供基于PaaS、SaaS、IaaS的公共服务信息化服务,提升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强化物联网应用。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支撑产业,支持传感器件、集成电路、融合通信设备等技术和产品研发,打造良好的支撑环境,围绕纺织服装、船舶制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发展。重点引导行业内工业企业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推广物联网技术,通过进料设备、生产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企业能耗、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促进企业绿色制造;利用物联网开展产品在线故障诊断和运行维护,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运用物联网技术,将信息要素与智能网络连接,通过服务端云计算分析和统计,实现车间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努力构建高速传送、综合承载、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提高宽带网络能力,提升普及规模和网速水平,支撑和服务智能制造。重点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基础设施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工业宽带建设,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重点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解决重点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大力支持重点园区探索开通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满足园区内企业软件服务外包、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设备制造等产业发展的带宽需求,带动信息产业新业态发展。大力实施工业信息基础设施“企企通”,全面推广高带宽专线服务。
(二)实施创新制造工程。整合调动各类创新资源,努力做到资源链向技术链倾斜,技术链为产业链服务,全力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成果转化,提高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南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引导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研发机构或关键产品技术。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
大力促进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建设。面向南通主要制造业行业,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资源在南通布局。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紧扣产业发展重点,以更大力度推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和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突出高端引领,统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梯度建设,制定并加大人才投入,整合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功能平台等资源,落实更加开放、宽松、宽容的人才配套集成政策,重点向领衔项目、重大工程倾斜,在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智能服务领域率先突破。坚持自力更生培养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的方针,在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中,全面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既具备信息技术基础又具备制造技术知识的技术人才。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接纳学生在一线实习锻炼的基地。
(三)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严格管控企业资源消耗和排放关口,加强要素集约化利用水平,持续加速制造业绿色化升级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深入推进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限制造纸、皮革、炼焦、钢丝绳等严重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业。整治或关闭污染严重的钢丝绳企业、印染企业、化工企业。限制钢铁、水泥、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大棉纺、毛纺、印染、化纤等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生产线的淘汰力度。
推进循环化改造升级。以能源、建材、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化工、纺织印染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进程,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在化工和纺织印染行业重点企业,推进废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废气热能资源化利用。实施企业提标改造,制定并实施行业准入及工业产品能耗、水耗限额标准。大力推进电力、纺织印染等行业的提标改造,确保重点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扶持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余热余压、垃圾等综合利用发电企业。扶持一批节能玻璃、太阳能玻璃、复合多功能墙体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等绿色建材生产企业。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规范建立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和区域性再制造旧件回收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产业链。重点推进机动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复印机、计算机服务器等的再制造,继续推进废旧轮胎翻新。着力加强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报废船舶等拆解及利用水平。
(四)实施品牌制造工程。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做精工业产品质量。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行动,实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制约南通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质量问题。结合食品、家电等行业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的强制性认证和现行管理措施,健全技术标准,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装备、推进精益制造,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支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支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鼓励南通制造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支持国内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领导体制和经营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组织结构从直线制、职能制等传统模式向事业部制、矩阵制和模拟分权制等先进模式转变。引导企业对照国内外同行业管理先进水平提质增效,推动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增强战略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培育及推广工作,加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管理创新成果。组织企业管理创新对标创建交流活动,重点培育一批省级管理创新优秀企业。
(五)实施基础制造工程。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着力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促进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
着力推进基础制造企业加速发展。针对南通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实施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倾斜。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基础制造领军企业,促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整体发展,进一步夯实南通制造根基。聚焦工业基础领域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升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
统筹总装企业与基础制造企业协同发展。推进产用结合,实施协同攻关。在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与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水平。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五、保障措施
打造南通制造业升级版必须做到方向更明、动力更强、措施更实、环境更好,进一步整合全市各方面资源,通力协作,强力执行,为促进制造业攀登高峰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行政服务效能建设。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整合优化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期限。对有望培育成百亿规模及有强烈扩张意愿的制造企业,在其实施并购、重组、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提供“保姆式”服务。强化要素保障能力。优先帮助重点制造企业在融资、用地、用电等方面的需求。指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处理涉外贸易纠纷,引导企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开展企业减负情况监测,对各类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要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严肃查处。
(二)强化财政扶持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研究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领域。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通过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提高项目选择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财政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金融服务能力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平台、工具、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贸易融资规模,推进企业上市和场外市场挂牌,形成区域金融特色。拓展境外融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业务、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等试点。积极构建政银、银企、银银合作的有效机制,合力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充分发挥市县资金导向作用,健全完善市、县(区)两级再担保体系。积极探索新兴业态,加强与有关专业机构对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
(四)强化中小企业环境建设。充分挖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力。大力培育为初创企业或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配套公共设施和相关服务的创业基地。面向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厂房,为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提供最初的基础设施。研究完善并大力宣传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营造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开拓市场、人才培训、科技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兴行业组织,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部署,重点支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航空航天装备产业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行业组织。收集、分析、发布国内外行业经济信息,开展咨询服务,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展示、研发设计、质量检测、招商等服务,组织人才、技术、职业、管理、法规等培训,指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六)强化组织机制体制建设。成立南通市制造强市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全市制造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南通市制造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与效果评估。
第四篇:中国制造演讲稿[范文模版]
中国制造演讲稿
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演讲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写起演讲稿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制造演讲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制造演讲稿1当指南针带领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火药炸开了禁锢时代的国门时,印刷术和造纸术早已肩负起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时间回溯至更加古老的年代,那轻薄柔软的丝的丝绸,在荒漠中开辟出一条中西交融的通路,来往于古老古老文明的商队,汇通着亘古不变的利益,也汇通着彼此交错的文明。那些精美华贵的瓷器,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不凡的品味与追求,更将自己的痕迹,烙印成这片大地的姓名。如今,这片大地依旧为世界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文明,上古贤者的思想,依旧焕发着自己的活力和青春。
中国制造,从来都是最响亮的名字,而且现在,又显现出新的活力。
今天,平均每1小时,中国就向全球输送1亿美元的“MadeinChina”商品!你看——
全球每10台DVD,有8台是中国制造;
全球每5支笔,有4只是中国制造;
全球每4双袜子,有1双是中国制造:
全球每2双鞋子,有一双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这个词,又一次被激活,且被赋予了新意:在世界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却心心相荣,这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感到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环球市场上遍布的“中国制造”让我们激情昂扬。
趁着这股强劲的“中国风”,我们亮一亮家珍,让传统文化中,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和深受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照耀我们的精神家园,辉映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用自豪响亮的声音告诉世界:
MadeinChina,MadewithChina.且看,一个美国家庭的坦言:中国产品占据了我们家的一切空间——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可见,美国的家庭里,中国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方便,实惠,耐用成了他们的共识。
中国的产品遍布世界,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势不可挡!我们怎能不自豪地为“中国制造”喝彩!
中国制造演讲稿2大家好,首先我想让大家看一个简短的视频,由此来引出我们这组今天的话题。
看完这个视频相信大家对一个词组印象深刻,这个词组就MadeinChina.这则广告其实是中国商务部推出的一个全球广告,广告围绕这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大概是在我们学习英语不久以后,当时中国很流行madeinchina,经常会看到或则听到这个词组。中国制造不是一个会让我们产生距离感的词,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上的穿着,平时的日用品,大部分应该都是来自于中国制造的商品以至于我们小组在讨论一些生活中的外国制造的商品时都很难有什么想法。
中国制造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五颜六色的产品,二十每一个独立的中国人的强大的共同体。他制造了商品、独有的思想观念、也创造了自己的明星、歌曲、电影。
今天我们谈的是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处境。在21世纪应该没有什么比中国崛起更加令人瞩目,中国制造自然也成为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MADEINCHINA”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也是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靠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国的GDP攀上了世界第四的位置,国外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低价格、高消费的生活,但是,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物流成本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的环境下,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下我看到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从一位美国的家庭主妇,同时也是一名资深记者萨拉的一本书叫《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萨拉在圣诞节前夕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于此同时当她环顾家里,DVD、鞋子、袜子、玩具、台灯,竟然也全都是来自于中国,莫名的恐惧感与义愤让她决定开始一年的实验: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的生活是否还能继续下去?一年的精力充满挫折,在离开中国制造的这一年间,他不的不为为4岁的儿子购买68美元的意大利谢;厨房抽屉坏了,却找不到修理的工具;生日蜡烛的购买、故障的家电用器全都成为她最头疼的事。她在这一年中得出的结论是“在把中国推出我们的生活时,我却得到了一个中国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之中的结论。”
萨拉的这个故事可以让中国企业窃喜的是,发达国家对很多“中国制造”的依赖已成为定势,但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和萨拉一样抱着一个心态“我对中国制造有点反感,但是我还更想省点钱。”
大家一定也会很好奇中国制造之所以会引起一些反感的原因。其实世界对中国制造存在着一些误解。在国外,中国制造一般是与三低联系起来“低端、低价、低值”。可以说中国为全球繁荣做了巨大贡献,但商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也因此中国制造曾一度遭遇全球范围的信任危机,被媒体点名、撤下柜台,一时间中国企业人人自危。不过这样的遭遇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日本的现代汽车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也被奚落为:“全世界最倒霉的十件事,其中第八件就是坐现代汽车。”但在一个足心的调查中,日本企业已经成功使“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让世界各国消费者都能由衷地接受索尼、佳能、东芝这些日本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危机的关键点并不在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而是某些产品未能达到质量标准。我觉得这一点值得中国企业家门深思,应该如何变危为机。我们需要告诉全世界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国制造”----“高端、高质,节能、环保”
正如一开始我们所看到的视频广告的主题“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互利双赢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试看,美国家庭正在享受着中国制造的衬衫,鞋子,玩具,Ipod,但是,在我在一起观看这个PPT的时候,用的是Windows的操作系统,微软的PPT软件,包括我收集的一大部分资料也是来自于谷歌的搜索引擎。
大家可以一起想想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可能是看到世界各国离开中国制造无法进行有序的生活一股民族自豪感,但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自身,冷静判断自身所处环境的一个工具,怎样把中国制造更好地变为中国智造。谢谢大家。
中国制造演讲稿3最近的美国,正为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美国代表团的入场礼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那入场的礼服因为是由“madeinchina”而非美国人生产,有那议员就很有非议。有美国的网友称这批服装的生产商——美国著名服装品牌拉尔夫·劳伦为“叛徒”。还有的美国舆论说:“奥运会还没有开始,中国人就已经从美国人手中夺得金牌。”也有舆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把奥运服装“政治化”相当可笑,这样的舆论与美国“自由市场”和体育无国界的精神背道而驰。《洛杉矶时报》社评家保罗·怀特菲尔德更是幽默地说:“无论他们穿什么衣服,我都将全力支持美国奥运代表队,我将通过我家中的‘中国制造’的电视观看他们的表现。”
看到这样的新闻,不知道怎么地我有一种扬眉吐气的兴奋。我笑中国人制造的服装走进了伦敦奥运会,我笑这次东道主英国队的入场服以及伦敦奥组委的官员、裁判员的西装礼服也是“madeinchina”。
我笑曾经的东亚病夫,他们为筹不足经费而痛惜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机会;我笑曾经的上海滩上,小到一盒火柴、一盏煤油灯都要依赖进口。
如今呢,从传统的鞋帽服装到儿童玩具,从家电产品到4g无线上网卡,从农用机械到汽车,中国制造在俄罗斯几乎是无处不在。
在日本,中国制造已经渗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美国,虽然有部分人对中国有敌对情绪,但仍挡不住一系列的中国制造。更有一组数字说明:20xx年有100万中国人造访美国,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57亿美元(中国网报道)。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到商店里,看见一把牙刷印着“madeinchina”的字母,那上面没有印汉文,不懂英语的我还以为那是进口货,非常得稀奇,就卖弄小聪明地说道:
“这牙刷是进口的。”
稍懂英语的姐姐立即纠正我说:“那不是进口的,那是中国制造。”
我说:“怎么会呢?明明写着洋文啊!”
“这是英语的中国制造。”
之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madeinchina”这几个英语单词。去商店里买东西,我也会看看标签,是否有“madeinchina”的字样,因为我认为有这样的外文字的商品,一定是出口的产品,其质量也会是上乘的。而确实过去的商品是很少会印“madeinchina”的字母。因为那时候能出口的商品是很稀少的。
过去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
我想告诉那些把奥运服装“政治化”的美国朋友,你们没必要如此敌视中国,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交替着发展的,贫穷的不可能永远贫穷,富裕的也不会永久富裕,想要一两个大国称霸世界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大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这个大家庭才能兴旺!
第五篇:中国制造教案
市学科带头人参评教案•小学思品•1号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和经济贸易领域现状的调查了解,感受“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生活的影响。
2、感受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好前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简单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状况,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力。活动重点:
了解中国商品形象的变迁,感受“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收集的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资料,说说“中国商品给国际市场和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2、从报纸、网络等媒体搜索信息,了解近年来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国知名企业,如TCL、海尔集团等,了解他们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计划。
3、我们家乡走出了国门的产品有哪些?收集相关信息。活动过程:
一、“中国制造”的崛起
1、出示“MADE IN CHINA”,交流: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标记?
2、这个标记的名字是——中国制造(板书)3、30多年前,在老师你们这么小的时候,商店里的许多商品名称都带“洋”字,透过这些“洋”的印记你看到了什么?
(那时我国的工农业产品十分匮乏,连生活用品,如棉布、白糖、肥皂之类都要按计划供应,更不要说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之类的大件商品了。一些紧俏商品,更是限量购买——如果手里没有“工业品券”,即便有钱也买不到)。
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国内物质越来越丰富。20多年后,在美国的华人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快速阅读P99《中国制造》
交流:在美国的华人有怎样的感受?
5、小结:“MADE IN CHINA”渐渐让全世界瞩目,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二、“中国制造”风靡世界 1、11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怎样呢?“中国制造”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视频——《MADE IN CHINA》
讨论: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仔细阅读课本第100页的内容,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小组活动:将课前查找到的我国商品出口信息的资料进行分组交流,说说中国商品给国际市场和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故事《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是一种煎熬》
一位用惯了中国商品的美国女记者,过圣诞节时突发奇想:如果没有“made in China”,生活将会怎样?于是,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结果如何?为了避开“made in China”,她不得不花比平时更多的钱去买一双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缺了中国产的塑料轮子,她丈夫没法为儿子造一个漂亮的玩具小车;厨房的抽屉坏了,却找不到非中国制造的工具来修理;家里老鼠肆虐,却无法消灭它们,因为有效的捕鼠器是产自中国的;儿子过生日,生日蜡烛却买不到,除非选择“made in China”„„正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以前再平常不过的购物,在那一年里都变成了一种煎熬。”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能够把原本平常的日子变成一种煎熬,可见“made in China”对于这位美国记者是多么重要。)小结:中国商品不仅仅是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而且有的还成为了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国际品牌。
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1、阅读新闻剪报——《美国有了“海尔路”》 像剪报上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走向世界的中国商品和中国企业?
小结:中国品牌只要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在质量、技术和管理上赶超了世界一流水平,那我们的品牌就会走入世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所以,我们期待 2 着“中国制造”成为更多的“中国创造”(板书)
四、我为家乡创品牌
1、我们家乡有哪些产品走出了国门呢?(湘绣、酒鬼酒)
2、老师讲述: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走出国门的藠头
3、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使更多的家乡物产走向国际市场?(湘莲、)小组讨论交流,选择一样家乡物产,完善你们的建议,完成信息卡。
4、畅想一下:20年后去环游世界,我们会怎样为中国商品而感到自豪呢?
五、结束
这变化是多么的巨大!当然,自豪也好,骄傲也罢,都还为时过早。我们还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经济更发展、国力更强大,让“made in China”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欢呼、加油吧!
六、课外活动:
我们湖南、我们湘潭有哪些产品走出了国门呢?请你开展调查,查阅当地的报纸,浏览网站,访问有名的家乡企业……用剪报等形式建立一份自己的“信息库”,班上办一个小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