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骄猛唯佳中国试打手感总结
骄猛唯佳中国试打手感总结
本人最新配置:VIS 正手唯佳中国 反手T64 打法:基本模仿张继科,反手拧为主要接发球技术后转相持。正手动作结构:动作中等,收小臂瞬间发力 水平:接近5.5 使用次数:5次
对比基础:唯佳中国 典驰后的蓝鲸(特别说明一下这个蓝鲸是质量相对较好的一片做对比的)典驰后的NEO狂3(不是超级膨胀的状态)~>是稍大于的意思
各方面性能对比如下:
1、粘性:唯佳中国= NEO狂3 >蓝鲸2(蓝鲸2买了4张,3张接近涩性)
2、扎实感: 蓝鲸2 ~>NEO狂3 ~>唯佳中国
3、弹性:蓝鲸2>唯佳中国~>NEO狂3
4、发球旋转:唯佳中国~> NEO狂3~>蓝鲸2
蓝鲸2,该吃的有时不吃,NEO狂3,该吃的还是吃,唯佳,不该吃的偶尔还吃一个,唯佳相对较容易控制旋转,例如发个不转,NEO狂3轻轻碰一下还是有微下旋,而唯佳就真的没转,加转方面都可以加到很转。
5、搓球/摆短:唯佳中国~> NEO狂3>蓝鲸2
这个真没写错,唯佳中国在搓球时,感觉弹性很少,弧线及落点控制比狂3精准确,球会在胶面上“安定”一下再出去,感觉有“空间”给你控制到底要不要加转,很奇特的手感。而狂3则容易受对方旋转影响,蓝鲸2由于弹性强,稍不注意容易冒高。
6、攻球及击打速度:蓝鲸2>唯佳中国~> NEO狂3 蓝鲸2的优势,击打接近涩性的强大,唯佳由于有点涩性套胶的特质,所以击打还是比狂3强一点。
7、咬球时间:NEO狂3--长 蓝鲸2=唯佳--中等偏短
8、轻拉轻挂:唯佳中国~>蓝鲸2~> NEO狂3 唯佳很独特的是不容易受对方旋转影响,但自己又能加力制造强烈旋转,所以轻拉方面比较容易控制。
9、大动作爆冲质量: NEO狂3 >蓝鲸2=唯佳中国
可以说,大动作的爆冲狂3无论速度力量弧线都要比其它2种要优胜不少,蓝鲸与唯佳如果动作较大,在动作还没完成的时候球已经出去了,所以用了100的力量,可能只有60%作用在球上。所以,此类发力方式的球友还是乖乖的使用狂3了。
10、小臂内收式中等力量拉冲:蓝鲸2~>唯佳中国~>NEO狂3 唯佳在中等力量拉冲是感觉质量出不来,蓝鲸这时候速度虽然和唯佳差不多,但力量感稍好,而狂3则很拖泥带水,感觉发力的瞬间完了,球还没出,好不容易出了,杀伤力也不强的感觉,必须要加长持球时间才能出质量。运动用品直供商城动品网蝴蝶套胶,蝴蝶底板,红双喜底板,银河底板正品品质,价格实惠,欢迎前来选购。
小臂内收式中上力量~大力量拉冲:蓝鲸2=唯佳中国~> NEO狂3这种情况下蓝鲸2在有着不错的速度的情况下,力量感强大,而唯佳虽没有蓝鲸2的强大力量感,但速度比蓝鲸2稍快,落点指向性良好,所以说和蓝鲸2各有优缺,而NEO狂3这时候没有达到最佳的蓄能时间,可以说各项指标只能说中等。拉冲旋转:没感觉,对手都说很转。
第一弧线:狂3 中等 蓝鲸 中等偏高 唯佳 中等偏高,压板多的时候弧线偏低 第二弧线:狂3 低,下坠 蓝鲸 中等偏低但下坠 唯佳 和第1弧线差不多
11、拉冲落点及指向性:唯佳中国~>蓝鲸2~>NEO狂3近台防守:NEO狂3最不稳定,受对手的旋转和力量影响较大,蓝鲸2和唯佳则较安定,但蓝鲸2总是稳定上台,唯佳总是下网(可能还没习惯)
近台反打反拉:这个用的机率很少,但感觉是狂3成功极低,蓝鲸也不错,10个能上台3个的样子,而唯佳由于弹性不大又不容易吃转,10个也有5个能中。不过本来这种技术对于我这水平就是碰碰运气的,鱼死网破的东西。
中台相持:感觉这个位置唯佳比较吃力,没蓝鲸及狂3容易使上力,必须加多点点向上的发力才能到对方球台去。
中远台:我的中远台对拉都是向上发力为主,有点兜和拉的结合,感觉用那个套胶都差不多,而指向性来说唯佳给我的感觉最好,落点较容易控制。
12、挑打:蓝鲸2>唯佳中国> NEO狂3
这个技术我不太会,但蓝鲸相对爽脆点,唯佳相对容易上台,狂3我觉得就不怎么好挑。唯佳的檔位:1,2,3,4,4,4,7,8,9,10。当然档位这东西要看本身的发力标准了。
补充一下原来我对NEO狂3和蓝鲸的感觉
NEO狂3(以下简称狂3):以前总觉得狂3是不可替代的,大动作发力暴爽。但最近正手动作变小了,小臂内收发力及速度都加强了,就觉得狂系有点拖泥带水,很多时候动作完了,球还不出,非要加大动作和增加一点大臂发力才能出质量,以这种的发力方式,反手拧后转正手冲或正手拉冲后快速转反手等都较容易连接不上,所以放弃了,不过别说人家ZJK都是用狂3,他们的配置不能做准,而且远没有他们的技术,更不可谈了。蓝鲸2:总体性能上还不错,出球爽,弹性强,力量强劲,适合收小臂的发力方式,动作稍加大点的时候还可以接受,但买了N片基本都不相同,太郁闷了,而且氧化速度不是一般的快,打几次下来胶面会出现少许“硬化”的感觉。唯佳的手感,需单独说说,很“奇特”,可以说是一张有粘性的外套(粘性还不差,我手上的粘性稍稍好于或基本等于NEO普狂3),印象中有点之前用过的欧米茄2的手感(XIOM手感?),但感觉球要像外套一样要“喷”了,却又在接触球的时候“粘”一下,不发力的情况下速度感明显给拖慢了的感觉,开始使用总是令人感觉到不怎么舒服。
最后 唯佳中国 的性能没能使我感到有什么惊艳之处,唯一感觉很满意的是台内短球及发球,大动作拉冲远不如狂3强悍,小动作拉冲没能超越蓝鲸2,手感不伦不类(暂时感觉),持球时间和蓝鲸一样相对较短,适合小臂内收及摆速较快的进攻,对动作要求稍稍比蓝鲸高,很多时候小臂没收好就容易失误,杀伤力暴减,但动作完成好点,杀伤力及上台率都会暴增,配在出球快的纤维板上感觉是最好的,如果在持球时间较长的底板估计会发挥不出底板的力量来。
总结特点:内能免灌 手感独特 小球出色 速度不错 指向性好 力量一般 弧线中规 必须小动作发力 台内球等可用传统的粘性手法处理 找不到狂3爆冲的爽 也找不到蓝鲸爆冲的悍 只能说综合性能不错 没惊艳之处 用了5次,性能没任何变化。我一直找的就是完全免灌的东西,性能一般的也可以接受,本来最理想的是蓝鲸2,可惜质量坑爹得厉害,想找相同的很难,而且氧化速度令人汗颜,看来如果唯佳不像蓝鲸坑爹的话,以后估计就用它了最后期望唯佳中国2:很多人希望增加粘性,出高粘版本,我感觉相反,粘性太强的话速度就没了,出球也慢了,那不如用狂3,我是希望能再增加一点弹性及扎实感,减少一点点粘性,这样可能可以带来更高的速度,杀伤力能更进一步。
第二篇:打印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总结
《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总结
先秦部分: 1,中国文学的源头概况及其特点 2,先秦文学形态特点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学文化背景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5,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6,《山海经》成书年代,分类,资料价值 7,《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上古神话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9,中国神话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10,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1,如何理解上古神话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思维特征
12,利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中国神话的特征 13,上古神话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散失和演化的
14,谈谈对神话历史化的理解 15,上古神话的文学艺术特色
16,上古神话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及意义 17,中西上古神话文本、内涵、叙述方式、思维特征的异同
18,《诗经》的成书年代、编定方式 19,《诗经》的体制分类及其依据 20,《诗经》中诗歌的产生年代
21,《诗经》中哪几篇笙诗,什么是笙诗 22,《诗经》分类的历史论争 23,《诗经》的功用 24,《诗经》的传授
25,举例分析《诗经》中祭祖颂歌和民族史诗的文学成就
26,《诗经》中那几篇一般被认为是周朝史诗 27,《周颂 生民》赏析
28,举例分析《诗经》中农事诗的艺术特色 29,《豳风 七月》赏析
30,举例分析《诗经》中燕飨诗歌的文学特色 31,《小雅 鹿鸣》赏析
32,举例分析《诗经》中怨刺诗歌的文学特色 33,什么是变风、变雅
34,举例分析《诗经》中战争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35,《小雅 采薇》赏析 36,《豳风 东山》赏析
古代文学知识点
37,《诗经》与西方古代战争诗描写特征的比较 38,举例分析《诗经》中徭役诗的艺术特色 39,《唐风 鸨羽》赏析 40,《卫风 伯兮》赏析
41,举例分析《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艺术特色 42,《邶风 静女》赏析
43,举例分析《诗经》中怨妇诗的艺术特点 44,《卫风 氓》和《邶风 谷风》赏析 45,谈谈对《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6,举例分析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各自特点 47,谈谈《国风》的艺术成就 48,《秦风 蒹葭》赏析 49,《国风》的思想内容
50,《诗经》的语言特色——句式、章法 51,《周南 芣苢》赏析
52,雅颂与国风在语言形式上的异同 53,《诗经》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54,《诗经》历代比较重要的注释版本 55,我国叙事散文的萌芽 56,《尚书》版本的流变
57,《尚书》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58,《春秋》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59,《左传》的成书和内容 60,《左传》的叙事特征 61,《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 62,《左传》的人物语言描写特点 63,《左传》的思想倾向 64,《左传》的文学成就 65,《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66,《国语》的成书及其体制
67,《国语》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68,《战国策》的成书及其体制 69,《战国策》中的纵横家思想 70,《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71,《战国策》的散文艺术
72,《战国策》与《左传》文学特征的比较 73,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74,《论语》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体制 75,《墨子》的文学特征 76,《孟子》的成书
77,《孟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78,《孟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79,《庄子》的成书 80,《庄子》的文学风格 81,《庄子》寓言的文学特征 82,《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3,《庄子》与宋玉辞赋 84,《荀子》的成就
85,《成相》和《赋篇》的文学特色及意义 86,《荀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87,《韩非子》的成书
88,《韩非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89,谈谈对“孟文犀利,庄文恣肆,荀文宏富,韩文峻峭”的理解
90,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 91,《楚辞》产生的文化社会背景 92,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93,《楚辞》的由来 94,《离骚》解题
95,《离骚》的内容和文学成就 96,《离骚》的主旨
97,《离骚》是如何塑造主人公的艺术形象的 98,谈谈《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意象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99,《离骚》的形式与语言 100,《九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01,“千古言秋之祖”
102,《九章》的内容,九章之名的由来,和《九章》的艺术特色
103,《天问》和《招魂》的艺术特征和体式结构 104,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05,《九辩》中对秋景的描写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06,《高唐赋》、《神女赋》的艺术成就 107,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秦汉部分:
108,两汉文学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 109,两汉文学的多元化趋势和总体特征 110,两汉文学与经学的关系 111,两汉文学样式的嬗变 112,两汉文学的一般分期 113,《吕氏春秋》的成书及体例 114,《吕氏春秋》的文学特征
115,李斯散文的文学成就 116,陆贾《新语》 117,贾谊政论散文的成就 118,晁错政论文的成就
古代文学知识点
119,《淮南子》的成书、体列及艺术成就 120,董仲舒的《贤良对策》 121,刘向的目录学作品
122,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东方朔《答客难》、桓宽《盐铁论》、扬雄《解嘲》、《解难》
123,西汉散文的特点 124,贾谊赋的艺术成就 125,粱园文学群体
126,枚乘《七发》的艺术成绩及文学史上的地位 127,《子虚》《上林》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
128,司马相如的抒情小赋 129,王褒的赋及对后世的影响 130,司马迁的生平
131,《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解
132,《史记》的思想意义 133,《史记》的艺术特色
134,对《史记》“实录”精神的理解 135,《史记》中物形象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 136,《项羽本纪》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 137,《史记》相比较《战国策》、《左传》,有哪
些继承和发展
138,《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139,东汉文学的总体特征及政治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140,刘向的散文
141,扬雄的赋及其对赋的文学观点 142,《汉书》的文学成就
143,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144,述行赋和述志赋 145,班固的赋和咏史诗 146,京都赋的作家 147,东汉抒情赋的兴起 148,张衡的赋和四愁诗 149,蔡邕(yong)的赋 150,赵壹的赋
151,秦嘉、赵壹和蔡邕的诗 152,乐府与太乐及其兴废 153,乐府诗的分类 154,两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155,乐府诗的思想性 156,汉乐府的内容 157,汉乐府的叙事特征 158,汉乐府体制的嬗变
159,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其地位 160,《吴越春秋》的艺术特色
161,《吴越春秋》、《越绝书》及其与吴越文学的关系
162,《吴越春秋》对后世的影响
163,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及文学批评主张 164,《论衡》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165,《论衡》的论辩方式
166,王符的《潜夫论》和仲长统的《昌言》 167,东汉碑文
168,马
198,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199,陶渊明诗的艺术个性 200,陶诗的艺术渊源
201,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02,陶诗的内容题材 203,陶渊明的文赋 204,南朝乐府民歌概述 205,北朝乐府民歌概述 206,《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207,《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208,南北朝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209,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210,鲍照及其七言诗的成就 211,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12,谢脁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213,大小谢山水诗之比较
214,永明体的产生过程及文学史上的意义 215,何逊、阴铿的文学成就
216,齐梁诗人集团概述(竟陵八友、萧衍、萧绎
等)
217,徐庾体
218,宫体诗的形成及其特点 219,北朝文学概况
220,庾信入北后的文学成就、地位及影响 221,对“庾信是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的理解 222,魏晋文章发展概况 223,南朝文章发展概况 224,齐梁文学新变的特征 225,南北朝的散文
226,《水经注》的艺术价值 227,《洛阳迦蓝记》的文学价值 228,六朝文人尺牍
229,小说在六朝时期的发展
230,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主要内容 231,六朝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232,《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233,六朝文学批评的发展
234,《典论论文》的主要文学观点 235,《文赋》的主要文学观点 236,《诗品》的主要文学观点 237,《文心雕龙》的主要文学观点 238,《文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239,隋朝文学概况 唐代文学:
240,唐诗风貌形成的影响因素 241,贞观诗风 242,上官体 243,王绩
244,初唐四杰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245,文章四友及沈宋的文学贡献
246,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影响及其文学观点 247,《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征
248,分析《春江花月夜》体现出来的时间意识 249,刘希夷和《代悲白头翁》 250,唐诗兴象的创造 251,盛唐山水诗的总体特征 252,王维“诗中有画”的理解 253,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比较 254,王孟诗派及其成就
255,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创作和艺术风格 256,盛唐边塞诗的总体特征 257,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征 258,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259,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260,李颀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261,崔颢、祖咏、王之涣、王湾、张渭等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
262,李白的生平及思想 263,李白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264,李白歌行的艺术特色 265,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266,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267,李白的地位及影响
268,杜诗被成为“诗史”的理解
269,杜诗的叙事技巧(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270,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271,杜诗的艺术风格
272,对杜诗“备于众体”的理解 273,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274,如何理解杜甫“诗圣”的地位
275,元结的创作特征、文学观点和他编选的《箧中集》作者的风格
276,顾况作品的成就和他的文学观点 277,刘长卿的五律及其艺术风格
278,韦应物的作品风格,与王孟的异同和继承 279,大历十才子共同的创作风格和倾向 280,卢纶的气概和李益的边塞诗成就、渊源
古代文学知识点
281,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282,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主张 283,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
284,对韩愈诗歌“以文入诗”的理解 285,孟郊诗歌的艺术风格 286,李贺诗歌的艺术风格 287,韩孟诗派其他人的创作 288,韩孟诗派对后世的影响 289,刘禹锡诗歌的风格特点 290,柳宗元诗歌的特征 291,张籍的诗歌特征 292,王建诗歌的文学成就
293,新乐府运动概况及其时代背景 294,元稹诗的风格特征 295,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296,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297,《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298,元和体
299,白居易的闲适诗歌及对后世的影响 300,古文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301,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302,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303,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304,韩愈、柳宗元诗文风格之比较 305,晚唐古文衰落和骈文复兴的原因 306,唐传奇的创作情况 307,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308,唐传奇与六朝小说之比较
309,俗讲与讲经文、转变与转文的概念 310,杜牧怀古咏史诗歌的艺术成就 311,许浑咏史诗歌的艺术特色 312,贾岛姚合苦吟诗派的风格特色 313,对“郊寒岛瘦”的理解
314,晚唐的闺阁诗、隐士诗及伤时刺事诗 315,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的内容 316,对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理解 317,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 318,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贡献与影响 319,词的起源
320,花间词人的创作风格 321,南唐词人的艺术风格与贡献 322,《花间集》概况
宋代文学
323,宋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324,宋初的散文和散文改革 325,宋初三体及其艺术风格 326,宋词对五代词的继承和创新 327,柳永词的艺术特征 328,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 329,柳永对后世的影响
330,欧阳修的散文成就及其改革主张
331,欧阳修、梅圣俞、苏舜钦对诗歌革新的贡献和创作成就
332,王安石的散文风格及诗歌风格 333,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334,苏轼的古文成就 335,苏轼的诗歌艺术成就
336,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和对词发展贡献 337,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解 338,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339,黄庭坚的诗歌成就 340,陈师道的诗歌成就 341,江西诗派在两宋的流变 342,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343,黄庭坚词的艺术特征 344,晁补之词的艺术风格 345,晏几道词的艺术成就 346,秦观词的艺术风格和贡献 347,贺铸词的艺术风格
348,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及对词发展的贡献 349,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及主张 350,朱敦儒的词
351,张元干、叶梦得等南渡词人的整体风格 352,南宋四名臣及爱国将领的词 353,陆游的创作道路贺诗歌渊源 354,陆游诗歌的特点和成就 355,陆游对后世的影响
356,杨万里及其“诚斋体”的特征 357,范成大使金诗和田园诗的成就
358,辛弃疾的创作道路和及其对词境的开拓 359,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360,辛派词人的创作
361,姜夔词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362,姜派词人的创作 363,吴文英词的特征 364,南宋散文的成就
古代文学知识点
365,永嘉四灵的诗歌渊源及其成就 366,江湖诗派的创作 367,南宋理学家的文学主张 368,宋末的爱国诗词 369,辽诗概况
370,元好问的诗歌成就 元代文学
371,元代文学概况
372,元杂剧的体制和南戏的体制区别 373,元散曲的整体风格 374,元代文学的总体审美情趣 375,说话艺术和话本
376,《西厢记诸宫调》和诸宫调 377,关汉卿的创作思想和旨趣
378,《单刀会》、《西蜀孟》的思想艺术特征 379,关汉卿的喜剧创作特色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380,《窦娥冤》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涵 38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382,《西厢记》对莺莺故事的创新 383,《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特色 384,《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385,《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386,《西厢记》对后世的影响
387,《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角的比较 388,白朴《梧桐雨》的艺术特色
389,白朴《墙头马上》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 390,马致远《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391,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92,大都作家群的创作
393,纪君祥《赵氏孤儿》的现实意义和创作特色 394,河北、山东、山西作家各自的文学中心及其
创作
395,杂剧的南移与衰落的原因
396,郑光祖《倩女离魂》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397,乔吉、宫天挺南方杂剧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 398,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399,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和现实意义 400,《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401,四大南戏的艺术成就
402,元代散曲的兴起、体制风格及相对于诗词的特点
403,元代前期、后期的散曲创作 404,元代诗文——元四大家的创作 405,杨维桢及其铁崖体的特征 明代文学
406,明代文学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各体文学的发展情况
407,《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及作者 408,《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涵
409,《三国志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含义
410,《三国》的叙事特色 411,《三国》的战争描写特色 412,《三国》人物描写特色 413,《三国》的语言特色 414,《三国》的影响
415,《水浒传》的成书过程、版本和作者 416,《水浒》的思想内涵 417,《水浒》的语言特色
418,《水浒》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419,《水浒》的叙事结构 420,《水浒》的影响
421,金圣叹称《水浒》“胜似史记”,从写人叙事两方面着眼,谈谈理解
422,《三国》和《水浒》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异同 423,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特点的比较 424,《西游记》的版本和作者问题 425,《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426,《西游记》的叙事、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 427,《西游记》的影响
428,《金瓶梅》的版本、作者问题 429,《金瓶梅》的思想内涵
430,《金瓶梅》的创作动机和人物刻画、叙事结构及语言特色
431,《金瓶梅》的影响
432,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 433,明代白话小说的繁荣 434,三言二拍的思想内涵 435,三言二拍的艺术技巧
436,《剪灯新话》等明代的文言小说 437,明初“吴中四杰”的诗歌创作成就 438,宋濂、刘基的散文成就 439,台阁体的作品及其流行的原因 440,茶陵派的诗歌主张和实践 441,八股文的特征
442,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和创作实践 443,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和创作实践 444,前后七子创作理论的异同
古代文学知识点
445,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和影响 446,唐宋派的创作主张和实践
447,李贽的文学思想“童心说”及其创作 448,公安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 449,竟陵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 450,晚明小品文的创作特点和影响 451,复社、几社的创作理论和实践 452,明代杂剧的创作情况及其特征 453,徐渭《四声猿》的艺术和思想成就 454,传奇的渊源、文体及其体制 45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456,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457,明代后期的传奇创作高潮 458,吴江派作家的创作 459,沈汤之争
460,临川派作家的创作 461,
第三篇:最新部编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知识点必背总结整理归纳打印版
中考历史核心考点必背(课标版)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一、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一)概况: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有炎帝、黄帝等部落。
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二)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海内外的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知道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了解青铜器工艺的成就
(一)甲骨文
1.概念: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等。
2.历史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研究我国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二)青铜器
1.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2.代表:发现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三、知道老子和孔子,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二)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其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相互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四、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统一车轨,修筑道路。
3.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
五、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一)西域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即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相互往来。(三)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四)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六、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张仲景、华佗;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
(一)《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二)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写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世称为“医圣。
(三)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了“麻沸散”以更好地进行各种手术,还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四)佛教的传入及影响
1.佛教的传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2.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思想、文学、建筑、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佛教寺院: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五)道教: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了下层民众的信奉。七、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一)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二)书法艺术: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称王羲之为“书圣”。八、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一)科举制度
1.概念: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创立: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发展: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
4.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 300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二)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九、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时,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吐蕃人。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历法、医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使节。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四)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十、通过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
(二)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三)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四)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五)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十一、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一)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二)概况: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7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三)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十二、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明长城:明代在前代的基础上,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二)北京城: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明代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天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十三、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一)《本朝纲目》: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二)《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农政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十四、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知道册封**和**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概况: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于1662年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
清朝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喇嘛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正式赐予他“**喇嘛”的封号。康熙皇帝时,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政治上与**、**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三)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明朝郑成功曾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3.清朝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四)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元朝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3.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五)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2.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元时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4.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渥巴锡率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十五、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知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西汉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唐朝
1.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人街:唐朝在世界上声名显赫,至今在许多国家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唐人街”。
(三)清朝:清朝时,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十六、了解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十七、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一)江南地区的开发: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东晋时,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隋朝大运河:隋朝时期,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南拓展,南方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都非常繁荣。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四)清朝前期的兴盛: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定安,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十八、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一)唐诗: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等。
(二)宋词: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杰出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三)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作家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
(四)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这一文学形式迅速发展。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影响深远的作品,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文学名著。(五)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十九、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既担心国家利益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概念: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3.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十、知道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模块二中国近代史
一、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虎门销烟
1.背景: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概况: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3.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经过: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1842年,英军进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
3.结果:1842年,清政府投降,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南京条约》
1.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二、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一)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三、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两国进逼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沙俄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四、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4.内容: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为了洋务的需要,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建立新式海陆军。
5.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五、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主要战役:(1)平壤战役:1894年,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平壤陷落。(2)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3)威海卫战役: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引发了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六、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戊戌变法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时间:1898年。
3.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4.维新派主要活动:(1)组织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在各地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5.维新变法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6.戊戌政变: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7.影响: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七、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张謇: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家乡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过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清政府放松民间办厂的限制都有利于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2.特点: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总体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八、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等地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奋起抵抗。
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辛丑条约》
1.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九、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一)新式教育的发展
1.京师同文馆: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所新式学堂。
2.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3.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二)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1.《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十、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2.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1)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占领武昌。(2)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3)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4)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十一、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一)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制造“宋案”、镇压二次革命、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等。在一片声讨中,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直系、皖系、奉系、滇系、桂系等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十二、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口号:民主、科学。
4.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5.内容:(1)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2)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建设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6.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三、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一)革除社会陋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
1.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2.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3.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二)社会生活变化: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三)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沿海地区、东南各省、大中城市、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较为明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十四、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概况: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要求严惩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其他地区也陆续展开罢工活动,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在举国上下的反帝浪潮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3.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十五、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十六、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二)建立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三)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英勇善战,连克汀泗桥、贺胜桥。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五)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十七、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带领队伍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寻找到了一条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军队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十八、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红军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被迫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战役: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5.两次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6.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十九、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一)九一八事变
1.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结果:日本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3.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二)西安事变
1.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十、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早有准备的日军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这就是“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改编军队: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意义: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二十二、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一)正面战场
台儿庄战役:1938年,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大败日军,消灭日军1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敌后战场
1.人民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2.百团大战:1940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二十三、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一)中共七大
1.召开: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二)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苦曲折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十四、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一)重庆谈判
1.目的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的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2.概况: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二十五、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1947年3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三)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五)三大战役
1.概况: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六)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二十六、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1.共产党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国内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打内战不得人心。
2.共产党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十七、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一)文学: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二)美术: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徐悲鸿的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三)音乐:聂耳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模块三中国现代史
一、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内容: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意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二、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理解土地改革
(一)抗美援朝
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英雄事迹: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英勇牺牲;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土地改革
1.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疆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三大改造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五、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雷锋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三)时代精神: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邓稼先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焦裕禄是兰考县委书记,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他们所体现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七、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文化大革命”
1.开始: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危害:“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八、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会议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概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2)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5)1992年,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6)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作用: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九、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1)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意义: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
1.成就:(1)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意义:(1)“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2)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航天技术成就
1.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籼型杂交水稻
1.发明: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意义:(1)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四)青蒿素
1.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意义:(1)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十一、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意义:(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2)为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中美建交
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外交政策及策略
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策略:(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2)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十二、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一国两制”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交往史实:(1)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3)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4)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5)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十三、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一)海军
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二)空军
1.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
(三)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四)新时代强军之路
1.全军政治工作会议: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军队建设: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十四、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由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到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人们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由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到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住:由住房比较拥挤到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二)交通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私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三)通信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十五、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一)邓小平理论
1.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5.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六)新发展理念:2015年,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模块四世界古代、近代史
一、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一)古代埃及: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二)文明成就
1.金字塔: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法老)的无限权力。金字塔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2.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太阳历: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二、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二)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一)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许多小国家。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二)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三)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传播: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四、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一)希腊城邦: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概况: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权利,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2.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三)亚历山大帝国
1.东征: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历经10年,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影响: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五、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一)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三)征服与扩张
1.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灭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2.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3.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六、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一)文学:《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二)雕塑:《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三)建筑: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
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大竞技场。(四)哲学: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五)法学:《十二铜表法》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六)历法:罗马的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七、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法兰克王国
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2.发展: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四处征伐,通过“什一税”使基督教会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3.分裂: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八、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创立: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二)经典:《圣经》
(三)影响: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影响着欧洲的思想与文化。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九、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一)大学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二)课程设置特点: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十、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一)拜占庭帝国
1.概况: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灭亡。
2.拜占庭帝国的贡献: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二)《查士丁尼法典》
1.目的: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内容: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但剔除了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十一、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古代日本社会
(一)概况: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二)内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三)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十二、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一)伊斯兰教: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创立。
(二)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起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三)阿拉伯文化
1.特点:兼容并蓄,综合创新。
2.成就:(1)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2)《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3)《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4)对文化交流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十三、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文艺复兴
1.概况: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需要打破建教会的精神统治。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者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开展了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长篇诗作是《神曲》。
(2)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
(3)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3.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4.意义: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十四、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一)租地农场
1.概况:14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2.特点:雇佣农民耕种,出现雇佣关系;产品面向市场。
(二)手工工场
1.概况: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与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2.特点:出现雇佣关系;产品面向市场;集中生产,分工合作。
(三)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十五、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美洲的古巴、海地。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十六、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三角贸易
1.过程: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将火器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虏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这个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
2.影响: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十七、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英国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1)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2)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3)议会尊克伦威尔为“护国主”,克伦威尔独揽大权。(4)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3.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4.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十八、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美国独立战争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1)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3)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4)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二)《独立宣言》
1.内容:(1)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2.意义:《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三)1787年美国宪法
1.概况:1787年,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2.意义: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九、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
1.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过程:(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2)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3)1791年,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4)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5)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采取措施,平息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3.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拿破仑帝国
1.夺取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了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
2.颁布《拿破仑法典》: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于1804年颁布实施了《拿破仑法典》。该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3.建立帝国:1804年,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4.对外战争: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在废除各地封建特权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了压榨和掠夺。
二十、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工业革命
1.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成就:(1)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2)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意义: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十一、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1.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博士毕业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
2.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两人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成为事业上、思想上志同道合的战友。
(二)《共产党宣言》
1.发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2.内容:(1)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3)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二十二、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原因:(1)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2)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概况:(1)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2)玻利瓦尔当选为总统后,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3)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各阶层人民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概况: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也参加起义,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3.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十三、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2)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3)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5)生活方式: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二)俄国1861年改革
1.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
2.内容: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到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格高出当时的地价。
3.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二十四、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南北战争
1.背景: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矛盾加剧,美国面临分裂的危机。
2.过程:(1)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2)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3)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3.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意义:调动了黑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扭转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二十五、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明治维新
1.原因:(1)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天皇重新掌权。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2)美国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2.时间:1868年。
3.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影响: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二十六、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成就:(1)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3.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2)工业化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大众教育的普及,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二十七、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二)达尔文: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三)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
巴尔扎克完成了“人间喜剧”小说集;经典之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巴尔扎克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四)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描绘出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五)贝多芬:德国天才作曲家,《英雄交响曲》是其代表作,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六)梵高:荷兰画家,代表作《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模块五世界现代史
一、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殖民地。
2.形成: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同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导火线: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3.主要战役:1916年,德、法两国在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4.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一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二、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经过:(1)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2)11月7日,起义者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2.结果:苏维埃政府成立,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3.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一)巴黎和会
1.概况: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2.《凡尔赛条约》:(1)重划德国疆界。(2)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3)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4)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5)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体系:协约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
1.概况: 1921年,美、英、法等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华盛顿会议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2.《九国公约》:(1)《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2)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3)《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
四、通过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
1.概况: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2.内容:(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3)允许私人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概况:(1)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影响: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概况:(1)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2.影响: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了解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特点
1.概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内容:(1)1920年,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2)1930年,采取不服从形式,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3.影响: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危机
1.概况:(1)1929年,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经济危机爆发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
2.影响: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实施: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宣布实行新政。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内容: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影响: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七、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一)意大利: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二)德国: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不久,他解散国会,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8年吞并奥地利。(三)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为寻找出路,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八、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一)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三)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
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四)《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联合国宣言》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大败德军,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六)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七)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八)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九)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九、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一)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事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二)马歇尔计划: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三)德国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四)北约、华约建立
1.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署《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3.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十、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一)欧洲的联合1.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2.联合趋势: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3.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二)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美国的扶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概况:(1)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2)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2.概况:(1)二战后,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十一、知道苏联模式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一)苏联模式的推广
1.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概况: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二)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2.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后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政局动荡。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
十二、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一)万隆会议
1.概况: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2.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3.意义: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三)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十三、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一)联合国
1.概况:1945年10月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其首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2.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世界贸易组织
1.概况: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其职能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2.作用: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十四、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一)背景: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二)冷战后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至今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十五、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化学污染破坏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污染和浪费也使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这些环境危机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人口过快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3.解决方式:生态与人口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