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志田:《中国近代史的再次重估 》
罗志田:《中国近代史的再次重估 》
罗志田:中国近代史的再次重估 2010年03月30日 东方早报
核心提示:
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已经在冲击西方思想界和学术界。或许用不了多久,还会出现一次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导致对近代中国史的再次重估,且必然影响到重新审视古代中国。
现在的世界局势真是风起云涌,石油价格瞬间以倍数涨落,与生产和供需渐离渐远;金融风暴闪电般穿透全球,来得快似乎也去得匆忙;明明是全球变暖,却一再以世界范围的严寒来表述!在这样一个变化急剧的时代,面临多方面的失序,“我是谁”的问题又变得重要,文化认同的意义被重新唤起,中国人的往昔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项中心议题。对史学而言,这一新来的关注是福是祸,也只能让历史来证明。
大体上,世界每经历一次大的动荡,西方思想家都会产生某种“历史终结”意味的观念。一战、二战和冷战结束后,都有过某一历史时期已经结束或过去的类似表述。这些论述本身不一定都被证实,更多时候是被证误。但这里反映出一种兼具危机感和前瞻思路的“弃往开来”倾向,即意识到在某一历史时期具有规范支配作用的一些基本理念开始失范,所以想要寻求更能解释世界和我们自身(大到人类,小至个人,但更多是一些区域性的文化群体)之历史和现状的新理念。每逢这样的观念转换时段,史学都会受影响而出现某种转变。从西方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可以看出,史学受外在世局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中国本身(有时也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状态往往可以影响相关研究取向和研究典范的形成。以近代中国为例,试图从历史理解当代现象的倾向一直存在。1949年中共掌权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西方中国史想要解答的一个主要“问题”,即中共的革命何以成功?由于是要诠释既成事实,目的论非常明确,所问的基本是一个答案已经前定的问题;不过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答,需要相对更多的探索方向而已。
在那以后,如所谓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以及八十年代末欧洲和中国的事变,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西方学界的思路转变(就美国而言,越战的全方位影响更是无论如何不能低估的)。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似乎又引起一些全面的反思,而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已经在冲击西方思想界和学术界。或许用不了多久,还会出现一次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导致对近代中国史的再次重估,且必然影响到重新审视古代中国。
刚开始进入学界而又试图赶超欧美的史学新手,可能要充分注意这一点。但我绝对不是建议初学者放弃目前,而致力于想象什么预案,以抢占学术制高点云云。任何将来的转变,一定产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之上。“弃往开来”,或不如温故知新;最初的一步,仍是把握过去和现在。但有此思想上的预备,更能提示研究者保持一种更开放的心胸,以适应可能很快会面临的变化。
蒙文通尝据孟子所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提出:“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然而“澜”本形成于水“流”之中,涛起涛落前后,可能是很长一段平静的水面。此正如“潮”之有涨有落,且高潮的时间不长,高潮 1 后还会有一个更长的退潮过程。假如只在转折处看波涛翻滚之刹那形态,岂非观“澜/潮”而忘“水”?但若保持一定距离,或更容易看清潮起潮落的变化。
重要的是对整体水流要有清晰的把握。水流那相对平缓的部分,或历史那不变的一面,不论是否表述出来,都要始终存于胸中,决不能忽视。从整个水流的全局看,有时“未来视野”对历史转折的认识也有重要的推进。如果我们知道所研究的时段正处于变化之中,就像潮水尚未达到顶峰,则已发生的“巨变”对于未来者而言可能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其变之“巨”就可能大打折扣,而研究者也可以更平缓的心态来观察和分析已发生或正发生的变化。
面向未来本是许多近代中国读书人的共同心态,胡愈之那句“永远向着未来,不要怀念过去;一切为了明日,不要迷恋昨日”恐怕说出了许多人心中想说的话。这一思路正可以借鉴到史学之中。同时,闻一多稍早所说的,他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一语,更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柯文(Paul Cohen)教授《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近年在中国很有影响。然而在该书翻译之时,他就曾担心,由于中国学者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者“多年以来努力探索的争论焦点不甚熟悉”,以及对其“用来表述这些争论焦点的一套惯用术语感到陌生”,他们“是否就能理解这本书的论证,从而体会书中提出的问题对美国史家所具有的重要含义”呢?从今日的后见之明看,他的这一疑虑绝非多余。“在中国发现历史”口号的流行,已经产生某种不可忽视的误会,不少人开始较为封闭地考察近代中国(未必是有意如此,更多可能是无意所为)。
因此,针对“在中国发现历史”这一口号在中国引起的误会,我曾提出更当去“发现在中国的历史”。这不是文字游戏。西人所长乃是傅斯年所谓“虏学”,本在中国之外,柯文所归纳的方向使其向中国之内倾斜,自然非常适合。我们相对更长于内,同样跟着再向内转,便可能未获其利而反承其弊。若在关注中国当地的同时,侧重在地之外来影响,则更适合自身的特点,或可收扬长避短之效。
我当然绝非提倡“中国人自身的中国史研究”或“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史研究”。陈寅恪一向主张“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曾一再强调,中国的所谓“国粹”,从很早开始就含有大量外来成分。后人视为“真正之国产土货”者,常不过是“外国材料之改装品”。它们中很多都经历了一个混成的过程:最初是“本土之产物”,后来“逐渐接受模袭外来输入之学说技术,变易演进,遂成为一庞大复杂之混合体”。故要真正了解古代中国,就不能忽视历代融入的各种外来成分。
到了近代,从政治到文化、思想、学术、生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化,处处可见外来的影响。外国在华存在是近代中国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对此无需太高的学理修养也能认识到,孙伏园很早就观察到,帝国主义的力量,“是没有一个乡僻的地方不到的”。或用芮玛丽(Mary Wright)后来的术语,即外国无所不在。当然,承认其无所不在之余,也要注意具体所在的强弱——在沿海和城市,帝国主义的直接影响仍远大于乡僻之地。
一句话,如果外来“冲击”退隐或淡出,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个虚幻而失真的“近代中国”。我想要强调的,就是一种充分考虑近代“在中国”的各类外来因素(及其作用和影响)的开放取向,并希望时刻警惕不要陷入哪怕是无意识的封闭倾向。可以说,研究近代中国,不仅要深入了解所谓“前近代”的中国,至少还须参考三方面的外部历史,即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日本和各殖民地(以及后人对其的研究)。三者在这一时期都是变量而非定量,即其本身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前两者直接间接影响了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上层政治和读书人,以及口岸地区的社会和生活;后者中的大多数与中国没有太直接的关联(印度人、朝鲜人和越南人等则有直接联系),但西方对殖民地的研究有意无意中影响着我们的近代史研究,很多人实受其影响而不自觉。
只有对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和日本——特别是其发展变化的一面——具有较深入实在的了解,才能真正认识近代中国很多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的研究很少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在日本和中国的关联方面做得最不够(常见的不过是对比双方改革之成败)。只是在所谓思想史领域,中西和中日的关联受到了较充分的关注,然或许又走得太过:我们的思想史研究最常见用西方观念来套中国实际,下焉者不过以中国为战场实施西与西斗,即以西方的主义或理论为武器而相互作战;上焉者也多学步邯郸,追随西方“问题意识”的新潮,而不问这些从非中国历史环境中产生出来,有着特定的基本预设、方法论与认识取向的“问题”和思路,是否与中国自身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存在的“问题”相一致。
就殖民地而言,中国虽与各殖民地一样受到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却有一个与殖民地大不同的重要特点,即领土主权基本保持;由于这一重要因素的存在,帝国主义采取的策略和中国对侵略者的态度,都与殖民地场域中的大不相同。故近代中国与各殖民地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往往没有很直接的可比性,却又有很多相似或相反的参考之处;对殖民地的研究取向(包括前些年兴起的“后殖民”取向),很多都不直接适用于中国,但又有极大的参照性。必须充分了解各殖民地的发展演变,才能真正看到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特色”。一方面,今日中国研究已成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学术;另一方面,也必须参考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张光直先生前些年提出,既存“社会科学上所谓原理原则,都是从西方文明史的发展规律里面归纳出来的”,如果不“在广大的非西方世界的历史中考验”,特别是经过“拥有极其丰富史料的中国史”的考验,就不能说具有“世界的通用性”。他由此看到了“西方社会科学的局限性和中国历史(以及其他非西方史)在社会科学上的伟大前途”。黄宗智先生近年也有系列文章讨论他所说的“悖论社会”概念,以及将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认识方法提高到理论概念层面,以认识和解释与欧美不同的近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社会是否“悖论”到黄先生所说的程度,还可斟酌。尤其是在意识层面,以西方观念为世界、人类之准则并努力同化于这些准则之下,是相当多二十世纪中国读书人普遍持有的观念,并有着持续的努力。类似倾向和努力也直接表现在学术领域,迄今影响不衰,不可轻视,更不可忽视。当然,历史发生现场的在地特殊性及发生在那里的具体实践,特别是众多个人和群体的亲身体验,更是研究近代中国所必须充分考虑的。
就像不同类别的史料皆如落花之各有其意,外在的或他人的研究,亦皆各有其“意”在;顺其意或逆其意而读之,皆当有所得,不过要充分意识到这是产生于特定语境的“他方之学”。今日中国学人可以有更开放平和的心态,作为在地的学者,对外国的研究不必追风,不必全盘套用其理论,更不宜像章太炎所说“颠倒比辑”其见解,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他人研究的建树一面和具有启发性的地方,且最好在论著中有所因应,而不是视而不见,自说自话。
实际上,异文化的视角可以提供一些受本文化浸润之人忽略或思考不及之处,恰可能是在地的“本土”研究者所缺乏的。李济很早就从学理上论证了异国与本土眼光的互补性,他也曾长期提倡一种对特定“文化”的双语互证研究模式。知识往往源于提问,若能在意识层面尽可能依据特定时段里“在中国之人”(包括在华外国人)的所思所虑所为进行提问,并探索怎样解答,或者真能产生包括时空两层面的“地方性知识”。
第二篇:a罗志田主要论文
罗志田主要论文: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尝试大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评陶飞亚著《中国的基督教乌托
邦——耶稣家庭(1921-1952)》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2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个倾向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1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 2005/035 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02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 四川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李锦纶使美与中美促进南北合作谈判修约的尝试,1927-1928 社会科学研究 2005/05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 历史研究 2005/05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2国际竞争与地方意识:中山舰事件前后广东政局的新陈代谢 历史研究 2004/02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 历史研究 2004/0412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5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北京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以平常心见证历史时刻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5 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近代史研究 2003/04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年 史林 2003/0117杜威对胡适的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18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社会科学研究 2003/0119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社会科学研究 2003/04关于学术“对手方”的联想——傅斯年先生的启示 “傅斯年与中
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走火入魔的“学术打假” 开放时代 2003/01史无定向:思想史的社会视角稗说——近代中国史学十论自序 开放时代 2003/05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
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近代史研究 2002/02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历史研究 2002/01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 清史研究 2002/01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
张(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
张(二)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30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
张(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国学不是学: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定位的困惑 社会科学研究 2002/01
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是建设而非防弊——呼应王笛先生 开放时代 2002/02
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 2001/0234 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 2001/04
从异端走入正统的“子不语”: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 历史教学 2001/02
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 历史研究 2001/03
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 历史研究 2001/0638 十八世纪清代“多主制”与《宾礼》的关联与牴牾 清史研究 2001/04
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
难以区分的新旧:民初国学派别的异与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 社会科学研究 2001/0442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1
学术与社会的互动有感 读书 2001/05
民初趋新学者眼中的国学之“资格”与排他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
留学生读什么书:20世纪20年代的一次讨论 开放时代 2001/0946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
学”一例近代史研究 2000/03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
争近代史研究 2000/06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历史研究 2000/01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历史研究 2000/04
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 四
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
“诗史”倾向与怎样解读历史上的诗与诗人 社会科学研究 2000/04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史学的主流 开放时代 2000/01
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开放时代 2000/05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开放时代 2000/09
The Partition of the West: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inese
Mind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0/03
建立史学书评的学术规范近代史研究 1999/01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近代史研究 1999/03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
观察近代史研究 1999/04
学术与社会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史学——编书之余的一些反思近代史研究 1999/06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 历史研究 1999/01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历史研究 1999/03
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
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 社会科学研究 1999/04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3
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
文化评论与中西文化异同 开放时代 1999/02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开放时代 1999/04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 1998/01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 1998/05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侧
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历史研究 1998/05
近代中华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 1998/04
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近代史研究 1997/04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 历史研究 1997/06
历史研究的新视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研
讨会补记 社会科学研究 1997/03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认知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6
数字与历史 战略与管理 1997/03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重点题
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拆毁···不准中国人居住(1)上述三段材料是什么条约的内容?
(2)上述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
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结果是入侵和反侵略的连锁反问。。”(1)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是哪三次战争?
(2)请举出两位在“反入侵“的斗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3)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2、(1)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2)邓世昌、关天培等(3)落后就要挨打(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省时省钱,益国利民
材料二:姚莹认为:···他主张:出“夷之上者,赏给进士。”
(1)中国有识之士提出那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一简要评价。
3、(1)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革除漕运积弊等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
(2)由于顽固派的专权,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4.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的中英贸易(表格)
材料二:1895—1919年间中外贸易(表格)
材料三;列强对华输出···而到了1919年猛增至14亿日元以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50年代英国···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你能引申出什么认识?
4、(1)1840-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迅速增加,1845-185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呈下降趋势。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抑制作用、通商口岸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造成的。)
(2)1895-1905年中国人超呈剧增局面;1914-1919年中国入超呈下降趋势。入超剧增的原因是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加紧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入超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英、法、德等国忙于欧洲战争,无暇东顾,而日本乘机扩大在华势力。4)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中国的经济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本问只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材料一:《厅大洪告示》说;“天下贪官···心之苦极矣!”···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材料二:“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皆国库以养” 材料三:规定:主张“禁朋党之弊”···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1)造成材料一得社会背景是什么?并造成了怎样的结果?(2)材料二出自哪部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出自何处,有何积极意义?
5、答:(1)①清政府为了支持赔款拼命搜刮百姓;②鸦片贸易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③工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结果:通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道路。(2)1853《天朝田亩制度》,①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②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两”;③设立“圣库”制度。(3)《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部以纲领形式颁发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当时的时代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
6.材料一:奕忻认为强国灭敌之策···必先练兵
材料二:李鸿章:但求外敦和好···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材料三:冯桂芬在《校郡庐抗议》中指出···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简述洋务派为富国强兵都采取了那些措施?举列说明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哪些?其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有哪些?
6、答:(1)①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如1865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②建立新式海陆军,如北洋、南洋、福建水师。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2)作用:①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②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 ③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7.(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思想根源(2)材料一二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3与一二想必。变化(4)材料四反应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提高?这说明什么?
7、答①不符合。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②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③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④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8(1)依据材料一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3)上述材料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8.(1)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不完全正确。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念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言之有理即可)(1)概括材料易得核心观点?据学只是说明其实践的结局并分析造成此结局的原因?(2)材料二。本质?如何看待清末宪政?(3)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所起的重要作用
9、(1)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未能在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体现。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不敢真正实践;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阻挠。
(2)本质上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看待:借立宪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3)特点: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作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b(2)。。结局如何?(3)。民主的迫切愿望? 10.1)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的序幕。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人物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开设学堂、编译著作,“百日维新”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11.(1)阅读材料一,可看出这是哪次运动的宣传材料?概括学生的基本主张(2)199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发表于5月4日?(3)综合以上材料和···有何现实意义
11.(1)五四运动;基本主张:召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惩办卖国贼。(2)戊戌变法中开办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3)结合自身实际,就五四运动中的一点展开,如爱国主义或学生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12(1)支出大会的名称、地点、时间(2)最低纲领指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12.(1)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2)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指出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段、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3(1)长辛店、将按大残杀是指那个历史事件(2)工人们为什么。(3)这次惨案给中党什么教训 1)“二七”惨案(2)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地位,更没有自己的武装(3)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1)分析材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特点及原因(2)阅读2 分析。实质(3)。主要基本点
14.①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②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③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 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基本点:将当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15(1)材料1,2关于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提出哪些基本点(2)材2。理论依据是什么
15.(1)材料1中,①认为农民阶级虽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但落后保守,因而很难参加到中国革命中来。这反映了陈独秀轻视农民阶级的右倾错误观点。②指出中国广大农民阶级迫于中外压迫,已经积极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并且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这是在农民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材料2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愈发动起来,对中国革命则愈有利,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2)基本理论依据: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同时,农民阶级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革命军队的来源,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农民所在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因此,可以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16(1)据材1指出日本队国民政府的方针(2)据材2。方针有何变化?。原因(3)。。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16、答案:① 日本采取了不承认国民政府(“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图谋另立亲日的伪政权的方针。
② 日本改变了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敌后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日军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严重威胁了日军后 3 方,日本被迫改变原来的方针。
③ 日本提出所谓“普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项原则,作为对国民政府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17(1)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前后没过对中国。重大变化(2)请从中国两战场。变化原因
17、答案:(l)以前美国制造“远东幕尼黑”阴谋,即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奉行绥靖政策;此时美国感到中国的抗战是对日本有力的牵制,这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因此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2)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大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等;相持阶段到来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敌后战场的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极大地鼓舞着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心。如百团大战、1941 一1942 年粉碎日军的扫荡、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战斗等,沉重打击了日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正是由于两个战场的配合、支援,使侵华日军陷于两面作战、腹背受击的被动局面,迫使它最终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停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改为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日本的南进直接威胁到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使他们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才促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式对日本宣战。1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18、答案:(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原因主要有:一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二是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三是国事就是国家的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应该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1)材1是针对什么事件?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材料2。对日政策是什么c材(3)。实质如何?提出。理由是什么(4)对比材34说明四中。原因是什么
19、答:(1)材料一针对的是“九一八事变”,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认为“日本此举不过是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2)认为要负责任,但又没有多大关系,蒋介石对日本仍然实行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而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即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3)外交政策的实质是对外妥协退让以换取苟安,并借口要保持和平以集中全力剿共。其提出这项政策的理由是对外政策要认清弱国地位;进行建设要保持和平,争取和平。
(4)材料四中蒋许诺“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持维系的正义”。即表示要抗日。其对日要抵抗的原因是日本的疯狂进攻已经威胁到了蒋政权的利益,四大家族的利益及其后台英美的利益。(1)依据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初起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材2概括当时西“观察家”。形象(3)艾奇逊。。“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20、答:(1)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是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美国当局声称“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内战”,但它的这种作法恰恰是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战政策的最实际的支持。
(2)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独裁)。(3)中国的政治局势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其显见的理由就是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21(1)材1中说“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蒋介石的估计主要有哪几方面”(2)材2中“。。而且比现在还大”例举两例说明(3)内战爆发钱。。那些努力(4)综合上述。基本认识
21、答:①蒋介石的顾忌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由于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后方,要把它们运往内战前线、完成内战部署需要相当的时间。二是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和愿望。三是中国共产党有相当的武装力量。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也构成了其发动内战的 4 一个顾忌。四是由于国际上苏联、美国等都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
②例如:全面抗战前夕,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承认蒋介石国民政府领袖的地位,并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③内战爆发前,中共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作了以下这些努力: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为实现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让步(如让出八个解放区等),最终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在重庆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团结民主党派共同斗争,推动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五项决议。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意愿出发,为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努力。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同时,经过努力,中国人民毕竟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1)蒋介石为什么提出与中国和平谈判?其目的是什么(2)司徒雷登为什么建议蒋介石下台?结果怎样(3)毛泽东1949年四月四日。。标志是什么?
22、答:(1)蒋介石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败涂地以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对他的压力。其目的是以和谈作缓兵之计,以获得喘息时间,准备卷土重来。
(2)是因为国民党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使美国对蒋介石逐渐失去信心,欲寻求新代理人。结果蒋介石被迫下台,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3)毛泽东发表文告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下台后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南京政府以八项和谈条件为基础,和中国共产党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但李宗仁的真实企图是划江而治,所以李宗仁南京政府最终选择了继续与人民为敌的道路。其标志是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团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
第四篇:志希(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新闻界(写写帮推荐)
今日中国之新闻界
志 希
在此篇开端的时候,我有一句话要预先申明,就是我也是曾经从事过新闻界的人,所以我知新闻界的内容很详细。但是我虽曾处新闻界中,却又等于处在新闻界外,所以能以有第三者的眼光,说几句“局外人”的话。现在中国新闻界的情形,异常复杂,即欲批评,亦无从说起。不得已,乃以本篇专为普通一般居心无他的报纸说法。凡机械报,金钱报,评花评戏的小报,都一概置而不论。我方才引古人的话说“惟善人能受人尽言”,我现在想我国的新闻记者都是善人,所以敢把我对于现在新闻界的感想详细一说。望诸君平心静气一问本心才是。
我第一件对于现在新闻界最不满意的,就是新闻记者缺少常识。一般新闻记者,除了最少数是受过完全教育的,或是真有志向学的而外,其余约分二类。一类是“斗方名士”同“末路官僚”,一类就是堕落的青年。两类人大都只会做几篇“策论式”的论说,甚至中学教育都未曾受完,就来“摇笔纵谈天下事”了。前几月我看见了北京报纸上登了一篇“新闻记者之必须品”的谐文,里面开的只有《两湖课艺新编》《饮冰室文集》等四五部书,这篇问虽然有点刻薄,但是每看各报议论,却也觉同看十几年前的《两湖课艺新编》《饮冰室文集》差不多。不知新闻的天职何等重要。新闻记者所必备的学问,何等繁多。对于政治方面的记载,必须精通政治法律财政等学;对社会方面的记载,必须深研社会经济心理等学;对于外交方面的记载,必须熟悉历史国际法外交史等学;对于记载各事的手腕又须借重文学美学哲学。你看科目这样的繁多,新闻记者是容易当的吗?舆论是容易代表的吗?世上的人,对于做不来的事,偏要去做,是终究要失败的。不过其中有个迟早的问题罢了!所以我劝那一类的人,可收手的时候,早点收手。那二类的人,赶快去求学,十年之后,出来当一个“名实相符的新闻记者”,倒也不迟。我有个朋友舍我知道此中情形很熟。他对我说起,也深为那第二类的发愁。他现在发奋求学,正是最好的榜样。我还有一位旧同学陈清华君,他在美国加利福尼大学已经毕业,现在旧金山办报。他写信对我们说:“吾辈甫得一知半解,便舞笔弄墨,高谈大事,设与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一谈,能不愧死”。诸君听了,自己回心想一想看。
因为记者缺少常识,所以一切纪事的眼光,非常之短。天天的职务,只是抄袭盲从。今天朋友来了谈了几句时事话,他夜间就写出来做他的“大事记”。今天那位要人说了一番酒余饭后的意见,他就立刻抄下来做他的特别要闻。应于大势不应于大势,合于逻辑不合于逻辑,是不问的,只要填得满那一栏好了!你看二三年来世界大势何等紧急,关于中国,何等重要。但是国内大多数新闻记者的眼光都不出国门一步。因为一般名人要人都是勤于国内不谈外事的,所以新闻记者也就跟着不谈了。我问他们何以跟着不谈呢?他说:“谈了没有人看”。我说“没有人看的原因,虽是很多的,但是你们新闻记者对于世界的大事,不能编成一种有统系的记载,是一个最大原因。你们对外研究以为译出了几个路透电就完了事,其余就可以不问了(《申报》上载有欧洲特别通信,实是万分难得)。若是诸君便的时候拿出几份伦敦纽约各大报纸所记载的远东事情,与诸君所记的世界事情,两两比较,诸君能不惭愧吗?现在因为诸君记载不善,所以社会上不愿意看,因为社会上不愿意看,诸君也就不愿意记了。这样快刀断麻的法子,实在佩服。但
是因为诸君不愿意记载,那想看的人也没得看,那不想看的人,更是根本忘记了。现在世界大战已经完毕,‘处治远东’‘国际同盟’的一种声浪,满布天地。独有我们中国人如醉如梦,永不得知。目前虽欲得知,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岂不伤心!将来如果编其亡国史来,诸位目光盈寸的新闻家,能逃得了万世公论,不负一点责任吗?”这番话是我对我的亲切朋友说的,诸君以为是偏激呢?还是公论呢?
还有一件事,也是因为新闻记者缺乏常识所发生的,就是各报无精确的评论。我天天看报,觉得一切评论都是不痛不痒的调头。大约可以分为三派。一种是“道学派”,一种是“诙谐派”,一种是“莫名其妙派”。除了这三种之外,欲求一精确独到痛快淋漓的评论,真是“百不一见”。“莫名其妙派”不但看报的人看了莫名其妙,就是记者写的时候,恐怕连自己也莫名其妙。这派可以不必说了。至于那种“道学派”的评论,天天只晓得提出一个“诚”字,或是一个“决”字,或是“箴某某人”,或是“勖某某官”等字样来做题目。满口所说的都是《人谱》《格言》《联璧》《五种遗规》几部书里的话。自命为“道气古风,训励末俗”等人物。遇着此种材料缺乏的时候,就搜出三四十年前《论杨月楼案》一类的笔记,出来充数,以示维持风化。我以为这派人如果是怕政府社会都忘却了格言,那就把《人谱》等书,印在报上,却也痛快,何必今天背一节,明天背一章呢?如新闻记者见到了政府社会有不诚不决的事,那就把这件事明明白白说出来好了,何必“隔靴抓痒”,令人难过呢?“诙谐派”的评论虽是报界的另一法门,为英国斯委夫特Swift 一派所用过的。但是也有两种流弊,一是太诙谐多了,看的人徒发一笑,就是重要问题,也不把他当做正经事看待;一是诙谐的时候,往往令人真意不明。所以我盼望做这一类评论的记者先生,也要稍微留意一点“徐徐云尔”的时评,实在不见高妙。总之,报纸上的评论,不是仅为规劝政府而设的,是为普告社会而设的;不是为受高等教育的人而设的,是为一般人民而设的。所以总须就事论事,庄谐并出,以明白精确独具眼光八个字为主,“不关痛痒”“人云亦云”的话,日后以少说为是。
近来的新闻界,似乎对于“新闻道德”也缺了一点。我说的“新闻道德”,并不是一定说新闻记者敲竹杠的问题:新闻记者敲不敲竹杠,是没有证据,我不敢说的。我所说的新闻界没有道德,一件就是“逢社会之恶”。他国新闻界是开导社会的,我国新闻界是逢迎社会的真真可叹!近来社会不愿意有世界眼光,新闻记者也就不谈国外的事。社会不好学,新闻记者就绝口不谈学问;社会喜欺诈作恶,新闻记者就去搜辑许多小新闻,来做他们的参考;社会好淫乐,新闻记者就去徵访无数花界伶界的消息,来备他们的遗忘。这番话不是我言之过甚,乃是实在有的。两年以来,更发达了!北京的报纸,除了小报几十种不计外,其余大报之后,也纷纷增设评花评戏的附张。北京日报从前算是正经一点的,去年也都设了消闲録登载满纸的“花询”。我以为也就够了,不料他还要印出种种的照片,来替一般的倡妓分“仿单”。诸君想想,这是何等行为!近日上海几位驻京通信员,办了一种《京报》算是消息灵通的报纸,但是也不免附一张《小京报》。现在《小京报》听说也在徵求仿单呢!略举二事,北京新闻界的情形可以看见了。至于上海本是新闻发祥地,报纸都是地位很稳的,无论如何能站得住的。不料去年一种有身份的报,也要添出一张小报来。里面载了些什么“花国花总统”的消息,同人家太太小姐的佚事,弄得一班青年学生,天天离不了这些新闻。请问这些新闻对得这些青年学生住吗?其余若《探海灯》《黑幕大观》种种花门更不消说了。真是可惜!以上所说的都免不了“有心逢迎社会”的嫌疑,还有那无心与社会生恶影响的,就是广告。虽不是记者所管,但是新闻记者是觉醒社会的“木
铎”,也是应该负点连带责任才是。我每拿起一张报纸来,无论前面后面,常有“卖春药”“医梅毒”的广告,“血肉模糊”一大片。西洋大报中几曾有这样怪现象呢?(蔡孓民先生七年十月在新闻研究会演说,也特别提出这层,引以为忧)。其余卖秽书卖假货的广告,更不必说了。(西洋报纸对于一切卖货广告,大都先经审查,然后才登入。民国四年《甲寅杂志》曾以此为例)。现在问来登广告的人,他说“我是营业呀!”唉!营业!营业!社会上一切的罪恶借你的名字去做好了!我以为中国社会污浊的情形,不过是一时的现象。若是有人提倡,终有廓清的一天。廓清的责任就是新闻记者的天职。现在新闻记者也同社会一样,那中国的社会真是“万劫不复”了。现在中国识字的人是一天多一天,只要记者有手腕,仅可以不需用评花评戏的小新闻,而能使报纸一天畅销一天。这不是我的空话,现在美国意里诺意英国伦敦各大学里的新闻科均异常发达,出的书也很多,稍一研究,便可相信的。英国《邮报》《太晤士报》每种一天总要销二三百万份,我国销路最广的报,一天只销得二万份上下,虽是英国的文化发达,但是也差不了许多呢?此事“非天授乃人为”是可以知道的!有人说广告严加淘汰,报馆不免亏本。我以为这是可以不必虑的,若是报上的广告,个个可靠,那不但报纸的名誉可以增进,就是被登广告的货物,身价也就日高了。人家的广告,何乐而不送来登?所以我说若是报纸能取缔广告,日后广告,反可加多不过过渡的时候,稍为受些影响罢了!
资本充足,地位稳固的报纸,何妨出来一试呢?新闻记者常骂官僚得“造孽钱”。我以为若是从“贻误青年”“流毒社会”得来的钱,比官僚“造孽钱”好得多少呢?又有人说,“你所说的是社会的罪。今日的新闻家不幸而生在这种的社会里面罢了!”我说,“这是社会的罪恶,我也十分承认,但是我问你世界上还是报纸改良社会呢?还是社会改良报纸呢?”我望新闻记者想一想。
以上所说是我对于现在新闻界不满意的感想,但是我对其中的好处也不敢一笔抹杀。且把他分别提出来一说。近来报纸上第一件“差强人意”的事,就是有许多报都有了高等通信员(这个风气是黄远生开的)。有几封通信都能将政局内幕,详细揭出,而且有统系,这是很好的(《时报》有几个通信员专说笑话,实在太空虚一点)。若是他们能够把世界的情形,也能如此记载,那就“尽美尽善”了!第二件就是国内的情形,有时颇详。编辑取材,也比前几年进步。不过进步稍迟,未能如我们心中所预想的。第三件就是今年北京同上海的新闻界联络,有渡日考察等事,足以为他日“国民外交”的援助。但是我还望他们继续行,足迹还远一点岂不更好吗?总之,大战以后,国际间趋重一种“平民统治的外交政策”。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演说与通牒,又口口声声说到“世界有组织的舆论”。我们国内各位新闻记者,又安得不放大眼光,以担负这个重任吗?
统而言之,我上面所说的,都是我良心上的主张,并非攻击那个。我新闻界的好朋友也很多,要求他们见谅我之所说,乃求其“心之所安”。出于此刻政治同社会中间,诸位的痛苦,我也是知道的。不过我望诸位的心太切,所以责难的话愈多。亦惟诸君是“贤者”所以敢责难,诸君是“善人”,所以敢尽言。冒昧之处,望诸君指教才是。
国民七年十一月五日
第五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2012年5月3日在江苏省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努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 ——在江苏省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2012年5月3日)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周年,发扬共青团优良传统,团结动员全省广大团员青年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我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和各级团组织、青少年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中国共青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90年前,在中国革命汹涌澎湃的伟大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青年运动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90年来,共青团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己任,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在艰辛探索中前行,在团结拼搏中奋进,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满怀崇高理想的广大团员青年,始终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倾情奉献,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壮丽篇章。共青团90年的历史,是中国先进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广大青年在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哺育下,茁壮成长的历史。
共青团90年的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青
1年运动的正确方向;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只有始终不渝地代表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活力,我们党才能赢得未来、赢得希望;共青团是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只有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团结带领青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爱国主义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广大青年只有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健康成长、大有作为。
在江苏这块热土上,青年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才俊代代辈出。江苏是全国最早建立共青团组织的地区之一,团的二大就是在南京召开的,张太雷、恽代英等共青团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在江苏留下了光辉的足迹。90年来,江苏广大团员青年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当代江苏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勇于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共青团活动蓬勃开展,引领和激励全省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拼搏奉献、奋勇争先。
当前,江苏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江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省成功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去年11月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描绘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美好蓝图。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将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江苏大地上化为美好现实。这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贡献智慧,为共青团组织彰显优势、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全省广大青年一定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以崇高的理想、过硬的本领、顽强的意志、扎实的作风,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同全省人民一道,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奋力在坚持科学发展等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让青春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中,焕发出夺目光彩。
一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战胜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青春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短暂而宝贵的。古往今来,凡大有作为者,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并为之矢志不移、奋斗终生。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广大青年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受苦难和抗争的历史,深入了解我们党和共青团90年的奋斗历史,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和人民意愿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进步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人生价值与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二要发愤学习,努力成长成才。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习是青年成长进步的阶梯,也是国家和民族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全省广大青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追求和生活方式,珍惜青春时光,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刻苦钻研、敏于求知、开阔眼界,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充实和提高自己,用广博的知识丰富和武装自己,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社会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课堂。近年来,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到基层一线摔打磨练、创新创业,既丰富了人生阅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广大青年要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开拓、去发展,到复杂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培养过硬本领,努力成为素质全面、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三要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在全面小康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全省广大青年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精神,倍加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主动作为,在实施“八项工程”中争先进、做表率,在推动科学发展中作尖兵、当先锋。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潜能。广大青年要以争创一流的志气、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敢于探索和突破,勇于扬弃和变革,艰苦创业、锐意创新、争先创优,在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大显身手,在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施展才华,在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才智,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再创佳绩。伟大的事业都是长期耕耘、不断积累、艰苦奋斗的结果。广大青年要坚持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任何时候都不涣散拼搏奋斗的意志,任何时候都不停止勇往直前的步伐,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人生的理想攀登。
四要修身立德,弘扬时代新风。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鲜明特质,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青年一代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才干,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全省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努力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深入学习雷锋精神,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创建,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信和谐的文明新风。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做好
为党赢得青年的工作,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有效组织青年,积极引导青年,竭诚服务青年,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要适应当代青年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工作思路,打牢组织基础,力争使团的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把最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广大团干部要按照政治上过硬、作风上扎实、自律上严格的要求,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工作,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对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希望。全省各级党委要从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光辉事业凝聚青年,用优良作风引导青年,培养造就大批青年英才。要切实加强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团建,支持共青团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研究和解决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为广大青年竞展才干创造有利条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坚信,具有光荣传统的江苏团员青年,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共同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