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央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迈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境界》一文称此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中国一直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秩序优先、制度保障、法律指引作为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中国向前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目的在于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语境,让人民在公平正义中更加期待公平正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依法治国不是口号,仅仅止于鼓而呼,它是人民权益实实在在的保护神。因此,法律的“模样”应该符合老百姓的想象,决 不能“中看不中用”。科学立法,就意味着,对立法项目开展立法前论证,下基层,听民意,延长立法链条,让走出“闺房”的法律法规更加被群众所熟悉。亚里士 多德言“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会是一纸空文。执法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每一个执法者都身肩使命。执政者如何 执法,浸润在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直接的行动传递着法治建设的脉动。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有了这两样法宝,群众才有办法凡事都问个“是否合法”,严格执法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正司法是核心。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显文明,惩处邪恶,不让诚信者吃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根谈公平时曾经说到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司法就是水源,如果司法不公,那么整个国 家的法治建设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干涸。在人的主体性伴随信息爆炸不断觉醒的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总书记更是谈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期待公正司法能够摒弃“司法神秘主义”,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开载体向群众展现何为高效司法、权威司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民守法是目的。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即“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依法治国的最大语境不是国家,而是人民,只有 人民自觉地守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在契约社会,规则必不可少,在人权面前,法律必不可缺。
17年,法治中国路蹒跚前行,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 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中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 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贯以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政治上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这两点决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决定了法治中国建 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来进行,并进而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法治理念及法治模式。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醒我们,应保持相当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法治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律区别于一般的科学技术,虽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术性的特点。此外,一国的法律还体现意识形态和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考量。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满足中国 的和平发展需要,必须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必须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大局。
法治中国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国情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多元。因此,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有效解决中国问题,“努力以 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即“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具体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 社会,即通过建立良好的法律运行机制、促进法律秩序的形成来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并进而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减少政治体制改 革的风险。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法治文化,即培育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 的核心是建设生态文明,即依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总要求,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能源资源、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治体系,以法治来保障和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上,坚持“一国两制”原则,更加强化大陆的内地法与港澳台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发展,以法治来维护国家主 权、实现国家统一、保护国家利益,从而保障中国的和平发展。
法治中国的本质是中国的有效实践
法治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尽管法治本身也包括文化、理念或思想体系。早在2008年,吴邦国同志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13年2月,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 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中国的法治文明是世界法治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的法治分享了现代西方法治的某些原则、理念。同时,我 们应当注意,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不应受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在我们的法治实践中,应关注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功做法、经验,尽管这些做法、经验 可能并不符合西方法治国家的条条框框或法学教科书的概念、定义;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关注中国法治实践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各地区、各层级尤其是基层人 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公正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完善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并且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 的中国法治的做法,并及时以法治的制度形式巩固下来,使法治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改革和建设的有效实践。
法治中国具有世界意义
“要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世界”。法治中国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立足点是中国国情,法治中国的本质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 设的有效实践,这丝毫不削弱中国法治的世界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国法治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近现代以来国际社 会提供的基本条件,比如市场经济、民族国家、全球化等。体现在法治上,中国法治也必然以 “宪法和法律至上”、“依法治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法治来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这些原则或理念作为法治建构的基础;另一 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法治中国本身就 具有世界意义。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能够探索并建立其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同时也是为全世界、全人类法治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和全世界法治文明增添宝贵财富。
第二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原创)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际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牢固树立法制政府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通过深入学习,我们把领会吃透全会精神实擀,在思想深处把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作为根本准则,想问题、出点子、写材料,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时多从依法行政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依法行事,符合法律规定。二是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提高工作的法制化水平。要从办公室承担的各项具体工作做起,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办公室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各项工作流程,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各项工
作进入法律化、规范化轨道,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工作失误。三是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夯实依法行政基础。认真学习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按照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的要求,在协调服务工作中,认真落实权力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负面清单”,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出台“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政府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四是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新动力,认真做好当前工作。根据办公室总体安排,组织科室人员深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到吃透政策,学以致用。继续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后续工作,重点是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工作,将修订和新制定的各项制度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报秘书长主任会议研究。结合年底工作总结,围绕市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材料。在上半年编印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汇编第一辑的基础上,将下半年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收集汇编第二辑,供领导和政务人员参阅。总之,通过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努力使科室人员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自主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内容,并就各自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心得体会分享会。在分享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结合四中全会的内容向大家讲解了他心中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要精神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引领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治理新常态。
腐败之风令公众对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大为消减;执法不严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害食品事件频频上演;有法不依令“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都表明:治理当今中国的问题,健全法制、厉行法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无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快进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北人,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决定要将法治湖北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政法工作主线,省委政法委要尽快统筹资源,组建专班,加强调研,聚焦法治,全面摸清 “法治湖北”建设的实施情况,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对策建议。要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有关工作,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借鉴兄弟省市经验,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为推进试点打好坚实基础。要认真筹备好两个全国性会议,严格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抢抓进度,倒排工期,推进落实。省委政法委机关要深入开展“五比”活动,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为圆满完成下半年目标任务提供过硬的作风保障。
我想这正是全社会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大家渴望在依法治国下社会的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成功不再“拼爹”,干部用人制度不再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让制度说话!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为正义发声,做一个正直的人,从自己本身去实践“依法治国”的最基本的精神。
大骨一班
曹晗
第四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南关小学丁春兰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未来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路线宏伟蓝图和壮丽目标,这对于未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标志着执政理念: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长期以来尽管不断突出了法律的建设和法治的意义,早在1954年制定了宪法。但是,实际的执政理念却是人治的特色比较鲜明,更多的靠政策,靠领导同志的讲话,尤其是在法制遭到破坏的‚文革‛,更是将可怜的法制破坏殆尽,于是出现了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挥动着《宪法》也无法维权的见怪不怪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了法制建设,并且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但是,对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所说的‚良法善治‛之治,仍有很大的差距。这次全会公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我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而做出地郑重承诺。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而做出的战略布局。
二、标志着执政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型。一个政党的执政方式,显示和表征了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执政党,单靠过去的‚运动执政‛、‚斗争执政‛和‚领袖威望执政‛,显然已经不够。‚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说出的质朴而深刻的道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定下法制基调。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报,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逻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就廓清了长
期以来一些人担心的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为此,党中央确定了以下6项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些任务高质量完成,就预示着法治国家轮廓的形成。当然,这个任务是艰巨的甚至充满一定的风险。这就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三、标志着执政路径:由国本走向民本的根本转轨。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精英政治,人们把政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昌明寄托于伟人的人格的高大和伟人能力的超群。有时,还把公民臵于国家的对立面,公民是被管理者,是被动的主体。而法治国的建立和运行,国家强调的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报强调的是:在立法的环节,‚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
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在法律的实施环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从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议。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社会‛,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品之如饴,当思来之不易,更须倍加珍惜!
第五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农学111班 台凌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对于这个“第一次”,有四句话可以概括,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在建国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了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中央全会以法治为题作出重要决定。仅就中央全会主题来讲,可以说对法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伟大历史转折,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除此外,还决定了另一个重大事项,即民主法制建设。并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必须是“良法”,亦即体现和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此外,良法还必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只有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法律,才能被人们从内心信仰。结合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改革已经成为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通过改革,释放经济社会内生的活力,向改革要“红利”,并由此继续推动经济建设健康发展。而要改革,就会触动诸多已经形成的甚至已固化了的利益格局,必须加以打破。这就须要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来改革,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推动发展,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调整利益格局,使经济社会焕发出新的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其次,就民主法制建设而言,三十多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执法和司法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新形势下,仍然需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法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法治和改革是当今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当前的时代潮流,改革必须在法治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对改革形成保障。只有依靠良法善治,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目标才能得以完全实现。
综上所述,我认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民主法制建设任务,都需要强化法治的权威地位,这就是新形势新任务决定了新的起点。在这个大前提下,良法善治,是推进公民创业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此外,还要注重开放资源,使得市场主体处于一个竞争均等的环境之中,对于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创业环境相对恶劣的现状将会产生较
为明显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在于,良法善治的推行,将使得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