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皇者降临-A7r一个月用后感 转接心得
皇者降临-A7r一个月用后感+转接心得
到现在我还是难以忘记几个月前听到Sony发布A7(r)时的感动。自无反在2010年抑起了大感光元件的随身数码相机革命后大家都知道全幅无反的出现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经历三年的等待,Sony终于把它给端了出来。凭着Flange Focal Distance较短的优势,无反全幅开启了两大可能性。首先随身高画质再不是梦,和DSLR使用同样的FF感光元件,画质和DSLR根本没有分别,同时因为Flange Focal Distance较短,故镜头能造得更轻、更小。另一方面,全幅无反可以真真正正地解放以前在DSLR上不能转接的老镜头(因为这些老镜的法兰距较DSLR短,相机只能转接法兰距比自已长的镜头),最佳例子就是Leica M、Contax G等旁轴镜头,全幅无反的出现令不少铭镜都能够复活,让它们重现底片时代的光彩。作为全幅无反的头炮,Sony推出了偏重画质的A7r和偏重对焦的A7,两者的分别就不详说了,请活用Google。追求极致画质的我这次基本上想也没想就选了搭载36MP无低通感光元件的A7r,除了成象更锐利外Crop相的空间也较大,作为Canon用家,我一直都在期待着Canon对D800E的回应,可惜最后还是没能等到,唉。这次的浅评将会分为两部份,先谈机身再简单说说转接不同镜头的感想,另外我会以把A7r作为主力相机而不是随身机的角度去写这篇文章,要求会更严格一点。最后要再重伸一次,以下都是我个人浅见,一点都不科学,头盔先戴上。这一个月来一直都在使用A7r,今天心血来潮把5D2拿上手,竟然会觉得重,“以前的我真的每天都拿着它拍照?”看来身体已经习惯了A7r那不到500g的重量。很多人都不太喜欢A7r的外观,特别是观景窗突起的设计,我自已觉得是勉强可以接受的,看惯了就可。装上直倒手柄后的A7r看起来好像会顺眼一点,但碍于价钱一点都不便宜,又违背了轻便的原则,所以自已并没有入手。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A7r左手边表面很容易留下指纹,给人很油的感觉,希望以后Sony能够多在外观质感下功夫,这方面大部份无反相机厂都比Sony优胜。科技发展到这个地步,我已经不会担心EVF会有什么不足,A7r的EVF亦一如预期般漂亮。某程度上我是喜欢EVF多于OVF的人-所见所得即时控制曝光、放大准确对焦,EVF总是能给予我安心感。EVF虽然造得好,但EVF和LCD之间的转换却很不爽快。把眼贴到EVF后需要1秒钟才能够从LCD转到EVF,这样的Delay在抓拍时是不能接受的。当然,你也可以在设定里调为EVF Only,但这也意味着当你想Preview和进Menu时也要把眼贴在EVF,万分的不方便。这是可以透过修改Firmware能改善的问题,如果EVF Only只Apply在拍照模式的话就完美了。A7r设有三个转轮,操控上不算差,但称不上好。我最满意的是A7r顶上的曝光补偿转盘,使用光圈/快门先决模式时相当实用,这个转盘的造工很札实,每一级都清楚明确。除了三个自订键外只要点进FN后买便能进入Quick Menu,可以转换白平衡、测光、连拍等设定,习惯后可以用得很顺心。我对操控最大的不满是在转换光圈、快门和ISO上,和DSLR比起来转得很不干脆,转动转轮时会有延迟,不像DSLR那样有实感,有点不爽,我自已已经把Fn3改成了ISO,但光圈快门还是没法子。其实这问题一直都有在Sony的NEX相机出现,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变过。另外使用MF时的设计也很不大好,每次想放大都要按两次放大才能直正放大,其间还要卡一下,实在难以接受。按第一下是x1,按第二下才是x7.2,实在难以理解x1的作用,不就跟没按一样?在Menu内找不到相关的调整选项,不知是否我的问题。Peaking功能已经不是什么新功能,在像上面狗狗这种主体一直在动的场合非常有用,平时的话当辅助参考就好,大光圈镜头还是放大对较准确。最重要的、大家最关心的,想必是画质。不知从何时开始,大部份相机厂商都开始依頼了Sony开发的感光元件,强如N家的D800E的Sensor也是从Sony购入。还记得一年前RX1推出时大家都被其画质表现所震慑到,对于A7r的36MP无低通感光元件,我在入手相机前就已经充满信心。从2008年的5D2到2013年的A7r,我确切地感受到科技的进步。A7r的画质很明显地比5D2来得要好,100%放大看时尤其明显,很吓人。当然高像素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A7r的Raw档大小由35mb起跳,对于SD卡、硬盘、电脑来说负荷相当大。刚入手A7r时使用的是Sony自家40mb/sSD卡,自一次不断连拍导致差点死卡后终于狠下心买了Sandisk 90mb/s的Extreme Pro卡,又是一项额外开支。不同厂家都有自已的曲线,A7r的Raw档和C家N家L家的当然也有不同,各家都有特色,很难说谁比谁好,但差别是满明显的,Sony看起来好像现代感特别浓?另外A7r的Jpg颜色很讨好(味精),在机身Preview相片时就已经有很不错的效果,略有意外。ISO2000作为一台36MP的相机,我对A7r的ISO并没有很高的期望,所谓前车可鉴,还记得NEX7因为像素高而令ISO表现比早它半年出的NEX5N要差。ISO2500ISO6400ISO6400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结果A7r的ISO表现不俗,最高可用ISO大概在3200-6400之间,比5D2好我就心满意足。然后A7r的快门声真的很响,每次按快门都会像初代NEX一样有前后两次“啪啪”声,声音极奇怪异。响亮的快门除了在街拍时会被人发现外,拍动物时也有机会吓到牠们,这方面使用前帘电子快门A7就比A7r要好得多。A7r的快门声音其实不算什么,最令我吃惊的是最近盛传的A7r快门震动问题。当快门在大概1/125以下的速度时会开始间中出现成象微震的情况,只有100%放大时才会看得见,震动只是一瞬间,故慢快门时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基本上只有1/10-1/125这段会有问题。无论传言是否属实,36MP的A7r在低光下难以手持拍摄是不争的事实,这是A7r的一大致命伤,我每次手持都会故意把ISO推得更高来提升快门速度,变相牺牲了画质。为了赚钱,除WI-FI Remote外Sony这次把很多相机本身应该就要有的特别功能抽了起来放在Play Store贩卖,相当恶心。经过一番思量我最后还是不争气地把它们买了下来,其中最有用的是Double Exposure和镜头补偿。不知是否A7r的Ram不足,开Apps时有点卡,转换Apps设定时按键还会有Delay,很不流畅。这是我第一次购买有WI-FI的相机,因为弄不懂怎样透过电脑装Apps,所以直接使用相机连接家中WI-FI上Play Memories Store,过程(付钱)相当顺利。WI-FI相机最强大的Function就是能够做到用手机Liveview控制相机拍照,在手机下载Play Memories Apps后连上相机WI-FI就能立即看到画面,是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技术大概还在发展当中,手机上看的画面不太流畅,时不时就会卡住,QX10和QX100好像也是用同一个Apps来做Liveview,绝对是恶梦。现阶段我觉得这功能最适合用在自拍上,希望日后可以做到更快的数据传输。Double Exposure的Apps比我想像中要Details得多,它设有多种混合方法让你选择,刚开始时还真的有点混乱,没想到重曝还能够这样复杂,之后要多花时间学习。至于镜头补偿,其实就是相机内置版本的CornerFix,属于一劳永逸型的工具,主要用途就是修正转接RF镜头时出现的红蓝闸和暗角,最重要的是这个Apps支援RAW格式,实用性满高的。在谈转接前先来讲一下原生E mount的全幅镜。和A7和A7r同时发布的FE镜总共有四颗(不算A7那支Kit镜),分别是24-70/
4、70-200/
4、35/2.8和55/1.8。早前曾经看过一些Sony的访问,他们说现时的FE镜将会以轻量高画质来做卖点,为此FE镜的最大光圈就只能迫不得已地做得小一点,毕竟Sony也要顾着自已的A mount相机做分层,把大光圈高阶镜留在A mount也是无可厚非。在四支首发镜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70-200/4,小白有时真的太重了,需要一支轻巧高质的长镜在旅行时使用,可惜这管要在三月才开售。35/2.8的体积虽然吸引,但光圈小,成象也不算超级突出,加上要价不菲,实在找不到入手的理由,我自已对标准变焦镜也不感兴趣,故24-70/4直接无视。剩下的55/1.8我其实也想了蛮久才购入,自已手里已经有几支50mm上下的定焦镜,会入手55/1.8主要是冲着它的重量和AF。55/1.8看起来满巨型的,但实则身轻如燕,重量只有我MP50的一半,足足轻了二百多克,和Summicron相约。A7r插上55/1.8后对焦一点都不算差,爽快,少拉风箱,平衡感也不错。55/1.8就像是一个模范生,没有什么缺陷,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填补了Noctilux在日光下无法工作的缺口。有关55/1.8以后应该会另撰一篇文章再详细讨论,请期待。买了A7(r)而又不玩老镜转接的话就太浪费了,作为当今最强香炉万能插,A7(r)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可世事并无完美,35mm以下的广角旁轴镜在A7r上小则有红闸,大则有Corner Smearing,前者可以用软件修正,后者却无救,此情况在A7上没有那么严重,但大部份28mm以下的还是难免会有影响。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老实说真的很失望,还好手上只有VM15这颗平价的RF广角镜。有关理想的转接方案,我的看法是应该选些法兰距较短的系统,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忽略了转接环的厚度,法兰距愈长转接环也会愈长,以Flange Focal Distance长达47mm的Leica-R Mount为例,虽然镜头看起来不大,但加上接环后其实还是长得很。除了之前说过的Leica M(当然也包括L39)和Contax G外,我觉得Olympus OM、Konica AR都是很好的选择,两者价格都较亲民,镜头也很小颗。可由于我手上还是拿着一堆Canon EF mount镜,所以实在没有位置容立更多镜头,我在A7r上用的主要都是Canon EF mount和M mount的镜头,下面将逐一细谈。Canon的镜头全部都没有光圈环,自动对焦、光圈调节、IS等都经由电子接环控制,亦因为这样只要购买Metabones的电子EF-to-E接环(3代)就能把所有功能复活,唯AF的速度较慢,不太可用,嘛,反正全手都是手动镜,对我没什么影响。另外Metabones的接环价钱贵得不合理,可作为Canon用家,只能硬着头皮被坑。TSE17在Sony A7r的36MP Sensor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没有因为移轴而造成的暗角问题。Canon的35/2是备受推崇的平民定焦,既小颗亦有很不错的成象表现,放在A7r更能发挥在体积上的优势,只可惜A7r上能转接的35mm实在太多,比C35/2更平、更小的大有镜在,如不是本身拥有就不太建议使用。把小白2插在A7r时真的有担心Mount会断掉,要小心地翼翼地拿着镜身。在长距变焦镜上手动对焦感觉很差,十分费时,现阶段只有旧时代A mount的Minolta 70-210能够透过接环来做到自动对焦,别无他选,只能等待FE 70-200/4。EF mount的蔡司镜头一直都是我的菜,ZE28放在A7r上平衡感不差,立体感突出,28mm就算全开光圈也能安心地靠Peaking对焦,不用放大也可以很准。ZE50(MP)是一颗我在5D2上最爱使用的镜头,大小重量和ZE28相约,亦经得起36MP的考验,到了A7r时代依旧是我的日光首选。早前在eBay以低价购入的EF mount俄罗斯Zenitar鱼眼一样能够在A7r使用,性价比一流,插在A7r更是轻巧。M-to-E的转接环有很多选择,由杂牌到Metabones到Novoflex和Voigtlander,价钱差距满大的。其中Voigtlander和Hawk's更有推出Helicoid Adaptor(神力环),我自已对缩短最近对焦的兴趣不大,也没有太多预算,最后只买了中价的Metabones,但造工已经很满意。现在我手上只剩下一颗Leica镜头-Noctilux。夸张点说,我买A7r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想要使用它。以前使用M9的时候用Noct对焦很费神,无论怎样Calibrate也好,Noct和我的M9总是不能调到叠影准焦,要靠自已在对完焦后修正。A7r的出现让我可以做到十分精确的对焦,加上高ISO比M9要好上一截,在低光拍摄更有优势,A7r+Noct这个组合绝对没有令我失望。VM15应该是红闸问题最严重的镜头之一,后镜组比VM12还要突出,全开光圈时还会有 corner smearing,表现不太理想,但如此轻便的超广角镜头还是会令人爱不释手。可能是红闸太严重,我到现在还没找到一个好的镜头补偿Apps设定,彩色照暂时都用Cornerfix来做修正。VM40是在入手A7r后才购买的小镜头,以三千元(HKD)的价格来说我认为此镜实在有着超表现。在A7r上没有明显的红移问题,全开中心部份极其锐利,散景亦有独特味道,绝对是惊喜,这颗镜头日后有机会的话想另写一篇文章来讨论。把Hasselblad的CF80/2.8转接到A7r时只用上镜头成象圈的中心部份,避开了很多边角上的瑕疵,原理就像在ASPC上用全幅镜一样。我觉得现在转中幅镜只是玩味性质,光圈小、镜身大,不太实用,希望将来Metabones能推出Medium Format的Speed Booster,相信到时候中幅镜又会另有一番作为。最后是我对A7r和整个系统的想法。对喜欢慢拍、以拍静物为主、习惯了手动对焦的我来说,A7r无疑是一台和我很合得来的相机。A7r和A7开卖的价钱比预期要低,我在两年多前买5D2也是付这个价钱,作为第一台无幅无反,Sony这次真的算是佛心了。现阶段的A7(r)究竟适合谁?想要AF,想用原生E mount?现时的镜头群少而贵,光圈也不够大,转接A mount虽有AF,但又失去了轻量的优势,何况转得A mount为什么不用回Canon/Nikon?想用Leica M?红闸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后期修改亦会损画质,千金买镜换来红闸为何不用M机?当然老镜不只有LM、CG,M42、C/Y、Olympus OM、Konica AR、Minolta SR、CanonFD等接环都有大量值得一用的铭镜,可最大的问题是它们都是SLR镜头,都有一定重量,使用转接环加长法兰距后也不会小到哪里,效果不会如LM和CG般明显。不能否认的是A7(r)的出现能够开放更多以前因为法兰距而不能在全幅单反上转接的镜头,虽则不算轻便,但A7r终极香炉的地位是无容置疑的。现在想买镜头的时候真的多了很多很多选择,以前Canon时期基本上就只有Canon、Zeiss ZE、Sigma、Voigtlander SL可选,M42也要担心打板问题,入手A7r后打开了老镜头的宝库,手动对焦用起来也比以前方便得多。综合上面论点,我认为A7(r)最适合下面几类人。1.手上一大堆SLR老镜的人
2.想要高划素又不介意手动对焦的Canon用家 3.使用ZE/ZF镜头的C/N用家
4.Pentax K mount用家
5.Sony A mount用家
6.拥有多个系统镜头的用家
7.想升级转会的M43用家至于手上拿着一堆L镜G镜的人,我觉得现时还不是该转会的时候,可以保持观望态度看看C/N的对应方法和Sony往后的镜头发展。如果你是Leica M的爱好者,我想也不用我多说,M9、MM、M240还是数码M的最佳选择。总括来说,A7r没有令我多年的期望变为失望,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现时根本没有其他选择。我想14年将会有更多有趣的相机出现,Fuji和Samsung的全幅无反、Sigma的Foveon M43、C/N的新相机,都是值得期待的机器。早前Zeiss也说过今年会推出五颗E mount的手动镜,希望当中能有较轻便的广角镜以补足红闸的缺口。无论怎样,罪大滔天的Sony确实把全幅无反带来了这个世界,在此我仅以这篇免费打手文向你致谢。这次浅评就写到这里,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