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江苏、浙江教育考察体会(陆益彰)

时间:2019-05-11 23: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努力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江苏、浙江教育考察体会(陆益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努力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江苏、浙江教育考察体会(陆益彰)》。

第一篇:努力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江苏、浙江教育考察体会(陆益彰)

努力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浙江省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精神教育”的考察与体会

广州市番禺区大岗中学 陆益彰

2012年4月中旬,我们参加广州市优秀校长培训班第三批学员江浙教育考察活动,来到了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听取了陈立群校长的介绍,我对这所学校开创性地推进学生“精神成长”教育并取得显著效果,印象深刻。

长河高级中学的“宏志精神”和“成长精神”成为学校教育闻名全国的特色。其“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信念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成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信条、实践格言和行动特征,引领学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神育人之路。

一、长河高级中学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实践探索

长河高级中学以高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对象,深刻探讨学生精神贫乏的宏观、中观、微观背景,并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地培育、阐扬与迁移“宏志精神”,以“三志”教育,回归经典、崇尚阅读,基于宏志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家史教育”、“走进农村大课堂”等实践活动进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实践探索。

1、培育“宏志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长河高级中学在全国率先成功创办了宏志班,并实现了宏志精神的传播。2001年,陈立群校长基于“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追求,在学校开办了浙江省首个宏志班,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

陈立群说,学校开办宏志班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为寒门学子提供一条享受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只有创造条件,让每个人,不论贫富,不论 1 贵贱,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希望,整个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宏志班的创办,为那些贫困学子带来了希望和发展,他始终有这样的信念,那就是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让他们有机会过上有尊严、体面的生活,贫穷才不会永久。这也为构筑和谐社会奉献我们教育界的一份力量。

学校通过有效的教育干预,提炼、培育并阐述、弘扬宏志生“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即宏志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行为和实验,努力让大多来自农村的宏志学子们的刻苦、主动精神得以升华和传播,让这种宏志精神能够积极地影响其它学生,同时让学校中来自城市学生以其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积极地影响宏志学生。他们让两类学生群体在有效的教育干预下能相互引领,取长避短,成功实现宏志精神的双向迁移。为此,学校专门申报了一项省级课题《宏志精神迁移的实践研究》并获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

2、以“三志”教育为切口,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在成功迁移宏志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历数“宏志生”的成材之道,归纳成功人士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号召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宏伟志向的“宏志”生,并对所有学生开展以“三志”教育为中心的“宏志”专题培训,要求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激发学生高昂的志气,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

陈校长认为,学生应树立“三志”: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高远的志向。高中学生应当有志,而且志当存高远。但这“志”,不应该只理解为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一种安逸的好生活。这“志”是个人之志,亦是报国之志。

高昂的志气是学生要有求上进的决心、勇气和做成某件事的气概。他订为目前学生往往不乏目标志向,但在实践中总是显得志长气短,甚至有志无气。“志气”是学生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

高雅的志趣。他订为,学生的志气到了极点,容易走向高傲、狭隘,甚至针锋相对。必须在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的同时,配以高雅的志趣。一个人在失败时的痛苦煎熬和成功时的喜悦兴奋是需要“大德”“厚德”来承载的,正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学校具体工作中,不断地利用晨会、班会课讨论等,帮助学生了解“三志”,并分年段有重点的促使学生践行“三志”。

长河中学从人本出发,提出教师要用“爱心和责任感”铸就师魂,把“关爱、宏志、求真、超越”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并于2002年把这个理念提炼出为“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的教育信条。陈立群认为,从教师的精神内涵来看,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流的教师教思想。而从教育的精神内核来看,三流的教师管形,二流的教师抓心,一流的教师育神。他还认为,教育的爱有真爱、假爱与错爱之分:真爱即爱学生的人本,爱其有个性,爱其有差异;假爱即只爱学生的智商,爱其成绩,爱其长相,爱其听话乖顺;错爱即爱家长的地位、权力,爱财爱物。

3、回归经典、崇尚阅读,创设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良好氛围。陈校长介绍说,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人们已无需忧温愁饱,昔日吃树皮、穿草鞋等感人素材已无法对学生起到现实教育作用。为此,学校试图重新激活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从源远流长的传统精神和传播深远的经典著作中汲取设计灵魂安顿、创生精神居所的精髓,为在校学生创设丰富精神世界的良好氛围。具体通过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展开。校园内设有孔子像、五常六艺、孝经墙、二十四孝图,有宏志亭、感恩湖。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每个班级还配有图书柜。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丰富精神世界的良好氛围。

长河高级中学每月至少有一次全年级统一内容的主题班会,必须讲与精神成长相关的要求体验;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每次讲透一个问题,学生 3 听一次讲话如过一次精神生活,周一下午的班会课学生再对国旗下讲话作进一步的再解读。学生入学之初自定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的发展目标;毕业班全年级在学生“志向树”下埋愿景,将来走出社会后若干年再回校检验愿是是否达成,促进学生的人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4、基于宏志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学生精神成长的资源。宏志精神,已经成为长河高级中学特有的校园文化,也是引领学校发展进取的宝贵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正式出版《宏志》、《映日荷花别样红——百名宏志生的心灵底片》、《感召》以及走近中华名校系列丛书《雏鹰》、《红烛》、《脊梁》等书作为校本教材,丰富精神成长的课程资源。

5、以“走进农村大课堂”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学校认为实践和体验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必然途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利用校本资源,推出了“走进农村大课堂”校本实践活动,每个在校的城市学生,要利用假期三周时间,走出水泥丛林,进入农村去触摸大自然,尝试不同种类的农业劳动,体会农民的辛苦与不易,从而让所有学生理解宏志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源泉,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体验基本国情。随着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班”学生的茁壮成长,“宏志精神”已上升为校园主流精神。学校也通过宏志精神实践班、宏志精神报告会、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活动、宏志精神迁移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弘扬宏志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近在身边的学习、生活上的好榜样。学校《宏志精神迁移的实践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2008年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宏志精神引领下的学生精神成长的行动研究》确认为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以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班为原型的电影《爱满长河》在全面成功上映,更使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精神”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辐射效应。

二、长河高级中学“精神教育”的启示

(一)、“精神成长”要先于“科学获知”。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过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 4 长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身体发育以及能力锻炼和心理成熟上,不可因重“知识获得”,而忽略了孩子在精神成长过程中内在品格的磨砺。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毋庸置疑,一个学生只有在获得了精神关怀之后才能投入求知学习中。而所谓的“后进生”,往往是那些精神奢求被忽略的孩子,是最需要精神关怀的孩子。精神关怀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精神面貌成长。

(二)“独立精神”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根本。

当代学生大多数是在较为优裕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精神成长的教育已经渐渐淡出孩子的教育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不良个性,从小骄奢安逸,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思想严重,不能吃苦,缺乏责任感等等。其中,独立精神的缺失是青少年学生的百病之源,而忽略独立精神的培养又是源头之源。然而,只有一个人养成了独立精神,具有了独立人格,才能称之为“精神成长”。现代教育就是要抓住学生精神成长之根本,唤醒自主意识,培养独立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反思不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三)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精神成长”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的使命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成长构成了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也应当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如何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1、需要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进行信仰的引领。信仰是生命之根,是心灵之魂,是学生成长的最高价值导向。有了信仰,学生才会有抱负、有志向、有目标、有追求,才会有幸福的人生。当今的社会、家庭及文化舆论 5 环境给信仰教育提出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传统的灌输式的信仰教育面临着挑战,但我们一定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信仰教育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选择、理性判断和理性自觉。教师不是信仰教育中的强迫者和灌输者,而是信仰教育中促进学生科学、正确地树立信仰的引导者。

2、需要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渗入情感的滋润。人是有感情的,那种无情无义、不知感恩、不懂回报的“冷血人”,很难成长为有精神支柱的大写的人。情感伴随认知产生,情感是认知过程中的体验。教育只有提供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从情感上获得认同和肯定,才能完成精神成长的历程。也就是说,教育需要真爱,需要让人感动,而不是假爱和错受。要知道,没有感情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没有情感的真实体验,也就没有人的精神成长。

3、学生精神成长需要实践的砥砺。学生是在实践中成长的,是在不断地与困难、挫折、矛盾、失败的斗争中长大的。可以说,没有困难中的考验,没有失败中的体验,没有矛盾中的焦虑,没有挫折中的崛起,就没有人精神的成长和意志品质的成熟。教育不仅要千方百计地营造和创设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劳动锻炼的机会,而且要抓住在实践锻炼中出现的各种教育契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磨炼和意志品质上的考验,使其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得到提升,使学生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通过在江苏、浙江的学习,特别是在长河高级中学的学习,让我明白: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更应当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够根植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让学生在鲜活的心灵体验中感悟情感互动与升华,努力做好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下载努力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江苏、浙江教育考察体会(陆益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努力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江苏、浙江教育考察体会(陆益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