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

时间:2019-05-11 23: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

第一篇: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

绪论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基本要素: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用法、护法能力。)

关系:人生需要道德,也需要法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A.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B.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第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方法 第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三,身体力行,切实践履。

第一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1、理想信念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2、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3、理想信念的类型

(1)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2)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3)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4)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4、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

5、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特点

(1)现实性;(2)科学性;(3)崇高性。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要求: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7、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1)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仍有其现实意义。

3)我们正处理在社会主初阶段,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

9、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10、第二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1、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行为。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鼓舞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3)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4)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5)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4、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7、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6)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8、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含义

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

民族自信: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

民族自强:一个民族在高度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第三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决定这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3、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4、人生态度的含义

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5、人生境遇的含义

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

6、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7、价值观的含义

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8、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人生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种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一种是人生的自我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他人、社会所做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9、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

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尤其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只有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索取自然与回报自然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互动的关系,形成人类以及人类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

10、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第二,诚信原则。第三,宽容原则。第四,互助原则。

11、身心健康的标准

表现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表现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第四章 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1、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2、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3、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4、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主要内容: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核心: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8、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

9、集体的含义,集体主义的含义

集体是指由于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0、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1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道德要求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3)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12、诚实守信的含义

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信是诚实无欺、言行一致、坚守诺言的品格。诚实就是真实无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信守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统一的。

13、荣辱的含义、荣辱观的含义

“荣”和“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

1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八荣八耻”的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不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

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3、公共秩序的含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4、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特点: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5、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6、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简单地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劳动分工后的表达形式。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

7、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意义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8、爱情、婚姻的含义

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9、恋爱的道德要求

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10、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1、个人品德的含义

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12、个人品德的形成

(1)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2)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13、道德修养的含义

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14、省察克制的含义

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坚决将其克服和整治掉。

15、慎独的含义

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依法治国的概念

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其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共识性、指导行的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其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3、执法为民的要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必须做到便民利民。

4、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的原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

5、法律思维 所谓法律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目标和基本原则 意义:

(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职要求和重要保障;(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2)完善立法体制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8、加快法治政府建设(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9、提高司法公信力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3)推进严格司法(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10、推进法治社会建设(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1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1)坚持依法执政(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1、法的概念及其作用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五个方面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2、法律规范的概念、逻辑结构及其种类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逻辑结构:

假定——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处理——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内容的部分,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

制裁——法律规范中对于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也就是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的种类:

授权性规范——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义务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

复合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互重合的法律规范,它既授予人们权利,同时也设定义务。

3、法律关系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特征:

首先,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其次,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再次,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最后,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4、法律关系的构成(1)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国家

(2)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三大特征:为法律所认可、为人们所支配和利用,能够为人们带来某种利益。它可以是自然物,如森林、土地,也可以是人的生产物,如建筑物、机器、各种产品。

行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也称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如旅客运输合同的客体是运送旅客的行为。

智力成果。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文学艺术作品、科学著作、科学发明、电脑软件等。

(3)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是法律允许的、主体为了满足某种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

4、法律事实的含义与分类

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等法律后果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可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注意:非客观的现象如纯粹主观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不能成为法律事实;没有法律意义的客观事实也不能成为法律事实。法律事件是法律规定的,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从后果上划分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从当事人认知状态划分,分为善意行为和恶意行为。

5、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称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是指法的效力和形式的来源。制定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渊源,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国际条约。

6、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这些法律部门又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所谓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1)实体法——是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宪法和其他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刑法等。(2)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主要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

7、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运行

(1)法的制定——立法机关及权限: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

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各部门的基本法,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委、人民银行等职能部门制定规章(即部门规章);

地方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规章;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特别行政区有独立的立法权。(2)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法律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

(3)法律监督

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社会监督:是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

第八章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1、宪法的特征、基本原则

宪法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5)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2、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公民基本义务的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公民的人身自由;(5)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6)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7)特定人的权利。

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保守国家秘密;(4)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

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6、经济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基本原则:(1)、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3)、权、责、利统一原则;(4)、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5)、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民商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以及海商法、票据法等。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商法调的对象是商事关系,商事关系是特殊的民事关系,因此,商法可称为民法的特别法,但在法律适用上,商法优于民法,在商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民法的相应规定可作为商法的补充。商法的基本原则: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维持交易安全的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

8、知识产权法的概念

知识产权法指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社会法的概念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

10、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概念: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犯罪构成

(1)犯罪的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

(3)犯罪的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4)犯罪的客观方面——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12、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诉讼活动,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仲裁法的基本原则

自愿原则、公平原则、独立原则、一裁终局原则。

16、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以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

16—18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结束语

1、“四有”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材料

绪论部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在你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有何认识和体会。

(1)从中学到大学,具有很大变化,大学新生要认识到这些变化。(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

(5)特别重视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2.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化理想为现实的思想基础。(2)执著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必备条件。(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4)勇于实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3.为什么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价值?

(1)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复兴大业继往开来的迫切需要(2)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3)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理想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

2.联系实际论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承担历史使命?

(1)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2)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大学生应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4)大学生应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第一、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第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第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第一章:

1.简述信念的含义及其与理想的关系。

(1)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无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理想就可能发生动摇,也就无法使理想转化为行动;有了信念,就可以使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2.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的条件是什么?(1)理想必须是有现实的根据、是合理的;(2)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性格;

(3)要根据对客观、主观条件的认识,找出正确的实践途径和方法,设计可靠的计划方案,扎扎实实地保证理想的实现。

3.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1.如何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

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二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共同理想,既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祖国的社会理想内容,又包括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道德理想内容,还包括诚实劳动、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内容。

(2)憧憬美好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表现; ②远大理想决定和制约着共同理想的方向; ③共同理想加速或制约着远大理想的实现。2.如何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在人生理想上表现为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矛盾。一方面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区别的,各有其自身的规定性。

(1)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在人生理想上表现为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矛盾。

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第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区别的,各有其自身的规定性。(2)在个人理想树立时要做到: 第一、追求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第三、追求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理想 第四、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理想 第二章:

1.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行为原则。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源泉。这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抵御外辱

3.说说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性。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是统一的:(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1.试述当代大学生如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1)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 5 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有了对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历经劫难而不倒,始终不屈不挠进取奋斗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有了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迎接挑战,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现实中国的认识;有了对伟大祖国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认识,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形成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志向。

(3)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4)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2.论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又是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法律规范。爱国主义的实质是: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4)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条件下,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第三章: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它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应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应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2.简述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人生价值观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统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选择和追求人生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既是一种社会价值意识,也是一种个人价值意识。因此,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既是对以往经验的凝练,又是对社会倡导的人生价值观的认同。人生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它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3.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其中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协调身心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1.试论述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涵义

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②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2)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

①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世界观与人生观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社会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以世界观代替人生观。

②人生观受制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世界观对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都有指导意义。人生观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世界观有积极的反作用。人生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对世界的看法,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能自觉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

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8(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第四章:

1.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1)道德的功能 ①认识功能 ②调节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

①从横向关系上讲,道德的作用体现在现实的社会中。

②从纵向关系来看,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2.简述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1)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意识。所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道德的内涵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而道德的本质表现出道德的外在特征。

首先,道德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其次,道德是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再次,道德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第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第五,道德是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1.论述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其重大意义。(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 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1)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传统道德;(2)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坚决反对全面继承和全盘否定的两种倾向。近年来流行的干扰我国道德建设的几种错误思潮:

①文化复古主义 ②历史虚无主义

2.论述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道德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原则;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正面效应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1.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持环境,遵纪守法 1.联系实际说说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

(2)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3)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

(4)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5)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2.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答案要点】

(1)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持环境,遵纪守法

(2)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3)联系自身实践 第六章:

1.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 11 道德不仅指一种行为要求,而且还包括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维护的是社会秩序或职业秩序。

2.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1)增强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

(2)调整职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3)调整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调整职业生活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1.试述职业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是衡量职业行为范围的准绳,是国家以强制力保护每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标准,是神圣、威严的,也是无情的,更是不容触犯的,谁若触犯了,便要受到制裁。所以道德,任何职业都要讲;法律,任何职业都要学习、都要遵循。

法律作用于职业应该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从国家机关以职业为对象进行管理的角度而言,法律的作用表现为各级政府及其他行政机关对行业各项具体事务的依法管理。法律要求从业人员在各行各业中严格依照法律规范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法律也用强制措施来保证法律规范的推行与实施。“法治”的主要内涵就是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行业,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职业行为。二是从职业本身的角度来说,法律的作用表现为本行业以自身的各项内部事务为对象,依法管理职业行为。法律保障了各行各业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保障了各行各业的法律地位平等与权利义务一致。三是从行业之间的关系角度,法律的作用表现为调整行业之间的关系。法律既可以保障各行业之间的平等权利,又可以仲裁解决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行业秩序,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2.大学生恋爱中应有的态度与道德要求。(1)应有的态度 ①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②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③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④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2)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①尊重人格平等 ②自觉承担责任 ③文明相亲相爱 第七章:

1.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主要表现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性;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

4.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一般是一个从法律的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该过程应主要涵盖法律的制定即立法、法律的遵守即守法、法律执行即执法、法律是由即司法等环节。法制与法治

1.法制与法治从内涵上而言并不相同。

2.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一般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3.内涵的法律制度不同。法制所内涵的法律制度是指不加区别的所有法律制度,其中既包括好的法律制度,同时也包括不好的法律制度,强调的是秩序的价值。而法治概念中涵盖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与专制相对,与民主相联系。

4.法制:所涉及的法律现象仅指规则意义上的法律或者说仅仅指静态意义上的规则系统。法治:不仅包括静态意义上合理的规则系统,也包括动态意义上的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等与法的规则相关的活动和现象。

5.法制并不必然包含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也不必然排斥专制与人治,而法治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及掌握国家权力的主体都要受到法的规范和约束,除了法之外不存在至上的权威,法治排斥人治与专制。第八章:

1.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特征有哪些?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等;

(2)在效力上,宪法的效力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2.简述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自己的过错、实施非法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对受害人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有:

(1)损害事实的发生。(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4)侵害人有过错。

3.根据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哪些?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1.为什么说法律不是万能的?

法律“无用论”和法律“万能论”都是错误的。法律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定的,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法律也决不是万能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法律不是惟一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法律规范更不是惟一的社会规范。

第二,那些事实无法确定或者很难确定的关系,也无法用法律调整。第三,法律本身是概括、抽象和普遍的规范,而行为或事实都是千姿百态的,如何适用法律,必须由人们来具体实施,如果没有素质较高的执法和司法人员,法律也不起作用。

第四,法律之所以起作用,还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条件的配合,离开这些,法律就起不了作用,或者所起作用不大。

2.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利义务关系,由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1)公民的权利义务是一致的,权利与义务是相适应的;(2)权利和义务是真实的、有物质保障的;

(3)正确行使权利和严格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要求。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指南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其适应。

2、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应树立的形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意义。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重要意义

2、崇高的理想是什么?

3、如何树立和实现理想?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时代价值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

3、大学生应如何成为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4、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何区别?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什么是人生观?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2、什么是人生态度?我们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什么是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怎样?

4、如何理解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5、什么是人生环境?大学生应如何对待人生环境?

6、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7、如何理解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应如何协调人际关系?

8、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含义、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必要性。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5、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及意义。

6、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认识。

7、个人品德的含义、特点、功能和作用。大学生如何加强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意义和手段。

2、社会公德的含义、特征和内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评价及践行要求。

3、如何认识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4、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几部相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3、家庭美德的含义和要求。

4、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了解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法律的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运行。

2、如何理解法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权威?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以及应如何增强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考试不作要求)

以上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之用,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课后思考题及平时听课笔记、读书积累、时事热点等。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复习必备

1培养优良学风?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飞、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发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中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

4理想的含义与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特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源于现实,又超与现实;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5理想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6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4时代精神的内涵: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5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6人生目的在人生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7怎样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2端正人生态度。8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2人生价值的标准3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9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道德的本质?首先,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也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2道德的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3道德的作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认得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6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7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8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是指人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9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0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1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2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3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劳动者的义务:《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义务有:完成劳动人物,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4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1)努力血虚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5树立正确的职业观:(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6树立正确的创业观:(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7恋爱中的道德:(1)尊重人格平等(2)自觉承担责任(3)文明相亲相爱 8大学生的恋爱:(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2)不能错之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地对待恋爱(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9家庭美德内容:(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3)夫妻和睦(4)勤俭持家(5)邻里团结

10结婚条件:结婚的必备条件是(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结婚的禁止条件:(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2)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离婚条件(1)保障离婚自由(2)反对轻率离婚

11法律的一般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1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法律制定(2)法律遵守(3)法律执行(4)法律适用 14社会主义民主法律观念:(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16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法律律,讲证据,程序,讲法理

17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式(3)参与法律实践

1宪法的特征:①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②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③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2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3我国的国家制度: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④民族自治区制度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⑥基本经济制度

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机构

6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让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原则主要有:一是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7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等。

8我国的行事法律制度: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与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的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罪刑法定原则;二是罪行相当原则;三是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9我国的仲裁程序:申请与受理;仲裁审理;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

10我国的调解制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

解。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快速复习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产生的根源。

(2)理想的特征

①实践性:通过实践产生、检验、修正、发展、实现;

②超前性: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

③时代性: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联系;

④阶级性:一定社会群体内的共同理想;

⑤实现可能性

理想的类型

从性质和层次上分:

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

崇高理想,一般理想

从时序上分:

长远理想,近期理想

从对象上分:

①个人理想,②社会理想

理想的类型:从内容上区分

①社会政治理想——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想、追求和向往;

②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做人标准;

③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④生活理想——人们对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以及对物资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

①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其确立和改变都必将对人产生重大影响)

②多样性: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信念。

③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④亲和性:志同则道合,德同则相聚

⑥导向性:一经确立,指导言行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举例:孔子、华罗庚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举例:司马迁和《史记》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应然和实然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自信和毅力的来源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复习要求

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报效祖国;了解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复习重点

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二,知识方面的重点是正确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掌握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容。

复习难点

学习爱国主义的关键是将爱国之志、报国之情转化为效国之行,也就是如何在实践中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爱国主义基本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一层含义:爱国情感。2000人共同演绎“善意的谎言”——长春失明小欣月到北京天安门观看升国旗的心愿

第二层含义:个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内涵——归属、认同、荣誉。

第三层含义: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最后: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至尊的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子孙孙。“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1)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就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之间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爱自己的同胞与爱人民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爱民族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传统。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必定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人。

(4)爱自己的国家

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3、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爱国的具体内容、形式、范围等都必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爱国主义的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古代爱国主义:缔造、捍卫国家统一,反对诸侯割据;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发展生产,反抗阶级压迫。

近代爱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发动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

现代爱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当代爱国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阶级属性和社会制度的抽象的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拥护统治阶级及其实行的社会制度是爱国行为呢?

爱国并不是要维护祖国一成不变的僵死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制度,而是热爱由先进阶级统治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实行先进社会制度的祖国。

(3)爱国主义是一个普遍原则

爱国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一条普遍性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爱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需要,是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是发展经济、创新文化的需要,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实践活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看《东京审判》,谈观后感。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景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许多为民族和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爱国志士,他们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感人肺腑,流播四海,代代传颂。

伏清白以死直的屈原、誓死不降匈奴的苏武、爱国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要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表现出同敌人血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概。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所一致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品格和优良传统,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正如胡锦涛指出:“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题词)。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历史的真实景象,已牢牢地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

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绝不会有丝毫犹豫和退让。骨肉离别和纷争,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才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经过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八条“****”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依照前款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九条依照本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人心齐,泰山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多少代人所企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

下载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总结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P2 1. 学习要求的变化2.生活环境的变化 3.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P3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要点 1、绪论 新的学习理念和优良学风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第一章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民在实践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韩德培 韩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29日),江苏如皋人,生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练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练习(一)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小组感想从学习这门课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前看着别的同学上台讲课,很羡慕。现在终于可以上台讲课了,很激动。 我们小组是分工进行的,这样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 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在一场关于“网络技术是否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辩论赛中,正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