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君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
李君如:时代大潮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
2015-11-25 10:48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有话说
作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而要深化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就要联系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及其提出的时代课题、时代使命。这里,围绕“时代大潮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这个主题,谈几点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时代使命
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把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出来,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突显出来了,这就是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肩负的时代使命。
这样说的理由,有两条:
第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面临的时代课题。在过去30多年改革发展中,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中国社会内在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了,于是才有中国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把中国搞活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乱象甚至败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制度现代化,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这也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逻辑提出的课题。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要一方面坚定不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先要在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就要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从执政党建设着手,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目标,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而,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解决国家的制度现代化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逻辑提出的时代课题。
第二,这是今天的时代大潮对我们党的要求。在当今世界,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已经不能离开这个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因此,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问题,都不能脱离今天的时代变动特点,远离时代大潮的发展趋势。
今天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这里,我们不作抽象的概括,只作具象的描述。也就是说,只要看一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就可以对今天的时代潮流发展走势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走进地铁,可以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有的看新闻,有的读短信,有的玩游戏,也有的在读网络小说。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走进社区,顺风、宅急送、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的送货车,来来去去;有送信件书籍的,有送吃的穿的,有送家用电器的,什么都有送的。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与快递公司迅速发展相联系的,是淘宝网、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进入亿万家庭生活,网店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走进家里,家家有电视电脑,家家在上网,这种情况世纪之交已经出现,现在,电视已经和电脑、手机的互联网联网,人们既可以坐在家里用遥控器在电视上或用鼠标在电脑上自主选择看电影、听养生讲座、购物,可以用手机看电视电影,用手机微信打视频电话。甚至,既有文字又能显示视频的多媒体图书也可以用手机阅看了。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出行叫出租车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滴滴打车”“优步打车”又风靡全国,手机一拨,座车就到。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至于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大到像天津港的大爆炸,小到四川凉山小学生写的“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样悲伤的作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海内外。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没有。
不久前,去浙江湖州参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研讨会,看到10年前习近平去视察过的余村,从破坏生态开山卖石头,转变为保护绿水青山发展旅游经济、果木经济、农家乐,农民收入成倍增长。“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到处在推进“五水共治”。那里正在从保护生态转向发展“绿水青山”型的生态经济。而这样的绿色低碳经济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悄然出现。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再看看世界,过去全球的事由几个大国说了算,先是G7,后来加了俄罗斯成了G8,现在俄罗斯又出来了,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出现了,中国也由此从世界的边缘走进了世界的中心舞台,参与了全球经济治理。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没有。
每年中国放节日长假,从中国周边的韩国、日本、泰国,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再到欧洲,各个国家大城市的商家都下功夫,千方百计吸引中国游客,做中国人的生意。“中国大妈”名扬四海。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有也没有今天那么引人注目。
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8月22日,去看望来自美国的朋友,他见面就告诉我,昨天美国的股市因中国经济的因素大跌。回家看《参考消息》,果然有这报道,“道指跌至年内新低”“欧洲股市继续下挫”“新兴市场货币普跌”,这些标题下的报道都说近期股市下挫和中国经济有关联。尽管世界股市下挫和中国经济有没有关联是可以讨论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是事实。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有也没有今天那么引人注目。
仅以这10例,就可以看到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种种变化,概而言之,就是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全球化。这样的变化,不仅深刻,而且广大,已经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势,研究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不能不看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与时代潮流变动相联系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冲击下,过去那种领导一言九鼎的领导方式还行得通吗?过去那种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还能继续下去吗?过去那种说了可以不做、做了无人监督的局面还能够维持下去吗?换言之,这些变化对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思考的结果,就是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广大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发挥互联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自觉地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党要更自觉地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更务实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发展国民经济;更有力地推进反腐倡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努力地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发展。
诸如此类思考,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
中国人是值得庆幸的。30多年前,邓小平就注意到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正扑面而来,和平与发展正在成为时代主题,果断地领导我们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开放。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邓小平开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出一篇和今天的时代潮流变动的新特点相适应的治国理政好文章。
二、文本依据
研究今天的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就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成果。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就要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研究党中央的领班人习近平的著作和在他领导下制定的文件,研究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成为我们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文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的79篇著作,包括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 日这段时间内习近平的重要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由于这部著作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即主要是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全书针对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关注点,围绕“治国理政”这个主题,谈了18个问题。这就是:(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全面深化改革;(4)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建设法治国家;(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8)建设生态文明;(9)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0)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11)走和平发展道路;(12)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13)做好周边外交工作;(14)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15)积极参与多边事务;(16)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17)推进反腐倡廉建设;(18)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仔细研究这18个问题,第1个问题讲的是方向道路;第2个问题讲的是目标;第3个问题讲的是实现目标的动力;第4到第8个问题讲的是“五位一体”的布局;第9、第10个问题讲的是国家强盛的两大问题,国防和祖国完全统一;第11到第15个问题讲的是外交,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第16到18个问题讲的是党的领导和执政党建设。也就是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国家发展方向、目标、动力、总布局、国防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领导和建设等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并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
我们在学习和把握这一治国理政思想的时候,重点要学习和把握五个要点:(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向;(2)坚持“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3)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4)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5)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为国家强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思想特点
联系时代大潮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们体会到,这部著作所体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八个显著特点。
一是以人民为主体。在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同记者见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之前,他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概括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第一条就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主体”。这也是他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是他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原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具体内容和要求的重要思想,包括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决克服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包括“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包括要“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等等。
二是实干兴邦。务实,是习近平的从政特点。无论是他在福建工作时出版的《摆脱贫困》,还是他在浙江工作时写下的《之江新语》中,都可以看到这一鲜明特点。在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这一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风格和特点。特别是,在他提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追求时,以非常明确的语言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如果说这些论述反映了他的思想,那么十八大以来他的行动则更进一步体现了他实干的治国理政风格。十八大至今不到三年时间,他带领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四大步:第一步,在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第二步,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并通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第三步,在两次中央全会后立刻给各部委分解任务,形成落实意见;第四步,制定每一项任务的实施意见,一项一项抓落实。因此,这几年,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败,都是雷厉风行地抓、踏踏实实地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先是从高层做起,一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一面把各级干部的行为规范到“八项规定”上来;接着,把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追求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上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热情。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伍。党中央认真地而不是走过场地在县处级以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雷厉风行地而不是姑息迁就地进行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格局和治党思路。三是在处理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各种复杂问题时,高瞻远瞩、驾驭全局,条分缕析、精心谋划,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特别是制定和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14 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并在2015年2月2日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他指出,这“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同时,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即这“四个全面”实际是“1+3”布局,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不能等量齐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也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好,全面从严治党也好,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是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相互促进。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入了周期性的调整阶段,它和国际金融危机相叠加,使得我国经济遇到了极大的下行压力。习近平作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大判断,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与此同时,他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认为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创新。他把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把“互联网+”看作是创新、创业的无限空间,明确要以同现代化、信息化相联系的创新、创业来破解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诸如此类决策和举措,也应该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制度现代化和人的能力现代化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后来提出制度是根本的。在对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建设和治理应该把制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在习近平主持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纲领中,我们强调的制度现代化目标,包括既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又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为,如果只有制度的变革而没有人的能力的提升,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都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要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推进。事实上,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始终是把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价值观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的。这是一个亮点。
六是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治国与治党的关系上,习近平秉持的理念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治党问题上,敢于下“先手棋”,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一大特点。抓住了从严治党这个关键,治军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于我们是共产党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国家政权机关也好,军队也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并由党员干部掌权的,治党是治国、治军的“牛鼻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一手抓思想作风建设,包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一手抓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揪出了***、***、徐才厚、令计划等一批“大老虎”,整肃了党风党纪,使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崭新的好形象。由于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中重建国家健康的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七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相融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问题军队问题,和社会问题相联系。社会问题,最为深刻的,是价值观问题。在今天改革开放年代,固守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没有出路;纵容不合国情的西方价值观,也不是活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现代化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希望所在。习近平在十八大后反复强调,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循、践履这样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才能在公民最大的共识和最大的参与中治好国理好政。
八是刚柔相济参与全球治理。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G20成员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态在世界上广交朋友,拓展国际空间,同时在美国重返亚洲频频向中国施压时毫不示弱。在前几届中央领导人推动建立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了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刚柔相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八个显著特点,表明我们正在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进一步概括为“中国梦”,发挥了巨大的凝聚、激励和指导作用。
“中国梦”的目标极为简洁明了,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婆婆也能随口说出。但它又包含了非常深厚的理论与文化内容。“中国梦”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要深入了解中国梦,就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真正理解了中国梦,就会有远大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同时又会脚踏实地努力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能够让每一个成员感觉到自己与所在统一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愿为之努力奋斗,是“中国梦”指导思想的魅力所在。
恪守底线:治国理政者的底线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学好用好唯物辩证法,其中,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是其重要内容。
对待底线,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基本的态度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突破底线,这是谋求根本改变事物、以破坏旧的统一体为己任的斗争哲学的方法;另一种与此相反,是坚守底线。它是以维护、完善、巩固统一体为己任的和谐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过犹不及、恪守底线则是治国理政者对待底线的办法,是和谐哲学的原则。二者决不能混淆。今天的底线思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对底线要心怀敬畏。2014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等人对党和国家乃至对做人的基本底线全无敬畏之心,胡作非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巨大危害。任其发展,治国理政无从谈起,亡党亡国终不可免。
法纪底线不可逾越。可以说,法律和纪律是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底线的具体体现。遵纪守法是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底线思维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2015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防止犯颠覆性错误。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到深化改革时说过:“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人的认识和能力都有局限性,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能因为怕犯错误而缩手缩脚,止步不前。但是,超越底线的颠覆性错误不能犯。因为犯了颠覆性错误就会造成灭顶之灾,连纠正错误的机会都会失去。
对敢于超越底线的行为“零容忍”、展开坚决斗争。习近平讲过一系列的“零容忍”,如对毒品、对腐败现象、对违规违纪行为、对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等,都必须“零容忍”,展开坚决斗争。如果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是对自己的要求,那么,展开“零容忍”的坚决斗争,就是对外部威胁应有的态度和方法,这些都是维护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
政策要托底。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是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政策。”可见,“托底”、“兜底”以及“补短板”是底线思维的重要内容,是达到平衡、实现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是保证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
居安思危,做好工作。习近平要求:“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可见,底线思维并不是束缚手脚、无所作为,而是要头脑更清醒、工作更主动,把工作做得更好。
和实生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积极创新外交理论和实践,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构建各种类型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实施了构建“一带一路”及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这是他所倡导的“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的光辉实践。
我国古人早就指出:“和实生物”。就是说,和的哲学是生成事物的道理、是建设的道理。建立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得以可持续存在的条件。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把避免灭亡、实现可持续存在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和谐文化的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构建各种不同类型的共同体的诉求,如亚洲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同体、网络世界共同体等,阐明了建立共同体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其最高形式。
第三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梳理
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梳理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已近半年。半年来,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言行举措、个性风格等,尤其对总书记习近平的治国理念、执政风格、执政特点等最为关切。总书记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走到了中国政治舞台中央,在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接过了历史接力棒,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沿,任重而道远。
当选总书记后,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首次精彩亮相,到沿着邓小平南方视察路线第一次离京考察;从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多次阐释“中国梦”;从提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到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同志每次重要讲话均给人以新的期待,给人以新的希望,给人以新的力量。
《人民论坛》本期特别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履新半年来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并回顾他在地方任职时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特点,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决策部署,也有利于更好地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还有利于更好地审视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
本期【特别关注】首先从整体上回顾了总书记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与执政特点,再重点围绕“中国梦”、“反腐与党建新思想”、“改革观与中国道路”、“法治理念与方略”、“„三农‟思想”、“外交新理念”等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进行梳理。为了使梳理的内容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参考资料除各主流媒体相关的报道外,还包括习近平同志以前撰写的《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之江新语》等有关内容。
第四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总书记的谈治国理政,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瞻前顾后、继往开来,旨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的著作。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实现“中国梦”,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治国,且在中国的特殊的环境下要反腐倡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国家法制很重要,只有法制正确了,所有的流程才能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才能让办事的效率更高,让国家的秩序更顺畅,这样利于国家的健康舒畅的发展。总书记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且反复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的重要部分。以下用三点来阐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
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总的来讲依法治国就好比我们做建设工作一样,一定要把规定和流程捋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建设工作做好。
另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认为总书记所说的反腐倡廉也十分重要。总书记认为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才能顺民意、赢民心。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最终要实现健康的社会主义,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共产党敢于担当、实干才能落实。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要重担当,尚实干,才能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其中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认真学好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与国家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的提高国家的人员素质,成为一个富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需要跟紧国家的脚步依法治国。对于我们教育工作中,要坚守学校的制度与流程。希望我们最终达到有能力、有执行力、有创新力、有团队意识的队伍。
阅读这部著作,可以有远近两个方面的重要收获。就近处看,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最系统、最宏富的著作。全书涉及到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何谓特色的社会主义,何以实现中国梦,怎么深化改革,如何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生态文明,有效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谋求周边外交和谐、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并且对人们理解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提高执政党执政水平、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极有助益。
从远处看,这是一部言近旨远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不单对人们理解当代中国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它对人们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独立向富强发展、从富强向文明跃升的历史进程,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第五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推荐)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首次聚焦“依法治国”;十八大以来,从改革到反腐,均在法治框架下推进
今年10月召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聚焦“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党史上第一次。
十八大至今,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路,“依法治国”贯穿其中。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从司法实践方面,习近平要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最近一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专家认为,四中全会从党的角度强调法治建设,非常有必要。“怎么样贯彻实施宪法,怎样完善立法,如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如何推进司法改革,党如何在法律框架下依法执政„„推进依法治国,绕不开这些话题。”
依宪治国
上任伊始强调“宪法高于一切”
在2013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与此同时,信访制度也在改革,信访不再进行全国排名,涉诉涉法信访全面纳入法制轨道。
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法治的决心。长期关注劳教改革的学者说,新一代领导人决心进一步开启法治国家进程,更加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习近平是中共中央第一位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总书记,履新刚刚20天,出席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讲话重申宪法高于一切。“这实在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境外媒体评论说。
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说,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要“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他重申了十八大报告的提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在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张恒山看来,刚刚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通过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他今后的执政思想。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张恒山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功绩和作用,是公认的。但曾经有一个时期脱离宪法的执政,行使国家权力就不受任何约束,引发的教训特别深刻。”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要“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
“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提到健全违宪机制,以及追究责任主体的设想。”张恒山说。
司法公正
强调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2013年最后一天,习近平首次以国家主席身份向全世界发表新年贺词,他说,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是推动改革的目的之一。
张恒山认为,阻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因素,除了传统法律文化存在缺陷和司法队伍素质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合理的制度,导致司法机关不能独立行使职权。
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张恒山告诉新京报记者:“以往领导人都不太提‘司法独立’,好像一说‘独立’,就是和党闹独立。实际上,司法的独立地位是为了确保其依法行使职权,依法就是依据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依法就是体现党的领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备受期待的“全面改革”方案出炉。
习近平对全面改革方案作说明时说:“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
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司法体制管理新举措,其中包括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等司法管辖制度。
张恒山认为,这次司法体制改革“动真格”。
今年6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
习近平说,试点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依法改革
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在一段时间里,改革给人的印象是,改革难免突破法律,等这项改革成熟之后,再把改革的经验规定到法律中,这被称为“先破后立”。
专家分析,这与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健全有关,部分改革不得不以突破法律的方式推进。
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全面改革,正在改变“套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改革”方案,涵盖了15个领域,新京报记者统计,方案全文共出现了26次“依法”。
三中全会结束后,习近平到山东调研。他说,“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今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说,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负责人表示,党中央有了政治决策之后,要先立法后推行,“先立后破”,确保一切改革举措都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不允许再存在法治轨道之外的改革试点。
实际上,去年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放开“单独二孩”、废止劳教制度,都是通过立法实现的。
今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两高”在18个城市试点刑事速裁。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两高”试点。
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表明司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在立法机关授权的范围内进行,这使司法改革具有了合法性。
依法反腐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
去年年底,最高检邀请多位专家就官员犯罪从纪委调查向司法程序移交的衔接问题进行讨论。
参与座谈会的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过去官员违纪、违法、犯罪,都是由纪委负责,等到事情都定了,构成犯罪的,就会移交给检察机关。以后如果官员贪腐构成犯罪,就会直接交给检察机关,由检察机关进行侦查取证。”
专家认为,这意味着针对官员违法违纪的调查程序更加法制化。
在反腐领域,持续5天的***案微博直播,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曾表示,***案件庭审微博直播,充分体现了中国司法的公正、公开与透明。
《学习时报》刊文称,我国宪法规定,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审判一律公开进行。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段时期以来,这项原则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遇到高官犯罪案件和其他一些敏感案件,法院往往假借各种理由不公开或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不公开审理。
该文称,***案件的公开审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方面的高度自信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态度和决心。
“这种非同寻常的透明度也提高了公众的期待,希望当局在未来的高官腐败案审理中更加开放。”***案庭审结束后,香港《南华早报》如此评论。
习近平多次强调制度对反腐的重要性。在年初召开的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习近平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