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纪检监察部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精品
纪检监察部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如何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是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谋划十七大后的纪检监察工作,不能局限于“反腐倡廉”这个狭小的层面来思考,而要把其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来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紧紧围绕十七大主题来充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预防腐败、建设服务政府等方面着力。
一、加强监督检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已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这既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这些年来开展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基本经验。从现实来看,发展是解决一切重大问题包括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的基础。没有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越来越突出,腐败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会逐步发生动摇。因此,坚持科学发展,既是全党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也是构筑反腐倡廉深厚社会基础的根本举措。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监督机关,保证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纪检监察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始终放在全局中去谋划和部署,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一是时刻关注发展的宏观走向,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明确领导干部从政规范。在监督检查和执纪办案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
二是到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把发展的难点作为行政监察工作的重点。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和战略取向的重大调整,不断拓展纪检监察的范围; 三是紧贴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优化发展所需要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
四是充分运用执纪权力,及时纠正和防止那些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妨碍科学发展的行为。通过反腐倡廉、惩恶扬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五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纪检监察机关的实际行动,努力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人性化;要贯彻“全面协调”的原则,实现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统筹发展;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创新能力。
二、抓好纠风治乱,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是十七的主题之一。而不正之风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纠风治乱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尊重民权作为纠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纠风来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纠风工作总体上要按“纠正、建设、改革、评议”这四条主线来开展,具体工作中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着力:
1、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督促确保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强调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目标。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做为工作重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党的民生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得到顺利推进,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共享。
2、要开展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利益问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明显突出。一些部门和行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置群众利益而不顾,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与民争利。一些党政机关仍存衙门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对这些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就要敢于为群众说话,选准一些突出问题,专题立项,专门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中,纪检监察机关对牵头部门要放手但不能“甩手”,既不能大包大揽,要强化部门责任,但完全依赖牵头部门有两个弊端:一是大多数专项治理都涉及到部门自身利益,有“切肉连皮”之痛,治理工作很难有彻底性;二是大多数专项治理都需要多个部门参与,部门牵头力不从心。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作用。
3、要健全诉求和监督机制,维护群众民主权利。重点加大三个力度:一是建立完善群众信访举报制度,不断拓宽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增强群众对纠风工作的信心。二是要加大民主评议行风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业的评议力度,上下联动,形成气候。三是要加大“政风行风热线”的督查督办力度。要把解决问题和落实整改作为最终目的。既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举一反三,由点及面,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章立制,加大从源头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三、注重预防腐败,做好“软、硬、细、严”四篇文章
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很多新论断、新要求,如反腐倡廉由工作上升为建设,从强调四大公开(党务、政务、村务、厂务)深化到“四个分开”(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从惩防并重到“三个更加注重”,从加强监督渐进为“两个相互”(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更加注重有效预防腐败。根据这些论断和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反腐倡廉机关,特别是作为预防腐败的组织协调机关,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一定要与进俱进。一是要确立反腐倡廉重在建设的理念,把过去工作思路中重个案、重局部转到重机制、重整体上来。二是要确立“三个更加注重”的理念,把过去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中注重就事论事查处和纠正转到更加注重事前的预防、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根治、更加注重制度防范的轨道上来。三是要确立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理念,拓展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按照这一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好“软约束、硬制约、细预防、严惩处”四篇文章。
1、“软约束”就是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预防腐败的文化氛围。廉政文化建设要真正发挥功效,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在“质”上寻求突破。廉政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心灵是最细微、最敏感和最自由的。因此,廉政文化产品要由粗放型的、一统性的朝着丰富鲜活的精致作品的方面努力。二是在“面”上力求延伸。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影响面、教育面。三是要保持长期时效。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目标性,实施可持续的廉政文化发展战略。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帮助广大领导干部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气节。
2、“硬制约”,就是要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使预防腐败工作规范化。要创新和完善的体制、机制、制度很多,但改革创新的总的取向应该把握三点:一是权力分解。除权力配置要科学合理,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约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政治上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经济上实行市场化,“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资金、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配置上,大力推行市场机制,尤其是要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在公共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工作中更大程度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利益剥离。切断权力与利益的联系,直接打击腐败的利益基础。如在行政许可的问题上,就要断绝利益锁链,不仅要实行收缴分离,而且要取消提成与返还,才能将部门利益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和规范的程序内。三是走信息对称之路。保证信息的360度公开,不仅要营造向下的信息通道,而且要建立健全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的信息沟通渠道,推动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在具体的制度建设方面,要注重三条:一是要加强制度的及时跟进,确保“政策要跟得上对策”,防止制度的漏洞和盲区。二是要加强制度的检视。对制度的运行情况要及时掌控,该修订的要修订,该废止的要废止。三是要注意防止制度性的腐败。制度要规范、严谨、公正,避免因制度本身缺陷而成为腐败的“护身符”。如各地出台的招商引资的奖励机制、优惠减免政策,老一套的政绩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机制,选人用人制度上的随意性等,都成了一些腐败问题的“挡箭牌”。
3、“细预防”,就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好预防腐败的“细节”问题。预防腐败,要靠制度,也要靠科技。要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各种重要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解决好那些可能导致腐败的“细节”问题。比如,通过采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包括廉政档案、个人财产申报、个人道德诚信在内的领导干部廉政诚信信息系统;通过健全制度的“工艺流程”和“操作程序”,使选举、表决、监督等行为更为便捷、简易,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审批,进行网上跟踪和监督检查;通过工资卡、消费卡的使用,限制现金流量,使个人储蓄和消费做到实名制、真实化;实行网上举报,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等等。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必将有效地推进预防腐败工作。
4、“严惩处”,就是要加大查案力度,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只有惩处有力,才能预防有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威慑力。查案当前突出的是要健全完善四大机制:一是腐败问题的发现机制。既要依靠群众举报,又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腐败案件的发现率。二是腐败案件的突破机制。既要提高依法办案水平,又要增强查案突破能力。三是腐败行为的惩处机制。充分发挥法律、政策、纪律的综合作用。四是典型案件的运用机制。剖析典型案件,总结经验教育,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作用。
在预防腐败方面,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对预防腐败工作的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二是要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推动预防腐败各项工作。三是要切实做好纪检监察机关直接抓、牵头抓和配合抓的各项工作。四是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运用监察手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加以论述,并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的建设目标。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专门机关,应该把这一目标作为监察机关通过履行职责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通过开展行政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以此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二项监察,用好一种手段,实现三大目标:
1、开展执法监察,建设法治政府。行政监察机关需要在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改革总的取向是从管制走向服务。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组织者,主要任务是整合公共资源,应管理市场办不了、企业不愿办、社会无力办的事情,而目前政府还管了许多本应由社会或市场管的事。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管理的微观内容。而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任务是进一步推行规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到权力结构与利益格局的根本性调整,在“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的情况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无疑触动了“部门利益”这根最敏感的神经。
因此,改革的阻力较大、任务相当艰巨。为确保改革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监督制约。当务之急的是要做到“三个分离”,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机构与监督机构分离,行政机关与中介组织分离,行政审批与行政性收费分离。二是要大力推进行政行为程序化、规范化。政府的各项具体行政行为都要科学设定行政程序,并进行程序公开,政府及其部门、广大公务员都应严格按制度、程序办事,减少随意化倾向。监察机关要督促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三是监督健全依法立制机制。行政监察工作不能陷入单纯监督具体行政行为的误区,更要注重依法治理抽象性行政行为。相对具体行政行为来说,有的部门将自己的不正当利益通过文件、规章固定下来强制执行,其危害性更大。要监督部门推行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在制定文件、规章过程中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推行公示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建章立制等要实行公示,加强民主监督;要推行行业部门立制责任追究制。对明目张胆、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严肃处理。
2、开展效能监察,建设高效政府。当前,开展行政效能监察重点是要解决二个方面的效能问题。一个是决策的效能问题。当前,在决策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一些地方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有的领导“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现象严重存在,往往在没有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就由个人拍板说了算,导致决策失误。二是以部门的利益为标准来行使决策权,分割和肢解了行政权力,导致决策的片面性。三是决策权与执行权没有分离,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决策错了照常执行,导致错误的决策迟迟得不到纠正。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严重的结构趋同化的投资不合理现象,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等,就是决策失误所致。决策性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决策失误不仅严重影响政府效能,而且往往也隐藏着腐败问题。因此,必须把决策监督作为行政效能监察的重点,要对行政决策的方式、内容、过程、效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决策。另一个就是执行和服务的效能问题。当前突出存在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令不行、禁不止,行政执行中的本位主义、部门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不作为、缓作为,有的干部“两袖清风不干事,四平八稳急死人”。一些地方由于行政管理者长期以来以种种借口拒绝履行职责,使一些本来很好解决的问题积成错综复杂的“死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行政效率低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推诿扯皮,一拖再拖,人为地造成“管理停滞”,大大提高了行政成本。因此,监察机关开展效能监察,重点是要督促行政机关建立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失职追究制等,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加快行政“提速”。
3、强化行政问责,建设责任政府。责任政府之所以为民主政治所推崇,主要在于它是要求公职人员或公权机构在接受公权赋予的同时做出相应责任担保和抵押,起到促使其背负责任行使权力、防止擅权和溺职的保证作用。目前,各地已尝试出台了许多问责制度,但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责任主体不清晰,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权责配比很不合理;责任定性不到位,常常是大责小问或一辞了之,以此逃避、隐瞒更大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问责手段不全面,多他问少自问,他问又多内部问责,诸多袒护;责任追究不实,甚至欺上瞒下、阳奉阴违;问责机制不健全,往往是一阵风暴,紧时一顿板斧,平时轻轻放过等。
强化行政问责,当前重点要解决二个问题:一是“问谁”。行政问责对象应是针对一切行政权力的使用者。真正完全意义上的问责,应当包括个人、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的责任。在目前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很多决策不再由个人而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如选人用人、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导班子集体的权力比领导者个人要更大,其担负的责任也要更多。理所当然,也应当成为问责对象。组织机构是一个权力主体,可以行使很多如公共管理、制定政策等重大权力,它也是一个责任主体,其职责都是有法律明确规定的,同时它还是一个利益主体,有其利益就会人性化,有人性就会有过失。有权力、有责任、有过失可能,就应当作为被问责的对象。但是很多时候,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的责任被忽视、或以“法不责众”为借口而放过,造成领导班子违纪、组织机构违纪现象不断,许多领导干部也越来越把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作为逃避责任的“避风港”。
当然,对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的问责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责任追究。没有离开“人”的集体,也没有离开“人”的集体责任。对集体问责要有多少人问多少责任、有多大权问多少责任,既体现权力负责制的普遍性,又体现首长负责制的具体化,才能既不缺失,又有效率。二是“怎么问”。在怎么问的问题上,问责作为一种先进政治文化,它要求程序科学;作为一种政治文明要件,要求制度合理;作为一种人民权利的负主张,要求操作有效。要健全问责制度、规范问责程序、创新问责形式、把握问责力度。问责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对官员施加适当压力,促进责任行政。但这种压力过高过轻,力道不当,都有可能适得其反。要合理区分责任,既不让个人责任为集体责任当“替罪羊”,又不能让集体责任替个人责任当“挡箭牌”。要合理配比责任,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均衡和一致,有多大权就问多大责,既不宽放也不严苛。要合理确定责任,充分权衡主客观因素,做到处理处分适当,既不能追究责任过轻导致无动于衷藐责,又不能追究责任过重导致“动作变形”惧责。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
第二篇:纪检监察部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如何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是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谋划十七大后的纪检监察工作,不能局限于“反腐倡廉”这个狭小的层面来思考,而要把其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来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紧紧围绕十七大主题来充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预防腐败、建设服务政府等方面着力。
一、加强监督检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已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这既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这些年来开展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基本经验。从现实来看,发展是解决一切重大问题包括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的基础。没有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越来越突出,腐败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会逐步发生动摇。因此,坚持科学发展,既是全党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也是构筑反腐倡廉深厚社会基础的根本举措。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监督机关,保证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纪检监察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始终放在全局中去谋划和部署,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一是时刻关注发展的宏观走向,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明确领导干部从政规范。在监督检查和执纪办案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
二是到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把发展的难点作为行政监察工作的重点。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和战略取向的重大调整,不断拓展纪检监察的范围;
三是紧贴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优化发展所需要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
四是充分运用执纪权力,及时纠正和防止那些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妨碍科学发展的行为。通过反腐倡廉、惩恶扬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五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纪检监察机关的实际行动,努力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人性化;要贯彻“全面协调”的原则,实现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统筹发展;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创新能力。
二、抓好纠风治乱,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是十七的主题之一。而不正之风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纠风治乱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尊重民权作为纠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纠风来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纠风工作总体上要按“纠正、建设、改革、评议”这四条主线来开展,具体工作中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着力:
1、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督促确保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强调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目标。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做为工作重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党的民生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得到顺利推进,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共享。
2、要开展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利益问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明显突出。一些部门和行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置群众利益而不顾,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与民争利。一些党政机关仍存衙门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对这些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就要敢于为群众说话,选准一些突出问题,专题立项,专门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中,纪检监察机关对牵头部门要放手但不能“甩手”,既不能大包大揽,要强化部门责任,但完全依赖牵头部门有两个弊端:一是大多数专项治理都涉及到部门自身利益,有“切肉连皮”之痛,治理工作很难有彻底性;二是大多数专项治理都需要多个部门参与,部门牵头力不从心。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作用。
3、要健全诉求和监督机制,维护群众民主权利。重点加大三个力度:一是建立完善群众信访举报制度,不断拓宽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增强群众对纠风工作的信心。二是要加大民主评议行风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业的评议力度,上下联动,形成气候。三是要加大“政风行风热线”的督查督办力度。要把解决问题和落实整改作为最终目的。既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举一反三,由点及面,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章立制,加大从源头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三、注重预防腐败,做好“软、硬、细、严”四篇文章
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很多新论断、新要求,如反腐倡廉由工作上升为建设,从强调四大公开(党务、政务、村务、厂务)深化到“四个分开”(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从惩防并重到“三个更加注重”,从加强监督渐进为“两个相互”(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更加注重有效预防腐败。根据这些论断和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反腐倡廉机关,特别是作为预防腐败的组织协调机关,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一定要与进俱进。一是要确立反腐倡廉重在建设的理念,把过去工作思路中重个案、重局部转到重机制、重整体上来。二是要确立“三个更加注重”的理念,把过去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中注重就事论事查处和纠正转到更加注重事前的预防、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根治、更加注重制度防范的轨道上来。三是要确立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理念,拓展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按照这一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好“软约束、硬制约、细预防、严惩处”四篇文章。
1、“软约束”就是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预防腐败的文化氛围。廉政文化建设要真正发挥功效,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在“质”上寻求突破。廉政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心灵是最细微、最敏感和最自由的。因此,廉政文化产品要由粗放型的、一统性的朝着丰富鲜活的精致作品的方面努力。二是在“面”上力求延伸。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影响面、教育面。三是要保持长期时效。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目标性,实施可持续的廉政文化发展战略。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帮助广大领导干部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气节。
2、“硬制约”,就是要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使预防腐败工作规范化。要创新和完善的体制、机制、制度很多,但改革创新的总的取向应该把握三点:一是权力分解。除权力配置要科学合理,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约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政治上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经济上实行市场化,“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资金、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配置上,大力推行市场机制,尤其是要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在公共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工作中更大程度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利益剥离。切断权力与利益的联系,直接打击腐败的利益基础。如在行政许可的问题上,就要断绝利益锁链,不仅要实行收缴分离,而且要取消提成与返还,才能将部门利益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和规范的程序内。三是走信息对称之路。保证信息的360度公开,不仅要营造向下的信息通道,而且要建立健全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的信息沟通渠道,推动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在具体的制度建设方面,要注重三条:一是要加强制度的及时跟进,确保“政策要跟得上对策”,防止制度的漏洞和盲区。二是要加强制度的检视。对制度的运行情况要及时掌控,该修订的要修订,该废止的要废止。三是要注意防止制度性的腐败。制度要规范、严谨、公正,避免因制度本身缺陷而成为腐败的“护身符”。如各地出台的招商引资的奖励机制、优惠减免政策,老一套的政绩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机制,选人用人制度上的随意性等,都成了一些腐败问题的“挡箭牌”。
3、“细预防”,就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好预防腐败的“细节”问题。预防腐败,要靠制度,也要靠科技。要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各种重要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解决好那些可能导致腐败的“细节”问题。比如,通过采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包括廉政档案、个人财产申报、个人道德诚信在内的领导干部廉政诚信信息系统;通过健全制度的“工艺流程”和“操作程序”,使选举、表决、监督等行为更为便捷、简易,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审批,进行网上跟踪和监督检查;通过工资卡、消费卡的使用,限制现金流量,使个人储蓄和消费做到实名制、真实化;实行网上举报,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等等。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必将有效地推进预防腐败工作。
4、“严惩处”,就是要加大查案力度,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只有惩处有力,才能预防有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威慑力。查案当前突出的是要健全完善四大机制:一是腐败问题的发现机制。既要依靠群众举报,又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腐败案件的发现率。二是腐败案件的突破机制。既要提高依法办案水平,又要增强查案突破能力。三是腐败行为的惩处机制。充分发挥法律、政策、纪律的综合作用。四是典型案件的运用机制。剖析典型案件,总结经验教育,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作用。
第三篇:纪检监察部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如何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是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谋划十七大后的纪检监察工作,不能局限于“反腐倡廉”这个狭小的层面来思考,而要把其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来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紧紧围绕十七大主题来充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预防腐败、建设服务政府等方面着力。
一、加强监督检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已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这既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这些年来开展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基本经验。从现实来看,发展是解决一切重大问题包括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的基础。没有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越来越突出,腐败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会逐步发生动摇。因此,坚持科学发展,既是全党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也是构筑反腐倡廉深厚社会基础的根本举措。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监督机关,保证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纪检监察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始终放在全局中去谋划和部署,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一是时刻关注发展的宏观走向,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明确领导干部从政规范。在监督检查和执纪办案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
二是到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把发展的难点作为行政监察工作的重点。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和战略取向的重大调整,不断拓展纪检监察的范围;
三是紧贴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优化发展所需要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
四是充分运用执纪权力,及时纠正和防止那些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妨碍科学发展的行为。通过反腐倡廉、惩恶扬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五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纪检监察机关的实际行动,努力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人性化;要贯彻“全面协调”的原则,实现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统筹发展;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创新能力。
二、抓好纠风治乱,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是十七的主题之一。而不正之风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纠风治乱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尊重民权作为纠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纠风来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纠风工作总体上要按“纠正、建设、改革、评议”这四条主线来开展,具体工作中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着力:
1、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督促确保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强调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目标。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做为工作重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党的民生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得到顺利推进,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共享。
2、要开展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利益问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明显突出。一些部门和行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置群众利益而不顾,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与民争利。一些党政机关仍存衙门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对这些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就要敢于为群众说话,选准一些突出问题,专题立项,专门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中,纪检监察机关对牵头部门要放手但不能“甩手”,既不能大包大揽,要强化部门责任,但完全依赖牵头部门有两个弊端:一是大多数专项治理都涉及到部门自身利益,有“切肉连皮”之痛,治理工作很难有彻底性;二是大多数专项治理都需要多个部门参与,部门牵头力不从心。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作用。
3、要健全诉求和监督机制,维护群众民主权利。重点加大三个力度:一是建立完善群众信访举报制度,不断拓宽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增强群众对纠风工作的信心。二是要加大民主评议行风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业的评议力度,上下联动,形成气候。三是要加大“政风行风热线”的督查督办力度。要把解决问题和落实整改作为最终目的。既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举一反三,由点及面,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章立制,加大从源头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做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模范”是号角,更是动力!
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究班9日至11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与全体研究班学员座谈交流并发表讲话强调,组织系统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举措,树立党的十七大要求的新形象,努力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模范。(新华社2007年12月11日)
党的组织工作从来就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组织工作在党的建设全局和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紧密结合组织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走在前列、争当模范。
组织部门努力做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模范,必须进一步明确组织工作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的目标定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要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考核评价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人才和智力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要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开展组织工作,与党的其他各项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证。
组织部门努力做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模范,必须认认真真地履行好职责。从组织部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来看,一方面,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具有很强的职能要求。另一方面,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组织工作要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可以说,党和人民赋予了组织部门十分重要的职责。组织部门要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严格按制度办事,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艰苦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营造踏实干事业、无私做奉献、埋头求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原则要求,完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引才办法,积极推进“不拘一格选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组织部门要努力做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模范,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好组织部门所担负的各项任务,很重要的一点是组织部门自身首先要在政治上过得硬,真正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新形象,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在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无论大事小事,无论新情况还是老问题,无论重点工作还是一般工作,无论是主办的事情还是协办的事情,都要扑下身子狠抓落实,以实际工作成效检验贯彻落实情况。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统筹兼顾,合理谋划,突出重点,加强督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工作。要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生命线,紧紧围绕更好地为加快发展服务来开展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方略、发展的成效来对待、谋划和检验组织工作,力求在服务经济发展中有新发展、新突破,以组织工作的优异成绩推动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第五篇: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按:以前都把教育放在文化类,当作是文化事业的内容,有记者发现,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且把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章,显示中共已经把教育作为民生议题看待,而改善民生又是当前中共施政排序中的重点,相信今后对教育应当会有更多的投入。
《对十七大报告“说文解字”剖析中共“解放思想”》
对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做的报告,媒体多把焦点聚集在当局对于民生议题的重视;在另一个攸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作为一个拥有超过7300万党员的执政党,要“集中统一”全党认识,尤其在需要协商妥协的后权威时代,更是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五年一次的纲领性文件,党大会报告无疑是位阶很高的政治宣示,因而更需要字斟句酌,谨小慎微。
中国及境外媒体在检视十七大报告后都发现增加了一些新说法,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文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文化软实力”等。
如果深入剖析,其实还能够发掘出一些埋藏在字里行间的金子,有助于了解中共在一些政策和立场上态度的变化。
有记者便发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不同,从“增长”改成了“发展”,并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就教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
不仅仅是字面改变
朱之鑫回答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仅仅只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
他解释说,经济发展方式所强调的不仅是一个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相协调,以及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此外,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有利于正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除了文字上的小变化,在报告中位置的更动,背后也大有文章。中共向来宣称对教育高度重视,然而之前都把教育放在文化类,当作是文化事业的内容,有记者发现,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且把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章,显示中共已经把教育作为民生议题看待,而改善民生又是当前中共施政排序中的重点,相信今后对教育应当会有更多的投入。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报告对外界所关心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应,虽然大体上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惊喜,然而“公民意识”的提法首次出现,却代表着中共对待政治改革的态度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
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且后面还补充说明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与十六大报告对比,有本质上的进步。
五年前的报告只说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没提到“公民意识”,而且是放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那一章;十七大报告关于“公民意识”的说法,出现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章。
五年来对于“公民”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异。十六大报告同样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十六大报告说“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是比较保守的讲法,而且还加上了“完善诉讼程序”的民事司法前提,十七大报告直接说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而且前提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显然,十七大报告对于“公民”的认识要比十六大报告更进一步。同样是“民”,“公民”与“人民”的不同,就如朱之鑫所言,“绝不仅仅只是两个字的改变”。
“人民”是个抽象的集体概念,是可以成为专政的权力基础和借口,不服从专政的对象往往都被冠上“人民敌人”的帽子而残酷镇压。“公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元素,是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政治个体,不是任何集团可以轻易垄断解释权的概念,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在政治上“代表”的对象,要成为公民在政治上的合法代表,必须经过一套公开公平的委托程序。
从这个意义而言,说中共确实有在十七大报告中体现它自身要求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非溢美之词。
当然,十七大报告的主要精神还是在坚持中共的一党执政。从对“公民”的论述分析,可以理解为中共仍然以为中国社会还没有达到公民社会的现代成熟水平,因此才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但是反过来看,一旦中国公民社会逐步成型,必然会要求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政体,十七大报告对“党内民主”和权力监督的大篇幅阐述,毋宁说是为迎接那个时代来临所进行的政治准备。转自《联合早报》
作者:叶鹏飞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