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定工伤每上访 法律援助来帮忙
某街道信访维稳工作创新型案例
——宋某工伤认定纠纷的妥善化解
一、背景
2011年4月8日上午约6时20分某街道某村村民宋某驾驶皖B76349二轮摩托车下班回家途中,因避让土块致车辆摔倒,发生本人受伤的交通事故。嗣后,宋某向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该局于2011年6月8日作出弋人社工认字[2011]119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宋某以“社会保障管理工伤确认”案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判决维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弋人社工认字[2011]119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二、做法
2011年10月24日,某村委会书面向街道汇报宋某因工伤认定事宜拟纠结同族亲友拉横幅去市政府跪访。得到信息后街道和村委工作人员立即与宋某联系,详细了解情况之后告知其跪访无益于事情的解决,答复将通过信访代理、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其办理工伤认定手续。
宋某纠纷代理之初,某街道就意识到要妥善处理宋某工伤认定的核心法律依据便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而某区法院作出的维持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这一判决则加大问题解决的难度,如何在维护
司法权威的前提下处理好本起上访、集访维稳隐患这一考题摆在了街道与村委的面前。通过广泛咨询专业律师,街道认为某区人民法院以不能确定宋某是否在交通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为由作出的维持某区人社局作出的弋人社工认字[2011]119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这一判决存在瑕疵,即某区人民法院在审查该案时存在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可以通过上诉申请撤销这一判决。
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工作,2012年初某街道通过法律援助帮助宋某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2年9月27日作出判决:
(一)撤销某区人民法院(2011)弋行初字第00017号判决;
(二)撤销某市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弋人社工认字[2011]119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
(三)指令某市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新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该起案件为全市第一例法律援助行政诉讼受援人胜诉案件。摆在眼前的考题迎刃而解,同时宋某纠纷的化解局面也豁然开朗。
根据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宋某请求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其作工伤认定,2012年12月21日该局以宋某“未能提供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为由,决定对该案件中止审理。某区人社局认为宋某不能为其认定工伤提供充分证据,即宋某不能证明在本起事故中宋某是否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条 “道路
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之 规定,交警部门对宋某交通事故出具了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未作出责任认定。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职工是否承担主要责任是能否认定工伤的核心因素。此后某街道想方设法联系当时处理本起事故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但因事故时间较久,相关材料难以收集,相关人员也难以作出责任认定,其后宋某多次上访,但问题化解陷入僵局。
2013年10月24日在某区领导及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宋某再次去某市信访局上访,市领导参与接待。在上访中,某区及街道提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他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当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下列各项情形,包括
(一)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之人损害的;
(二)堆放物品滚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损害的;
(三)树木倾倒、折断或者果实坠落致人损害的。上述三种情形,均由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宋某纠纷正属于最高院司法解释中的第一种情形。加上某街道前期多方联
系,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对接,阐述宋某因连续50多天夜班加班导致其身体疲劳,同时宋某因避让道路中的土块而发生交通事故,并非本人故意摔倒,而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也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因而宋某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客观事实,经市领导统一协调,有关部门统一认识:本起事故宋某不应承担主要责任并由某区人社局为其作工伤认定。
历时2年之久,某街道通过信访代理、法律援助、行政建议等手段妥善化解了这起工伤事故认定纠纷,这其中也给某街道信访维稳工作带来一定启示。
三、启示
1、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自某街道设立以来,街道党工委全体班子成员就统一思想,高度重视,2013年信访维稳由街道党工委书记邢某亲自分管,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副主任王某协助分管,建立了信访、综治、司法“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模式,信访维稳工作以社管中心处置为主,各部门统一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了信访维稳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在化解宋某纠纷中,街道党工委书记邢某、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副主任王某、主任助理兼司法所长吴某等多次陪同、代理宋某向有关单位、部门协调,积极推动事态向有利宋某方向发展,最终促使这一纠纷妥善化解。
2、收集信息,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应急维稳处置机制建设。近年来为了能全面、及时、准确收集涉稳情报信息,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某街道按照“村居到门户、单位到部门”的总体要求,组建了两支信息员队伍,实行网格管理,实现地域覆盖。其中一支是日常信息员队伍,由各村居基层骨干组成,共18人,由街道维稳办负责管理和使用,主要负责日常涉稳情报信息的收集上报;另一支是重点信息员队伍,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副主任王某和主任助理兼司法所长吴某物色遴选和管理使用,共48人,主要负责收集上报街道重点区域、单位、场所、人员涉稳情报信息,重点信息员实行单线联系,个人资料保密。两支队伍既相对独立、互不干涉,又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自信息员队伍成立以来,共收集上报涉稳信息105条,重大涉稳信息25条,为“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早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成立应急维稳处置指挥组织,成立了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各党工委班子成员全体参与的指挥部,科学制定应急维稳处置预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各类涉稳信息,建设和培训应急维稳处置队伍,以达到现场高效处置的目的。在宋某决定上访之初某街道及某村便掌握信息,一边做好稳控工作、一边切实为维护群众利益找出解决办法,即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得到了群众好评。
3、主动作为,试点示范,探索应用社会服务管理信息
化。根据党的十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有关精神,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推行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模式。“网格化”划分坚持全覆盖、封闭式、综合性的要求,将某街道行政辖区按照9个村(居)和2个安置小区划分成11个服务管理大网格区域,每个服务管理大网格区域划分52个基本网格和2个在建网格。每个网格做到边界明确、不遗漏、不交叉。每个基本网格区选配一名网格员,具体承担“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职责和任务。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任务和内容是根据“以地管房(物)、以房管人”基本思路,在网格内建立以“人、地、物、事、组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数据库,网格员负责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核心内容数据摸底、信息搜集和更新工作,掌握网格区社情民意动向,向居民做好党和政府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等的宣传教育工作,承担网格责任区社会事务,对网格内的治安调解、建设物业、安全防范、居民服务等工作具体负责,将社会服务管理的末梢神经延伸到千家万户。在化解宋某纠纷中,通过社管信息化某街道牢牢掌握宋某的第一手信息,为化解宋某纠纷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4、合作共建,调解纠纷,深入拓展律师进村居成效。某街道开展律师进村居活动以来,辖区内的八村一居均配备了两名联系律师,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以律师的专业知识配合街道信访工作需求,将律师进村居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街道层面,律师进村居工作的开展在人民
调解和民间纠纷化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的维护了街道和谐稳定;对于村民来说,律师进村居为自己配备了“私家律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要求;对于律师事务所律师进村居工作的开展首先锻炼了律师队伍,其次为律师事务所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最后给律师事务所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013年来以来,通过律师进村居工作开展,某街道与律师事务所先后开展普法宣传活动7次,受众面达到500余人;提供法律援助5次,法律受援人达到10人;代理诉讼5起。在化解宋某纠纷案件过程中,某街道始终与专业律师紧密联系,咨询、代书、诉讼等始终坚持“专业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利用律师的专业优势逐步打开纠纷化解局面。
5、多举并进,由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转变。处置是手段,预防是关键,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就要切实跳出以往“就维稳抓维稳”的惯性思维。近年来,街道认真贯彻社会“大维稳”思路,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出发,向注重民意、改善民生落脚,想群众之所需,办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联合市、区相关部门,仅2013年先后投入近500万元,解决了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安置小区管理、困难人群救助、村村通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村民危房改建、治安综合治理等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由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的转变。在化解宋某问题
中,某街道通过信访代理、法律援助、行政建议等手段,整合了某街道各部门力量,以多种举措并进的努力,最终化解这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