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经外科麻醉论文外科论文:毫米波对神经外科切口皮瓣下积液及继发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神经外科麻醉论文外科论文:
毫米波对神经外科切口皮瓣下积液及继发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患者术后切口局部积液和继发性头痛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局部毫米波治疗术后皮下积液及继发性中-重度头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随机对照实验,选择32例择期行开颅手术后出现切口皮瓣下积液的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毫米波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后3 d的积液体积变化、积液完全吸收时间、相关感染发生率、术后局部中-重度头痛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变化,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出现切口皮下积液者中-重度头痛发生率高达93·8%;观察组3 d后积液体积指数平均减少76·5%,对照组减少63·3%(P<0·05);观察组积液完全吸收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无相关感染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观察组毫米波治疗后局部头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应用毫米波治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毫米波治疗对神经外科切口皮瓣下积液具有良好疗效,并可降低相关感染和继发性切口局部疼痛的发生率。
[关键词]毫米波;皮下积液;继发性头痛
切口局部皮下积液是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传统上多采用局部穿刺抽吸结合加压包扎法治疗,但常引起局部严重疼痛,进而影响皮肤切口愈合,导致脑脊液漏及继发性颅内感染,影响患者预后并增加治疗费用。本研究拟分析开颅术后切口处皮下积液和相关头
痛的临床特点,同时观察毫米波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术后治疗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8年11月~2010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综合二病房收治的颅内肿瘤行开颅手术患者32例,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随机对照实验分为两组:①观察组: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4·3±17·2)岁;手术入路包括额部/额顶部开颅5例、额颞部/颞部开颅3例、顶部/顶枕部开颅3例、后正中/旁正中/枕下等后颅凹开颅5例。②对照组: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50·9±15·0)岁;手术入路包括额部/额顶部开颅4例、额颞部/颞部开颅4例、顶部/顶枕部开颅5例、后正中/旁正中/枕下等后颅凹开颅3例。
入组标准:①颅脑手术后1周内出现切口处皮瓣下积液,经穿刺抽吸证实积液量大于10 ml;②术后头部CT显示颅内情况稳定,无明显出血和严重脑水肿;③既往无头部皮肤感染病史;④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①行头颅CT检查显示,颅内出血及严重脑水肿;②既往曾有明确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紧张型头痛等病史;③术后存在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影响疼痛评价;④不能完成随访;⑤并发严重颅内感染。
1·2观察指标
1·2·1局部积液 切口皮下积液的诊断和体积计算:术后患者
隔日换药动态观察切口情况,如出现皮瓣隆起,局部皮肤张力增高,呈触之柔软的包块状,结合头面部肿胀等表现即可诊断为皮下积液。当时即行B超检查,计算体积指数(Volume In-dex, VI)。VI=积液面积×层高,3 d后复查B超,再次计算VI。皮下积液治疗效果评估:首先计算治疗3 d后积液VI值的变化(治疗后体积指数/治疗前体积),用百分率表示。如局部包块消失,可触及坚实颅骨,则认定为积液完全吸收。
1·2·2疼痛强度(PI)采用中华疼痛学会监制的视觉模拟评分尺(0~10分)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 VAS)。轻度:1~3分,中度:3~7分,重度:7~10分[1]。同期所有患者均纳入神经外科术后头痛分析研究,已有术后2 d头痛分析结果,再分别于积液发生当日和治疗3 d后评价。如病情出现变化可随时评估。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
先行局部穿刺积液抽吸术,术后采用KFA-100A型毫米波治疗仪(北京中成康富科技有限公司),辐射输出频率30~45 GHz,功率密度为4~9mW/cm2,电压220 V,波长8 mm,筒状辐射器直径为6·7 cm。辐射器垂直并尽量贴近并分区照射积液部位,避开眼部,每部位照射30 min,每日2次,连续3 d,根据病情变化,可追加6次或停止。
1·3·2对照组
先行局部穿刺积液抽吸术,继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隔日打开敷料评估切口情况,如疗效不满意可再次行积液抽吸术。
1·4统计学分析
观察数值采用(-x±s)表示,使用英文版SPSS 10·5统计软件,所有资料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法,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切口皮下积液疗效观察
积液发生当日,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积液指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 d后观察组皮下积液平均减少76·5%,对照组平均减少63·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积液完全吸收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
2·2头痛的发生与疗效观察
术后第2天中-重度头痛发生率为34·3%(11/32),皮下积液出现当天切口局部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高达93·8%(30/32),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头痛的临床特点为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无放散,查体可见局部明显压痛。治疗3 d后观察组VAS评分和中-重度头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3副作用
对照组出现3例继发性局部感染(18·8%),主要表现为切口局部剧烈疼痛,皮肤发热、发红、伴有体温及血象升高;均行积液培养,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1例阴性。经抗感染治疗后均在1周内临床治愈。观察组无局部感染发生,无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渗液及脂肪液化等不良反应。
3讨论
切口局部头皮下积液为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后颅凹区开颅后发生率最高,可达17·6%[2-3]。其形成的公认原因有颅内压力增高、硬脑膜缝合不严和硬脑膜外液体腔隙形成3种因素,且可相互影响导致恶性循环[2-5]。根据病因,神经外科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措施包括:①解决颅内高压,消除颅内和积液腔间的压力差,防止脑脊液顺压力差渗至头皮下。主要有针对并发脑积水患者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和腰椎穿刺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②手术修补硬膜破损,仅用于顽固性后颅凹处皮下积液。③积液处局部穿刺或置管引流并发加压包扎。④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保持敷料干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及使用时间[3]。
局部穿刺后加压包扎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反复穿刺容易导致局部感染,且加压包扎后大多数患者头痛明显加重,有时需要行CT检查排除神经外科相关情况,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4-5]。毫米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波长在1~10 mm之间,频率300~30 GHz,是一种功率低、波长短、频率高的电磁波,位于光波的交汇处,又称“极高频电磁波”[6-7]。以前毫米波技术主要应用于国防、军事和通讯等高科技领域。自1968年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Frohlich提出电磁波的“相干振荡谐振理论”[7],为毫米波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从此,毫米波进入到医学领域。经过文献复习,毫米波被用于消炎、消肿、止痛、乳腺增生、妇科疾
病、肿瘤等30余种疾病,并被证实在促进切口愈合及改善软组织损伤后局部症状方面具有满意疗效[7-8],可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组织灌流量、加强组织细胞营养和新陈代谢、使组织细胞功能及再生能力提高[1,3]。
3·1切口局部疼痛与积液的关系及转归 首先,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一旦发生切口下积液,切口局部疼痛VAS评分明显升高。中-重度头痛的发生率也相应提高。其次,毫米波治疗对积液相关性头痛具有明显疗效。对照组治疗3 d后对照组积液量虽有明显减少,而头痛甚至加重。这可能是局部加压包扎引起的患者头痛。观察组积液量及头痛程度均明显减轻。可能是在毫米波的作用下,人体蛋白质、酶、氨基酸等选择性吸收谐振能量,离子产生运动,引起组织细胞内化学成分改变,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降低炎性物质的作用,使头痛明显改善[6,8]。
3·2毫米波治疗对切口局部积液的疗效及副作用 察组患者无论是积液体积减少程度还是积液完全吸收时间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感染发生率降低,未发现相关副作用。据文献报道,毫米波治疗能通过其振荡频率的谐振作用,增强生物组织活性,促进细胞活化因子释放,加快新陈代谢和乳酸排出,加快组织水肿吸收,加速渗出液、致病物质的排出,从而加快积液的吸收。毫米波还可引起组织细胞内化学成分改变,破坏或减弱细菌及其毒素作用;避免了局部加压包扎后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抵抗能力下降的弊端,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6-8]。总之,毫米
波治疗对神经外科切口皮瓣下积液具有良好疗效,并可降低相关感染和继发性切口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验证后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Nemergut EC, Durieux ME, Missaghi NB, 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raniotomy[J].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 2007, 21(4): 557-573·
[2]王小言,蒋宇钢.后颅窝开颅术后枕部皮下积液的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9, 15(10): 1237-1239·
[3]Dubey A, Sung WS, Shaya M, et al.Complications of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surgery-an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of500 patients[J].Surg Neurol, 2009, 72(4): 369-375·
[4]O'Malley MR, Haynes DS.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meningitis following cerebellopontine angle surgery[J].Curr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8, 16(5): 427-433·
[5]Bayazit YA, Celenk F, Duzlu M, et al.Manage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following retrosigmoid posterior cranialfossa surgery [J].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2009, 71(6): 329-333·
[6]王文学,杨云山,田新玉.毫米波在我国医学生物学领域的文献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22): 701-702·
[7]Frohlich H.Long-range coherence and energy storage in
biological systems[J].Int J Quantum Chem, 1968, 2: 641-649·
[8]Li J,Ning
T,Pei
L,et
al.Millimeter-wave radio-over-fibersystem based on two-step heterodyne technique [J].OptLett, 2009, 34(20): 3136-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