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大学毛概课重点
一、题型 单选(30,共30分)多选(10,共10分)简答题(5,共30分)
论述题(1,共15分)
材料分析题(1,共15分)
三、复习重点(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重要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第二章
5.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辩证关系。6.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四章
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根据。第五章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科学内涵。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六章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辩证关系。第七章
1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八章
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14.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16.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核心和意义 第九章
17.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8.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十章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22.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第十一章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本原则。2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十二章
2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第十三章
26.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十四章
27.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十五章
28. 为什么说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篇:毛概课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阶段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这个提法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阶段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阶段三:党的十三大(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讲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四: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完整表述?确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需要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哪些自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资质条列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6、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构成(简要知道三个部分就可以)(P234--235)
①农村村民委员会②.城市居民委员会③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7、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P236—239)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措施:1.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3.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4.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
基本原则
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拿大。⑶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我们中国也是
②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德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④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基本原则政策的形成: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一,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第二,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必须加强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4、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第一,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第二.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第三,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2.发展先进性的创造性实践为先进性建设提供的经验。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遇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被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时间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5、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如何体现?(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据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的提高。第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其本身的竞争力。第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对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支配。第五,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还表现为国有的或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在经济运行、增长和发展中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完整表述?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第一,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条件。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还存在着差异,只有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1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如何认识“又好又快”;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总要求;统筹区域发展主要处理哪些关系、实行了哪些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和措施。
1.又好又快。速度快,质量和效益好。不仅要做到效益好,而且要突出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特点;通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4.原因;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宝石社会稳定。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5.统筹区域发展主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十大关系问题。邓小平,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两个大局思想。江泽民,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胡锦涛进一步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6.原因;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富饶,但是人均拥有量却非常低。我国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措施:(1)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建设生态文明是内在要求(3)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重要途径 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各种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有法可依”就是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即立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有法必依”就是要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即尽量排除和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执法必严”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罚。
8、政治体制的含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政治体制的内涵: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健全民主制度
2、完善法制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
7、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9、社会主义社会人权的基本观点。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
人权的理解不是局限于个人的政治权利,而应当扩大范围,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即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这也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最为关注的。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与一个
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民主、自由与人权,民主是核心。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要通过
并依赖国家政权。
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
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颠覆别国政权。要识别之,更要警惕之。
没有国家独立和主权,没有国权
和国格,任何个人的人权都没有保障。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立足当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措施
重要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必然性:①道德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不同时代的道德典范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②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一纲四目”)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每年台湾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确立;
“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表示,和平统一实现后,台湾可以保持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指出,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1981年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指出国家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等等。这标志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明晰化。1982年邓小平阐明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指出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变,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至此,“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明确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把“一国两制”概括为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确认。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①在科学分析战阵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两个中间地带:⑴第一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⑵第二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日本
三个世界:⑴第一世界:美国、苏联。⑵第二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
“一边倒”: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③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的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④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
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㈠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①这是由党和国家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二、是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①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②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①工人阶级的特点:⑴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⑵主要从事脑力劳动⑶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⑷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第三,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其重要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中南大学毛概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提出
a)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纲领、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b)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做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c)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
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a)它们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b)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渊源
c)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d)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
展
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a)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a)实事求是是精髓: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b)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c)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a)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们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
命
b)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c)动力:无产阶级是最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
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动力之一
d)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e)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和文化)
a)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b)经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
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只有把
党建设好了才能站我这两个基本武器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和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a)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上又一个
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d)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结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论十大关系)
a)前五条主要讨论解决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各个方面调动积极因素。
b)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
国防建设的关系。
c)第四第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
体制改革。
d)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上调动积极因素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a)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反映在政治上可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政治生活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个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b)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c)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还在d)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奋斗目标、基本途经、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根本立足点)a)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依靠力量&领导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a)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c)意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d)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b)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中国梦的提出、思想内涵和实现途经(重点)
a)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b)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实现途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怎样理解)
a)是对中国长期停止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b)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c)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科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依据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c)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d)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e)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
服务
3.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a)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c)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d)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6.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a)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
7.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必然性
a)内涵: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
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b)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c)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d)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e)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靠法治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a)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九章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及核心
a)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
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与台湾人民
b)意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靠力量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b)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c)工人阶级是国家了领导阶级
d)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e)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怎样理解)
a)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b)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a)四大考验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b)四大危险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第四篇:大学毛概课感想原创
法学院本科生2013—2014学年 第 2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期中作业
专业: 法学 学号:_ 姓名:
成绩:_________
一般来说,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开放为主题的国策。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长久以来对外封闭的局面,令中国(准确的讲不包括港澳台)对外敞开国门实施自由贸易,从而一举扭转了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改善了国际形象,使得国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质生活大为丰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人民贫穷,科学技术落后,党内斗争严重,国家政局不稳。在这样危机的关头,邓小平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中国进行全方位改革。为了尽快调高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务实派决定变革现有经济制度,将现有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历史上列宁曾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在社会主义中存在部分资本主义,以促进社会发展。或许是从列宁的行为中的到了启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决心扭转共产主义在民众心中的固有印象。这场改革的目的是在以维持共产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现有生产中不适应时代与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场改革在农村率先获得突破,并随之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及经济特区以迅猛的速度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成就也是巨大的。从1978年至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人民生活也伴随着改革日新月异,物质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据官方数据表明,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25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万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巨大成就的光环笼罩下,有些失误与矛盾却被掩盖了起来,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被束之高阁。
在农业方面,公社制度的解体与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业机械化完全停止,大型水利设施无人维护,同时,依托在公社基础之上的合作医疗迅速消失,使得农民社会保障形同虚设。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使得城乡差距不断加大,这导致了中国出现了令世界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很难想象这事会发生在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里。由于90年代政府并没有给予这个问题很多关注,于是城乡问题愈演愈烈,演变为实现高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三农问题。
在城市方面,由于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间破产兼并,使得原先众多的国有企业大量破产,数百万工人失业,严重动摇了共产党在工人心中的崇高地位,社会矛盾激化。直到政府引入下岗再就业政策,努力减少失业人口,才有效缓解了与工人矛盾,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与理论却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同时,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中所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动摇着社会稳定的基石,使得社会心理日益扭曲,冷漠、拜金、官僚化盛行。
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使得民众的普遍觉醒度大幅提升,民众观点逐渐多元化,社会思想混乱。人们开始质疑人民民主专政的合理性,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向往与追求也导致了80年代末的大规模运动。党内左右翼分歧日益加大:有人主张实施资本主义多党选举制度;有人主张将共产党一分为二实行轮换执政;有人主张应当共产党执政,维护人民民主专政;有人主张将中国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随手翻看身边的报刊杂志,不难看到关于改革开放的文章与评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如果你有心上网浏览,事实上也有许多人持不同观点,于是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该坚持什么?我们又该相信什么?
其实纵观历史,在建国初期颇有成效的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时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在改革开放时取得巨大成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在现在,又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或许,改革开放之于我们最大的启示,并非是去坚持什么,甚至包括坚持改革开放本身,而是去怀疑。梁启超有云:变则通,通则久。如果我们总是一味不加思考的去相信,去坚持,那么改革开放,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发展的阻碍。
观世间万物,唯进步值得信仰。想起了在1979年得那场大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或许吧,就是这句话,改变了中国的进程。
第五篇: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邓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体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曾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
6、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就他的一生看来,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7、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实事求是的概念: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涵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7、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剖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基本国情:我国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的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23、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4、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5、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曾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式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6、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8、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9、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0、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3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3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了,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并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33、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34、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五,统筹区域发展。
第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6、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体系。
3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3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0、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4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额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3、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公武备”的总方略。44、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4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46、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攻击形式的发展都告诉我们,那里有霸权主义,那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
47、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48、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人员等。
49、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5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