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可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马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内容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写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第二篇:读《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阅读 丰富我的心灵
——读《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回首从教之路,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生活的平凡赋予我平淡的经历,但平淡的经历中蕴涵着真实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激励了我,培养了我,塑造了我,使我不断成长。
身为一名教师,我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娇嫩的心灵,更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的神圣使命。所以,我深知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知识的积累,因为拥有了精妙的语言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能信赖于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教起书来才会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也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自己的学生也爱上读书!
在我从事十年来的教师生涯中,对我教育教学有帮助的书籍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是其中的一本。《小学语文教师》风格朴素,内容实在,里面的文章短小精粹,实用性很强,非常贴近教改前沿。它给我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原来教学工作是可以这样多姿多彩的。读《小学语文教师》,就犹如与许多专家、优秀的同行娓娓谈心。在无声的环境中,我的思想在与他们碰撞,心灵在与他们交流,教学水平在交流中提高,工作热情在交流中高涨。不管教哪个年级,《小学语文教师》都给我出谋献策。《小学语文教师》让我如获至宝,捧着她就舍不得放下,细细品味,慢慢揣摩,其乐无穷。她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盏导航明灯,总在我迷茫、困惑时指点迷津,让我拨云见日。
《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刊物的特点很鲜明,它特别关注基层一线老师的教学,注重呈现教师的实践智慧。刊物的广告这么说:哪里有小学语文教师,哪里就有《小学语文教师》。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这本刊物的用稿特点是非常强调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章。比如课堂实录、课例研究,案例反思,教材研读,再比如教学随笔,园丁故事等等。《小学语文教师》这本书,它对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有着直接、切实的帮助,可以说,这本杂志已经成为我的精神伴侣、亲密朋友,它引领我不断的成长、发展。
现在,我要不断增加书籍,各种书同样如一把把金色的钥匙,帮我打开阻塞前进的厚重之门。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小学语文教师》让我感受到读专业书的乐趣和好处,永远不会忘记是她把我领进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天地。这确实是一本对我专业成长有益的书。
今后,我依然会与好书为友!因为读一本好书就象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激情。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荫,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让你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与好书为友,以好书为鉴,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书香的陪伴下继续阔步前行。
第三篇:读《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读《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沈桂春
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和激情了,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有疲于应付。对教育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已显得有些迟钝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对工作逐渐丧失了热忱和爱好之心。更谈不上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
自从倡导教师读书以来,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等多本教育专著。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
1计划着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它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魏书生、李吉林、支玉恒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重塑自己积极的教育生活。这时,在心中定会感到教育的财富就蕴藏在自己的教育
生活里,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幸福感。
读书,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只要拥有理想,激情重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教育、爱上教学、爱上孩子,那时候,身为人师的幸福将荡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时每刻的行动里,会尽享在风浪中扬帆前行的快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
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
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沈桂春
二〇一一年六月
第四篇: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交道中心校 王 红 2009年5月
我研读叶多嘉老师所著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一书,越读越觉得有味,越用越觉得管事,以至于对它爱不释手,成了我教学上形影不离的恩师挚友。
叶老师对教学方法的体悟,有其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学方法有如过河之船,凭着它,教师把学生引渡到知识的彼岸去。这一新奇的比喻,触发了我的想象:船上的舵手岂不是老师,他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告诉他们哪里是激流暗礁,鼓舞学生应当着力划桨,哪里有海上的诱人风光,启发他们如何去尽情欣赏;学生岂不就是船手,他们划船着紧用力,乘风破浪,采撷到知识的浪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这艘教学的方法之船,载着师生向教学目的彼岸前进。
研究中的收获与深思,我给自己设计教学方法时定下了这样的原则: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学为核心,因学设教;教法设计重在体现自己如何启迪引导,点拨疏通;学法设计重在体现如何让学生自求获得,深刻体验,并从中炼思想,炼思维、长才能。遵循这个原则,我按书中叶老师的特点,在实践中,对设计教学方法的两个问题展开了一个探索。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实”。
叶老师在书中讲到:“教师必须要研究,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叶老师设计教学方法,是抱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个思想,务本求实的。为何“实”?她谈到:“教师不应把自己钻研教材的结果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要把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也去亲身经历一次,让学生经过探索去掌握知识,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教学方法设计得“实”,就体现在师生老老实实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中求懂、求通、学会、会学。
我试着把自己理解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体会。比如《草原》中有一句话,“那里的空气是那样清鲜”,学生没有到过草原,草原的空气究竟怎样清鲜,他们没有一点感性知识。于是,我采用“三合一”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验“那样清鲜”。先引导学生体验雨后的空气是那样纯净、纤尘不染,再引导学生体验早晨的空气是那样清新怡人,接着引导学生体验公园里的空气是那样香甜醉人,最后一语道破:这种“三合一”的空气,就是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仿佛嗅到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教学的成功,使我对叶老师的这句话体悟的更深了: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出让学生参与发现兴趣的过程。
叶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她在书中写道:“教学
方法应考虑到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要着眼于能力的培训,讲和练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从这些话中悟道: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给学生设计多种的练习机会,教师要尽可能有一套较科学的练习方法成竹在胸,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真正把教材当作一个训练的凭借来用。我按照叶老师的提醒,注意培养自己的训练意识。捕捉训练时机,自然的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小艇与人关系这一段内容时,我设计了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恰当地表述这种关系的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概括:无论什么人,在威尼斯都坐小艇;在威尼斯,只要一走动,就要坐小艇;在威尼斯去办事,非坐小艇不可;假如没有这小艇,威尼斯人生活、工作将无法想象;因为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要坐小艇„„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训练,把语言和思维、知识和能力、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当我这样去引导学生品尝求知之果的乐趣时,我便被叶老师的真知灼见深深折服。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结合研读和实践,我懂得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意在引起学生内部的矛盾运动,促其产生不知求知、不能求能的需求,并沿着正确的学法之路去探寻。叶老师说:“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提倡教学方法要“活”,即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设计教学方法求学方法求“活”,我是从下面两点进行学习和实践的。
1、一堂课里要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静交替中快乐求知。
叶老师在介绍演示教学方法时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器官,如眼、耳、口、鼻、手、脑都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品味这句话,我觉得叶老师阐述的是动态课堂气氛和静态课堂气氛的创设方法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犹如在我往日静得如一潭死水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投入了一块石子,即刻在我的心湖中跃起了欢快的浪花。
我依照此法,这样设计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方法。“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以桌面代“柴扉”,轻扣,想象这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站在“柴扉”前“小扣”而“ 久不开 ”时的心情。于是,教师里响起了小诗人们轻微的扣打“柴门”之声,一下,二下„„伴以“小扣”,有的学生凝神静思,有的抬头张望,还有的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入了境,把诗人那种既焦急又耐心,既失望又惊喜的心情体会的细致入微。诗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满园春色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十几名学生用5分钟即兴创作了“满园春色图”,课堂中洋溢着诗情画意。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这出墙的一枝红杏是什么样的?随着学生的想象,我勾画出这“一枝红杏”,继而追问:同样是表现春天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特点,“一枝红杏图”与“满园春色图”哪一个更有味道?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想象思维,不仅领会了诗意,体验了诗情,想象到了诗境,还悟道了诗法。
2、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叶老师说:“教学是一个整体,而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常常要用几种教学方法,这几种方法要有机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有机的整体”,我揣摩的结果是: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出有层次、有坡度、彼此关联、衔接、讲练结合的师生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这一切的安排又要尊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
我运用这种设计思路,做了这样一次尝试。在一次想象作文的指导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从课外找了一篇有关想象的小短文,然后从如何写好联想的角度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把短文中的联想句分类研究,最后得出写好联想的方法:仔细观察,深刻体验,由此及彼,知识丰富,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接着,我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小湖畔,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湖水的迷人春色,展开联想。譬如体验“风”:我们都站在柳荫下,闭上眼睛,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脸上。学生感受联想既细腻又丰富:暖暖的,像母亲的手在抚摸;柔柔的、软软的、像柔软的绒毛轻快滑过;轻轻的,像妈妈轻微的鼻息;凉丝丝的,像极细的雨丝拂脸而过„„课后,学生们说:从没上过这样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我的研读和实践才刚刚起步。正如叶老师说:学无止境,“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法的选择,一使学法的指导”。如何使两者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探索一套教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体系,需要我更深入地研读、实践、总结。
第五篇: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交道中心校
王 红
2009年5月
我研读叶多嘉老师所著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一书,越读越觉得有味,越用越觉得管事,以至于对它爱不释手,成了我教学上形影不离的恩师挚友。
叶老师对教学方法的体悟,有其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学方法有如过河之船,凭着它,教师把学生引渡到知识的彼岸去。这一新奇的比喻,触发了我的想象:船上的舵手岂不是老师,他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告诉他们哪里是激流暗礁,鼓舞学生应当着力划桨,哪里有海上的诱人风光,启发他们如何去尽情欣赏;学生岂不就是船手,他们划船着紧用力,乘风破浪,采撷到知识的浪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这艘教学的方法之船,载着师生向教学目的彼岸前进。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实”。
叶老师在书中讲到:“教师必须要研究,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叶老师设计教学方法,是抱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个思想,务本求实的。为何“实”?她谈到:“教师不应把自己钻研教材的结果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要把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
也去亲身经历一次,让学生经过探索去掌握知识,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教学方法设计得“实”,就体现在师生老老实实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中求懂、求通、学会、会学。
我试着把自己理解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体会。比如《草原》中有一句话,“那里的空气是那样清鲜”,学生没有到过草原,草原的空气究竟怎样清鲜,他们没有一点感性知识。于是,我采用“三合一”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验“那样清鲜”。先引导学生体验雨后的空气是那样纯净、纤尘不染,再引导学生体验早晨的空气是那样清新怡人,接着引导学生体验公园里的空气是那样香甜醉人,最后一语道破:这种“三合一”的空气,就是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仿佛嗅到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教学的成功,使我对叶老师的这句话体悟的更深了: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出让学生参与发现兴趣的过程。
叶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她在书中写道:“教学方法应考虑到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要着眼于能力的培训,讲和练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从这些话中悟道: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给学生设计多种的练习机会,教师要尽可能有一套较科学的练习方法成竹在胸,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真正把教材当作一个训练的凭借来用。我按照叶老师的提醒,注意培养自己的训练意识。捕捉训练时机,自然的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小艇与人关系这一段内容时,我设计了
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恰当地表述这种关系的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概括:无论什么人,在威尼斯都坐小艇;在威尼斯,只要一走动,就要坐小艇;在威尼斯去办事,非坐小艇不可;假如没有这小艇,威尼斯人生活、工作将无法想象;因为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要坐小艇??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训练,把语言和思维、知识和能力、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当我这样去引导学生品尝求知之果的乐趣时,我便被叶老师的真知灼见深深折服。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结合研读和实践,我懂得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意在引起学生内部的矛盾运动,促其产生不知求知、不能求能的需求,并沿着正确的学法之路去探寻。叶老师说:“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提倡教学方法要“活”,即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设计教学方法求学方法求“活”,我是从下面两点进行学习和实践的。
1、一堂课里要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静交替中快乐求知。
叶老师在介绍演示教学方法时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器官,如眼、耳、口、鼻、手、脑都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品味这句话,我觉得叶老师阐述的是动态课堂气氛和静态课堂气氛的创设方法及两者的辩证关
系。这犹如在我往日静得如一潭死水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投入了一块石子,即刻在我的心湖中跃起了欢快的浪花。
我依照此法,这样设计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方法。“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以桌面代“柴扉”,轻扣,想象这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站在“柴扉”前“小扣”而“ 久不开 ”时的心情。于是,教师里响起了小诗人们轻微的扣打“柴门”之声,一下,二下??伴以“小扣”,有的学生凝神静思,有的抬头张望,还有的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入了境,把诗人那种既焦急又耐心,既失望又惊喜的心情体会的细致入微。诗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满园春色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十几名学生用5分钟即兴创作了“满园春色图”,课堂中洋溢着诗情画意。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这出墙的一枝红杏是什么样的?随着学生的想象,我勾画出这“一枝红杏”,继而追问:同样是表现春天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特点,“一枝红杏图”与“满园春色图”哪一个更有味道?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想象思维,不仅领会了诗意,体验了诗情,想象到了诗境,还悟道了诗法。
2、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叶老师说:“教学是一个整体,而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常常要用几种教学方法,这几种方法要有机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有机的整体”,我揣摩的结果是: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出有层次、有坡度、彼此关联、衔接、讲练结合的师生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这一篇二: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交道中心校
王 红
2009年5月
我研读叶多嘉老师所著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一书,越读越觉得有味,越用越觉得管事,以至于对它爱不释手,成了我教学上形影不离的恩师挚友。
叶老师对教学方法的体悟,有其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学方法有如过河之船,凭着它,教师把学生引渡到知识的彼岸去。这一新奇的比喻,触发了我的想象:船上的舵手岂不是老师,他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告诉他们哪里是激流暗礁,鼓舞学生应当着力划桨,哪里有海上的诱人风光,启发他们如何去尽情欣赏;学生岂不就是船手,他们划船着紧用力,乘风破浪,采撷到知识的浪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这艘教学的方法之船,载着师生向教学目的彼岸前进。
研究中的收获与深思,我给自己设计教学方法时定下了这样的原则: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学为核心,因学设教;教法设计重在体现自己如何启迪引导,点拨疏通;学法设计重在体现如何让学生自求获得,深刻体验,并从中炼思想,炼思维、长才能。遵循这个原则,我按书中叶老师的特点,在实践中,对设计教学方法的两个问题展开了一个探索。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实”。
叶老师在书中讲到:“教师必须要研究,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叶老师设计教学方法,是抱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个思想,务本求实的。为何“实”?她谈到:“教师不应把自己钻研教材的结果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要把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
也去亲身经历一次,让学生经过探索去掌握知识,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教学方法设计得“实”,就体现在师生老老实实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中求懂、求通、学会、会学。
我试着把自己理解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体会。比如《草原》中有一句话,“那里的空气是那样清鲜”,学生没有到过草原,草原的空气究竟怎样清鲜,他们没有一点感性知识。于是,我采用“三合一”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验“那样清鲜”。先引导学生体验雨后的空气是那样纯净、纤尘不染,再引导学生体验早晨的空气是那样清新怡人,接着引导学生体验公园里的空气是那样香甜醉人,最后一语道破:这种“三合一”的空气,就是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仿佛嗅到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教学的成功,使我对叶老师的这句话体悟的更深了: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出让学生参与发现兴趣的过程。
叶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她在书中写道:“教学方法应考虑到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要着眼于能力的培训,讲和练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从这些话中悟道: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给学生设计多种的练习机会,教师要尽可能有一套较科学的练习方法成竹在胸,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真正把教材当作一个训练的凭借来用。我按照叶老师的提醒,注意培养自己的训练意识。捕捉训练时机,自然的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小艇与人关系这一段内容时,我设计了
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恰当地表述这种关系的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概括:无论什么人,在威尼斯都坐小艇;在威尼斯,只要一走动,就要坐小艇;在威尼斯去办事,非坐小艇不可;假如没有这小艇,威尼斯人生活、工作将无法想象;因为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要坐小艇??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训练,把语言和思维、知识和能力、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当我这样去引导学生品尝求知之果的乐趣时,我便被叶老师的真知灼见深深折服。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结合研读和实践,我懂得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意在引起学生内部的矛盾运动,促其产生不知求知、不能求能的需求,并沿着正确的学法之路去探寻。叶老师说:“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提倡教学方法要“活”,即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设计教学方法求学方法求“活”,我是从下面两点进行学习和实践的。
1、一堂课里要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静交替中快乐求知。
叶老师在介绍演示教学方法时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器官,如眼、耳、口、鼻、手、脑都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品味这句话,我觉得叶老师阐述的是动态课堂气氛和静态课堂气氛的创设方法及两者的辩证关
系。这犹如在我往日静得如一潭死水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投入了一块石子,即刻在我的心湖中跃起了欢快的浪花。
我依照此法,这样设计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方法。“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以桌面代“柴扉”,轻扣,想象这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站在“柴扉”前“小扣”而“ 久不开 ”时的心情。于是,教师里响起了小诗人们轻微的扣打“柴门”之声,一下,二下??伴以“小扣”,有的学生凝神静思,有的抬头张望,还有的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入了境,把诗人那种既焦急又耐心,既失望又惊喜的心情体会的细致入微。诗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满园春色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十几名学生用5分钟即兴创作了“满园春色图”,课堂中洋溢着诗情画意。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这出墙的一枝红杏是什么样的?随着学生的想象,我勾画出这“一枝红杏”,继而追问:同样是表现春天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特点,“一枝红杏图”与“满园春色图”哪一个更有味道?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想象思维,不仅领会了诗意,体验了诗情,想象到了诗境,还悟道了诗法。
2、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叶老师说:“教学是一个整体,而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常常要用几种教学方法,这几种方法要有机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有机的整体”,我揣摩的结果是: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出有层次、有坡度、彼此关联、衔接、讲练结合的师生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这一篇三: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读《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心得体会
交道中心校
王 红
2009年5月
我研读叶多嘉老师所著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一书,越读越觉得有味,越用越觉得管事,以至于对它爱不释手,成了我教学上形影不离的恩师挚友。
叶老师对教学方法的体悟,有其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学方法有如过河之船,凭着它,教师把学生引渡到知识的彼岸去。这一新奇的比喻,触发了我的想象:船上的舵手岂不是老师,他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告诉他们哪里是激流暗礁,鼓舞学生应当着力划桨,哪里有海上的诱人风光,启发他们如何去尽情欣赏;学生岂不就是船手,他们划船着紧用力,乘风破浪,采撷到知识的浪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这艘教学的方法之船,载着师生向教学目的彼岸前进。
研究中的收获与深思,我给自己设计教学方法时定下了这样的原则: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学为核心,因学设教;教法设计重在体现自己如何启迪引导,点拨疏通;学法设计重在体现如何让学生自求获得,深刻体验,并从中炼思想,炼思维、长才能。遵循这个原则,我按书中叶老师的特点,在实践中,对设计教学方法的两个问题展开了一个探索。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实”。
叶老师在书中讲到:“教师必须要研究,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叶老师设计教学方法,是抱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个思想,务本求实的。为何“实”?她谈到:“教师不应把自己钻研教材的结果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要把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也去亲身经历一次,让学生经过探索去掌握知识,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教学方法设计得“实”,就体现在师生老老实实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中求懂、求通、学会、会学。
我试着把自己理解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体会。比如《草原》中有一句话,“那里的空气是那样清鲜”,学生没有到过草原,草原的空气究竟怎样清鲜,他们没有一点感性知识。于是,我采用“三合一”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验“那样清鲜”。先引导学生体验雨后的空气是那样纯净、纤尘不染,再引导学生
体验早晨的空气是那样清新怡人,接着引导学生体验公园里的空气是那样香甜醉人,最后一语道破:这种“三合一”的空气,就是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仿佛嗅到草原“那样清鲜”的空气。教学的成功,使我对叶老师的这句话体悟的更深了: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出让学生参与发现兴趣的过程。
叶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她在书中写道:“教学方法应考虑到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要着眼于能力的培训,讲和练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从这些话中悟道: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给学生设计多种的练习机会,教师要尽可能有一套较科学的练习方法成竹在胸,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真正把教材当作一个训练的凭借来用。我按照叶老师的提醒,注意培养自己的训练意识。捕捉训练时机,自然的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小艇与人关系这一段内容时,我设计了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恰当地表述这种关系的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概括:无论什么人,在威尼斯都坐小艇;在威尼斯,只要一走动,就要坐小艇;在威尼斯去办事,非坐小艇不可;假如没有这小艇,威尼斯人生活、工作将无法想象;因为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要坐小艇??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训练,把语言和思维、知识和能力、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当我这样去引导学生品尝求知之果的乐趣时,我便被叶老师的真知灼见深深折服。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结合研读和实践,我懂得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意在引起学生内部的矛盾运动,促其产生不知求知、不能求能的需求,并沿着正确的学法之路去探寻。叶老师说:“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提倡教学方法要“活”,即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设计教学方法求学方法求“活”,我是从下面两点进行学习和实践的。
1、一堂课里要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静交替中快乐求知。
叶老师在介绍演示教学方法时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器官,如眼、耳、口、鼻、手、脑都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品味这句话,我觉得叶老师阐述的是动态课堂气氛和静态课堂气氛的创设方法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犹如在我往日静得如一潭死水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投入了一块石子,即刻在我的心湖中跃起了欢快的浪花。
我依照此法,这样设计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方法。“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以桌面代“柴扉”,轻扣,想象这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站在“柴扉”前“小扣”而“ 久不开 ”时的心情。于是,教师里响起了小诗人们轻微的扣打“柴门”之声,一下,二下??伴以“小扣”,有的学生凝神静思,有的抬头张望,还有的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入了境,把诗人那种既焦急又耐心,既失望又惊喜的心情体会的细致入微。诗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满园春色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十几名学生用5分钟即兴创作了“满园春色图”,课堂中洋溢着诗情画意。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这出墙的一枝红杏是什么样的?随着学生的想象,我勾画出这“一枝红杏”,继而追问:同样是表现春天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特点,“一枝红杏图”与“满园春色图”哪一个更有味道?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想象思维,不仅领会了诗意,体验了诗情,想象到了诗境,还悟道了诗法。
2、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叶老师说:“教学是一个整体,而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常常要用几种教学方法,这几种方法要有机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有机的整体”,我揣摩的结果是: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出有层次、有坡度、彼此关联、衔接、讲练结合的师生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这一切的安排又要尊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
我运用这种设计思路,做了这样一次尝试。在一次想象作文的指导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从课外找了一篇有关想象的小短文,然后从如何写好联想的角度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把短文中的联想句分类研究,最后得出写好联想的方法:仔细观察,深刻体验,由此及彼,知识丰富,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接着,我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小湖畔,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湖水的迷人春色,展开联想。譬如体验“风”:我们都站在柳荫下,闭上眼睛,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脸上。学生感受联想既细腻又丰富:暖暖的,像母亲的手在抚摸;柔柔的、软软的、像柔软的绒毛轻快滑过;轻轻的,像妈妈轻微的鼻息;凉丝丝的,像极细的雨丝拂脸而过??课后,学生们说:从没上过这样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我的研读和实践才刚刚起步。正如叶老师说:学无止境,“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法的选择,一使学法的指导”。如何使两者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探索一套教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体系,需要我更深入地研读、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