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新程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011-2012学年度)
初中历史备课组
童知胜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
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但并不是培养史学专家的。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历史新课改使教学具有开放性
将历史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大变革”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二、历史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角色扮演活动:就是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为例,让学生扮演29军将士,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三、历史新课改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是学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性”,也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红军、地理专家等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
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010-2011学年度)
初中历史备课组
童知胜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1、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硅谷,比尔盖兹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3、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009-2010学年度)
初中地理备课组
童知胜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二篇:贯彻新课标 感悟新程改
贯彻新课标 感悟新课改
蓬莱福山小学
小学新课程改革,是小学教育教学观念的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洗礼”。它标志着小学教育教学理念又开始迈进了一个暂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将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一场冲击。让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法走进小学课堂,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地做到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小学教育教学道路中,我们深入贯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特点和精神,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一、观念更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受教师的灌输。在这样一个模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道德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认识这点,我校教师都能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士。
二、变教为学,转变教学模式观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催生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当前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一改过去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成熟和发展。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组合,陈旧的观念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打天下。教学模式要由符合工业时代人才标准的单纯的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为特征的劳动强度高、效率底、科技含量底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的开放式的、多种形式共存的现代教学模式,并且对教学模式要合理组合、综合应用、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我校老师努力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三、注重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贯彻实施新课标,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发构建校本教材,开展以“主体发展”为主题,进行校本研究,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资源的开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对于学生尤其是要注重引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达到获得知识的意义。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学生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感受、体验与合作,注重学生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教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学习问题的解决。这种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既有利于学习优势的互补,又能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频率就会更高,因而研究性的学习气氛就会更加的强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的疑问,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只有激励学生学习的探究天性,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开放足够的空间;才能为学生还原其他们的人的本性;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四、多方评价,改变传统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的做法是: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在具体作法上,我们强调大量使用准则参考评价,与事先制订好的标准比较,对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还要有特点地对学生评价,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定,以使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信息资源质量好坏的评价。因此,我们改变过去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老师把评价的权利“退还”给学生,学生是自己出题,自己评价。他们在自我评价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一个满意的分数,都自觉地进行检查、修改。有的学生为了勉励自己,还特意画了画,写上“加油!”两个字。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确实能充分地使学生的个得到张扬,主动性得到增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
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主体参与评价,包括自评、他评、互评等。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之间的互评比老师一支指挥棒评到底的效果要好。学生合作组成评价小组会带来如此宝贵而丰硕的收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同学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维与心灵的碰撞。实践证明,改变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评价、合作评价、自下而上地进行反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一支具备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有一支团结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以全面的教育质量提升为己任,把课改引向深入,将课改工作做好。
蓬莱福山小学 2007年9月
第三篇:新 课 程 改 革 计 划
明德小学2008-2009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策略和扎实的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课改活动,扎扎实实地搞好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
二、总体要求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
三、目的任务
1、培养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的,具备执行新课程能力的一批骨干教师。
2、探索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3、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服务。
4、为大力普及信息教育,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整合创造经验。
四、课改工作措施:
(一)明确课改的意义,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它对于从根本上确立广大教师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改进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确保基础教育有重大突破,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课改的重大意义和无限价值。为此,校长作为学校课改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
1、参与课改计划的制订。
2、收集有关重要课改文章供教师学习。
3、积极参与课改组的活动,无非常特殊的情况,不得缺席。全学期参与活动在活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4、一学期至少听本校各年级老师上课30节以上。
5、每月组织课改组成员开会一次,具体了解各位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体的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期初各教研组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好每次活动,要提高活动的实效。本学期将继续开展组内的“一课三评、三课一议”活动,采用轮流展示形式。同时教研组还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指导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组织好教研组的公开教学活动,同时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抓住平时的教学效率,不盲目追求教学上的花俏,扎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理念。
在社会变革、教学转型时期,最大的困难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水平不断地面临挑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1、学理论文章。我们要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实施》、《走进新课程》,细细研读,办公室随时印发一些理念较新的文章给各位老师,使老师们能从中汲取养分。以此切实转变观念,把握精髓,少走弯路。
2、学习他人的教学案例。多看一些他人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变革。办公室印发课改案例供老师们学习。
3、多看、多听他人的课。俗话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把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老师上的录象课放给老师们看;多组织老师听课,积极开展听课活动,让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议,看到自己的不足,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念真正化作广大教师的具体行动,从而确保课改落到实处。
(四)、强化电子备课,改革备课方式
1、我们要继续强化电子备课,把定时的电子备课和随时的电子备课结合起来,认真钻研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大研究力度,对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备课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采取“电子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方式,大家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减轻教师的负担,为教师提供“充电”的时间、空间。继续开展教学反思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2、优化手段,紧紧抓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优势,着力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现代教育设施和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步伐。
通过这些措施,强化教师的学习热情,全面优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五)、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课堂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和实现的根本标志,同时也将意味着新课程的成败。我们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要求各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有针对性,以集体备课,一人授课、大家评议,通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方式,群策群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举行青年教师“新理念、新模式”课改汇报课活动,以展示新课程的无限魅力。
1、主研一个课题。我们要课改组的每一位教师明确一个课题,通过平时的学习、实践、反思,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2、上好一节研讨课。既然是研讨课,就不求面面俱到,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只希望教师能围绕所确立的课题,在某一个方面甚至某一个环节作一些探讨、作一些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就可以了。一个教师上研讨课,其他教师也要当作是自己的事,可以在课前出谋划策,听完课后,给予真实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过程,无疑会给上课教师及听课教师带来很大的提高。本学期要求各年级新课程的教师至少在组内上研讨课一节。
3、开展一次评优课活动。我们初步拟定在5月份进行课改实验老师评优课活动。
4、养成反思的习惯。课改实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成功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写成教学论文,每学期写两篇教学论文。
5、本学期,将根据参与活动、上课质量、文章质量和学生反馈意见等情况对实验教师进行评估,从中评选出课改先进教师。
(六)、努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们坚持从我校的实际和优势出发,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全面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一年级开设行为养成教育训练课,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二年级开设“法眼看世界”的法制教育课,使学生从小学习法律常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小学生。三年级开设“读古诗、学做人”的诗歌欣赏课,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四年级开设“做卫生小卫士”的卫生教育课,使学生懂得一些简单的卫生常识,增强卫生意识。五年级根据我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开设“走进市场”的社会实践课,让学生通过走进市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此外一至六年级还将继续开设各种艺体课。
(七)尝试教学评价改革。
1、评价目标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入手。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占80%,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四者同时参与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可以用自评、他人评、学生评、学校评四者相结合,至于比重如何,将在本学期作进一步的探讨。
3、评价方法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重在真实、鼓励。可以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知识、解题能力等方面可以给予量化,而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操作、说话、朗读等方面则可以给予定性评价,即可以用言语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并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
(八)做好课改研讨和经验交流。3—4月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优活动,6月份组织开展第一次以师生评价、远程教育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为重点的课改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每学期教师人均承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公开课不少于2节,进行校内优质课评选活动一次。
通过听课,组织教师观看直播课堂等方式,充分借鉴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拿来与创新并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在师生平等互动中,师生共同发展,努力探索一条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路子,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芹河明德小学
2008年8月
第四篇:新程改中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新程改中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万分欣喜。然而,在这喧哗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
第 1 页 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
第 2 页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page]-->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多少教学的价值。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其有效性是可以分析和评判的,而在一般层面上概括,则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又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综观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发展历程,从“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到“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学习”,再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显现和提升.细读《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其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因此,我们的课堂很有必要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这一过程应具有情境性,组织有序性,参与性和实质性。过程的情境性是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的情境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一
第 3 页 种内在学习的需要,主动地去参与,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地把握学习的内容,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过程组织的有序性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智慧,科学机智地进行调控.精美的过程预设,需要组织的有序,才能珠联璧合,真正发挥过程的最大有效性.假如组织不当,就会使过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教师过程组织方式的单一,教师缺少引导的教学技巧,往往耐不住急于把“真理”呈现给学生,对于发生在课堂的意外,不能合理地利用教学机智等等.过程的参与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它体现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因此,教学过程还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参与程度深入,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使思维深化,感悟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过程的参与程度在显现层面上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过程情境创设和有效性的过程组织。
4.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第 4 页 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研究功能,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 5 页
第五篇:解 读 新 课 程 改 革(讲话稿)
解 读 新 课 程 改 革
新华中学师范分校校本培训
主讲:朱从尧
正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近两年了,大多数教师虽然能够按部就班的推进新课程的教学,但是对新教材该如何驾驭,为什么会这样编排存在些许疑惑;以致教学中有些不适应,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了端新书走老路的做法,甚至干脆抛开新教材,完全按照老教材进行教学。这些做法也许能使知识方面达标,却完全背离了新课改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理念:。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理解新课改,没能吃透新教材。今天,我就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肤浅认知和同行作个交流,以期共勉。
一、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二)、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三)、新课程“新”在哪里?
第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第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的八大重要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可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
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
七、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
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新课程改革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它面临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2001年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来到上海考察中国的科学课。上海市安排了一位特级物理教师为其授课。这节课上,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当老师宣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听课的美国人却面无表情,当中方人员询问对这节课的印象时,美国老师说:这节课上的所有问题学生都会了,这节课上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能说美国教师的评价就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从中启发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就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讲,正如一位留美博士生回答他的中国导师所说的话:美国教师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中国教师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要知道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都始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
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八、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三、对新课程改革的解读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三、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不等于考试、测验。
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育作为文化,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七、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八、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九、“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十、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发展、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