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的绿色
故乡的绿色
我喜欢这故乡的绿色,绿色是生命的乐章,充满了鲜活的气息,让人感觉生机勃勃。
闲暇时刻,我们一家人总喜欢在三贤大道上漫步,感受着被绿色装扮的城市,感受着那一抹抹绿色带来的清香,感受着对故乡依恋的淡淡情结。
我的故乡——美丽的介休,俗称三贤故里。每天清晨,她披着绿色的衣裳,迎着初升的太阳,张开她那健美的臂膀拥抱着八方来客。
故乡的绿在山峰——闻名遐迩的绵山,山上郁郁郁葱葱,她绿的让人无法抵挡,一颗颗树木高大挺拔,一团团绿叶象一簇簇云朵在山间环绕,山坡上的草木摇摆着翠绿的身姿,一阵风吹来,绿影婆娑,此起彼伏,煞是诱人,而相连的一座座山峰也都是绿草苍苍,逶迤绵延,彰显着生命的绿色。
故乡的绿在公园广场,美丽的迎宾广场绿树成荫,东城的街心公园芬芳素雅,西边的汾秀公园重柳婆娑,南边的火车站广场鲜花竞相绽放,北边的北坛公园青山叠翠,湖光十色。而新建的汾河湿地公园更是流水潺潺,绿草如茵。人们被绿色包围着,笑容洋溢在面庞,伴着轻快的音乐说着笑着,享受着美丽的生活。
故乡的绿在马路两旁,漫步于街头,绿意盎然,广场绿地令人满目生辉,郁郁葱葱的冬青、松柏四季常青,万绿丛中有鲜花竞相绽放,三贤大道、北坛路、绵山路、新华街......,一颗颗大树像卫士一样立在两旁,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给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华灯初上,一盏盏路灯象是一颗颗星星装扮着宁静的夜空,万家灯火闪烁,整个城市笼罩在安宁祥和的气氛之中。
置身于这座美丽的城市,谁又能曾想到十几年前的她曾经是满目疮痍,听大人们讲昔日的介休,一座座低矮的小平房在城市里拥挤,马路上树木零零星星。天是灰蒙蒙的,风夹杂着尘土飞扬,城市外环的道路坑坑洼洼,遇上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而十几年后的她,旧貌换新颜,十几年的开拓创新,十几年的岁月流淌,辛勤的介休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丽的家园,一路艰辛,一路汗水,她象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创造了奇迹般的今天。
而如今穿梭于大街小巷,仿佛置身于一条条绿色的长廊,漫步于绿树鲜花的海洋,抬头望去,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贪婪地吮吸着新鲜的空气,这蓝天碧水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呵,我爱这故乡的绿色,我爱故乡勤劳的建设者!
第二篇:故乡(范文)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学习难点:
1、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
2、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3、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5、理清课文结构.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展示质疑问题
(1)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2)分析本文结构。(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内容,加油!)
(3)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三、互动探究
1、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
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
(1).闰土的变化: ①肖像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语言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神态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动作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性格的变化: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杨二嫂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
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变化: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变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市民。
2、“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为什么
3、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
4、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5、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何理解?
四、达标检测
(一)、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瓦léng()jìsì()()装jiàng()獾()猪 脚踝()chī()笑
zìsuī()()深黛()wǎng()然 阴huì()xiāo()索 秕()谷
(二)、填空:
《故乡》选自《 》,以 为线索,按照“ 故乡 故 乡 故乡”来安排情节。文章主要运用 手法来突出主题。
(三)、阅读《故乡》中的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③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这三段文字都属于 描写。
2.①段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景象,其特征是,集中表现这个特征的词语是。这段还描写了人物 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对于表达人物心情起到了 作用。
3.②段的描写,其中与①段中“苍黄”相对应的词语是。两段景物描写形成了。对照①段,回忆全文,可以看出②段要突出人物的什么感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用括号里的?为什么?(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阴暗)了……
(2)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
5.第③段写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①②段分别选用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为什么这样选用?
五、迁移应用 月是故乡明
雪儿是迫不得已才去打工的。她今年26岁,标准的美人样。她来美国读博士前压根没想到消费竟这么高。很快,她带来的钱就花完了。经人介绍,她来到一家“中国餐馆”打工,想利用晚间闲暇赚点费用。餐馆很大,很华丽。老板是位台湾人,男性。四十上下光景,脸上极少有笑容。有人告诉雪儿,老板为人很冷淡,很无情,也很苛刻,谁若不好好工作,他马上就炒谁的“鱿鱼”。雪儿有点担心,生怕做不好。尽管在国内她是一所名牌大学的讲师,但现在是在美国,她知道像这种业余的工作也确实不易找。
雪儿每天晚上都去那家中国餐馆做工,她的工作是勤杂工,扫地拖地刷地洗盘子,哪有活她往哪去,报酬是每小时10美元,每晚3小时。初次上班时,老板看着她,目光很冷酷。老板严厉地说了句:“别让我不满意!”雪儿无语。但她干活很认真,也很辛苦。老板监视得很严格,经常幽灵样悄无声息地出现,大声斥责想偷懒的雇工,冷冷的目光会令雪儿心悸。雪儿想:可别出事了。然而一次刷碗时,雪儿稍不留神,一只碗脱手摔碎了。老板出现了,幽灵似的,一顿痛斥后摔下一句话:“今晚你白干!”挨了一顿臭骂,外加损失一晚30美元的报酬,雪儿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作怨言:“哼,周扒皮,黄世仁,资本主义的台湾佬,还中国同胞呢!”然而一想,也怪自己,不该这样大意。此后,雪儿干活愈加仔细,也再没有过差错。
一晃雪儿在这打工已有两个星期了。一天晚上,同事告诉雪儿老板在后厅叫她有事。雪儿很紧张,心里忐忑不安,不知又怎么了。到了后厅,老板抬头看了一眼雪儿,冷淡地说:“从现在起,你到前厅当招待。记住:顾客永远都是对的!”雪儿这才放下了心,暗想:当招待要比勤杂工轻松得许多,而且还常有客人给小费。她太需要钱了。远在国内的父母重病卧床已经多年,家里债台高筑,弟妹上学读书也都需要钱,而自己更需要钱。雪儿有点感激老板了。
雪儿在前厅做招待工作依然很认真。她美丽、热情、勤快,博得了许多顾客的称赞。一个月夜,雪儿刚到不久,进来了几个牛仔模样的美国小青年,要吃中国菜喝中国酒,并点名要雪儿服务。雪儿微笑着说:“乐意为你们服务!”领牛仔进入雅间后,雪儿端菜上酒着实忙乎了一大阵。牛仔们很满意,也很兴奋,不一会儿便有了几分醉意,对雪儿动手动脚。雪儿很紧张慌乱,她拼命挣扎,竟一下子撞翻了桌子。桌子上的碗、碟、杯子摔了一地。牛仔们一愣,雪儿趁机逃出来报警。很快,警察赶来了,把滋事的美国流氓带走了。雪儿茫然地站在柜台前,心里很委屈,眼泪也流了下来。老板出现了,盯着雪儿,目光冷酷如冰。雪儿想起老板说过:顾客永远都是对的,而且自己撞翻了桌子,摔碎了那么多东西。雪儿心里很清楚老板会怎么做。但她想到自己没有做有损人格、有损国格的事,心里也就很坦然,很镇静。她知道自己该辞职了。雪儿抬起头走向老板,掏出老板刚付的100美元的酬金,连同这几天来客人给的小费,一股脑儿塞给老板,很平静地说:“这些,赔您!”说罢,雪儿毅然转身向大门走去。
“等等,小姐。”老板喊住她,声音第一次这样温和,雪儿站住了。老板追了过来,说:“你能不能继续留在这里,我每小时付你30美元!”雪儿很诧异:说:“我得罪了顾客,还摔碎了那么多的东西!”
老板笑了,第一次笑了,笑得很温和。老板说:“你做得对,小姐!”接着,老板一字一句,声音颤抖着说:“咱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老板的眼里蕴满了泪水,一脸虔诚的样子。
雪儿看着老板,心头一热,泪便如泉涌而下。那一刻,窗外月儿正明,俨然故乡的明月…… 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六、课后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会有怎样的命运?请发挥想像,为他们写一个故事。(100字左右)
9参考答案
一、自学质疑
2、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3、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其中闰土是文中的主人公。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第一种类型:以“闰土”为代表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是属“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他们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
第二种类型: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同样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小市民”形象,是属“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他们依然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在鲁迅笔下,如果说对“闰土”类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那么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更多的就是痛斥和批判。第三种类型:以“我”为代表的在“沉闷铁屋子”中被惊醒的,开始独立思索人生社会,是已经觉醒了的,但在生活重压下又难免软弱,在黑暗现实中又难免彷徨而无路可走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是属“辛苦展转而生活”的一类。在小说中,“我”并非仅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忽视不得对“我”的形象分析。
6、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第三篇:故乡及其他
故乡及其他
故乡对我越来越是一种疼痛的隐喻,让我在难眠的夜里才能清晰地思恋她,在疼痛中用梦境中般的画面将它拼凑起来,零碎而散乱。
在故乡,我们把爷爷的父母才称之为祖父母,高于《现代汉语字典》对祖父母的解释,那是一种对宗族诞生、传承、亘绵的渊源的尊敬。得知,祖母去世的消息时,我和父亲正在遥远的陌生城市中挑选着廉价劣质产品中的实用之物。祖母是病逝的,何种疾病未有提及,但没有住院,没有手术,想来也少有痛苦,倒也令人安慰。
父亲早在我刚懵懂世事之始就远离了故乡;在家侍奉老祖母,这一宗族最高长辈的是年逾六十的二爷爷夫妇俩。后来,母亲曾在我面前提及过一次,说她还在老家的时候(母亲是在父亲离开一年后又才到父亲所在的城市),一次,行动不便的祖母半夜起床,摔倒在地,竟无力呼救,直到第二天临近中午时分才被前去送饭的二爷爷发现;扶起来,躺下,喝过几口热汤,傍晚时分倒也恢复过来。又曾一次,母亲对我说,祖母曾悄悄对她说过一次,让她跟二爷爷说,给买点感冒药吃,不想二爷爷的回答竟是:“感冒嘛,老年人常有的,扛扛就过去了!”现在,老祖母终于合眼西去,离开了这个以她最高的宗族,离开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去了那永远逸适的极乐之地,享受更多的安详;或许,对她,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吧!
也难怪,二爷爷,一生劳作,子女四个,成家之后各奔东西,三五年少有音讯,难得团聚一回,却又因为鸡飞狗跳的皮毛之事,婆媳,父子争吵不休; 六十多岁的他,也不过和二奶奶,一对风烛残年的夫妇,同守一栋破败衰微的老房而已。
父亲对我讲这些时,我一次次在他停顿之时,为他斟满面前的酒杯,再小心地给自己倒上半杯,小呷一口,辣!母亲早已歇息;哥哥在一旁打着瞌睡,一天超过10个小时的不断重复的机械般的劳作,早已让他疲惫不堪;只是面对我的归来,父亲显得很高兴,很兴奋,有说不完的家常唠叨;我正襟危坐,认真地听着。
蚊子,嗡嗡地翻飞之声在墙角微微地响着;面前的蚊香,随着风扇的转动忽明忽暗,亦如父亲口中不断的家事,世事,故事。
这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父亲再没回过那令他愤懑,让他受伤,让他疼痛,却也让他怀恋的故乡了!故乡离他很远,他走得更远;双鬓已经见白,头顶业已开始脱发;不知不觉,父亲已经开始老去,因为我们兄弟已经长大;他总说,不想再在外奔波了,是时候回老家去了,回去养上两头猪,过年你们回来也有个歇脚之地啊!却又总不就见他动身,毕竟我还没有自立。父亲是为了我在坚持,在苦熬,若不是我,他早已回去了。虽然家中爷爷奶奶早已去世,但也应该回去拔拔坟头的杂草了。
于我,故乡则早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样图腾,甚至,我不是出生在那里;但命运注定我离不开那里,注定我必然回到那里,只是尚不知在何时。
父亲离开故乡,最早的离开,是一种意外,更是一种必然,其后变成了一种不幸的预言,带来的是父亲一生挣扎的生的希望;就在这在意外之中,父亲剪断了生与死这颗炸弹的静电源,让一切在危机中生还了,却也留下了全家人生命中一种钢铸般永恒的裂痕;更注定了他一生的不易和艰辛!
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不,应该是还要小,才不过17岁!
17岁那年,抛下一大堆破布碎纸,父亲背起自己设计,拼合的缝纫机支架,踏上了去云南的路,带上的仅仅是太过年少就过度劳作而引发的伤痛;而后就是那个他左手拎提的缝纫机一针一针缝制了他大半生的命运,心酸、悲苦和一个被喻为温暖的 “家”的字符。在云南的日子对他,或许,是快乐的。至少我这样认为。毕竟,13岁小学毕业的他并没能在我们那古老的村落中得到一个渴望成功的少年所应被给予的机会;或许,可以责怪富农出身的祖父没能留给他的子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存的太多空间。而在云南,父亲至少不用用自己还未成熟的肩头去扛那分他还根本无法承受的分量,更不用再一次因为雨中劳作给自己多留一块永远一生伴随的风湿。稚嫩的肩膀扛不起负担千斤石头的木杠;树林玩耍挣得的工分,无论如何也换不回足以填满一个骨节拔长的少年之腹。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认识了镇上的裁缝,没钱拜师学艺,父亲如何偷艺成功,他至今不言,我更无从猜测;没有剪刀,就用奶奶的老铁剪;没有布就找废纸;在剪烂一堆废纸之后,父亲决定走了!而那台缝纫机从何而来,他从不提及!
17岁那年他走了,离开了他生活17年的古老村落;爷爷奶奶没有太多阻拦,子女八个,用什么挽留,留下又做什么?
父亲没有给我讲述太多他在云南的生活,只说云南的白族女人很漂亮;说云南的乞丐,却有枪;说他在云南时,睡在垒垒的麻袋装的花生上,随手抓一把就可以吃;跟房东去砍甘蔗,套上马车,一望无际的全是甘蔗,随便砍倒一根就可以吃,甜得让人舌头发腻;回到老家后,蹲在门口吃完奶奶做的南瓜饭,他把碗放在台阶上一旋,碗就呼呼地转了起来,却又掉下台阶应声而碎;惹得奶奶一阵骂声!
数年后,父亲回家和母亲结婚,再后来有了哥哥!
母亲随父亲去了云南,在昆明的医院里给了我生的权利;对此父亲对儿时的我总是说我是在枯草堆中捡到的;直到十多岁,我在清理家中杂物时在一个塑料袋中找到自己那印有我右脚脚掌的出生证明时,我才坚定了自己不是捡来的。
然而,对此,姑姑却给了我另一种解释,我不是捡来的是买来的。
80年代中期,四川的计划生育政策进入了一种“上房揭瓦,进圈哄猪”的强制执行状态;已有了哥哥的父母没有任何借口让我来到世上,除非交得起罚款,巨额的罚款。躲在厨房的父亲一言不发;头发见白爷爷拿着1280块钱,当着一同前来收超生费的三十多位计划生育干部的面,颤颤微微地把钱交给了计划生育主任。“人都走了,你爷爷还望着坝边的路口,双手抖个不停。”这是姑姑的原话。就这样,直到六岁,上了小学,我仍未能分得我应有的一份田地,那是一个农村人生活的根本。于是,我理所当然地被四围的人称之为“黑人”,也就是没有土地的农村人。
或许,造化弄人;或许,苍天有眼;除了没有土地,“黑人”的我 什么都比同年龄的小孩强,比他们听话,比他们懂事,更在重要的是,不到六岁就上学的我成绩好得让同村人咬牙切齿;十二岁那年,我考上了区重点中学;当时那是何等的荣誉啊!
可惜,这一切爷爷奶奶都不曾见到。爷爷在是在吃了一碗冷饭后病发去世的。至少,现在我们一家人能这样很轻松地谈及这个让所有农村人都忌讳的话题----死亡。虽然这对于我和哥哥来说意味着很多,很多。
为了给幺儿修好安家之所,和众多有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思想的中国农民一样,爷爷想在有生之年给远走新疆的幺叔盖好房子。在自己患上食道癌,动过“改道”大手术之后的爷爷仍旧固执地一个人在留给幺叔的房胚上翻石上墙!就在那天中午,吃过我和哥哥热糊的冷饭之后,当天晚上爷爷再次犯病,并住进了医院,从此再没有起来过;住了近半年的院后,到底还是没有熬过来。直到下葬,幺叔仍在新疆,没有回来;等到丧事办完,新坟长草,一汪眼泪的幺叔无论如何要把奶奶接到新疆以尽孝心!
父亲没有阻拦。
第二年末,堂叔领着奶奶从新疆回来,却又几乎在县城把奶奶走丢;奶奶已经中风,神志不清了。住了三个月院后,无效,回家疗养,衣食不能自理;我和哥哥端着碗给她喂饭,喂多少吃多少;奶奶笑得像小孩,却又把屎尿撒在床上;母亲就每天给奶奶换洗床单被套,洗头擦身,父亲也只能留在家中照顾奶奶!又一个三个月后,奶奶去世了!临走,脸胖得像个弥勒佛,没有半点痛苦,邻人都说这个老人有福;父亲母亲却只是默默流泪,叹息。
两位老人相继的生病,住院,去世;父亲母亲早已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然后欠债累累。这三年时间父亲再没有离开过养他的故土半步,只是每日不停奔走于医院和农田之间;三年来,父亲母亲都瘦了,更熬苦了。
亦年,我考上重点初中,哥哥考上中专技校;已经收了十二天稻谷的父亲,和母亲商量,明年开年无论如何都要出去了!整整十二天的水稻收割,头顶烈日,双手不是只是摩起老茧,而是摩穿皮肉!我永远都记得收完的那个傍晚;因为是最后一天,我也去了;割下最后一镰,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收完了!”
记得,当时,请人收稻谷是每人每天不到十五元。
开年,父亲背起他远走的行头,跟随及几个工友,在一个招工头的带领下去了南方的南方,去到了现在生活的城市,再没有回过老家;又一个第二年,我被寄养在姑姑家,母亲也去到了父亲所在的城市!我一个人在家念完初中,顺利考上重点高中,再考上大学,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你到这里来过暑假吧!” 姑姑说“去吧,去看看,都五六年没见过你了,都快不认识了!”
六月高考之后,我也踏上了南去的火车,一个人背着小书包,一脸的幼稚,告别家乡曾同欢同乐的哥们儿,高别仍在家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堂叔,姑父,告别仍不知世事的弟妹,告别教导我多年的恩师,告别怀想中的梦中情人,告别记忆中的永远的故乡,告别一个符号,一个意象,一种隐痛!从此再没有回去。
时间不能暂停,生活没有快进,又一个四年过去了;大学生活成了另一种印在心中的图片;找工作,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中赶公交,谈待遇,签合同,打电话给父亲,问“爸,舍不舍得我出去,到别的地方去工作?”
“不想回老家吗?”
“回去?老家没工作啊!何况这份工作有出国的机会!”
“噢——”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停顿了很长时间;我也再没有说话。
父亲舍不得!
是啊,养了二十多年,却少有父子相聚,好不容易相见了,却总是在一个四围孤立的社会,我们不过别人眼中的异类而已!我明白,父亲这些年为我,为这个家的艰辛和操劳,深感对他的感恩却难于启齿;父亲也明白这些年来我一个人孤立成长,没人管少人导的不容易,却也总是埋于心底,从不轻易显露。
四年级那次寒假回到父亲所在的城市,父亲就不停地说,不想再在外奔波了,想回老家了,在外,人也老了,比不过年轻人啊,回家去,你们过年回来就是了。我无言对之!
又要走了,吃过午饭,端碗回厨房,看到母亲默默地用衣角擦眼睛。心里酸啊-----好不容易聚到一块儿,我却又一次要离开了,而且要走得更远,走得更长。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自己也见老了,可是心里总还是放心不下,好不容易有个看似走出了农门的儿子,却要走得远得让人难以接受,而且马上就要起程离开了,自己就要亲自送他出门了,母亲心里又怎么不酸呢?或许,不忍见分离;或许,相信儿子,父亲极少送我出门,每次总会借故走开;这次也一样后,父亲没有送我出门。走了,转眼之间,我们长大了,也都要走了,母亲都还没来得及做好思想准备。
听堂叔说,老家已经没有多少青壮年了,每年他一人耕作近十个人的田产,老家大院中住的也只有些老人和孩子了,家里的老房子已经塌了,四野的田地都已长满了蒿草,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几年难得有人回家,一切都破破烂烂的;好在农业税已经免了,不过猪肉价格也都上涨了!
父亲想要在这个时候回去,我不知道该不该劝阻,如何劝阻;是该让他在外继续这持续了几十年的辛劳,还是让他回到破落孤寂的老家,和母亲独守?我难于抉择,不敢抉择。可惜自己尚未能赚得一分一文,又如何能帮他抉择啊!他老说,老房子塌了,他要回家去把他走时未能完工的那栋“新房”(已经十余年没人住,早已风吹雨淋破旧不堪)修好。是啊,毕竟农村人一辈子三件大事“为儿子娶媳妇,为老人送终,再修一座房子”。那座未完工的房子始终是父亲的一大心愿啊!然而,这些年东奔西跑,再加上我愈来愈大的花销,物价上涨,工资不济,父亲又哪里来的积蓄去了却这个心愿啊!每每提及此事,我也只是说“爸,再做两年吧,等我工作定了,你们再回去!”
又该打电话给父亲了,拨通号码却不知道该说什么,问声还好吧!回答总是老样子!自己心中一堵一堵的,鼻子一酸,泪到底难止!古老的村庄愈发破败,失了人气,没能保持它的曾经的活力,总是人去人亡,曾经未能给父亲成功的机会,过去蚀刻了父辈的人生轮廓,如今又不能给我们自由飞翔的空间,却注定给我一副解不开的枷锁。
故乡啊,故乡,想说爱你,可我拿什么爱你?!
都说故乡是因为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以前父母不在故乡,我承认故乡就是那个养育我的地方;现在父母想要回到那个地方,而我却感受不到故乡的存在。
后记:终于我写完了这篇让自己堵了很久的文字;真的很久没回老家了,可回去又能如何,又干什么?只是父亲终究还是要回去,那么我会在他回去之后再回去看看的。
第四篇:《故乡》
全文共6000多个字。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同时还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对“故乡”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个人就已经与它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联系。童年、少年与“故乡”建立起的这种精神联系是一个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后来的印象不论多么强烈都只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生的,而且不可能完全摆脱开这种感情的藤蔓。具体到《故乡》这篇小说中来说,“我”对“故乡”现实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时已经产生的感情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我”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时形成的这种印象叠加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多种情感的汇合、混合和化合。这样的感情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不是色彩鲜明的,而是浑浊不清的。这样的感情是一种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的感情,不是通过抒情的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它要从心灵中一丝一丝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时间,需要长度,需要让读者会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体验。这种没有鲜明色彩而又复杂的情感,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忧郁。忧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不强烈又轻易摆脱不掉的悠长而又悠长的情感和情绪的状态。《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
第五篇:故乡
如果说遵循在哪儿出生在哪儿成长哪儿就是故乡的原则,那么广安这座城市,就是我孩子的故乡。相应的,有山有水的川东小镇罗渡,则是我的故乡,而距离罗渡镇有两袋烟工夫的广罗乡,就是我父亲的故乡。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起来,我是生在老广安县城、成长在罗渡镇的,这让我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纠结,因为这与“故乡”的概念有点冲突。但只要想到我为什么会
在广安县城出生,或许我就不会感到纠结了。据母亲讲,她生我的时候遭遇难产,没办法,所以只得不畏艰险不远万里地跑那么远去生产。母亲说,别的孩子出生时是头先出来,我却是反着来的,属于逆生儿。
话题说远了,还是说我的故乡。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我的故乡还是罗渡镇,广安,只是个插曲。更何况,曾经当教师的父母颠沛流离,最早还在中和镇待过一段时间,据说我还丁点儿大的时候,也在那儿待过。故,中和,也是插曲。主旋律,终究还是在罗渡镇。
面对孩子的故乡、我的故乡、父亲的故乡的问题,我就在想啊,这故乡,看来也是针对当下而言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记得多远?那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故乡,我们又尚能记得多少?比如,祖父的故乡,曾祖父的故乡,曾曾祖父的故乡,估计,早就是一本天书了。穷苦百姓嘛,一没家谱,二没闲情逸致,谁还知道祖先的故乡?反正,大不了在中国,这也不算忘本了吧。姑姑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倒。”偶尔想起姑姑玩笑时说的那句家乡俗语,我就想笑,但不会笑出声来,笑过之后也会觉得有点小难受。是啊,那句话如此押韵滑稽,如此精辟入里。
于是,我就开始想父亲的故乡。
如果说川东的石头马路是一条逶迤可爱的腰带,那么我的故乡们,就是一位身着锦袍的中年汉子,胖墩墩的,笑眯眯的。父亲的故乡,我的老家,就镶嵌于这根腰带上,像一颗闪烁着光泽的宝石。不过,我更觉得它像一粒豌豆。我们老家方向流行一种豌豆糕的小吃,油炸的面饼,豌豆嵌在其中,黄澄澄、脆蹦蹦的,感觉好极了。
父亲的故乡就在马路边上。曾经记得即将进入小路的口子上,横放着一尊巨大的圆滚滚的石墩,有点秋天的草垛子的感觉,现在已然没有了,自然,那里就不常有秋天的爽朗了。父亲的老房子早没有人烟的迹象,只有祖父祖母的坟茔还永久地隐匿在那里的竹林里,除逢年过节偶尔去烧纸钱,我几乎很少再涉足。慢慢的,似乎那里已经距离我非常遥远了,只有在偶尔安静的瞬间,它们会倏儿的一下,闪进我的心里。
面对着孩子,我也会想,你们快快长大吧,一定要幸福地生活,将来,你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记不记得我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