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聆听大师的智慧声音 触摸小语的精彩瞬间 华东六省一市语文观摩感受
聆听大师的智慧声音
触摸小语的精彩瞬间
——参加“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歙县新安小学
吴恒仁
平凡教师,真正布衣,一直“宅”在教室,教学生活的空间十分逼仄。工作十几年,没有走出校门听过课,更没有参加过如此高规格,高品位的语文观摩研讨活动。这次参加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观摩教研活动,给了我无限回味,令我茅塞顿开。读书,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那么,这次观摩研讨是和小学语文的顶级智者在对话,既开阔了小学语文教学视野,又破解了自己教学中的许多迷惑。
聆听大师智慧声音,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谈谈点滴感悟:
一、灵活处理教材,巧妙运用课程内容。
教材是范例,是样本,可我们往往把它看做“权威”,对它依赖性很强,不敢解剖肢解,不敢添枝加叶,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次校内听课,同事觉得加“※”号的课文就必须一课时完成,结果拖堂十几分钟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评课时就说:“略读课文也可上成精读课文,反之亦然。”他说:“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巧妙运用课程内容。在名师的课堂中,就凸显了这一点。
“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课堂教学”不等于“课本教学”。语文教材的处理是有艺术的,观摩研讨活动中的教师都是艺术大师,他们对教材的处理、雕琢,对课程的理解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如:
陈曦老师教学《全神贯注》时,就把第二自然段作为学习重点,从这里挖一口“深井”,然后蔓延开来,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谭姗姗老师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在初读课文就给学生一个问题:找出描写水的句子。这样安排,学生一下就抓住了“空中满是盛开的水花,一朵朵晶亮耀眼。当水花和那红艳艳的凤凰花瓣一起飘落的时候,就激起了一串串笑声,沿着大街小巷流淌。”这一片段,然后引入情境,感受喜庆的氛围。在第四环节中又让学生抓住“描写周总理”和“欢笑”的语句来读,看似打乱了文章的节奏,其实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线索。在学习完“总理欢笑着和阿果阿岩泼水”片段,让学生分角色复述这个欢乐情景。后面又回读第二自然段,深化怀念之情。她们灵活处理教材,设计显得十分巧妙,步步推进,层次分明。徐凤老师教学《井底之蛙》时,设计了“迁移对比,感受‘大’乐”这一环节,把古文引入课堂,让学生比较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拓展了文本,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更加精彩的是钱熠华的整合课——《天火之谜》与《诺贝尔》,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地钦佩钱老师的胆识和创新精神。他以《天火之谜》和《诺贝尔》两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异同,辨析侧重写人和侧重叙事的文章如何选材和安排材料。他不局限于教材,引进课外阅读,精心整合重组,两课同时教学,打破常规课程观念,另辟蹊径进行语文教学,把主题单元课文横向比较,甄别,联系,还把读文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读文后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归纳小标题:“雷暴可怕,探究雷暴,避免雷暴”;“受奖仪式,发明炸药,遗嘱设奖”,通过分析小标题,学生自然就知道一篇侧重叙事,一篇侧重写人。然后紧紧抓住“实验情景”,逐词逐字研读,分析两个细节的写法,感悟细节的层层推进。通过对比阅读,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难点很容易就解决了。从设计到教学,无不显示出钱熠华老师的睿智和胆魄,既让人欣赏,又给人收获。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三者互相联系与制约。只有艺术地处理教材,巧妙地运用课程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丰富多彩,熠熠生辉。
二、重视文本理解,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研读文本,和文本对话,语文是“诗”与“思”的解读,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指导学生学习的。在后来的语文教学中,我的教学策略发生了变化,在语文教学时不断地运文本展开了语言文字的实践。在一次公开课后,我听一位老师说:这样的课,学生会运用语文,考试不成问题。我当时听了有些郁闷,难道我的语文教学就停留在应试的阶段。一直疑惑不解,但还是我行我素,不搞花里花俏,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实践,带着疑惑踟蹰地前行。在这次观摩教研中,小学语文专家马建明、吴福雷的点评彻底地为我解脱了“罪名”,让我豁然开朗。马老师在点评中说了四个思考:一是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的美丽转身,加强语言的运用;二是教材内容到课程内容的美丽转身,促进语言的运用;三是由教师占位到学生学习的美丽转身,加大语言实践的容量;四是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美丽转身,拓展语言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钱熠华老师的整合对比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天火之谜》一文,钱老师紧抓“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他的手臂一阵发麻”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诺贝尔》一文,又是抓住“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来学习,让学生知道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写的。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本,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读写紧密紧密结合起来了。充分关注文本的表达,学习作者的表达,进入作者的写作状态,借助文本训练学生的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曦老师教学《全神贯注》时,有一个环节是自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听后填空猜词,训练学生的听力,通过听读课文,捕捉文本信息。孙一敏老师教学《草原》中,和学生一起感受了草原美景,领悟了老舍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后,出示画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写文章,学法和训练紧密结合。纪凌老师的《燕子专列》的导入就别出心裁:老师说内容,学生根据意思说含有“专”字的词语。“专门经营某一主牌商品的店——专卖店”“机关单位或个人专用的车——专车”„„这一环节表面看是游戏,实为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专列”的意思,还渗透了生活语文,运用语文的理念。
从理解文本,到语文实践,是一个美丽的转变,加强语文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又沟通了语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使语文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言语实践场。
三、简约使用课件,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发展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在我们日常的公开课中,精美的教学课件迷惑了我们的眼睛,也迷惑了学生的学习,课件的展示成了课堂的主旋律。由于课件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由于课件的大容量,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由于太多的资料链接,耽误了宝贵的自读自悟时间。
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由于链接了一些课外阅读,引进了鲁迅生活的一些背景资料,这样学习容量明显加大,导致学生自读自悟时间不够,整堂课显得仓促忙乱,蜻蜓点水。显然,课件播放束缚住了我的教学,并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在这次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约而不简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蔡春龙老师的《写童诗》一课,蔡老师先用课件出示几幅“云”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然后指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还可以用一两句来描写云。并从云的形状、颜色、功能等引导学生想象。从图片到语言,从形象到抽象,课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纪凌老师教学《燕子专列》的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出示表格图,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牵引作用,学生很快就从课文找出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学生整合一翻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课件很实用,效果明显。
最让我欣赏并值得借鉴的是徐凤老师的课件设计,她教学《井底之蛙》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设计了一个虚拟人物——“丁丁”,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丁丁”就会出现。如,在“学生默读课文,在旁边作上简短的批注”这一环节中,四年级的学生对“作批注”有些困难,这时徐老师就出示课件,带领学生看“丁丁”的读书笔记,“丁丁”的批注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课堂的尾声——“总结全文,情感升华”时,采用幻灯形式出示“丁丁”这一节课的所有课堂笔记,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总结,还给了学生一个如何做语文笔记的读书方法,“授之以渔”,巧妙而精彩。
在这次观摩研讨活动中,老师们的语文课精彩纷呈,他们课堂语言丰富,不仅风趣,还很新潮,如“元芳,你怎么看?”“读词接龙用航母舰载机起飞动作——航母style”等;还有,“等待是美丽的”,课堂上要学会等待,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流程,要以学定教,注重生成;还有,教学时要从容淡定,每个环节都要学透,不能蜻蜓点水,草草收兵;还有„„
“都是好课,就是不知道听什么?”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后来专家点评时说:“听课,就是听教学主张,听教学思考。”听到这句话时,我差点拍案惊奇。专家说的“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持久阅读,海量阅读”等等,每个精彩瞬间,每个教学主张,都给了我无尽的思考和借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常听课,善学习,勤思考,敢尝试,我们的小学语文才会更加美丽!
聆听大师的智慧声音
触摸小语的精彩瞬间
——参加“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安徽省歙县新安小学(245200)
吴恒仁
平凡教师,真正布衣,一直“宅”在教室,教学生活的空间十分逼仄。工作十几年,没有参加过如此高规格,高品位的语文观摩研讨活动。这次参加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观摩教研活动,给了我无限回味,令我茅塞顿开。读书,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那么,这次观摩研讨是和小学语文的顶级智者在对话,既开阔了小学语文教学视野,又破解了自己教学中的许多迷惑。
聆听大师智慧声音,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谈谈点滴感悟:
一、灵活处理教材,巧妙运用课程内容。
教材是范例,是样本,可我们往往把它看做“权威”,对它依赖性很强,不敢解剖肢解,不敢添枝加叶,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次校内听课,同事觉得加“※”号的课文就必须一课时完成,结果拖堂十几分钟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评课时就说:“略读课文也可上成精读课文,反之亦然。”他说:“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巧妙运用课程内容。在名师的课堂中,就凸显了这一点。
谭姗姗老师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在初读课文就给学生一个问题:找出描写水的句子。这样安排,学生一下就抓住了“空中满是盛开的水花,一朵朵晶亮耀眼。当水花和那红艳艳的凤凰花瓣一起飘落的时候,就激起了一串串笑声,沿着大街小巷流淌。”这一课文片段,然后引入情境,感受喜庆的氛围。在第四环节中又让学生抓住“描写周总理”和“欢笑”的语句来读,看似打乱了文章的节奏,其实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线索。在学习完“总理欢笑着和阿果阿岩泼水”片段,让学生分角色复述这个欢乐情景。后面又回读第二自然段,深化怀念之情。她们灵活处理教材,设计显得十分巧妙,步步推进,层次分明。徐凤老师教学《井底之蛙》时,设计了“迁移对比,感受‘大’乐”这一环节,把古文引入课堂,让学生比较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拓展了文本,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更加精彩的是钱熠华的整合课——《天火之谜》与《诺贝尔》,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地钦佩钱老师的胆识和创新精神。他以《天火之谜》和《诺贝尔》两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异同,辨析侧重写人和侧重叙事的文章如何选材和安排材料。他不局限于教材,引进课外阅读,精心整合重组,两课同时教学,打破常规课程观念,另辟蹊径进行语文教学,把主题单元课文横向比较,甄别,联系,还把读文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读文后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归纳小标题:“雷暴可怕,探究雷暴,避免雷暴”;“受奖仪式,发明炸药,遗嘱设奖”,通过分析小标题,学生自然就知道一篇侧重叙事,一篇侧重写人。然后紧紧抓住“实验情景”,逐词逐字研读,分析两个细节的写法,感悟细节的层层推进。通过对比阅读,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难点很容易就解决了。从设计到教学,无不显示出钱熠华老师的睿智和胆魄,既让人欣赏,又给人收获。
二、重视文本理解,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研读文本,和文本对话,语文是“诗”与“思”的解读,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指导学生学习的。在后来的语文教学中,我的教学策略发生了变化,在语文教学时不断地运文本展开了语言文字的实践。在一次公开课后,我听一位老师说:这样的课,学生会运用语文,考试不成问题。我当时听了有些郁闷,难道我的语文教学就停留在应试的阶段。一直疑惑不解,但还是我行我素,不搞花里花俏,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实践,带着疑惑踟蹰地前行。在这次观摩教研中,小学语文专家马建明、吴福雷的点评彻底地为我解脱了“罪名”,让我豁然开朗。马老师在点评中说了四个“美丽转身”,其中一个就是“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的美丽转身,加强语言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钱熠华老师的整合对比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天火之谜》一文,钱老师紧抓“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他的手臂一阵发麻”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诺贝尔》一文,又是抓住“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来学习,让学生知道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写的。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本,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读写紧密紧密结合起来了。充分关注文本的表达,学习作者的表达,进入作者的写作状态,借助文本训练学生的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曦老师教学《全神贯注》时,有一个环节是自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听后填空猜词,训练学生的听力,通过听读课文,捕捉文本信息。孙一敏老师教学《草原》中,和学生一起感受了草原美景,领悟了老舍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后,出示画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写文章,学法和训练紧密结合。纪凌老师的《燕子专列》的导入就别出心裁:老师说内容,学生根据意思说含有“专”字的词语。“专门经营某一主牌商品的店——专卖店”“机关单位或个人专用的车——专车”„„这一环节表面看是游戏,实为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专列”的意思,还渗透了生活语文,运用语文的理念。
从理解文本,到语文实践,是一个美丽的转变,加强语文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又沟通了语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使语文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言语实践场。
三、简约使用课件,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发展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在我们日常的公开课中,精美的教学课件迷惑了我们的眼睛,也迷惑了学生的学习,课件的展示成了课堂的主旋律。由于课件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由于课件的大容量,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由于太多的资料链接,耽误了宝贵的自读自悟时间。
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由于链接了一些课外阅读,引进了鲁迅生活的一些背景资料,这样学习容量明显加大,导致学生自读自悟时间不够,整堂课显得仓促忙乱,蜻蜓点水。显然,课件播放束缚住了我的教学,并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在这次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约而不简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蔡春龙老师的《写童诗》一课,蔡老师先用课件出示几幅“云”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然后指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还可以用一两句来描写云。并从云的形状、颜色、功能等引导学生想象。从图片到语言,从形象到抽象,课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最让我欣赏并值得借鉴的是徐凤老师的课件设计,她教学《井底之蛙》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设计了一个虚拟人物——“丁丁”,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丁丁”就会出现。如,在“学生默读课文,在旁边作上简短的批注”这一环节中,四年级的学生对“作批注”有些困难,这时徐老师就出示课件,带领学生看“丁丁”的读书笔记,“丁丁”的批注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课堂的尾声——“总结全文,情感升华”时,采用幻灯形式出示“丁丁”这一节课的所有课堂笔记,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总结,还给了学生一个如何做语文笔记的读书方法,“授之以渔”,巧妙而精彩。
听课,就是听教学主张,听教学思考。参加这次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真是受益匪浅!专家说的“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持久阅读,海量阅读”等等教育观点不断地冲击着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每位老师的精彩瞬间,每个教学主张,无不给我极大的思考和借鉴。
第二篇: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反思 2011年11月17-18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关于“中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年总结与反思”的学术报告。观摩了各省市推荐的戴建荣、王崧舟等十位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取各省市小语会专家的现场点评。
开幕式是由来自张店区师生的经典诵读展示,师生们以不同的方式诵读经典,如兔子舞、竹竿舞、跳皮筋等,呈现了张店区的学校生活新奇多样、个性飞扬。
在崔峦先生的报告中,他提到了十年课改的进步与不足,课改后我们的内容丰富了,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追求一种在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对话,坚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也看到了进步,师生的教与学都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全员的评价。
但是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很多问题,崔峦先生一一做了剖析,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花哨,引入课堂资源过多,甚至丢掉了文本,丢掉了教科书,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重人文,轻语文;重德意,轻德言,课堂的有效性不高,师生的负担却比较重,师生的幸福感不强,幸福指数不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牵引过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没有充分地讨论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和自由发言的时间。针对这些不足,崔峦先生还提出了两点建议,低年级的教学是基础的基础,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间上要给予保证;再有就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改革,培养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三种能力就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文本进行解释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四种技能是朗读技能、默读技能、略读技能、浏览技能。五种习惯是自学和预习的习惯;奋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听取了崔峦先生的报告,找到了真正的课改的方向。
在听课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有戴建荣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海新秀戴建荣老师的读、唱、吟、舞更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讨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美如诗”,他将《望月》一课讲的下面的老师们都入情入境都陶醉了,这源于他丰富的文化底蕴、精炼的语文艺术和他自身的人性魅力。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出,情绪感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悟出并学会掌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绪感染“塑造孩子们的灵魂”的有效方法。
总之各位特级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堂教学课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
我会以这次听课作为契机,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能在这些大师们的启迪中不断进步。
宁阳县东疏镇西疏完小
许娜
2011年11月20日
第三篇: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淄博剧院举行,今天下午,我有幸听了四位老师的语文观摩课,分别是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全国首届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戴建荣老师的《静夜思》,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特级教师、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特等奖获得者周明玉老师的《给予树》,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易艳丹老师的《小桥流水人家》,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吉银老师的《詹天佑》。四位老师风采各异,置身于听课现场,聆听四位优秀教师精心准备的展示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教材准确到位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完美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更使我们多角度、深层次的感受到了语文的教学特点,此行收获甚多,而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戴老师的古诗教学,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戴老师把吟诵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吟唱中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可谓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细细品味,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下面是听这节课的大体记录
一、学习按照平仄规律吟诵古诗 师生书写:静夜思
(一)解题。
1、读准字音
A、生读(静夜思),指导学生轻轻地读。生再轻声读。B、正音。注音:sì 该怎么读? 一生读(声音太响)老师相信你能读好。再来。生再读(声音变轻了)C、屏幕出示《辞源》中的注释 a、谁家里有《辞源》?谁买的? b、一一讲解注释,弄清为什么读sì
2、根据平仄读
A、教学平仄,学生给诗题标注平仄符号。B、练读诗题
指名读
3、体会感情读
声调除了让我们读准字音外,还能传达一种情感,平声一般表示顺畅、开朗,仄声一般表示抑郁、压抑。课题连续三个仄声,标出心情线。指导读。
(:此处通过工具书正音,让学生了解“思”在古语中的读音及意义,平仄让学生初步懂得节奏,接着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变化多姿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引领着学生,带动着学生的情感,情感朗读就水到渠成。)
(二)赏读。
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有着怎样的心情?他是如何通过这20个字来表达这份情感的呢?让我们走进《静夜思》,细细赏读。
1、学生默写《静夜思》。
2、学生标注平仄。朗读。
3、平仄连出情感线,感受心绪的跌宕。
(此处有了前面教学铺垫,学生对平仄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可以轻松标出平仄,并且借助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读出使的节奏来。最欣赏的还是戴老师跌宕起伏的心情线,形象直观的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帮助学生体悟感受,用声音的抑扬顿挫传递出这份情感来。)
(三)吟读
1、还有一种读法。
A、教师示范吟诵。
板书:吟 B、你听到了什么: 生:唱歌、唱戏、吟诗„„ C、生试吟
学生一边吟一边做手势,老师相机给以表扬和鼓励。
(此时可能学生第一次接触吟诗,音乐的起伏让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老师耐心而细心地示范,学生逐渐和老师琴瑟相和)
2、简介李白生平
A、李白生活的时代、地点 出示唐朝地图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李白从出生碎叶城到迁居四川青莲,直至成人后游历大唐王朝的人生轨迹,引读诗句—— B、想象李白可能会思念什么?
学生讨论:故乡的父母、朋友、风景„„(人、事、物)
3、体会意境
20多年以后,周游大江南北的李白面对着这一轮明月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悲伤)
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面对着着一轮明月,诗人李白吟诵起,引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处诗歌背景介绍,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激情的语言,悠扬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意境之中,读得入情入境。)
二、体会心情读
1、体会李白心情。
2、诗句哪个字最能体现李白的心情?
根据心情图圈画重点词:月
霜
望
低
思故乡
月
3、联系全诗分析李白诗歌的“月”
4、引读全诗,吟读全诗。
(此处“月”与“霜”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月光如霜”的意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学生在且吟且思中,情感得到升华。)下课。
板书:
丨 丨 丨
静 夜 思
静 夜 思
一 一 一 丨 一
床 前明 月光,一 丨 丨 丨一
疑 是地 上霜。丨 一 丨 一
丨
举 头望 明月,一 一 一 丨一
低 头思 故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戴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不仅用了直观的图示,还巧用了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另外,引导学生读诗,戴老师完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一步,他是指导学生读正确。比如《静夜思》,戴老师出示《词源》里关于“思”的几种解释,让学生比较并结合题目思考,“思”在这里应读第四声,表示“心情思绪”。第二步,读出平仄。先给学生讲明平仄与今音的关系,然后,用符号标出,接着带领学生读出语调,语速。第三步,读出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戴老师安排了结合背景材料朗读,古诗对比,体会不同的感情色彩后朗读,展示画面读等多种形式。反思我们平时的古诗教学,也想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可总是不尽人意,原来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教学,在朗读技巧上下工夫,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事倍功半。
总之,走近名师,才感到自己的压力与重担,对如何“教出诗人的特点,教出自己的特点”。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要想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出自己的风格,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学养,从每一节课做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第四篇:发现语文课堂之美——第十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小语协作交流 观摩心得
发现,语文课堂之美
——第十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区小语协作交流暨优质课评选 观摩心得
淠水扬波迎盛世,小语研讨展风流。2018年5月10 日,第十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区小语协作交流暨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六安市城北小学盛大举行,我有幸作为苏埠镇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观摩活动。走近各位名家名师,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他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以及他们衣袖间不时散发出来的知识视野、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课前互动各具特色,彰显教师的智慧。
课前谈话犹如戏剧的“序幕”,必须讲究艺术。作为语文课的课前谈话,不管你是讲究预设的美丽,还是追求生成的精彩,有一点却是要始终牢记的:让课前谈话也姓“语”。课前谈话的内容既要尽量讲求语文的工具性,也要尽量追求人文性,让情感交流与语言文字训练水乳交融。参赛教师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让一堂堂好课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让听课的我也在互动中流连忘返,情不自禁。
1.幽默风趣,智慧课堂充满愉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展示课课:《春联》之前和学生的互动谈话,幽默风趣,有策略,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为新课的学习铺了路搭了桥。孙老师用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灵动新颖,激趣激情不露痕迹。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黄颖超老师的激趣互动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不露痕迹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点燃,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准备。上课前,黄老师精心设计了《中国诗词大会·校园版》,通过看图猜诗、诗句识别两个小节目,一瞬间将孩子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涌入对文本《如梦令》的探究。这是最高境界的谈话,几乎分不清哪是谈话,哪是导入,真正做到“不了痕迹”。
3、真诚交流,口语交际异彩纷呈。
合肥市肥东县实验小学的“长辫子老师”徐清清老师是我映像最深的一个女老师,她甜美的声音让人陶醉。她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上课徐老师从《红楼梦》入手,引导孩子们去畅谈自己的想法,使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层层深入,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再这样一个充满气氛、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锻炼了能力,激发了情感。
二、教学方法独到,彰显教师的素质
这次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课堂空间广阔,课型多样,尽显小语协作的风采。既有小说、诗歌、散文、古言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讲台上,诸位老师无不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可谓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展示课我竟然毫无倦怠之意,全场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个细节。孙老师的课堂是灵动的、充满智慧的、洋溢着文化气息的,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春联的特点,还通过讲故事对对联,让孩子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爱上了春联这一种语言形式。
孙老师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对联,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出对联的四大特点:词性相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和平仄相对。之后孙老师依托教材,拓展补充诸多风趣的对联。他通过解缙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对联也会“生长”;通过郑板桥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对联也能讲故事。课堂上,只要能够积极举手回答的小朋友,孙老师都不吝赞美,并让学生把名字写在黑板上,一个个女神童、男神童,就这样诞生了,这样的赞美在课堂中还有很多,孩子们的自信心就是这样被建立了。他们大胆地举手发言,发言错了也不气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
期间孙老师妙语连珠,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课堂带入到一个个的高潮中,气氛高涨。语文,富有魅力,只有引向情感,才可以在深入理解的接触上赋予文本以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显示出灵动的活力,艺术的魅力,发挥巨大的感染力。孙老师用幽默和智慧,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发掘自身潜力。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就已经爱上这节课,爱上汉语的魅力,接下来,孙老师趁热打铁把春联、对联和名联串起来教学。一段《笠翁对韵》的节选读得琅琅上口,为学生推荐传统经典,传承对联这一传统文化。他的课堂重情趣、情感、情味,诠释了情境语文。讲的精,还要练得精。学生为老师出的名字找“另一半”,更是激发了大家的对联兴趣,人人迫不及待地为老师出的名字配对,连台下的都受到感染默默找起了名字的“另一半”。最后,老师出了“祖冲之”,让学生对,说谁能对上,就带谁去北京读书,学生们听了后兴趣更浓了,更带劲,个个在苦思冥想,还真的有一个学生能对上了,为这节原本就那么成功的课,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让人赞叹不已。学生在生活中享受语文,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孙老师轻松幽默的课堂,真实展现了孩子的智慧力无穷,其主因在一个好的引导者,开发者,要想让孩子成为智者,教师必须是驾驭智者的智者,可见,一节丰富的语文课堂必定有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孙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洒脱自信、自然亲切、厚重凝练、活泼而深邃,从不给人以表面上的热闹和虚华;孙老师的课总是能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孩子们“精神的天堂”!
巍巍大别山,教育展新颜。简而言之,这次观摩学习,让我收获颇多。妙趣横生的课堂,置身其中如沐春风,艺术魅力衣袖飘香。
苏埠镇八一希望小学
张传志
2018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