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跟农业到底啥关系?

时间:2019-05-12 00:4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跟农业到底啥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跟农业到底啥关系?》。

第一篇: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跟农业到底啥关系?

***老说的“供给侧改革”跟农业到底啥关系?

要说当下政治经济的热词,恐怕当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还是在APEC主旨演讲时,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提到了这个词,而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及。

“供给侧改革”这么火,它到底啥意思?是不是有点蒙圈? 别着急,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知道了什么叫“供给侧改革”,那么它跟农业之间有啥关系?揭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真相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也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以前连续多年的明显上涨。粮食面临产量高、库存高和进口规模大等供给偏多的新难题。受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行虽然继续波动,但总体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开始下跌。过去认为的牛羊肉价格“只涨不跌”的态势也出现了逆转。随着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稻强米弱”和“麦强面弱”等格局已经持续多年,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感到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问我国农业供给结构是否出现明显矛盾?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裕,甚至可以说是阶段性相对过剩,有以下表现:粮食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总产量超过6.2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国内粮食供给的最主要来源;2015年粮食进口规模估计将超过1亿吨,这也是国内粮食新供给来源;我国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水平居高不下,近年来收进的多而出库的少。

除粮食外,我国还有很多农产品的现实供给也相对偏多。棉花和油料生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已经开始调减。一些地方的蔬菜和水果等放在地里没有收获。我国的部分畜产品生产近年来也有所调减,生猪生产连续多年普遍亏损,2015年虽然猪肉价格有所反弹但后继乏力。

尽管对于我国农产品目前的供给数量是偏多还是不足,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但市场上供给不缺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提出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缺,为什么还大规模进口?心存这个疑问的必须要明白:在开放经济中农产品进口也是供给的重要来源。

无论从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无不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迫在眉睫。

释疑我国农业供给结构是否出现明显矛盾?

过去,农民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和收益,政府承担很大的责任。托市收购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弊端日益显现。我国已经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代了棉花和大豆托市收购政策。榨糖甘蔗、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已经放弃。

未来玉米、稻米和小麦的托市收购政策都有可能会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从我国越来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仍然指望政府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收储粮食等农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政府不再对农产品市场运行进行直接干预,农产品供给主要由市场力量来决定。

尽管政府会加大粮食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力度,但这可能会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

供给侧交给市场,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在国际竞争、资源环境压力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走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子。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农业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外国内两种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尽可能地选择错位竞争战略,克服我国农业成本价格竞争劣势。

国内农产品生产,不仅要在质量安全保障性等方面优于进口,而且在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要明显地胜过进口。目前我国多数农产品蕴含的本土文化尚未发掘,即使同等质量下国外农产品价格高,国内消费者都可能选择国外农产品,更何况国际上竞争力强的农产品要比国内生产的价格低,国内生产的农产品遭遇冲击不难想象。

第二篇: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建筑工业化,到底给建筑业带来了什么?

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建筑工业化,到底给建筑业带来

了什么?

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经济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词汇。自2015年10月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考察时谈及“供给侧改革”开始,2015年11月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进入市场的视野,成为国家战略,但市场对其效果存在疑问;201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权威解读相关政策,习近平主席习重庆调研时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大力支持,李克强总理在陕西主持会议时表达了为化解过剩产能壮士断腕般的决心,至此,市场对供给侧改革的分歧烟消云散,形式一致预期。“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它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显然,这些层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针对经济形势的临时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从内涵和战略部署来看,“供给侧改革”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从产业层面改善供给;要降低成本,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

通过综合分析,“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生产方式方面

生产方式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建筑行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推行建筑工业化和生产经营集约化,加强多方合作,丰富合作方式和模式。█

2、要素投入方面

要素投入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建筑业应改善劳动力的供应、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加强建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从而应对建筑从业者人数尤其是高质量人才不足的困境,促进建筑产业和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实现,形成互联互通的四库一平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BIM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整合应用,提升建筑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

3、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也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因此,建筑业需控制产能过剩类行业工程的增加,如资源类工业工程项目、房地产工程项目等,对现有存量优化和消化;加大民生类工程和绿色、智能类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如公共交通、水利、环保、文体医教、养老、被动式房屋、绿色建筑、智能房屋和道路等工程项目。同时,应将互联网+的思想落到实处,增加个性化建筑工程的供应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集装箱房屋、不同建筑风格工程项目等。█

4、配套措施方面

任何一项措施或变革都需要配套制度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实。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加速和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市场化;加力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力;逐步推出减税政策降低建筑企业税务负担;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体系,丰富建筑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一带一路”战略对建筑业的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国内环境呈现出以下特点: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高度依赖,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对外部打击承受力差,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同时,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开始,与李克强总理等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推动和落实,实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并与相关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合作规划纲要等文件。

近年来,受到不甚景气的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业产值的绝对值和增长情况都不太乐观。但“一带一路”战略的适时出台为国内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一方面,在国内的市场中,2015年由“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基建投资拉动的国内基建投资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在国外市场中,截止到2015年年中,已经落实的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商务部预计“一带一路”战略将极大提升我国大型建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2015年前11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同期,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98份,新签合同额716.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9%,同比增长11.2%。“一带一路”战略促成的典型项目包括肯尼亚蒙内铁路、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等。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建筑业国际化的战略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海外市场对于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业绩具有重要作用。以印度的建筑市场为例,其房地产市场相当于我国90年代左右,发展刚刚起步,但印度的人口孕育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印度要建100个智慧新城,希望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建造,这就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相关技术和标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由于工业化的方式可以大量的节省人工,让机械来完成生产线上的技术活,工人只负责维护工作。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在人力成本高企的当下,中国的房屋建筑要出口”,巩固现在已经进入的非洲市场、南美市场、东南亚市场,甚至开发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只有通过建筑工业化的方式,实现‘二次出海’”。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生产方向的引领

建筑工业化是一种新型建筑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中原有的手工作业、粗放型的建筑方式,利用高科技和信息工业化的手段,在流水线上建好房子的“零部件”,再在现场进行装配,对推动我国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因此,建筑工业化备受重视。今年以来,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重点提出要推广“建筑工业化”;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逐步解决中国“城市病”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并将“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作为建设重点之一。在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四个方面的影响中,建筑生产方式的影响应是最根本和最广泛的。其中,建筑工业化又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建筑工业化的推行和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有助于模数化和标准化;整合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资源,将建筑行业整体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实现多方共赢;通过标准化和集中的生产方式,减少材料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建筑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并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

多重政策利好无疑标志着建筑行业这一巨无霸行业的转型升级拉开序幕,建筑工业化正迎接风口。与传统建筑手段相比,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工期、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节能环保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以100平米的建筑为例,采用建筑工业化的施工工期仅为300天,即10个月到12个月就可完成从零到精装修交房,比传统的施工方式约节省30%左右的工期。如果是建造别墅,从开始施工到完工控制在15天内,而传统的方式大概是6到8个月左右。

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则更加明显。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房屋如果在外墙做保温层,在防火技术方面就较难达到要求,而如在内墙做保温层又会占用较多的室内空间。通过建筑工业化手段,将保温层做到墙体中间,兼顾了防火安全和节省空间的问题,比传统建筑大概要提高40%-50%左右的节能效率。安全性能方面,首先,建筑行业有非常严格的产品设计、检查和验收标准,从图纸审核阶段开始,就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传统建筑行业之所以会爆出一些建造质量的问题,是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偷工减料、不按照既定标准执行的情况。而工业化的方式则完全杜绝了这种可能性。因为生产线的机器是严格按照图纸的参数进行生产制造,而且每一件建筑产品的生产来源都是可追溯的,这些特点都确保了工业化的建筑手段比传统的建筑业要更稳定、更标准、更安全。站在国家层面上,建筑工业化的优势同样振奋人心: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2/3,用工量也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无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可节水80%、节能70%、节材20%,而且解决了保温、防水抗渗、不隔音等建筑通病。在国家大力提倡转型升级的今天,建筑工业化已经是势在必行。同时,由于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建筑企业在本质上已经是高科技企业,建筑工业化不但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市民保障”。在高科技制造企业里,他们可以转化为职业技术工人,甚至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生了很大改变,自身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化实现。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智能、绿色和低碳,所以,新型城镇化呼唤绿色、智能和宜居的建筑产品,它要求建筑产业改变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因此,建筑工业化可以和新型城镇化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结语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套用同样的逻辑,建筑行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风向,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从资金、品牌、管理等方面促进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改革,实现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在生产方式、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和配套措施方面为建筑业的发展清除了障碍,明确了建筑业作为产品供给方的地位,指出了其不同层面的改革方式;“一带一路”战略拓宽了建筑业的发展和投资领域,引导建筑业和相关企业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和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并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建筑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建筑工业化则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从工期、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节能环保效率等方面为建筑业带来显著变化,彻底扭转建筑业在社会上固有的从业人员素质低、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生产方式粗放的刻板印象,同时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改善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为我国建筑业的“二次出海”提供坚实后盾。“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和建筑工业化导向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强势风口。我国建筑业只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必将迎来蓬勃兴旺的发展盛况。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会给建筑业带来明显利好,但由于建筑业积弊较多且关系复杂,同时建筑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明显落后,因此新的发展过程中会伴随较大阵痛:“迟迟不能推出的“营改增”以及效果远低于设想的“质量治理行动”即为显例。改革推行期间,承受不住阵痛的建筑企业将会消亡,但改革过后的形势也充满希望,那会是焕然一新的春天。█

您还会喜欢:

重磅!中央又对房地产放大招,建筑业转型升级一触即发!住建部: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0%以上 建筑业如何深化改革?(深度好文)

中国建筑将走向何方?(深度好文)【深度好文】建筑行业利润困局,出路到底在哪里?

下载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跟农业到底啥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跟农业到底啥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