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稿夹小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
——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文明礼仪与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以无锡市“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为依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新思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第一部分 文明礼仪教育: 从《现代文明礼仪》到《与礼同行》
一、校本课程的前世----《现代文明礼仪》
(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文明,是指文化,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程度;礼仪是指礼节和仪式。它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顶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文明礼仪对个人而言:
1、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因此注重文明礼仪可以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2.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每一个礼仪行为包含着多层信息。当有了好的形象,好的开始,那么沟通就变得更自然更愉快,信息传递也更加有效;3.社交礼仪也是用来联络感情的一种有效方法。文明礼仪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水平涉及民族国家的对外形象。一个国家的公民坦德素质修养水平、文明礼貌素质,是国家的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如果软实力做得好,你的文化被吸收,你的文化也有辐射力,你的政策容易被别人理解,受到的障碍就相对少的多。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文明礼仪涉及到国家对外的信用,非常重要的就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对外形象。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的言行举止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使他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这种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柱和终身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国家民族的形象。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校本课程便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二)出台前世《现代文明礼仪》的学校背景
夹城里中心小学,是一所由几所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学生有80%以上来源于外省市地区,学生之间家庭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学校不少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抓礼仪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宣传、号召上,空洞的条文传统的说教较多,实践少,随意性大,大多只是一种简单化的规范要求,缺乏理论指导,脱离实际。目前小学生大多是独个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行为上具体表现在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在家中缺少礼教,对长辈不够尊重,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使性子,有的甚至和父母顶嘴,对父母山言不逊,对爷爷奶奶,更是有恃无恐。造成这些文明礼仪行为失控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家庭的教育状况,父母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大,父母长时间在工厂或地区上班,早出晚归,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管孩子的大多是爷爷奶奶,对孩子较宠爱,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加之近年来外来打上者越来越多,他们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普遍较低,这种氛闹也给学生带来很多个良影响。
针对此现状,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立足课堂引领,延伸到课外践行”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形成优雅、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引导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中,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都能踏上文明之旅,过上文明而愉快的生活。至此,与礼同行的前世校本课程试行本《现代文明礼仪》问世了。教材中编录了《新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小学生文明习惯十则》以及涉及优雅举止礼貌谈吐等方面的礼仪常识。在课本中,确立了四个研究目标:
1、研究和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活动方式;
2、形成适合我校师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
3、建立科学、客观的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估方式;
4、培养小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让更多的新无锡人能习惯无锡地区的礼仪习俗和风貌,以尽快适应第二故乡的生活。
课题中心组成员通过对文献的搜集与研究,根据中华传统礼仪和现代文明礼仪的内涵,梳理出适合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以及课题组成员梳理出品德课程中与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序列。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利用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的成员还人语文和艺体学科教材中梳理出可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结合点,以提型各为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进行有机渗透。
二、校本课程的今生----《与礼同行》
学校以市级立项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为抓手,运用校本课程试行本《现代文明礼仪》,开展礼仪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很多实践案例,校本教材补充进入课堂,并在实践中继续补充和完善。反思之前的礼仪教育,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多地关注行为习惯的规范,以至于空洞说教多,强行灌输多,布置要求多;往往以一个个教育活动为抓手,以致于礼仪教育缺乏系统与序列。学生往往是礼仪教育的受教者,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等,这让我们认识到,礼仪教育不能没有文化的浸润,不能缺少受教主体学生的参与,也需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礼仪文化体系。只有在学生参与理念指导下、以礼仪文化为载体、在礼仪文化浸润与滋养下的学校德育,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深入开展素质数育,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校作为无锡市第一所“新市民家长学校”,作为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更应该弘扬“文明礼仪”的道德风范,落实“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纲要”精神,强化基础礼仪道德建设,从文明礼仪道德教育切入,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的情感熏陶和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做到知书达礼、体貌兼并,举止与表情一致,行为美与心灵美统一,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效应,辐射到广泛家长、社区,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全民素质做好奠基工作。学校提出了《儿童主动参与的校园礼仪文化的建构研究》。课题继续以“礼仪教育”为抓手,继续立足于对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原先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与深 化:一是重视了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构的统一,有效弥补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文化缺失”,走的是礼仪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二是更关注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儿童主动参与的校园礼仪文化建构”,更着眼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让儿童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中得以浸润,成为校园礼仪文化的主人。于是校本课程的今生《与礼同行》问世了。《与礼同行》校本教材,该教材在给学生教授礼仪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礼仪实践。目前,这本校本教材经两次修改后印刷成册,交付 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学习使用。该校本教材在“十二五”期间可以作为省编品德教材的补充进入课堂,并在实践中继续补充和完善。校本课程《与礼同行》更是对“礼仪文化”赋予了新的含义
1、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对学校来说,主要是师生的仪容仪表仪态以及持人接物、与人交往、相互沟通的行为方式。
2、校园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中的主体在校园生活中呈现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还包括学校的礼仪规范、习惯、风气等,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不是天生的,它是学校特色教育长期积淀、凝结的结果,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产物。学校礼仪文化一旦形成,必将对于置身于这一学校文化之中的个体产生作用,并从深层影响着学校的内涵发展。3校园礼仪文化的建构:是指校园礼仪文化的科学策划、系统建构和长期积淀。对学校礼仪文化内容、价值追求、方法策略等的设计、实施、完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校园礼仪文化。4儿童主动参与的校园礼仪文化的建构研究:借助校园礼仪文化这一教育载体,探索儿童生活世界,为了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校园礼仪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如何主动参与校园礼仪文化建构的新路子,描述在校园礼仪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儿童主动发展的成长轨迹,探索儿童主动参与校园礼仪文化建构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关注儿童价值观、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
三、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1、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训练、小品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后,作好记录。
5、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学期结束上交学校。
(二)校本课程管理
1、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2、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3、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4、课程开发教师应有:个人申请、开发纲要、过程记载、学生花名册、点名册、评价体系、实验报告及总结等。
5、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的管理。
6、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的做法
l、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课堂学习的整合。
学校以品德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品德课堂为主渠道,以品德教材为抓手,同时整合其它学科相关内容,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们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时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与体验。在教研活动中同一学科教师采取集体备课,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内容做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应完成德育教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2、小学生文明礼仪的课外践行。我们将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立足课堂引领,并努力拓展教育时空,延伸课外践行,做了一下几点尝试:(1)向学生的生活实践延伸,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2)向家庭,社会延伸,加速学生的社会性发展;(3)向校、班队活动延伸,拓展创新展示的平台。
3、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礼仪教育网络。(1)成立“家委会”和“理事会”,创建组织机构;(2)组建“志愿者”队伍,形成教育合力;(3)完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4、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集体践行活动。
综上所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突出“三个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经过尝试与实践,学校呈现出喜人的变化。(1)学校在变:学校办学理念在变,教学内容在变。“科研兴校”与“特色办学”已成为学校的发展趋势。(2)教师在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变,教学行为在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提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参与教材开发等,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从而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二是研究校本课程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三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加强了学法指导,改善了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四是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们集结在一起,就某一个案例进行商讨研究,各抒己见,各种思想火花碰撞、融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团队精神;五是组织开放式教学,与家长、与社区沟通,扩大了信息来源,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教育服务意识。(3)学生在变。学生反映在学习中的突出变化在于:兴趣增强了,积极性上来了,对身边的事关注多了,综合能力提高了。
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引发了学校教育内涵的深刻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将以《与礼同行》研究为依托,不断思考和拓展,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在《与礼同行》的前世与今生中,找到礼仪教育的灿烂未来,让文明礼仪之花越开越盛!
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课程
从《科技》、《小发明》到《蜗牛的研究》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校本课程便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我校一方面抓住基地建设这一主线,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我们以此为载体,发现并培养了一支专兼职结合、老中青互补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从课程意识、教学观念、研究意识以及教材观、学生观上有了根本性转变和提高,这就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立了“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思路,并首先在基地学校运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机遇。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建设
对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阶段
我们在市教研室的具体安排和指导下,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材料为依托,开展了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但是,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完全倾向了“学科化教学”,甚至是以学科教学的模式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这完全背离了我们使用教材的初衷。2011年5月区教育局组织了全体综合实践教师培训,大家交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我校丁敏老师到会学习。会议结束后,我们又多次邀请区教研室分管教研员深入我校现场指导工作,并帮助我们确立了这样一种研究思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切入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根据这一研究思路,我校形成多个小课题开展研究。《蜗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小课题,孩子们在学校的小池塘周边捉蜗牛进行饲养,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蜗牛的资料收集、实验研究、蜗牛种类、开发利用展开了研究。孩子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饲养观察、实验研究,并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小报到社区宣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一部分孩子已经深深的迷上了某些研究专题,他们的好奇程度之高,探索欲望之强,研究兴趣之浓,令所有的指导教师和家长惊叹。如何保护学生的这种研究欲望,将孩子们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树立了“开放研究”的指导思想,既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了学生的权利,又拓宽了学生的研究领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阶段
在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领域拓宽了,视野扩大了,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了;自主活动、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创造性被激活了,还培养了他们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围绕地域性、时代性两条线索,形成了不少典型的研究案例。结合我市风景区的地理优势,开展了《湿地鸟类研究》,针对长广溪、尚贤河、管社山等湿地公园鸟类展开研究时,了解到目前无锡地区有鸟类207种,其中蠡湖地区的鸟类品种比10年前整治之初有了大幅度增加,培养了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另外,还生成了“走进张闻天”“水果的研究”“跟名角学锡剧”等人文性很强的课题。结合自身特点,我们充分挖掘无锡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形成了体现学校特色的支柱课题,推动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为依托,根据课题的生成、行动研究、成果交流、体味反思四个阶段,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各学校选取代表自己学校特色的2—4 个小课题作为校本课程编写的蓝本,组织骨干教师团队,编写《科技》《小发明》《蜗牛的研究》校本教材。刚开始时,遇的最大困难就是:老师们无从着手。尽管教师们在小课题研究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肤浅到深化的过程,有了深刻的体验,但让自己编写教材,“还真不行”,结果拿出来的基本上就是案例的简单变形:既没有基本的思路,也没有形式上的创新。基于这一现状,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形成了校本教材编写团队,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为蓝本,并以此为带动,召开编写人员培训会,从组织形式到模块设计,从内容编排到教材思路作了详细地介绍,不仅给编写教师感性的认识,又使教师的教材编写理念得以更新。
3、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规范阶段
几年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作为一门新生事物,是一门“土生土长”的自主开发的“动态课程”。他除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基本特性之外,还具有具有动态生成性,即它的相对不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相应的环境对其进行加工、完善,使其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编写教材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通过校本教材的建设,在锻炼教师队伍的同时,促进了学校课程文化的形成,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进程。同时,为了使校本课程“研有所用”“用有所获”,并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推动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规定将其纳入课表,在地方课程中展开学习,并明确任课教师及其工作量、考评办法,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常规化、有效化,促进学校课程改革试验的运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文化。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引发了学校教育内涵的深刻变化
1、改善了教学方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冲击了师生的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师生从传统的教学关系中解放了出来。教师的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的形成得到了发展。
2、发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材料》这一有效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为宗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无锡市第四届新市民学校才艺展示邀请赛中,我校学生表演的锡剧《双推磨》获得金奖,受到了与会领导、老师们的一致赞誉,更是博得了全场的喝彩。
3、促进了学校校本特色的发展
我校已成立红领巾闻天研究院,成为无锡VCT项目实验学校,我们以此为基点,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内功不够硬。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还不够系统科学,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力相对较弱,主动探索有一定的盲目性,许多方面费时较大却收效甚微,部分教师甚至不愿花时间去主动探索。
2、外力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系统的规则,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证性研究十分缺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落实“发展学生个性”这一课改要义于行动的今天,校本课程乃是学生“生命的呼唤”。我们相信,我们以综合实践 活动小课题研究为依托,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及做法,会为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翻开新的一页。
2012年9月
第二篇:校本课程建设材料
崇德、尚文、和谐、创新
建设校本课程 打造特色教育
——南韩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材料
罗村镇南韩学校 2014.08.15
建设校本课程 打造特色教育
----南韩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材料
一所优秀的学校最关注的永远是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生命力,校本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为此,我校在“办规范加特色学校 育合格加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的指导下,按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的目标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在坚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南韩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社区、家庭等课程资源,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第一,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我校校本特色课程正常有序开设,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以教导主任为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定位、设臵依据、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原则、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等内容。一年来以来,在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与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第二、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氛围
有句话说:“靠近清泉,心灵也会湿润;靠近音乐,生命也会起舞。”为了让孩子们能在一个充满浓厚国学氛围的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国学熏陶,学校自国学启蒙教育启动之初,便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学文化,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启迪。
走进南韩小学,你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的国学氛围。步入走廊,如同在历史长河中徜徉,儒风古韵,汉唐名篇,名人雅事,警句妙论令人应接不暇。一楼的文化长廊以名人介绍为主,二楼以名人故事为主,三楼以名人名言警示学生惜时、求知、务实、创新。为了让国学深入到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去,我们从细微之处着手,把上下课铃声调整为古诗诵读,学生们融入到浓厚的国学氛围之中。“无声胜有声”,于细致无声中,让学生受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立足学校实际,精选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体系设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与需求的直接途径,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举措,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育思想。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有特色课程作基础;要保证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个专长,需要有校本课程作支撑;要学生一个不少地接受优质教育,需要设计校本特色课程作保证。这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追求,更是一种行动。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整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我校把《国学》、《硬笔图形格书法》列为一至五年级的必修课程,其余的十多项特色校本课程,以社团的形式呈现。作为全校学生的选修课。选修课的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三下午二节课,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校在通过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利用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资源开发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内容可分为: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体育艺术类、身心健康类、生活技能类、活动专题类、学科延伸类、综合实践类等。根据这几类强化打造核心社团:金葵花合唱、舞蹈、刻瓷、科学梦工厂;积极培育其他社团:如:古筝社、葫芦丝社、棋社、书法社、国画社、实用美术社、快乐英语社、太极社、篮球社、乒乓球社,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多元个性的发展。
2、组团形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和学习状况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填写申请表选报一项特长,学校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打破班际界限组团,每个社团至少确保由两个年级梯队学员组成。
3、考核评价:没有评价就失去了监督,失去了监督就难以收获成效。我们从两个层面进行校本特色评价:
一是教师评价:教师实施校本课程,要求有纲要、有计划、有教案、有考勤、有成果。通过社团成员评价得分、家长评价得分、学校评价得分、特色成果得分对教师考核,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二是学生评价:学期末,将对学生所申报的特长学习及发展情况予以考核,并将该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里面,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三、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的育人特色更为突出,教师的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成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焕发了师生的活力,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全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选修课“刻瓷社团”让许文惠同学取得了好成绩,他的作品在全区第十五届小星星艺术节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合唱社团的同学们的作品也获得淄川区第十五届小星星艺术节的一等奖;舞蹈社编排的群舞、双人舞、独舞也分别获得区艺术节的一、二等奖;葫芦丝、古筝社团的同学们先后有多人获得淄川区特长生大赛的二等奖。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学期来,我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个性化教师和创新性教学成果。白皙、孙媛媛老师辅导的合唱在淄博市百灵艺术节获得三等奖。王坤获区优秀教师,白皙、张祖森获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张祖森老师在淄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的学生闫威宇获小学组二等奖,他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张玉仙获镇优秀教师,白皙、张娜娜获镇教科研先进个人,李红卫获镇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另有多名老师的10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赵沙沙老师在区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胡萌萌老师在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英语学科一等奖。
3.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了学校办学特色。我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校的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我校新课程的实施步伐。育合格加特长人才已成为南韩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困惑与思考
1、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师缺编,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需要改善。
2、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某些专业领域的教师,普通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机械模仿和被动服从的客体,没有任何经验和创新,开发校本课程的难度很大。今后应注重培训教师理论素养,让他们掌握课程设计方法,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3、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学校组织的校本活动往往认识不到位,认为是不务正业。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不明白,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他们不但不支持,甚至极少数家长持反对意见。再有,农村文化事业落后,可供学生活动的场所数量极少。
4、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的素材匮乏、资源不足,内容缺乏整体规划,难以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艺术性。
一年来,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我们深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过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篇:舞蹈校本课程总结(小编推荐)
江西省龙南二中
2013----2014年舞蹈校本课程总结
舞蹈作为教育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了上好舞蹈校本课程,我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积极参加舞蹈排练,观看各地的比赛和演出的舞蹈碟片,学习各种技法和亮点。另外,平时有时间欣赏各类舞蹈的排练和队形等使自己在舞蹈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在课程实施中,我对教学内容主要做了这样的安排。首先从基本训练入手。通过基本训练的中间活动练习,使学生首先学会了使动作做的自然、协调。并同音乐和谐一致。在音乐伴奏下做各种练习,使学生身体得到较自然全面的活动。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作姿态,力量的灵活和协调性和初步欣赏音乐的能力。
基本训练的把上基本动作练习,克服了学生的自然体态,使学生舞蹈时具有正确的姿势,初步体验、掌握了解身体各部位舞
—1—
蹈的基本动作要点,规范了动作,为以后对舞蹈的表现力以及民族民间舞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在身体柔韧性很强的同学中,我教授了一些高难度的技能技巧,如打前桥、侧翻,转等,满足了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做到了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
在训练中,我让学生对照镜子反复练习表情,这样训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像照相一样,怎样做最美,而是根据舞蹈情节的需要作出适合表达主题的表情、神态和动作。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为整个舞蹈服务。再次,教师讲解非常关键。教师要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不断去示范,去讲解动作表情的要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舞蹈教师和语文、数学教师一样,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另外,训练时要严格要求。作为一个舞蹈教师,首先是队员的“班主任”,比如说,哪些孩子的素质好,哪些孩子的素质较差,好的要积极培养成领舞或独舞对象,差的要耐心辅导不歧视;哪些孩子比较开朗活泼,哪些孩子比较内向文静;哪些孩子有小脾气,比较娇气等等。教师都要了如指掌。
同时,我还给学生搭建平台,展示自我。叫舞蹈队的学生参加舞蹈比赛和学校文艺演出,经过训练与锻炼,舞蹈队的学生都成了班级的文艺骨干,老师的得力助手。
舞蹈校本课的实施,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充分发展。同时,通过舞蹈教育锻炼,培养了学 —2—
生的群体意识,培育学生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想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013年12月15日
—3—
第四篇:校本课程总结
2012-2013六年级90班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科任教师
陈玉瑛
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积极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绿色校园。我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现将本学期活动总结如下:
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古诗
1、编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诗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的特殊性,它的积累更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收集古诗文经典之作,设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等,要求多读至熟、熟至成诵。
2、赏读 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单元主题指定相关内容的篇目进行赏析。如第一单元以理想为主题,就有曹操的《龟虽寿》、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行路难》及一些边塞诗等。第二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就有陶渊明的《饮酒》、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相见欢》等。以“每周之星”的形式,着重推荐一些成就最高、风格独特的诗人,如李白篇、杜甫篇、白居易篇;田园诗篇、边塞诗篇、婉约诗篇等进行分类赏析。
3、演读 不少经典诗文语言隽永,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意韵丰富,如杜牧的《清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演读,不仅可以理解诗词的内容,还有助于领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和韵味,在课堂上开展古诗文课本剧演出、配乐诗文朗诵等,既可以活跃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赛读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通过古诗文学习知识竞赛、接力赛、创作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以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与口语锻炼的目的。
5、研读 既有对某一朝代的诗词作主题思想具体的研究,也有对诗歌所用意象的揣摩;既有对诗歌语言的品位,也有对表达技巧的探究。如《宋词中的爱国情结》、《思乡诗中的意象》、《对联、趣味诗鉴赏》等。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一个学期时间转瞬即逝,期间不乏有许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2013、7、1
第五篇:校本课程总结
《英语120句》校本课程总结
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构建英语化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国家课程中英语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根据孩子的最佳语言发展期,我校一至六年级开设了《英语校本课》,每周安排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力争通过英语校本课程,提高外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从日常用语开始,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各学科教学,拓展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教学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各年级98%的学生能听懂课堂用语,能和教师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并学会唱文歌曲/歌谣。期末调查学生,英语是最受欢迎的学科。
我校的校本课程自2005年至今已十年之久,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一是它不仅增强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性、自觉性和责任感与创新性,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只管按照国家课程规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依赖性,缺少主动探索、发挥潜能的作用和空间。而且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充实,去提高,去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感到它对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是有重要作用。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的独特性,这就为他们特长的培养和发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而为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校化需求提供了保证。由于《英语剧场》的开发,我校学生已学到了很多英语知识,提高了英语水平,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三是我们感到它对学校生存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校结合校情,根据校本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因地制宜,2 开发多元化校本课程,创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还仅仅是开始。
我们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学要解决,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一定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让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永远燃烧。
一、基本情况回顾: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而不仅是懂得一点英语知识;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在用中学,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教科书介绍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如角色扮演、解题、猜谜游戏等活动。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语境。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结构实施大纲规定的交际功能,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描述人物和行为等。
根据教科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在校本课程的起始阶段听说比重较大,随着课程的进展,读写比重逐步加大,并且由单项训练进而转向综合训练。通过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言语的技能,并经过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和完成任务,将言语技能逐步发展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英语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高。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与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单词、句 3 型,已有了一定的语感。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产生了厌学趋势。对于种种类型的同学应该从心理入手,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二、实施与研究: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以上分析,教研组提出 “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 为课题,要求每位英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研究实施并上交实施成果。
三、本学期校本课程目的要求:、锻炼学生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及背景。能在听题材熟悉的语言材料时,克服生词的障碍,理解语篇大意。、在交际中了解英语,营造英语氛围。、要求学生在每周三的校本活动课上大胆开口交际。、照顾不愿开口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四:具体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敢于说,乐于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然而,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要创造这样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对 4 学生充满激情,要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其次,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第三,要对学生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初学者开口说英语,既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这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第四,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当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
2、教学过程交际化,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
英语教学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坚持用英语讲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记忆,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具有交际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虽不是完全自然的交际活动,但与机械的语言操练相比,却更贴近生活,更真实自然。在这种交际性的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尽快地培养起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还有,应多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传统教学中大多采用 “ 教师问,学生答 ” 的问答方式。采用这一方式,即使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提问一次,每位学生也只能作一次回答。更不利的是,学生不能主动地提问和表达思想,积极参与。如果变师生问答为教师问,学生答; 5 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则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大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例如,教 师在 教授新课时,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创设提问的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由教师来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回答中会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的东西。另如,在学习了课文以后,不要只是教师就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题,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提问,由其他同学来回答。
最后要提及的是,坚持每天五分钟的英语值日生汇报。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学生用英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或介绍学校的一项活动,或推荐一本好书 „„ 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日久天长,所获极大。
五、校本课程实施成果:
有了以上做基础,校本活动课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交流,并积累了经验,为杜绝 “ 哑巴 ” 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亦非一日之功。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好英语,教师也应注重自己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和检查学生的口语学习,应适当增加英语口试的比重。另外,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英语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英语知识的增长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 6 重,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看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都在预言:未来世纪是中华民族大放异彩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愿我们以孜孜不倦的耕耘,为新世纪创造出千千万万个合格接班人,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