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小林镇希望小学 周锦洁
终身学习是21世纪新时代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一个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更新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更好的以学定教。2015年12月2日至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了17位专家、名师计10堂研究课、4大讲座、1次工作坊、1场沙龙、1次数学步道体验,饱满而充实,理论与课程齐飞,前沿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结合,是一场教学思维的洗礼与提升。大体有两方面的收获。
一、对于“核心素养”概念有了初步认知。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未来这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刘加霞从研读名家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出发,提出核心思想的概念,列举了目前较为公认的几种研究视角,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一些建议,建构的结构化的思想,印象比较深的是举了一个关于“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案例,从一开始教师用解构的方法,从1000个正方体出发,分解成100个、10个到1个去认识的教学过程,她指出这样的教学过程貌似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但其实是虚假的数感,并提供了从建构角度教学的方法:从凌乱的1000个正方体堆出发,引导学生一个一个拼成一个十,从十个十个拼成一个百,再从一个一个百拼成千,整个路线为产生需要,从较小计数单位出发,形成较大计数单位,进而形成数感。把思路换一换,核心素养的培养跃然而出。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中,有时需要善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也需常作逆向思想,反思的结果或许让人收获满满。
曹培英老师从数学核心词的演变、发展和实践的角度,提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独到观到看法。他认为核心词从清末的两个,渐渐发展成四个,六个,到现在的十个,这是由薄到厚的过程,目前正是由厚到薄的时机,他把十个核心词进行了整合,提出6大核心素养的的理念。曹老师治学严谨,侃侃而谈,给我们做学问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启示是,研究数学必须打开数学视角,拓展数学视野,从他的历史与发展方向全面去看,才能有所收获。
为什么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里可以列举一个幽默的案例:
《被欣赏的和被淘汰的》
江老师的女儿26岁了,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江老师的一个同事热心地充当起了红娘,把江老师当年的一个得意门生介绍给了江老师的女儿。江老师让小伙子到家里来吃顿饭。小伙子便在红娘的陪同下来到了江老师家。
饭吃得并不十分开心,原因是江老师没看上这个有意做自己未来女婿的人。小伙子走后,江老师对红娘说:“他读中学的时候,我是多么欣赏他啊!他学习成绩棒,又特别听话,调皮捣蛋的事儿准找不着他。现在,人家也挺成功,这么年轻就当上了单位的中层干部。可是,要让他做我的女婿,那就不够格了。你看他的背,明显地驼了,像个小老头儿;你看他的近视眼镜,足有800度吧,以后会影响生活 2 质量的;你再看他说话时细声细气的样子,哪像个小伙子啊;最让我看不上的是他那么古板,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女儿要是跟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她上哪儿去找快乐呀!”不知道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和选择女婿的标准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培养学生的时候,轻易就可以忽略掉他的健康、品行、性格、情趣,我们对孩子行走坐卧的不良姿势视而不见,对孩子日渐加厚的近视镜片司空见惯,把孩子的沉默寡言看成是稳重,把孩子的冷漠无趣说成是乖巧。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制定得那么宏大,一心要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我们顾不上关照孩子们迥异的个性,我们眼里标准版的“好孩子”,就是不惜以失去一切为代价去换取高分的人。但是,当我们苦心调教出来的“好孩子”欲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的时候,我们却坚决地将他挡在了门外。似乎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明了健康、品行、性格、情趣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可叹的是,我们今天向这个人所讨要的一切,在他最适合获得的时期被我们不由分说地剥夺掉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考虑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如何为更多的普通家庭培养出无疾患、有趣味、善谈吐、气质佳的女婿和儿媳?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需要有如下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历 3 史学科中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等;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这就颠覆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是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下几句话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句是台湾教育同行说的,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不动的书包里有什么呢?估计不是玩具,不是足球、篮球,也不会是学具,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装的是知识,是教师和家人永不满足的分数。知识、分数可能是带不走的,而能带着走的是什么呢?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
第二句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的,即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更不是对学科的否定,而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站在人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才会让教学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可现实是,不少教学让知识遮蔽了人,让学生缺 4 席了,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素养,那么,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第三句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的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至少有两点相当重要: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当然,不仅要把握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养,还应当研究和把握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
第四句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提出来的,即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显然,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的正是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窦桂梅还进行了“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同时,她也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二、初窥两岸课堂教学与课程碰撞出的火花。
关于课堂教学,应该说绝大部分都是精品课,虽然有几节显然是几年前或是曾经精心思考但执教前缺少再深入思考的课,但亦不乏给人以启思。核心素养其实一直存在,只是现在才有了更为深入的的精 5 准的思考。
总体而言,大陆的课堂更加讲究教师的精心设计,张冬梅课堂语言的亲和,张齐华十多年对一节课的磨砺,潘小明对一节课从知识的根部出发,刘玉华从建构角度数学史的课堂建构及顾亚龙题组渗透,都有核心素养的呈现与渗透,让人感觉名家大师的课堂的确是听课者的一顿大餐。而台湾几位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他们入手的是课程,相当于我们这儿的综合与实践课,在发言中,他们认为台湾普通的课堂跟大陆一样,他们能在上海展示自己的成果,原因是他们在建构课程,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课程发言权,所以被邀请,他们觉得大陆的老师太辛苦,而他们的教学相对比较轻松,因为,他们把课程设置好后,只要学生进行活动,他们进行评判就行。给我们的启示: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如果不是课堂的细节,那么也可以是自己对于课程的思考与建构,一点点思考,一点点积聚,一点点收获,只要方向是对的,总有一天能有自己的特色呈现。
常有这样的感觉,很长时间没有接触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是外出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一直围绕身边学生认真教学时,对待学生的心态会越来越浮躁,总觉得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有机会学习充电后,再回到教室感觉却是“教师当有一颗包容的心”。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活动,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么多的名师,从中领略到每个名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们学有所得,同时也让我们深思:怎样把各位名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特色、更有实效。
第二篇:观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新课程有感
观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新课程有感
上周末,我有幸聆听了在附小举行的数学名师讲课与研讨。在培训学习的一天半里,我感受到了专家们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同时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在本次培训中我们聆听了杨春梅、张范辉、成艳斌、吴景华、王海峰、郭莉6位专家的课程和研讨,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学者,他们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教学工作如何进行。在培训学习中,郭莉老师的研讨内容《兴趣与学习》,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和感触。
郭莉老师在研讨中说到:“数学是有感情的,数学教师要学会用感情来浸泡数学,并把数学回归于生活,提炼出用感情包装的数学,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我有了感情,才会对数学有感情,这种感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正因为郭莉老师和他的学生建立了稳定和谐的“情感场”,才会出现郭莉老师生机勃勃的课堂和稳居年级第一的教学质量。这样的“情感场”对英语教学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热爱并执着,并且要让学生喜欢你。这就需要我们用爱与责任并行,培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观察学生,利用多渠道去了解学生,采用多形式去关爱学生。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郭莉老师还说到:“我们还要拥有一种“花苞心态”, 要用赏识的目光欣赏迟开的“花苞”,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针对差异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孩子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也就是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尊重并善待后进生。这就让我想到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具体学生要做出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层教学,鼓励参与,布置有一定梯度的学习任务,并给后进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用心去爱,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后进生。这样才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郭莉老师的研讨内容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多,那就是创设数学的学习情境。她说“数学学习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我不禁想到,创设情境在英语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总之,这次观摩学习丰富了我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莫大的指引。以人为镜,才能够体察自我的优点和缺点。通过欣赏学习名师的长处,反思自我,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篇: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2014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在江苏省宝应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首先感谢学校,感谢徐校长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两天的听讲座和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而且还让我知道了我和优秀英语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之间的现实差距,领略了各位领导、教师的风采,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深厚的教学功底。我有一下几点感受:
感受一:这次河北衡水中学年级主任张立杰做了《卓越管理,优质高效》主题讲座,对衡水中学的管理理念及实践进行深入解读。讲座中,张立杰讲解了班主任组织交流,教师学生之间应该多沟通,衡水中学的老师对作业进行全批全改,他们一个班级有80,90人,在这样的情况,老师们还要对作业还要加上批语,反馈给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徐校长早就这样要求我们,在这个方面我是不是做到了呢?通过这个讲座我觉得教师对待学生要有感情,不要恶意去批评学生,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我们老师也应该有幸福感,看到学生应该是喜欢,在教书的时候要有满足感,学生不会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引导。作为老师我觉得要静下心来研究,备好课,善于观察学生身上的优点,学生需要的是表扬而不是批评,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成就一个学生。
感受二:我听了江苏省梁丰中学副校长同时也是英语老师葛文山的《高考满分作业学习指导》公开课后,使我受益匪浅,葛老师有着精湛的课堂艺术,功底特别的深厚,幽默的演讲,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气氛,上来就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一些水果和这些学生的班主任老师,校长的图片,一下子把学生都给吸引住了,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葛老师要求学生来总结这些图片,用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说出来,这样对于作文,任务型阅读,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好处。但是我觉得不足的是,下面这些学生讲话声音很小,也不敢说话,有学生还是比较木讷的,虽然称得上是好学生,但是我觉得回答问题的时候还不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使我看到了我们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很踊跃回答问题,不管下面有多少老师在听课。
感受三:葛老师做讲座时说的三点,我感触很深。第一,要备好课,备课的时候不是花几分钟,而是要备好学生,他说他在上课之前想到的问题,他都知道上课的时候哪些学生可以回到出来,哪些学生要讲第二遍才会知道,我们的学生其实也是这样的,讲几遍就自然而然知道了也懂了。第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会学会越教越轻松,把学生都留给学生去回答,而不是老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么学生还要去做什么呢?第三,教学方法创新,想办法,刺激学生,换多种方法,老师也要给出评价,比如默写互批,也可以所教的班级互相批,也可以高二和高三互批,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去写好字,做好作业,学生是期待自己的东西被阅读的,这也会使得学生有满足感会更加积极的去做老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通过这次的听讲座和听课,让我学习到优秀领导,教师授课的闪光点,使我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同时,在观看了老师上课的工程中,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使我更加理性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批改作业的态度。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除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外,我觉得还是要学会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张斌兵 2014-11-2
第四篇: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雁江七小
陈玉英
2012年10月12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新课标修订环境下小学数学观摩活动。我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真真切切的观摩了黄爱华、张齐华等全国等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专家们的讲座(包括新课标的变化,我们老师都人手有一本,这儿就不作介绍了),他们的精彩演绎,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一共听了六节课。这六节课都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问题,不是直接批评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也不是让其他孩子去帮助他,而是大家一起来研究,探讨,得出结论。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黄爱华老师上的《相交与垂直》和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
黄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他风趣幽默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教态,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相交与垂直》时,他先用谈话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理解“互相”一词的意思。然后提出“互相垂直”,问孩子们:“你觉得是指什么?”(老师干净利落地将视角从生活场景转向数学教学,没有拖泥带水,没有所谓的情景创设,也没有帮弄玄虚似的慢慢道来,而是承接前一环节的“互相”事件直指核心概念,确保了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精练和教学环节的有序。)学生得出是指两条直线时,老师直接出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垂直,垂线,垂足。与孩子们一起书写三个“垂”,其实是老师的板书。并把三个概念完整的出现的屏幕上。让孩子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互相交流,不会的还可以问老师。之后学生提问题,尽量让学生解决,教师稍做提示。这时,老师讲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叫互相垂直时,先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是重要的,好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直角,有的说互相垂直,有的说两条直线,然后让孩子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划一划等表演,让学生感受每一个词语。他的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自主学习中真正建立数学概念。最后老师小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不是简单的教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叫互相垂直,而是放手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圈一圈,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感悟,思考,从中加深印象,真正建立概念,让学生学有所获,展现学导 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时老师设计学生自已来学,并且由学生到黑板上扮演做老师,并引导学生怎样做好一名好老师。比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引导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怎样来说明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手指一指垂足并板书等。他的课堂,给我们诠释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学导课堂的内涵。
然后听了黄爱华老师的专题讲座——《聆听花开的声音》,令我非常震撼,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如果说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那么听他的讲座就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教育的领悟。这一次,黄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爱华故事汇。黄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灵敏的教学机智、高尚的人格魅力不时感染、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每一则小故事都让我受到不小的启示,让我真正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他以几个故事《孩子不愿意逛商店》,得到的启示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成和孩子一样高;你才可能了解孩子;而且一定有新的发现。通过《童童吃冰淇淋》和《周立波与孩子的对话》得到启示:哄孩子也要专业化的教学原理。说什么话孩子会听。说什么话孩子喜欢听。他说:课前我们认真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课中要抓现场,随时观察,倾听,调和。课后要认真反思。(我看过网上黄老师以前讲《垂直》这一节的视频,在那一节课,他讲的与这次在成都讲的很多地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一样)说明黄老师每上一节课后都要去反思,总结,找到更好的方法。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得到的启示:
1、把握对话时机。
2、用话题引导思维。
3、话题最好是孩子喜欢的。
4、适时评价孩子的表现。这些小故事,电影片段,都是我们熟悉的,看过的,见过的,听过的,只不过是我们没想过的。黄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智慧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关注孩子,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用“诚心,专心,耐心,用心和真心”真诚接纳孩子;与孩子建立友好关系,蹲下来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及时赏识激励孩子,走近孩子越深入教学就会越成功。他给了我们三点思考: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然后就是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带来的《认识负数》一课。张老师语言亲切、表情丰富、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干净利落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课的开始,张老师用他幽默的语言缓解孩子
们的紧张情绪,等孩子们差不多都处于自然的状态时,则开始进入了他的课堂。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入手:对于负数,学生并不是一概不知。在很多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对负数的感觉。张老师用了这句话“生活中你在哪里听到或看到过负数?”作为开篇,唤起了孩子心目中对负数的初步感觉。学生举例后,张老师通过几张数字卡片-
1、-
2、-
5、0、+
3、+
5、+8、12、100,让几个孩子分别拿着卡片站到讲台上,先让孩子们观察,再把拿负数的孩子找出来,孩子很快就找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为什么它们是负数的理由(因为它们带减号,老师更正为负号)。找正数时,出现问题,有带“+”的,有没带“+”的,学生判断说出现由,有一孩子特别聪明,他说:应该都是正数,“+”可以省略的,如在计算几加几时,写成几加、加几,太别扭了,所以把“+”省略。在0什么数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由,一孩子说:0是虚空的,它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线。之后,张老师还是通过这一组数,让孩子排队,并在里面插入练习。把问题都解决了。负数表示的不同意义,老师只用了一个题:-2,张老师汽车停在-2楼;我的银行卡还剩-2元,我儿子的身高是-2米,某盆地海拔高度约为-2米,北京某天气温-2度。让学生选择一种说出意义,教师引导。在整节课,对于每一种问题,解释权又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团队合作自己解决。听完课,让我意犹未尽。我相信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而且对于正数、负数他们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的教学形式丰富,语言精炼,更贴近孩子本身。我记录了一些课堂中话语:
1、孩子们,你们的机会来了!
2、够诚实吗?
3、看了半天,愣是没看懂,你看明白了吗?
4、谁还有补充?
5、谁先来,先来的是最容易的哦„„
要知道这节课是西师版六年级的内容,但与张老师配合的却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课能上到如此精彩的地步,让我不能不感叹张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第五篇:英语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英语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 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赵
海
荣
滨州市沾化区富国实验学校
2017年9月
英语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富国实验学校 赵海荣
2017年9月26日——28日,我有幸到邹平参加了“英语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观摩研讨会”,并取得在3天时间里,我一共学习了聆听专家关于核心素养的解读分析,观看了同课异构的英语课堂,并参加课程研讨了,大家畅所欲言,就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发展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通过短短3天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且还让我认识了很多老师、朋友,我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将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单元与内容整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独创性与批判性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
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相互依存的。而中西文化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对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在王晓莹老师执教的pep六年级上册unit2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中孩子们不但回答了自己的日常,还引申到国外孩子丰富的周末生活,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之,英语素养的形成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素质,提升他们和其身边人的幸福指数,让学生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