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十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30多年来,我国亿万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反过来也会促进物质文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要坚持重在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要善于创新。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总书记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必须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教育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一是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二是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三是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始终围绕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旗臶鲜明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
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总书记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016年2月19日,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臶、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影响,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牢牢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改进创新,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牢记社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没有‚开明绅士‛,一定要有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站在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要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各级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充实队伍力量,改善工作条件,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一是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艺创作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臶,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5.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6.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有近7亿人,很多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分析网上斗争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正确战略战术,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网上负面言论少一些,对我国社会发展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要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臵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要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主张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四大平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把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从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阐释中国梦,不要空喊口号,不能庸俗化。要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使中国梦成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
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8.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外很多人对中国发生的奇迹有着浓厚兴趣,想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同时,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唱衰‛中国。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我国5000多年没有断流的文化更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关重要。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解决‚挨骂‛问题。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盖过种种负面舆论和奇谈怪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要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多讲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第二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4年07月02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二〇一三年一月,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一九一八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一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列宁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时间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九八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第三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文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文
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
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同时,世界仍很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未消除,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更应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
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现在,中国已确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目标,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所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加强外交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开展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提出许多重大对外战略思想,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工作密切结合,推动了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打开了外交工作新局面,展示了我国外交新气象。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我们积极运筹中俄、中美、中欧等主要大国关系。俄罗斯是我国周边最大邻国和世界大国,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两国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务实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国际战略协调与合作提升到新高度。中美关系的走向为世人瞩目,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中美可以也应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共同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影响力,为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总书记全面阐述中国对非政策,提出对非合作要讲“真、实、亲、诚”,强调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赢性质,表示中国将不折不扣落实承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重在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双方将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务实合作,不断提升整体合作水平。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彼此是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信赖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双方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即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高度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支持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推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为亚洲安全发挥更大作用,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始终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大力推动国际发展事业,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3.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
远亲不如近邻。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周边充满生机活力,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二〇一三年十月,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这“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份生动宣言,是对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一个精辟概括,也反映了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亲是指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全面推进周边外交。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决不允许在我们自己家门口生乱生事,决不接受中国的发展进程再度受到干扰和打断。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总书记指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这是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一个重要基础。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4.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现在,有些国家片面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片面理解我国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以为中国为了发展会轻视这一底线。二〇一三年一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些话掷地有声,字字千钧,从根本上讲清了坚持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如果说几十年前,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敢于维护国家利益,反对世界强权,从未在外来压力下弯过腰、低过头,那么现在中国发展强大了,更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一些人把中国维护合理合法的国家权益说成是“咄咄逼人”、“傲慢”、“强硬”,鼓吹“中国威胁”等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
要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坚决在国际上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防范国际暴力恐怖活动向境内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同时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通过合作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及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我国的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要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随着我国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维护国家利益的资源和手段将会越来越多,维护国家利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主动。
第四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有感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指出:“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旅程。”可见,没有了昨天的历史,没有了过去的教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宛若空中楼阁。正是因为我们回顾昨天,细细品味创造过的辉煌与历经过的苦难,才会有今天的美好,才会有追逐光辉明天的强大动力。
纵观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的动人故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俯仰春秋,又有多少沾满血泪的悠悠千古恨,又有多少一言难尽的漫漫世间苦。古今茫茫,如此历史瑰宝,都值得我们去回顾,从中寻觅出通向明媚未来的星光大道。
毛主席于一九**年七月会见外宾时有言:“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此语正如当初抗战胜利毛主席谈到国民党会怎样对待共产党时的话般振聋发聩:“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当于谦面对贪官毅然吟出“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成为令人击节赞赏的千古佳话,当朱自清的“清清白白做人,勇往直前做事,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已成为不可逾越的圭皋,当“海空卫士”王伟的不朽光芒凝聚成人心追慕的隽永,我们回顾过去的意识开始萌发幼芽,他日必将长成通天建木横亘于天地之间。
如果没有回眸历史,个人和国家都只会在原地徜徉,止步不前。倘若不是回顾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经验,又怎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号角?倘若不是回顾“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导致的三年困难时期,又怎会有改革开放的曙光?回眸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诚然,历史就像一只摔破的陶罐,再看多少眼都不会有所改变。可是,参差百态乃是历史的面貌,其也正因不完美而完美。唯有不断的回首与反思,国人方有梦想,国人方可奋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心中才能留有一方净土,灵台才能纤尘不染,我们泱泱华夏才能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中拂去眼前的厚重云翳,稳步迈向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戮力同心的中华民族哟,伟大复兴的荣耀尽在彼岸!
第五篇:两学一做学习材料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重要讲话(摘抄)时间:2016.5.主讲人 地点会:议室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
要善于创新。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一是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二是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三是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一是人民需要文艺。二是文艺需要人民。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5.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6.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8.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解决“挨骂”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讲好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