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工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基层工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基层工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1)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24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张茅局长在会上强调,要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内涵,推动工商部门依法行政再上新台阶。10月28日,《决定》全文正式发布。商标行政执法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14年5月1日新《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同步施行,对商标行政执法工作作出了新规定,提出了新要求。张茅局长在讲话中提到的“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是切实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新《商标法》施行将近半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来自基层的执法人员,畅谈他们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以及对依法行政的理解,同时对进一步做好商标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建议。
《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五大原则、主要任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张茅局长在总局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上提出的要求非常具体,为今后工商部门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商标行政执法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严格履行职责。《决定》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这强调的是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例如,在商标行政执法中,对权利人的鉴定要认真核实,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结合价格、来源等其他证据认定,既不能过于积极作为成为权利人打击“串货”的帮手,也不能消极对待而行政不作为。对商标权属存在争议的案件也要慎重对待,尤其是已经提起诉讼的案件,要严格按照《商标法》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中止案件的查处,待中止原因消除后,再恢复或者终结案件查处程序,避免为纠纷的其中一方利用而陷入被动。
公开透明执法。《决定》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商标行政处罚案件对于公开透明执法的要求更严格。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新近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外,早在今年2月4日,国务院就以国发〔2014〕6号文件批转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试行)》,要求工商部门主动及时公开适用一般程序查办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完善案件移送。《决定》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2011年11月13日,国务院以国发〔2011〕37号文件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对于此类案件,工商部门要完善与公安等部门的协作与沟通机制,建立案件线索通报、案件查处协助、复杂疑难案件会商、重大案件联合查办督办等工作制度,形成执法合力。
规范自由裁量。《决定》要求,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根据《商标法》第六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商标侵权案件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与旧法及条例相比,新法的罚款额度跨度更大,这也对执法人员规范和正确行使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层工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性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建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而影响法治实施体系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法律的执行者,也就是法治工作队伍。《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由此可见法治工作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
工商部门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法治工商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效能,是工商部门实现依法行政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总局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也强调,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下大力气抓好干部新法培训和执法能力培训工作;要以法治工商建设为抓手,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努力把工商机关依法行政提高到新的水平。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紧密相关。作为一名基层商标监管执法人员,要用实际行动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要加强对新《商标法》及配套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新法修订的背景、目的,熟悉新法修订内容尤其是涉及工商行政执法的条款,为履行法定监管职责打好基础,确保依法行政,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严格依法办案,切实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努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办理商标案件过程中,不能教条主义,要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结合具体案情作出正确处理。
基层工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3)
《决定》必将对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工商产生深远影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基层工商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基层工商法治建设。
一要深刻理解“全面推进”的重要意义。《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对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体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层工商干部处于监管执法工作第一线,更要自觉把法治要求贯穿到市场监管执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日常工作中,让行政相对人敬畏法律、尊崇法律,在全社会形成遇事找法、办事用法、信法懂法的良好氛围。
二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监管执法是工商部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法行政是工商机关履行监管职责的基本要求。基层工商部门要以法治工商建设为抓手,把法治教育和法治培训工作纳入全局性系统工程进行部署和考核,下大力气抓好培训工作,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三要进一步规范基层执法行为。严格依法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保障。特别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宽进”后更需要“严管”,“严管”需要切实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领域上。特别是一些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日用品商标侵权案件,基层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新《商标法》的规定,绝不能“变通”执法。此外,要借鉴实施行政执法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监督。以实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为契机,落实工商总局《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试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过程、执法结果等重点内容公之于众。实行法律专家咨询制,成立基层工商部门依法行政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制定重大行政决策和重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对涉及行政处罚案件的重大疑难事项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为工商干部举办法律专题讲座,防控履职风险。
基层工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4)
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工商法制人员,我感到《决定》的发布令人欣喜和振奋,必将让基层执法人员开展商标执法监督工作更有底气,更有动力,也更有压力。
商标行政执法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独具特色的内容,是以公权力直接介入商标私权保护,实践中自然存在复杂的利益考量、利益冲突。《决定》要求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要求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些要求,领导干部以及执法办案人员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
商标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商标执法人员经常与企业法务人员、律师、法官打交道,需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决定》要求着力建设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并将公职律师与社会律师、公司律师一道纳入律师队伍。法制人员能够从中看到明确的职业成长方向和提升空间,加强业务学习、努力依法履职的动力更强了。
新《商标法》加大了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大幅提高了对商标侵权违法行为的法定处罚幅度,执法权限和裁量空间更大了。不过,《决定》也给行政执法念上了“紧箍咒”。《决定》要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法制人员的工作压力更大了,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养,还要做好《商标法》等工商法规培训和宣传工作,做好法律参谋,把好合法性审查关,更要积极探索创建科学合理务实的商标执法裁量基准,为本单位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贡献应有的力量。法治工商建设,你我同期待、共努力!
第二篇:浅谈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分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篇: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
体会
作者署名:
中文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3日落幕。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 “三个关键”,即社会公正、社会诚信、社会秩序 “五个环节”即领导干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成员 实现中国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整体部署,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对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别人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彼此矛盾,强调依法治国会“架空”党的领导,强调党的领导就不可能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这种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有必要彻底澄清。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二者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如果离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次,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在确保各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法治化的路子。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课题,只有正确破解这一重大课题,才能真正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总方针。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三个关键”,抓好“五个环节”。
“三个关键”,即社会公正、社会诚信、社会秩序。其中,社会公正是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诚信是法治的重要基础,社会秩序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这“三个关键”是加强法治建设的三个支点,构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架”。
一是要确保社会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总书记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等方面都对确保社会公正提出了要求,推进法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坚持把公正作为法治的生命线,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促进公正、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
二是要提升社会诚信。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总书记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当前,人们普遍觉得社会诚信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淡薄。守法是最大的诚信。《决定》对提升社会诚信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等等。这些重要部署,对构建社会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该紧紧抓住政府、公民、组织三个环节,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不断提升诚信水平。
三是要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规范社会秩序。总书记强调,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要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政府应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引导人民依法办事;也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实现“三个关键”,要从“五个环节”抓起。
一是从领导干部这个环节看,最重要的是树立法治思维。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是从立法机关这个环节看,最重要的是提高立法质量。总书记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立法机关要始终遵循法治规律,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立法体制,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要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确保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三是从行政机关这个环节看,最重要的是提高严格执法能力。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总书记强调,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行政机关要坚持职权法定,坚持公开透明,坚持监督问责,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权力,真正使政府权力和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从司法机关这个环节看,最重要的是提高司法人员职业素养。总书记强调,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把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因此每一名司法人员都应有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严守法纪等理念。
五是从社会成员这个环节看,最重要的是增强法治观念。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总书记指 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虽然我目前只是一名学生团员,但还是应该通过学习讨论,尽快将大会精神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要把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同中央《决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掌握精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四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通过这样制度上的完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且要使这样一些创造的成果更加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通过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我对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期望,更迫切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都做了全面部署。大家要把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刻领会有关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支持改革、拥护改革。
王启荣强调,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部署上来。园区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自觉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行动,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切实将依法治国的新要求贯穿到指导实践中去。,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将依法治国理念落实到加快园区发展中去。一是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要完善行政组织、行政程序,推进机构、职能、权限、责任、程序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不授权不可为。同时要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二是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三是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根据不同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合法配置执法力量。四是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法机构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执法,明确具体操作流程,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执法行为。五是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行政权力要积极接受群众、舆论、审计、人大、党内和司法等法制机构的监督,努力形成权力制约和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确保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六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政务服务中心要推行权力清单公开、收费公开、流程公开,签字审批公开,进行限时办结。东城和“两乡”要加强28个行政村村务公开,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各级党(工)委要加强干部考核全公开,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建设活力。
王启荣强调,园区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建设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维,精心做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气集聚、民生工程等各项重点工作,一马当先打造宿州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园区跨越发展。
第五篇: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共分三大板块、七个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个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遵循。总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原则,也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既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法治建设具体内容,也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党的建设明确要求,是一个需要全面把握的有机整体。
“两个坚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因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个深刻认识”:一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二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三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四个方面工作部署”: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称之为“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各级政府是行政执法主体,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政府权力运行规则,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责任主体和运行流程,避免行政执法错位、越位、缺位,杜绝多头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等乱象,使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受到严厉惩处,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感知依法治国的一把尺子。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民守法。执政兴国,关键在党。当代共产党人更应该做知法懂法守法的表率,用身外的党规党纪、内心的道德约束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筑起防微杜渐的“防火墙”。各级官员都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树立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的观念,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执法者必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知法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者吃到苦头。塑造全民的法治信仰,让全民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大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六大任务”: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七个关系”: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把握“七个关系”。一是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辩证统一。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三是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在法治牵引下推进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规范改革,在法治保障下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改革,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培育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把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四是把握健全宪治实施和监督制度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五是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六是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树立全民守法意识。要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七是把学习四中全会《决定》与现实工作相结合,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