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0:1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多么经典的概括啊!读到一本好书,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从中受益无穷!甚至可以给自己指明方向,成为自己心中的一盏明灯!

苏霍姆林斯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同身受。书中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了这本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和心理学合编,书中的建议和劝告,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本教育经典书。让我在面对教育教学的难题时不再迷惘,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的震憾了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的经历,在这里我不能一一列举,就以以下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我的感想。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思考:为什么这个学生不能像那个好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呢?为什么这个学生写字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认真呢?为什么他走路总是抬不起胳膊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每天都有,我想有经验的老师看到这些问题会淡然一笑吧,因为这些“问题”似乎再平常不过了,但也正是这些“问题”让我在烦恼与思考中纠结着,究竟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把这些烦恼一一解决了呢?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真后悔没有早点翻开这本教育教学“秘籍”。开篇第一条便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完这条建议,心中突然茅塞顿开,书中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的确,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父母的文化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源于孩子的生活环境等,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在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此时,教师就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以此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也就是说,不仅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相同的,他们的方法、途径、评价尺度都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在以后的教学、教育中我不会再去抱怨学生的调皮、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是在备课时要认真的考虑一下,这节课中每一个学生会学到什么,会学到什么程度,每一个学生会做些什么等等,每一节课中真正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二、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

24小时。

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工作很忙,很累,一天到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写论文、培训、评职称等,下班回家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孩子,整天忙忙碌碌,感觉时间总不够用。特别是班主任,更加忙碌,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陪爱人,陪小孩。。然而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 是的,没有时间啊!----咋看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告诉我们如何节约时间,比如如何统筹规划好要做的事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像我小学奥数一样:给你半个小时,你要完成写作业和烧开水两个任务,你该先做哪样呢?当然是先烧开水了,等作业写好了,水也烧开了,不就节约了时间了,呵呵!是我太自以为然了。其实细读下来,他并不是这个意思。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他举了一个成功的事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征服了所有人,听课的教师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凝气的听,完全被课吸引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老师对这个老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于是有了那句名言:“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这个故事。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将归功于读书。读书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赚取时间。当教师知识越丰富,备课时间就越少,课堂驾驭能力就越高,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从而把自己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悠闲的享受生活。

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难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并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解决了我曾经遇到的很多难题,让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经典好书。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长小陈贤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对于刚入职的我,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人,在学校领导及前辈们的指导下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王嘉篪,个子高高的,长的帅帅的,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想必是个有用之才,可是正是上课的第一天,我发现他与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直拿着笔在自己的画本上画来画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性格内向,自理能力差,不能主动学习。有次和他的外婆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从小爷爷比较宠着他,在幼儿园里散漫惯了,幼儿园老师可能比较随他的意。我经过一段时间对他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画画,所以我就以“画画”为契机,沟通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如卡通人物,画的内容,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也让其他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和他讨论,孩子们都说王嘉篪的画画的很好看,从他向来淡定的小脸上我看到一丝丝的笑容,自己也主动给大家介绍起自己的画,慢慢地感觉到他想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孩子有时候很配合,也很

懂事。有时他会勾住你的脖子和你说他的悄悄话,那时我感觉很欣慰。孩子真想立刻帮助你从你的世界走出来,真正的融入到班级里,但是我知道不能心急,这样的孩子只能循序渐进。放心孩子我会牵起你的手,和你一起进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谢谢大家!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1、《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

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3、《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教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是读书让我们登高远瞩。有人说,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给教师的建议》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有一位老教师,他有30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他为这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者感慨地说:“我为它准备了一辈子,但最直接的准备只花了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

传统的教学标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总有一天,当这桶水用完后,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呢?我想,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带给学生充实的知识和心灵深处的震撼。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理应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旦读书成了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会告别浮躁、远离喧嚣、拒绝功利,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宁静和淡泊。其实,读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过去,有人说教师生涯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未免有些感伤,有点落寞。如今,当众多的人把教育之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感受到责任之重。前途漫漫何所依?书卷飘香伴师行!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质——爱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工作关键——细心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教师的细心是洞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是教师工作的关键。

3、工作秘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

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

4、神奇钥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中能学到好多有价值的知识。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教师的时间和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知识的难易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什么岁数增加了,成绩却不行了?”但为什么他们在低年级时能处于同等地位?这就说明他们的智商应该是相差不大的。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队伍、都能轻松快乐的学习呢?那就是教会孩子学习!常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要会学习,他们就不会落伍、就不会感到困难!可怎样才能教会孩子学习呢?这就需要在孩子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这里可能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在其中起着作用,也或者是我们的教师未能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导致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断节。

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还要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刻求知识的火焰。我们还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在大纲里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所以在低年级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都要掌握、学会、领悟。虽然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尽力而为。

篇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很多人都体会到过:有时候,一节课40分钟过得很快,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汇聚到了同一个轨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一节课下来,教师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有时候,一节课却过得很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挤牙膏似的,一词一句停停顿顿,不管如何撕心裂肺的吼叫,总不能平息那烦人的吵闹声。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心情郁闷。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用不放弃的追求。

提高40分钟的效率并非是“精心备课”能“解决”的,更需要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课”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发展的正确把握。作为年青教师,我觉得对这些很“玄乎”、很 “抽象”的东西很难去正确理解、正确把握。我不敢肯定“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课,“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这些核心问题面前总显得那么力不从心。记得在前几次教研课之后,教研员高老师总会跟我讲同一句话:“教学内容只是载体,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根本。”这句话从字面来看很好理解,但真要揣摩出真意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却很难。

零零落落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章节,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他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 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到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此外,书中还提到,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篇三: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习。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第五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王舍人中心小学

任海燕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近期从新阅读,仍感触良多,有重新阅读的必要。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我重点看了其中的《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留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横林中心小学丁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本站推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两套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他认为,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是指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公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本人1999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12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基础教育的奥秘 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北工商附小 王文明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非常懒惰,不做作业,皮很厚,没有上进心,没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样的学生是每......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范文模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鼓励教师学会赞美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赞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提......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