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新时期大
学生信仰教育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阐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进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价值导向、信仰教育的任务。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目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陷入了“信仰困境”。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总的说来,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中西文化的碰撞;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前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所在,通过把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本思想,营造大学生信仰教育良好氛围,找准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力支撑,构筑大学生党信仰教育的保障等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教育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与目标。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因而信仰教育历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问题,其中,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又成为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体学习上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大学生是广大青年的杰出代表,是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高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使得大学生信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信仰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现状
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利益、文化多元化的状况也反映到学校来,对学生的信仰产生影响。一些学生信仰不稳定,学生中相信个人奋斗、相信人性自私、崇尚拜金享乐的现象占有一定比例。在大学生学生群体中,一部分人认为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他们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只关心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忽视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
二、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
1、中西方文化碰撞 信仰隶属于文化,信仰的生存也仰赖于文化,因此文化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其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思想大量涌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人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西方的传统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性文化相继涌人,面对多元的西方文化,大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第二,西方文化正广泛地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形成势不可挡的追逐潮流。过西方节日、吃西餐、穿国际名牌衣服己经成为一种追求时尚的表现。第三,西方宗教活动加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外国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增多,他们中的一些宗教信徒抓住这一时机,将大学生作为宣传、发展的重点。他们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从提供“人文关怀”人手,达到使大学生板依的目的。第四,西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进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大学生这一群体,是西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进攻的重点。为此,西方国家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宣传西方的政治观、价值观,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一定冲击。
2、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文化环境的另一特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文化。“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还不完善、改革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凸现。在这一时期,一些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如失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腐败等,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发展,一些人的物质占有欲极度膨胀,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广为流行。面对如此的文化环境、氛围,大学生很容易陷人一种“信仰困境”,从而导致信仰危机的产生。
3、信仰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依靠学校和家庭,学校教育居主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几十年来,通过高校各方面的努力,这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信仰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和鱼待解决的。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重的情况下,许多高校迫于就业率的压力,其关注的重心旁移,他们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着重于帮助学生取得各种证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不能马上奏效、费力不讨好的信仰教育。另外,即便一些高校开展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内容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教育者因为教育难度较大就或绕开不讲,或轻描淡写地讲讲条条而己,教育的内容与时代、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样的教育必定会使学生感觉空洞乏味、无说服力,终因缺乏普遍的认同感而空泛化。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育功能。当然,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一些教师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不高,他们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坚定,再加上缺乏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渊博的文化知识,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的信仰教育,教育的实效性肯定受到影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帮助大学生走出“信仰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里而外的多结构、多层次的体系。最核心的一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间一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最外一层是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综合的现实表现,具体表现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而且是一个实践体系,是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价值导向,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来的,填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次的内涵缺失的空白,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内而外各层次相互衔接、更加完善的立体结构,同时形成了当前人民群众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大学生的信仰重建提供了契机和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走出“信仰困境”,加速他们的信仰重建,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
1、以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开放的视野引领学生走出“信仰困境”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引领学生走出“信仰困境”,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能够将这一课程的能量发挥至极致,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开放的视野。
首先,教育者自身应该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一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要能真正深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原上掌握“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等等理论完整、准确的含义。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有可能在学生“误读”或“读误”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能够以清晰而准确的表述来纠正他们,使他们走出迷惘,走向清晰。譬如,当学生认为“专政”就是“马列主义加秦始皇”,就是“全国全面阶级斗争”,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当政者,而且不受任何民主监督的政权时,甚至可能有的学生会误认为一部《共产党宣言》就是“阶级斗争”四个字的时候,作为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能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发展的历史等角度为学生拨开思想的迷雾,使其认识到自己认识上的谬误,从而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最终帮助他们重铸崇高的信仰。
其次,教育者还应当具有开放的视野。与当前政治、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也可能动摇其“信仰”的根基。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信仰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既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为信仰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内容,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能够辨清外来思想观念中的精髓与糟粕,抵制西方消极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才能帮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能够高扬起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
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核心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大学生信仰危机、人生意义缺失的现状,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实践,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信仰的教育,给予他们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引导,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帮助他们找回失落的意义世界。
2、以“三个倡导”原则为途径引领学生走出“信仰困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阐述上,还必须结合实践才能取得实效。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师生座谈会上说到:“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信仰教育、价值观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宣传思想工作,信仰教育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的人文关怀贯彻到大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和把握,增强优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以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契机引领学生走出“信仰困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格局中,高校校园文化已成为这一体系中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并以其特有魅力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在大学生信仰教育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既是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使高校人文精神形象化并融人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因而它的育人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拓宽了高校德育的实践领域,使思想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也正因此,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理念的提出,无疑为我国传统文化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更是契合了这一历史主题的转换。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力度。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得大学生在充满正气和谐的氛围里不断提升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充分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的魅力,并能在此基础上荡涤灵魂,走出信仰的困境,重建崇高信仰。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2010班
蒙俏霞
201013410157 摘要: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与人的知、情、信、意、行等情感要素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大学生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价值观 教育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追求功利化、选择矛盾化的特点,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无可厚非。但人之所以为人,又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生理的满足,我们还要寻求精神的提升和满足。当代
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自己的人生毫无关系,虽然具有爱国精神,但行动上却十分盲目,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对荣辱、是非的认知有偏差。当代社会的贪污腐败、消极堕落现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泛滥
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化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多元文化,包含了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一元化得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每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循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三)高校教育存在弊端
高校教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学习的重心,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此。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普遍忽视信仰,道德,精神和操守。当利益遭遇道德,当前途遇上操守,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向个人物质利益倾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此外,承担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师资紧张,教学模式单一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四)网络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是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大量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在网上购物,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娱乐视频、学习视频,看到媒体报道的大量新闻、时事,奇闻异事。但也不得不承认,当网络媒体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步宣传反动,落后、腐朽、消极的思想,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民族精神形成冲击,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说教”式授课必须改进;授课内荣要贴近学生生活及现实需求,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用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从而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把控实施过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检验和保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集体,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之形成的就是不良的习惯。、学业上马虎对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自私自利。这就为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因此应该得到真正张扬和提升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意识,但并不是要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制约着学校文明教育的推进,也制约着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明智慧的头脑、高尚道德情操的未来公民,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三)不断创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激励作用
对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应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前那些平面性、单一性的“榜样”正在逐渐失去其应有作用,同时,在大众化教育时期,传统的表彰模式,单一的成绩标榜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经缺少了吸引力。因此,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
索,创新性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注重可学性、亲和力;在典型树立上,多角度、全方位考虑,把表彰证书上的一个个名字还原为鲜活的,在生活中可以切实学习的一个个榜样;在宣传途径上,可以根据当今大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舞台演出、网络传播的喜爱,不断创新载体。
参考文献:
[1]宰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122-125.[2]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22-24.[3]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8:104-106.[4]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6:22-24.4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地整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实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有一颗爱国的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我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我们应该始终对国家保持这一份真挚的情感与深深的热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无不透露着和谐这一重要理念,小到同学之间、室友之间的相处,达到国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点滴之中,我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现在我们都说要建设和谐校园,所以可见我们的生活实际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完全符合的。和谐校园让我们大学生不仅身心得到了净化,而且也有益于我们的文化知识以及学术的培养,还有利于我们的全面的发展。
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是一项良好的品质,一个有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不仅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观念,而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要想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责任心,不仅对于目前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而且还应该要融会贯通,无论是简单的课程,还是较难的课程,都要进行扎实、稳固的锻炼和学习。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我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从某方面来说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我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对事物的鉴别力是有些欠缺的。要想赢得未来我们就要让自己从根本做起,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对我们个人、对学校,甚至是社会、国家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应该学习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尺。我们应该要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虽然不能做到无私奉献,但同时也不能太自私,要以大局考虑,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当代大学生,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明辨是非、正确地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摘要:价值观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而在当代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西方思想的不断渗入,国人的价值观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发生了改变,拜金、唯利是图这些思想的滋生,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基于国内各种思想交织的情形,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现状,就价值观的培养予以建议,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57-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客观事物以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和作用、效果、重要性的一个综合评价,是对什么是好、是应该的一个总体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与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价值观使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是人用于区别好坏美丑、判断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价值观决定、调节、制约着个性倾向中低层次的需要、动机和愿望等,它是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统帅,一旦确定则反过来影响调节人进一步的需求活动。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核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相当重要的[1]。
三、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价值选择多元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不光是经济领多元化、文化领域化、就连思想也变得多元化了。过去中国传统的小农思想、封建社会残留的封建思想、社会主义确立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国外资本主义思想在当代的中国综合发展,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占据着主流,但是思想多元化的局面确实存在。由于思想的多元化,就导致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思想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学生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对同一人物、同一事物拥有不同的立场和看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共性和个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价值观应该是共性,这个共性达不到,很难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二)价值取向自我化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从上世纪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由于政策需要,大部分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得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少家长太宠溺孩子,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特别强。在当代的大学生中,有不少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导致自我意识的观念太强,简言之,就是现在大学生的自私自利化倾向太过于严重。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从小被捧着长大,所以在团体中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重自己利益而对其他成员和团队的利益置若罔闻,这样的价值取向,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有所发展的。但是即便如此,家长们依然对孩子百依百顺,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不确立的重要原因[2]。
(三)价值标准实用化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从社会主义确立到现在,中国的发展倍受瞩目,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却少了过去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感情往来,所有的活动,都趋向于功利,这也使得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目前的大学生中,真正将学习放在心里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的学习,都在思考,会不会拿到奖学金、会不会有荣誉与奖励,当学生们都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学习,可想而知大学里培养出的学生都是一些为功利而活着的机器而已。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任何所从事的活动,无论是娱乐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在考虑其现实意义与价值,没有价值,他们也不会去做。这就使得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向实用标准靠拢,如果没有实用意义,那么也就没有了价值[3]。
四、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措施
(一)坚持一定的原则
由于思想的多元化,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所以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统一的价值观,而培育统一的价值观就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在培育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原则不松手。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尤其是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牢牢树立的荣辱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各个高校应该统一要求,坚持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的判断,帮助他们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深化理论的研究学习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学的课堂,都会有思政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教学,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课程一定不能走形式教学,而是必须要有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的去发掘这些课程中所学思想的精华,尤其是在新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更是无可替代。所以这些课程的学习中,要一方面深入的了解思想内涵,一方面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三)拓展时间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是只是思想上构建,嘴上表述,而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的。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价值观,才能判断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还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实践教学,通过实践使其切身感受,身体力行方才能判断价值观建设正确与否,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结束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符合拥有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的存在价值问题的探究,帮助他们走出迷茫,这对大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公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2]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3]马丽丽.网络文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新疆师范大学,2013.[4]彭俊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张红英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形势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已经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就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以期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人们理解和评价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目前我国的发展而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一直想改变当时落后的现状,我们发愤图强就是为了振兴我们的祖国。现如今,中国闭关锁国、被比作东亚病夫的日子早已远去,现在的我们已经有了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资格。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有这个责任与义务,要振兴中华!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国家就是一个大社会,想要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价值导向也会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国人亲和力,更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邓小平时代曾强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现如今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确立一个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观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相当重要的一环。不论男女老少,皆应对我们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明确如何更好的建设这个社会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集体的利益,同样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十八大以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这种观点也可以起到避免思想混乱,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我们作为国家新一代生力军,更应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振兴中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其现状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价值观教育的理念,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核心
当前大学生坚持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尊重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借助于建构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构造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精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化;另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日常工作入手,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树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课堂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前途,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基础。
(三)把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也在于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发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借此要指导学生理解强国之路、发展之路在于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突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是要突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要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其表现的旺盛生命力,自觉、主动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把此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树立终身为之奋斗的理念。
(五)夯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道德,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目前,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理论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主题,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教育作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主要来自“两课”教学。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研究,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化于知识总体的能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改革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改变照本宣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2]苑勇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0)[3]谢志远.加强高校扩招后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2,(4):94-96 [4]郑德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06)
[5]孙建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6]王占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