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12 00:2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法的定义和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特征:

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国家强制性

4、普遍性

5、物质制约性

二、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作用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

包括

1、公民(自 然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

3、国家 公民和法人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或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四、法律责任的概念,立法、执法、司法的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因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立法,又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

执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应用于具体的人、事件或案件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行政机关的执法和司法机关的执法两种形式。在习惯用法上,人们将司法机关活动以外的执法(包括行政执法)称为“执法”,而将司法机关的执法称作“司法”。

五、守法和违法

守法的两个主要内容:

1、履行义务

2、行使权力

与守法相对的范畴是违法,简言之,就是指行为违反了法律,并且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须具备的要素:

1、并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追究的行为

2、违法必须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或者说被认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只能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依法设置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所实施的行为

4、必须是行为者有主观过错的行为。

六、法治和法制

法制,一种从静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法律制度”,即统治者通过国家政权建立的法律与制度,一种是从动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和制度。法治,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章 宪法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单一制下的地方制度。

(1).我国有三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

中央与普通地方的关系,省、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其中,在法律上,普通地方行政是以普通法律授权而建立的地方制度,不享有国家通过法律特别授予的权力。主要包括:省制、市制、县制和乡镇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各种经济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权,人身自由权。。其中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权属于政治权利。

其中人身自由权属于人身权利,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6).劳动和受教育的义务。

(7).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8).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5.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最高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最高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检察权、监督权)。

第三章 刑法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刑法规制的对象是犯罪与刑罚,即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时犯罪,对该种犯罪应适用什么样的刑罚,且二者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根据内容刑法又称“犯罪法”或“刑罚法”。

2.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3.刑法的效力范围

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两方面。

其中,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的效力。*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派生的要求之一,具有普遍效力。

4.犯罪的定义:书p48 看。

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2).犯罪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5.犯罪构成包括的一般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

其中(1).犯罪客体就是指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并非所有的社会利益都是犯罪客体。只有当这种社会利益既被刑法所保护又被犯罪所侵害,才是犯罪客体。

(2).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诸多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3).犯罪主体,是指事实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其中,刑事责任年龄具体规定:①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③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④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⑤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6.排除犯犯罪性的行为 ⑴正当防卫

其中,正方防卫成立的条件: ①

发生不法侵害行为

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④

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没有过当 ⑵紧急避险

其中,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条件:

必须有危险发生,就是出现了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情况。②

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正在发生的危险。

避险行为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④

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⑤

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⒍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分为 完成与未完成 两种类型。

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也是法律所确立的标准形态。

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对于既遂形态而言,它们是特殊形态或者既遂的修正形态。

其中,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条件:①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②自动性,即必须自动放弃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③客观性。

④有效性。

⒎刑罚的种类 ⑴主刑 ①

管制 ②

拘役 ③

有期徒刑 ④

无期徒刑 ⑤

死刑 ⑵附加刑 ①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③

没收财产 ④

驱逐出境

⒏罪状和法定刑

在刑法分则中,凡具体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条文都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规定犯罪的构成要件或者犯罪名称,称为罪状。后一部分规定对该种犯罪应判处的刑罚,称为法定刑。

9.贪污贿赂罪

其中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有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和渎职罪。

⑴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⑵挪用公款罪,指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了三个月为还的行为。

⑶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⑷渎职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碍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 ⒈管辖: ⑴立案管辖

又称部门管辖或职能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之间,在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②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③

公安机关受理的刑事案件 ⑵审判管辖

是指人民法院对第一审判刑事案件审判权限上的分工。包括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专门管辖。

⒉回避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同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的侦查、检察和审判等人员,不得参与办理本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其意义在于 保障实现司法公正。

证据的法定种类 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

⒋证明中,举证责任都由控方承担,在公诉案件中是公诉人(人民检察院),在自诉案件中师自诉人。

⒌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⒍刑事诉讼程序

五个具体的诉讼阶段: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含一审程序、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其中,①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请求的诉讼活动。

②我国实行的是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起诉制度。

⒎审判组织

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分合议庭、独任庭和审判委员会。

⒏法庭审判包括以下程序:

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宣判

⒐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时依照上诉不加刑原则。

而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

⒑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⒒变更执行程序

⑴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变更 ⑵暂予监外执行

条件: 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有期徒刑、拘役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第五章 民法

⒈广义的民法:调整民事活动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民法:形式上的民法。

2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的特点: ①在法律上表现为静态的财产所有关系和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②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③当事人在经济利益上以平等交换、等价有偿为原则

⒊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⒋民法的基本原则 ①

平等原则 ②

诚实守信原则 ③

权利神圣原则 ④

公共利益原则

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⒍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三类:

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

*⒎监护

监护室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由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

其中,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当然监护人。

⒏法人的特征 ①

依法设立

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④

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⒐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有效条件

概念:是指自然人、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一种法律事实。有效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

③内容合法

④形式合法

⒑无效民事行为分类:

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

意思表示不真实 ③

行为内容违法

⒒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②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⒓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其中,所有权的内容(具体权能):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⒔债

概念: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发生的根据:①合同: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②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而致他人受损害。

③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

④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

⒕债的履行的原则

实际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适当履行原则

⒖债的担保方式:保证、定金、抵押、质押、留置。

债的终止原因:清偿、抵销、提存、混同、免除以及当事人死亡。

⒗民事责任概念及基本特征

概念:民事主体不履行民事义务或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时应承受法律后果。基本特征:强制性、财产性、补偿性

⒘免除民事责任的条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

⒙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p171)

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⒚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书p172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等,以及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二、著作权的概念、客体及主要内容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种专有权利。

客体是指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主要内容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两部分。

(一)著作人身权

1、发表权

2、署名权

3、修改权

4、保护作品完整权

(二)著作财产权

1、复制权

2、发行权

3、表演权

4、放映权

5、广播权

6、展览权

7、出租权

8、信息网络传播权

9、摄制权

10、改编权

11、翻译权

12、汇编权

13、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专利权的期限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专利局公告之日起计算。

侵害专利权的行为:

1、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其专利的侵权行为

2、假冒和冒充专利的行为

3、擅自向外国申请专利,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的行为

4、侵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法规定的其他权益

5、专利局工作人员及有关国家机关人员徇私舞弊的行为。

四、商标权的期限、保护范围、保护方式以及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商标权的期限是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期限,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是指商标权的效力范围。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我国是以申请书申请的商标权范围的大小来确定保护的对象。商标权的具体保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政处罚

2、民事处罚

3、形式处罚

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占用权的商品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

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造成其他损害的 第七章婚姻法与继承法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我国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计划生育

二、婚姻的法定条件和禁止结婚的条件

婚姻的法定条件: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按婚姻法规定,禁止的情形有两种:

1、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2、禁止患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三、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成立法定要件的婚姻,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应。无效婚姻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重婚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4、未到法定婚龄

可撤销婚姻:是指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而成立的婚姻。我国《婚姻法》第11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四、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

2、父母子女关系(非婚生子女)

3、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五、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害。

可以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

1、重婚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实施家庭暴力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六、继承权的丧失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是指依照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的方法继承遗产的继承方式。

七、遗嘱继承和遗赠

遗嘱是公民生前所作出的对其死亡后所遗留的个人财产和其他个人事务如何处理的意思表示。

遗嘱继承就是公民在生前用遗嘱方式指定死后其个人财产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个或数个人继承。

遗嘱的有效条件:

1、主体合法(主体必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立遗嘱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2、客体合法

3、内容合法

4、形式合法(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

遗赠扶养协议,是一方扶养对方终生而对方将个人遗产的全部或部分遗赠给扶养人的协议。

八、遗产的分割

1、确定继承方式

2、保留特留份

3、寡妇有权带产改嫁

4、实物分割的原则

5、隐匿、侵吞、争抢遗产等的继承人少分 第八章经济法

一、公司的类型:

1、有限责任公司

2、国有独资公司

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4、股份有限公司

二、保险的概念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三、保险欺诈

保险法对保险欺诈有以下三种处理情况:

1、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且不退还保险费。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也不退还保险费。

3、虚报损失、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四、财产保险制度与人身保险制度

财产保险是保险法规定的以各种物质财产和特定的权益为保险标的,保险人承担保险标的因遭受各种自然灾难、意外事故和违法违约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作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投保人与保险人通过订立人身保险合同,约定投保人按时交纳一定的保险费,在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因疾病或遭受意外事故而致使伤残或死亡时,或在保险期满时,保险人一次或按期向其支付医疗费或保险金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预知结果的人寿保险和无法预知结果的意外伤害险两种法律行为。

五、劳动合同的主体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条件是年满16岁,技术工种还要求劳动者受过必要的技术培训和一定的身体素质,有些工种还要求劳动者有一定的身份,如受过专业教育、有等级技术职称、有特定的国籍或行政区域身份等;雇主的条件是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满足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支付约定报酬的财政能力,以及满足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六、无效劳动合同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九章民事诉讼法

一、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对民事经纪案件,为保证将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得到全部执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执的标的物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分为诉讼中、诉讼前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人民法院审理请求给付财物的案件,在作出判决交付执行之前,因权利人难以甚至无法维持生活、工作和生产,及时裁定义务人先行给予一定款项或特定物,立即交付执行。以下三类案件可先予执行:

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医疗费用

2、追索劳动报酬

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二、撤诉和缺席判决

撤诉: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包括上诉人)取消已向法院提出的诉讼。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一方不出庭的情况下做出判决。

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中,因发生法定中止诉讼的原因,法院裁定暂时停止诉讼程序。诉讼终结: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因发生某种情况,使诉讼程序继续进行已没有必要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从而结束诉讼程序。

第二篇:法学概论知识点

法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law system)。它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的有机统一系统。不具有国际性。

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的历史表现形式。从历史角度看,包括: 1.风俗习惯:包括契约规范、宗教教规、道德规范等内容在内。2.判例:中国古代也有“决事比”;英国法,美国法等。3.成文法典:大陆法系国家。

4.权威专业人士的观点:古罗马时期的法学权威。

5.体现人之理性的“善良和正义”原则(即人类良知。“自由心证”)是成文法国家。法律渊源还可根据《立法法》作更明确的细分,为: 宪法(人大制订和修改)

法律(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务院及部委)///军事法规&军事规章

地方性法规(省市人大及常委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

地方性规章(省市政府)

还应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内法还应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解释在内。

以上内容,参见我国《立法法》(2000年)

立法法

下面主要说说我国的立法权。其主要规范是《立法法》(2000年)和《宪法》(1982年)。有这样的几个问题,需要掌握:

1.谁享有立法权?享有的是立何种法规范的权力? 2.法规范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参阅教材第40~42页

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立法的权限分配参见《立法法》教材31页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专门的国家立法机构。说明都重视成文法。由于成文法的明确性。在英美法国家,成文法都必须优先适用。

但是,具体立法权力并不绝对属于某一专门机构,只是有主次之分或具体某方面事务立法权力的分配。以美国为例:国会众参两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但主要权力在众院。而且,美国总统也在法定范围内的立法权。更为重要的是,立法后的审批是相互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国会立法,需要总统批准。总统立法,需要国会批准。最高院可以认定国会或总统立法违宪而无效。【我国也赋予中央【地方有所不同】人大和政府两机构都有立法权。】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二大法系的区别:

1.历史渊源不同。一个是源于罗马法的传播; 一个是在统一地方习惯法过程中形成的判例法;

2.法律渊源不同。一个是以制订法为渊源;一个是以判例法为渊源。

3.立法技术不同。一个重视编纂法典;一个不重视法典,但也有单行法规,占少数。4.法律结构不同。一个是主要由公法和私法组成;一个主要是由普通法和衡平法组成。5.法律适用技术不同。一个是将成文法适用到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一个是遵循先例。6.诉讼程序不同。一个是由法官主导的讯问式;一个是法官被动听审的辩论式。另外:司法机构设置、法律概念术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大法系的法律体系与结构不同:

英美法系包括以下种类的法律:(英国与美国又有区别)宪法(宪法性文件;柔性宪法)财产法 契约法 侵权行为法 家庭法和继承法 刑法

诉讼法(陪审制;抗辩式)

注:其法律渊源主要是 判例(普通法和衡平法),但也有成文法,主要单行法律。(common law, equity law)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的享有者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在必要时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以强制性的协助实现权益,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人民应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应负有义务的人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是抑制一定的行为,以维护国家利益或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实现

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概念与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 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它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为基础;另一种是政治自由,即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简称政治自由。

几种行政行为法的内容(教材119页)

行政行为法是规范行政行为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行政行为法:涉及立法行为。执法行为。准司法行为【行政复议】。还可分行政行为一般法和行政行为特别法。一般法,如:《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信息公开条例》特别法,如:《治安管理处罚法》【注:与刑法相衔接】《税法》《律师法》《监狱法》《信访法》等【注:经济法】。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行业和专业特点。

宣告失踪和死亡教材140页

(一)宣告失踪的概念

宣告失踪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的法律制度。宣告失踪的主要法律意义,在于为失踪人设定财产代管人。而在未成年人或成年的精神病人,法律已为其设置了监护人制度,即使其失踪,监护人即可担负财产代管责任,无须再另设财产代管人。如照此推理,宣告失踪,仅对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才有意义。宣告失踪是对自然事实状态的法律确认,其制度价值在于救济因自然人下落不明而导致的财产关系不稳定状态。通过宣告下落不明人为失踪人,可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保管失踪人财产、处理应了结的债权债务,维护失踪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宣告失踪的法律要件

1.受宣告人失踪。即受宣告自然人离开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音讯,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

2.失踪达到法定期间。宣告失踪的法定期间为2年,从失踪人音讯消失之次日起算;战争期间失踪的,失踪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3.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的程序不是自然发动,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程序才开始。所谓利害关系人,是指与失踪人有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人,如父母、配偶、近亲属、债权人、债务人等。对于申请权的行使,法律没有规定顺序以及序位的限制,即申请人之间没有排他效力,任一申请人都可以申请。

4.由法院宣告。法院收到利害关系人的宣告失踪申请后,先要发出寻找公告,期间为3个月。公告期满,失踪事实得到确认,法院应以判决方式宣告失踪。

(一)宣告死亡的概念

宣告死亡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推定其死亡,官告结束失踪人以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宣告死亡是生理死亡的对称,与生理死亡不同的是,宣告死亡是一种法律推定。宣告死亡的制度价值,在于维护生者的利益——包括配偶的再婚权、继承人的继承权、债权人的受偿权等。由于宣告死亡要消灭被宣告死亡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所以,法律对此慎之又慎。法律规定的宣告死亡的条件,要比宣告失踪条件严格得多。

(二)宣告死亡的法律要件

1.受宣告人失踪。与宣告失踪一样,须受宣告人离开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音讯,处于生死不明状态。

2.失踪达到法定期间。即失踪人下落不明状态持续存在,而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期间。对此期间,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了两类:普通期间的时间为4年,从自然人音讯消失之次日起计算,因战争而下落不明的,则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特殊期间的时间为2年,该期间仅适用于因意外事故造成的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如飞机失事等,期间的开始为意外事故发生之日。

3.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须以诉为之,故须由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24、25条的解释,宣告死亡的申请人范围与宣告失踪的申请人范围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有顺序先后的限制,即顺序在前的申请人之申请权,有排他效力。第一顺序为配偶,如无配偶的,下一个顺序递增为第一顺序,余以此类推;第二顺序为父母、子女;第三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最后一个顺序是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对于宣告死亡的申请人顺位,主要是为了优先保护配偶、父母和子女的身份利益、伦理利益和情感利益。申请人的顺序效力是,有在先顺序时排除在后顺序,同顺序人权利平等。

4.由法院宣告。法院受理宣告死亡申请后,先要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为1年,因意外事故失踪人的寻找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公告期间届满,生死不明的事实得到确认后,由法院以判决方式宣告失踪人死亡。判决宣告之日为被宣告人死亡的日期。

民事责任P188 监护人制度(教材142页)

监护,是指监护人为保护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或财产方面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监督和保护。

我国法律规定,监护人是未成人或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规定:监护人有顺序之分。未成人与精神病人各不相同。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

认真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如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赔偿其损失。同时,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单位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著作权保护期(民法)P165 著作权 《著作权法》 主体: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对象:各种形式的作品,包括计算机软件 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

权利期限:

对著作权的限制:合现使用制度

就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来说。其保护期限不受限制;就其发表权、财产权来说,其保护期限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50年。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著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50年,截止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诉讼时效制度

追诉时效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失效时间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新刑法生效时间:1997年10月1日。

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如不适用,则无溯及力。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第12条)(教材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和中断、延长以及最长时效192页):

开始:从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如违反合同之日起起算,侵权之诉从侵权日或损害结果发现日起算。

中止:中断:延长:最长时效:20年 时效,是指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

时间的流动,本身也是一种法律事实,能引起法律后果。

权利人经过法定的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就是诉讼时效。但超过时效,自愿履行的,不受限制。

时效制度意义,是方便法院及时调查案情,收集证据。分一般时效和特殊时效: 参见教材第192页。(民法见教材192页)(刑法见教材280页)

物权的概念P148 广义是指所有规范和调整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是指民法中有关物权的规定。物权的理解: 我国《物权法》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特征:支配性;对世性;排他性;绝对性

物权法种类P149

理论上可做如下区分:

(一)所有权与其他物权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三)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根据《物权法》,具体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中的专属管辖P322

依法律规定民事案件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的,称专属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港口作业中发生的诉讼,由港口所在人民法院管辖;继承遗产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种专属管辖具有强制的排他性,无论法院或当事人都无权一协议变更。

商法

公司注册资本

有限公司:3万 股份有限公司:500万

破产财产的分配(详见P215)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内容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可供破产分配的财产种类、总值,已经变现的财产和未变现的财产;(2)债权清偿顺序、各顺序的种类与数额,包括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的数额和计算依据,纳入国家计划调整的企业破产,还应当说明职工安置费的数额和计算依据;(3)破产债权总额和清偿比例;(4)破产分配的方式、时间;(5)对将来能够追回的财产拟进行追加分配的说明。

破产财产分配次序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37条第2款和《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第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下列几种情况参照这一顺序清偿:第一,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依法或者依据劳动合同对企业享有的补偿金请求权;第二,债务人所欠非正式职工(含短期劳动工)的劳动报酬;第三,债务人所欠企业职工集资款,但对违反法律规定的高额利息部分不予保护。第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第三,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1]

破产财产分配原则

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法,以直接支付为原则。不便直接支付的,可以采取邮寄的方式将分配的款项寄给债权人。债权人未在指定期限内领取分配的财产的,对该财产可以进行提存或者变卖后提存价款,并由清算组向债权人发出催领通知书。债权人在收到催领通知书一个月后或者在清算组发出催领通知书两个月后,债权人仍未领取的,清算组应当对该部分财产进行追加分配。

代理的概念与分类

(一)代理的概念

代理,指通过他人独立实施法律行为,而使自己承担该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制度。代理仅与民事法律行为有关,是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延伸。代理的显著特点在于:①法律行为是代理人独立实施的;②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果被代理人承担。

分类: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国际法

国际法上的承认制度P362 国际法上的承认一般是指现存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或其政府存在这一事实以一定方式表示接受的政治和法律行为。国家的要素(国际法)国际法上的承认具有以下特征:

(一)承认的主体是现存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传统国际法中,承认被看作是国家的主权行为,只有国家才是承认的主体。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际组织也具有承认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例如,联合国就通过接纳会员国、接受观察员等方式表示其对有关国家和政府的承认。因此,在现代国际法中,除国家外,国际组织也是承认的主体。至于被承认的对象,除新国家和新政府外,还可以是交战团体和叛乱团体。

(二)承认是承认主体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这一事实表示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单方面行为。承认只是承认主体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这一事实表示接受,说明承认主体对上述事实存在的态度,并不改变原有事实本身的性质。由于承认是承认主体的单方面行为,因此,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的事实,承认或不承认由承认主体自由决定,而无需被承认者同意。

(三)承认既是政治行为也是法律行为。承认主体对于某一被承认者,例如新国家,是否承认,何时承认,在不违反国际法原则的限度内,完全可以自由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一种法律义务。但承认又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任何承认主体的承认行为都不得违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承认一经宣布,将产生重要的法律后果,直接影响承认者和被承认者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又是一种法律行为。

国际人权法体系P368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是指对基于保护人类固有的尊严而产生的人权形成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目前,国际人权法主要是由一系列条约构成的,这些条约主要包括:

(一)1966年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

(二)专门领域或区域的人权条约

公海自由内容 P374

公海自由主要包括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飞越自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除规定上述自由外,还增加了建造国际法所准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并规定所有国家在行使这些自由时,应合理地照顾到其他国家享受公海自由的利益。另外,各国均有权在公海自由进行以和平为目的的科学研究。

所有权P152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对生产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的支配力量,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刑法

犯罪的停止状态P267 犯罪停止形态,亦称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反映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的各种停止下来的犯罪行为状态,即犯罪的既遂、预备、未遂和中止。而且这种停止状态不是暂时的,而是结局性的中止

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是指对犯两个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判决宣告执行的刑罚。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P300 刑事强制措施是国家为了保障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授权刑事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一定程度人身自由的方法。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这五种措施是依照强制力度由轻到重的顺序依次排序的。

刑罚:国家规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80年一月起施行的《刑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统一的刑法。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先后8次修订《刑法》 刑法三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二)平等适用法律原则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正当防卫:(见教材263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防卫。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才能进行防卫

4、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犯罪构成的概念: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后果(3)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以及其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依法治国必要性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二)

(三)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抢夺与抢劫罪的区别: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1、客观行为不相同。抢劫罪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而抢夺罪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使他人来不及反抗;

2、客体不完我们缺少尊重法治的传统。我们缺少严格执法的做法

藐视践踏法律的现象和行为依然存在。全相同。抢劫罪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而抢夺罪则一般只侵犯了财产权利;

3、犯罪后果要求不同。抢劫罪对财物的数额没有要求,而构成抢夺罪要求抢夺的财物数额较大。根据司法解释,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4、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抢劫罪是希望或准备以武力或类似性质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财物,是希望在被害人不能反抗或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取得财物,而抢夺罪是以突然取得财物的故意实施的,是希望通过趁被害人不备而取得财物,而不是希望通过武力威吓迫使被害人失去财物。

第三篇:法学概论总结

第一编 法理学

绪论

(一)法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法学,是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的运作、法律的原理、法律的历史等。

(二)法学体系的概念与划分

1.法学体系的概念:是在一定法学思想和原则指导下,由所属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或系统。

2.法学体系的划分:理论法学 ;应用法学 ;法律史学;比较法学 ;边缘法学等。

第一章 法的概念 第一节 法的定义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二、法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广义的法律,是一切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法律,在我国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一般意义上的法指广义的法律。

第二节 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行为的规范

二、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普遍拘束力。

三、法采取权利义务双向调整机制

四、法具有程序性

五、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第三节 法的本质

一、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阶级性)

二、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性)

三、法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制约性)

第四节 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概念与分类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二、法的规范作用

指法对人的作用,属于手段性质的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评价作用

(三)预测作用

(四)教育作用

(五)强制作用

三、社会作用

(一)法的政治统治作用

(二)社会公共职能

四、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对法的作用的错误认识

1、法律虚无主义

2、法律万能论

(二)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1、作用领域的局限性

2、法律本身具有抽象性

3、法的实施需要外在的环境 思考题:

1、法的概念、基本特征、本质

2、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第二章 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的要素

一、法的要素概述

法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是指相关的法律术语。法律规则是指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法律原则:是指关于法律的基础性原理与准则。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假定:适用规则的前提条件。处理(行为模式):具体要求人们作什么或禁止作什么。法律后果:遵守或违反行为模式的法律反应。

第二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规范分类而成的有机整体。法律体系的特征:地域性、时间性、体系化、完整性。

二、法律部门的概念与划分

法律部门:是指按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在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是按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象)和调整方式进行划分。主要的法律部门有:宪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财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刑法等。

思考题:

法律规则的概念、逻辑结构、分类 法律体系的概念、特征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法的形式与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法的渊源是法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即由不同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的渊源主要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法理、国际条约。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文件、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和惯例等。

第二节 法的分类

一、法的一般分类

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2、实体法与程序法

3、根本法与普通法

4、一般法与特别法

5、国际法与国内法

二、法的特殊分类

(一)公法与私法:这是是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法的一种分类。

(二)普通法与衡平法:这是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法的一种分类。

(三)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第三节 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概念

法的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适用的效力。包括法的对人的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

二、法的效力层次 法的效力层次: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同渊源的法,所具有的效力等级或效力阶位。法的效力原则: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之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法律原则上不应当溯及既往。

思考题

1、法的渊源的概念

2、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3、法的分类

4、法的效力层次原则

5、法的效力范围

第四章 法律历史

一、原始社会规范与法的比较

从产生的情况看: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原始社会规范是在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

从体现的意志性质看:法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阶级性)。原始规范没有阶级性。从保证实施的方式与手段看:法依靠国家强制力;原始规范靠氏族成员自觉遵守。

从适用范围看:法以地域为界线(属地原则)。原始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施管辖。

二、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

1、跟随生产力发展进程渐变的规律。

2、与国家同步产生的规律

3、与宗教、道德从融合到分化的规律

4、法律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漫长过程。

三、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断进步规律

2、法律发展受经济条件制约规律

3、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与继承规律

法律历史类型:依照法律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所体现的阶级本质所做的分类。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4、依赖于革命或改革而发展规律

四、法系

(一)法系的概念和划分

概念:根据法的历史渊源、传统、继受关系、法律制度的相似性和不变性为标准,对现存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制度所作的分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法律传统,是跨越历史和国界的。

(二)大陆法系

概念:指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代表国家:法国、德国。

(三)英美法系

概念:以中世纪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统称。

(四)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 1.法律渊源不同 2.法官的权限不同

3.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重视程度不同 4.对理论和经验的重视程度不同 5.法的划分方法不同 思考题

1、原始社会规范与法的比较

2、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3、法的历史类型

4、古代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5、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特点及其比较

第五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 法律关系,指法律规则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是

1、以法律规范为前提;

2、以权利义务为纽带;

3、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一)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依据:主体相互关系

范围:平权性多发生在私法领域;隶属性多在公法领域。

意义:对不同法律关系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体现私法自治原则与公法的强制原则。

(三)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依据: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范围(从权利义务对人的效力范围分)

概念:存在于特定权利与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为相对法律关系;存在于非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为绝对法律关系。对应于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

绝对权利义务(一般权利义务、对世的权利义务)例:物权、生命权、肖像权; 相对权利义务(特殊权利义务、对人的权利义务)例:债权、要求抚养权、继承权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主体

(一)概念: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

(二)种类:自然人、法人、国家、国家机关

(三)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1、权利能力:法律所确认的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

2.行为能力: 法律承认的,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

二、法律关系客体

(一)概念: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二)客体具备的条件

人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种类: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 利益。

第三节 法律事实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

概念:法律规则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一)法律事件

法律规则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分为:社会事件:社会革命、战争和自然事件:生、老、病死、自然灾害

(二)法律行为 1、概念: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作为或不作为。

第六章 法制与法治国家

一、法制的含义及内容

(一)含义

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有法律制度而又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及其所出现的秩序状态。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法律制度,即规范体系的存在;其二,守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的过程,即法制的动态环节。其三,法律秩序,即法制的要求已在或正在社会中实现。

(二)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法的实现

(一)概念: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

(二)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

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

1、法的遵守(守法):公民和其他社会关系主体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从而使法律得以实现的活动。

2、法的执行(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制定、实施行政法规以及将法律的一般规定适用于行政相对人或事件的贯彻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3、法的适用(司法):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司法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依法为准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第二节 法治国家

一、法治的概念

1、亚里士多德——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良法。

2、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

二、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一)联系:法治是民主的法制模式。

(二)区别

1、法治主要是治理国家的一种理论、原则;法制的核心是法律制度。

2、法治关注的是权力的设置和行使的民主化,法制关注的焦点是秩序。

3、法治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法制存在于任何历史类型的国家中。

三、法治国家的标准和要求

1、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法治国家最直接的标志。

2、有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法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3、全力保障与权力制约的统一:法治国家的保证。

4、先进的法学理论及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途径

1、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

3、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

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第三节 违法与法律责任

一、违法

(一)违法的概念及其构成

1、概念: 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违法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的构成要件:

(1)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2)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3)必须是行为人出于故意和过失而为的行为。(4)违法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二)违法的种类:

刑事违法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违宪行为:国家机关在一般性立法中的内容与宪法相抵触;国家领导人在行使职权中的行为与宪法的原则和内容相抵触。

二、法律责任

(一)概念:

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产生的损害者与被损害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及相对于被损害者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二)法律责任的特点

1、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2、以损害法律义务的行为为原因

3、具有法定性

4、以国家强制力为潜在保障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

1、惩罚性责任与补偿性责任

2、违宪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3、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根据责任产生的主观过错基础划分

过错责任: 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为产生条件。

无过错责任:不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为产生条件,必须法律明文规定。公平责任:法律未明文规定,又不宜适用过错责任,由当事人合理分担。

(四)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1、法律制裁

1)概念:以法律的道义性为基础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责任主体实施的人身、精神以及财产方面的惩罚措施。

2)种类

违宪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民事制裁

行政制裁:行政处罚——职能关系

行政处分——隶属关系

2、法律补偿

1)概念:以法律上的功利性为基础通过当事人要求,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由责任主体作出的弥补对方损失的行为。

2)种类:民事补偿、行政补偿

思考题

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区别 2、法实现的基本形式

3、法治国家的标准和要求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途径

5、违法及其构成要件

6、违法的种类

7、法律责任的种类、承担方式

第七章 法与社会

第一节 法与党的政策

一、坚持共产党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方针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国,意味着任何组织与个人都必须受法律约束,但党的政策对国家各项工作,包括法制建设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二、法与党的政策的一致性与区别

(一)相同:经济基础、指导思想、社会目的

(二)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实施方式、调整范围、稳定程度等。

三、正确处理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1、思想内容的指导与被指导;

2、规范效力上的约束与被约束;

3、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促进。

第二节 法与道德

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 范畴不同;

表现形式、内容不同; 作用范围不同; 制裁方式不同。

二、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1、法直接将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获得强制力;

2、通过保护和处罚手段促进道德水平提高;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

1、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

2、道德对法律的空缺有补充作用

思考题:

1、法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相互作用

2、法与党的政策的区别

3、如何正确处理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宪法学部分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是国家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特点: 1)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一般都有特别程序

三、宪法的分类

(一)从形式上划分有以下三种形式

1、以宪法表现的形式不同为标准: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以制宪主体的不同为标准:钦定宪法、协定宪法、民定宪法

3、以宪法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二)从实质上(宪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体现的阶级意志上划分)

四、我国宪法概述

“82”宪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一)新中国制定的几部宪法 1、1949年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2、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年宪法 4、1978年宪法 5、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一、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概说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一)国家性质的概念

国家性质通常称为国体,是指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一)政治制度的概念: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

(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遍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4无记名投票原则:

5选民对代表实行监督和罢免 6选举权的保障:

四、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说

1、概念:调整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

2、分类:单一国、复合国

1)单一国(单一制和联邦制)

单一制国家:由若干行政区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联邦制国家:由两个以上的共和国或邦、州组成的统一国家。3.我国系单一制国家结构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在我国领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公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制度。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基本权利,是指与主体的生存、发展、地位直接相关,他是人生而有之的、不可剥夺、转让、且为社会公认的不证自明的权利。

基本义务:是人们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义务。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二)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社会经济权利:劳动的权力与义务;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获得物质帮助权。

(五)文化教育权利自由

(六)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四、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1)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照法律纳税。

五、人权

(一)概念:属于人的或关于人的权利,即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不可非法无理剥夺或转让的权利。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1、实现充分人权是共产主义理论和理想的必然要求(将个人从他人的奴役、资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3、人权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不存在抽象人权。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关

1.国家机关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国家主席

2.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4.人民法院是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机关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思考题

1、宪法的概念、特征

2、宪法在形式上的分类

3、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

4、如何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5、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6、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第九章 刑法学(请尤其注意加粗的部分)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的总称。

(二)特点

1、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2、制裁的严厉性

3、其它部门法实施的后盾和保障

二、刑法的任务

1、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2、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保卫公民的人身权、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

4、保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法不溯及既往;禁止类推定罪。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平等的保护;平等的处罚

(三)罪与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等价或罪刑、均衡原则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的概念

犯罪是违反刑法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的特征

1、社会危害性

2、违反刑法性(刑事违法性)

3、应受刑罚处罚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的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所构成的集合体。

(二)犯罪的构成要件

1、犯罪客体: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客观要件: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结果、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的 因果关系、犯罪时间、地点、方法等)

3、犯罪主体(人、单位作为犯罪主体)

人作为犯罪主体

1)含义: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2)犯罪主体具备3个条件: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3)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第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绝对刑事责任年龄)

第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由政府收教养。

第三,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第四,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其条件是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精神状态:实施犯罪行为时

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时犯罪负责)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盲聋哑人(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

对醉酒人的(承担刑事责任)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

概念:公司、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构成单位犯罪的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

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对单位罚金;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4、犯罪的主观要件 概念 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故意、过失)和犯罪的目的。1)犯罪的故意(143页):

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直接故意:希望结果发生

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

2)犯罪的过失

刑法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疏忽大意过失 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导致危险发生。

过于自信过失 已经预见可能发生危险,轻信能够避免。

刑法第十六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3)犯罪目的(选择性要件):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犯罪目的不影响定罪。而且有些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犯罪)

三、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一)犯罪的预备

1、概念:为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状态。

(二)犯罪未遂

1、概念: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完成犯罪的行为状态。

(三)犯罪的中止

1、概念: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刑法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四、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一)正当防卫

1、概念:

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条件

1)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为保卫合法利益)2)对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3)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4)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5)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无限防卫权)

3、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二)紧急避险

1、概念:

刑法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2、条件:

1)合法利益受到威胁; 2)正在发生的威胁;

3)无其他方式可以避免; 4)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5)不适用于负有特定职责的人。

3、避险过当及其责任

五、共同犯罪

(一)概念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条件

1、两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共同犯罪行为

3、共同的犯罪故意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1、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从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上划分)

2、事前同谋的与事前无同谋(从时间上划分)

3、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有无分工上划分)

4、一般共同犯罪与犯罪集团(有无组织形式上划分)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1、主犯:在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2、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比照主犯减轻免除处罚。

3、胁从犯:比照主犯减轻免除处罚。

4、教唆犯:根据被教唆人实施犯罪的情况从重或减轻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

第三节 刑罚

一、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一)刑罚的概念

1、概念(P152)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2、特点:

最严厉的强制手段; 只适用于犯罪分子;

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适用 二)刑罚的目的

1、特殊预防:防止犯罪分子本人重新犯罪;

2、一般预防:借助刑罚的威慑力预防社会其他成员犯罪。

二、刑罚的种类

刑法第三十二条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刑法第三十三条 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刑法第三十四条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刑法第三十五条 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一)主刑

1、管制:不实行关押,但限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罚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非暴力的较轻微的犯罪和过失犯罪。

刑期为3个月---2年。数罪并罚不超过一年。

2、拘役

短期剥夺自由刑。1个月-6个月。数罪并罚不超过1年。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3、有期徒刑

对犯罪分子剥夺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措施。刑期6个月-15年,数罪并罚不超过20年。对犯罪分子实行劳动改造。

4、无期徒刑

对犯罪分子剥夺终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适用于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死刑

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死刑适用的限制:(参见P157)

1)适用条件的 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适用主体的限制——犯罪时不满18周岁或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3)核准程序——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4)执行的限制——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判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结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后减为无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减为15-20年徒刑 又实施故意犯罪,执行死刑。

(二)附加刑

1、罚金

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交纳一定金钱的刑法方法,属于财产刑。

2、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被剥夺的政治权利的范围: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担任国家机关职务;担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领导职务。

3、没收财产

将犯罪分子个人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4、驱逐出境 专门适用于外国人。

三、量刑

(一)概念

1、量刑:人民法院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况决定其刑罚。

刑法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2、法定情节:刑法明文规定的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犯罪事实情况。有从重、从轻、减轻、免除。

刑法第六十二条 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刑法第六十三条 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3、酌定情节: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由审判人员灵活掌握的影响决定刑罚的情节。

(二)法定情节

1、累犯

概念: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是从重处罚情节。一般累犯

概念: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假释考验期满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构成条件:前罪与后罪均为故意犯;前罪与后罪均为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假释考验期满5年之内

特别累犯: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满或赦免之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构成条件:

前罪与后罪均为危害国家安全罪;无两罪相隔时间限制;无应判处刑罚轻重限制。

2、自首

概念:犯罪分子实施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属于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自首的条件: A、自动投案

必须在案发前或被拘捕前自动归案或主动交代尚未被公安机关掌握的犯罪事实。B、如实供述罪行。

必须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不实或不尽的,以及翻供的不构成自首。

刑法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刑法第六十八条 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数罪并罚

1、概念: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2、原则

限制加重为主,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

数罪中有无期徒刑或死刑的采取吸收原则;

数罪中分别有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在总和刑期以下,单罪最高刑期以上决定刑期。但不超过法定刑种最高刑期限制。数罪中有附加刑的采取并科原则。

3、数罪并罚适用的情况

判决宣告之前一人犯数罪,一般方法;

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发现漏罪的,先加后减; 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先减后加

(四)缓刑、减刑、假释、时效

1、缓刑 概念:(166页)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在此期限内如果不再犯罪,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种制度。缓刑条件:

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是累犯;

认为留在社会上不致再危害社会 缓刑考验期:

拘役的,在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少于2个月;

有期徒刑的,在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不少于1年。后果:

在考验期内未犯新罪,不执行原判刑罚;

再犯新罪,或发现以前未发现的罪,撤消缓刑数罪并罚。

2、减刑

概念(167)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种制度。条件(167)

限制:不少于原判刑期1/2,无期徒刑不少于10年;

死缓不少于12年。

3、假释概念(168)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刑法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条件:

后果:考验期内不再犯罪不实际执行余刑;再犯罪的数罪并罚。

4、时效

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时效期限的规定:

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经过5年。

法定最高刑5年以上、10年以下,经过10年。法定最高刑10年以上,经过15年。

无期徒刑、死刑,经过20年。

刑法第八十八条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刑法第八十九条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思考题:

1、刑法的概念、特点、基本原则

2、犯罪的概念、特征及构成

3、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4、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

5、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6、累犯、自首

7、刑罚的种类

8、缓刑、减刑、假释、时效的概念、适用的条件。

9、共同犯罪

第四篇:自考行政管理专科《法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 简述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力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 法律的要素:

法律规范 法律原则 法律概念

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是每个单一的法定行为模式。

法律规范的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3. 法律规范的分类: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4.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有机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不成文法是指国定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不成文法又称习惯法。

5. 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和的法律。如民法和刑法。

程序法是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 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法律实施的方式有两种:即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2. 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

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3. 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

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4. 名词解释 违法的概念: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5. 违法构成的要件: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要件、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要件。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1. 简述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2)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4)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2. 论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1)社会主义法制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

2)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是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

3)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把人民通过斗争而争取到的民主地位固定下来,并予以确认。

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

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律通过惩罚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制度。

3.论述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必要性?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为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必要性:

1)依法治国得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第四章宪法

1. 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一)其一是说,宪法也是一种法律。

(二)其二是说,宪法和其他法律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内容方面的特点。

第二,效力方面的特点。

第三,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2. 简述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宏观世界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 名词解释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我国领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

4. 简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第二,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第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第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5. 简述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六)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

6.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五章 行政法

名词解释:

1. 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行政机关:是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

3.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4.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

法行为。

1. 行政行为按其方式,可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

2. 多项选择题: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是:1)合法与合理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2)效能与便民原则;3)监督与责任原则。

3.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d)责令停产停业

e)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f)行政拘留

g)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六章 民法

名词解释:

1. 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2. 著作权,又可称为版权,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它是指作者或其他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文

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

3. 专利是指对某项发明创造成果享有一种独占的利益。

4. 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此种得利,即为不当得利。

5. 商标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其生产或经营的商品使用的一种标记,以区别于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

多项选择题: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简称“平等原则”)

(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三)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四)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五)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6.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亦即公民能独立为发生法律上的效果的行为的资格。

7.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的实质要件?

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

第三,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8. 无效的民事行为

9.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凡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以及显失公平的行为,均属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0.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的条款为:

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2)标的3)数量

4)质量

5)价格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11. 结婚的条件:一为符合一夫一妻制度;二为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三为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第七章商法

1. 简述设立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名词解释:

1. 保险利益,又称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没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

2.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

者持票人的票据。

多项选择题:票据具有的特征:1)文义性2)要式性3)无因性4)流通性

1. 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包括:1)表明“支票”的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3)确定的金额4)付款人的名称5)出票

日期6)出票人签章

第八章经济法

1. 税法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名词解释

偷税是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抗税是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 经营者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有:1)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构成犯罪的2)使用

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第九章 刑法

名词解释

1. 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受罚。

2. 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

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1. 我国刑法对地域的效力: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2. 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3. 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是直接故意。

4. 另外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种是间接故意。

5. 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案例分析题

1.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属)造成的损害。

第四,防卫不能过当。

2.犯罪预备必须具备的要件

第一,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即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

第二,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

第三,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是行为人在预备阶段自动地放

弃犯罪的预备行为,则应按犯罪中止处理。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 犯罪未遂必须具备的要件

第一,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第二,犯罪未能得逞。

第三,犯罪没有得逞,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 犯罪中止需要具备的构成要件:

第一,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行为。

第二,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所谓自动放弃,是指在客观上或者在犯罪人的主观认识上都具有完成犯罪的条件和可

能性,而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地停止了犯罪的行为。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1.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选择题

1. 强制措施的种类: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拘留

2. 侦查活动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戡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为:

1)重在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名词解释

1.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称为诉。

2. 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的人,称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

3.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

性措施。

4. 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物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名词解释

1. 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案例题

1.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管辖。

多项选择题

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职权的5)滥用职权的第十三章国际法

1. 国家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保权

选择题

1. 国家责任的形式

1)限制主权

2)赔偿

3)道歉

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日法西斯战争罪犯进行的国际审判。

名词解释

1.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2. 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害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第十四章国际私法

名词解释

1. 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

上国家(或法域)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或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2. 识别是指依据一定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的事实构成的性质作出“定性”或“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

畴,从而确定应该援用哪一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

3. 所谓反致,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4. 转致则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5. 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外一个连接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制定本实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获得自己

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第五篇:法学概论[定稿]

第一单元1—2章共 24题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单选 6 多选7

1.法是调整(A)的行为规范。

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 D.自然关系

2.小李下班回家途中,遭遇抢劫,在搏斗过程中,小李将歹徒的刀扭转方向刺进了歹徒的胸部,致歹徒死亡。小李得知消息后,非常害怕,律师告诉小李,他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小李松了一口气,这最能体现法的(B)。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警示作用 D.预测作用

1.王甲犯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因罪行严重、手段恶劣、社会影响极坏,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并于3月15日执枪决。试问:王甲因犯罪而最终遭到惩处,最能体现下列法的哪一个特征?(B)

A.法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B.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C.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 D.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我们将“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称为(A)

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主体 D.法律关系的客体

1.法是以(B)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A.国家意志性 B.权利义务

C.国家强制力 D.社会关系

2.我们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称为(D)

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主体 D.法律关系的客体

21.在我国,最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是由(AC)制定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

E.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1.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BCDE)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甲区警方查处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限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E.王某到某商店购物

5、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下列(ABC)要素构成,缺一不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行为 E事件

4.法的社会作用包括(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维护阶级统治 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D.教育作用

5.以违法行为的性质为标准,可将法律责任分为(ABCD)

A.违宪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

E.违约责任

1.法的效力包括(ABC)

A.对人的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域外效力

E.域内效力

2.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ABDE)

A.宪法 B.行政规章 C.法学专家观点 D.国际条约

E.地方性法规

第二章宪法

单选 7 多选4

4.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进步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性质的文件是(B)。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

3.我国公民在选举权方面要求年满(D)。

A.16周岁 B.15周岁

C.20周岁 D.18周岁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4.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指(B)。

A.自治区、自治县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自治区、自治州、民族乡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3.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B)部宪法。A.3 B.4

C.5 D.2

22.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情况是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条件?(ABD)A.公民在年老时 B.公民在疾病时

C.公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 D.公民在丧失劳动能力时

E.公民在死亡时

22.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ABDE)。

A.言论自由 B.结社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E.出版自由

l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CD)。

A、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E最高国家司法机关

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CDE)。

A.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5.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D)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A.十八周岁 B.三十五周岁 C.四十周岁 D.四十五周岁

38.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B)

A.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B.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C.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

D.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第二单元 3—4章共29题

第三章行政法

单选 6 多选3

5.行政法调整(B)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

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国家司法机关 D.所有国家机关

6.各类行政处罚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处罚方式是(C)。

A.警告 B.责令停产停业

C.行政拘留 D.没收违法所得 7.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必定是(B)。

A.行政相对人 B.行政主体

C.公民 D.社会组织

5.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D)。

A.公民 B.法人

C.其他组织 D.行政主体

6.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违法行

政的(A)。

A.行政机关 B.行政工作人员

C.行政主体或行政工作人员 D.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

7.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C)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很难判断

23.行政法特有的基本原则有(AB)。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社会公益性原则 D.为人民服务原则

E.诚实信用原则

23.构成行政法律关系必不可少的要素有(ABC)。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法律事实

E.标的

3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作用有

A保障公民权利 B统一行政管理活动

C控制行政机关行为 D维护行政机关权威

E指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ABCDE】

第四章民法

单选 13 多选7

8.自然人从(A)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A.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B.从十四周岁起到死亡时止

C.从十六周岁起到死亡时止 D.从十八周岁起到死亡时止

9.某厂采购员甲外出采购一批水泥,某甲是该厂的(D)。

A.指定代理人 B.法定代理人

C.法定代表人 D.委托代理人

10.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D)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待耕之田

11.甲、乙两家各有小院,隔墙而居,院墙高约两米。一天,甲家夫妇下田务农,将两周岁的儿子丙锁在自家的院子里玩。不巧,乙家的一只公鸡飞过院墙,将丙的左眼啄伤。甲家为此支出医药费近万元。对甲家所受的损失应如何承担?(A)

A.应完全由乙家承担 B.应主要由乙家承担,甲家也应自担一部分

C.应由甲、乙两家平均分摊 D.应主要由甲家承担,乙家给予适当补偿

8.王某今年17周岁,为某大学学生,智力超常,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王某是(C)。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8.有权对自然人做出宣告失踪的机关是(C)。

A.公安局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组织人事部门 9.小明今年10周岁,他的父亲在学校开学时为他交学费。这一行为是基于(B)而产生的行为。

A.指定代理 B.法定代理

C.法定代表 D.委托代理

12.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

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B),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11.下列权利中,属于身份权的是(D)。

A.名称权 B.名誉权

C.肖像权 D.监护权

12.小张因急需用钱,于2002年2月3日向小王提出借款。小王当即将5000元现金借给了小张,两人约定,小张应于2002年9月1日前还款。假设,碍于情面,小王从未向小张催款,小张也不再主动与小王联系,那么小王的这一债权自(D)起将不再受法律保护。

A.2004年2月3日 B.2004年2月4日

C.2004年8月31日 D.2004年9月1日

24.以下属于人格权的有(ABCD)。

A.姓名权 B.隐私权

C.肖像权 D.名称权

E.荣誉权

24.以下哪些人可能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ADE)。

A.公司董事长 B.党委书记

C.工会主席 D.工厂厂长

E.学校校长

24.财产所有权包括以下哪些权能?(BCDE)

A.优先 B.占有

C.使用 D.收益

E.处分

23.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ABCE)。

A.一般的债权债务纠纷 B.侵害他人名誉(情节一般)

C.遗产继承 D.缴税纳税

E.房屋买卖

1、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C)。A、所有的财产关系

B、所有的人身关系

C、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D、全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4、(C),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其为失踪人。

A、自然人下落不明满半年

B、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一年

C、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两年

D、自然人下落不明满四年

8、某日,甲路过一照像馆,发现两个月前他儿子在该照像馆拍摄的一张一周岁照片悬挂在该照像馆的厨窗内。该照像馆侵犯了(C)。

A、甲的肖像权 B、甲的人格权 C、甲的儿子的肖像权 D、甲的监护权

12、以下哪些人可能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AD)。

A公司董事长 B、党委书记

C、工会主席 D、:工厂厂长•,13、以下所列四项中,属于法定孳息的有(AC),A、租金 B、牛奶 C、利息 D、鸡蛋 E苹果

9.债权人以对自己造成损害为由,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债务人的下列哪些行为的,人们法院应予以支持(AC)。

A债务人无偿将财产赠与他人

B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C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

D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但受让人不知道

7.下列行为中,可以代理的是(AD)。

A签订购销合同

B办理结婚登记

C演出

D参加民事诉讼

第三单元5—6章共28题

第五章合同法

单选7 多选2

9.合同的订立,在法律上分为(B)两个阶段。

A.要约邀请和要约 B.要约和承诺

C.要约邀请和承诺 D.要约和更新要约

10.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该规定采用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是什么?(D)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无过错责任原则

11.甲将其电脑借给乙使用,乙却将该电脑卖给丙。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乙丙之间买卖电脑的合同效力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C)

A.无效 B.有效

C.效力待定 D.得变更或撤销

7、甲厂向乙厂发一电报称:“尚有2.50克玻璃瓶装的菠萝罐头2吨,每吨2500元,需否?’’乙 厂回电:“需250克听装的午餐肉罐头2吨,以市场价结算。”乙的回电是(B)。

A、承诺 B、要约 C、要约邀请 D、合同订立阶段的结束

4、下列哪些合同既属于双务合同,又属于有偿合同:(ACD)A、买卖合同 B、借用合同 C、租赁合同 D、附有保管费的保管合同

15、下列合同中,应当采取书面形式的是:(A)

A、技术转让合同 B、买卖合同 C、租赁合同 D、保管合同

14.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强迫对方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的条件并作出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意见表示,称为(D)

A.欺诈 B.胁迫 C.显失公平D.乘人之危

3.甲公司得知乙公司正在与丙公司谈判。甲公司本来并不需要这个合同,但为排挤乙公司,就向丙公司提出了更好的条件。乙公司退出后,甲公司也借故中止谈判,给丙公司造成了损失。甲公司的行为如何定性?(C)A.欺诈

B.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C.恶意磋商

D.正常的商业竞争

1.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哪些情形,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ABCD)

A.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的 B.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的;

C.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D.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 ;

第六章婚姻、继承法

单选 9 多选10

7.下列选项中,不需要证人在场即为有效的遗嘱是(A).A自书遗嘱

B代书遗嘱

C录音遗嘱

D口头遗嘱

23.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女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进行继承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CE)。

A.只能发生在法定继承中 B.必须是未再婚的

C.无论是否再婚 D.必须是尚

未生育子女的

E.不影响其子女的代位继承

2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亲属不属于法定继承人范围的有(AC)。

A.叔叔、舅舅 B.外公外婆

C.孙子孙女 D.兄弟姐妹

E.养子女

2.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婚姻的有(BCD)。

A为取得巨额财产而与他人结婚的婚姻

B仅差两天即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登记形成的婚姻

C一审判决准予离婚,在上诉期内与他人结婚形成的婚姻

D表兄妹之间的婚姻

6.按照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下列财产中哪一项属于夫妻个人财产(B)

A.婚后一方接受亲友馈赠的财物

B.一方在婚前接受继承而于婚后实际取得的财产

C.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

D.婚后一方所得的奖金

9.人民法院判决,准予离婚的条件是(B)。

A.调解无效 B.感情确已破裂 C.一方有过错 D.婚姻确已破裂

10.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D)。

A.全部 B.大部分 C.二分之一 D.一部或全部

2.当几种继承方式间发生冲突时,按其效力(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是:(C)

A、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遗赠扶养协议

B、遗嘱继承和遗赠,法定继承,遗赠扶养协议 C、遗赠扶养协议,遗嘱继承和遗赠,法定继承

D、遗嘱继承和遗赠,遗赠扶养协议,法定继承

3.老人柏某74岁,亲笔写下遗嘱:“三个女儿都读完大学,在外地工作,有固定工资收入。小儿子柏文,中学毕业尚在待业,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我别无长物,百年之后,所遗房屋三间,归柏文继承。”老人亲自签名,记明年月日。不久老人去世。这份遗嘱(D)。

A、违反男女继承权平等的原则,无效 B、无见证人见证,无效

C、未经公证,无效 D、符合法律规定,有效

十五、下列遗嘱形式中,须有见证人在场见证方为有效的遗嘱是:(ACD)

A、录音遗嘱 B、自书遗嘱

C、口头遗嘱 D、代书遗嘱

十九、某甲在国外经商多年,1992年回家乡定居。1993年甲立自书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在自己身后归侄子乙继承。后甲与乙关系恶化,甲想撤销这个遗嘱。甲可以采用(ABCD)等方式。

A、声明原遗嘱无效 B、出售遗嘱处分的财产

C、抛弃遗嘱处分的遗产 D、立新遗嘱

四、甲因公死亡,(AC)应当按遗产处理.A、甲继承父母的砖房三间

B、甲单位在其死后发的抚恤金一千元

C、甲的存款五百元

D、甲生前承包的东风牌汽车一辆

7.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兄弟姐妹是(D)

A.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B.转继承人

C.代位继承人 D.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

24.婚姻终止的原因有(ABD)

A.离婚 B.婚姻一方当事人自然死亡

C.男方对女方构成遗弃 D.婚姻一方当事人被宣告死亡

25.离婚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发生的根据有(ABCD)A.实施家庭暴力的 B.重婚

C.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D.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15.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女方有下列哪种情形的,男方不得提出离婚?(C)A.患病期间

B.子女未成年期间

C.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或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D.丧失生育能力后

23.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办理离婚登记的法定条件是(ABD)A.双方确系自愿离婚

B.双方均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双方已就离婚的原因达成共识

D.双方对子女、财产等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1.某甲与某乙已登记结婚,但未同居,也未举行婚礼。之后某甲后悔与某乙结婚,进行下列哪种行为后,婚姻关系才能解除?(C)

A. 调解

B. 宣布婚姻无效

C. 离婚

D. 撤销结婚登记

2。王家有三兄弟甲、乙、丙,丙幼年时送给胡某作养子,丙结婚时,胡某为其盖了新房,后因失火致使该房屋被烧毁。丙的生母就将自己的住房腾出1间来,让丙夫妇及胡某居住,不久丙的生母病故。甲与乙要收回房子,丙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母亲遗产,拒不搬出,依照法律规定,死者的遗产由谁继承?(A)

A. 甲和乙

B. 甲、乙和丙

C. 甲、乙、丙和胡某

D. 甲、乙丙及胡某

2. 某甲被宣告死亡,后又重新出现,法院撤销了死亡宣告,则会有下列哪些后果?(ABD)A. 如甲妻尚未结婚,夫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

B. 如甲妻再婚,则夫妻关系已不存在

C. 如甲妻再婚后又离婚,夫妻关系可自行恢复

D. 如甲妻再婚后配偶又死亡,夫妻关系不可自行恢复 第四单元7—8章共36题

第七章经济法

单选 4 多选5

17.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期限为(A)。

A.自商标核准注册之日起10年 B.自商标申请日起10年

C.自商标核准注册之日起20年 D.自商标申请日起20年

17.依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实用新型的保护期为(B)。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7.自然人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C)。

A.作者终生 B.作者终生及其死后40年

C.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

D.无限制

17.依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D)。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32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某商场的下列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有().A在商品上冒用认证标志和名优标志

B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C以低于成本价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

D利用广告对商品的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E以在账外暗中给予有关单位人员回扣的手段销售商品【ABDE】

33专利权的客体是指能够取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A发明 B实用新型

C外观设计 D科学发现

E疾病治疗方法【ABC】

3.甲企业与乙企业就彩电购销协议进行洽谈,其间乙采取了保密措施的市场开发计划被甲得知,甲遂推迟与乙签约,开始有针对性地吸引乙的潜在客户,导致乙的市场份额锐减。下列说法中哪些说法正确?AC

A.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商业秘密 B.甲的行为没有侵犯乙的商业秘密

C.甲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D。甲不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3.按照法律规定消费者想有以下哪些权利?(ABCDE)

A知悉真情权

B公平交易权

C获得尊重权

D依法结社权

E保障安全权

4.按照法律规定以下属于经营者应当承担的义务有。(ABCDE)

A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B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

C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D表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E保证质量的义务;

第八章刑法

单选20 多选7

12.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A)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3.小C刑满释放后决心改邪归正。某日,以前的同伙小D找到小C,要小C与他一起去盗窃某商店。小C不愿意,但小D威胁小C说要告诉小C女友有关小C以前的劣迹。小C怕失去女友,就与小D于当晚盗窃了商店。在这一犯罪中,小C是(C)。

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教唆犯

14.甲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在经过几次减刑后,甲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C)。

A.6年 B.7年

C.8年 D.9年

15.甲拐骗了5名儿童,偷盗了2名婴儿,并准备全部卖往A地。在运送过程中甲因害怕他们哭闹,给他们注射了麻醉药。由于麻醉药过量,致使2名婴儿死亡,5名儿童处于严重昏迷状态,后经救治康复。对甲的行为应以何罪论处?(A)

A.拐卖儿童罪 B.拐骗儿童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绑架罪

16.甲犯三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7年和5年,则对甲决定执行的刑期应该是(D)。

A.5年以上22年以下 B.10年以上22年以下

C.7年以上20年以下 D.10年以上20年以下

12.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刮刀将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14.村民张某为了筹集结婚费用,动起了盗窃国防通信线路的念头,先后三次用钢丝钳等工具,偷剪该线路电缆2000余米,价值2万元,销赃后得赃款3000元,致使该线路中断通信三个多小时。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C)A.盗窃罪 B.破坏公用通信设备罪

C.破坏军事通信罪 D.故意毁

坏财物罪

15.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16.小X犯了挪用公款罪,因为是中共党员,又是劳动模范,所以法院就减轻了对他的处罚。法院的这一做法违背了(C)。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惩办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3.收购废品的小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厂17岁青工罗某偷的工业用铜,罗遂偷出4500元的铜块交给赵某,二人的行为(B)。A.赵构成销赃罪,罗构成盗窃罪 B.赵罗构成共同盗窃罪

C.赵构成盗窃罪罗不构成犯罪 D.赵构成盗窃的教唆罪和销赃罪,罗构成盗窃罪

14.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D)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5.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C)A.故意杀人罪 B.侵占罪

C.抢劫罪 D.背叛国家罪

1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C)。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13.在刑罚主刑中,最轻的刑罚方法是(C)。

A.拘役 B.刑事拘留

C.管制 D.罚金

15.小X扬言要杀小Y全家,小Y报了案,公安人员尾随追赶,在通向小Y家的路上,将携带凶器的小X截获。小X的行为属于(A)。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25.在下列机关中,有权就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是(CD)。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公安部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E.国务院

25.以下属于我国刑罚的有(ABE)。

A.拘役 B.没收财产

C.罚款 D.劳动教养

E.有期徒刑

2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BCE)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放火罪 D.敲诈勒索罪

E.贩卖毒品

33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应急性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E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ACE】

34我国刑法的任务是通过运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从而达到()。

A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E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ABCDE】

34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

A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C领导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D教唆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E胁迫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AB】

4、甲和乙多次发生争吵,矛盾日深。某日两人又发生争吵,二人决定决斗。决斗中,甲将乙刺成重伤,乙刺穿甲的心脏致甲死亡。乙的行为属于(C).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故意犯罪 D.过失犯罪

6、甲欲害死乙,将毒药放人乙的食物中,当甲看到乙吃下食物时,猛然醒悟,立即将乙送往医院,但经医生全力抢救,乙仍中毒死亡。甲的行为是(A)。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事实认识错误

14、小A为使小B归还欠款,将小B骗至某处加以扣押,并打电话给小B之妻,声明交款后即放人。后,小B之妻交清了欠款,小A遂将小B放掉。小A的行为构成(A)

A、非法拘禁罪 B、绑架罪

C、抢劫罪 D、敲诈勒索罪

15、我国刑法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有(CD)

A、执行命令的行为 B、体育比赛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5、小王将邻居家的10000元现金偷回家中,经家人规劝,小王

后悔,在邻居未发现时,又偷偷将该10000元现金放回原处。小王的行为是(C)。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不作为犯罪处理

3.王某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依据法律规定,王某在监狱服刑期间(A)。

A.享有选举权,因为其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B.不一定享有选举权,要视其服刑改造期间的表现

C.不享有选举权,罪犯依法不享有选举权

D.不享有选举权,因为罪犯在服刑期间都被剥夺政治权利 第五单元9章共30题

第九章诉讼法

单选 23 多选7

18.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B)。A.5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B.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C.10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D.15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19.甲从乙手中买到录像机一台,不久,丙说该录像机是他的,并强行带走。甲向法院起诉,要求丙返还录像机,法院通知乙参加诉讼,乙在诉讼中的地位属于(C)。

A.被告 B.原告

C.第三人 D.证人

20.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哪个选项是不正确的。(D)A.涉及国家秘密案件不公开审理 B.涉及商业秘密案件不公开审理

C.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 D.外国人犯罪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18.在法庭审判中,被告人王某以公诉人知名度太高为由,申请出席法庭的公诉人李某回避。对王某的申请,合议庭应当(C)。

A.合议庭决定休庭,并告之提起公诉的检察院由该院的检察长决定 B.合议庭决定休庭,向本院院长汇报,由本院院长决定

C.法庭应当当庭驳回 D.法庭可不予理睬,继续开庭

19.小李、小王共同拥有一台电视机。一日电视机被小孟弄坏,小李向法院起诉要求小孟赔偿,法院受理后,小王要求参加诉讼,小王在诉讼中的地位是(A)。

A.共同原告 B.证人

C.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D.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20.在下列人员中,不能充当被告人的辩护人的是(D)。

A.被告人的配偶 B.被告人的同事

C.律师 D.被告人的父亲,但其已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18.下列不属于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是(D)。

A.拘传 B.取保候审

C.逮捕 D.扭送

19.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D)无权行使侦查权。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国家安全机关 D.人民法院

18.有关简易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起诉必须用书面形式 B.可以组成合议庭审理

C.简易程序既适用于一审程序也适用于二审程序 D.简易程序应在3个月内审结

19.某县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的录音磁带一盘。该录音带属于(B)

A.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 B.视听资料

C.物证 D.间接证据

20.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可将(D)扭送至有关机关处理。

A.有流窜作案嫌疑的人 B.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的人

C.在身边或住所发现犯罪证据的 D.正在犯罪或犯罪后即被发觉的人

25.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先予执行的案件有(ABCE)。

A.王某诉其子给付赡养费 B.李某诉其所在单位支付工资 C.赵某诉孙某给付医药费 D.周某诉郑某返还财产

E.甲厂要求乙公司返还货款以购买生产急需的原料

25.人民法院的执行措施包括(ABCDE)。

A.查封 B.强制交付财产

C.划拨被执行人银行存款 D.扣押

E.搜查

11.下列各项措施,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的有(BDE)。

A传唤

B拘传

C扭送

D监视居住

E取保候审

5.王某,15岁,因涉嫌抢劫被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在审理该案的时候,对于如何贯彻公开审判原则发生了分歧,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

A应当公开审理,并应当公开宣判

B应当不公开审理,但应当公开宣判

C可以不公开审理,但应当公开宣判

D可以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宣判

3、金沙区法院在开庭审判徐某故意伤害罪的过程中,徐某的辩护人请求通知新的证人到庭,并请求重新对被害人伤势进行鉴定。依照法律规定,法庭可以(A)

A、决定延期审理 B、决定中止审理

C、驳回辩护人的无理申请 D、决定继续开庭审理

11、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适用(A)。

A、普通程序 B、特别程序 C、简易程序 D、执行程序

6、我国的行政诉讼案件由(A)受理和审理。

A.普通法院 B.专门法院 C.行政法院 D.宪法法院

7、下列原则中,属于行政诉讼特有原则的是(BC)

A.合议原则 B.不适用调解原则C.选择复议原则 D.回避原则

8、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包括(ABCD)

A.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 B.海关处理的案件C.对省人民政府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D.对公安部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10、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实行(B)

A.书面审理 B.开庭审理 C.书面审理或者开庭审理 D.以开庭审理为主,书面审理为辅

2.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哪些案

件?(BCD)

A. 涉外民事案件

B. 重大涉外案件

C. 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D. 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4. 在不违反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情况下,合同双方当事人可在书面合同甘共苦中协议选择下列哪些人民法院管辖?(ABCD)

A. 原告住所地

B. 被告住所地

C. 合同签订地

D. 标的物所在地

2.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下列哪一个法院执行?(C)

A. 终审人民法院

B. 第二审人民法院

C. 第一审人民法院

D. 基层人民法院

1.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可以(ABCD)

A.提出诉讼请求 B.放弃诉讼请求

C.坚持诉讼请求 D.变更诉讼请求

2.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不公开进行审理的案件有(AC)

A.涉及个人隐私 B.涉及多数人隐私

C.涉及国家秘密 D.审判员认为不宜公开审理

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管辖法院是(AB)

A.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

B.遗产所在地

C.继承人住所地

D.被告住所地

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

民事案件的有(CD)

A.重大涉外案件

B.重大知识产权案件

C.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D.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5.对不动产的执行措施,主要是指(CD)

A.向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

B.有权冻结被执行人的存款

C.强制迁出房屋

D.强制退出土地

1.《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B)

A.一审终审制度 B.二审终审制度

C.四级三审制度 D.审判监督制度

3.人民法院传唤当事人按时出庭的方式是(A)

A.传票 B.电话

C.裁定书 D.支付令

4.民事诉讼开庭审理的程序是(A)

A.开庭准备,宣布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辩论后的调解,合议庭评议,宣告判决

B.开庭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辩论,庭审调查,法庭辩论后的调解,合议庭评议,宣告判决

C.开庭准备,庭审调查,宣布开庭,法庭辩论,法庭辩论后的调解,合议庭评议,宣告判决

D.开庭准备,宣布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法庭辩论后的调解,宣告判决

5.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B)内审结。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年

6.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C)内审结。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年

下载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概论

    一、 填空题 1-1、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1-2、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1-3、按照通说,法律规范......

    法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内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

    法学概论[范文]

    原文地址:2010年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一)作者:sheila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决定性因素: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

    法学概论(汇编)

    2013秋《法学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 法治:是指与民主相联系......

    法学概论

    法学概论—案例分析题集1 刑法: 1.某工厂保卫科干部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杀乙,一天,他带枪外出,看到远处某乙与某丙站在一起。他认为报仇时机已到,连忙举枪向乙射击,结果未击中乙却......

    法学概论

    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讨论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我国把宗教问题看做是个人的私事,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既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

    法学概论

    法学概论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2.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3.民法调整平等......

    法学概论文档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 (1)商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