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0:3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第一篇: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张铭,边凯归

2013年10月27日至11月9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和智能科学系共9名本科生,在张铭教授和边凯归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项目。

为期两周的访问团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 1.学术会议:访问团在第一周参加了信息检索和网络数据挖掘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会议ACM CIKM2013,即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本次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为期一周。

2.名校访问:访问团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先后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三所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享誉全球的名校。同时,访问团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顺访全球计算机科技创新的源头、地处硅谷的几大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Twitter、Coursera。

通过这次访问,学生们亲身体会了学术会议、顶尖名校和知名IT公司的氛围和环境,与学术大师、美国高校学者学生、在美国工作或读书的校友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到了美国的学习、科研、社会、文化、生活等环境,思考了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身临其境”的经历和感受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在他们各自的交流感谢报告中都有所体现。

带队的两位老师与各高校、各公司等多方协调,精心安排访问计划,为节省时间和经费合理安排行程,规划路线、亲自驾车。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感触良多。

一、本科科研潜力

首先,我们发现北京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有潜力可挖。 听报告:即使是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报告,本科生也可以听懂所阐述的主要内容。因为北大本科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计算机理论、算法方面的培养,而计算机学科大多数领域的研究已经十分偏重于应用,一旦报告中的数学理论不成问题的话,其内容自然不难理解。

 判断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本科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某个科研成果创新性的能力。在参会期间,学生们可以很容易识别出相对原创性的工作,和改进型工作(incremental work)的区别。当然,学生们更青睐启发性、原创性的工作。 学习表达(讲故事)的技巧:大会提供多种多样的交流机会,例如keynote, panel,demo和poster sessions;而且与会的中国人很多,这给学生们提供了多一种的沟通渠道。同学们充分体会到,好的研究工作不仅要求工作质量高,而且很需要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来将该项工作传达给大家。这里的表达能力不是英文口语,而是讲故事的方式。事实上,本次访问团的学生英文水平都很不错,同学们体会最深的则是演讲者们呈现出不同的讲故事方式。清晰的表达方式与相对混淆的方式高下立判。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希望能掌握进行“改进型”工作的能力,并且向原创性工作的方向拔高;同时,进一步地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表达方式与技巧,这些对个人发展与成功至关重要。

图1:CIKM 2013 会场与程序委员会主席裴健教授、post主席田媛媛(99级校友)合影

二、大师的激励

此次访问中,学生们还获得了与大师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

对话韩家炜教授:在CIKM会议上同学们与数据挖掘领域大师级的韩家炜老师见面并交谈。在见面过程中,韩老师和张铭老师通过生动的事例,给同学们说明了读博士、做科研的有趣之处以及对自身的提升。其中比较关键的结论是——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热门专业(如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需要有全局视角、长远目光来定位和思考自身的职业发展。虽然本科、硕士毕业生已经可以找到一份薪水看似不错的工作,但是没有经过博士期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信心、判断力是相对难以满足IT行业快速发展要求的;而且对于自身的历练是欠缺火候的,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生的长远发展与进步也是有所欠缺的。

图2:CIKM会议期间与数据挖掘领域领军人物韩家炜教授交流

对话Christos Papadimitriou教授: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计算机系大楼里,我们有幸与美国两院院士Christos Papadimitriou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 Soda Hall 的六层,加州阳光从窗户透射进来照在彩色的座椅和沙发上,让人感受到一个温暖、随意、自由的交流氛围。院士比想象中还要年轻、有品位与充满活力。交流地点即理论研究组的会议室其实就是走廊的一个lounge,周围墙壁上的白板满满都是讨论时留下的数学公式。在交流中,学生们询问了计算机“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迷人之处,Papadimitriou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娓娓道来自己和如何与计算机理论研究结缘,展示了计算机理论大师的个人魅力与风采。

图3:与Berkeley大学Christos Papadimitriou院士交流

(正在Berkeley访问的严伟老师、Christos的博士后北大04校友蔡洋参加会谈)

抵达洛杉矶当天,一下飞机就赶往UCLA听他们的校友David Patterson(Berkeley教授,曾任Berkeley计算机系主任)关于Myth about MOOC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的讲座。David Patterson 创造了RISC一词,定义了RISC的含义。他提出了RAID(廉价磁盘冗余阵列),带来了为大量数据服务磁盘存储的工业的革命,并且又提出了NOW(工作站网络)的概念。因为北大大三体系结构教材就采用他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和设计》,学生们倍感亲切。

David的报告指出了软件工程教学与IT工业需求的鸿沟,并介绍了Berkeley结合在线教育平台改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成功实践。

图4:在UCLA听David Patterson的报告

三、感受美国高等教育与科研

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亲身感受美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引发兴趣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亲身感受。因此,访问团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UCLA听取了计算机系系主任们对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科研的报告。

图5:斯坦福听CS110课 图6:与斯坦福计算机系学生交流

深入斯坦福课堂听讲:访问团师生还旁听了斯坦福大学本科生课程CS110:《Principles of Computer Science》。斯坦福大学开设的《Principles of Computer Science》课程有些类似于北大信科大二开设的小班讨论课《计算机系统导论(ICS)》后半学期所学习的操作系统、网络方面的内容。同学们认真听讲的同时,也和本校开设的ICS课程进行了对比。同学们发现一些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合,而教学方式上本校ICS课程和CS110已经很接近,学生们很容易理解CS110所授课程内容。

图7:与斯坦福Mehran Sahami教授、Steve Cooper教授交流之后的合影

Berkley的Dan Garcia教授2013年10月刚访问过北大信息学院,而他的导师Brian Barsky也应即将于2013年11月访问北大。这两位教授热情地跟学生进行了交流。特别是Dan还亲自陪同学生在校园逛了一个小时,并且邀请学生上钟楼俯瞰校园全景。

图8:与伯克利大学Dan Garcia博士、Brian Barsky教授交流

(06级校友陈志杰、北大物理学院08级金弛等参加)

UCLA lab tour:加州洛杉矶大学计算机系对北大访问团进行了高规格接待,并且安排参观和访问了三个主要的实验室。在视觉实验室里,博士后Jonathan向我们展示了实验室的3D建模工作:用传感器在不同角度拍摄四张目标的照片,就可以构出目标物体的3D图像。在网络系统实验室与体系结构实验室,同学们与北大本科毕业的博士生交流了各自所做的科研项目,以及他们在UCLA生活的感受。在午餐会上,丛京生院士让学生们依次介绍自己,同学们和与会教授们就未来研究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参观完UCLA的几个实验室,学生们觉得硬件方面北大信科的实验室与他们没有什么差距;但是,他们却能做出更强、更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读研究生,同学们感到北大信科人都应该做有意义的研究尽自己的力量以提高北大的学术声誉。

图9:UCLA实验室参观

图10:UCLA访问合影

四、感受IT技术创新

美国西部访问团的另外一大收获是全面感受IT技术创新。这要归功于这次访问的目的地——加利福尼亚州。无论是拥有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公司的硅谷(旧金山,或湾区),还是Internet的诞生地“天使之城”洛杉矶,学生们都感受到了IT技术创新的力量。

带着与学术界的对比的视角,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各大公司的技术、运营、以及企业文化。Google和Facebook都是成型的大公司,同学们普遍反映工作环境令人羡慕。而Twitter公司现在只有不到2000人,正值公司上市IPO前两天,学生们见证了一个知名公司爆炸型成长的前夜。

图11:Google访问合影(1997级本、2001级直博曲宁)

图12:Facebook访问合影(侯潇潇00本04硕、刘国栋01本05硕等校友)

图13:Twitter访问(校友:97韩近强、99欧阳图、01向欣、03江云亮)

Coursera是一个初创公司,这里感受到的是更多的“社区的感觉”:员工大都很年轻,有活力且乐于合作;午餐会安排了Khan Academy的创始人Khan的演讲。与创始人Andrew Ng进行了交流。同学们普遍感受到Coursera等公司正在进行一项对人类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事业——在线教育创新。

图14:Coursera访问,与创始人Andrew Ng合影(Stanford访问学者的李戈老师参加)

图15:Khan学院创始人的Coursera午餐谈话

图16:与校友的合影。CIKM workshop主席邱宝军(北大数院99本、信科03硕);边江(02北大计算机系本科)、姚俊杰(07-13北大信科博士)

图17:86级校友李军与学生谈话

这次美国之行得到了很多校友的帮助。特别是曲宁(99计算机本,03北大直博,Google公司任职)、李军(86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苏战(84计算机本、88硕)。他们精心安排学生访问高科技公司的活动,特别给学生安排参加“亚洲人如何在美国做好高层领导”的讲座。这个讲座主要针对了亚洲人只会埋头苦干、不爱沟通也不擅长沟通等特点,做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交流给学生非常大的震撼,有助于他们将来主动进行软素质的培养,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五、总结

经过这次访问,同学们对自身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首先,在北大的学习已经让同学们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近些年北大信科从国外引进了很多课程,因此大家普遍反映我们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未必比国外的一流大学差。当然,在某些方面同学们也意识到了一定的差距。例如,在跟美国同学交流的时候,他们讲起自己领域所做的工作的时候更有活力滔滔不绝,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美国同学对自己工作强烈的兴趣,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与能力,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

这次访问让同学们看清了方向和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在会议上、学校里、公司中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之外,学汉语、会说汉语的外国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有更多的中国人在硅谷创业、投资,有更多的中国IT企业在世界上发挥影响,有更多来自中国人的idea被采纳实现。同学们认为这些都是未来赋予我们北大信科人的机遇,因为中国现在是更吸引人、更有增长点的市场,中国人代表着更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展望未来,很多同学们希望或能赴美深造,或者能更多地参与到研究性工作、创新型事业中去。最后很感谢学院提供的这次机会,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类似的活动中来,在交流中提高,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让北大信息学科的未来更美好!

附:学生感谢摘录

马林:我觉得在北大的学习让我们的基础非常扎实,近些年北大也有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课程,我们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未必比国外的一流大学差。不过,在同别人交流合作、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研究价值的认识等问题上我之前的意识还不太够。这次出去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同国外一流的大学交流,正好让我们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很好的启发。

张亦弛:CIKM上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与韩家炜老师的见面。韩老师在数据挖掘方面真是顶级教授了,在见面过程中,韩老师和张铭老师一道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跟我们说明了读博士的一些好处。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北大的毕业生目光要放长远,虽然本科毕业如果足够厉害的话,也可以找到一份薪水看似不错的工作,但是没有经过博士期间的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的,这样对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且如果本科生毕业就去参加工作的话,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为别人打工,并不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曲乐之:能与韩教授这样一位数据挖掘领域的泰斗级人物面对面交流是一个让人十分兴奋的经历。在会面的过程中韩教授向我们讲解了他对于学术的理解和他的视角下学术经历尤其是PhD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意义。韩教授认为学术的经历本身就是充满价值的而PhD的经历是对于我们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一种训练的培养,它对于我们之后的整个人生道路的塑造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PhD的经历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我十分接受韩教授对于学术意义的理解,这次座谈也更加坚定了我申请PhD的决心。

苗正杰:张铭老师一路上都在跟我们传达她的观念:不论是做学术还是创业,北大培养的都应该是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不是本科毕业就想着打工挣钱的人。重要的不是我们的成绩好不好,会不会写代码,而是我们是否有独特的想法。的确,如果仅仅是想挤进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公司去工作,我们就等于浪费了北大丰富的教育资源,辜负了人们对北大的期望。

薛易清:在参观了Stanford的校园之后,我深深的被穿梭于校园中的人们的活力所吸引,感觉美国大学里的学生,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做的东西抱有激情,全情地投入并乐在其中。这种感觉在之后碰到Berkley热情的Dan Garcia教授,以及参观UCLA的各个实验室听学长学姐解说时也一遍遍被加强。这使我对在美国进行进一步深造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不只是为了拿到更高的学位,也是想去寻求一些自己真正有热情的方向去做更深入的研究。此外,我们碰到的一些工作好几年的北大校友,也都告诉我们说,即便是为了工作后的上升空间这些功利的需要,拿更高的学位也是必要的。

王明哲:在这次交流中,感悟很深的是CS学科和IT产业中所具备的的热情和活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CS最直接的印象都是艰涩的课程、繁杂的作业和令人困惑的论文,但这次交流访问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白艺冲:总结此行,有以下两点收获:要关注一项工作对人的影响,注重与人交流,使得更多的人从你的工作中获益;做更有意义的工作。而这一般是通过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思考来获得的。

邱实:旅行中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结交好朋友。大家都是带着一身的作业奔赴美国,一天充实的活动下来还要奋战到半夜才睡觉,早上总能看见黑眼圈,但这完全没有破坏我们的好兴致。最后,要特别感谢一路带领、照顾我们的张铭老师和边凯归老师。加州和北京相比可谓地广人稀,大事小事都要开车,而我们的行程又很紧张,两位老师往往在长时间驾驶之后立刻投入到紧锣密鼓的交流中,非常辛苦、非常伟大。在路上的聊天中,老师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了美国留学的感悟和对理工科教育的理解,大家欢声笑语的同时也有许多思考。在加州的一周无疑将会成为我们所有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司尚春:最后要感谢学院给同学提供这样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感谢张老师、边老师一路上细致周密的安排;接待我们的教授和校友都非常热情。一路上大伙互相照顾,讨论所见所闻,分享感受,相处得十分愉快。虽然只有两周的时间,但我们亲身实地的感受到了学术会议、顶尖名校和著名公司的氛围和环境,感受到了美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环境,与在美国工作或读书的学长面对面地交流,这种“身临其境”的经历和得到的感受无疑是最宝贵的。

第二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代表大会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代表大会

候选人诚信公约

为保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确保选举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候选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净化学院选举风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会特制订如下公约:

1.候选人以增进同学福利,保障同学权益为根本宗旨,立足于最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不得采取与广大同学利益相违背的行为;

2.候选人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进行竞选活动,本着“以理念号召人、以事业凝聚人”的根本原则,做广大同学利益的忠实代表,不得以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拉拢代表,不得出现以物质利益为手段的拉票行为及其他贿选活动; 3.候选人应以净化选举空气,开创学院政治新局面为己任,确保研究生代表大会选举的严肃性、公正性,推动和促进研究生会的发展,不得以封官许愿、拉帮结派、打击报复、排除异己等手段达到竞选目的;

4.候选人应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传统,从学院政治生活的民主和进步做起,以研究生代表大会选举为契机,努力扩大学院政治影响,推动学院民主进程,让所有关心学院政治发展、关注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的同学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选择;

5.候选人应廉洁朴素,厉行节约,不得铺张浪费,不得使用过于奢华的宣传资料和手段,不得有宴请会议代表、邀请会议代表出外游玩、出入娱乐场所、以宣传之名向会议代表赠送礼品等行为,保证研究生代表大会节俭、高效地召开;

6.候选人应服从大会选举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的安排,由新闻发言人统一组织有关大会宣传的事宜。

候选人向全院同学保证遵守约定,尽忠职守,无负全院同学所托,为保证研究生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保证选举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而努力。如有违背,愿受校规、团纪处分并自动放弃候选人资格。

候选人__________

年 月 日

第三篇: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大赛策划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大赛策划书

一、大赛目的为了增强低年级同学对计算机的学习与认识,提高其动手能力,促进同学们的学习与交流,发扬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创新意识,特举办此次“计算机装机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提高自身才能的平台,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构建美好和谐校园做好铺垫。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二、大赛主题

组装完美计算机,展现自我技能

三、大赛组织机构

主办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承办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创新社

四、参赛对象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7、08级学生

五、比赛安排

1、比赛方式:现场进行计算机主机组装

2、比赛地点:

初赛: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实验室

决赛: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实验室

若要进行赛前练习的同学可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7:00-10:00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实验室进行练习。

3、比赛时间:

预赛:2009年4月18日上午8:30--12:00

决赛:2009年4月19日下午8:30--12:00

六、考核内容:

1.计算机硬件组装(80%):整机组装,决赛要求能够点亮,并正常启动。

2.硬件驱动程序安装(20%):要求正确安装硬件驱动。

七、比赛内容:

第一阶段: 初赛

地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实验室

时间:2009年4月18日

机器台数:10-15台(仅主机,无显示器)

现场准备:10台桌子并排放置,10台主机按规定间距放置在桌子上,每台主机的主要大部件都事先拆卸好并放置在桌子上,每组参赛队配一名裁判,现场工作人员若干。到达现场的选手先进行签到,签到的顺序作为预赛的顺序。

初赛方式:比赛现场提供10台机器,即同时10组进行比赛(20人),限时六分钟进行快速装机操作。比赛过程中,裁判将对比赛进行计时,限时到达后,选手立即停止操作,并由裁判记录时间(精确到秒)。当每组比赛完成后,选手即离开操作台并不能再触及机器。每台参加比赛的主机由裁判整理恢复机器为比赛初始状态,准备进行下一组的比赛。

附:维护现场的人员必须避免同学间的拥挤,比赛选手和观看者之间应

有一定距离;初赛因时间限制,只进行硬件的大体组装,不进行通电启动;初赛完成后,随后将公布出进行决赛的选手名单(学院宣传栏张贴通知),进入决赛的暂定为20组,即40人。

第二阶段:决赛

地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实验室

时间:2009年4月19日 机器台数:20台

现场准备:以比赛的要求摆放好每台主机和显示器,每台机器保持完好状态。每组选手先进行签到登记,每组选手所操作的机器由每组选手先进行检测,确定机器是完整和正常的之后方可进行比赛。决赛方式:

1.硬件拆卸(30%):按比赛要求把机器各部件拆下,比赛过程中裁判进行计时。参赛组按照要求拆卸完所有部件后即向裁判示意,此时裁判停止计时并对机器进行检查,若符合要求,则对所用时间进行记录,以作为评比参考。

此环节评比标准:主要以拆卸完成所用时间为主,并参考选手拆卸完后器件所摆放是否整齐,综合进行打分,分值以成绩记录单上所列项进行打分。2.硬件组装(50%):每组选手将上一环节所拆卸下的机器各部件,重新进行组装。比赛过程中裁判进行计时,各组组装完成后即向裁判示意,裁判此时停止计时并对机器进行检查。若裁判检查硬件组装正确则进行通电测试,机器能正常点亮即完成此环节,裁判对完成者所用时间进行记录以作为最后评比参考。

此环节评比标准:主要以组装完成时间为主,并参考机器内部电源线和数据线的安放是否合理,综合进行打分,分值以成绩记录单上所列项进行打分。

3.软件安装(20%):此环节主要进行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比赛开始后进行计时,由每组选手自行驱动程序的安装,安装完成后即向裁判示意,裁判此时停止计时并对机器进行检查,确定驱动程序安装正确后即完成此环节,并记录此环节所用时间。

此环节评比标准:主要参考软件安装所用时间和正确性,综合进行打分,分值以成绩记录单上所列项进行打分。

附:具体有关事宜和变动以当时通知为主。

八、比赛规则

1.此次大赛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总支组织成立大赛组委会;

2.本次大赛按二人一队为组队方式接受报名,比赛方式为现场进行计算机主机组装;

3.比赛时各队需在规定时间内正确的完成大赛所要求的各比赛项目; 4.各队依照赛前组委会所排定的顺序进行比赛;

5.各队参赛队员需携带学生证,并在本队赛前向裁判出示;

6.若参赛队伍较多,则将所有参赛队伍分为若干组进行小组赛,取每组前若干名进入决赛;若参赛队伍较少,则所有参赛队分为一组进行预赛;

7.在裁判宣布“就位后”各队选手开始就位准备,但不能开始比赛;当裁判宣布“开始比赛”后,各队才能开始比赛;当裁判宣布“时间到”后,未完成比赛项目的队伍应立即停止组装。在比赛中若违反上述规则者视其情况予以警告

或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

8.比赛期间各队需服从裁判的判罚,若确有疑问的可向在场的裁判或老师反映,严禁以其它方式影响、扰乱赛场秩序;

9.除比赛队伍外其余参赛队伍应在大赛指定区域等待,保持安静,避免给正在进行比赛的各队造成影响;

10.各队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按比赛项目要求进行,每队的比赛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或未完成计算机主机组装的队伍被直接淘汰;

11.决赛中,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但主机不能正常启动的队伍被直接淘汰;

12.初赛中,评委对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计算机主机组装的队伍按照其完成组装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排序(按其组装时间由少到多排列),并根据参赛队伍的数量取前若干队队进入决赛;

13.进入决赛的队伍将统一进行比赛,组委会按照各队决赛的成绩最终确定各队的比赛名次;

14.本次大赛的所有参与人员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德育分加分;

15.本次大赛的最终解释权归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创新社所有。

九、大赛奖项设置

一等奖:1队二等奖:3队三等奖:5队

优胜奖:进入前二十名但未获等级奖的队伍(5队)

奖品:决赛中进入前二十名的队伍都将获得相应奖品及荣誉证书。

十、大赛赛前准备

1.做好赛前的宣传和发动工作,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活动中来,保证比赛的广泛参与性;

2.比赛前组委会应对裁判组进行专业培训;

3.比赛前一天裁判组应检查参赛计算机是否能正常工作,计算机所有部件是否齐全与正常;

4.比赛前各裁判间应做好判罚尺度的协调工作,保证比赛公正、顺利的进行。

十一、比赛报名方式:

报名地点:

由各班班长统计本班报名学生,最后送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办公室。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创新社 二OO九年三月二十日

附件1: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装大赛报名表

注:

1、每队为二人。

2、每队确定队长一名,表中第一人为队长,队长负责联系本队队员按时参赛。

第四篇:美国名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美国名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灵致 发表于 2005-10-31 16:17:00

自20 世纪40年代世界第一台现代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美国一直执全球计算机学界之牛耳,这同时也是美国计算机产业界占据绝对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成批量地引进的国外众多优秀教材绝大多数也都来自美国。计算机学科仍然在高速发展,与此对应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外尤其是美国名校的教学新动态乃至培养思路和教育思想,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即选择了美国计算机学科最负盛名的五所高校,对目前各校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分析。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拥有独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浏览该校的教学手册,最具特色的恐怕要算多门科普性计算机知识讲座了,一般有两到三个单元,涉及面非常之广,从量子计算到数字演员,从计算科学的伟大思想到网络安全,从网上拍卖到使用元编译发现大型开放源代码软件中的大量错误,其中还不乏对技术乌托邦、斯诺“两种文化”、计算机面临的困境以及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开课的老师阵容强大,基本上都是响当当的名教授,甚至包括图灵奖得主John McCarthy。用这种讲座代替计算机科学导论性质的专门课程,可以充分展示计算机科学的丰富内涵,使学生较早地了解学科的轮廓和脉络,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好处。由于美国大学中专业的选择非常灵活,而近年来计算机学科招生受行业影响流失严重(这种情况甚至惊动了比尔·盖茨,2004年微软到各大高校招兵买马时,他每站必到,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大讲计算机学科的美妙前景),可以想象,这种讲座同样也肩负着吸引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重大使命。斯坦福大学典型的低年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表1 斯坦福大学低年级主要课程设置 数学(至少23个单元)数学 41(课程号,下同)微积分 I 5 数学 42 微积分 II 5 统计 116 概率论 3~5 计算机 103 离散结构 4或6 以下任选两门: 数学 51 微积分 5 数学 103/113 线性代数 3 数学 109 应用群论 3 计算机 157 逻辑和自动推理 4 计算机 205 机器人、视觉和图形学数学方法 3 科学(至少11个单元)物理 53 力学 4 物理 55 电磁学 4 其他

工程基础(至少13个单元)计算机 106 程序设计抽象/方法学 5 工程 40 电子学基础 5 选修课

技术与社会(3~5个单元)

进一步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表2 斯坦福大学高年级主要课程设置 程序设计(2门课)计算机 107(课程号,下同)程序设计范型 5 计算机 108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4 理论(2门课)计算机 154 自动机与复杂性理论 4 计算机 161 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4 系统(3门课)电子电气 108B或282 数字系统或计算机体系结构 4 计算机

编译原理 3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3 计算机

操作系统 3 应用(选2门课)计算机

人工智能 3~4 计算机

数据库 3 计算机

图形学 3 项目(1门课)计算机

至少3个单元

限选课(多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多独树一帜的地方,尤其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除了有专业导引课程“计算机科学专题”之外,对于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第一门编程课是符号编程入门,采用LISP语言。有一定编程经验或者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语言和环境的自主学习(Self-paced)课程,包括C、Fortran、C++、Java,以及UNIX的使用等,这种多元化与伯克利计算机科学与电子电气工程同系有关。但是所有学生在第二学期都要学习一组独特的基础课:61A“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采用MIT Abelson等编著的同名教材(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61B“数据结构”(教材采用自编讲义);61C“计算机结构”(Machine Structures),采用Hennessy的《计算机组织与设计》(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这项规定就是转校生也不例外,可见其中蕴涵了伯克利多年的教学经验结晶。

伯克利其他比较有特点的课程还有:将离散数学和概率论结合讲授的CS70,主讲是名教授 Christos Papadimitriou;CS98-1 编程练习课,以主要大学生编程竞赛中的赛题为授课素材;CS 169 软件工程直接用Kent Beck的《极限编程》(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作为教材,非常超前,但是既然连Pressman的《软件工程:实践者方法》新版中敏捷方法都已经成为重头戏,既然IEEE都已经开始制定敏捷方法相关标准,这种课程选材也就不显得那么骇世惊俗了。除了软件工程课程常见内容外,教学侧重实际,贯穿了极限编程的思想,涵盖UML、JUnit单元测试、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反模式、重构、CVS版本控制、系统和集成测试,最后要求完成一个实际产品,并进行演示。UIUC(伊利诺依大学厄班纳-香槟分校)UIUC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创建于1972年,到1986年基本定型,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UIUC改革前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

其中,数值分析方向课程中,Math225为矩阵论,CS257为数值方法,CS35x代表数值分析导论、常微分数值方法、偏微分与数值逼近和数值线性代数;

理论方向课程中,CS173为离散结构,CS273为计算理论,CS37x包括算法、形式方法、程序验证;

人工智能方向课程中,CS348为人工智能导论,CS34x包括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软件方向,CS125为计算机科学导论,CS225为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原理,CS31x包括数据库、图形学、多媒体,CS32x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设计、分布式系统、编程语言与编译器、并行计算、实时系统、编译器构造、编程语言设计;

硬件方向课程中,CS231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CS232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I,CS33x包括计算机组成、VLSI系统与逻辑设计、VLSI系统设计、通信网络、嵌入式体系架构与软件。

可以看到,处在图1中最下面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在多门中选择一至三门,整个体系脉络清晰,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与斯坦福不同的是,UIUC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比较简单,只有一门为新生开的计算机科学导向课(CS100),而且并非必修。名为“计算机科学导论”的CS125实际上是以Java语言为主的编程入门课,涵盖了一些算法的内容。此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当然,系里所开的许多面向高年级和研究生层次的讲座是对低年级开放的。

2003年,在工程院院长David Daniel的倡导下,计算机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以反映目前社会、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的变化有:

* 在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两门编程课:CS241 系统编程,采用Gary Nutt的《操作系统》作为主教材,Stevens的《Unix环境高级编程》作为编程教材;CS242 程序设计实验(Programming Studio),教学大纲基本上以Kernighan的《程序设计实践》为蓝本(以上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均出版了中译本和影印版)。

* 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一年的高级项目,强调团队合作和软件工程实践,包括文档写作、口头表达、项目规划与管理等,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也可以用两学期的软件工程或者一年的高级论文代替。仍然充分保留了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 增加了CS173 离散结构的学时,部分原CS273的内容移到这里,同时CS273又新增了原CS375的内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对计算机理论的要求。

* 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和高级图形学。CMU(卡内基梅隆大学)与MIT、伯克利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仍然和电子与电气工程同处一系不同,CMU的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65年,是全美最早的,如今它已经升格为计算机科学学院。其研究生项目中除了机器人方向与硬件关系较多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纯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MU的教学体系对于偏软的计算机科学系应该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CMU 的教学手册上没有从传统意义上针对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导论课,虽然有名为“计算机科学伟大思想”的两学期课程,但是从内容上看应该是离散数学的替代,因为此外CMU并没有其他离散数学方面的课程。此课程没有教材,内容比传统离散数学要灵活得多,涉及概率、代数、算法、加密理论、复杂性理论、博弈论等,非常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与其他名校相同,CMU对程序设计的重视也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本土新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初中级程序设计”,直接讲授Java。然后是中高级程序设计(Java)、C语言编程技巧、高级编程实践(Java)、程序设计原理(用SML语言讲授)。

目前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难点,是硬件课程的设置问题。硬件知识体系本身非常丰富,但是硬件课程多了,又削弱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特色。CMU在这一问题上是怎样处理的呢?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现任院长Randal E.Bryant 亲自给出了回答,他用15~213“计算机系统导论”一门课(12个单元)完成了硬件知识的教学。这项教学改革的成果就是一本厚达900多页的书:《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中译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已经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一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本课程的宗旨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因为,我们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人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而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计算机工程师,也要求能日常使用计算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我们决定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系统,并采用这样的过滤方法:我们只讨论那些影响用户级C程序的性能、正确性或实用性的主题。

比如,我们排除了诸如硬件加法器和总线设计这样的主题。虽然我们谈及了机器语言,但是不关注如何编写汇编语言,而是关心编译器怎样翻译C的各种构造,比如指针、循环、过程调用和返回,以及switch语句。更进一步,我们将更广泛和现实地看待系统,包括硬件和系统软件,讨论链接、加载、进程、信号、性能优化、评估、I/O以及网络与并发编程。

这种做法使得我们讲授本课程的方式对学生来讲既实用、具体,又能实践,同时也非常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网站上的一些随书配套实验,也独具匠心。因此此书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根据配套网站上的列表,它已经被全球80多所院校采用作为教材。MIT(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课程设置,只能用其学生起点高来解释。该校没有典型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偏软的只有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两个专业。因此没有类似于其他学校的导论课程。在MIT 的电子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中,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如下四门课程:6.001“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当然与伯克利相同,采用的是Abelson等编著的同名教材;6.002“电路与电子学”;6.003“信号与系统”(自编讲义);6.004 “计算结构”(Computation Structures),与伯克利的61C“计算机结构”对等(教材是自编课件)。此外有两门专业基础数学课:“概率系统分析”(教授自编教材)和“计算机科学数学”,后者的教材是国外院校普遍采用的Rosen所著《离散数学及其应用》(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对MIT的学生而言,实验课程有多种选择: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实验,模拟电子实验,数字系统实验,微机项目实验,半导体设备项目实验。此外,无论何种专业,都有软件工程实验课。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生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并没有软件工程课程。也就是说,软件工程的内容都在实践中完成了。带软件工程实验课的是因为提出Liskov 替换原则而知名的女教授Barbara Liskov,她刚刚获得了2004的冯·诺依曼奖。作为美国工程院和艺术科学院的双院士,她几十年在软件开发研究方面的经验,将有力地保证这门实验课程的质量。分析与总结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各个学校的教学体系之间还是有不小差异的。这首先得归因于历史沿革形成的专业侧重、机构设置上的不同。其中MIT算是一极,由于和电子电气专业深深地融合,计算机专业带有很强的“硬派”色彩。而CMU可以算作另一极,计算机科学有自己的独立学院,非常罕见,因此它的课程设置“软化严重”——与硬件相关的只用一门课就解决了。UIUC和斯坦福由于都拥有独立的科系,所以可以归入后一阵营。伯克利可以认为处于两极中间,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它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目前虽然仍属于电子电气和计算机科学系,但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1973年创立以来,一直有自己的主席和教学安排,所以离后者更近一些。

此外,各校在专业导入课程的设置上差别也非常明显。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按 IEEE-ACM《Computer Curricula 2001》(以下简称CC2001)的分法,斯坦福属于广度优先(有明确的注重广度的导引课程),MIT的属于函数为先(采用函数式语言),CMU和 UIUC属于对象为先(直接采用Java)。伯克利有些特殊,它有导引课,但是广度稍差,紧接着又采用函数语言,同时开设学生自学为主可以任选的多种语言课程,属于混合多元型。应该说各个学校在刚入门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对专业的感情上都有自己的思考。无论哪种类型,将课堂变得有趣,能够容纳更多计算机科学的方面,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无论如何,各校存在的差异并不妨碍各自培养出同样优秀的人才,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办学思路和方法应该是因地制宜的。

当然,总的来说,各学校之间的共性还是主要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思考: 1.硬件课程整体在减少

偏软类的三所院校中,CMU最为彻底,硬件课程只有一门课,而UIUC也只有两门必修(两门体系结构),斯坦福也是两门(电子学、体系结构或数字系统)。其中的原因,前面引述的Randal E.Bryant所言作出了解释,毕竟计算机科学需要关注的在计算机系统层次中已经越来越高,底层越来越变得透明了。事实上,CC2001中制定的硬件课程也只有一门。而国内目前一般还开设数字逻辑、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实验等硬件类课程。2.程序设计日益重视

在CMU,UIUC和斯坦福,必修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往往在四五门左右。伯克利加起来也有四门。MIT虽然没有大量前导性的编程课程,但是由于在后面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语言工程、软件工程实验、Web软件工程诸课程都有实际的项目要完成,所以实际学时也很多,UIUC的改革更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还出现了强调提高程序设计技巧,与软件工程环境和工具相结合,提倡团队合作,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结构、算法课融合的趋势。这方面的代表有斯坦福。该校副系主任Eric Roberts曾执教入门类课程多年,总结了一套在语言教学中融入软件工程和现代程序设计观念,结合算法和数据结构教学的经验。其成果就是《C语言的科学和艺术》和《C程序设计的抽象思维》两本书(影印版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CC2001工作组两位主席之一,他在C语言教学中强调库与接口设计、编程风格的重要性,并进而介绍抽象、封装的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反观国内目前很多学校的语言教学和程序设计教学,不仅学时偏少,与其他课程孤立,而且脱离实际,造成语言学习和相关专业课学习都变得非常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该说,这些名校的教学体系、教材和经验都是丰富的宝藏,值得好好挖掘,比如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法,实验课程的安排,各门课程的衔接,大型项目的选材等。

下载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