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增分突破四 正确把握探究的“全”与“深”实战演练

时间:2019-05-12 00:3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增分突破四 正确把握探究的“全”与“深”实战演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增分突破四 正确把握探究的“全”与“深”实战演练》。

第一篇: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增分突破四 正确把握探究的“全”与“深”实战演练

增分突破四 正确把握探究的“全”与“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仁山智水 舒 婷

①承蒙山西同行盛情,我们几个写作人暑期应邀参加采风。五台山寒气砭骨,应县悬空寺大雨倾盆,云冈石窟外阳光酷热,众佛居所却是一片沁凉。归途心血来潮又钻进张家界,个个鞋子都开了口,双颊贴着太阳斑回家。

②朋友见面寒暄:五台山好玩吗?张家界不负盛名吧?不久有人打探出舒婷根本不会玩,只会带带孩子。也不争辩。男人们去登山,衬衫鞋袜均可以漏却,唯照相机不会忘记。而且往往交叉背数台,好像长短猎枪全副武装。进入风景区,四下里抢镜头,生怕不赶紧套住,那奇峰峻岭将一溜烟跑开去。男人一上制高点,一览群峰小,就忘形,就慷慨激昂,就不停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活脱脱一副征服者嘴脸。

③那日在五台山,雨下一阵停一阵,山随之忽而清明忽而影绰,江雾弱岚游弋其间。大家都去朝拜名胜,我怕儿子体弱,影响众人脚程,自带孩子在住所旁的小河边走走。河越走越浅越急,渐渐变成嶙峋的溪,再变成水晶纹的泉。水边野生植物蔓衍丛繁,有牛蒡、野菊和青紫嫣黄各色小花。一驼一驼峰峦不惊不诧,却浑然拙朴,如光头和尚肩挤肩拥立四周。我慢慢踩在冒水泡的草滩上,到处都是咕噜咕噜的泉声。

④下午,同伴们回来,无论他们的口气多么骄傲,都不搅我心中那份宁静与恬适。好比众人都在听那长篇讲座而崇拜那人的口才;而唯有散座后偶尔相视,才能体会他内心的软弱与深沉。大自然给人的赠礼各不相同,男人们猴急,好比乘车,明知人人有座,照例先乱挤一通,把车门都挤窄了;女人却在领受自己那一份时感谢地低下头。

⑤女人与山水,少了一股追捕似的穷凶极恶状。与男人目光熠熠相比,女人多半闭着眼睛,浑身毛孔却是张开的。男人重形式,女人偏内容。比如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

⑥其实山水并非布匹,可以一段一段割开来裁衣,心境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投在山水上,返变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来。

⑦常常想,从容面对一峰夕照凝然比匆匆抢占几座山包对我更具魅力。可是现代人哪来山中不知人间岁月的神仙日子,假期三五天,多走一个地方就是多了份记忆收藏。张家界旅游一周,仅路上乘汽车来回就用去四天,颠得浑身骨头支离,还要立刻去爬山。

⑧无论公访私出,我与丈夫常常分道扬镳,他去博览,我来精读。他往往循章直奔代表作,拿来炫耀,不外是某古塑某建筑某遗址,我均掩耳。我自己的心得只能算些夹页,描述不得。丈夫恨铁不成钢,痛斥我没文化。

⑨有文化的男人造出“游山玩水”一词。政治玩得,战争玩得,山水自然玩得溜溜转。没有文化的女人们常常没有运气游历山水,只好以拥有一窗黛山青树为福气。两者均不具备的女人最担心的是,把丈夫当作一座巍巍高峰,隔断了她与大自然的那份默契。

⑩男人们向山汹汹然奔去。山随女人娓娓而来。

(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1.文章第②段描写男人登山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表现了男人游览时匆忙急躁的特点和强烈的征服欲;结构上:和下文“我”徜徉山水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张本,和文末“男人们向山汹汹然奔去”相呼应。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描写了小河边的景色,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取山间代表性景物,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3.文章说:“无论公访私出,我与丈夫常常分道扬镳,他去博览,我来精读。”请简要说说你对“博览”与“精读”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博览:重形式,对风景持征服、追捕的态度;精读:偏重内容,对风景持领受、品味的态度。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仁山智水”为题的深刻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然山水给人以不同的启迪。②不同的人对山水有不同的游览方式,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态度。③不满于男人们对自然匆忙浮躁,赞赏女人们对自然的用心感受。④希望人们能够真正融入自然。⑤启示人们从容面对现代生活。

二、(2015·苏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注】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桂鱼,约两斤。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鱼还没吃,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和得月楼的桂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以后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恢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母亲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中含着热泪;母亲用绣花挣来的钱替你买一碗粥,看着你站在粥摊旁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做客时,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小摊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时,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俩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觉到了饿,感到了冷。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中、在心灵深处埋藏了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也许还混合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但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而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有删改)【注】 桂鱼:又叫鳜鱼。

5.“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子在第一段的最后,而下文主要写的是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所以有引起下文、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从内容上来看,点明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答案 点明题旨,文章写的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总领全文,全文内容是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引出下文“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6.文章多处描述了“味道”,请概括影响味道的几个要素,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从文章的层次和内容入手。第一层主要写五十年代在江南小镇采访吃的桂鱼,主要是突出小酒楼的环境,所以“环境”影响味道。接下来写吃糖粥和馄饨,突出的是亲情和爱情。“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由此可知,影响味道的还有人生境遇和制作工艺。

答案 ①环境:吃喝环境会影响吃喝味道,如二十多年前在小酒楼青山、碧水、白帆的就餐环境下吃的桂鱼就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②心境: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会影响心情,影响吃喝的味道,如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吃糖粥时。③处境(人生经历、遭际):处境不同味道不同,如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品尝小吃,感觉味道不如从前。④制作工艺不如从前。

7.“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这句话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其表达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主要是景物描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一是对景物描写所包括的内容的交代;二是使用的手法,如俯仰视角、动静结合。另外,画线句句式对称、工整,富有表现力。

答案 选取湖面上有代表性的事物;运用视听结合、俯仰视角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描写手法;句式对称、工整,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

★8.本文以朋友“吃了不少盘了、碟子和杯子”这句话结尾,有什么深意?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这是对追求高级宴会的行为的否定,然后由此探究作品的主题。根据前文内容可知,作者表达的是对传统的美食文化的留恋,以及对记忆深处的情味的怀念。

答案 对当下追求高级宴会的行为的否定;对传统的美食文化的留恋怀念之情;对童年生活、亲人等记忆深处的情味的怀念。

第二篇: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增分突破二 句段作用与构思特色实战演练

增分突破二 句段作用与构思特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菠萝蜜 林清玄

①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菠萝蜜,很好吃。”

②为让朋友一尝菠萝蜜的滋味,我把车停在货车旁。

③ 卖菠萝蜜的是一个年轻娇小的小姐,显得那些菠萝蜜更为巨大。她有点艰难地把菠萝蜜放在秤上,说:“三千六百元。”

④我听了,倒退三步,因为我原来预期一个菠萝蜜顶多五六百元。⑤小姐看我面有惧色,说:“我还有剥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⑥我买了一盒剥好的菠萝蜜,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算也吃过菠萝蜜了。

⑦我对朋友说,菠萝蜜会变成这么贵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从前我们老家山上就种着一棵菠萝蜜树,树形并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产,总会结出二三十颗果实,每颗都有二十几斤重。当时在乡下,菠萝蜜没有人买,因此收成时顶烦恼的,总要捧去送给亲戚,有时亲戚嫌麻烦,甚至不肯要。万万没有想到,菠萝蜜现在竟是台北最昂贵的水果。我和朋友坐在车里,细细品尝那用小盒盛装的菠萝蜜,真有一点世事难料之感。

⑧朋友说:“菠萝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菠萝蜜’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

⑨“菠萝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蜜与醍醐一样的芳香呢?

⑩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菠萝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菠萝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菠萝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⑪那繁华,是我的彼岸。

⑫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

⑬在智慧体验最深的地方,哪里才是此岸?哪里才是彼岸?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风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呢?

⑭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

⑮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⑯菠萝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童年时被迫把菠萝蜜当饭吃,是好的,因为“菠萝蜜多”;现在菠萝蜜如此昂贵,把菠萝蜜当珍珠来吃,也是好的,因为“菠萝蜜甜”。

⑰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中年静定时反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已。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⑱吃完菠萝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⑲菠萝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

(选自《拈花菩提》,有删改)1.文中说“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请简要概括文中“彼岸”的具体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尤其是议论、抒情的句段,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答案 ①对菠萝蜜果实甜腻的独特体验。②童年时向往的都市繁华。③中年以前努力追求的“爱情、名利、权位、成功”等诸多美好。④内心渴望的“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等精神境界。★2.文章第⑩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能力。审清题干,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段文字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 ①写童年的我,在菠萝蜜成熟季节的梦想,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悟作铺垫。②与上文“到彼岸”“遥远的彼岸”相照应。③与下文“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形成对比。

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深刻意蕴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彼岸”“菠萝蜜”;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答案 ①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②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终极目标。③这既是作者对中年前后人生追求的顿悟,又是对追求人生繁华者的忠告。

4.有评论者认为林清玄的作品“在清净欢喜的语言中有着哲理性的禅理思想”,请联系全文,探究文本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为哲理性散文,可抓住林清玄散文语言风格的一般特征,迅速打开思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答案 ①语言清净优美,用词简练而含义丰富。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欢喜与感恩,体现出作者“快乐地活在当下”的文学主张。③作品洋溢着佛学的哲理情怀,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彼岸的经历悟出人生哲理,富有思辨性。(联系文本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被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儿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5.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象特点概括题:①判别对象。如植物、动物、人物、建筑等,概括其整体特征。②找准区间(信息)。画出文中相关段(句)。③细分对象,依照大对象,如“六盘山”,结合文段信息,将其细分为:山势、植被、道路等不同侧面,加以概括。如将原文中的个别内容进行摘抄,如“静默”“苍茫”“大雪覆盖”“颜色灰蒙”“坚忍”等,这是不正确的。④概括准确。不能将此题概括为一句话或要点繁多,要点之间交叉重复现象要删减或合并同类项。当然,在审题时可能有考生将山的特点答成人对山的感受,或将环境特点答成六盘山的特点(例如“贫瘠”“沉默”“宁静”等错答)。

答案 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6.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题,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角度分析。①修辞手法(7种:“比比借夸排对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②(狭义的)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④(整散、长短)句式。⑤语言风格(富有诗意、有韵味,生动形象,庄重典雅,音节和谐,运用语气词、儿化韵、方言词,符合人物身份等)。⑥景物的描写角度(时间、空间、多种感官、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⑦选取典型场景或事物,或以某某观察点,移步换景。二是立足文段篇指出对象的特征。三是明确情感。答案 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按由下到上顺序,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7.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段作用分析题,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在文首就是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或提供依据;在文中就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呼应后文;在文尾多是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二是内容上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文中埋下伏笔;文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本题考查某一段落内容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8.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根据题目和答题的实际情况作恰当的取舍。本题探究要注意:①审题不清。误将“意蕴探究”当成是“作用题”,答非所问。②缺乏概括。摘录文章的内容却无法抽象出其中的内蕴。③主旨不明。散文主旨是“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作者的寻根意识”等无法把握。④缺乏思路。依果寻因,即回答为什么,结合文段议论句、抒情句或划分层次、概括主旨。

答案 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第三篇: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增分突破二 语言赏析类鉴赏答题要领实战演练

增分突破二 语言赏析类鉴赏答题要领

1.(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高卧”“仰看”等词表现作者的悠闲情态。答题步骤:首先点明“休闲”“悠闲”所传达的情感;然后点明“插”字所体现的陡峭、挺拔的形象。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注】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的能力,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题,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 “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 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比喻夫妻在战乱中离散。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解答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

答案 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②

①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楼感怀

【注】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 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佩令 登大别山

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自身的特点以及手法的运用等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澄江如练”为比喻,写色彩,属俯视;“碧峰孤拥”是拟人,为远眺,含色彩。“化用”则要熟知谢朓的诗句。(2)炼字题在解答时要从说手法、明句意、言效果等方面去说用此词的好处。(3)“哪些复杂的情感”意味着答案不止一种。作为羁旅诗,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思乡恋亲、客居孤独、感慨时光是最为常见的情感。

答案(1)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2)“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

(3)感叹时光飞逝,“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做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恨茫茫,北云南梦”)。

7.(2015·淮安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水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一、二两句从整体上表现。第三句极言其高,终南山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晖。第四句极言其深,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山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2)赏析题需先说手法,再结合诗句解说其内容及效果。(3)前四句以及七、八两句都是写景,借此表达作者对终南美景的喜爱;

五、六两句和最后两句为直接抒情,抒发了中正、坦荡以及厌弃“浮名”的情怀。答案(1)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3)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9.(2015·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1)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从“开”“卷”中任选一字予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哪些景象表明了“初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以动写静,形象地表现了一夜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卷”字暗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

(2)雨停江开,江流奔流;雾卷山晴,浪收风恬;岸边花明;树上沾水;群鸟呼晴,纷飞曼舞。

(3)漂泊在外的伤感、愁情;是通过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出来的。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妲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①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②醽醁(línɡ lù):美酒名。③(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④老子:作者自指。⑤霜竹:指笛子。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③

④②①(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下阕内容,分析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净”: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烟消云散、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染”:化静为动,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已是极其妩媚的情态,“染”字更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想象奇特。

(3)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点明其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他“不以迁谪为意”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先抑后扬,更突出词人面对人生磨难时仍豪迈乐观的情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

第四篇:201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及增分策略 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九 新人教版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先进文化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4月5日,孔子、屈原、邓稼先、梅兰芳等春秋时期至近现代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的青铜雕像在中华世纪坛正式落成展出,中华文化名人的后代和亲属与两百多名学生参加了在此举行的“纪念文化先贤”主题活动,以庄重的礼仪表达了对文化先贤的追思。这些文化名人涉及文化、艺术、哲学、教育、医学、建筑、科技等多个领域,时间跨越了从春秋时期直至近现代3 000多年历史。纪念中华文化先贤能使我们()①增强尊重本民族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自觉性 ②在潜移默化中自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抵御外来侵略、抵抗疾病、自然灾害以及耕种、祭祀、庆贺等活动演变而来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1年9月16日至12月29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跨出国门,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四国,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出访暨医疗服务任务。微笑服务,视患如亲,全船官兵深怀对拉美人民的深情厚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和谐使命”的深刻内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体现了()①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②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中华民族以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④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世界人民广泛赞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既继承了辛亥革命精神,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辉煌乐章。材料说明了()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2年春节期间,北京市的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广大游客共度佳节。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庙会、冰雪项目、游园活动、观花活动和节日祈福等。这说明

()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②我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人们面临着多种文化选择 ③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能满足所有人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6.春晚小品《荆轲刺秦》讽刺了当下一些影视作品歪曲史实、胡编乱造、低俗媚俗的不良现象,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这说明()A.反映历史事实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C.影视作品创新就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D.反映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7.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努力奏响高雅文化主旋律,以先进文化引领新风尚,以优秀文化作品教育大家,服务社会,不断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奏响文化主旋律需要

()①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吸纳 ②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 ③发挥大众文化在文化生活中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④让社会主义文化在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很多地方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开展了“红歌颂党恩”大型群众性歌咏纪念活动,“红色文化”红遍祖国大地。发展“红色文化”,有利于()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全面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2年1月1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话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在于()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 C.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D.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造

10.目前浙江不仅已经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同时,浙江艺术院团还开展“2012年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活动。这两项活动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 B.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 D.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11.在2011年的纷繁记忆中,一道道美德的风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有毅然伸臂救落童的80后母亲吴菊萍,有坚守30年甘为战友守墓的老兵欧兴田,有历经10年打工为民保债还账的退休局长胡丙申„„他们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的善良,使人间传统美德的光彩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些事迹充分说明()A.中华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社会

B.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道德与当今时代结合,彰显巨大生命力

12.2012年,山东省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以推动本省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响应这一活动,我们应该()①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优先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简析题

13.2011年9月23日,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团队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青蒿素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这能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特征的?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就如何把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探究题

1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军号角。沿海N市某校高三(2)班同学以“聚焦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就本市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对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推动文化繁荣

同学们了解到,N市党委和政府乘东风、抢机遇、抓落实,很快出台了《关于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决定》。文件指出:“要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的不同措施,近期要重点抓好营业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1)试分析N市党委和政府做法的哲学思维和文化价值。

N市杂技团原是一个国有营业性文化单位,实际运行呈现“四不像”特点:工资国家发,不管有没有演出,奖金福利一分不少,另外还有一些演出收入也不上交,小日子过得很自在。

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考虑到该团职工利益的前提下,将该团确定为首批转企改制单位之一,但团里的几个演员想不通,不愿意从此丢掉“铁饭碗”,便到市政府门口拉横幅、堵门、喧闹,严重影响了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

(2)假如让你去做这些上访演员的说服工作,请你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写出你的劝说提纲。

经过市委市政府的耐心工作以及众多群众的开导,该团的演员们统一了认识。现在全市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努力打造文化强市。

(3)请你就如何打造文化强市,分别从文化、经济的角度向市政府各提一条可行性建议并说明其理论依据。答案

1.D 2.C 3.C 4.C 5.A 6.D 7.C 8.B 9.A 10.D 11.D 12.B 13.(1)屠呦呦团队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①继承优秀传统中医文化。我国中药发展要重视从中国传统医学中获得灵感。②敢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积极借助于现代科技,开展中药研究,寻求中药发展的突破点。③坚持文化的包容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进中药发展。

14.(1)哲学思维:①矛盾有主次之分,必须着重解决主要矛盾。近期重点抓好营业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说明这一点。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必须“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制定不同措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这一点。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因此,转企改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⑤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价值:①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③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提高城市品质。

(2)经济生活角度:对国有营业性单位实行转企改制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政治生活角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和集会的自由。但是,必须坚持依法有序参与,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无序的政治参与只能导致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自身的权益也无法维护。(3)①建议一:着力打造本市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依据: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建议二:加大文化资源的市场调节力度。经济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第五篇:2016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二)文学作品型材料

(二)文学作品型材料

第3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审题立意(注意多角度)。

一粒沙子,相貌平平,毫不出众。一个偶然的机会,沙子掉进了贝壳里。在黑暗的贝壳里,沙子忍受着孤独、寂寞。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沙子被一只手从贝壳里取了出来,重见天日,他把自己的外表打量了一番,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

第4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审题立意(注意多角度)。

一位妈妈带着小儿子散步,她把兜里唯一的青橄榄递给儿子,小儿子放在嘴里一咬,满嘴苦涩,马上把青果吐出来,一会儿那苦涩竟渐渐化作一股清香,可惜小儿子再也寻不到那青果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

第5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审题立意(注意多角度)。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是那里长得最高的茅草,可是它的生长过程却极为特别: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水一旦到来时,它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有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六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一寸,但却扎根底下超过二十八米,这二十八米算不算它的身高呢?

在不少人的价值观中,长上边的那一节儿,是出头露脸,算长了,长下边的多少节都是“盘根错节”,长也白长。就像人们喜欢花的花朵,没有人喜欢花的根茎,可是,正是这不被人注意,不被人喜欢的根茎,却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

第6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审题立意(注意多角度)。

草原上,一只猎狗紧追着一只土拨鼠,而土拨鼠机灵地钻进一个洞穴,那只猎狗只好在洞穴前面停了下来,等待着土拨鼠出来。突然,从洞穴里跑出一只兔子,猎狗一看是一

只肥壮的兔子,于是尾随而追。兔子飞快地向前跑,那只猎狗紧追不舍„„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与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

第7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审题立意(注意多角度)。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这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

答案精析

(二)文学作品型材料

第3天

[审题立意指导] 一粒沙子想要变成一颗珍珠,先要进入贝壳,这需要机遇;在贝壳里,沙子要能够承受黑暗的环境,忍受孤独与寂寞,这需要承受逆境、克服磨难的精神,需要忍受孤独、寂寞的精神;沙子只是在外表上是珍珠,里面仍然是沙子,这表明成功有时需要包装,这里的包装不仅指穿着打扮,更是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文明礼貌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因此,本材料切合题意的参考立意如下:(1)成功有时需要机遇;(2)成功有时需要经历磨难,需要能承受磨难、克服磨难的精神;(3)成功有时需要能忍受孤独与寂寞的精神;(4)成功有时需要成功的“包装”,需要懂得在社会交往中文明礼貌地待人,懂得尊重、理解他人;等等。上述立意都属辩证立意,不可绝对化,否则只能算符合题意,如立意为“只有凭借机遇,才能成功”“经历磨难,才能成功”等。另外,以下立意也只能算符合题意:成功有时决定于一个人的长相外貌;长相外貌与成功无关;成功需要具备多个条件;只有经历黑暗,才能走向光明;等等。

第4天

[审题立意指导] 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喻体青橄榄“苦涩”和“清香”的比喻义。这里的“青橄榄”可以指带来苦涩的经历,而“清香”指的是经历苦涩后获得的成功和收获。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苦涩的痛苦;苦尽才能甘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经历苦涩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未来;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才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对蕴含着成功的“苦涩”不要轻易放弃;珍惜“苦涩”等。坚持,珍惜,母爱,机遇等这些立意必须要和“苦涩”建立起联系才可以。抓住机遇;不可忽视细微处的真情;珍惜当下;莫凭第一印象作决断;珍视母爱;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等,视为偏题或离题作文。

第5天

[审题立意指导] 厚积方能薄发、积累是保证成功的绝对因素、默默地努力创造奇迹、积聚就是力量、深度与高度等。(注意行文应从“积累”“默默努力”等角度与成功的两者关系谈,不能只谈一方的重要性)

第6天

[审题立意指导] 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像猎狗一样,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 4

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或是走上岔路,而失去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换个角度,也可肯定猎狗的选择。从土拨鼠的角度也可以立论,肯定其智慧。参考立意:(1)不要丢失原先的目标;(2)要有坚守精神;(3)要及时调整人生目标;(4)摆脱困境需要智慧。

第7天

[审题立意指导] 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一片金黄”——“一穗麦子泛着青色”,“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1)这位割麦人“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穗麦子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2)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割麦人一味地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化为泡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否则,后悔莫及。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3)“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割麦人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

下载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增分突破四 正确把握探究的“全”与“深”实战演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增分突破四 正确把握探究的“全”与“深”实战演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