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课程改革是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改变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之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让我们的课堂 2 充满生气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学习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 3 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身体的准备等 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篇: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展开,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从培养目标的调整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改变,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们除了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教学理念外,更要有实实在在的应对措施。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有创造性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即便是不太正确,教师也应积极恰当的赞赏。面对当今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发挥其潜能,而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应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适时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作为。
二、创设情景,形成认知
数学教学要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教具、音像教材、实验操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和记忆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表面积”的时候,我就创设了一个“礼物送给亲爱的妈妈”的情景,从如何知道包装者的大小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虽然是间接经验,但仍需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道理,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项新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体积”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分组讨论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让他们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通过摆,算等多种方法,然后交流讨论得出各种长方体体积,总结方法与规律。
四、重视联系,提高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数学是一门抽象且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和信心。情景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地再现出来,事实上情景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和忠实的复制,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时,我不单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地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渗透德育,激励学生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新课程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的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讲小数时,除介绍这部分知识产生的背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外,我还介绍了当时的中国数学与世界的差距,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取得更辉煌的成就。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有着积极意义。
六、正视差异,面向全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分析原因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这样学生才能“善学”、“乐学”、“会学”,反之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差,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七、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对于素材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既要注意理解知识,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统一起来。于特定的情景中,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特有的功能,在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景。例如,讲解角的时候,可通过找角,摆角,画角,使角贯穿于生活,使知识更形象更具体。
八、注重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如果说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领悟是“认识”,那么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则是“实践”,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这是认知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的平台,将数学思想方法与学生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运用,丰富其联想的空间,懂得“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更规范,更科学。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不仅来源于讲例题、做习题,更来源于对习题、例题典型解法的终结、回味与“提炼”。
九、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双基平台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特别是在学校层次、课堂层次的课程开发中发挥主体作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发展,使学生成为为活动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成绩就会稳步提高。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也必然会孕育出新一代的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努力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课程改革写下辉煌的篇章。
第三篇: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傅宝全2012秋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培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行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注重生活数学。
生活即数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数学教学已经摆脱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学的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这些成为了上课中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已经不再是充当“灌输”的角色,而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模式“领悟”到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四篇:版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2011版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最近,我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2 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南川区小河中学
李洪运
自从学校下发教师“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每多学一次感受都不一样,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从数学新课标学习中,我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20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