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年度上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选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选题
1、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家乡巨变调研: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农业、农民巨大变迁及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也可对比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社区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献策,写出调查报告。
2、某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红色旅游不仅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新的增长点,更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地区资源优势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当今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分析一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地区红色旅游的实施战略。
3、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对革命根据地或老区现今经济、社会等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困难开展广泛调查,对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根据地的经济、社会等发展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
4、老红军、老革命的真情人生访谈;参观访问长征故地:重新梳理革命历史,挖掘长征精神和内核。审视70年前那群勇士们创造的奇迹,面对老红军老革命时,我们会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是人类在身处绝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什么是人类对信念和理想的执著?什么是坚强、忍耐、拼搏?如何在功利的社会中找回迷茫的自己、如何净化自身……写出访谈录或考察报告。
5、侵华日军暴行调查报告:对当年侵华日军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暴行进行调查,如侵华日军在各地进行的烧杀淫掠暴行、侵略遗留问题、中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情况统计、受害者至今生活等情况开展调查,揭露当年日本法西斯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激发爱国主义,以铭记历史,开拓未来,写出调查报告。
6、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大学生对近代以来历史选择的理解、课程内容认知及接受程度的调查思考。【若选此题,必须要有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
一、调查报告的选题要求:
1、学生必须从以上六个选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研,具体题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表明选题理由和意义,项目实施方案,实施可行性论证等。
2、学生从授课老师或学习委员处拷贝下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项目登记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3、选题应按照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塑造人、教育人、服务地方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实践调研的内容,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相结合。切忌弄虚作假网上抄袭滥竽充数。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调查报告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调查报告分类:
1.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供决策者使用。2.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3.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如何写好调查报告?一是熟悉调查报告的结构特点;二要把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
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
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
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作为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
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
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符。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③.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调查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
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
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段落的条目观点);
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2009.4.20 3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期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公共课,刚开始接触时我还有些纳闷:都是历史,初中,高中,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知道老师讲了多少遍,怎么还要学呢?然而几节课下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意识到自己对一些历史的看法有多么的片面,我才发现原来这段历史还有这么多的细节值得深究,我们不再单纯地关注1840年来中国发生过什么事件,有过什么变化,而是更多地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和变化,以及它们背后的经验教训,从而在思想境界上有所提升,在思维方式上有所改进。本书将中国近现代史断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上编(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编(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下编(1949~2015)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仅仅就这样一本书却包含了数百年的历史,可见此书的内容之丰富。然而老师的讲解模式更为新颖,她并没有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讲授,而是将其划分为好几个大模块,按照意义、重要性深入剖析了这段历史,将一些书上没有的细节一点一点向我们展开。听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回去再翻翻书,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仿佛就在眼前呈现了出来。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更深刻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听老师生动地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现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提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对于我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遗忘中国耻辱的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了,有机会为国家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日后建设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更加现代化的祖国打好基础。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复习
绪论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条主线: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以及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通过社会革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并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怎样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是“辉煌的历史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
从1949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此看来,新中国建立以来是“辉煌的历史进程”。
上编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激化,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发生和发展起来。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两对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这两对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由于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这两对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深刻根源就隐藏在这两对主要矛盾之中,并伴随着这两对主要矛盾的激化而发生和发展起来。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遇侵略(外无独立)、人民受压迫(内无民主)的状况,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技术、文化落后的面貌,充分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只有通过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成为现实。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但弊大于利,主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发展进步的障碍。
一、军事侵略
1、屠杀中国人民:旅顺大屠杀。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二、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三、经济控制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使中国在经济上也失去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创办书刊,美化西方的侵略,宣扬“种族优越论
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促使中国新文化的产生,同时,把西方先进的思想如果民主科学等理念传入中国,有利于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思想意思的提升,客观上也为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运动创造了条件。
但这一切并不能抹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罪行,其入侵中国的行为,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结束。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从皇室到朝臣,大多昏庸愚昧,既不了解世界大势,顽固拒绝变革,又用人唯亲,嫉贤妒能,排除异己,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如此腐败朝廷,不亡焉有天理!
2、经济技术的落后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第二章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封建营垒里先进的贵族地主为了维护满清封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是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未完成近代化。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兴办军事工业,发展民用企业,促进了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西学为用”、“学习诸国富强之术”、“稍分洋商之利”等思想推动了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的移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
• 洋务派举办洋务新政的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不愿意变革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业依赖外国而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民用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经营不讲效益,内部极其腐败。
• 因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制压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制度。
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与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要太多。委派技术人员,以营管理,对现代企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 第一,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第二,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 第三,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更新。
• 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从客观上讲,守旧势力强大,而维新派社会基础狭窄,力量弱小,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有发动群众。从主观上讲,维新派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因而无“回天之力”。
• 教训和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阶级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和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就进一步发展起来了。
第三章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1.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开辟了道路。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4.促使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5.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观上:是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的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4.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试论述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重大意义
一、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1935年1月)
(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二、历史意义
1.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上半学期)
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行为,加深对国史、国情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的自觉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真正实现“内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
1、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课堂实践包括案例教学、时事评论、主题演讲、观看历史教育片、专题记录片等。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小品、朗诵等表演、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征文比赛等。
2、校外实践分为历史性实践教学和现实性实践教学。历史性实践教学主要是参观场馆: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现实性实践教学包括“三下乡”活动,志愿者、义工等公益活动,参观科技馆、工厂、现代化农场以及开展各类社会调查等。
四、实践教学课时安排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 [2008]5号)中指出“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学时总量,纲要课用总学时的1/3作为实践课时,课堂授课课时占28学时(其中课内实践课时占6学时),课外实践课时占4学时(主要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周末和假日),共计32学时。
五、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实践教学大纲为中心,由学生自主确定具体实践内容、题目,教师也可以提供相关思考题和资料,鼓励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积极行动,少约束、多支持。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相应的实践成果材料,并进行总结与点评。
六、考核内容和方法
考核学生实践教学成绩应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和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与教师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主要由学生自我考核,占实践教学成绩60%。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书面形式)、社会服务的效果(总结报告、社会评价等)等为依据,主要由教师考核为主,占实践教学成绩40%。
实践教学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总成绩之中,占总成绩50%。
七、反馈
以专业、班级为单位整理学生上交的实践数据和报告,并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与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课程的实践教学。
附件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指导书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规范课程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成效,制定本指导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项目
社会实践教学实施形式分为规定项目、自选项目、创新项目三类: 1.规定项目:红色之旅参访,所有学生必须完成。
主要参观福建省现有的十五处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下: 古田会议纪念馆(龙岩)
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厦门)林则徐纪念馆(福州)郑成功纪念馆(厦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州)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龙岩)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龙岩)
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福州)华侨博物院(厦门)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福州)冰心文学馆(福州)
建宁县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暨反“围剿”纪念馆(三明)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龙岩)
学生可利用节假日任选其中一个进行参观走访,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体会或考察报告,具体题目自定,择优交流。
2.自选项目:共5个,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从中任选1个完成。项目一:经典名篇名著选读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选取教材中各章后所列书目中的任一篇原著或课堂上教师介绍的有关任一专著进行认真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基本内容、年代背景、历史意义、读后的感受或体会等)或写出读书心得报告,在期末实践成果验收汇报会上展示。
项目二:课前十分钟:历史上的今天,评述历史事件
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尽量收集历史上今天的事件,拓展知识面,并制作成课件,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印象。
项目三:近现代历史经典影片观评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观看一部相关影视或历史资料片,写一篇较深刻的观后感作为汇报。如观看《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1894甲午大海战》、《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历史经典影片,活动结束后,联系思想写出观后感。在期末实践成果汇报会上展示。
项目四:史论结合研讨
查阅相关资料,史论结合,围绕着诸如“中国近代的农民问题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近现代中国被侵占的领土及其现状等问题进行研讨,并制作成ppt,在期末实践成果验收汇报会上展示、交流。
项目五:我看历史风云人物
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名历史风云人物的ppt。内容包括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历史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通过收集资料及分析整理制作,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增进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期末实践成果验收汇报会上展示。
创新项目:(可自主设计创新实践项目替代上述5个自选项目)
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自主设计创新实践项目。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实践目的、内容、方法、要求,最后以社会实践项目策划书的形式完成,在期末实践成果验收汇报会上展示。
注:
1、实践作业必雷同、抄袭以零分论处。
2、实践作业在授课结束前必须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按专业的学号顺序打包或装订成册。
3、实践学习成绩(100%)=课堂点名(10%)+实践表现(50%)+规定项目(20%)+自选项目或创新项目(20%)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6.09.26
1、“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2、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
3、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4、工业革命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5、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
6、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7、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8、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新出现的社会阶级有?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9、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0、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1、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辛丑条约》的签订
12、“五口通商”中的“五口”指: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简记:广厦福宁上)
2016.10.17
1、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多次重创洋枪对的是太平军。
3、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是哪个部队?哪个首领?刘永福带领的黑旗军
4、当年旅顺和大连是谁的势力范围?俄国
5、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a.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6、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b.经济技术的落后
7、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才率清军赢得了哪两次战争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和琼山大捷
8、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11、严复在《天海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2、洪秀全创立(组织)拜上帝会发动和组织群众
13、什么事件正式宣告太平天国的建立?占领南京,定都天京
14、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
15、太平天国组织的基层组织叫“两”
16、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17、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18、太平天国运动是被湘军攻破的
19、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最高峰
2016.10.24
1、洋务运动 The western affairs movement
2、所谓清朝的“四大中兴名臣”有: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或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高强之术
4、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由哪个思想家在哪本书中提出来的?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5、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口号是“自强”
6、创办民用工业的口号是“求富”
7、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的“四大水师”: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8、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马尾船政学堂
9、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
10、维新派创设的学堂最著名的有:康有为的广州万木草堂 梁启超的长沙时务学堂
1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2、“百日维新”持续了多少天? 103天
1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14、辛亥革命 The 1911 Revoltion
15、陈天华有哪些著作?《猛回头》、《警示钟》
16、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是?邹容《革命军》
17、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8、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民国元年指的是哪一年? 1912年
2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16.10.31
1、护国运动是由谁发起的?蔡锷(护法运动是由孙中山发起的)
2、什么事件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护法运动”的失败
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时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4、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5、所谓的“三座大山”是指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6、资产阶级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7、地主阶级与实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行不通的原因: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11.14 1.新文化运动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3.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4.《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5.什么事件标志着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
6.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7.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
8.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9.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提到的三本书指的是: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10.《共产党》(月刊)的创办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11.共产党宣言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12中国共产党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
1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a.革命纲领 b.群众路线
14.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6.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7.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
18.北伐战争的作战对象是那三派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 19.什么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北洋军阀改易旗帜
20.八七会议确定了什么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21.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在哪次会议中提出?八七会议 22.我党创建人民军队始于南昌起义
2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来的
24.以农村为中心思想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的。2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来的。
26.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毛泽东在1928年12月在井冈山制定的。27.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
2016.11.21 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2.遵义会议确定的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3.三大主力会师指哪三个主力?一、二、四方面军
4.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5.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6.《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7.1927年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的“东方会议”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
8.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
9.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提出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
11.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第一次I公开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1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13.1938年3月李宗仁取得台儿庄战役。
14.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八字方针“防共、限共、溶共、反共”。15.张自忠与1940年5月死于枣宜会战中。
16.毛泽东把抗日战争氛围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三个阶段。17.1937年3月平型关打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8.我党确立“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三大方针。19.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
2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土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21.十年内战时期我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政策。22.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
2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25.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26.毛泽东思想是在1045年中共七大提出的。27.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是1945年9月3日。
28.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收回是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标志。
2016.11.28 1.抗日战争胜利后,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双十协定”的全名叫《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什么问题《双十协定》中没有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4.1945年6月底国民党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5.三大进军标志战略进攻
a.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夜开始。b.陈谢兵团挺近豫西地区——1947年8月22日开始。c.陈毅、粟裕大军发展苏鲁豫皖解放区——1947年8月开始。6.“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
7.哪次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杨家沟会议(1947年12月陕北米脂县)
8.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期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9.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10.国民党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蒋(蒋介石)、宋(宋子文)、孔(孔祥熙)、陈(陈果夫、陈立夫)
11.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治的覆灭。
13.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面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上社会的发展方向。14.毛泽东的两个务必思想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16.当时中国的临时宪法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8.建国后(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后),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9.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结论)20.三大改造是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1956年底,我过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
22.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3.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中国化是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4.《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5.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题,三个补充”的思想。
26.“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
27.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8.“三面红旗”是指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29.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30.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