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分析与改进的感受
关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分析与改进的感受
中国加入世贸十余年来,国内大多数企业已按照ISO9000的标准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了认证。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贯彻实施,已使国内企业的质量意识和产品品质得到了提升,开拓了管理思路,使得管理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促进了经济效益、实现了持续发展;与原有的管理形态相比,体系运行的绩效越来越明显,但中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水平和体系的运行绩效,以及产品实物质量控制上与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等)相比仍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背景都很复杂,有思想意识问题、技术问题、管理水平问题,也有机制问题等等。
事实上,一个企业通过认证,仅代表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了合格水平,并不表明企业的质量管理达到优秀或完美;通过认证,仅代表本企业具有持续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并不能代表达到顾客完全满意的水平。因此,大多数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肯定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阻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所以,如何不断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必须追求的目标。
阻碍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原因有以下几点:
(1)管理者的认证意识是否正确
企业管理者应真正转变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标准要求,同时对认证给予高度重视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如果管理者迫于上级主管理部门或顾客的压力或从单纯追求广告效应出发来申请认证,为“取证”而认证,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2)员工的质量意识与参与意识
各级员工是组织之本,没有员工积极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空洞的体系,只是形式上的外壳,没有实质内容,员工的质量意识与参与意识,决定了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的实现,也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3)质量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和适宜性
ISO9000系列标准是适用于任何企业的通用性标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应以ISO9000的标准为依据,并考虑企业自身产品和企业管理的特点,以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和符合性,这是保证质量体系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用以规范各个流程,以期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如果体系文件的编制仅是照搬照抄或是请咨询机构代劳搞出来的,那么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和符合性也就无从谈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进而下降。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应遵循谁负责谁编制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在理解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情,编制出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的质量体系文件。
(4)质量体系文件的实施
质量体系文件是否能够真正实施是影响质量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努力使一切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严格依文件办事,确保质量体系正常有效的运行,使质量体系的执行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使质量文件成为指导企业质量工作的法规。
(5)体系创新
组织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最高管理者应对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全体员工要积极参与持续改进的活动。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建立了完善的改进机制,将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实现程度。
(6)企业中、基层领导作用的发挥
企业高层领导往往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出发,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但仅有高层领导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企业,高层领导的这些前瞻性的意识和做法,需要中层领导并通过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广大员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质量管理标准与规范,较好地运行管理体系。从企业质量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看,恰恰容易在中、基层领导作用发挥上出现偏差,他们往往表现为:外审来了躲避(由内审员或车间的有关人员迎接审核)、内审来了应付。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以平时自己工作较忙为理由。其实很多企业中的中、基层未把闲逛、聊天的时间用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文件的学习上,更谈不上对体系精神的领会及对自己所辖职能范围内按体系要求进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殊不知,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总结世界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体系,用于规范各层机构的日常工作,使之科学化、条理化、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提升企业各层次的管理水平。
(7)错误的夸大了内审员的作用
内审员通常是贯彻体系标准和建立标准的人员,是建立、实施、保持、提高体系运行效果的骨干力量,对体系运行起监督作用;对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参谋作用;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内外接口作用;在推标、建标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体系的实施中起带头作用。但有的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总是依靠内审员完成所有与体系有关的各项工作。例如:内外审的准备、单位自检、文件的评审和管理、管理评审材料的准备等。内审员任务繁重,包办代替了许多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这种夸大内审员作用的做法,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埋下了隐患,是制假、造假的根源,是体系运行的天敌。
(8)培训不到位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清晰、权限明确、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全员参与的原则,体现了管理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有绩效、时时在提高的原则,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绝对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必须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培训,人人养成经营、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时时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他工作的自觉意识,这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第一保证。
(9)体系运行过程的分析和持续改进
企业在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仅仅做到“形”似,当然这与质量管理运行体系的宗旨和目的相去甚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企业所属各单位对体系认识的局限性;第二,内审员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解不够,或内审能力不够。企业所属各单位仅仅满足目前的工作状态,应付当前的业务需求,尤其是一些业务环节复杂的基层,这些单位的主管不注意总结,不善于总结,往往是好的做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不当或错误的做法得不到有效的改正,致使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停滞或缓慢。内审员在体系审核的过程中,对P、D、C三个环节审核较为细致,对A的审核还不深入。但A环节才是前三者的收获和目的,是体系运行的最终关键,是体系螺旋上升的动力和源泉。要做到管理体系实践和标准的统一,真正实现有效运行,必须做好过程分析的各个步骤与环节,才能真正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所以,通过以上各种影响因素和原因的分析,有了对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正确认识,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细化宣传过程,把握培训环节,编制可行的文件系统,养成勤记录、勤检查、勤自省的工作作风;通过全员的真抓实干,认真贯彻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力争让体系早日为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提高企业质量水平的同时,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理性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提升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提升
摘 要: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为中心,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有效的一种管理途径。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效能来提高服务质量,创立良好的行业声誉,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存在的问题以及运行体系有效提升的措施。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建立一项系统的、必需的质量活动准则,以达到质量目标,这个准则就是质量管理体系。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定是可以满足顾客需求和相关业务方认可的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运行效果是否能够被准确的评价和测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以满足市场需求及顾客需求为前提,这是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企业制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目标、质量记录、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均应按照以上原则进行。在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目标进行科学分解,然后将各层的任务或目标分配给相应的岗位人员,从而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2.2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及配合,这就要求企业应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水平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员工能够准确、深入的了解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任务及各项要求,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企业质量管理目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指企业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质量管理文件中的相关要求及标准,将各质量指标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合理运作的过程。
3.2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具体方法如下:企业各部门按照相关的文件要求,对本部门内部各岗位职能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行数据统计,记录相关的数据信息及其他信息,然后对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对不合理部分进行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在不断的实践、改进过程中完善的。影响单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分析
4.1 追求短期效果,缺乏日常质量意识和信念支持。职工的质量意识直接决定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只有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了,严格按照体系和作业标准执行生产过程,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但在实际的体系运行过程中,很多企业的职工质量管理意识淡漠,现场操作不规范,严重影响了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4.2 信息沟通不畅,人员教育不到位。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职责清晰、权限明确、接口严密的运行系统。但是许多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明、部门相互推诿等问题,严重违背了建立质量体系的宗旨,使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形式化。
4.3 评审和体系审核流于形式。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可以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问题得到纠正和改进。但是,在企业每年的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产品质量抽检活动中,因为人情世故等原因,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流于形式的检查甚至使广大职工产生了“检查不过如此”的负面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1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就相当于管理水平已经达标,所以企业把通过认证作为推行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这种错误的认识极大程度地歪曲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所在。“通过认证”这只是一个结果,而努力通过认证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企业要通过建立体系这个过程,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
5.2 对产品形成过程认识不准确,会有权限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出现,这些是过程与过程之间存在不合理的衔接现象导致的。有些工作无人问津,有些工作多人插手,很难达成一致意见,直接影响质量体系的建立。有些管理者不清楚自己的管理范围,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也不清晰,难以顺利的贯彻质量体系的方针政策。还有些体系文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文件发放前,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和评审,从而导致体系文件要么繁琐要么简单,缺乏执行力度,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不符合体系运行的操作流程。
5.3 体系运行中规定执行不严格。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传统观念与做法,导致很多工作不能严格按照新规定执行,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新体系的运行还会增加一些相关文件和记录,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这样导致员工产生了抵触情绪,降低了工作效率,文件执行力度下降。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管理层不能及时整改,缺乏合理的应对措施,改进程序也一再被耽搁,严重影响体系的执行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提升的措施
6.1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领导或管理阶层的重视及支持,是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首要因素。企业领导或者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应积极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中来,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确立、管理内容的制定、各标准的执行等各项内容全力支持,为企业基层员工树立典范,从而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热情。为保障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视,首先应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前,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之能对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重视基层员工的意见及建议。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直接责任人,企业应充分激发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及建议,不断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6.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企业质量管理的提升,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更需要有效的执行和实践,否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毫无意义。为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的有效性,应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企业应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中的每个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划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质量标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无人负责的现象,同时也减少重复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
6.3 坚持持续改进的方法,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不同,其质量管理的核心也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保障质量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在对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过程中,应紧抓质量管理的核心。企业质量目标的确立要符合科学性、合理性,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序同样也需要符合客观实际的操作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
6.4 做好管理体系的审核工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完善需要领导支持,全员参与,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管理体系的改进及完善,需要科学的评审机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主要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其中内部审核居于主要地位。企业应设立专业的内部审核部门,选拔有能力的人员担任内审员的职位,并对担任该职位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以确保审核工作的时效性。企业还可以与外部单位进行交换审核或者联合审核,在审核过程中互相借鉴,提升企业内部的审核质量;另外企业还可通过第三方的力量,做好企业的外审工作。外审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外在动力,主要工作人员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有优秀管理经验的专家组成,利用不同行业专家的审核力量,可有效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结束语
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因素,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是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需要领导支持、全员参与、动态管理,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静.浅谈如何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9).[2]于文娟.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J].中国化工贸易,2014(25).[3]刘艳兰,马诗允.浅谈监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J].房地产导刊,2013(22).[4]郭子雪,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6).
第三篇: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
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
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入与发展,各类管理观念与手段也层出不穷,单从质量管理的发展看来,近百年间就已经历从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到质量体系认证、六西格玛控制、卓越绩效管理等一系列模式的洗礼,这些洗礼的效果如何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而各企业因为所处时代、地域、发展的不一致性,还一直孜孜不倦寻找着真正能为自身所用的管理模式。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总会在寻找中不断摸索与历练,在各类管理观念与手段上进行着自适应的调节,但好的企业终归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成熟起来。如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样,这不仅仅是时间问题,更是一个机体内部长期磨合有效运做的问题。所以发展总是有阶段性,需要我们随时进行审视,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规律,应该三至五年为一周期对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性梳理。
就笔者所观察,一些企业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往往又建立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等管理体系,在这些体系运行几年后,每年都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做内审、管理评审,但还是越来越突出地感觉到在通过认证后,管理的形式化趋势明显了,管理体系的管理有效性弱化,尤其是在企业生产中,管理体系与生产活动不能有效结合运用。这不仅是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个人认为这也是企业发展导致管理体系需要经历的阶段。创业难,守业更难,建立一个符合并有效的管理体系不容易,要长期维持并提高体系的有效性更难。具体说到有效性降低的原因,从企业自身来讲,一个已经通过认证的体系其维护保持工作受到重视的程度降低,领导执行力的重点转变;内审员的职位较低,且缺乏更有效的体系运行经验,同时大都是兼职,对体系的运行管理很少纳入企业考评管理;广大员工对管理体系缺乏更进一步的理解。从管理体系本身来理解,我们知道标准化管理体系仅是一个合规性评价体系,建立而通过认证所代表的是符合标准要求,但不代表达到优秀或完美;代表了具有能够为顾客、社会、员工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但不代表全体相关方能完全满意的水平;代表了我们的管理 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但不代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终我们看到建立管理体系并非就是取得一个资质证明,因为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发展的需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等管理体系的建立目的就是让它们分别为顾客、社会、员工及计量保证性提供管理服务,并最终将服务效果体现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上。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改进,为企业夯实基础,谋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改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从人力资源上的培育和提升
管理体系与通常工作所要求的人力资源一样,包括领导、骨干与基层全员。管理体系改进的前提依然是领导的支持。各级领导不仅需要具备管理体系的系统知识,更需要组织和引导全体员工发现问题和不足,制订并采取纠正措施,落实改进效果。而在此过程中,培养一支过硬的内审员队伍则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内审员通过培训后取得资格证其实非常简单,但跟管理体系取证一样,这不是目的。为了维护管理体系在各个部门的有效运行,内审员需要的是能实战的体系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当然组织还应该赋予他们足够的能力与权利使其“敢问、敢查、敢审”。管理体系运行几年后,内审员的审核技巧、经验与组织的发展需要之间是否一致,是每个企业都需要反观的问题。而由于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内审员大多都是兼职,对内审员的工作成效很少纳入考评与改进,也可能造成内审员工作不到位。所以需要加强对内审员的管理,提高他们对管理体系的审核能力。当然有了骨干队伍,还需要全体员工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运行管理体系。全体员工的管理体系知识和意识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加强全体员工的培训不仅是培训部门、管理体系职能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在组织领导与骨干的带动下,将管理体系运行知识和技能带到基层,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面管理”。
二、从管理目标与制度上的改进
一般企业每都会根据自身的工作重点,制订工作目标,这里 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管理体系的管理目标,但与工作目标相比,管理体系目标由于面对的是顾客、社会、员工等相关利益,其针对性更强,因此在年复一年的制订中,需要对管理体系目标做更有针对性的讨论与改进,需要制订得适宜和明确且能反映每一年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到每一年管理体系目标的分解,还需考虑分解目标方案的具体性,重点考虑企业各个部门的重大工艺、工序、技术改进、技术创新项目的变化、实施及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将管理体系目标整合进企业目标管理中,势必有效地提升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而不是每一年照搬上一的管理体系目标,走向形式化。
目标明确后体系的有效运行就该依托制度、文件进行,因此在各类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建立,取得认证后,更需要提高和保持文件与运作的有效一致,防止两张皮现象。当然程序文件一般在运行几年后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已进入相应修订的阶段。现有管理体系运行依托的程序文件都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规定为基础,各体系间整合的基础统一,因此以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修订为基础,同时修订其他相关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以及引入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做好改进的一项具体措施。
三、从管理体系运行中改进
我们知道现行常用几个管理体系均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为基础建立,ISO9001强调了包括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在内的相容性,由此形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我们企业整合管理的有效途径。但以此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只代表达到的基本要求,而想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得到改进,我们则不能忽视ISO9000族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对这两个相互协调的标准而言,ISO9004比ISO9001更加关注持续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和效率,在超出ISO9001之上为组织提供了超越符合性要求,追求有效性和效率的标准。该标准的许多条款在ISO9001基础上均做了有针对性的拓展,并给出了具体实施的方法。比如为提高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数据分析时,ISO9004标准指出了9项分析方面,包括顾客、相关方满意度,质量经济性、财务和与市场有关的业 绩等,比ISO9001的4项完全深化,体现了对组织整体管理绩效的关注。同时ISO9004为推进组织业绩的持续改进,还给出了自我评定方法与持续改进指南,在超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升了组织管理深度。所以当现有管理体系运行遇到瓶颈时,不妨从ISO9004中去寻找突破,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现有管理体系基础上,对照ISO9004标准,识别和确定需要补充的过程与活动,规范程序文件,培训有关员工,是提高体系和过程成熟水平的有效途径。当然不止是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如此,几大管理体系均可适用此标准,由于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目的、范围等均有着一致性,这点不需赘述。
四、规范对运行效果的评价
想起三鹿奶粉事件,它的过程结果出现了问题,除了它过程实施本身的问题外,一定还有对它有效监管的缺席。所以可以借此类比,一个管理方式逐渐趋于形式化的时候,其原因除了管理方式本身运行外,也存在着对它评定的有效性问题。现实往往是通过内审、管理评审以及相关总结中的评价并不系统和明确,对管理体系的评价应该站在企业整个管理绩效的基础上进行。而外部审核往往跟认证公司、审核员水平、审核时间长短等因素相关,对一个企业的管理深入程度有所限制,所以除了强化内审、管理评审、外审的有效性之外,找到一种科学而具体的系统方法进行评价是管理体系运行不断改进的保障,庆幸这个方法——卓越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评价准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基于政府最高质量奖——国家质量管理奖的评审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当然获奖的只是极少数,对大多数组织而言,它却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提供了平台。该标准通过对企业管理过程(包括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与结果(即经营结果)两大部分,七个方面建立和评价体系管理绩效的框架(共22个评分项、33个条款)。应该说该标准涵盖了企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以围绕企业、顾客、社会、员工的全角度来综合考虑管理达到的目标,兼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的内容,为组织诊断当前管理水平,追求卓越提供了一个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标准依据。所以做好评价就是依据此标准对企业管理体 系的运行效果,乃至全企业整体管理业绩,每隔一定的周期开展评价,找出得分相对较低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当然利用该标准还可以对各管理体系进行整合管理,管理体系都属于管理是否合格的符合性评定,而卓越绩效评价则是对管理是否卓越进行成熟度的评价,两者所代表的管理层次不同,因此在兼容并超越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卓越绩效评价标准才会更有效地对管理体系进行整合,这将是另一个长期性的课题。
在此通过对以上渐进式的几点进行简要探讨,想到现代企业在面对众多管理模式时,为谋求更快更好地发展,是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管理特点的管理方法,在对多种管理模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完全有条件尝试它们如何融合改进的途径,关键是要强调它们执行的有效性。这一过程必然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各个企业针对自身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状况、生产性质,不断修正、改进、循环而上的过程,尽管现实推进中还可能面对重重困难,但道路就在脚下。
第四篇: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一时间,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换句话讲,这些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1.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1.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1.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2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
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3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3.1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
3.2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3.3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
如何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ISO9000标准给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管理评审,二是质量体系审核。这也是通过认证的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属于定性的管理手段,往往给企业员工的印象是,不管实际工作成果怎么样,为了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最终的评价结论都不会差。因此,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对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使评价标准数字化,具体化。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企业,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3.4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第五篇: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定稿)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摘要】文章对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对影响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保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四个关键因素。
Abstract: Articl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a summary of the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ur key factors
【关键词】企业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一时间,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符合性判断,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体系的有效性的判断。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二、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应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就是以此提高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不是迎合潮流,为拿证而贯标。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认证观,才会积极推动贯标工作,使之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些工作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所有的人员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自己与企业、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带到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中去。
(二)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下转第18页)(上接第27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例如一些建筑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是:工程质量100%合格,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是国家有关法律对工程质量的一个最低要求,质量不合格不得验收不得使用,制定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三)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
如何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ISO9000标准给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管理评审,二是质量体系审核。这也是通过认证的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
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属于定性的管理手段,往往给企业员工的印象是,不管实际工作成果怎么样,为了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最终的评价结论都不会差。因此,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对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使评价标准数字化,具体化。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企业,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四)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取证之后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的开始。要使企业始终保持稳定而优异的产品质量,必须端正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态度,克服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以“我”为主,从自身找问题,坚决贯彻以顾客为中心,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采用各种具有可实施型的评价方法,不断的寻求自我改进,完善企业质量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这样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刘芳,.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J].新疆电力,2003,(3).2, 张文学,姜长有,.强化质量管理 追求最佳效益 坚持走有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J].供电企业管理,2003,(3).3, 郝春霞,.浅谈ISO9000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J].南钢科技,2001,(3).4, 孟国利,勾庆涛,.抓好质量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1,(1).5, 季坤,.浅谈以项目过程审核为主线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1,(5).6, 刘洛汉,.按照ISO9001:2000标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力度[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2,(5).7, 有效的质量体系是提高设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在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中的一点体会[J].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