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国培感想
幼儿园教师国培感言
在这为期二十天高强度、大密度的学习时间里,感谢国培给我们提供的学习机会与平台,来自各高校的教授及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每天收获知识,增长见闻。
例如:李创斌教授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卢筱红专家《幼儿园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蔡迎旗教授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行)》解读。专家叶盟老师的《自编舞蹈展示与交流》、廖园长的《图画书的选择与利用》、班主任雷老师的破冰活动等。
通过学习,我感悟很多。深深感受到,学前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不能画地为牢,目光短浅,不能只盯着幼儿教育,只做井底之蛙。我们要与时代同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敏锐性,及时捕捉生活的脉搏,博学善思,用我们无穷的智慧与爱心,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孩子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培养这些祖国的未来栋梁,在他们受教育最关键的启蒙阶段,给予他们最需要、最科学的照顾和关注。
通过学习,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变:学习让我了解了《纲要》与《指南》的相互支撑、正确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策略等;更是让我们零距离、全方位的了解国家级优秀园所的办园理念与策略,为我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鲜活的实例。
各位教授专家特级教师的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所有听讲教师的衷告。只有不断的学习,自身才会不断的发展、成长,优秀。
篇二:
很荣幸参加本次国培教育计划,在培训和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体会到做一名幼儿教师的使命感,并且也让我成长了许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我会尽我所能,不断学习,在理论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现在我把我的一些学习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融合于一身。在幼儿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老师的爱是一种无私的、伟大的爱,它是教师与幼儿间最有力、最自然的连接点,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金钥匙。每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爱,尽管他们性格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幼儿是一张纯洁的白纸,需要每一位老师以爱为核心,细心对待每个孩子,把他们变成丹青之作。
2.要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班级幼儿表现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知识、经验的获得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对他们良好行为的培养必须从进幼儿园就开始。在每天活动的各个环节,时时注意对幼儿进行好习惯的培养;同时,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行为随时会被孩子看见、模仿。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让孩子们感觉老师可敬可爱。
我们要培养孩子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我们了解
幼儿园孩子成长的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条件。
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地明白了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不在是充当授课的单一角色,而是有更多的角色,例如: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意识到,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以爱为基,以德为本,立足课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唤起他们心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的世界阳光更加灿烂,空气更加清鲜.篇三: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认真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内涵,从古止今但无论哪个时代,也无论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共通的地方。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道德内涵必然融汇于整个社会公德之中;而教师的特殊职业与地位,则决定着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其次教师要尊重幼儿,重视幼儿天真的梦想。放弃任何框框和本本,尊重孩子,让他们尽情表露真性和梦想,然后教师进行观察分析,再是顺导性的教育,同时附上适当的强制和计划,这就是自然的教育。当孩子们尽情地流露他们的本性,真的,善的,美的,于是,我们让他们互融这种本性,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他能化解个别孩子的不良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孩子们感染社会恶习。让幼儿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幼儿教育是起步,起步是最关键的。接着教师要会宽容孩子。如果说,尊重、理解幼儿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养的话,宽容幼儿则需要勇气和更大的投入,这是针对幼儿认识的不稳定而言。允许幼儿的认识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性。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溺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继续,也是理解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宽容应该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宽容,还应为幼儿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创造条件,指出实实在在的。让幼儿“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努力目标,同时要因势利导,用爱心感染幼儿,尊重、理解、宽容有机地结合,提高与孩子交流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也使老师的爱心放大了更多倍。在与幼儿一起相处的日子,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虚荣;多一份理解、帮助,少一点指责
批评;多一份宽容
耐心,少一点责难、惩罚!这样会让教师的职业道路更加美好。最后教师要学做会反思。应该说,反思对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思考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分投入其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作为骨干教师首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二次学习。教师的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能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不断的,有效的提高和成长。
篇四:
2013年7月我参加了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非常感谢国家给了我这次培训的机会。这次培训有很多专题,分别是幼儿园教师的师德规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幼儿安全工作要点、幼儿保健工作要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文化建设、幼儿园教育活动材料投放的实效性研究、关于幼儿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家园共育合力施教。
在幼儿教师师德规范这一专题里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有一颗道德之心,我们塑造出来的是一个优秀的人。幼儿教师要有耐心、爱心,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这一专题共分三个部分: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基本理念要以幼儿为本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健康地成长。师德为先是幼儿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突出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引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能力,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能以专业的意识与行为进行保教工作,具有遵循幼儿成长规律进行教育的能力。终身学习这个理念适应国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趋势,同时也适应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职业特别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不断学习,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专题中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孩子。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这一专题中我懂得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幼儿安全工作要点这一专题中要求“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可见,幼儿安全在幼教工作中的份量。所谓“首位”,就是说,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简要表述就是:安全即生命。
总之,我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学到好多知识。
篇五: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国培,让我在专业理论和学前教育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收获。幼儿园国培研修中一些对幼教工作很有见解的教育专家和学者的视频教学让我真实的看到了一些鲜活的事例和很好的见解。每一个专题都能让人有新的领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培训的过程中 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交流,很好的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实实在在地反映了
当今幼儿教育的关键性与迫切性。给我们一线的教师和园长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总之,通过培训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帮助。也将会更加激励我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特别是幼教事业的热爱。我今后一定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努力把幼教工作完成的更出色!
最后,借用教授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国培感悟:动心动情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瑞昌市少儿艺术幼儿园
周雪红
第二篇:国培感想
感谢国培,让我遇到教育路上的美丽风景
有人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专业书籍。回顾这一年来自己的成长经历,蓦然发现竟是国培为我打开了通往外部精彩世界的天窗,让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刘萍萍老师的《2011版新课标的变化与教学》让我明晰了努力的方向:备课先备好课标,它才是教学的依据,老师要利用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关注过程,注重能力培养;周丽君老师的《说课与微型课》中的微型课的三个特点(选“精”教学内容,选“好”教学主线,选“巧”教学切入点)如同一盏指路灯,让我终于看清了微型课的真面目,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刘院长的谈古《论今话修养》则教会了我们立德修身的方法……一个个鲜明的观点,一句句深刻的感悟,一段段精彩的分享,渐渐内化并融进我的血液,让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犹如焕发了第二次生命,满怀信心地走在了教育的路上,那是因为我遇到了美丽的风景————
“教什么”是大方向,“怎么教”只是形式
周丽君老师在作报告时激情满怀。“教什么”是大方向,“怎么教”只是形式是本次报告的重点。到底教什么呢,她把内容融进了一个课例中。通过看视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什么”是目标,“怎么教”是过程和方法。犹如一个人走路,去哪里是目标,至于怎样去自己决定,只要方向不错,都能达到目的。受益最大的是怎样讲微型课。拿到一篇文本后,先以读者的身份用心触摸作者的行文思路,再以教者的身份读进去,在读中慢慢跳出教学思路,先确定“教什么”,再定“怎么教”。不同的题裁训练点不同。古诗找“诗眼”,戏曲抓“矛盾冲突”,小说找“故事情节”。如《春夜喜雨》应抓住“喜”字读中悟情,《钱塘湖春行》巧抓“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字,由其入手,层层深入,体验感悟,体会意境,就会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学习郑振铎的《海燕》一课时,为了让生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愁,周老师以崔颢的《黄鹤楼》和余光中的《乡愁》为辅,在比照中逐渐推进,一个“愁”字汇聚着多种复杂情感,学生怎能会不进入意境呢?在学习《木兰辞》这篇课文时,周老师抓住“愿为市鞍马”“愿驰千里足”中的两个“愿”字,拎出来了一条教学主线:抓抉择——明变化——析原因,在朗读感悟中让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渐渐高大起来。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得到了情感的熏陶。选择切入点要引文而异,“中间开花,波及两端”“倒嚼甘蔗”是常用的方法。到底该怎样活用此法呢?我忽然想起了曾讲过的《搭石》一课,第二段有一个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怎样让它中间开花呢?按着周老师的提示,我准备三步走:一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一个中心句;二读课文,画出二—四段中能体现“搭石是风景”的相关句子,最后聚焦第三段细细体会。但三个段落不能平均用力,“选精教学内容”这一点体醒我决定把重点放在第三段“走搭石”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读,感受人们走搭石的和谐美、节奏美和动作美,最后把重点句子变成一首小诗再次感悟走搭石的诗意美。这样一路,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感谢周老师的引领,让我看到了语文路上的别样风景。
浪漫的语文需要用心经营
“语文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应用美好的情感熏陶情操”“高雅的课程培养出高雅的人”这是来自北京丰台的常作印老师强调最多的两句话。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程比网络游戏更能吸引学生,到处充满诗意并走向远方呢,常老师是从这几个方面开发课程的的:应试课程,编制母题(老师下题海精心设计,母题练透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精确打击;教材课程,大胆删减和重组(教材需要整合,删去没用的,只留下重点、考点和经典);文言和识字课程(注重汉字的音、形和意为一体);晨诵课程,用诗歌开启黎明;书法课程;大语文课堂等。每一门课程都如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在美妙的语文课堂里尽情遨游。语文学习真的成了一种莫大的享受。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识字课程、晨诵课程、专题教学和写作课程。常老师从资料获知,古时的私塾先生教学识字时,一般两年都能认完基本字。可是我们今天却用了几年的时间学习,识字效果仍不好,原因就在于古人教生字时,不仅说出它的来源,还强调了它的字形和意义。在先生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在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就牢记在心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往往把汉字作为一个毫无生命的符合去死记,枯燥无味,怎么会有效果呢?“不会说文解字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几个字像一把小锤重重地敲醒了我,明确了目标。“高品位的课程培养高品位的人”。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高品位的人生,常老师创造性地开发了“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这一课程。当大地已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时,同学们已在优美的诵诗中迎接新的一天了。时间到哪里,课程就到哪里。如今年九月份开学后,他班就以“秋月”为主题读诗和诵诗,先让《蒹葭》这首诗词流入孩子的生命,用经典的魅力驱除浮躁,滋养心灵。白露时节,师生同诵《闲居寄诸弟》,读中涵养品性,受到美的熏陶。为了达到学以致用,常老师又布置一个既实用又富有特色的作业:中秋节晚上,和家人设计一个高雅的赏月活动,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此外,利用每月固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登台表演,用高雅活动培养高雅人。诗能养心,由点到面的专题教学更能开阔视野。他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时,以两篇课文(三毛的《背影》)为基点横向拓展,先后研读了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史铁生的《合欢树》,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老舍的《我的母亲》,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及他自己的散文《秋叶》等一组亲情文章,这样由“父爱”拓展到“大爱亲情”,点面结合,升华主题,丰盈头脑。在学习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专题时,他是这样设计的:课前预读,回忆《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前研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后助读《自然环境烘托人物命运》,品尝借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这“四读”为辅,以“环境描写”为训练主线,更好地体会了环境描写的主旨——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常老师的写作课程也充满了魔力,他以“展示”和“发表”为法宝,极大地调动起了写作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室的内外墙成了学生的展台,他为每个人都开发了一块阵地,每人每周展示一篇习作,然后取下来装订成册;每周一篇电子稿按时上交,发表在《班级周刊》上。为了让学生自我加压,常老师把好文章推荐到报刊杂志社,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出书。以成果证实自己的实力。他的这一招果然高超,好几个孩子都脱颖而出,有的学生竟然利用节假日撰写长篇小说。在常老师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自身都蕴藏着无限能量,老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和点燃火焰,让其能量释放出来。所以说,教育是唤醒,而不是说教。多么智慧的做法!
研究课标是依据 培养能力是目的
早在乐陵实小培训时,李升勇校长就告诉我们:老师要依据课标研究教材并超越教材,才会有思想和话语权,才能闯出一条新路子。当时对这句话一知半解,可听了新乡市教研室的刘萍萍老师的《2011版新课标的变化与教学》后茅塞顿开,原来教育专家的看法都是相通的。自课改以来,教材、学生和老师的角色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是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材要求回归经典,突出了能力为重,强化了能力培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刘老师给我们支招了:借助教材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用知识做背景,在解题过程与方法指导的训练中培养能力,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究和合作的基础上让自主学习真正发生。为了阐述这一观点,刘老师用具体的案例教会我们怎样一步一步地去操作。为了达成目标,她采用了分解的方式,具体流程为:课时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四级目标经过细化和分解,学生可在前置性预习中提前完成任务,在展示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形成能力。这样设计,老师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是在用教材教,教的是课程的语文,练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此外,刘老师还以她自己的育儿经历告诉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一个字就是“懒”,该孩子干的事妈妈绝对不可代替,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去生活中学习。好习惯从小养成,自己学会规划人生。她女儿现在正在香港理工读大二,为了取得去美国交换学习的资格,利用暑假就去西班牙实习。至于买机票,查找路线和联系单位,都由她孩子去办。锻炼的次数多了,能力自然形成了。可见,孩子的能力都很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放手,只要给她们一个舞台,孩子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教育是场永远的修行
课品即人品”这是薛法根老师的至理名言。意思是说一个老师教学水平再高,教学能力再强,如果他没有良好的修养,也就失却了人格魅力,那么,他的课堂将永远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染力。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美德。如何拥有良好的修养呢,李院长的《谈古论今话修养》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修养需要有自觉的意识;修养需要自信和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追求品质修养是任重而道远;修养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践;修养的目标在于道德的完善,是人生的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终点。所以,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严以律几,宽以待人;
2、待人接物,多反躬自省;
3、诚实守信,一身正气;
4、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并认真加以改正;
5、做光明磊落之人,多交纳益友;
6、淡泊名利,有坚定的信念。我清楚地知道,一个老师仅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那只是一个教书匠,应该时时做好楷模,把教育学生和热爱事业相结合,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在以后的教育之路上,我始终以一个行者的身份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尽力做到立己达人,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永恒的追求!
总之,这次接地气的国培让我看到美景的同时也收获颇丰:既有观念上的改变,又有理论上的提升;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几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细细梳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让它融进思想,融进教学,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努力让自己早日走上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篇:国培感想
学习《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的单篇教学设计》感悟
语文教师备课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困难一些,难就难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难以确定上。今天认真倾听了李卫东老师的讲座《文本解读、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李老师以备《故乡》的经历为例子,来探讨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让我茅舍顿开。
李老师讲了他备课的三大环节:
一、直面文本,从“语文学”角度解读教材。裸读与参读(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甄选,确立教学内容)相结合。
二、倾听学生对教材的“教育学”审视,即了解学情(学情不是笼而统之的学情,而是指向特定任务的学情,是具体教某篇课文的学情。)
三、综合考量,预设合宜的教学内容。
听着听着,自己又倍感惭愧。想想自己平时的备课,不要说这三大环节,就是认真读文本都没有做到,往往就是左手握着教学参考书,右手拿着已经出版的形形色色教案,在书上圈圈画画就了事。看来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是自己当前应该做的。
听李达武教授专题讲座
《古诗词改写与变奏》收获与感悟
美丽与智慧集一身的李达武教授以“古诗词的改写与变奏”为主题,以“古诗词的改写”、“古诗词的歌唱与变奏”为主线,以“连说带唱”的独特方式进行讲解。李教授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解读方式赢得了高度认同,掌声频频,笑声连连。更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培训师的典范。在李教授的感召下,我们一起吟唱了《周南·芣苢》《卫风·木瓜》,曹操的《短歌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名篇,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达武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做在山东卫视“我是先生”栏目的视频,李达武优雅气度,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快乐国学教学方法,引发全场大合唱,对更大范围地推广“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生命如诗,岁月如歌,快乐国学,边走边唱”,李教授乐观积极的心态、激情洒脱的生活、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更是感染着每位老师,让我们像达武教授一样,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乐学、爱学;让接受培训的老师爱听、真听。
听朱自强教授专题讲座 《儿童文学教学法》收获与感悟
中国海洋大学儒雅、睿智的朱自强教授结合生动的案例《去年的树》《熊爸爸回来》《等信》等为我们诠释了小学语文儿童教学法。强调小学语文教育应回到儿童本位的立场上来,反思“工具论”语文观,主张“建构论”语文观,即语文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他特别指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短板:就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单纯地追求标准答案。小到一个字词的解释,大到一篇文章的理解,我们都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去代替孩子的思维,用我们成人的思想和情感去代替孩子的情感。朱教授的讲座引起了我的思考:多读儿童文学作品,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当永葆童心。
听李大圣院长讲座《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感悟
我是第一次聆听李大圣院长的讲座,李院长的讲座是真实、真情、真智、真能的自然流露,真是相见恨晚呀!李院长从做一个“在人性层面上深刻理解学生并最大限度释放善意的老师”讲到高质量学习的五大系统和二十个原则,到最后再次强调我们要转变听课视角,要拥有做一名教师培训师的身份认同。李院长用鲜活而充满母性光环的生动案例让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教室里不时传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其中对于李院长提出的教学的剪裁原则:对文本的刀砍斧削、精雕细琢,我感受颇深。回顾我们学校、我们区县教师的不少课堂往往就是目标繁多,处处是重点,处处想细刻,结果却是处处蜻蜓点水,一堂课下来,老师的预设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学生更是收效甚微。现在想想,老师们不敢对文本进行砍削,更不知道怎么砍削,不明白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到底在哪里?看来,要高质量的教学,首先得提高老师们解读文本的能力。
古诗词怎么教
彭才华老师的古诗词课例《忆江南》和《古诗怎么教》的讲座都体现了一个关键词:诵读。记得《文心雕龙》中说: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我很欣赏这种“读之、诵之、吟之”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平时自己的古诗文课堂也努力在做:一读读正确,即矫正字音,把诗词读通读顺。二读融情感,即猜测梳理诗词内容,指导注重停顿、轻重、缓急等问题。三读融情景,诵读时,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再加以与意境想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诵读。四读展联想,就需要指导学生扩充想象,从而渐入意境。当然以上列举的这些和今天彭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深情并茂的范读,余音绕梁的变调读,优美的导语引读,照镜子合作读,背景补白齐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差远了。呵呵,既然知道差距就知道努力去弥补吧,我相信自己。
听黄兰老师讲座《童话:教什么,怎么教》收获与感悟
几次聆听黄兰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她的课堂就如幽兰芬芳扑鼻,今天的讲座亦如此。听后写下一首小诗:
咏兰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高堂育桃李,教坛传芬芳;淡淡童话情,悠悠儿童心。明明定目标,清清理结构; 朗读练语言,表演蓄情趣。诗意展奇幻,想象显灵魂;吾心豁开朗,欲把童趣扬。
参加“学科培训新理念”系列活动(2)的收获与感悟
今天下午观摩了小毅老师组织的渝中区六年级教材培训研讨会,精彩至极,亮点总结为三个字“高”“实”“巧”。
高即高明,主要表现在王老师在培训前充分调研,了解受训者教学现状,培训内容满足了两类人的不同需求。一是第一次教六年级的老师,讲座中对全册阅读、习作的要求做了系统的梳理。而对于多次教学六年级的老师,本次基于疑难问题的培训更是深得人心。
实即实效,主要表现在讲座内容质量高,在解决五个疑难点的策略方面落实在具体的课例指导中,操作性、指导性极强。
巧即巧妙,主要表现在讲座形式创新上。本次培训的点多而难,王老师把五个疑难问题点分散给工作室的四位老师各自解决,保证了讲座的质量。更令人佩服的是:王老师利用这次培训,既给了工作室成员展示的平台,又可以激励更好的成员参与到培训中来。同时,王老师把最难的问题留给自己亲自给老师们解答,更是给工作室成员做了很好的示范。仅仅就这次培训,王老师不但培训了全区六年级的语文教师,还培训了我们国培班的学员,更达到了打造自己名师团队的目的。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呀。牛,真牛!
听何元俭老师讲座《散文阅读规律与教学》收获与感悟
今天何老师以《窃读记》《老王》为范本,具体指导我们如何来教学散文。我觉得:读、品、诵很重要。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欣赏、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情。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品,引导学生品作者遣词造句以及巧用修辞之妙。诵,背诵课文既是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一个良好途径。正如巴金先生所说的:“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了文章的调子。
听杨蔚老师专题讲座《说明文:教什么,怎么教》收获与感悟 今天杨老师以《送你一片绿荫》《鲸》等课例为范本,具体指导我们如何来教学说明文。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一是读,即读懂内容,多以默读、自由读等方式进行;二是学,学习课文用词准确、简明、慎密;三是用,由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知识的拓宽,促进知识的系统和迁移。说明文的个性还就在于,它的目的不是让人有所“感”,而是让人有所“知”。我们在教说明文时,应首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产品说明书、图书说明、教材说明等,交流阅读,使学生获得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还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再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等。
简简单单教出“语文味”
“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类似的话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课的“读味”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语文首先是读出来的,读是语文教师手中的一把利器。可是许多教师把这把利器忘了,弃置一旁,使之锈迹斑斑。人们认为读太简单了而放弃,其实,往往是简单的才是最好的。人们以为读太枯燥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朗读,读出兴趣,读出鲜味,读出色彩与画面,读出节奏与旋律,读出灵性与个性,读出美感与情感。
读可以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如浏览、默读、自由读、大声读、轻声读、个别读、齐读、领读、互读、分角色读、引读、速读、吟读、品读、诵读、美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边读边思考,口颂心维,在学生品析佳词好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读出他们自己的感受!学生呢,通过老师的点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一个个定会读得有趣味。我想,有了这种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的“品味”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品味再三,构建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反常处着眼。文本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敏感性。如:《秋天的怀念》中的这一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是孩子的长辈,为什么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出去需要“悄悄地躲出去”?为什么听我的动静是“偷偷地”,而不是直接看?在这样的细品中,学生也学到了精读时可从语言反常处入手的方法。
2、对比中赏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者寥寥几笔写出了荷花和荷叶的美,充满着生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冒”字,看看能否换成“长、透”等词。通过讨论,大家觉得,相比之下,“冒”字写出了荷花钻出水面是好奇的样子,把荷花写活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品读句子,既感受到荷花的生命力,又能品味到语言的美。
3、联系上下文品析。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孤立的了,这样的语文课也就上得有滋有味了。
4、生活体验法
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品味语言,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1: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1: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前天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用手轻轻操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生1(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1读得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总之,以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为突破口,或以比较搭桥,或以联想激情,或重视语境体悟,或侧重前后勾连,入得文字,又出得文字,语言的美,语文的味,就在其中了。
三、语文课的“写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语言的创作能力。如《秋天》这首诗语言生动优美,其中“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把苹果、葡萄的颜色描绘得如此生动、鲜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语言的范本。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品读这句话后一起分析这句话的结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写苹果、柿子等;最后再请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看起来复杂的句子通过一句一句的仿学,学生写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了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当然,一节富有语文味的课堂离不开一位老师激荡的情感,这激荡的情感一方面来自老师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童,他的语文课堂越有语文味。激荡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课文感人的故事。它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那么,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最浓了。
如何进行童话教学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比如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拟人体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两只小狮子》等;国外著名的拟人体童话:《丑小鸭》、《乌鸦喝水》等;超人体童话:《七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作为“文学”的童话,教师理应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文学之“美”充分显现出来。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综上,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
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六、品——品味多彩的生活美 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了解并利用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使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并得以健康、全面地成长。
听瞿涛老师讲座《说理文:教什么,怎么教》收获与感悟 瞿涛老师结合薛法根老师的课例《剪枝的学问》来介绍说理性散文的教学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策略导向品味语言——揭示文章内在情趣。并特别强调:说理性散文重在品味情趣。最终瞿老师揭示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回应的三个问题:1.去哪里?——目标,2.如何去?——过程与方法,3.到没有?——目标达成。薛老师的课,特别是听写词语都是立体设计,多种功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典范!
第四篇:国培感想
有感于《比较阅读》
学习了各省优秀的课改经验,我收获颇多。其中,比较阅读对我的影响最大。目前,我是四年级的语文教师。自从接手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以来,深深地感到阅读教学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疑难。每篇课文篇幅都十分长,再不能用以前那种反复阅读全文或段落的方法去教学了。该怎样去开展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陷入了沉思。现在,幸得优秀课改经验的提点,我恍然大悟。
首先,我弄懂了阅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教学。比较阅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其次,我学习到了阅读教学的方法。
1、要注意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出自老舍先生的笔下,但是,前者通过写猫性格的古怪和猫的淘气来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后者则是通过写自己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到尊敬这一转变,来表现对母鸡的喜欢。
2、要注意同一单元课文之比。比如:写小动物的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它们的共同点是作者都十分喜欢自己笔下的小动物。但是,表达的方式却不尽相同。《白鹅》和《白公鹅》用了反语的写法,拟人夸张的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深深体会到作者对小动物的爱。《猫》和《母鸡》则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
3、对于长篇幅的阅读教学,可采用抓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对话较多的课文,则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可避免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兴趣十足。
总之,课改经验带给我的影响,是难以用言语表达得尽的。我将带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地站在教育的第一线。
第五篇:国培感想
2011年小学科学国培研修感想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2011年国培小学科学老师培训班的学习。首先,向指导和关心我们的领导和专家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我们搭建的学习的平台,为我们未来的教学教研工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通过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使我学习到了不少新教学理论和新专业知识,使我对自己从事了12年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知识,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培训有以下感受。
一、走进“国培”,感悟精彩
走进“国培”,有太多的精彩。知识丰富的一个个专家,淡定从容的眼神中充满了教学智慧。他们侃侃而谈教学方法、理念,都变成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曲曲婉转的歌谣。无论是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萃取,他们都能旁征博引,讲得深入浅出。每天的讲课都会给我们不同的精彩,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听了专家们讲的教学方法,探究方法,我才知道我原来的不足,学习到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规范有效的进行教学;如何做一个高效的老师。
二、走进“国培”,经历着心灵的蜕变
曾经以为自己能算一个佼佼者,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单纯可爱的孩子们,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这个我所衷爱的职
业。然而当我走进“国培”班,发现这里才真正是佼佼者的舞台,于是在众多教学精英当中我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因为我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渺小。面对著名的专家和优秀的教师,我更是一片茫然,在他们眼里富有诗意的教学艺术,我竟然操作得如此简单。什么确定教学目标,萃取内容在我的教学中似乎永远没有变化。一切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方式,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因此,每一节课除了平淡还是平淡。我一遍一遍的叩问自己,是没有用心吗?是自己太笨吗?还是学生不配合吗?都不是。我心中终于有了答案。我仔细的搜索着,努力地回忆着,有哪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我完整的看过,有哪一本文学著作我潜心去研读过,沉淀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我不敢细细的盘点,因为就连《新课程标准》这本最常用的教学指导专用书,我都很少去关注过,每天除了机械的重复我还做过什么?所有的回忆都是那么零碎而模糊。“凭着良心做事”我想过,也说过,但我做到了吗?我不断的反问着自己,面对犯错的孩子,我认真倾听了他们的解释吗?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我用心去关注过他们吗?面对孤僻的孩子,我真得走进了他们的心灵吗?我不断的敲打着自己的心灵企图找到合适的答案,然而,我只能原谅自己曾经的错误。时间常常在我们的抱怨声中悄悄溜走,我们除了一天天老去,什么也没有改变。走进“国培”,听专家讲座,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洗礼,在一次次洗礼中,我正在经历着一次心灵的蜕
变。在蜕变中,我终于懂得该用什么来基奠自己的人生。“学习”、“反思”将成为我今后教育人生重要的关键词。在这里,我时时庆幸自己能在这里学习这些年所学不到知识,能受这里气氛的熏陶与感染,重温一回校园生活,真是收获颇多,同时也明白了作为人民教师,提高和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以及学会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课改及小学科学教学教研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情况,我认为当前我必须要继续做好四个“重要转变”和四个“准备工作”:
四个转变:
1、思想观念的改变。改变以前陈旧的教学观、教师观、教材观,而树立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
2、教育理念的转变。摒弃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学习使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
3、教学行为的转变。转变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师仅仅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4、评价思想和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考试测试评价法,而带入以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评价方式,多一种评价就多一群好学生。
四个准备工作:
1、继续不断学习和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经验总结。
2、多读书,积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充实,积淀专业素养。
3、努力学习和了解相关学科和时政的知识,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
4、加强修炼“内功”,注重自我反思,以备厚积薄发。总之,在培训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我会把这次培训当做提高自己,更新观念的另一个新起点。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做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