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联网的一点感想(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1: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物联网的一点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物联网的一点感想》。

第一篇:关于物联网的一点感想

关于物联网的一点感想

物流1001 110570127 张一婧

之前一直听到物联网,一直觉得就是每个物品都有一个标签,然后通过标签的扫描让物品在流动的过程中受到实时的监控这么一个过程。直到前段时间才对其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

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

物联网直观上是一类连接物品的互联网, 是下一代网络和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对物联网技术有两个极端的认识: 认为所有网络与信息化技术都是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一次新机遇;或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仅仅是现有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一种集成。

1.公共物联网与专用物联网

物联网可以分成公共物联网和专用物联网, 公共物联网是指可以连接所有物品、覆盖某个社会行政区域的、与公共互联网连接的、作为真正社会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物联网;专用物联网是指连接某些特定物品的、覆盖某个特定机构区域的、作为该机构内部特殊用途的物联网。

2.物联网概念模型

物联网的概念模型是理解和进一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 客观的物联网概念模型将引导有实用价值的物联网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3.物联网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主要研究网络的组成部件以及这些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研究者关心的网络系统的角度不同, 可以划分不同类型的网络体系结构。例如从网络的功能角度看, 可以得到网络的功能分层体系结构;从网络管理角度看, 可以得到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以下主要从物联网系统功能角度研究体系结构。物联网环境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体系架构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高抗毁性。在物联网环境下,当控制器失效后,传感器和执行器仍可通过网络上传信息,并继续执行监测功能。地面主站发现控制器故障后,可迅速重组系统,恢复系统功能,使系统具备了自组织能力。② 高可靠性。在物联网环境下,由于取消了分站,减少了信息传输处理的环节,系统更加扁平化,可靠性得以提高,彻底解决了由于分站故障造成的系统可靠性降低问题。③

具备智能预警功能。煤矿灾害感知预警的复杂性表现:灾害的多样性;灾害征兆的非线性、突发性;没有明确的数学模型;需要大量的各专业专家知识;需要大量运算。每个安全监控系统生产厂商都难以独立实现智能预警。在物联网环境下,可以建立一个煤矿灾害感知云计算中心,利用云计算中心建立灾害感知模型,与安全监控监测数据相结合,实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对监测参数和可能发生事件的智能感知。系统主要部件(1)通信网络。(2)网络化传感器。(3)网络化执行器。(4)网络化控制器。(5)分站。

(6)主站

三、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应急管理主要内容 1.煤矿生产事故危机预警。从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总体事故预测水平来看,总体水平较低,事故预测的及时性、连贯性、准确性较差,事故预警的临界参考基础数据缺乏或数据处理能力,事故预警的功能并没有切实实现。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上述问题将得到改变。第一,物联网技术解决了预警基础数据连续、全面、准确采集和传递的问题。丰富的各类信息,能及时发现事故发生的前兆,判断可能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提高预警的可靠性;第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解决了对大量的信息的存储、计算及成本费用问题。技术的发展使事故应急预警启动条件和临界变量阈值问题有望得以解决,预警变量阈值可以综合多方面因素,一是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如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等;二是设备运行情况,如采煤机、水泵、风扇、等;三是各类生产环节状态,如电压、煤仓煤位、地下水位、空气温度、风速、负压、顶板压力等;四是人员工作状况,如违章操作、离岗等。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会大大提高,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会大大降低。这使企业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前移,从事故救援逐步转移到以防为主的感知预警。这对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从被动应急救援逐渐转向主动的预警防灾。

2.井下人员定位及身份识别。目前,我国的多数煤矿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技术水平低,加之井下生产环境及其复杂,对井下员的工作状态达不到实时掌握,经常出现事故发生后无法及时明确井下人员所处位置及身份的情况。这给应急预案的选择、救援决策制定及救援行为等工作都造成了严重障碍,导致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造成重点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制的各种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功能上能够实现人员升降井考勤、限制区域报警、人员定位监控等,为井下人员的安全提供保证。一般人员定位及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由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心、基站和矿工所带的射频识别卡组成;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基站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心,基站与射频识别卡的软件设计。系统的基本工作程是井下基站会自动收集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射频识别卡信息,该卡具有唯一性,信号经过微控制器处理后,通过各类无线或有线网络将信息发送到地面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心,通过相应软件平台使井上管理人员实时地了解井下人员状态,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可以及时确定井下受困人员数量、位置及快速识别遇难人员身份,为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妥善进行应急善后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3.应急救援物资科学调度。一旦煤矿事故发生,科学调度应急救援物资便成为应急管理现场处理阶段的核心工作之一,大量的煤炭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经验表明,能否及时、合理、科学地对应急救灾物资进行企业内、部门间、地区间的调度,直接影响最终救援效率和效果,导致应急救援结果的巨大差别,应该成为煤炭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研究的重点。以射频识别技(RFID)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发展期,它集成了无线通信、芯片研发与制造、标签封装、系统集成等技术,能大大提高应急救援物资调度的科学性,特别是在事故应急救援中的各类救灾物资、车辆、道路实施动态调度、数量监测、标准核实、实时监控、运筹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事故救援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4.应急救援辅助决策。事故的发生、演变存在着错中复杂的逻辑关系。要对危机事件进行快速有效应对,使损失最小化,就必须建立智能决策辅助系统。这类系统以各种信息为基础,以预分析、事件分类分级、预案评估、预案选择、预案优化、资源调度等问题为对象,利用各种模型、分析方法、模拟技术等对有关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实现分析和预测功能,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利用物联网技术及时获取事故相关信息并向管理部门快速报送,准确研判故发展趋势和救援需求,可以使救援指挥决策人员及时掌握事故现场基本情况,实现事故一线救援与指挥中心的实时联络,改变决策者依靠自身经验和判断做出决策的现状,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物联网产业涵盖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上海不仅培育了华虹、展讯、锐迪科等本土企业,还集聚了西门子、霍尼韦尔、欧姆龙等全球顶尖企业。在产业布局方面,上海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拥有嘉定、浦东两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以及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应用方面,上海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聚焦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楼宇节能管理、智能电网、医疗、精准控制农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应用方案和运作模式。在技术研发方面,上海在RFID 芯片、通信终端芯片和模块等方面初步形成领先优势。总体而言,上海的物联网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除了标准、商业模式、升级成本等普遍问题外,还面临着产业应用不足以及产业集群竞争力弱的典型问题。

1、产业应用不足

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科技,其应用应像互联网一样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但目前无论从中间生产环节还是在最终消费领域,上海物联网应用水平较低,规模化应用少,应用推广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达到产业化的规模要求。两化融合作为物联网四大关键领域(其他是M2M、传感网、RFID)之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但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的数据,2010 年上海的“两化”融合程度只列全国第五位,远落后于广东。

2、产业集群竞争力弱

上海拥有两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个是位于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另一个则是位于嘉定并依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上海物联网中心。成立于2010 年3 月的上海物联网中心,与成熟的张江高科技园相比较,公共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配套业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信息服务平台搭建落后。上海物联网基地在与发达国家产业集聚地如美国硅谷相比较,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改进、行业协会协同、产学研联动等方面差距较大;在产业研究、产业联盟发展、产业应用示范等方面相对迟缓。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上海物联网产业目前缺乏广泛的社会资金投入,最主要的原因是预期回报不确定,投资风险较大。物联网产业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企业进入的门槛没有确定,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不明确,从投资角度讲,投资物联网产业仍有很大难度。但是,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没有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初期将非常漫长,产业应用速度和成本降低速度都将十分缓慢。反观其他城市,在无锡涉及物联网的投资基金就有124 个,基金总规模达370 亿元。在北京代表政府进行股权投资的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国内首次以“集群投资”方式,对覆盖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8 家中小企业投资近6000 万元,实现了国有资本投资从“点对点”向“点对链”的延伸,从而激活了整条产业链的社会资金投入。因此,上海应借鉴无锡和北京的经验,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以营造良好的创投环境,鼓励风险投资基金进入物联网产业。同时鼓励对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应用潜力、独特商业模式的物联网企业,与风险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以分散风险,扩大社会资金投资范畴,建立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物联网作为互联互通的网络,必须拥有涵盖完整产业链即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在技术研发、信息共享、政策咨询、产品认证、市场推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综合配套等方面的需求,方便企业有效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大幅降低企业投入成本。科学实验仪器可以共享,技术和工艺能够快速消化吸收,尤其是应用接口和开发工具的统一,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实现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统一的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式的特点还有利于企业成立一个开放式的商业联盟,实现商业利益共享,有助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但上海此方面行动迟缓,相比较无锡却已成功建设了“MEMS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EDA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物联网软件开发评测平台”等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滞后将直接影响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利于统一管理。

3、创新机制不完善

研发创新能力弱最根本的原因是真正有效的创新机制还未建立。创新机制不仅在于产生新的创意,更在于将这些创意转变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当前,政府在创新活动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直接投资者,又是监管者和审核者,更是产权拥有者。产权不清晰,激励低效率严重制约着研发创新活动,甚至发生只追逐当期利润的短期行为。在创新方面美国毫无疑问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创新机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降低产业进入和退出的壁垒,强调优胜劣汰机制,重点发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中小企业灵活、敏锐的特 点,形成中小企业创新集群。欧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结成“知识供应”的广泛联盟机制,使创新组织结构网络化。在国内,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17 所知名高校先后在无锡设立物联网研究中心,中科院等十余家专业机构相继在无锡设立物联网专业分支机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数十家央企陆续在无锡投资建设研发基地,IBM、西门子等跨国企业的物联网技术中心也纷纷落户无锡。由此可见无锡已经形成了“高校-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合创新机制。

4、产业链效率低

所谓产业链效率,就是将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衡量的效率。产业组织不合理、产业集群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链效率低。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产业链需要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链核(产业链核心企业)。上海要想提高产业链效率必须发展自己的链核,以链核为中心,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无锡已经基本形成包括传感制造、共性平台、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各门类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所以上海应首要发展本地龙头企业,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上海在集成电路、RFID 芯片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研发与设计,向产业链下游发展品牌与服务,即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的高效率发展。

5、产业政策不健全

美国在2009 年就提出了《美国创新战略》,韩国也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欧盟建立了涵盖技术研发、应用领域、标准制定、管理监控等相对完善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可是目前,上海还未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政策体系,仅仅是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并未出台物联网产业长期发展规划。诸如企业十分关心的物联网企业的认定、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研发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还未落实。这不但影响着企业成长壮大的进度,同时也制约着产业的长远发展。但上海在充分发挥政府配置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既不能“过”也不能“缺”,要制定出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建立有效的组织和制度约束,提高政府参与效率,防止资源的挪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金融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形成空间上的集聚,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完善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6、国际合作不足 全球化的趋势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配置和优化组合。国际合作能够有效的弥补地区短板,而缺乏国际合作,产业发展就像闭门造车,无法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自然也就生产不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产业应用无法推广,企业更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欧盟不仅制定了统一的十四点行动计划,而且已规划至2020 年之后。日本的U-Japan 战略强调与欧美各国以及WTO、OECD、APEC、ITU 等组织进行国际间合作。国内无锡积极吸引了诸如航天科技集团、IBM、西门子、休斯网络公司等跨国企业。因此,上海发展物联网,必须遵从“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跨国公司来沪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核心关键技术,包括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国际产业联盟,尤其是与日本、韩国、台湾等周边地区,进一步加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行业与行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服务行业与贸易行业之间的深度交流及项目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收购和兼并一些掌握核心技术或重大专利的国外公司。

7、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物联网是依靠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移动通信等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网络,这就必然产生人们所担心的信息安全问题。假如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都得不到保障,那物联网就不可能大发展。一旦爆发大面积信息泄露问题,甚至会出现物联网产业发展停滞的局面。试想本是智能安防系统,可自身安全技术不到位,信息反而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那结果适得其反;嵌入射频识别标签的物品很可能不受控制地被识读、被跟踪、被定位,这势必侵犯了物品持有者的个人隐私。在欧盟的行动方案中,首先强调了要加强物联网的管理,完善个人隐私和数据的保护,提高物联网可信度、可接受度、安全性等,其次才是对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政策建议。因此,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保证信息安全的技术和法律也要同步发展,不能因为投入成本高而忽略安全问题,否则一定会为日后埋下隐患。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举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导向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改善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扩大应用市场的营销理念,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政府引导则是政府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总体规划,加强综合协调,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和规模应用。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的良性循环能够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所以,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又要注重规划引导,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成立由发改委、经信委、市科委等部门组成的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小组,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管理能力,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保障交叉行业健康发展。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信息安全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打造一站式服务,同时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产业服务工作,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由政府负责统筹和整合,形成产、学、研、民、官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格局。

3、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根据上海市的经济结构特点,建立一批实用性强、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明显的应用示范工程,特别是积极发挥嘉定、浦东、杨浦、长宁作为上海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区的集聚示范作用。例如嘉定区可以依托“无线城市”建设工程、同济大学、国际汽车城等优势,大力推进包括车联网在内的相关应用示范工程。继续加快推进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楼宇节能管理、智能电网、医疗、精准控制农业、世博园区、应用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十个方面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然后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产业发展关键是企业。通过多元化的竞争机制,重点养具有核心技术或领先商业模式的大型企业,打造产业链核,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本土化大型企业的发展,如华虹、展讯、锐迪科。支持诸如全球物联网百强的晨讯科技等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公司的方式迅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制 订,带动产业发展。

5、合理布局产业集群

借鉴韩国u-IT 产业集群计划,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及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嘉定、浦东物联网产业基地双核发展,杜绝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的现象,促进产城融合。继续在世博园区等地进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形成多个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技术创 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合力,利用长尾效应,逐步延伸到众多产业。

6、大力支持研发创新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物联网领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上海市“千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引进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产业化高端人才,特别是物联网系统方案设计师、物联网硬件研发人员。集中政府和市场资源打造创业环境,开启资本、科技、人才与产业融合的企业孵化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例如在高校内举办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积极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创新资金,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扶持机制。

汽车充电系统也被规划到智能用电的范畴

汽车充电系统的物联网应用中不但具有传统的电力,而且含有对充电地点设备 的管理、监督和对汽车电池的监管和检测,以及对充电汽车的调配等。①对汽车充电地点检测的内容包括,车辆停靠位置、充电状态、安全措施和报警设备检测等;② 在电动汽车当中安装传感器,设备主要集中在电池和充电设备上,以此对电动汽车的形式状况和电池状态进行实施性跟踪监督;

③ 在电动汽车的电池当中安装RFID 标签,在车辆行驶到充电地点的时候,可以自动感知到电池的使用情况和剩余电量等。在充电地点当中,设备需要等待汽车的数量和剩余的充电设备数量,通过物联网把具体信息输送到指挥地点,根据指挥地点的统一调度,协调充电地点的设备,同时要把充电地点的具体位置报告给车主,以此来降低车主等待时间,提高充电效率。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保证了电动汽车储蓄充足的电量,提供了更加高品质的充电场所,这也是智能电网应用当中极为重要的功能。

第二篇:物联网

组成:宇宙空间部分:由24颗人造卫星构成,其中21颗工作,3颗备用。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使地球表面任何地方在任一时刻都有至少6颗卫星在视线之内,可达到准确定位和跟踪。4

地面监控系统:由1个主控站、6个监测站、4个地面天线组成。负责收集由卫星传回的信息,并计算卫星星历、相对距离,大气校正等数据。

用户设备部分:即用户GPS信号接收机,主要功能是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经数据处理,完成导航和定位工作

原理:GPS使用24颗人造卫星所形成的网络来三角定位接受器的位置,并提供经纬度坐标,可以达到准确定位。但GPS定位的位置需要在可看见人造卫星或轨道所经过的地方,因此只用于室外定位。

组成:GPS手机+网络基站+位置服务器+GPS

原理:1)AGPS手机将其的基站地址通过网络传输到位置服务器; 位置服务器将与该位置相关的GPS辅助信息(包含GPS的星历和方位俯仰角等)传输到手机;2)手机的AGPS模块根据辅助信息(以提升GPS信号的第一锁定时间能力)接收GPS原始信号; 3)手机解调GPS原始信号并计算手机到卫星的距离,通过网络传输到位置服务器;4)位置服务器据此完成对GPS信息的处理,估算手机的位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定位网关或应用平台,完成手机用户的定位。

特点: 低功耗、成本低、时延短、网络容量大、可靠、安全

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三种,星型网、网状(mesh)网和混合网。星型网是由一个PAN协调点和一个或多个终端节点组成的。

PAN协调点必须是FFD,它负责发起建立和管理整个网络,其它的节点(终端节点)一般为RFD,分布在PAN协调点的覆盖范围内,直接与PAN协调点进行通信。星型网通常用于节点数量较少的场合。

结构:Zigbee的体系结构由称为层的各模块组成。每一层为其上一层提供特定的服务:即由于数据服务实体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管理实体提供所有的其他管理服务。每个服务实体通过相应的服务接入点(SAP)为其上层提供一个接口,每个服务接入点通过服务原语来完成所对应的功能。

4.物联网概念及层次结构:

定义:把任何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 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层次结构:物联网应用层(行业应用系统、行业应用平台),物联网网络层(业务支撑平台、核心网络、接入网络),物联网感知层(定位授时、摄像监控、传感器网、M2M终端、RFID读写)

RFID的结构: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和很多应答器组成。

RFID的组成::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一般来说都是用签作为应答器,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由天线,耦合元件,芯片组成,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rfid读写器(如:C5000W)或固定式读写器。

应用软件系统 :是应用层软件,主要是把收集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并为人们所使用。

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6.三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观察者

特征:传感器网络是集成了监测、控制以及无线通信的网络系统,节点数目更为庞大(上千甚至上万),节点分布更为密集;由于环境影响和能量耗尽,节点更容易出现故障;环境干扰和节点故障易造成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传感器节点是固定不动的。另外,传感器节点具有的能量、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等都十分有限。传统无线网络的首要设计目标是提供高服务质量和高效带宽利用,其次才考虑节约能源;而传感器网络的首要设计目标是能源的高效利用,这也是传感器网络和传统网络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关键技术:节点自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技术、(3)数据融合技术、(4)网络安全技术

概念:M2M是machine-to-machine的简称,即“机器对机器”的缩写,也有人理解为人对机器(man-to-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to-man)等,旨在通过通信技术来实现人、机器和系统三者之问的智能化、交互式无缝连接

特点:(1)M2M通信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M2M通信是面向机器的通信,它将遍布在日常生活中的机器设备连接起来,组成网络,所以具有常规通信所没有的特点。(2)M2M表达的是多种不同类型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包括机器之间通信、机器控制通信、人机交互通信以及移动互联通信。

3)M2M让机器、设备在应用处理过程中与后台信息处理系统建立无线连接、共享信息,并与操作者共享信息。(4)M2M技术综合了数据采集、远程监控、GPS等系统,能够使业务流程自动化,集成公司的IT设备和非IT设备,并创造相关增值服务。

8.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云” 是指由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和服务器集群,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服务的“电脑云”。

特点:以免费或付费使用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种计算服务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9.古迹、古树实时监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

数字家庭,定位导航,现代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零售,数字医疗,防入侵系统

10.2009年8月,“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无锡市江南大学还建立了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厂学院。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1]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截至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2013-2017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

物联网本身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层,承担信息的采集,可以应用的技术包括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其次是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借用现有的无线网、移动网、固联网、互联网、广电网等即可实现;第三是应用层,实现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第三篇:学习物联网知识的感想-(范文模版)

文献综述

——学习“物联网”相关知识的感想

前言

起初听到“物联网”这三个字,认为他的意思应该是把物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通过阅读文献,对“物联网”这个技术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对物联网的理解、物联网的载体、物联网的应用以及物联网的利弊分析和发展趋势这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目录

一、对物联网的初步理解..............................................1

二、物联网的载体....................................................1

三、物联网的应用....................................................2

四、物联网的利弊分析及发展趋势......................................2

五、结论............................................................3

正文

一、对物联网的初步理解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到了“物联网”的概念,意思是互联网仅仅实现了计算机的联网,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将在未来实现万事万物的联网。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物联网的世界里面,冰箱会为你提示牛奶是否已过期,公文包会提醒你时候忘了带钥匙等等。总之,物联网是对“万物皆上网”的最好诠释。

二、物联网的载体

谈完了什么是物联网,接下来说说物联网需要哪些载体才能运作起来。物联网的最准确定义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利 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通过一定的数据传输协议,把任何物品对象赋以电子产品编码(EPC)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自动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定义我了解到物联网的过程就是先把每个物体编码使他便于识别,然后通过数据传输使物体表现出人类所需要的形象和特质。研讨会中,老师提到RFID仅仅是可应用于物联网的一项技术,更多的技术也在研发过程当中。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IPV6系统,它号称可以给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号。但是我想说的是,真要给每一粒沙子编了号又有什么用呢?物联网的全面实现还需很长一段时间,而且项目的投资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三、物联网的应用

仅从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来讲,物联网正在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比如说融加速计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光传感器于一身的iPhone,就是无缝连接更多物体的一大平台。还有索尼G3相机,它能将Wi-Fi上传到Picasa,能够让拍客们过足瘾。

除此之外,我要重点说一下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首先,在教学技术方面,物联网的引入使得教学环境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性。而且在实验教学的部分,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环境。然后,在学生管理方面,例如上课考勤管理服务方面,在学校的教室、走廊、大楼入口处、等地点架设约30 个点RFID读取器, 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系统会自动侦测出学生RFID信息,统计学生出勤情况,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生出勤情况及目前所在位置或行进路线。最后是在后勤保障方面,比如我们现在每天都要用到的校园一卡通就是RFID技术的简单应用。

以上只是在物联网的应用中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物联网在交通业、零售业、电信与电力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物联网的利弊分析及发展趋势

在我小组研讨会的时候,针对物联网的利弊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是支持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物联网应用的大规模普及。

虽然中国在物联网上领先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就连市场现阶段比较火爆的RFID技术也大多是国外的技术,说到底这个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和智能芯片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在技术上发达国家很领先,中国现阶段发展物联网必然会被国外知识产权和技术限制所牵制,但是我国也有很多的团队在研究物联网的“标准”问题以及专利的申请。在这些未知的领域上,谁先制定了标准,谁就是 说的算的老大。纵观中国电子产品的发展行业,我们可得出结论,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从刚开始的程控电话,到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从起初手机号 “一号难求”,到现在移动、联通各种业务。从最开始的小霸王游戏机,到现在的笔记本、上网本、iPad,到世界只在弹指之间。一个个从前我们不敢想象东西的实现预示在不远的将来一只羊可以告诉我们他含有多少卡路里的时代也会实现。再有就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是没有其他国家发达,但是互联网也不是中国最先研发的啊,现在不也是普及计算机了吗?所以谁先研发、谁有专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创新思路,不能人云亦云。

曾几何时,一句“感知中国”使得物联网一夜“成名”,为中国广大公众所知晓,而对于物联网的真正内涵,其实了解的人并不多,物联网也因此被蒙上“玄妙”的面纱。很多企业都一窝蜂的响应这一号召,向国家申请拨款,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甚至有些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这一专业。这未免太盲目了,不但不会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会形成泡沫,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假象。这就失去了最初利用物联网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每每经济危机过后,总会产生新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应该统观大局,抓住这一契机,坚决打击投机行为,组建更过的研究团队,加快物联网的发展。

五、结论

物联网时代来临其实更确切的说是智能时代的来临,是电子信息时代的延伸发展,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一个飞跃,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隐私权和辐射是人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有前瞻性的立法和日益成熟的科学技术会渐进的来解决这些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智能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并不现实,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随着科技的进步芯片高度的集成化和微型化等新技术的出现,实现这一目标会进一步加快,人类正不断迈向真正的智能时代,但这个过程会需要一个渐进迂回曲折的过程。

第四篇:物联网论文

浅谈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校园

摘要:物联网产生以来在很多领域给人创造了更多的便利。为改善教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校园,推动了智能校园的建设。未来,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将有大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简要概述智能校园与传统校园对比、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部分具体应用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校园、传统校园 正文

一、物联网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最早出现于 1995 年比尔。盖茨写的《未来之路》,在该书中,他已经提到物物互联。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一开始的概念局限于使用射频识别(RFID)的技术设备和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物品的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互联网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让人与人的信息交互得以实现,物联网拓展了互联网,通过运用传感器、RFID 等技术,将任意时间、不同地点的物体接入网络,以实现物品的识别,达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通,让彼此的信息能够共享。随着相关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

二、智能校园

1、智能校园的概念

智能校园是指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新技术来改变学生、教师和校园资源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智能校园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这个智能校园里会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获得及时的互动、最大的共享、最佳协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的采集、合理的分析、高效的应用和便携的服务。智能校园的重点在于智能。及教学的智能,学生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智能,图书馆里所体现出来的智能等等,他强调的是教务部门、教学机构及科研部门的信息资源的融合能力。其最重要的核心在于整合校园内各种资源,尤其高度重视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互通性和协作能力。

2、智能校园的特点

2.1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2.2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到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

2.3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互相感知的接口

3、智能校园与传统的数字校园的区别

3.1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是校园内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校园被赋予了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应用内含。例:

3.1 用户不再需要用多个账号登录。数字校园的用户只需要使用唯一确定的用户名和密码单点登录即可完成所有网络下的学习和管理工作,并且能够使用该校园内所有的信息服务。

3.2 实现了校园网内多不同的应用系统对数据的共享。数字校园网内使用统一共享的数据库平台,解决了不同应用系统下数据的重复采集或转移等,共享数据的一次输入可以供整个校园网内的所有相关

教学和管理的应用系统使用,实现了不同应用系统的集成,减少了无意义的重复工作,节省人力和物力。3.3 不同部门不用再分别进行应用系统的管理。数字化校园网只需要一个部门管理,无需每个部门都要设置一个管理人员。节约了人力资源。

智能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智慧校园的核心内容是”智能化“,是通过全球的物联网实现信息交流,是物联网时代的产物,交流对象更侧重于“物”而非“人”。而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由此看来,智慧校园是建立在数字校园基础上的。因此,智慧校园是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基础的,数字校园所采用的的单点登录及其所提供的数字化编码等都是智慧校园建设 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校园中的应用: 消费管理 :学生的消费主要是指一日三餐及生活购物。每位同学都有一张含有 RFID 电子标签的校园卡,卡内附有个人信息。学校食堂等消费场地都安装有RFID 识读器,当学生要去食堂吃饭或去超市购物时,只需在识读器上刷一下卡,卡内信息就被读取出来,利用网络传至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后台数据库的查询来正确读取卡内余额,系统会自动扣除本次消费所该支付的实际金额,并进行电子钱包的实时更新。

后勤管理 :主要包括校园的照明和浴室管理。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学校每天在水电等方面开支很大,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比如将某些传感设备安装在教室等场所,应用无线遥感、声控等技术,完成自动照明,同时可以根据教师的环境来调节灯光强度,当感应器感应到所有人都离开教室后会给系统相应的指令将灯关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还能避免浪费。还可以在澡堂里的浴室内安装上用水消费的传感设备,学生在洗澡时只需将卡放在读卡器上,喷头将自动出水并根据水的流量进行计算,当感应到人离开时又会自动停止送水和金额扣费,从而既达到节水的目的也达到避免误扣费的目的。

安防管理 :近年来,各大高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发生的根本原因与外来员的随意进出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比如前段时间南京某高校女生被外来人员用用来捕狗的麻醉弩误射。这些事件令学生和家长感到担忧。在校园安全管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存在的潜在危险。在校园安防管理中,利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等技术,与视频监控系统结合起来,将传感器合理部署在学校某些地区,计算机系统会汇总处理这些信息,恰当进行提醒或是自动报警,如果有人擅自强行闯入学校的警戒区,系统将通过布署在该场所的传感终端,来判断闯入者实际位置,使用调整后的移动摄像头对该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并记录下图像资料,方便安保人员进行处理。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来感知学校周边环境,实现校园安全管理。

图书管理 :智能图书馆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无需人员值守的智能服务和高效管理。智能校园系统中的图书管理主要是 RFID 电子标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可以考在每一本书中安装上 RFID 卡,用它来记录该书籍所属的分类、放在哪个书架、被谁借阅等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对书籍进行查询、定位等操作,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的归架整理。

考勤管理 :现在高校中较为普遍存在对学生的要求较低,所以有部分学生对自己不负责,认为期末时好好背背书就不会挂科而逃避上课,而且学校屡禁不止。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考勤也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使教学的时间缩短了,合理有效的考勤系统既节约了时间,又能提高了效率。学生都需要在课前进入教室时主动向安装在教室内的读卡器刷一下卡,当智能设备接收到本次刷卡记录后,便会把数据马上发送到系统服务器,该数据也会实时更新到后台数据库,那么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课堂出勤情况,教务部门也不需要再专门安排人员查各个班的出勤情况。

改善教学: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老师一人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课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与老师时时紧密联系起来,增加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室中安装摄像头和录音设备,实时记录老师讲课的内容并上传到学校网络中的学生学习模块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结语:智能校园比传统校园更好的整合了学校中的各项有效资源,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虽然目前智能校园的发展还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但我相信未来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校园将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要趋势,未来的学校会越来越“智能”。参考文献:[1]马建 物联网技术概论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7 [2]乔蕊,崔春英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2 [3]刘志龙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

第五篇:物联网论述

物联网亟待建立全球“游戏规则

当前,物联网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力。世界物联网即将爆发,互联网下半场已经开启,那就是物联网时代。未来差不多所有能看见的东西都会被互联网化。大到国防安全、智慧政务,小到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物联网的革命性在于可以把一切物体进行连接、交互,形成一 个万物互联的新网络,这个网络的体量将是互联网的万倍以上。“世界物联网将世界所有的产品、物品 都汇集在一个可查询、可跟踪、可选择、可追 溯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多功能的网络体系,涵盖工业、农业、军事、教育、医疗卫生、能源化工、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水利电力、环保、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安防安全、金融 等 16 个领域。”互联网催生出全球数十个万亿级的市场,全面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世界物联网定位于人与 物、物与物、物与人及公共设备管理运行的 共同交换、共享,是一个多维度的互联互通 的生态化、智能化的网络体系,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当前全球物联网进入了由传统行业升级和规模化消费市场推动的新一轮发展浪潮。一是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成为推动物联网突破创新的重要契机;另一个巨大的发展动力是规模化消费市场的兴起,加速物联网的推广。眼下仍处于“坏”时代 目前,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由感知、传 输、集成和应用组成的概念,通过 RFID、云计算、大数据、海存储、智能终端等软硬件技 术和工具来实现。然而,在诸多业内专家看 来,当前的物联网产业,可以说处于一个最 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尽管我们看到物联网发展的趋势,但由于行业壁垒、技术壁垒和需求壁垒的存在,物联网大规模爆发式增长还需假以时日。”,首先,因为专业壁垒的差异,真正了解客户的问题和需求的难度还比较大;其次,因为缺乏一些技术的标准,终端平台的应用都是极落后的方式;最后,构筑在实物之上的物联网应用面对着各类中小用户的应用,成本过高,需求壁垒使得中小企业培育市场的难度比较大。眼下,物联网背后所面临的安全挑战 和威胁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所有企业来 说都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应用;另一个则是全新的安全防范 体系打造。物联网是感知数据和传输数据,因此,传输数据中心的安全非常重要,信息安全变成了核心。另外,未来的智慧城市,如果大家用统一的方法共同去做这个产业,将瞬间从蓝海变成红海,可能会成为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因此,物联网产业界更应该考虑如何去立足。物联网可视化专家冯怡认为在整个物联网的发展中,传输是最关键的问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张克平则觉得,不管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互联网 +,还是信息惠民,都有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大数据。物联网不仅是实现城市智慧化的工具,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服务业态,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物联网技术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变化,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建设应该重 点放在应用层领域。” 以物联网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智 慧城市为例,“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之间的关 系,应该是物联网 + 大数据 + 云计算,才可 以把智慧城市整体包罗起来。” 物联网技术跟某个领域夹在一起,就变成 这一领域中比较突显的智慧产业。比如“物 联网 + 大数据 + 医疗”就是远程医疗;“物 联网 + 大数据 + 云计算 + 社区”就是智慧 社区。共建世界物联网“游戏规则”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基于自己的优势纷纷抢占物联网高地,但也出现 了对物联网认知各异、架构和标准体系不一 的现象。“物联网到底是一种手段?一个网络?一 个工具?还是一种形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 “其实物联网的系统是跨学科、跨领域 的,可以是文件系统,可以是传感器网络组 成的系统,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 操作,也是需要通过统一的标准来进行 的。”,物联网技术目前世界各国都处于齐头并进的水平,对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我国的标准很多是采用他国的标准执行,比如 有线网络、因特网。但在物联网领域,我国有望引领世界的标准。但是,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并非易事。物联网是一个到目前为止几乎能 够综合所有信息技术的大的集成创新系 统,从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无线网 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到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等,而每条技术线都有其标准组织,物联网标准到底应该怎么做,是组织层面 的挑战。其次,沈杰觉得,物联网又是一个很典 型的跨行业的综合性应用的代表,涉及到 跨行业间的互融互通等问题。“比如林业、环保、农业,本身就是相关的,必然有相互 之间跨领域、跨部门协作的过程。放到全球 范围,物联网标准可能会面临更多复杂的 挑战。” 如何制定全球统一的游戏规则,首先形成我们国家的标准,通过这 一平台,把物联网技术做到足够完善以后,再提交到国际上去,来制定国际标准。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个世界物联网标准 的目标。

下载关于物联网的一点感想(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物联网的一点感想(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联网讲稿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

    物联网报告

    物联网技术的架构与应用 摘要:继计算机、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一物联网,因其广阔的行业应用前景而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物联网的架构体系、关键技......

    物联网职业规划

    物联网职业规划 物联网职业规划1 相信有很多同学是在高考前冲着“通信工程”这块金字招牌才进这个专业的,而在进了大学后其中又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未来比较迷茫或担忧我们......

    物联网演讲稿

    感悟物联网 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

    关于物联网报告

    物联网发展与应用探讨 摘 要: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 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将......

    物联网调查报告(推荐)

    2010大学生对物联网新兴产业认知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

    物联网介绍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目的在于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在一份报告中畅......

    物联网新技术

    物联网新技术近物联网已被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