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学认知实习实习报告
南京,苏州与上海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大三的暑假,我们开始了与以往美术实习不同性质的认知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切身了解建筑的好机会,作为建筑学的学生,理应对世界的各种建筑有一些了解,虽然不能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是总是要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作为建筑师,开拓眼界尤为重要。此次建筑参观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在此文中,我重点对四类建筑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分别为纪念性建筑,展览建筑,教育建筑主要针对建筑系馆,还有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之上海新天地与南京1912 一.上海新天地
1.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的太平桥地区,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2.空间形制
新天地的核心空间是一条南北向长条形广场,被正中东西向的兴业路分为南里北里两个部分,北里由多幢石库门老建筑组成,并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以展现新天地的国际元素。南里则在拆除部分旧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栋总建筑面积67888平方米的购物,娱乐,休闲中心。3.空间特色
新天地保留并改建石库门而形成传统里弄空间之变体,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时代需求,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并由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整个新天地区域的核心即是串联南北地块的步行广场,通过这个条形空间,原有狭窄私密的传统里弄空间被部分地敞开,形成了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性较强的零售商业和饭店沿此布置,在步行广场的周边则保留了旧的城市肌理。
4.设计手法
环境元素新旧相容而非相融,在建筑改造上,针对经营场所的需要和功能,对原有的住宅建筑,如修枝剪叶般作出有条理地改动,拔去几幢房后,曾淹没于弄堂内一座漂亮的荷兰式建筑便跃然而出,拆去违章建筑,市区不多见的弄堂公馆开始重见天日,这样,被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历史建筑陈列馆,仍旧是石库门,外部空间依旧是青砖步行道,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当年,而一步跨进室内,却是又一番景象,原先的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5.巧用材料
保留下来的石库门由于历史较长,加之过度使用,缺乏保养,早已面目全非,部分必须重建,石库门建筑的清水砖墙是基本特点之一,为了强调历史感,设计保留原有的砖瓦作为建材,一个旧字,其代价远远超过了新砖新瓦。在建筑细部和新老交接处大量使用具有现代性的材料和手法,为怀旧的环境气氛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大至建筑综合体的整片玻璃幕墙,小至街头的路灯都可以感受到现代的设计手法,而非简单的恢复或者延续旧的环境,如街道的铺地,材料使用了拆房所得的旧砖,但是与花岗岩和水泥板块相配而形成全新的构图,新天地在旧城更新中对环境设计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新天地大都是以一种忠实保存城市传统文化的角色示人,可谓是有创意地解决了旧城改造的经济和人文效益的矛盾。
作为一个大型的示范性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开发项目,新天地的设计成功地运用了地区原有的特征符号,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空间秩序,从而塑造了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新环境,新天地从根本上说是新的!可以说它是用旧建筑的瓶装了新城市活动的酒,更可以说它是用新的环境设计观念的瓶装了旧城市环境元素的酒。
二.南京1912街区
1.历史地理与空间形态
南京1912街区紧邻的长江路是南京的明国建筑文化一条街,沿路分别有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图书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等等,除了在建筑风格上与新天地有明显差异之外,还在于南京的1912是在原有零散的明国建筑基础上,通过设计建造新明国建筑群,将新旧两类建筑巧妙的安排在一个社区里面,并使之以L型的分布状态紧紧围绕在总统府周围,由 21 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 个街心广场组成,而新天地是完全利用原有建筑形成的院落格局,翻新改造,基本是修旧如旧,整新如旧,两个街区一个是新建,一个是改造。
由于南京1912的大部分建筑需要重新设计,设计中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手法来复建新民国建筑,具体来讲就是带有民国符号的现代建筑。2.材料运用
青砖作为建筑传统回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这里青砖被当作为艺中特殊的设计语言来增加亮点,大胆尝试,采用了各种手段,有拼花,45度斜砌,镂空等等,尤其窗户的结合部都有着非常出彩的设计。
上海新天地的青砖采用的是英国式的沏法,局部用红砖点缀,新天地是用色,而1912则是用形。4.空间结构
上海的旧式弄堂相对狭窄的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结构诸多缺点在这里成了设计师发挥想象的有利之处,这些打破平衡的节奏感正符合现代建筑的某些特点,也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空间组合。比如说设计中将两栋距离很近的楼用玻璃盒子连接起来,或是讲里弄的部分路段与其接近的建筑围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的内院,非常巧妙,但是由于南京1912的很多新民国建筑是后来设计建造,已经极大的满足了现在功能的使用需要,这种新天地的大胆做法并不多。
相对于新天地狭窄曲折的弄堂,南京1912的接到就宽阔不少,行走路线也相对明确,而且在新明国建筑设计时,就已经有意识的在新建筑和老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围合出了几个空间节点,而且设计者特意设计了一个高18米的塔钟使之成为整个街区的制高点,为L型的街区创造了视觉中心。
3.建筑形式
屋顶:到了民国时期,开始讲究中西合璧,对传统建筑的坡屋顶进行改良,因此,在1912的新民国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坡屋顶,作为两层的低矮建筑,除了造型的需要外,更有保温以及排水等功效,同时顶部加以老虎窗,更丰富了顶部造型。
阳台:这里的阳台同时出现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和南京的民国建筑,与现代意义上的阳台有明显的区别,这种西式小阳台是传统建筑在于西方建筑慢慢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无论从外形到装饰,亦或是方位朝向都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是有区别的。
青灰色的墙体是南京1912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及色系,红色墙体是南京1912最原始的建筑及色系,原滋原味,起到点睛之笔。无论尖形屋顶还是弧形的门窗,都有着中西文化的合璧,建筑物之间用透明玻璃廊桥相互连接,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玻璃、钢构、青灰砖及红砖都是南京1912的主要建筑材料,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之下产生的现代时尚元素,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五光十色的异国情调,烟灰色调为主的老式洋房里,包裹的是最前卫的摩登生活,英式小楼和小阳台也是南京1912典型的建筑风格,从图上分析,整个商业体是“L”型,其动线成井字或着田字型双动线,主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外部,次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内部,简单明了。
展览建筑之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
一.上海博物馆
1.总体介绍
上海博物馆地下一层半地上五层高度,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广场使北面显得重要,南面正对延安路也显得重要,东西面又遥对空旷绿地仍显得重要,而且屋面的第五个立面同样十分重要,都是环境空间的视觉中心。2.体型特征
设计的四周能见的方体基座与圆形放射的全方位体型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体型特征,四个方向的高耸拱门方圆相间又使建筑轮廓创造特别 个性,设计还考虑东西两翼的延伸,来增加延安路,上面宽,强化南北轴线的方向性,使之达到不凡气势。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轮廓,给人以回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引发人们对形象与技术碰撞后产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关注、憧憬。”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3.建筑与景观
考虑到同广场空间成片绿化空间的融合,设计方形的台阶式建筑,逐步 上收,其四周平台绿化,把广场东西的绿化引伸向上,直至博物馆建筑屋顶上的绿化,形成绿化中心点。建筑与空间按功能要求,巧妙地采用室内室外空间有机组合,下部大而上部逐步减少的建筑构成来创造 建筑与广场的空间尺度关系,使人具有亲切感、层次感。
方圆的自然交融还可产生丰富艺术气息的过渡空间,达到远观有鲜明的建筑轮廓,近观有空间序律。结合下沉式广场与出入口的不同标高台阶,空间 更为活跃建筑与广场、车道博物馆同人民大道、人民广场”字形相嵌。
设计在北面组织平交与下沉的立体组合使人流达到方便安全,并以平台踏步、绿化花坛、雕塑小品,作导向与对景,还利用广场的开阔对人 流疏散起缓冲作用,按陈列展览的不同功能分别出入口,南面以延安路开拓绿化广场,以人车分流的立交,组织人流与车流分别出入。同 时均考虑残疾人进出之通道。
二.宁波博物馆
1.建筑风格
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这种建筑理念是在对建筑非人性倾向的反对中诞生的。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同时要符合现代生活,用现代技术,有时代感。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对建筑的设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建筑。深层的人文思考随处可见。在空间中营建时间的感觉,获得同环境的更高层次的和谐,营造出这样一个东西参半,向往传统的江南建筑。2.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继承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地方的建筑形式上出发,照搬或是符号化地出现在现代建筑上。还有一种是从建筑的内涵出发,去研究传统建筑形式所形成的原因,从这些内在原因出发选取为我所用的内涵。宁波博物馆建筑反映出这种设计理念的一些痕迹,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中体现对传统的时代解读。
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远看它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座灰房子,很平和。走近它,看到的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五层。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些山体以这一地区低矮丘陵地貌为特征,避免过度设计。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一抹水域横贯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蕴涵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发展轨迹。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为一个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个单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集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博物馆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3.形体材料
宁波博物馆采用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就现代博物馆功能需要而言,这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片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瓦片墙的面积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片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龙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这样一个新建造体系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中国传统.因为这类砖、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活的”,为建筑产生了一种和谐沉静的气氛。这些旧建筑材料如果不回收,并被创造性地再使用,就不能体现它们特殊的价值。瓦片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这个颇具特色的瓦片墙是工匠一片片堆砌起来的,清水混凝土墙最后选用了江南随处可见的毛竹。因为,毛竹在中国承载了很多的人文色彩。竹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如果采用大理石等材料,成本将会非常高。它们将记忆收存和资源节约合二为一了。就像中国园林的建造,宁波博物馆特殊的材料做法使它已经变成了有生命的环境。十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出几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历史。
三.苏州博物馆
1.设计背景
由于选址的特殊性,贝幸铭在做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时,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新馆的设计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新馆成功融入了历史街区,也给古城老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设计对环境极为重视,没有造成冲突,而是在和谐中寻找中国建筑特别是苏州建筑的现代之路。2.区位环境
苏州博物馆新馆毗邻的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贝聿铭在设计中吸取了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传统园林追求自然山水,形神兼得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环境意趣,园景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因此,在设计中把叠石,理水,树木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了进去,这一点成为新馆最大的特色,也是和其他地方的博物馆不同之处。3.整体布局
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汇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
新馆布局上延续了江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
4.建筑材料
虽然形式布局上都是借鉴了江南院落组合,但在建造之时,建材的选用并没有用传统的木料,而是用钢和玻璃取而代之,新馆与江南传统民居十分统一,苏州传统的建筑是青瓦屋顶,但贝幸铭选择了意相近形相远的灰色花岗石,在下雨的时候,灰色花岗石便会便成黑色,如此,未取当地一物则苏州古典建筑中的黑,白,灰全有了。5.造型艺术
苏州博物馆新馆里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构成,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的斜屋顶,又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新馆建筑空间的造型是群体建筑,在整个新馆的中央大厅和西廊的展厅处,各有两处突出的方形建筑,以适当的高度出现,并且通道直接通向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主体建筑是由复杂的几何形体组成,主体建筑顶部则是现代建筑中常出现的方盒子,方盒子像雕塑一样穿插在主体建筑之上,建筑主体之间的穿插使得本来就有高度差异的个体以适当的比列关系融洽成一个整体,其中,三角形是贝聿铭设计中最常见的,也是他最喜爱的一种形体,因为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刚直的感觉,在新馆里,我们仍能在大厅中看到两个倒三角形,比如在检票入口的建筑屋顶部有所运用,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新馆的形式给人以简洁,抽象,有力度,符合现代主义提倡的简化性。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有现代特征,并且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向外看去,便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苏州民居的屋顶坡度是一致的,贝幸铭从苏州地域性元素提取一部分,并与巨大的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形式组合在一起,给人强烈的几何雕塑外形,这种现代主义建筑几何雕塑的外形,干扰了人们对苏州传统建筑的印象"中国的建筑是融合的,感性的,柔性的,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外形上给人的感观是单纯,机械,理性而刚性的。6.空间环境
庭院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使人感到开朗宁静,与传统假山处理不同的是,新馆的假山的处理是现代式的抽象手法,并没有用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而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排成一排堆在水边,自然形态为美,与几何图案式!简洁的现代庭院相人在造园中,形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的效果,贝聿铭设计这片石景,同样取意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他用水阻隔人与石,就是不让人在石边留影而破坏了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气氛,同时营造出一种,隐喻的意境,只是与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有所不同的是,游人不能参与其中,只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矣。
新馆的庭院可以说是在整个博物馆中最吸引人!最出彩的地方,在这个庭院中,无论游客站在哪个角度,都能够一览无余观看到整个庭院空间形态的变化,先是被南面一组现代建筑群整体几何形体和错落有致的轮廓线所吸引,灰色花岗岩的屋顶在天空衬托下呈现出现代建筑构造的风韵,北面舒缓的苏州传统建筑形体及天际线,很显然地形成了比较,水,是组成园林的要素,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人认为水为园林的血液,水在新馆中的运用主要在庭院内的大面积水景与室内莲花池水景,再加上水中浮萍,营造出天地无限景的意境,水中有莲,有鱼,有盆景,处理手法虽然现代,但从中也可看出传统园林造园常用的元素,新馆庭院中的水面属于静态的。7.景观节点
桥在园林中的作用除了实用之外,最重要的是起到了连接作用,桥可连接风景点,点缀风景,增加园林情趣和意境美,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桥,也是精心安排的,直线和折线的交叉,放置在庭院的中心,虽然采用的是平桥,通过折线的形式,也能感受到曲桥的曲折宛转,蜿蜒在水上,加上石栏低矮,给人感觉简洁轻快,与其说是人在桥上走,到不如说是人在水上走,同时,桥把水面隔成一大一小水面,使大的水面更加大,小的水面更加悠远。
苏州园林中亭最多,素以亭多著称,有园必有亭的说法,由于亭的形态多样,极为丰富,可谓古代建筑中美的一个符号,作为现代主义的庭院这种符号当然是不能缺失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亭也是别出心裁,双层玻璃顶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则有建筑与松梅,南则于建筑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则有竹林做背景,这样以亭为中心,营造出另一番意境,也是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一种解构与重组。
8.新馆庭院对传统园林的借鉴与创新
传统园林追求自然山水的意趣,园景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因此,在选址上总把自然的山,水,树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首要因素考虑进去,在自然山水上加以改造整理,结合建筑,假山,花木构成园景,古代匠师们运用他们长期积累下的造园手法,在咫尺山林内再现了室外桃源的美景,达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闹中取静令人陶醉的效果,这一点仍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提供了借鉴,贝聿铭从苏州的地域性文化中提取到的只是一些地域性符号,色调以粉墙黛瓦为主,进入馆内取自古画景观图式的庭院山水布局,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巨大的漏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叠石,与几何形体相互组合,这种象征手法是装饰性的,从处于建筑的雕塑性外表,实质上还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处理手法。
设计是需要借鉴,同时也需要创新,对传统的借鉴,可以使得我们在历史中找到我们的坐标,找到我们的回忆,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模仿与复制传统,我们只能迷失在历史当中,设计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新馆的建成,在引起广泛的同时,必然也会引发更多专业评论而带来更多的启示,9.内部空间环境
使得空间变的丰富,空间的形式往往与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功能许的条件下,适当的做一些空间的变化,可以破除空间本身的单调,从而借助相互之间的对比使得空间丰富而多变。
比例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空间形状结合着功能和精神的要求可以给人特殊的感受,例如,贯穿西侧展区的走廊是一个相对细长的空间,由于纵向的方向感比较强烈,可以使人产生深远的感觉,这种空间形状可以引诱人们怀着一种期待和寻求的情绪,空间愈细长,期待和寻求的情绪愈强烈,在其它的展区空间中,除了矩形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形状的空间,这些空间也会因为其形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中间高四周低的展厅空间,一般给人以向心,内聚的感觉,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空间,给人一种向导感,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此外,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了空间应用的效率, 展示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计不能仅仅限于有限空间的追求,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是密切相关的,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空间的舒适,新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使得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10.空间序列组合
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空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新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上就是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见的形式。
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比如,从门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到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一较大空间的展区,如此二三,为空间增添了许多趣味。
新馆的内部空间,并非完全是矩形,也有八角形的展区,不同形状的空间之间也形成了对比,虽然不如前一种方式对比强烈,但通过这种对比使得单调的空间得以变。
苏州园林的布局方式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内部空间形式上,序列组合上都具有启示的意义,平面布局是关系到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表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体现在不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的规则布局,完全按照功能的需求,穿插不同形式的空间,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空间组成比较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
我们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关联的子序列,其入口部分为一个序列形式,中央大厅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特点,西部展厅部分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馆的布局是借鉴了传统园林的一种综合式空间序列形式,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平面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都是划分成几何形,以矩形和八边形为主,每个主题展厅都是一个矩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八边形展示空间。
纪念性建筑之南京中山陵与大屠杀纪念馆
一.中山陵
1.群体布局
中山陵的总体布局、空间尺度吸取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而又有所创新 ,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沿中轴线次序展开、均衡对称的格局。中轴线上 ,博爱坊、神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 ,形成一系列收放结合、大小不
一、连续渐进的空间场所 ,创造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中心 ,有肃穆、崇敬、奋发的空间序列。2.设计手法
(1)传统意境的营造及礼制的运用
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把孤立而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贯穿其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整个空间形态形似一座钟,暗示着中山陵是一座警钟,告诫世人要警钟长鸣。
(2)建筑造型和细部设计的运用
整个中山陵的建筑、小品全部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运用,例如牌坊、墓门、碑坊等;色彩也是用的传统的素色,体现出淡雅和庄严的氛围。比如祭堂,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3)传统建筑材料的重视
虽然利用的是国外的技术,但是显露在外面的全是传统建筑材料,例如牌坊、墓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塘、屋面,这些“木构件”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和塑造的。(4)在传统元素应用上的创新
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譬如在它的牌楼后面,种植了大片的草皮和大量的雪松,以一种开放的感觉代替传统中国陵墓前石人、石马带给人的局促感,从而更加接近自然、接近群众。
二.大屠杀纪念馆
1.总体构思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着意表达的情感变化是:从战前压抑与紧张的不安定的气氛到荒凉悲戚凝重而压抑的气氛再到长时间压抑后爆发的愤怒最后对和平的向往。老馆营造的是“荒凉悲戚凝重”的氛围,新馆扩建后有效把老馆表达的情感连贯在一起。
在总体构思上,新馆是要通过不同的建筑形体设计、整体环境安排来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纪念馆的平面布局映现“和平之舟”,象征和平;立面形体设计成两把“折断的军刀”,隐寓正义战胜邪恶;“铸剑为犁”的纪念碑作为尾声,表达了中国人民祈求和平的良好愿望。2.造型设计
大屠杀纪念馆各个区域部分的造型,主要运用体块的组合、错位和墙体来塑造。在设计中采用了三棱椎、长方体等简洁的几何形体,并在表面赋以坚硬的花岗岩,以示稳固永久。体块主要运用在纪念馆的入口、新馆史料陈列厅及西侧馆藏交流区。
纪念馆入口部分以黑色花岗岩饰面的长长的三棱椎体块配合十几米高的《家破人亡》雕塑展现,突出于周围环境。史料陈列厅地上部分造型为斜插入地面的三棱椎,入口正面形式为长方形,门厅部分为玻璃幕墙。斜屋面成阶梯形,面层采用花岗岩、级配碎石和草皮间隔铺装方式,屋面可站立人群,形成了倾斜状集会广场。
馆藏交流区形体为多个长方体,干挂蘑菇石饰面。“墙”作为一种建筑元素,被纪念馆大量运用。老馆以浮雕墙为主,如劫难、屠杀、祭奠等浮雕墙,外观色彩为石材本色,体量均不大,与老馆建筑规模及色调相协调。新馆纪念馆以墙为载体,配以文字、裂痕、浮雕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如和平广场设计了刻有“V”字的“胜利墙体”。这些墙体通过围合,组织了一种限定的“界”。老馆采用残缺的、破损的墙体围合遮挡,形成有序的空间。新馆则采用方整有力的墙体围合,在入口广场,所建纪念馆屋顶的两侧和纪念公园的水体旁,都设计了长长的清水混凝土墙体,使用墙体围合来隔开城市喧闹,较好地创造了宁静肃穆的环境。3.空间布局
纪念馆的总体布局主要围绕主题中的情感变化来安排。共分为三个功能区域:东面为入口大型集会广场和新馆,主要功能是集会和历史资料的展出;中间为纪念馆老馆(万人坑展览馆)、祭场及冥思厅,主要功能为对遗址的纪念与哀悼;西面是和平公园,主要功能是表现和平的美好,对和平的向往。
布局的安排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形式,特别是老馆非直线式的流线使悼念者缓步行进。新馆运用半开场—封闭—开场的三个空间组合,其中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为悲愤与和平悼念气氛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新馆巧妙结合地上地下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上下共三层,其中地面一层,地下二层。
展馆地上部分为尖刀造型,东端最高处离地面18米。地下斜型的展馆设计增大了地下展览馆的空间,营造出不平常的氛围。参观流线从地上到地下再回到地上,由下层空间走向抬高空间,空间序列由低向高,象征从屈辱走向胜利、由战争走向和平。4.设计主题
在纪念性的表达方式上,纪念馆采用了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广场的设计上。老馆的广场,营造了沉重、压抑、凄惨、悲愤的氛围,广场周边一线青草表达生与死的鲜明对比。
新馆的入口集会广场地面材料采用的是灰色碎石渣,材料上摈弃老馆所用的鹅卵石,设计者的目的在于改变老馆广场上不能行走的缺憾,让行走的人们聆听历史的声音。
教育建筑之同济与湖大建筑系馆
一.同济大学文远楼、明成楼与 C 楼 文远楼
文远楼三层框架结构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文远楼的整体方案从平面布局到整体形态塑造,完全是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经典体现。非对称的功能平面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面按功能灵活布置,立面为不对称设计。大空间位于两端,中间为教室、办公等小空间。靠近入口处为阶梯教室,以利于疏散,在主立面上开窗,直接反映教室地面起坡情况。
外部体量组合灵活,体量的纵横虚实处理得当。以大面积的玻璃窗来显示无承重墙的框架结构,用简洁平整的立面来突出玻璃、钢材与混凝土的材料特点等等。几何长方体的组合叠加,暗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三围反透视的体量,使建筑不再有古典建筑的对称里面,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体量与空间的塑造。(2)内部空间简洁
内廊式布局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3)简洁又不失传统特色的装饰
通风孔的图案取自中国的勾片栏杆,壁柱顶端的纹饰如传统云纹,反复使用的小方块母题,像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头。它不单纯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也积极探索了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问题。2 明成楼
明称楼建于 1985 年,主要由戴复东设计。明成楼体量雄浑,外面饰有废铁屑与陶土烧制成的深红色面砖,也被大家称之为红楼。(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平面看上去基本对称,但由于主入口并不是对称放置的,造成了空间中心的偏移。依据不同的内容及活动进行组织布局。以进厅为主核心,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两体段中间底层为图书馆,二层为中庭,中庭西部为阶梯教室兼会场。形体上高低错落,变化有致。(2)丰富的室内空间营造三个围合的内院
明成楼的图案是围合式主题的平面布置基础上的变异。中心消遣的建筑体量是明成楼的突破。建筑的平面由于地形的限制,布置成了三个围合的空间,中间是进入门厅后围合的露天内院;西边是教室、图书馆和报告厅围合成通高的钟庭;东边是周边布局设计的办公区,在一层围合成一个展览空间,屋顶开启天窗。三个围合的空间处理手法截然不同,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使得室内空间非常丰富。
明成楼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在建筑长向的序列空间,但建筑师却把交通流线垂直于序列空间设置,有意打破建筑的空间序列。在功能上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教学区,另一个是办公区,由两个围合庭院组成。互相呼应的围合空间在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导致了平面中心对称性的消解。这种手法与鲁道夫设计的建筑系馆非常相似。三维反透视的手法运用在了入口空间的处理。与文远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入口空间的中心偏离,由于有体量高矮的对比,形成了非对称的透视效果,使入口给人以侧面进入的感觉。(3)设计别致的楼梯
楼梯从主体中分离出来,使其可通达屋面,做成整体体块的装饰件,这一点在 C楼的设计中有所延续,只是明成楼的楼梯在端部采用了 1/4 圆处理,显得与众不同。(4)寓意深远的“钟庭”
图书馆屋顶上的大台阶是整个学院的核心,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方式和规格的交流,并有一个寓意“兼收并蓄”的名字:“钟庭”,以示“大同”。明成楼浑厚的体积感加上深色的面砖,让人看了就会联想到柯布的昌迪加尔的粗野主义的手法,在入口大厅屋顶设计,也会让人联想到朗香教堂的蜷曲屋顶。3 C楼
C 楼由青年建筑师张斌、周蔚设计,主要为教研、展览之用,内部也有咖啡厅、书店和设计院。它偏在校园一角,在二楼与明成楼相连,前面有一个下沉广场,主入口通过一个拱桥进入。
(1)空间分化的组织逻辑
“三明治”式的摩登造型作为主体部分的研究工作单元布满南侧三至七层的所有楼面,是一个静态匀质系统,只有阳台和窗户的组合,才产生稍许凸凹变化。中间是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连廊北侧是一个动态穿插的复杂系统:
导师工作,机动工作单元,楼梯服务单元被作为两个大小、质感、构成各不相同的异质单元“接插”在不同的高度上;之间被三个流动的叠加虚空所包裹。(2)光线成为建筑的主导
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C 楼的核心是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它是一个多孔的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所有工作楼面的直跑楼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贯通的光井,充足的有些肆意的天光和连续弥漫的空间,使它成为所有师生的交往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它容纳了所有的可能性。(3)丰富的公共交流空间
中庭北侧连续叠加的室内下沉榕树园、三层的竹园及屋顶室外桦树园,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虚实的套叠,使得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过滤器,而且创造了充足的公共交流空间。(4)形体表现弱于材质表现
夺人眼球的新颖材料建筑材料的多元化也是 C楼的特色之一,为了达到空间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变化,建筑内部使用了大量的钢材与玻璃,支撑结构部分主要为清水素混凝土面,给人以工厂的冰冷感,暗示着这是一个生产建筑师的流水线。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商业性质浓郁的中国现代风格,就是这样的流水线教育的产物。而各单元的外皮分别使用了透明平板玻璃、半透明 U 型玻璃,抛光不锈钢板等工业化材料。建筑师过于追求材料带来的空间的透明与半透明,使材料成了建筑的主角,而违背了密斯追求材料的纯粹性、突出空间的主题性的原则。
二.湖大建筑系馆
1.群体布局
主要包括层次性、整体性及延续性,该建筑是由法学院和建筑系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建筑。法学院主要强调功能使用, 外形趋于严谨, 面积控制得很严,建筑系则主要以体现丰富的空间为主, 强调提供足够的场所引导学生思考, 增进师生交流。虽然二者性格截然不同, 但是强调建筑群的整体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则是该建筑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 该建筑属于校园内的一个子层次,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体现出自身与校园内部文脉的联系,其次, 建筑群本身也具有层次, 并且二者间保持了形式上的延续与完整。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 不仅仅是形式上某个符号的复制, 空间的联系与形式上的连接更是设计的重点。法学院东面与建筑系馆西面间距特别小, 廊桥建立了形体的联系。法学院的底层为架空车库, 中部三层采用退后的阳台, 形成一种虚的吸纳感;建筑系馆平面西侧逐步后退, 于是这条通道逐渐被打开。二者在 5层同时考虑了空中花园, 减少了建筑的压迫感。从整体上看, 把厚重的两个实体通过界面复合处理, 形成了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咬合关系, 从形态上加强了二者的群体联系。2.形体特色
设计者通过对立方体的切割与复合的处理手法来强化建筑的形象特征, 实现形体上的凹与凸, 空间上的实与虚, 并借助流动的影象、变化的光影、穿插的形体来塑造多维的空间。以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交通体系,空间体系作为建筑的焦点, 保证公共空间与交往空间。功能用房则多以灵活轻质隔断处理。室内空间过渡自然, 没有明显的界线。
建筑由单一同质形态衍生出多种教与学的可能性, 通过内与外的一致, 塑造一个厚朴的本源空间形态。这种同质性包括不同公共空间形态的一致, 也包括室内外材质的一致, 并通过单一同质形态为学生提供了思辩的场所。建筑的北向为学校主干道路,平时嘈杂喧嚣, 通过北面的整体实墙可以构筑强制性的心理及视觉屏障, 进而营造出一种过渡场所,由整体实墙面刻意分离与界定, 中空部分吸纳人流。建筑的边庭之外, 形体的凹口恰好形成了一个天井式空间, 成为公共空间的点睛之笔。3.材料取用
外墙材料对一个建筑的性格和气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材料选择合理能给人以震撼力的效果。该建筑另一出彩之处便是立面材料的使用。之所以选择水刷石, 这是源于维特鲁威的坚固之说, 人们都渴望坚固庇护的本能。
在校园内, 有数千棵香樟与红枫, 形态优美,而建筑采用湘江中的石子为材料, 运用水刷石这种传统工艺为外墙, 正是对周围环境肌理的一种反映, 并给人以坚固稳重的感觉。广场的铺地也采用水刷石, 真正做到建筑与大地的结合, 仿佛建筑是从土地中突然长出来的。外墙的石子具有奇妙的漫反射效果,在不同季节、天气和阳光角度下可以表现不同的色泽和感觉。4.建筑元素
(1)墙
墙可以承载光影,通过墙的阻隔、分割与围合,可以阻断外界的喧嚣与繁杂。由于基地南北面宽不大,而东西面相对较宽,考虑北向为学校主通路,喧嚣异常,通过北面的整体实墙可以构筑人为的心理及视觉屏障,同时营造一种过渡场所由整体实墙面刻意分离与界定,中空部分吸纳人流。(2)桥
桥是人类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东立面为面迎湘江的主立面,在空中庭院上配以引桥,南北贯穿,花园中植上桂花树,形成视觉焦点。在桥上行走,重点在于过程的感知,强化了空间序列,达到心理舒缓的目的。(3)交流场所
由于工部大楼以通用大空间为主,转化为建筑系馆后,如何避免简单的廊道空间而创造更适合交流的内。在设计中没有框囿于传统的功能分区,而是通过对建筑系师生的心理行为调查分析,认识到建筑系馆内部很多功能空间存在着复合性,建筑系馆是教与学的核心,学生与老师都渴望交流与沟通。
在设计中综合运用边庭、小中庭、空中连桥等组织功能空间,以实现“功能异化” ,如研究室、讨论室、评图室与空中庭院在视觉、交通上融合,使活动与空间一体化。边庭 可以过渡内与外,巧借外景,聚散人流,展厅与休闲交流边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立方体的呼吸器。而且建筑系馆的内庭是视觉与交通的双重中心,结合边庭与观光电梯共同营造流动的空间,并激活场所。
设计初始,我们探究最多的就是建筑系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为满足普通教学科研用房的种种功能之叠加,还是设计成一个向学生展示各种流行元素的容器亦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思维的场所,最终我们认 为由单一同质形态衍生 出多种教与学的可能性才是设计建筑系馆的目的。
相比于同济建筑的独霸性,再相比于交大建筑与艺术系的共享性,湖大建筑系更是与众不同,它与法学教学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组建筑群体,别有一番韵味。
经过这次的认知实习,看了这么多建筑,在对同类建筑之间的差异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同时对不同建筑之间的共同点也学到了些许,应该是不虚此行吧,此文重点对以上四类建筑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或深或浅,亦算一些自己的认识吧。
参考文献
[1]商业空间设计 刘利剑、周海涛、张健、等 [2]贝聿铭全集 林兵、贝聿铭、卡特•怀斯曼、陈大卫[3]草图建筑 齐康 [4]博物馆建筑设计 邹瑚莹 [5]创意改变城市 充满活力的上海新天地 杨宝祥 成志军 [6]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 马远 [7]上海博物馆新馆设计 邢同和 [8][1]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分析 王娟芬 [9]建筑系馆设计研究 张蕾 [10]有室之用_湖南大学建筑系馆 魏春雨
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第二篇: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承办单位:xx大学xx级建筑学系
带队老师:xx xx 实习时间:xxxx年x月xx-xx日
实习地点:xx xx xx 报告作者:xx 作者学号:xxxxxxxxxxx 撰写日期:xx年x月x日
■1.实习行程
6.18 从济南火车站出发
6.19 抵达苏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观前街、平江路一带 6.20 沧浪亭、可园、网师园、苏州诚品书店 6.21 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留园 6.22 同里(退思园、耕乐堂周边)
6.23 从苏州火车站出发抵达上海火车站,参观地方:上海外滩、南京路周边 6.24 上海博物馆、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
6.25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文化宫中国馆、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 6.26 上海浦东图书馆、喜马拉雅中心、震旦博物馆、浦东沿江一带
6.27 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前往杭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西湖、西湖周边、国美南山路校区 6.28 清河坊巷景区、国美象山校区、国美民间博物馆
6.29 良渚文化村、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图书馆)6.30 杭州火车站返回济南火车站
■2.实习报告正文
建筑---一部凝固而流动的诗
之所以给建筑下这样的定义,不仅仅是为了粉饰文章,也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凝固,是因为建筑在一定意义上,从最初的想法知道落地之后便不在能够有太多的改变,而流动,是因为建筑虽然是静态的,但是人在内部是动态的,同时建筑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诸如建筑物外墙的植物有四季的变化,建筑在的风雪雨霜的催生下也是一幅幅不同的画卷。而建筑前两个是建筑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每一个建筑都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建筑的最后一个形态是建筑是一首诗,说它是一首诗,是因为建筑是需要人来品的,品什么,品设计者的意图,品设计者说要带给观者、使用者的感受,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品建筑与天、地、人的合一之感。
短短的13天的实习,观赏了苏州、上海、杭州三个地方很多的大师作品以及之前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可以说满载而归吧。之所以满载而归,是因为在整个的观摩过程中,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我不敢有丝毫的来玩的想法(这是对于那些有这种想法的人的嘲讽),并且我在看每一个建筑的时候都带有疑问和思考去的。我尽力克制自己在看到优秀建筑时候的激动情绪,这样才可以不至于盲目崇拜,也可以发现每一个建筑的问题,因为必然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品背后都是多多少少有一些瑕疵存在的。而我们在看建筑的时候
也并不是只是看到作者好的地方,也要看到其中不足,否则我们就会走向一个极端,在大师面前五体投地而永远再没有翻身之日。我们来的目的是,学习他,认识他,然后有可能的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超越他们,但是远远很多人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只是五体投地之后便大脑空白,他们也只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和别人说说,我去过某某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苏州火车站,虽然很累也有些难以适应南方闷热的气候,但是在苏州火车站的时候还是被打动了一下,因为出站当时出错了,来到了北入口,对面是湖面,湖面后面是一些点点星光,背后就是苏州火车站的折板屋顶,不禁要感动了一番,画面中的支撑部分,即多面体即作为一个受力构件,也作为一个灯光,十分精巧,广场是用两排路灯来界定空间,把人流引入入口。在空间界定上,使用了网格的木材,有一种朦胧美。但是也有两个很不足的地方,一是室内空间太过于宽敞,以至于造成了很多的空间浪费,并且室内的感觉真的配不上它这么酷炫的有诗意的形体。二是广场上面做了很多硬质铺装和大理石地面,对于这样炎热的城市来说,我觉得做一些景观和绿地会更好,也同时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以休闲、休憩的空间吧。
当天晚上我们看的地方是观前街、平江路一带,因为这里是一个小吃街和商业街,而我们最近也刚刚做完商业街的课程设计,所以来观察一下,也是一个趁热打铁的好机会。
观前街的特点是有整体风格为白墙灰瓦,挑檐、屋顶高高的起翘,很有南方江南水乡的格调,并且与现代建筑包括玻璃、金属等结合的也很不错,在绿化的保留以及对于人们休闲、休憩等方面的考虑也是比较好的。总体来说观前街是比较好的一个适合人步行的街道。但是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会在街道的末端有十分现代的建筑,与古街区的融合不是很好,这是一点不足的地方,其他都很好。而与之相隔不远的平江路也让我们暗自佩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
平江路的特点我想用这几张图也差不多可以说明白了,首先必须说一下来南方发现很多的地方,都很喜欢高一些特别让人心旷神怡和眼前一亮的小植物装饰品,并且精巧程度非同一般,这是北方所没有的。这三张图是平江路的几个特写,第一张图是为了说明这样小巧的植物是多美的好看,放在一个店铺门口,让我们很多的游客都想不由自主的进去看看,当然店铺也取得了这样的效果。第二张图是想表示一下店铺的装饰和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远处是高高的大白墙以及屋顶上面的起翘和黑色瓦片,进出是灯光打出来的店铺,门口有一些装饰的植物,内部灯光采用黄色灯光,一看就给人一种想要进去的感觉。第三张图是想表现建筑和水、和船的一个关系,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并且在这里要提的一点是平江路虽然那么有名,但是小吃的分量是很少的,远远地战阵了芙蓉街那么商业化的氛围,芙蓉街的感觉就是商业化氛围太浓,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历史和他的建筑,而平江路不是,当我们走出每一家店铺就看到了对面的人家,看到了水,看到了船,看到了灯笼以及远方泛着蓝色彩霞的天空。
沧浪亭给我的感觉是挺大的,但是在里面逛一圈才发现并没有多大,里面的整体格局是复廊和建筑围绕一个大土包,土包上面是沧浪亭,鹤立鸡群。里面的复廊是紧邻着水面,为的是让人们在逐渐曲曲折折蜿蜒前进的道路上,看到不停变化的风景,同时,在一点的地方会做空间节点,妙趣横生。而内部是利用墙以及墙面上的花窗来创造空间,墙面为了加强空间距离,起到分隔而不阻断的作用,而窗子则是作为二者的媒介,联通了空间,也创造了朦胧的氛围,院子里面的花窗都更不相同,即在院子里面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窗子。在回到出口的道路上,虽然身处于一个屋檐的廊道下面,但是可以透过门洞,看到墙壁外面的世界,虽然小,但是里面花花绿绿很有园林的特色。第三张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园是与沧浪亭相对的建筑群,从外面看他就像是与世隔绝,用大白墙面分隔开,而走到里面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空间很大,里面的建筑也是围绕着入口处的大水面展开,而且入口的大水面需要绕过一个廊道进入园区才可以看到,这里不再赘述。其中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在园区的门口的地面上面会用各种的石头来做这样的一个装饰,四面用蝙蝠,其实蝙蝠本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时间逐渐的褪色了,寓意为洪福齐天。中间是圆形,外面是方形,寓意为天圆地方,立面色彩斑斓十分耐看。
网师园的位置,是出于一条小胡同里面,我觉得在走的过程中,是很有趣的,不是直勾勾的进入园区,也不是那么摆括约的搞的那么宏大的场面,他就是那么低调的着陆在那里,等着人们去看她。当然他也做到了,当我们沿着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的屋檐过去,正好下起了雨,雨顺着屋檐落下来,很有情调,而在网师园的入口处,是做了一个开敞空间,院墙同样是用了白色的墙壁,人们在外面是看不到里面的园区的,我想这样做也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世外桃源的感觉,进门是一个世界,在外面是一个世界,进入之后,首先是图三的情形一个轿厅,是用来让以前的挑轿子的车夫休息用的,这个在北方还从来没有见过。然后接着进入的是一个主人开会大空间,这里开会的是男主人,而女主人因为在当时地位比较卑微,所以在这个堂之后,并且这两个堂也有很多的不同,男主人的堂华丽大气,全部采用落地网格窗子,而女主人的则比较封闭。之后进入院子里面,这里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院子里面有近水面的廊道相串联起来。首先来到的射鸭廊,这里有一个亭子是春秋天用来射鸭子玩游戏用的,对面是香厅,在夏天的时候会有桂花香飘进来,很有味道,而之前是用丝绸做的,现在呢,换上了玻璃,再也没有那种朦胧的看到室外的景色了,我想这就是后人在破坏他的地方吧。而夏厅的对面是冬季的厅子,因为靠近睡眠会比较寒冷有潮气,所以就做的远离水面,这也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地方了吧。在前面远远看去是一道门,反射出对面的风景,而走进去来发现是一面镜子,立面确实空间,这面镜子是全园子的点睛之笔。网师园是众多院子中间,以少胜多的案例,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上面的几张图是一个建筑的细节已经网师园的那几面镜子,后两张立面,一张是地面的铺装的变化,一张是一座小桥,下面的寿字寓意为人走过之后,岁岁平安,年年长寿。
而拙政园我重点介绍的是海棠春坞,因为正如老师所讲,苏州的园林当你吃透一个的时候也就是到了能够全部理解的时候,海棠春坞,我觉得就做的很好,首先,第二张图是海棠春坞,第三张图的白墙之后是海棠春坞,这样介绍的原因是海棠春坞很具有代表性,在造园手法上面。海棠春坞的建筑的左右侧不是直接与墙面对齐,而是留出来一个小院子的空间,来供植物在里面生长,而主体建筑的前面是对称的放着两个植物,说明这是一个官式建筑,地面的铺装是采用海棠的图案做成,建筑的屋顶的屋顶线采用了高高低低的错落的感觉,很有空间感,而在建筑的主建筑往远处看可以看到外面的芭蕉,这就是第三张图片所要呈现的内容,那就是院子的起程转折和空间变化,一步一景,随着人的逐渐走动,来到了图片三的场面,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水塘已经里面的鱼,很有情调。当天晚上去看的诚品书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刷新了我对于书店的看法,里面的大台阶,大观景平台以及大的中庭和读书空间以及室内装饰,我不得不说只有有点,真的被他的书店氛围和空间感觉触动到了,如果能够有一间这样的读书的空间,那实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 苏州博物馆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现代大师的现代建筑。他的作者是华裔设计者国际著名建筑师,普利策奖的获得者贝聿铭先生。其实从建筑的外观也就可以看到是贝老的作品,因为一般大师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个国家的建筑设计师都有其国家所带来的特点,这一点我会在后来的杭州之行来再一次说明。贝聿铭的作品很显然的特点就是很强烈而体块感觉,比如他的香港中银大厦也是一样采用了十分鲜明的体块的感觉,而这一次作者是采用了八边形的设计母体,在博物馆内部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并且他提取了苏州园林花窗的元素与自己的八边形的设计母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一种使用八边形母体设计花窗的新思路。图片1就很好的说明了他的体块的感觉的思路。同时在设计中作者也采用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也就是在周边设计建筑,而中间是大水面和曲曲折折的石桥,只是贝聿铭采用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材料来做。图片2很遗憾不能表明他的全部的特点,这里是会听到一阵的瀑布的声音,但是一直找不到声源,后来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他就隐藏在图中的那个转角处,这也是设计者比较隐含的设计部分。其他的一点是作者在室内的玻璃下面又加入了一层的木栅格,不仅阻挡了阳光,也加强了空间的层次和特点。并且他设计的很多的作品都是这样的特点,那就是线条感和体快感很强,往往给人们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和视觉冲击。同时建筑也是错错落落很有空间感觉,也符合中国建筑的特点,近处看有细节,从远处看那就是错错落落的天际线,这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动人的,但是我们很多人设计的确实不太好,只是一块大豆腐块,扁平的天际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聊和忧郁感,这一点在王澍的象山校区我会继续谈。在留园,我们没有过多的逗留,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只是快速的逛了一圈,然后找到我们要测绘的亭子—濠濮亭。最主要的是园林看多了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所以就直接切入主题。但是每一次测绘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我记得第一次测绘也是傅老师布置的,是在一个暑假测量民居,当时印象很深刻,我和我妈妈在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都在测量,测量的过程也是在微观观察建筑的时候,而和爷爷的交谈中,爷爷更加形象的给我介绍了这个民居一步步盖起来的过程,所以当时我既觉得这样的建筑是很好意思的,测绘也是一个十分好的学习的机会,这一次也一样,在逐渐测绘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很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测绘大的建筑,因为我知道,测绘那样的建筑在没有工具的前提下,只会很水,所以还不如选择一个稍微简单的一点的来弄明白,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为偷懒,请读者理解。
最后一天是参观了同里,同里是一个小镇,很有特色,有水有船有古镇,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退思园就在同里里面,第一张图片是退思园整个的平面布局,最左面是门厅,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虽然是不大的一块地,但是设计者却利用纵向的尺度来加强整个进入园林里面的流线,让进入的人感觉并没有那么小,而这样的结果是最后留出一大块水面来做景观和空间,并且内部做的很有意思,立面伸出一个船枋,来破了大片的水面,使得整个空间特别灵动,也就是图三所呈现的场景。而图二也是整个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最主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作者十分疼爱自己的老婆,在哪个封建社会中,专门为自己的妻子设计了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庭院,这在封建社会的园林中是很少会遇到的。
然后我们在同里的街区里面闲逛,发现同里这个地方的商业化氛围也是十分浓重,果然也最终产生了他一排死气沉沉的状态。在一个短短的街道,就足足的排列了20多家相同的餐饮店铺,这样的空间怎么可能是活跃和适合游人的呢。并且立面对于一些重点的单位保护的也不是很好,一片死气沉沉的状态,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从里面学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是同里里面的一个堂的半亭,之所有选择这样的角度拍摄,是因为这个角度很有层次感,近处是地面铺装,代表了这个堂的特色,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景是半亭子,半亭子屋角起翘很特别,十分玲珑而飞扬,下面垂挂红色灯笼,最下面有植物进行点缀。远处是漫道山墙上面的茂盛的植物,而最远处是在白色的天空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白色山墙,山墙上面是黑色的瓦片做压顶。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片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吧。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这个古城。
上海,我想对于大部分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我这样不喜欢闹的人来说,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大一的时候就去过上海,感觉这个城市太现代了,以至于节奏太快,活在其中的人太累了。不过这一次,比上一次我来的时候时间更多,也看得更多、更深刻。并且这次来了,也近距离观察了学过的超高层建筑和著名国际大师的建筑作品。
第一天我们晚上去的是外滩,因为想看看外滩的夜景,这也是我几年前没有看到的遗憾,但是当我看完以后后悔了,确实,很华丽,很美,但是我认为这个建设是有问题的,也是规划者没有考虑到的,因为我们的印象中的上海就是东方明珠,就是个有这两个球串联起来的建筑,但是请看第一张图片,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建筑,而上海东方明珠已经不在鹤立鸡群,相反,他在逐渐淡去,随着周围建筑对他的冲击,他已经犹如古代的皇宫立面的冷宫中的妃子,他昔日的光彩早就被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取代了,本来那么好的城市代表性建筑,被这样的一团这么一搞,一瞬间就是去了他大气华丽的外观,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更加喜欢第二张,这张图我故意没有拍太多的其他的建筑,只保留了上海东方明珠,虽然少了很多的华丽的外表,但是整个天际线和城市是美的,也是有秩序的,现在的情况就是随意发展,恨不得把所有的建筑都拔高。当你走到外滩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真的是位于高楼大厦的水泥建筑中,这种感觉是压抑的,并且地面都给了车,人只能在凌空的高架桥上面行走。我觉得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失误。
与浦东的超高层建筑群遥相对望的是浦西外滩的万国波兰建筑群,从图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是很有外国的小资情调的,放佛自己置身于巴黎的街道上面,旁边是欧洲而古典建筑。这些建筑的体快感和形象都十分的棒,一直保留到今天,并且利用的也很好,十分的有观赏价值。
上面几张图片是上海博物馆的,是我们在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参观的。从外表来看,建筑耳是采用大理石表面做成,下面为方形,上面为圆形造型体量。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梁柱交接的结构体系,上面做玻璃网格顶棚,在两个做了绿化来美化入口,而且为了加强入口的感觉,在这个入口凹进的墙面上整体采用外挂的玻璃幕墙,使得入口显得很通透。随着入口进入建筑,会看到第二张图片的亲近,是一个远远地大透光顶,这样说最上面的一层圆形体量的反应。下面透着通过圆形顶棚投下来的光芒,周围采用回廊,四周是展厅,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很有特点,比如回廊的转角处会有这样的植物下垂,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说第三张图片看到的景象,第四张图片是一个螺旋楼梯,扶手经过处理显得很华贵、第五张、第六张是我特别注意的一个设计细节,如果一般处理的话,我们会直接对齐,让墙与楼梯间合并起来,整个空间都是封闭的室内的空间,但是作者在这里专门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空间,不仅可以疏散人流,同时准备进入展厅的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束光,同时在一些角度可以看到天顶的顶棚,这是特别好的空间。内部展厅就是大空间的划分,不再赘述。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对于这个现状的反应,这些东西是开完世博会最后遗留下来的场馆,有很多这样的现在处于一个荒废和无人用的状态,很是可惜。于是不得不说,当初设计这些的时候并不考虑他日后的使用,因此才会造成这样的浪费。所以必须强调对于建筑可持续性的利用、尤其是重要场所以及很可能会造成人员丢失的场所的,否则日后他会变成对于土地和资源的一大部分浪费。
下面这个地方--当代艺术展览馆也是由国际著名大师对一个废弃的厂房进行改造设计的,从他整体的外观可以看出来,烟囱被赋予了一个大温度计的意义,屋顶还可以看到废弃的红色器械。从下面的建筑则是比较现代,内部空间很赞,进入入口宛如一条蜿蜒而上的游龙吸人眼球,但是由于还在装修便不能过去看,上到顶层我们看到倒数第二张图片的场景,很有空间感,也很有层次,因为这个建筑在网上已经了解过,并且部分开放,所以只看了一部分,在屋顶层,是可以出去的。他的问题与苏州博物馆一样没有绿化,根本不想上去,因为实在太热了,我耐着头皮上去看了看,看到了作者描述的可以看到黄浦江的景色,但是却与效果图差的很远很远。这是一点设计的不足吧。总体来说,空间还是很舒服很大气的。并且在游览的途中,我特别关注了一些装饰性结构的做法,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龙美术馆的特点是保留了一个铁路轨道和中间的高架,而新建的建筑是以一个对于老建筑的尊重的姿态来与老建筑和谐的统一起来,左右两个体块在三层相连,一侧是展览,一侧是会议室,并且在体块、立面等处理上面都使用了拱形这样的空间,很有特点,素混凝土和玻璃结合起来也是很有感觉得,在朝着黄浦江的一侧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来加大了景观。并且在立面的处理上面,使用了右图这样的表面纹理。因为内部不开放,所以在当时我们没有能够进入内部。但是他与旧建筑的呼应关系以及他使用拱形交互所产生的灰空间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规划展览馆比较普通,但是里面的陈设和资料的保留以及与游客的互动都很棒,这里不赘述。
中华文化宫里面的中国馆,下面的裙房的建筑功能更内部空间从图片四可以看出很有空间感,也很大气,在照片上面看到的中国文化宫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一直好奇,他的结构真的是那样层层叠叠的吗,到最后我进入建筑内部才发现,并不是,图片三表明了一切,下面的并不是承重构件,而是作为排气设施。同时,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也是特别低的。只有一层裙房和10-12层可以使用,其它层都是不对外开放,也是不能使用,当想到这里,不禁要问,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建筑,等世博会结束之后,就这样萧条了,和世博会其他场馆一样根本没有考虑到日后会不会真的能够一直使用下去。这两个我觉得都是作为这样一个大型的、很有代表性的建筑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这三个建筑虽然在外滩看起来很很不好看的,但是在近距离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尤其是第二张,很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在金茂大厦的地下车库看了一下也是被震撼到了,宛如进入海底隧道一样,那灯光和装饰绝对不是我们平常可以看到的。
在去浦东图书馆新馆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图一的居住小区,从远处看,就是像一座城堡一样,虽然是欧洲风情的居住小区,但是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确实也很好几分格调,并且周围做了很多的景观来衬托这个小区,提升了小区的逼格。从远处看浦东图书馆和在网上看到的效果图几乎一样,建筑好像漂浮在一片森林之上,安藤忠雄在做这个建筑的时候就故意的让底层变得通透,让其他层变实。整个建筑从外面看起来就是一个方盒子,让我有点很不服气的感觉,怎么一个大师就组成这个简单的样子,但是当我真正进入里面的时候被深深的折服了。建筑立面是围绕中间的中庭而组织,中庭有一个自动扶梯直接通到3层,一个步行楼梯直接通到二层,我还疑惑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就故意上到二层去看看,发现二层全部是为了儿童准备,而儿童作为一个单一的建筑对象,应该相对于图书馆全部的服务对象来说,属于很少的,所以就做了步行楼而其他的部分却是为了更多的人服务,因此做了直通三层的自动扶梯,假如让我们来做的话,肯定是会直接做成通到相同的层,上去之后,有个很多空中的连通的通道和大平台。中庭的两个露天的采光小花园也很有特点,小花园垂挂在上空,直通室外,扩大了建筑中中庭的采光效果,很有特色。而在每一层都有在靠近中庭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穿孔折板,这样做,不仅使得空间变得朦胧,也减弱了空间里面的噪声,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十分符合日本人的设计风格。而中庭与阅览空间是用回廊连接着,每一个阅览室都是途中的样子,十分有特色,不像我们普通遇到的那种阅览室,阅览室,采用坡道、大台阶、和方盒子阅读空间,十分富于变化,刷新了我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看法。看到这里不仅赞叹,安藤忠雄的设计高超之处。
喜玛拉雅中心最主要的特点是他的立面做的很有意思,一部分是用了网格,网格立面抽象了汉字的某些笔画拼接而成,而另一部分是用了宛如山谷一样的表面与之结合起来,而山谷之上还有很多的深蓝色开窗,进去之后也是很宛如自己置身于山谷里面一样的空间感觉。从内部看的时候宛如在童话世界的城堡里面看世界一样。再加上下面有孩子们在玩游戏,更加活跃了这个空间的整体氛围。
我想借着最后一张图来说明一下浦西的发展,浦西的城市天际线,我觉得是很糟糕的,呈现没有天际线,或者不注重保护天际线的状况,很多的不同的建筑建筑类型和建筑单体冒出来,搞的城市的天际线和特点全无,与背面的外滩建筑群根本毫无关系,这样的我觉得是特别不对的。但是图二的建筑我说十分喜欢的,就单体而言,很有层次感,白色的建筑表皮配上一条一条的竖向玻璃,十分美观,并且高高低低的特别有层次感,我觉得这个建筑是设计的特别好的。但是整体来看,高高低低的没有一点韵律,也没有一种控制他们的统一的秩序,这个是比较可怕的。
离开上海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不舍与没有什么留恋,不像我在苏州走的时候,总是会又很有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面,那种感觉是很好的,因为我特别爱那些小院子,那些小品植物,但是上海没有,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
在短暂的高铁上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就来到杭州,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苏州除了天气有点不习惯以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很不错的。
首先看的就是西湖的景色,说实话西湖我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究,也没有很认真的看,也就是简单的体会了一下西湖的风光,在游览西湖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地面铺装的特点,这里采用的是一个荷花的图案。
在沿着南山路一带游走,注意到了很多的这样的小酒吧、小咖啡店,十分感人,他们往往一层两层的样子,掩映在树林中,与环境融合的很棒,内部往往是组织一个小庭院供游客喝茶、休息之用,步行的踏步与植物连接起来,让人宛如走在树林中,十分有诗意,和苏州的那些小品和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这样的小空间往往在晚上的时候能够吸引不少人来,但是也不是特别大量的人流,否则他就失去了他的气氛和格调。
国美南山路校区,听说也是王澍设计的,第一幅图片是他的一个主入口,感觉有一点压抑,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但是里面的空间感觉还是不错的,正对着的大台阶,两面墙壁爬满了植物,顺着建筑的右面的小道下去,会发现原来建筑是整个底层架空的,只是前面是大台阶,顺着小路过来,是图片三呈现出来的建筑态势,整个是一个包围的弧线,很有空间引导性,立面也是弯曲的,很有特点,同样采用架空的形式,下面是水面、荷花以及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儿,回头看是进来的主要建筑的后院,立面是一棵树,树与建筑已经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图二的曲面建筑的下面是一个图书馆,图书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小院子,是为让人们休息使用的,也就是下面第二张图的样子,里面分隔空间十分微妙,因为是曲面所以前面是图书室,后面同样用弧形的片墙分隔空间与小院子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了丰富的阅览空间,最后参观的是一个展览厅,看看图片自然不用多数。
清河坊巷子给我的感觉是整体的氛围是商业街应该有状态,不是太商业化,两边是白白的墙和高高的压顶,压顶的山墙高高低低,错落不一,十分由南方江南水乡的氛围,但是整体有点土气,不是十分的现代,并且对于这个街区的开发和保护不是很好,有很多的不知所以的西洋建筑,并且是后来人新加的,这让我十分不解
王澍的象山校区,总体来说,我觉得在中国很多的大学里面已经算很好很好的了,里面对于材料的应用和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图二的问题是反映了建筑中屋檐的利用的勉强,这个屋檐是一个钢架整体的瓦片架在钢架上面然后与建筑硬生生的交接起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勉强的,也是有点故作姿态的嫌疑,第四张图是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近处看确实不太好。二三张图片是图书馆就是第四张图里面的锐角空间,以前设计不觉得不好,现在遇到了,真的觉得是这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空间和角度吧,里面王澍的利用也是种了很多的树木,但是很明显的不足就是无人问津啊。第五张是反映了大坡道,空间感觉是很好的,但是立面的很多开窗是没有太多道理,以至于很不好用的。第六张是很好的我觉得,对于材料的把握,已经屋顶的设计都是很不错的。第七张是对于光的把握我觉得有一些欠缺,尤其是左面一个大大的体快凸出来,有点怪异。第八张图片同样是对于这个设计的肯定和赞美。第九张图片是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来很好的窗子,感觉很不错,对于室内的空间也是很好的,但是硬生生的被一层模型和模型架子堵上了。我觉得这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候没有考虑后期利用的失误,也是人们对于这个好端端的建筑不好好保护的双重原因导致的。最下面的图同样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开窗开洞我看不出来设计师的任何考虑,并且开的洞口其实特别丑,破坏了他原来的建筑,而是在结构上,暴露结构是很好的,但是这样的暴露未免有点勉强和生硬吧。第三是很多的建筑空间其实是没办法使用的,采光和空间利用率上面是很差劲的。所以这些都是他在设计上面没有很好的考虑的部分,这也是我们国家在追求商业化建筑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端,追求效益而往往忽略了设计,但是王澍的这个作品,我自己认为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那么多垃圾作品,出现他这样的一个已经很有启示意义了吧。
看日本设计大师隈阱吾的作品,我觉得是对于我们国人的一种讽刺,人家利用瓦片能够利用到极致,我们不可以。在参观他的作品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王澍的作品局他的差距所在,这里的差距我是在细节设计方面。这个作品也是坐落在象山校区,但是在一个僻静的土包上面,再看到建筑的时候,首先是不知道怎么上去的,细细一看,才看到路是沿着土坡逐渐上升的,而不是直接直勾勾的爬上去,来到建筑前,才知道已经关门,因为之前在网站上也看到过这个建筑,有一定了解,所以也没有关系了。在外面看建筑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和精致的感觉,很多的瓦片都挂在铁丝网上面,和安藤忠雄的图书馆的那一层折板铁丝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都是很朦胧的感觉,建筑整个是黑色的,很肃穆,建筑的屋顶是互相交错的,有体块的感觉,很符合中国建筑高高低低错落的那种体快感,上到建筑的屋顶,俯瞰整个建筑群,一片美好。在最后一张我想说的是,同样对于瓦片的利用,他是直接铺到地面的,可以说利用的很巧妙也很舒服。在第二张图就是我说的细节对比,王澍的建筑是直接把结构暴露在外面,并且没有规律特别巧妙,而日本设计值是用了两个钢梁,与立面结合起来交错,取得了结构与立面的统一,这是十分巧妙的,也是十分高超的技术。
在良渚文化村,我们看到了安藤忠雄先生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感觉看了一番之后,和在照片上面看到的差不多,构成感觉特别好,对于水面的处理十分干净利索、体块采用素混凝土,十分好看,内部空间处理是十分简约的,但是不失格调。在参观了一番之后,最大的感悟就是他对于素混凝土的发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整体的体块和环境处理都采用同一种三角形的母体,有一种秩序在控制整个建筑与环境。
最后参观的建筑是良渚博物馆,根据他的平面图就可以看到整个个建筑的样子,都是矩形母体的组合,中间穿插四个庭院,流线组织是十分清楚的,整个建筑没有太多粉饰,就是渐渐地几个块,却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效果。
至此,关于这个实习期间的建筑参观已经全部说完,其中有很多我自己看法和感悟。第一个是我觉得每个城市都有他的特点和内在,并且这样的氛围会对他们的环境、环境中的人、环境中人的做事方法都有一定的熏陶。苏州的建筑是很含蓄的也很优雅,苏州人也是,他们做建筑的时候,那些店铺等等也都是十分注重细节的小院子、小园子处理都是十分精巧的。而上海人就是比较时髦,感觉骨子里有一种瞧不起外来人感觉,所以上海的建筑也是让你五体投地的跪倒他的脚下,所有的建筑都是朝着高处走,恨不得冲破天空。而杭州也是有着苏州一样的精致、含蓄,有一种水的柔美,但是他的园子又没有那么多,所以他有一种不依赖园子而带来的美感。
我觉得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很重要也很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要去品味建筑,去从一个自己的角度去看建筑,而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在其中肆意妄为的玩耍。往往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过于追求自己的享受而做不到这一点,参观建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个角度,而另外一个人看的是别处,所以每个人对待一个建筑的角度和关注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地方。希望读到这里的人们能够去慢慢的品味我的意思,去真的学建筑,而不是被动的去看建筑。而且看建筑一定是要身临其境,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想要在网站上面找到一个建筑很容易,但是真的能够体会他们却很难,所以走到建筑外面看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场地处理,建筑的外表皮、建筑的材料、材质、材质的质感,这些都是在图片上面体会不到的,走到建筑里面,去体现光,体会空间感,体会一个个的窗子所带来的的对于光线的控制和变化,这些才是作为一个做建筑的人所要深刻去体会、理解和掌握的。
所以还是告诫大家能够多去看看自己应该去看的,少一些年少的无知和狂妄,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认知,多一些对于自己专业和理想的追求,这样才能受益一生并为我们国家的建筑作出贡献。
第三篇:房屋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2012—2013学年工程管理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一、认识实习目的刚刚升入大二的我们学生当中大部分当中对“工程施工”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通过认识实习这一环节,能够帮助我们学生初步了解施工现场现状和工程管理过程,形成对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增加施工现场的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学习活动可以锻炼我们观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我们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实习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二、认识实习日程安排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指导老师安排,认真听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场教育。
2、“三保、四口、五临边”,“保”是指安全帽、安全带等,“口”是指井架口、阳台口、电梯口、窗口、预留洞口等危险地带的安全,“临边”是指超过2.5米的高边。
3、穿硬底鞋且注意脚下避免被朝天钉扎住或坑洞扭伤脚。
4、穿长裤避免划伤。
管114陈中秋21号
5、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6、不要站在吊塔的下面,不得擅自离队,不得迟到、早退、旷课。
四、认识实习内容
1、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的主体施工包括三部分:绑钢筋、织设模板、浇筑混凝土。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而构成的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隔断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等材料砌筑而成。在框架结构中适当部位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能够承受水平力
作用,从而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老师还提到了后浇带的概念。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
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
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
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
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
连成整体。老师又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了一下梁的分类。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
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常用
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
砼梁.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
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实习中我们看到的墙体大部分都是用空心砌块砌成的,推行使用空心砖是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工程中的需要,空心砖有隔热、隔声、质量轻、可以节省材料等优点。
2、混凝土知识
混凝土工程包括配料、搅拌、运输、浇捣、养护等过程。在整
个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其中任一工序处
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它是以水泥、沙、石子
管114陈中秋21号
2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从而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例如洒水、覆盖薄膜等,减少混凝土不正常収缩、裂缝等破坏现象。我们进出工地的时候会穿过一些堆放有建筑材料的地方,施工现场因为这些材料的不规矩堆放而显得更加的杂乱。随便堆放材料的结果是,当要使用的时候,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他们需要的型号的材料。
3、建筑模板
模板有很多种,包括钢模板、木模板、竹胶模板、塑料模板
和石膏模板等。
目前主要使用竹胶板和大钢模板。竹胶板是由毛竹材料作为主
要架构和填充材料,经高压而成坯的建材。由于竹胶板硬度高
抗压、抗折。在很多使用区域已经代替了钢模板,又由于竹子
易培养成林,国家大力发展以竹为加工材料的人造板。大钢模
板特点施工效率高,整体性强,刚度大,板块大,拼缝少,浇
筑混凝土质量好,承载力大,周转使用效率高,满足现代施工
所要求的经济耐用,操作简便的要求。
4、脚手架
施工常用扣件钢管脚手架和碗扣式钢管脚手架。
脚手架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堆放材料和工人进行操作的临
时设备。按其搭设的位置分为外
脚手架和里脚手架。用来支撑安
全护网,构成双排或单排脚手架
便于室外室内施工以及浇筑楼板
和柱用满堂式脚手架支撑。
5、钢筋工程
钢筋调直可用机械或人工调直;钢筋切断应根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
节约钢材;钢筋弯钩或弯曲:半圆弯钩、弯钩及直弯钩;
双层钢筋铺设时应在两层钢筋之间设置撑铁以固定钢筋的间距;竖向钢筋采用套筒,横向钢筋搭接。
认识了钢筋符合配股的原理与楼底板模板的架设技巧,各楼层的房间布置不同导致主次梁的布置不同。
6、建筑机械设备
3管114陈中秋21号
在施工现场见到了许多建筑机械设备,例如:塔吊、混凝土罐车、地泵、汽车泵、铲车、炮锤、挖掘机、混凝土震动器、打桩机车、布料杆、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钢筋调直机、各种弯箍机、下料机、混凝土搅拌机等。
7、关于CL建筑体系的认识
我们在工地上见到了CL墙体,经过李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
CL板主要有聚苯板和挤塑板组成。墙体是25公分的墙体,保温
板10公分厚。7公分的聚苯板也3公分的挤塑板用黏合材料粘一
起,再由钢丝包围,中间有插丝,织设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浇
筑。聚苯板一侧浇筑10公分的混凝土,挤塑板一侧浇筑5公分的混凝土,起到保护作用。由于CL板上有许多密集的插丝在浇筑混
凝土时无法用振捣棒搅拌,因此教师公寓的CL墙体上采用的是自
密实的混凝土,据李老师介绍这种自密实的混凝土是添加了专用的外加剂增强了混凝土的流动性,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才不易凝固。这种自密实的混凝土是与CL体系配套的,免振捣的混凝土,混凝土中用的石子也比其他普通的混凝土用的石子小。
CL建筑体系不仅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65%以上技术标准要求,还解决了目前普遍采用外墙粘贴、外挂保温层技术产生的易裂缝、空鼓、渗漏、脱落等隐患,并集保温、抗震、环保、施工周期短、技术成熟先进、造价低等众多优点于一身,适用于城镇各种形式的住宅建设。
五、认识实习总结
在认识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认真听取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场教育;主动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师傅沟通,在技术人员或现场指导人员的辅导下熟悉工程概况和工地情况;认真观察了工人师傅从事的砌砖、钢筋混凝土、装修等劳动,了解了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整个实习过程也让自己发现了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也让自己为以后的学习充满了电。工地虽说是苦了点,但也让自己明白了一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
总之,这次认识实习学习收获颇丰,自己的所学和今后的工作实际还是有差距的。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接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东西。许多知识都是以前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通过这次实习,我增强了实践能力,离开了书本,切身来到工地才真正感受到实习的必要性,也使我认识到基础知识的不扎实。通过这次实习即温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使我们对就业提前做了一份准备与对未来多了一份了解。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介绍,总的都说是
管114陈中秋21号
4个就业面广的专业,希望在今后两年的专业课里可以认真学习所有的知识,为将来打好基础。
致谢:
这次实习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我们要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老师的带队、相关领导的重视以及施工单位的支持。
管114陈中秋21号5
第四篇:建筑学认知实习日记(本站推荐)
2012暑期实习日记
姓名:
班级:建筑1001
学号:
2012/7/14晴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漫长旅途,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承德。在清晨的瑟瑟寒风中离开了略有些破旧的承德火车站。有点后悔没带长袖衣服。
吃早饭的小饭店里照例有人推销那个超难吃的驴肉酱,那真是一种神奇的肉酱!它是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等N多地方的“特产”,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饭店中。
第一站是普宁寺。由于我们到得早,在普宁寺门前的广场上呆了很久。广场上有小贩卖一种降落伞玩具,非常简易却很贵,于是我跟室友商量着回去自己做几个玩,想来难度不大。
进了普宁寺,跟全国各地的寺庙一样,有抽签的活动可以参加,名义上是免费的,实际也要交点钱。拿到手里的纸签都批量印刷的,有种被骗的感觉。摇签之前心里想着还是求个姻缘吧,毕竟学业事业那种事儿得靠自己。结果给我的貌似是个说事业前途的,中中签,大意是说需要遇到贵人才能发达什么的。由是,被骗的感觉更深了。
到达小布达拉宫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骄阳炙烤。
对宗教建筑不大感兴趣。
下午到达避暑山庄的时候简直要晒死了,站在门口拍集体照头发都要晒化了。避暑山庄名不副实,一点也不凉爽。
由于正值旅游旺季,景区内人巨多无比。想拍点建筑的照片俨然不可能,人山人海,把一切都挡住了,摩肩接踵,寸步难移。每到一处景点总是要排队,等啊等,跟着旅游团走就是这样。只有在山间坐小车那一段比较好玩,大家一起尖叫,疯扯扯。冯捷同志嗓门尤其大,震耳欲聋。
晚上坐绿皮车去天津。在承德火车站坐了几个小时,期间有同学去买返程票,据说可以买到不在学生证乘车区间的学生票。铁道客运本来就是非常垃圾的系统,各地火车站对学生票的执行标准还不一样,有时候能不能享受优惠完全取决于售票员的心情,实在太垃圾了。
上车后发现我被分在一个特别尴尬的位置,幸好有高老师帮忙调换了。不过貌似无意间棒打鸳鸯了„„╮(╯_╰)╭。另外感谢强哥把下铺让给我,委屈你睡在那个腿都伸不开的上铺了。
2012/7/15 晴
清晨抵达天津。
天津站宽敞明亮,极具现代气息,与狭小破烂的沈阳站形成鲜明对比。地铁站也非常崭新、干净,并且由于我们到的时间很早,地铁上基本没什么人。
上午在天津大学成教招待所稍稍休整了一番,下午立即满血复活。王老师订的这个招待所性价比特别高,设施堪比连锁酒店,价钱非常便宜。
下午先参观了天津市规划展览馆。由于跟沈阳市规划展览馆一样是新建的,天津规划展览馆里面宽敞明亮,设施豪华。跟随解说员的讲解,我们简单地了解了天津市历史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天津作为九国租界那一时期的历史,以及目前的规划建设。凭借巨大的沙盘模型,我们对接下几天要参观的地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出门即是著名的意大利风情街。能看出街上的很多建筑都是后来复原的,并不是历史原貌,只有脚下的石板路据说是当年建设方从外国空运过来的石材。街
上有很多工艺品店,但属于旅游经济价格非常非常昂贵,连一个甜筒冰激凌都要8块钱。由于天气炎热,也没有逛得太仔细,照了几张照片就躲到阴凉处去了。坐在台阶上倒是看见了很多前来拍婚纱照的情侣,新意街聚集了大量西式风情建筑,的确是拍婚纱外景的好选择。
之后经过金汤桥,来到津门故里。民俗一条街,里面有卖各种好玩的小工艺品,就是价钱略贵。之后又参观了鼓楼、南市食品街,最后坐公交车回到天大。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的公交车站。天津的公交车并不停靠在公交车站,而是距离车站约七、八米的地方。我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不方便也不安全。另外私家车停放在马路下边也不太合理,影响交通。
天津给我的感觉既现代又古典。既有便捷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情建筑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尽心改造,开拓创新,满足现代生活的使用需求,这种发展模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2012/7/16 晴(有点太晴了!)
早上想去找昨天看到的“绿豆煎饼果子”,结果没有找到,有点小失望。
上午我们一行人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第五大道。
不得不说,今天实在太热了!!
我们头顶烈日,暴走两个多小时,疲惫不堪外加酷暑难耐。各种美丽的小洋楼及其他风情建筑完全没有心思去欣赏,连相机都懒得拿出来。热死了。
中午我们到达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其中并没有适合学生族的廉价午餐,只好和室友们去吃肯德基。中午在肯德基小小地休息了一下,然后继续走,继续热。
下午三点多最终到达劝业场、环球金融中心,并在那里解散自由活动。劝业场那里是天津著名的商业街,但给人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其实想来全国各地的商业街都大同小异,除了上海的南京路规模尤其大店铺尤其多之外,其他城市的基本都差不多。我们几个女生坐在肯德基里喝了杯饮料,小坐了一会儿,也没有什么心情逛街,毕竟衣服鞋子这种东西全世界的连锁店都一样,没必要在这买,白白给行李增重。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可以打的的地方,司机居然不知道天大西门,我们只好打车到天大东门,穿越天大校园回到招待所。
晚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天大建筑系旧楼和现在建筑系本科生所在的新楼。新楼里面设施齐全,大大小小的专用教室,还有供休息娱乐的小房间。天大的学生也非常刻苦,那么晚还在用功学习,并且还是放暑假的时候。由此可见,好的成绩来源于不懈的努力和钻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跟天大建筑系的学生相比简直弱爆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和他们相比,我简直是十足的差生。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下,日积月累,差距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拉大的。我非常想到天大读研究生,但想想也知道这非常困难,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除了成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但仅从专业课这一项上看,以我现在的状态肯定达不到能考上天大的水平,期待回去之后能够有所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愿吧。
2012/7/17 晴
今天早上终于吃到了梦寐以求的天津特色小吃——煎饼果子,感觉味道一般,也没有特别好吃。
上午坐公交车,途径十几站到达天津市博物馆。
博物馆门前有个规模超大音乐喷泉,水柱的形态完全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化,景象特别壮观,简直不能用语言形容。
博物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但也要领取门票,排队进去参观。
博物馆的正门一进去是特别宽大的台阶,直通三楼,很有气势。而一、二、三楼的展厅则隐藏在台阶的两侧。我觉得这是个很新颖的设计手法,值得借鉴。
在博物馆里见到了很多珍贵的展品,如古代石器、陶器、古代书画珍品等等。还有介绍天津历史的展厅,用图片、文字、蜡像的形式将天津发展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的眼前。前三个展厅都非常不错,只有最后一个展厅是讲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的,满眼尽是歌功颂德的政治材料,太煞风景了。
中午和室友在附近吃了一顿麦当劳,然后打车回招待所,跟司机师傅说是天大西门,结果还是走错了,费了好长时间才走回去,幸好没有耽误行程。
下午三点从招待所出来前往天津火车站。一行人拎着巨大的行李箱,分好几批上了几辆不同的公交车才到了天津站。到站并没有多久就上车了。京津城际高铁非常便捷,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到达了北京,都没来得及睡一会儿。
下车的火车站是北京西站。在广州火车站竣工之前,北京西站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我之前没到过北京西站,与拥挤不堪的北京站相比,北京西站简直是天堂,不仅设施齐全而且容纳能力超强,尽管旅客非常多却并不拥挤杂乱。
从北京西站里面直接乘地铁到达平安里。经过一条非常幽深曲折的小巷终于到达了预定的青年旅舍——瓦当“国际”青旅。除了露天小客厅的设计还比较有情调之外,wada青旅的各种设施实在是非常简陋,而住宿费却堪比“7天”、“速8”等连锁酒店,性价比之低可见一斑。然而旅店是班里同学订的,也没办法,这事儿摊谁身上都这样,没啥好埋怨的。
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觉得不能理解——店家居然不允许我们的藏族同学入住,说是“不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友人”,但是我们亲眼所见,旅店住有不少外国人。这种瞪眼说瞎话、民族歧视的店家真应该拖出去打一百大板!
期待明天能有个好心情。
2012/7/18 晴
早上,我们一行人乘地铁到达天安门广场。但不巧的是,上午有外国领导人莅临,天安门广场戒严了不能参观。因此我们只得改道,步行参观了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正阳门 箭楼等。中途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居然是收费的!之前我们去过的所有城市的规划展览馆包括一些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作为一个对外宣传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的工艺项目,收费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真给北京,哦不,是中国,丢脸。
中午我们终于到达了天安门广场,此时天安门广场已经解除戒严。我们在广场上吃了自带的午餐并拍照留念。天安门广场一如所有书刊、报纸上锁描述的那样气势恢宏、景色壮美,就是人太多了,拍照困难。毕竟是天安门,全世界人民到北京都要来这参观的,人多也是正常的。
下午一点多,我们集体买学生票进入故宫。由于故宫里游客实在太多了,我们只好在门前解散,自由参观。其中有很多旅游团雇了讲解员,我们也就跟着蹭点免费讲解听听。其实无非是书上、电视上说的那点皇家故事,只是结合着眼前具体的殿宇楼阁,显得尤为生动,使游人听得津津有味。
故宫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的午门。午门的城墙高耸,角楼巍峨,色彩庄严,似乎是将外面的世界于与里面的世界完全隔绝一般,在初进入午门的时,午门那
种庄严,肃穆,使人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千年历史的敬意。
从太和殿到中和殿,再到保合殿是以一种从比较公开到渐渐私密的做法,十分符合一般建筑的设计惯例。文在左,武在右。文英殿和武英殿的设计也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思想认识的。内三殿和后花园作为皇帝个人以及嫔妃们可以开始出入的地方,有它自己的“家”的味道。尺度边小,空间感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于前三殿相比更加贴近一些人的尺度。无论是碎石铺出的有彩色图案的路面或是青松翠珀,无不体现出贴近于人的一面。但是,故宫的颜色主要为黄色和深红色,虽然这种颜色可以充分的体现出皇家的尊贵与与众不同,但是这种搭配过于耀眼,有书记载,这也是历代皇帝不是很喜欢故宫的原因之一。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颜色才更好的体现出皇家的尊贵。
故宫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当然故宫的建筑群同样给我深刻的印象。中轴线的布置方式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等级深严,太和殿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富有浓重的封建等级色彩。抛开历史政治不说,单说建筑本身,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无论是从建筑的规模,单体的大小,精致程度,材料,及各种手法来说,它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故宫采用的是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象征皇权的三大殿被安排在轴线上,内廷在乾清门后。故宫里的雕刻也同样令人震惊,能够很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的技艺高超,同样体现中国劳动人们的智慧。
2012/7/19 多云
上午我们一行人坐长途公交车抵达奥林匹克公园。步行参观了国家会议中心、国家体育馆、鸟巢、水立方、盘古酒店等。
尽管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4年之久,但08年的盛事依然在脑中挥之不去。不可否认,北京奥运会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水立方给人一种通透的感觉,给人以轻盈纯净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对膜结构的运用,它的膜结构已成为世界之最。它是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这种形态在建筑结构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可谓领异标新。
相比于水立方,鸟巢的外观带有明显的工业气息。一根根钢筋编织成的鸟巢赋予现代工业化建筑以自然形态的美感。鸟巢孕育着生命,象征着活力,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设计者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的巧妙独特的创意造就了现在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从奥林匹克公园出来,我们乘公交车抵达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全国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高等学府,是千千万万理科生梦想的天堂。尽管高考已经过去两年,但清华大学在脑海中烙下的印记依旧是那么深刻,不可磨灭。
从正门进去,步入校内的林荫小道。由于时值暑假,校内许多教学楼都不对
外开放,因此我们只能放弃了参观清华建筑学院的想法,改在校园内信步游览。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地,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换的林山,玲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两侧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境”。
亭台楼阁,水木清华,校园内的每一处景致都那么精致优雅,散发着智慧的气息,无愧为全国学子梦想中的最高殿堂。
2012/7/20 多云
今天是我整个实习过程中最开心的一天。
今天的参观项目只有一个——798艺术区。早就想去798艺术区去看看,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啦!虽然我不是艺术工作者,但是偶尔感受一下艺术气息也很不错。
798 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 798 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1950 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798 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原属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自 2002 年开始,大量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进驻这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闲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区,使这一区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攫升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
798是名符其实的艺术区,其中有很多雕塑、画廊、小店、酒吧等等,在里面能够见到很多符合当代潮流的艺术品。有一个小店叫“陶笛公社”,里面是卖陶笛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乐器,吹的,声音很悠扬,也很响。我有兴趣,就是价钱偏贵,最小最便宜的也得八九十,买不起╮(╯_╰)╭。还有个小店叫“熊猫慢递”, 我以前看网上有报道过,到里面见识一下,顾客还真多呢!里面很多熊猫的明信片,连邮戳都是各种各样的熊猫图案。所谓慢递就是你希望对方在未来的哪一天收到你的信,那么他们就负责这件事,保证他在那一天能收到那封信了。当然也可以自己寄给几年后的自己。
一路狂拍照,外面的东西都是可以随便拍的,店内的东西都不让拍照。不过我们要是发现某个画廊里面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偷偷的拍几张,哈哈。
再往里面走有一个大个的变形金刚,名曰“混沌金刚”。都是由汽车零部件组成的。还有一个751火车站,以及铁轨和火车头。
我们主要参观了798的绘画、摄影、雕塑、行为艺术和设计。参观798,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更使我感受到了非主流的艺术气息与现代时尚感,触摸到了另一种有艺术感的生活方式。
来到798,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第五篇:我的实习报告(房屋建筑学)认知实习
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唐 山 学 院
实习报 告
实习性质: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
土木工程系 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工程技术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涛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涛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06.27-2011.07.01 实习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 7月01日
认识实习报告 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1.实习时间及形式
时间2011.06.27-2011.07.01 实习形式:参观实习
2.实习目的
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践(参观已建成典型土木工程、施工现场、专业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建筑工程行业的了解;专业的了解,增加对土木工程形式的了解,掌握常见的建筑工程建筑结构形式、特点、构造方法、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方法、工程管理等知识,为今后更好适应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实习项目简介
1.唐山市路北区第三空间综合项目
1.唐山市路北区第三空间综合项目,由河北诚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建,位于建设路北。该项目及居住、办公、会所、商业、服务、于一体。总投资5.5亿元,设计地下3层地上25层,总高99米,综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该项目由国家奥运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李兴刚主持设计,第三空间设计构思新颖,外观和结构独特,是李兴刚表达其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典范之作
2.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楼工程,由唐山东方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物业类别为办公,主体为框架结构,高44.5米,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地上9层。
4华瑞嘉美广场工程,由唐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建筑功能为住宅及商业,占地面积278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4623.21平方米。有4棟楼,层数,1到3幢为26层,4幢29层,商场6层地下2层;1幢2幢97.60米,3幢98.10米,4幢98.90米商场高30米。基础形式为筏形基础,底板厚800mm,1到4幢建筑主体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商场为框架结构;屋架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平面屋盖楼板;工程设防裂度为8度,框架抗震等级特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4.实习内容
了解了地下室的布局,墙体的装饰,屋顶的构造形式、防水。对房屋的整体构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知道了工程构件存在的用途。此外还对了工程中房屋造价的问题有了初步认知,例如钢筋的布置方式,各种构件搭配规律。钢筋混泥土的施工工艺。
5.实习收获
本次实习我础的施工现场,叫后浇带,施工后浇沉降带、后后浇温度带分高层主楼与低的差异沉降,钢
们参观了基知道了什么后浇带分为浇收缩带和别用于解决层裙房之间筋混泥土收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缩变形,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上部结构中的预留缝,带整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泥土补齐后,这种不缝隙存在了,从而解决高低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做法:后浇带采用掺膨胀混泥土剂的补偿收缩混泥土。水中养护14天,限制膨胀率>=0.015%.梁板中钢筋跨内增加20%,后浇带应待主体完成60天日沉降稳定后用相符合的混泥土强度要高一级的碰撞混泥土浇筑
主要钢筋的连接方接。焊接易产生脆裂,对不适用。所以伴随着这种观看到了钢筋连接的主接。螺纹连接有正扣,还那种拐点连接的。这种施筋,又有了强度保证,不也不产生变形,值得借与基础工程不可缺子,劲性混泥土。它是在内配置型钢构成的组合构和混泥土结构的双重比。节省钢材曾加了刚减少了截面面积,减轻了
式有绑扎搭接,焊于含碳量高的钢筋现象,我们此次参要形式是螺纹连有反扣。反扣适于工工艺既节约了钢损害钢筋的刚度,鉴。
少的地方就是柱钢筋混泥土结构中结构。它具有钢结优点与钢结构相度。与混泥土相比重量,增大了延度,具有刚收拉,混泥土受压两种特点。同时也满足了施工工业化的进程要求。
但是它也有难点:型钢的接点钢筋较密间隙小,不易浇注和振捣。底部密振捣棒不易到达,容易出现振捣不密实,产生大气泡导致蜂窝、麻面等问题,影响底部混泥土的质量。
防水:我们在到的卷才是SBS。它了普通沥青卷材的了抗高低温变化和力。
图示的为防水高聚物改性沥青SBS防水卷材粘贴剂、4厚防水卷材。
工地现场看的特点补充缺点,提高抗老化的能
做法:钢筋混泥土楼板、高聚物泡沫保温板50厚、水泥珍珠岩=1/8找坡最薄处20厚找4%坡、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此外楼面更要重视细节。下面介绍的是屋面防水实际的原则:先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屋面防水材料面,选择坡度2.确定排水方式和女儿墙外儿墙外排水或女儿墙口及雨。水管的间距当地气候条件、排水的大小等因素,确定距,并结合立面要求确定雨水雨水管的位置。口及雨水管的一般不超过常用12——18m 定排水沟内的和屋面是否为上人屋檐口排水方式常用檐口排水,也可以用檐沟女内排水。确。确定雨水和位置根据排水坡度,沟的积水能力和雨水管雨水口机雨水管的间
设计口及雨水间距24m,4.确纵向排水坡度一般为0.5%-1% 5.确定屋面防水方案。根据屋面防水要、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屋面防水方案,选择防水材料。若为刚性防水屋面,还应设置分格(分仓缝)横纵韵间距一般不超过6m。6.确定屋面上人口等突出屋面部分的位置和尺寸。
右图为屋面排气道。排气道应纵横贯通,不得堵严,应与大气贯通排气孔相连,排气道间距为6m纵横设置,36m一个在找坡层中预留槽做排气道厚度一般为250mm。排气道内填塞加气碎渣,利用加气砌块碎渣的空隙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
在路北法院我们见到最显著的做法就算干挂石施工工艺
材料:石材、螺栓、钢板、主龙骨、发泡填料、电焊机、切割机、磨光机。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做法顺序放线、石材试排、角码安装、主龙骨安装、安装挂件、插入螺栓、剔槽、板宽 >=60mm剔三个槽、将石材背面槽壁用钢鉴剔除将挂件与板固定,嵌缝打胶,再贴胶带加密封打胶。
木模板与大模板:木模版优点:板面平整,光滑,可锯,可钻,耐低温,有利于冬天施工,浇注物构件表面光滑美观,不污染混凝土表面,可省去二次抹灰工艺,拆装方便,工程进度快。缺点:不适周转四次以上,易发生挠曲,最多不能超过十次需要搁栅,被摆设施料多且易脱胶起鼓,起壳开裂,重新拼装板缝难处理,厚度公差不易掌握,怕水泡。
钢模版:不易腐蚀,减少浪费,提高施工进度,符合施工工业户进程。适于标准层。
人防工程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有效地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是一种有防护要求的特殊地下建筑。按战时用途划分,可分为指挥通讯、人员掩蔽、医院、救护站、仓库、车库等;按平时用途可分为商场、游乐场、游馆、影剧院(会堂)等。为了合理反映工程造价、预算定额和工程预算通常以工程构筑方式进行分类:
一、掘开式人防工程 掘开式人防工程,是指采用首先开掘工程基坑土石方至设计标
6.个人实习总结
20天的毕业实习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些天的经历,确实学到了许多实在的东西,也思考了许多问题。此次在施工现场实习,能亲眼看到各个班组的施工过程,能亲耳听到技术人员针对某某问题的讨论,能亲身参加工程的例会,这些使自己对于工程管理的基本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为马上踏上工作岗位作了很好的热身。在公司的短期学习,还熟悉了招投标的具体流程和相关法律规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核对工程量等等,都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以下就为这次实习的一些收获、认识和感想:
(1)通过这次实习,书本上的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得以消化,对于一些专业术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语、具体的施工程序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比如说对于钢筋加工的过程,构造柱钢筋的绑扎,从前只是听老师讲解和书本上学习,但对于具体操作并不清楚。这次在现场亲眼看到了以后,将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就很直观,印象特别深刻。
(2)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时候实际施工操作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一定相符合,在施工中就需要多年的施工经验积累同理论知识相结合,做出适当的变通。我们必须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多东西虽然说都在课堂上学过,可我们还没有学精,没有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资本,不能够学以致用。不管将来从事施工或者预算,都需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发问,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和广泛收集信息。我们生活的四周,许多东西都是值得去学习去思考的。因此,我们需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己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上站稳脚跟。
(3)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信息缺乏,管理力度不够,建筑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彻底的贯彻和执行。在实习现场,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施工准备不足,道路以及临时设施都没有达到规范要求,没有采取雨季施工措施,钢筋不注意保养,浪费严重等等。相信随着制度的发展完善,各种问题都应该会解决和避免的。
(4)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作为刚毕业入行的新人,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给自己作一个好的定位,不要自恃甚高也不应该妄自菲薄。对每项工作都要认真踏实,创造出价值才有所收获。对人应该热忱,处理好周边的关系。所谓“先做人后做事”,在建筑行业这个大圈子里尤其需要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且我们还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懂就问,态度要诚恳,让别人愿意将自身的积累传授于你。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是自己不断发展。
(5)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尤其对于招投标、预算人员。因为一点点小的失误都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比如封标时没有按照招标要求或者少签一个字少盖个章,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废标,就算公司领导不责备,自己心里也承受不起。所以每次拿到招标文件以后一定要仔细看清楚每个条款和要求,将重点提出来编成投标注意事项以便一目了然。对于一些文字性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一定要熟悉,平时应该多看多记。只有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办事,有法可依才不会被淘汰出局。唐山学院
Tangshan college
认
识 实习报 告
毕业实习结束了,虽然过程是辛苦的,但确是充实而快乐的。提前感受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使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心理准备也充满了向往和自信。在实习过程中,也非常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校园生活即将结束,我们又要奔向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需要更加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前进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