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三严三实”与弘扬“三种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与弘扬“三种精神”
4月1日,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对全市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市委要求要把践行“三严三实”,弘扬“三种精神”贯穿始终,切实把我市教育实践活动创出特色、引向深入。
一、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三严三实”的内涵和意义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具体表述是: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三严三实”的意义。它是党员干部思想 和行为的新标杆。它既是对古今中外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炼和提升,也是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对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既涵盖了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对每一个层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因此,“三严三实”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准则规范,而且从价值层面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上升到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三严三实”的深刻内涵,才能深刻理解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的重要意义。
在作风建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三严三实”为标准,判断干部工作的成效、衡量干部作风的优劣,以便更加准确地聚焦问题、发现差距,更加有效地明确前进方向和改进路径;必须以“三严三实”为目标和导向,努力使其成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真正将“三严三实”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培树优良作风、展示良好形象,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积聚清风正气、保持先进本色。“三严三实”要求是干部作风建设新的动员令,是干部作风建设新的标准。让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效。善成,以对“三严三实”的不懈追求,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就。
(二)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3月17日,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对标立规中查找差距,在上下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规律,确保每个层级每个单位都真正取得实效。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凡是探求真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是作风,‚敢叫日月换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精神的意义。总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当下正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对于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以他的事迹为教材,找差距、转作风,恪守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5天中,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 点调研,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正是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这种尊重群众、尊重客观规律的求是作风,生动体现了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遵循。焦裕禄同志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穷落后的实际,一开始就立下雄心壮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走到哪里,实干苦干的标杆就带到哪里。每当雨下的最大时,他都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他得知自己病重时还豪迈地说:“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生动体现了他对事业和责任的担当。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他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对干部廉洁自律作出具体规定。
与50年前相比,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好事。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因为条件好了就丢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养成贪图享乐甚至追求骄奢淫逸的习惯,就会蜕化变质、堕落腐败。发展上台阶,作风更要跟得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像焦裕禄那样牢记宗旨意识,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与活动主题高度契合。总书记号召全党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求通过对照这面镜子更好地查摆问题、发现差距,扫除污垢垃圾,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新风正气,进一步增强群 众观念、坚定群众立场,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造福人民。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实际 问自己:是否能像焦裕禄那样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否能像焦裕禄那样扑下身子、沉下心思摸实际情况、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能像焦裕禄那样敢于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是否能像焦裕禄那样坚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情?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多、困难多、挑战多,良好的党风政风尤为重要。广大党员干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榜样身上获得动力,为阜阳快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这正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意义所在。
(三)沈浩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3月25日 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安徽调研时强调,“沈浩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党的干部都应该像焦裕禄、沈浩那样始终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为群众谋利、为百姓造福。”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6年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沈浩精神具体表现为:为党为民、守誓践诺的至诚精神;牢记宗旨、服务群众的公仆精神;扎根基层、忘我工作的奉 献精神;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奋斗精神。
沈浩精神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党员干部首先是一个有欲求的人,也需要得到安定的生活环境。“公务员”们由于经济收入相对稳定,工作环境良好,医疗有着保障,并且一般的情况下极少有失业现象,往往一旦迈入这座门槛就会衣食无忧。虽然现在对“公务员”要求很严格,但 “公务员”还是当前最为热门的行业,数百名甚至上千名人员争做一名“公仆”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很多党员干部往往好高骛远,总认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并不会比一些成功的商业人士差,总有着抱怨的思想,被社会上的一些灯红酒绿所吸引,甚至被糖衣炮弹所击倒。而“沈浩精神”的最大的特点是甘于吃苦,甘于奋斗在一线,这说明新时期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就会失去了生命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党员干部应该时刻谨记的座右铭,绝不能“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那样就会失去民心和民众的支持。
“沈浩精神”就是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在飞速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前,找准了位臵,明确了方向;这个标杆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标准,也就是让新时期党员干部懂得怎样为民服务。“沈浩精神”昭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尽管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没有变,也不能变。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灵魂深处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争做人民的好公仆;这面镜子让 党员干部学会反思和自我的警醒,时时的反观自身言行,不偏离一个党员干部应该走的道路。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懂得要想做好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履行好党赋予的职责,必须对照“沈浩精神”,自省、自警、自励;这座灯塔是在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昭示了一条道路,就是如何将自己锤炼成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群众的拥护,产生巨大的核心力、向心力。
(四)王家坝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010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安徽检查指导淮河防汛抗洪工作。温家宝称赞王家坝人民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
王家坝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这里不但有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还有库容7.5亿立方米的淮河濛洼蓄洪区,在淮河防汛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53年建闸以来的12个洪水年份里,王家坝共开闸蓄洪15次,蓄洪区内近16万人口1.18万亩耕地反复化为一片汪洋。正是王家坝人的无私牺牲和奉献,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
2010年10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阜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依法作出了《关于将“王家坝精神”作为阜阳城市精神的决定》。
王家坝精神的意义。“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谁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家园,谁不珍惜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王家坝人一次次含泪承担家园被淹的心情背后,是他们更加看重的淮河流域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痛苦,不折不弯,面对灾难,坚韧不屈,勇敢地站起来,勇敢战胜困难。这是乐观主义的态度,也是王家坝精神的积极态度。多年的洪水并没有击垮王家坝人,他们艰苦奋斗,努力创造,生产自救,谋求发展,水退人进,人进田绿,不留一分白茬地,大力发展柳编、板鸭、黄沙、蔬菜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种百折不挠、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如果我们 以王家坝人民对待洪水那样的精神对待工作,有什么工作干不好呢?
二、对照查摆问题,解决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三严三实”要求、焦裕禄精神、沈浩精神、王家坝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三严三实” 是党员干部正心修身的准则、干事创业的指南。焦裕禄精神是“三严三实”在兰考大地上的生动写照,沈浩精神是“三严三实”在江淮大地上谱写的壮丽诗篇,王家坝精神是“三严三实”在颍淮大地上的真实体现。如果以此为“镜子”,对照检查,触及灵魂,我们的问题 在哪里呢?怎样解决 呢?
(一)理想信念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古往今来,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政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其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否则,就难以为继、不能长存于世。中华民族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五千年,就是因为“天下大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成为中国人精神追求的主 轴。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有这么一个故事。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1920年,他在翻译这本书时,他妈妈为他准备了一碟红糖蘸粽子吃,三番五次在屋外催他,后来问他红糖够不够,他说“够甜,够甜了”。当他妈妈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不疑、矢志不渝,就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党正是依靠这样的理想信念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团结和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定理想信念,在今天特别重要。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多么形象,多么深刻!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在党内,有的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的手段、直至走向腐败变质,有的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退避三舍、立场摇摆,有的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等,说到底就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任务繁重艰巨,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经受“四大考验”和消除“四种危险”、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
坚定理想信念,要脚踏实地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
“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 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世界观问题,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科学方法论。掌握了这一科学方法论,就能够坚定信仰,就能够明辨是非,找准自己的前进方向。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共产党员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从雷锋到沈浩,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许多的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他们都是理想高于天、责任重如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崇高理想的奋斗中,投入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中,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全体共产党员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每一个党员都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把行动落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
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有“脱胎换骨”的过程才会形成。坚定 理想信念,首要的是学好科学理论,夯实理论功底。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奠基石,是全体共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领导干部特别是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廓清思想迷雾,排除思想干扰,站稳脚跟干事创业。坚定理想信念,要注意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要在各方面守住底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走正路、创事业的灵魂和根基。根基动摇,地动山摇。共产党员在诱惑和挑战面前,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为名利所惑,不被困难吓倒。我认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做到‚五个实‛:信仰坚实,咬定青山不放松;工作扎实,不虚不漂浮;思想充实,不信歪理邪说;待人诚实,不搞庸俗哲学;睡觉塌实,不怕半夜鬼敲门。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领导干部。
(二)群众观点问题。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党 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唯物史观 认为,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一方面,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生产力视角全面审视社会体系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强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这是唯物史观真理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强调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是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经济社会条件越来越向着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改进。得到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揭示、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价值的追求,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摆在第一位。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说到底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我们党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最主要的推动者,一切社会发展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我们还应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是自发实现的,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我们党执政,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以更好地领导人民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始终是围绕人民创造历史来推进和展开的。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今天,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好地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就要把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既确保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确保人民 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要通过贯彻群众路线,给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造主体、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主体、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主体,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但不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自始至终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执政党来说,人心向背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如果人民不拥护、不支持,无论掌握多么强大的国家机器,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失去执政地位。改朝换代表面上反映的是不断重复的政权兴替,实质上是人民群众不断选择新的利益代表和政治代表的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才能保持自己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正是基于唯物史观对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我们党始终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保持密切 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微观层面看,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 ‛ 的领导实践过程;从宏观层面和长时段看,则是党践行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出正确决策,实现人民利益,防止被人民群众抛弃的政治实践过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增加了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危险。还应特别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自身出现许多新特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创造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群众路线新形式,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汲取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贴心,使党的执政实践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切执政实践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始终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坚 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党员干部在工作上必须对上级负责、对党负责。但应看到,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所以,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是高度一致的,对党负责归根到底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优劣,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满意来展开。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像舟和水、鱼和水、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当主人、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真正贯彻好群众路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生命从有限到永恒的超越和升华。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信仰的根本。
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哪些新挑战,有哪些新特点?一是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我们用短短的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由于发展时空的急剧压缩,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在新的发展阶段,群众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同时利益博弈、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大,有的学 者认为中国社会已进入矛盾多发期,甚至是“风险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网络化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社会认知结构等都带来巨大影响,等等。这些都说明,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着全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所有这些变化,都对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二是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在民主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年代,阶级阶层结构相对比较清楚,党的群众工作对象也相对比较单一,即所谓的“两阶级一阶层”或者“工农商学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原有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分化和重组,群众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展,群众工作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在参加 党校
专题研讨班期间,学员 曾经对“什么是群众”、“群众在哪里”等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这种讨论也说明今天群众工作对象比过去更加复杂化。党的群众工作对象的多样化、复杂化,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三是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一统天下,分配方式比较单一,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简单,没有突出的利益矛盾。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党和政府统筹和整合群众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成为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在全社会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四是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方式还存在不适应。一些同志只会利用权力或行政资源做群众工作,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同与群众打交道;一些同志只会机械地通过物质满足的方式做群众工作,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同志奉行“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的实用主义观念,重堵轻疏,重利轻义,没有从源头上化解长期积累的利益矛盾;一些同志不善于利用网络媒体与群众打交道,少数党员干部在网络上要么失语、要么雷语;一些同志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说教和命令,不会用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消解社会紧张;一些同志深人群众不多,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懂群众语言,把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早在2005年5月,习近平同志就曾形象地说:“要群众信任,决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确实比较欠缺,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甚至不会说话,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有的同志自嘲: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 总之,如何提高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是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迫切要求。五是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比如,民主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由决策 失误给群众造成的损害时有发生;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导致非理性和非制度化政治表达和参与的事件日益增多,近几年发生不少群体性事件,都或多或少存在群众参与不够的问题;干部考核制度中过多的“GDP”导向,造成一部分干部不愿意费力吃苦地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法治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地方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随意性,或是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与“法治”要求相去甚远;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加重了他们对社会的怨恨,加大了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的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这些都是我们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路经选择。我认为,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从思想教育、改进作风、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这项工作。
(三)道德情操问题。道德情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价值目标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从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 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党员干部要培育高尚的的道德情操。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论做人与做官,都要把修身与立德放在首位。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他的孩子看戏没票被放行,事后严训孩子,如数送还票钱。这些都是焦裕禄的工作生活态度、家风家教,也是焦裕禄为人为官所秉持的道德情操。党员干部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和普通群众只是分工不同。但是,党员干部又因其先进性的要求,其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直接体现着党风政风,影响着社会风气的走向。焦裕禄的事迹之所以感人,群众之所以信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绝对不搞任何特权,只有这样过得硬的干部,在群众中才有口碑。自古以来,国人对为官从政者有着比普通老百姓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寄希望于为官从政者成为国人道德行为的楷模,引领国人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面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朴素廉洁的道德情操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会在行为中,才能真正经得起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道德情操需要好的家风家教环境。前段时间央视和光明日报以道德话题为切入点,组织家风家教大讨论,抓住了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我们都是受党的教导、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长大的。对党的恩情,从小的家教,永远刻骨铭心。“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家军、杨家将、花木兰等英雄故事。《二十四孝图》 “王祥卧冰求鲤” 等,明代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孟母教子的“三迁 ”,李白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当前,我国经济经过跨越式发展后,“黄赌毒”“假丑恶”等已成为影响社会秩序不可忽视的现象。从大的方面看,社会各方面责任重大,尤其是教育等相关部门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但社会与家庭不可分割,追根溯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淡化与好的家风缺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成长的根基在家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传统美德的塑造在家庭,家庭的责任无限大。这里说几个 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毛泽东说过,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
毛泽东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于律子。他虽然对子女疼爱有加,但绝不娇惯,而是要求他们学会“夹着尾巴做人。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的教育格外严格。中学时代的李讷,读的是实验中学,干部子弟比较集中,但是,上了大学之后,身边都是一 些普通群众的子弟,这对她的帮助很大,因为毛泽东一再严格要求她,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但她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这些东西。正好,大学有一门课讲到《庄子•秋水篇》,这篇寓言记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与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河伯在对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读后,思想上很有触动,她觉得自己挺像河伯的,应该彻底地改变这一切,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于是,她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了自己读《庄子•秋水篇》的体会。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1963年1月4日,他给李讷回信予以鼓励。信是这样写的:“李讷娃: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毛泽东的信,诚恳、真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讷等干部子弟的毛病。周恩来,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进京做事,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十分反感这种任人唯亲的腐朽作风,认为新社会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为此,他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崇高品德风范的真实写照。他是这样定的,也是这样执行的。侄儿周尔辉的父亲是烈士,周恩来将其接到北京抚养。当时北京办有干部子弟学校,是专门培养烈士、高级干部子女的。但周恩来没有让周尔辉上这样的学校,而是让他到普通的二十六中学住校学习,还特意嘱咐无论是领导谈话、填写表格,还是同学交往,千万不要说出与他的这层关系。后来,周尔辉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1年结婚,学院领导帮助他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难题,把他爱人从江苏淮安调到学院子弟小学任教。周恩来知道后批评道:“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国务院也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邓颖超也从一边给侄儿、侄媳做工作:“伯伯是抓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带头执行这项政策。”在周恩来夫妇的耐心说服下,侄儿、侄媳一起调回了淮安工作。邓小平,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曾说过:“家庭是个好东西。”早在1961年,邓小平在接见参加全国省、市、自治区妇联主任会议全体同志时就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是长期要做的工作。”“家 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夫妻恩爱,携手白头,心心相印,患难与共。邓榕认为:“他们虽然表面上性格差别很大,但实际上他们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比如说,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人,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心计,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实际上他们的心底,他们的内部,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是非常相通的,都是很融洽的。” 在孩子们的眼中,邓小平既随和亲切,又有威严。在教育孩子方面,邓小平总是做的多,说的少,身教重于言教。
(四)治理能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是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明确治理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目标在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中,将党的制度建设摆在关键位臵,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监督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提升国 家治理能力中,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效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树立治理理念。我国已进入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时期,在现代治理条件下,治理结构由一元单向治理转向多元交互共治。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必须正确把握自身在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树立共同治理理念,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政府必须树立公共权力观,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更多的治理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提升治理的开放性和科学性,推动治理主体由“大政府”向“大社会”转变,政府定位由“管理发展型”向“服务型”转变,执政目标由“善政”向“善治”转变。社会组织必须树立“自治”观和“治他”观,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增强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特别是政府失灵领域的治理,共同构建社会公序良俗。每个公民必须树立社会治理主体意识观,做合格的社会公民。
完善治理体系。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建设和完善我国治理体系,必须做到三个匹配:一是必须和我国国家制度相匹配。我国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臶鲜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 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建设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前提。二是必须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上层建筑,必须匹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要将市场和社会纳入国家治理的主体范畴,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多元共治体系。三是必须和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治理体系建设和完善中,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形成一套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模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创新治理体制。现代国家治理是依托制度的治理。制度作为软实力,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一些原有的体制机制无法满足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需求,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很多治理问题就是因为体制机制不配套、不衔接、不合理造成的。创新治理体制、强化制度建设,为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变化提供确当的规范,是改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要善于在继承中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许多符合国情和适应发展要求的治理机制。推进治理体制创新,绝不是否定和放弃这些行之有效、具有独特优势的既有成果,而是要推陈出新,在不断地完善和变革中保持治理机制的效力与活力。要善于在借鉴中 创新。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政治文明中蕴含着大量治国理政的经验和理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治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做法和制度,要加强对古今中外国家治理制度和经验的研究借鉴,扬弃结合,取舍有度,推进治理机制创新。要善于在实践中创新。创新治理机制,既要注重顶层设计,站在全局高度科学谋划各个治理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也要注重发挥地方积极性,鼓励探索实践,尊重群众首创,并及时将其上升为国家治理机制。
提升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再健全的治理体系,再完美的治理机制,最终都要依靠高超的治理能力去体现和落实。要提高国家机构履行职责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单位、组织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组成单位履行好自身职责,治理能力的提升就有了基础。各级国家机关和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提升履职能力的自觉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掌握新本领。比如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突发事件处理等热点领域,要结合岗位加强研究,提升应对能力。要提高人民群众管理事务的能力。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主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必须增强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畅通群众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要提高干部队伍执行落实的能力。执行落实是连接目标与结果的关键环节。提升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执行落实能力。干部的执行力,体 现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谋”出新思路上,体现在以勇于担当的作为“干”出新成绩上,体现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拼”出新成果上。必须从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入手,倒逼干部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打造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
(五)“四风”方面的问题。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着眼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切中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的重要根源,解决的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目的就是要使全党同志以优良作风树立榜样,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只有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好“四风”问题,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比如,你要求搞绿化环保,他给你来个大地涂绿漆、枯树插新枝;你要求节能减排,他给你搞个突击拉闸限电,连居民也要几日一停电;你要求网络问政,他却热衷采购设备,空留一堆摆设;你要求依法行政,他也照猫画虎,把听证会变成了赞成会……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形式主义自古有之,但缘何屡禁不绝、于今为甚,成了“四风”之首?就在于它总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样子,把中央的要求挂在嘴上,说起来滔滔不绝,却轮子空转,啥也不干;把群众的呼声当成幌子,听起来热热闹闹,却虚晃一枪,掠影浮光。这种堂而皇之的“政治排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效果”,成为许多不正之风的“门神”,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大敌。比如,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对此,有心批评者担心唐突了“大好形势”,有意反对者忌惮触碰了“官场禁忌”,最终任由表面上的花团锦簇,掩盖了矛盾的存在,拖延了问题的解决。当“形式主义问题”屡屡在“形式主义解决”中获得重生,当为民举措时常在口头上“落实”、实践中“落空”,当改革方案往往因形式主义久推难转、转而不动,形式主义就会成为横亘在理论和实践、党和群众之间的一堵无形之“墙”。如果不拆除这堵“墙”,假作真时真亦假,党的方针政策就会失去公信力,党员干部说话办事就没有号召力,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就会缺少凝聚力。作风不正、知行不
一、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细数形式主义种种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绕着、躲着、拖着,对上镜头出风头的事情围着、追着、捧着。都有一个基本特征,“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讲原则,不拿办法;只要轰动,不计成本;只图虚名,不求实效。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仪式一场接着一场,总结一份接着一份,评奖一个接着一个。总而言之,就是假大空、空对空。表面如火如荼,实则一地鸡毛;看似动作不少,只是原地空转;自己乐在其中,群众苦在其后。就此而言,“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 面前敢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中央把反对形式主义的重点,落在“务实”上,不仅契合此次教育活动的主题,也抓住了形式主义问题的要害。求真务实是形式主义的天敌,在“务实”上下功夫,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才能铲除形式主义生根接枝的“土壤”,形式主义问题才不会像韭菜一样,割了又生,生了又长。“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老百姓最重“实打实”,最烦“客里空”。回顾我们党90多年来的历史,每一次吃苦头、走弯路,往往与形式主义盛行有关;每一次大发展、新辉煌,都是在求真务实中取得的。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社会深刻复杂转型的今天,出实招、不搞形式,鼓实劲、不鼓虚劲,我们才能在实干兴邦中,“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写在坚实的大地上
反对官僚主义,重在为民。官僚主义 是党群关系的天敌。提及某些部门或干部,老百姓经常感慨“官僚得很”。的确,“官僚主义”作为机关病、政治病,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群众十分反感。例如,一些领导干部,只要能安坐办公室,就绝不愿下基层“受苦”,甚至不愿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怕给自己添麻烦;喜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留下一堆后遗症;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喝五吆
六、横眉立眼,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思维僵化,机械执行上级决定,生搬硬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官气十足、独断专行,总觉得“自己高明、别人不行”,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凡此种种,做官心理浓厚,惰政思维盛行,权力观念错位,映照出官僚主义的病症和丑
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官僚主义不仅惹人嫌恶,也贻害无穷,不断侵蚀着党的肌体,疏离着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形象地把官僚主义者比喻为“泥塑的神像”,批评其“久坐不动,十分无用”。70多年过去,面目可憎的官僚作风并未根绝,反而衍生出诸多变种,幽灵般附着在某些党员干部身上。正因此,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中央把官僚主义列为脱离群众的“四风”之一,要求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官僚主义常与形式主义如影相随。中央要求改作风,一些人口号喊得震天响,文件挨个接连出,实则干打雷不下雨,私底下依然故我;面对机构改革任务,名称变得比谁都快,但审批权、管理权,能不放的坚决不放,能晚改的绝不早改,职能转得比谁都慢;你找他办事,也能笑脸相迎,却拿“按规定来”、“得走程序”做挡箭牌,推三阻四,效率低下。在这个意义上,形式主义迎合、助长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捧出”、“逼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是一种官僚主义,破除官僚主义就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密不可分。在官僚主义者的价值排序中,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于己有利的事抢着干,于己无利的事推给别人干,心里装着一个膨胀了的自我,只想自己的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唯独没有人民群众,甚至漠视、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对此,人们怎能不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不破除官僚主义,党的群众路线就无从贯彻,党的群众基础也无法巩固。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一贯反对官僚主义,但官僚主义却频现反弹,在个别地区和部门甚至愈演愈烈,原因何在?仔细推究,群众观念的弱化、为民信念的缺失、32 执政理念的模糊,正是根源。一些人之所以沦为官僚主义的俘虏,正在于动摇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丢弃了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上犯了迷糊。因此,破除官僚主义,关键是要肃清“官本位”思想,树立为民意识,真正同人民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苦群众之艰辛,甘群众之收获。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告诫全党须“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并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通下情”。此次为期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把“为民”作为反对官僚主义的着力点,无疑找准了病根,抓住了关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才能杜绝官僚主义的潜滋暗长,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反对享乐主义,重在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贪图安逸、耽于享受,入高档会所、泡歌厅舞厅,甚至寻求感官刺激,斗酒赌博,包养情人……近些年来,少数党员干部表现出的享乐主义倾向,令人骇然。他们在精神风貌上是“懒怠型”,萎靡恍惚,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价值取向上是“利己型”,拈轻怕重,怕苦怕累,事情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便满腹牢骚;在生活方式上是“玩乐型”,情趣低俗,玩风盛行,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群众质问:“这还是党的干部吗?”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与人民同甘共苦”为要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准则,以“两个务必”为告诫,建树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这些宝贵的精
神财富写在铿锵的入党誓词里,蕴含在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中,体现在薪火相传的精神承续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群众的力量之源、长期执政的道义基础。但为何总有人抵制不住侵袭和诱惑,染上享乐主义的风气。党内有一些这样的人,或在革命年代吃过苦,或在建设岁月受过累,或在改革时期立过功,然而一旦“时位”变化,以功臣自居的情绪便潜生暗长。无论是当年刘青山所说“老子革命那么多年,该享受一下了”,还是今天一些落马者所言“干出过不小成绩,吃点喝点享受点算什么”,抑或是一些人的开脱言辞“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莫不体现内心深处的居功自傲思想。这些人把过分的享乐当成是“功劳红利”,把不当的福利看作是“辛苦溢价”,国家实力的日益雄厚更让他们觉得,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自己这一辈子艰苦奋斗几十年,可以享点福,让他人后任干去。这种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一下的想法,一旦与手中的权力合流,滥用特权便具备了从思想到行动的主观条件。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告诫,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作祟下,利用职务便利,尽行享乐之事。拥有资金,就变相发放各种超额福利;握有土地,就超规格修建楼堂馆所;有审批权,就享受于各种“跑部钱进”的拉拉扯扯。至于那些违规占有多套住房的,超标配备豪华公车的,肆意侵占群众利益的,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俱是一些“特权通吃者”留下的劣迹。早在全国解放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深有预见地指出,要警惕那些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要警惕那些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思想。今天的环境,远比当年更为复杂,各种诱惑也比过去更多更大,全党
同志务必警醒起来,奋斗起来,决不能让无数先贤为之前赴后继的民族复兴夙愿在我们手里停滞,决不能让一代代人为之流血牺牲的使命在我们这一代耽搁。中央政治局 会议提出,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警卫、福利、休假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这些从我做起、率先垂范的举动,为全党反对享乐主义、勤政敬业、廉洁奉公树立了榜样。
既是“当官”,就别想“发财”,更别想贪图享乐、借机牟利。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唯有锤炼坚定的信仰,锻造纯粹的党性,摈弃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赢得民众信任和信赖,才能把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
反对奢靡之风,重在清廉。纵览历史,秦朝二世 的教训,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等,治乱交替、盛衰无常,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俭则成、奢则败,历史教训发人深省。时至今日,走过
创业岁月,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不用再过
红米饭南瓜汤的穷日子,适当追求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但是在一些干部中,奢靡之风潜滋暗长,在一些地方甚至渐成时尚,不以铺张浪费为耻,反以挥霍无度为荣。细看那些奢靡表现:有的贫困县把政府办公楼修得豪华气派,占地百亩、一掷千金;有的热衷造节办节,泛滥成灾、劳民伤财;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有的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群众无不愤慨,“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奢靡之风的盛行,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
了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在一些地方,要求杜绝公款吃喝,他把鲍鱼海参转入地下;要求禁止迎来送往,他用矿泉水瓶装茅台、拿红塔山盒藏熊猫;要求防止超规格接待,他把高档酒店落户在机关食堂。奢靡之风,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在一些地方为何总能暗度陈仓、依然故我?诚如所言,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既有思想根源,也有制度缺陷。一些党员干部,淡忘了忧患意识,觉得宴席不够高档,是“不给面子”;场面不够壮观,是“不够规格”;酒店不住五星,是“没有重视”;开道没有警车,是“不够隆重”。从制度上说,规则不细、管理不严、惩戒不重,让一些党员干部有条件沉迷于要待遇、比规格、讲排场、图享受。当“浪费即消费”的错误思想大行其道,当“多吃多用、啥也没错”的制度疏漏时常可寻,奢靡之风自然难以根绝。“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没有什么比奢靡之风更能把党与群众隔离开来。如果成天忙于应酬、耽于享乐,穿梭于高档会所,沉迷于推杯换盏,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哪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把有限的社会资源用于满足奢华的口腹之欲,又如何不让群众追问:权力究竟是在谋一己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任由奢靡之风蔓延,我们党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崇尚节约,艰苦朴素,是为政清廉的题中应有之义。唯其清廉,可抵挡物欲横流,可练就百毒不侵,可树立端方形象,可吸引万众归心。邓小平曾感慨:“为什么过去很困
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狠刹奢靡之风,全心全意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我们才能从亿万群众中凝聚起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
(六)违反“八项规定”等方面的纪律问题。十八大召开至今17个月内,中央至少出台17项廉政新规,共6万字。
自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中央纪委、财政部等多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发出廉政新规,涵盖的内容大至干部选拔任用、公务接待、机关会议费,小至公共场所禁烟、寄送贺年卡、购买赠送烟花爆竹。据统计,截至2014年1 月31日,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7322件,处理党员干部34284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绩处分8685人。被处理党员干部中,地厅级以上干部131人,县处级干部1770人,乡科级干部32383人。违反“八项规定”等纪律问题,主观上与“四风”问题密切相关,只是程度深浅不同,发展下去,甚至走向犯罪。我们要从分类曝光中引以警醒。
强化纪律的规范约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准则和言论行动规范,就是党的“规矩”。它体现了党的政治意志和阶级属性,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各级组织执行力的有力保障,是确保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有力武器。党的纪律就是党内的法规,是一种硬约束力量,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无条件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党的纪律内容十分
丰富,包括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外事纪律等。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财经纪律是当前严明党纪的重点。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解决的是政治定力问题。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根据党的政治纪律的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决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决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党的组织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党员 维护党在组织上团结统一的行为准则,是处理党组织之间和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关系的纪律。组织纪律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包括“四个服从”、请示报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基本制度和要求。根据组织纪律的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重大问题必须请示报告,决不允许搞“先斩后奏”“斩而不奏”;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搞个人专断;任何党员都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遵守党的财经纪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具有特殊重要性。党的财经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财政和经济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方面。遵守党的财经纪
律,就是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法律法规使用党费和财政经费,遵守财务制度;严禁党员领导干部非法接受任何名义的酬金或馈赠,不得以工作之便勒索或收取现金和实物等;严禁利用公款宴请、旅游和违反规定为领导人个人修建住宅;严禁干部经商办企业,严格限制领导干部子女、配偶经商。当前加强财经纪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勤俭办一切事业。
健全作风建设做到制度常态化。作风建设的形式,无非是两种:一是防风。早发现、早预防,消除在萌芽状态。事前偷一分懒,事后要多花十分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事前预防比事后处臵更重要。所以,中央反复强调,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对作风上的不良苗头,不能视而不见、“温水煮青蛙”,应当抓小抓早,一露头就提醒,在思想上设臵警戒线、高压线,在措施上筑起防火墙、防波堤。这样,不仅有利于事业,也是对党员干部负责。二是整风。风来之前要防,风来了就要堵,如果不良之风形成气候还要整风。所谓整风,就是要集中一段时间集中地解决突出问题。歪风不整,正气难树。我们党的历史上几次大的整风活动,既是必要的,效果也是好的。正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一次集中整风活动。防风也好,整风也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连续性,具有普遍、长期的约束力,因而是改进作风常态化的重要保证。有了好的制度机制,发挥制度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往往
能让好的作风得到更好的弘扬、让不良作风得到更有效的遏制。要边实践、边总结,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对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对作风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决,拿出操作性强的规定和办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防止不正之风。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是全党的任务,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严重脱离群众,也源于一些领导干部不联系群众。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决定》指出:“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年,根据中央要求,各地在建立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建立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定点帮扶,带头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中了解基层情况、感受群众疾苦、增进群众感情。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制度化。调查研究,既是科学决策之道,也是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中央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八项规定”又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完善调查研究制度,使调查研究成为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和自觉行动,成为谋事之基、成功之道。
第二,健全改进文风会风制度。文风会风不正,既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形式主义、40 官僚主义。中央反复强调要改进文风会风,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文山会海屡禁不绝,十分顽固。《决定》指出:“改革会议公文制度,从中央做起带头减少会议、文件,着力改进文风会风。”可谓顺应民意、切中要害。改革会议公文制度,首先要切实减少各种会议,能不开的坚决不开,能合并的坚决合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会议形式,能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就不要请下级相关领导到主会场;能够“一竿子插到底”的会议,通过视频技术尽可能让需要参加的人参加,避免层层开会传达;中央和地方领导不参加部门会议;严格控制各类会议规模,减少参加人员。要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严格控制会议经费。同时,减少各类文件简报,提高文件简报质量。文件和领导讲话、文章,要面对问题、直奔主题,提倡短、新、实,反对假、大、空,反对东扯西拉、穿靴戴帽,反对绕弯子、讲一些没有用处的“正确话”。这方面,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已经作出明确规定,要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
第三,完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制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抵御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起,并且用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决定》指出:“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这是制止领导机关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重要举措。中央已经就控制“三公”经费支出、5年内停建楼堂馆所等作出部署,要严格执行。关键是健全制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的源头。领导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到发展经济和
解决民生上。
第四,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建设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队伍,需要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作保证。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将修订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供基本制度和基本遵循。从作风建设的角度看,端正选人用人风气既是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克服其他不良风气的重要保证。《决定》指出:“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选一个干部就是树一面旗臶。“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进。”跑官要官等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突出表现,不仅妨碍选人用人的公正性,也损害各级党委的公信力,必须坚决防止和纠正。要按照《决定》要求,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惩治跑官要官等现象。同时,对制止跑官要官等不力的行为要坚决追究责任,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要把作风好坏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让作风好的干部受到重视、得到重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第五,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政绩考核是一个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和政绩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行为。现在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政绩观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不注意发展质量,不注重改善民生,违背科学发展要求;有的从一己私利出发,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追究虚假“政绩”;有的则不讲政绩,当太平官,不作为;有的则把领导岗位当作谋私的平台,乱作为,等等。《决定》指出:“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
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改革政绩考核机制,首先要科学确定政绩标准。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其次要严格考核政绩。纠正考核走过场现象,采取各种方式把政绩考准、考实,为正确评价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提供科学依据。最后要用好政绩考核结果。对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要表扬、重用,对政绩观不正确、存在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严肃批评,后果严重的要进行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第六,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为保证领导干部有效履行职责,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对此,中央有一系列规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突破了中央的相关规定,超标准提供工作生活保障。为纠正这类现象,中央和中央纪委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若干个“不准”,但违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比如,有的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或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交流或提拔任职后,原有住房和办公用房不退或不及时退还;有的违反职级规定配备秘书;有的违规配备公车,公车私用;有的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等。《决定》指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探索实行官邸制。”上述规定大多属于重申,其中实行
官邸制是这次全会作出的新规定。这里所说的官邸制,是指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成员,在职期间的生活用房属于临时性的,离开现在的领导岗位后必须退出,由组织另行安排相应住房。
第七,健全反对特权相关制度。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不能有党的规定和国家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不能以私利损害公共利益。这方面,中央也有明确规定。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不严格执行中央相关规定,为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等打招呼或暗示提供方便;有的将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当“裸官”;有的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等等。这些问题,说到底是一种公私利益冲突行为或存在公私利益冲突的危险,也属于一种特权现象,必须坚决反对。《决定》指出:“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要按照《决定》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防止利益冲突、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
(七)不愿作为、不敢作为、被动作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出台各项规定、禁令,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让一些领导干部感到“不适应”,有的甚至认为既然要求这么多、紧箍咒这么紧,那还不如干脆不干活、做“太平官”以明哲保身。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固然要遵规守矩、依法行政,但面对当前繁重而艰巨的改革
发展任务,需要有履职尽责、为民解忧的担当精神。在涉及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上,要迎难而上;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抓敢管。如果一味怕担责而不思进取,只会贻误发展时机、耽搁改革大业。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要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领导干部 需要有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面对大量棘手的问题,领导干部当“甩手掌柜”、无所作为,显然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只会堆积风险,酿成更大的危机。
敢于担当是 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敢于担当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三座大山压迫的旧中国,内乱外患使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理想、坚守民族大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终于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把党和国
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巩固和发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先后经历了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经历了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面对这些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成功克难事、办大事,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旗臶、继往开来,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以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承担起 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担当。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不同岗位上展现了敢于担当的宝贵品格。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共产党员心怀崇高革命理想,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共产党员同样表现出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像李大钊、方志敏、瞿秋白、刘胡兰、董存瑞,像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像孔繁森、牛玉儒、杨善洲、沈浩等,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
杰出楷模。他们的名字已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这些杰出的共产党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品格,那就是敢于担当。
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领导岗位不是一般的工作岗位,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做领导干部理所当然意味着责任和付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没有担当,何谈领导,何以率下?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对领导干部来说,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党把我们放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就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遇到事情就要担责、负责,出了问题还要追责、问责。对职责范围的工作不认真负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就没有资格做领导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干部就应当先之劳之、以身作则,就应当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强化担当精神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紧迫课题。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总的是好的,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做到日常工作敢负责、关键时刻敢担当。同时也要看到,有不少干部存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问题。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有的怕得罪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
子。最近一些地方还反映,有的干部借口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严了、紧箍咒紧了,为自己不担当、不作为找理由,该抓的事不抓,该管的事不管。如何强化担当精神,已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现在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这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未来、艰辛与辉煌的新的历史进军;我们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新环境,国际格局深刻变动、国内社会深刻变革、社会思想深刻变化,这种变动、变革、变化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们肩负着新的更为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不熟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难以预见的风险考验很多,许多问题的挑战性世所罕见。特别要看到,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伟大事业,必然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有敢于担当的精神。
敢于担当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内涵和要求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正如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是对担当精神的科学阐释,指明了在什么情况下要敢于担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认真领会、自觉践行。要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党员领导干部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必须讲党性,有正确的是非观,48 在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臶鲜明。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担当精神,很重要的是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没有正确立场和鲜明态度,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守,看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是否坚定。在社会思想多样、多元、多变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是经常的、现实的,制度模式、发展方向等重大原则问题的考验也是经常的、现实的。面对否定共产党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领导干部应当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表明自己的态度,并给予有理有据的正面回应,绝不能沉默失语,也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如果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无动于衷、避退三舍,那不配做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到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矛盾问题面前,最能考验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敢于担当,就是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问题不回避,而是敢于直面矛盾,跳进矛盾漩涡中去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我们党的事业就是在攻坚克难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我们许多优秀领导干部也是在解决复杂矛盾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需要啃的硬骨头很多。面对改革中的深层次难题,就要知难而进,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决不能被困难所吓倒。面对工作中的具体矛盾,就要勇于担责负责,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的具体办法,决不能在挑战面前缴械。要敢于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怨气多的地方去化解矛盾,到工作推不开、情况很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做到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不仅要体现在平时工作中,更要体现在紧急关头上。这些年经历了不少大的急事难事,许多领导干部
挺身而出,展示出敢于担当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格。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大事难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关键时刻一定能够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遇到紧急情况,要有胆有识、果断决策,决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遇到大灾大难,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临危不惧、靠前指挥,决不能玩忽职守、躲闪回避、贻误时机;遇到突发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深入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抓紧研究解决办法,决不能见事迟、行动慢,敷衍塞责、激化矛盾。应当充分相信,不论遇到什么危急情况,只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我们的党旗就能在那里高高飘扬,就能够安定民心、凝聚力量。要做到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干部工作中出现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思其过、改其行”,不敢正视错误、承担责任。知过能改需要勇气,面对失误敢负责也是担当。作为领导干部,揽功诿过是一大忌,决不能有了成绩都归自己、出了问题就推给他人。现在,每个领导干部肩上都有千斤重担,人人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工作中的失误,积极主动地去改正错误,把改正错误、总结教训的过程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一个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应当是一个敢于对失误负责的干部,是一个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提升能力和修养的干部。古人说,“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做到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面对各种歪风邪气,是做挡风驱邪的泰山石,还是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对每个领导干部都是现实的考验。对庸懒散奢现象,对工作不思进取、推诿扯皮,要敢抓善管、严厉整治;对纪律观念淡薄、作风
第二篇:弘扬“本色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
弘扬“本色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 ——专题学习研讨会会发言材料
(2015年7月10日)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焦裕禄身上体现的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为民情怀、“严”与“实”的修身做事要求,与建国前老党员集体体现的那种“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清心律己” 的本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按照工委安排,我就如何弘扬本色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对“本色精神”的理解
建国前老党员大多在战争年代就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几十年坚守信念,默默无闻,力所能及地为党的事业奉献,始终保持着宁静朴实的生活。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精神特质。
一是心系群众、牢记宗旨的亲民爱民精神。老党员们大多出身基层,他们年轻时不怕辛苦,不怕牺牲,为革命的胜利付出汗血,如今他们年老,仍然不忘自己是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不忘组织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直接与群众交流、沟通、提供服务,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
二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老党员们面对土地贫瘠、灾害不断、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家乡,找准防止灾害、发展生产的突破口,带领家乡人民战天斗地、不畏艰险、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而他自己穿的、戴的都是补了又补的旧衣帽,坐的、用的都是老旧不堪的座椅和工具,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做出了生动诠释。
三是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的迎难而上精神。老党员们面对艰苦的条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建设当中。他们凭着一双脚走遍家乡,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治理灾害、改善环境、发展生产的规律和途径,他们用一双手,战天斗地、披荆斩棘,践行了他们的入党誓词。
四是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老党员们慎独慎微,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儿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而他们对群众、对工作,却是不怕苦、不怕死。他们拖着病体深入田间地头,冒着大雨查看洪水流势,顶着烈日奋斗在建设工地,这一巨大反差展现了老党员们的高尚情操,在群众心中树起了高大形象。
二、新时期党员干部怎样弘扬“本色精神”
一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贵政治品格,更是县委书记站稳政治立场的决定性因素。当年,广大苏区军 民秉持优良品格,对党忠诚、坚定信念,才有效开辟了苏区、扩大了苏区、保卫了苏区。中共兴国县委第一任书记胡灿,带领游击队在山区坚持斗争。敌人恼羞成 怒,一面悬赏捉拿他,一面纵火烧掉了他的房子。胡灿得知后说:“房子烧了不要紧,只求人在值千金;共产主义要实现,阶级仇恨永记心。”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 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就没有这份从容与大气。作为革命老区的县委书记,要向胡灿 1 同志学习,严以修身,锤炼党性,传承“红色基因”,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永 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 础。”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革命老区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难免会遇到诸多挑战,作为县委书记更要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坚持谋事要 实、创业要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为人先,破除唯条件论,把矛盾很大的事协调好,把困难很大的事解决好,把风 险很大的事完成好。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视人民利益重如山、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要扑下身子、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要尽心付出,把工作当事业、把事 业当追求,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工作中来,在拼搏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带领群众一起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真 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是心系百姓、勤政为民。践行“三严三实”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当年,苏区干部始终把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放在心上,赢得了广大苏区群众的爱戴,与群众结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创造了全苏区的“第一等”工作。当 前,作为县一级的“最高指挥官”,更应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摆正与群众的关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打牢执政为民的思想 基础。就是要践行群众路线,以“三送”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巩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 实维护群众利益,凝聚党心民心。就是要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兴国中学、红军子弟学校、公办幼儿园、人民医院、民政项目园、体育公园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四是干净做事、廉洁从政。“打铁还需自身硬”。苏区时期,凡是要求群众必须做到的,党员和干部要首先带头做到,凡是要求群众 不能做的,党员干部自己带头不做。“也是居”胡灿、“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等先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模范带头的内涵。新时期,作为老区县的领头人,更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 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就是要从严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带领全县党员干部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带头守纪 律、讲规矩,牢记党纪国法,加强自我约束,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一身“正气”,以良好的形象,凝聚人心、汇聚发展正能量。
第三篇: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大塘联校邱爱国
上次在桥头河中心学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回家后又再一次观看了这部影片。心中感慨万千,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一直矗立在我的脑海。
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朴情怀;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真理的求实作风;焦裕禄同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焦裕禄同志把严与实当成了最为深厚庄重的人生底色,他所铸就的精神,核心是为民,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既与“三严三实”的要求高度统一,也与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高度契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把“三严”作为内在要求,把“三实”当成行为取向,不断锤炼我们教师的信念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要继续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
第二,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
第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
第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
第五,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
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努力做一名如焦裕禄般的好党员,努力做一名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
2014-5-15
第四篇:践行三严三实,弘扬焦裕禄精神
学习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2014年6月27日)
刘百洋
以前,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小学看电影时的片段里,仅仅知道他在兰考县工作的大概情况,认识上比较模糊。工作后,通过读书看报、翻阅资料,了解了他的个人成长、坎坷经历、革命道路和在兰考的模范事迹等,脑海中这位山东老乡的形象也随之立体生动起来。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查摆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问题,我也清楚了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措施在哪里”。
第一、亲民爱民、热爱岗位,在情感上自觉看齐 焦裕禄同志的工作动力从哪里来?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是,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岗位的热爱。对于群众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自己的父母都是群众。每次朋友问我父母是干什么的?我都很自豪地说,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他们身上有自私狭隘的一面,也有厚道本分的一面;有愚昧世俗的一面,也有精明睿智的一面。但正是由于这许多面,他们把我从农村带到了县城,保证了我上大学的衣食住行,也教给了我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所以,自己对群众的无奈艰辛、安危冷暖还是很能理解,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尊重。
极正面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向上看不要向下看,向前看不要向后看。平时自己和朋友开玩笑,说是没踏上点,从街道到区上上班了,赶上中央八项规定了,从事业编制转成公务员了,事业编开始先涨工资了。当然这只是开开玩笑,虽然办公室工作任务重,节奏快,压力大,但自己内心深处还是非常珍惜这个平台的,对全区各项工作的掌握接触,对经济发展脉络的研究了解,比起在其他部门还是很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的。在办文办会中学到每个细节的精准处理,在写作过程中锻炼着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值班时能学到领导是如何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这些事情的亲身参与,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都是自己无形的福利和待遇,我相信这一切都会让自己终身受用。
第三、严格要求、务实肯干,在行动上自觉看齐 我理解,焦裕禄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向导,更是一种工作方法,照着这种方法做,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时,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他在兰考的470天里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跋涉5000余里,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调研,找到了“三害”形成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他的行动,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地位不用太高,一个人的贡献可以不大,一个人工作的时间也能够不长,只要有一颗干事创业的心,有一种探究求里、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自己的价值就可以彰显出来。
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引申来讲,
第五篇: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通过观看《焦裕禄》影片,使我重温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真正体现共产党人伟大形象,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尽好党员义务,加强法纪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学习,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一、严于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已
深刻把握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对照焦裕禄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我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一)修身养性不足。虽然入党20年了,严格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检验自身的修养还不够,差距大,为此,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加强党旨意识,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公务人员及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严格以共产党的标准要求自身言行,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榜样,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共产党员、公务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没有完全秉公办事。在工作中有时办了人情事,虽然明确是非,有时放松原则,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检查不严格,没有逗硬,有怕得罪人的思想在作怪。要牢固树立正
确的权力观,牢记权为民所赋,自觉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还必须破除“官本位”意识,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观念,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办事,依法行政,把群众的忧愁、困难当成自己家人的事来办理,时刻心系人民群众,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中,体会到工作服务的乐趣。
(三)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有差距。廉洁自律表率作用不够。虽然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廉政准则》、《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受“四风”的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上放松要求,也有追求物质享受、贪图安逸快乐的想法,忘记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作风,有时在公务接待中没有坚持原则,有使用烟酒的现象,下基层、下企业检查工作或调研时,工作餐有饮酒现象,要求不严格,没有严格执行禁酒令。今后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级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轻车简行,尽量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确实推不掉的工作餐从简,不铺张浪费,节约为原则,吃饱就行,杜绝工作餐中饮酒,争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活跃,社会风气浮躁,媒体常常宣传“淡定”这个口号,真正能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淡定的人少之又少,追求政绩观,不遵守经济规律,搞虚假的政绩,糊弄群众。
(一)没有真正求真务实,完全有糊弄群众的嫌疑。要实实在在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不要做虚假的工作,尊重科学及规律,实实在在做事及做人。
(二)实实在在做好工作,脚踏实地。创业对我们说基本上不存在,实在做工作创业,不在我们局业务范围,家属是可以创业,但不能假公济私,接待不能在家属办的餐饮娱乐场所接待,不能依靠他生存。
(三)堂堂正正做人,不能虚伪。为人真诚,不假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人要以诚相待,实实在在做好工作,对待同志及群众,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要深知人民群众与党是血肉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脱离人民群众,我们的党就有可能亡党亡国教训,前苏联教训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