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林敏:谁来监督沙瑞金中国政治中的一把手监督困局【《人民的名义》中的红与黑(10)】
王林敏:谁来监督沙瑞金——中国政治中的一把手监督困局【《人民的名义》中的红与黑(10)】
《人民的名义》已经接近尾声了,后续剧情基本不会有丝毫悬念。我们就是用脚后跟也能想得到,故事的大结局是个什么样子。因为按照常规思路,这种剧情的发展最终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贪官污吏得到惩处,中国法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会取得一次重大的、阶段性的胜利——就像是抗日神剧中,结果都是日本人在屁滚尿流。曲终人散,大快人心,吃瓜群众也该收拾板凳、准备散场,迎接下一次的全民影视盛宴。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也会随着剧情的结束而戛然而止吗?除了看热闹,发泄一下对贪污腐败现象的不满,这部剧有没有给我们留下值得反复回味、深刻反思的问题?抛开剧中的某些细节性瑕疵,我始终认为这部深刻反思和批判现实的政治剧,围绕着腐败这个话题开放出了很多问题。如何保持政体的纯洁性,是政治哲学的永恒话题,《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大剧,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以及小说)的最大贡献,是在全民面前提出了“一把手监督困局”这个问题。“一把手政治”早就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作者的贡献在于将这个事实问题化、概念化,从而为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做了铺垫。现实中,中国的很多官员面对金钱美色等诱惑,毫不犹豫的扑了上去;腐败就像是春天的韭菜一样,割掉一茬,又一茬,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前腐后继”。因此,腐败话题天然的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腐败产生后怎么治,即反腐败,解决“前腐”问题;二是腐败产生前怎么防,即防腐败,解决“后继”问题。因此,如何预防腐败,自然就在《人民的名义》的逻辑涵摄范围之内。就预防腐败,在临近故事结尾的第46集,编剧(小说作者)通过老实人易学习之口,非常含蓄的提出了“一把手监督困局”问题,即在地方政治框架中,如何制约一把手,有效防止一把手堕落腐化,从而堵住腐败的源头。剧中,以沙瑞金为首的汉东省新领导班子对汉东省过去的官场腐化十分痛心,十二个地市,一半地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出了问题,可谓“塌方式腐败”。原因何在?沙瑞金看到了问题所在,认为是党内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没有跟上去。中国的政治是“一把手政治”,一把手说了算,可以一手遮天。一把手想做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一把手不想做的事情,没有能做的成的。几乎没有人对一把手提出反对意见,即使履行监督职责的纪委、监察和检察院等部门。别说省、地级市市级别的地方政府,就连很多村里,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一把手都可以为所欲为。中国共产党党章所规定的“同级监督”形同虚设,“一把手监督”在地方上陷入困局。面对这个问题,沙瑞金想在汉东省实行“同级监督”试点工作,就以李达康所在的京州市开始。在当下中国,李达康是一类人的符号象征,这类人有能力、有干劲,是干实事的能人;但同时,这类能人在雷厉风行的同时,往往又独断专行,不愿受人掣肘。制约这种能人领导,像易学习这样的刚正不阿的干部是不二人选。在沙瑞金对李达康进行说服工作的同时,纪委书记田国福也在做易学习的工作。易学习表示很为难,而田国福则正义凛然的对易学习进行政治再教育,以严峻的反腐形势呼唤易学习投入预防和反腐败事业。大道理一套接着一套,易学习无言以对,表示不再感到为难,而是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但同时,他向田国福扔了一把撒手锏:“我去监督李达康,谁来监督沙瑞金?”“一把手监督困局”点到了省纪委书记的死穴。面对田国福转达的“谁来监督沙瑞金”问题,沙瑞金真诚的对纪委书记说:“老田啊,你是省纪委书记,我是省委书记,今后咱们这就同级监督了啊!以后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要对我严格要求,如果纵容我,那你最后就是害了我。”老田同志看上去如坐针毡,一脸的不自然,那个“好”字的发音意味深长。沙瑞金继续说:“咱们越是位高权重,越是当一把手,就越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和自己的权力来源,就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得做到一尘不染。”老田同志表示赞同。
这个情节看上去真诚感人,其实也很矫情,有矫揉做作之嫌。沙瑞金在邀请或者要求田国福对其进行监督,而非田国福依据党规主动履行职责。以沙瑞金为代表的一把手们清楚的知道,干部们都在一口锅里吃饭,要实现有效的同级监督,难度很大。在过去,一把手腐败问题,极少有同级纪委主动报告的;纪委干部们的耳朵是有选择性的,一听到有人汇报同级领导的问题时,马上顾左右而言他,主动岔开话题。简直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仿佛纪委不是监督制约领导的,而是为领导遮风挡雨的。因为,在现行体制之下,谁也不愿得罪人,更为关键的是,谁也得罪不起人。
其实,破解“一把手监督困局”,同级监督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体制问题。《人民的名义》比较含蓄的指出了问题所在,为何一把手政治能够导致腐败盛行,即使一把手自己没有堕落,有意无意的也能纵容乃至包庇腐败。当有确凿证据表明丁义珍涉嫌腐败需要抓捕时,省检察长季昌明却坚持向省委、省政法委汇报。原因在于检察长没有权力直接批捕丁义珍。而李达康作为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握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为了京州地方经济大局,主张由省纪委双规丁义珍,认为这样能够掌握主动权。也就是说,他为了维护地方经济和自己的政绩,不惜干预省检察院对国家反贪总局的协助。李达康是市委书记,省委常委,而季昌明虽为省检察长,但不在省委常委之列,政治地位低于李达康。省一级的检察院都无力制约李达康这个省委常委,投鼠忌器,更何况市级纪委监察检察部门。
所以,《人民的名义》中,破解“一把手监督困局”的希望又寄托在易学习、沙瑞金等“清官”身上,这又回到传统政治的老思路。一方面,作为监督者的易学习,只唯实、不唯上,刚正不阿,一心一意只想着为人民服务。易学习愿意为党的廉政建设得罪人,但是,现行制度逆向淘汰,沙瑞金自己也知道,目前这样的干部并不多。作为被监督者的沙瑞金,形象也很饱满,沉稳干练,老谋深算,两袖清风。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省的一把手,自己主动接受同级监督。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一把手的意志是启动同级监督的钥匙。如果一把手的意志是同级监督的点火钥匙,那么,在他愿意接受监督时,他可以启动监督机制;在他想摆脱监督时,他同样可以关闭监督机制。比如,前任省委书记赵立春,谁也没有否认赵立春同志是一员改革闯将,包括老革命陈岩石在内。但是,同级监督对他毫无作用,前任省副检察长陈岩石十几年如一日进行举报监督,都是泥牛入海。所以,解决不了监督者在地方政治生态中的级别、地位问题,同级监督就是一句空话。《人民的名义》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政治哲学著作。所以,其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以供反思,而不是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这一点而言,这部作品已经相当出色了。当《人民的名义》热播的时候,检察系统的反贪职能已经其实剥离,监察委员会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权力结构登上历史舞台,这被视为中国宪政发展的一个顶层设计。这种新的权力结构能否有效发挥监督制约职能,破解中国政治中的一把手监督困局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