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修改.

时间:2019-05-12 01:3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修改.》。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修改.

静待彼岸 , 陌上花开

——东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东南小学,一所地处鄞州投资创业中心,融“书香校园”、“数码校园”、“生 态校园”、“活动乐园” “生活家园”为一体的活力校园。在“让童心飞扬,为生 命奠基” 的办学理念引领下, 学校从生命的原点出发, 根据学生的习性和发展特 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引,关注学生未来,不断探索,不断进取,逐渐成 为本地区办学水平一流的一所学校。

自建校以来, 我校就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的影响,提出了“智育以德育为先,德育以心育为本”的育人思路,并切实加以 实施。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逐步走向科学、规范, 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主导, 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力, 以各种形式 的心理健康活动为载体, 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咨询和矫正为辅的多元立体的心理 健康教育网络。

一、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基础篇(一阵地建设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位于我校综合楼 2楼, 拥有室外心理阅览室、个体 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办公室(兼档案室共 4间,总面积 100余平方米。按标 准的心理咨询室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 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为家长提供心理咨 询服务。有需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谈心、聊天、留言、电话等方式与辅导老师联系。凡是接受辅导的学生都做了记录, 并且对他们的档案做到绝对的保密, 对个别疑 难的案例都进行“会诊” ,如果辅导站无法处理的则及时予以转介。

(二机构建设

为了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 学、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以心理健康辅导室为核 心,各年级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组成的“执行机构”。

“领导机构” 统筹安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 计划、目标、规章制度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专项经费的保证等。定 期召开专项工作会议, 对相关计划进行评估, 根据每一阶段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

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切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执行机构” 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心理健康辅导室负责 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安排, 年级组长根据年级特点负责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的具体开展,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是活动的主要执教者。

(三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副校长柴韵敏主管, 并配备 了 1名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任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2名国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老 师任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由这三位老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日常 事务。同时聘请全体班主任共计 30人担任兼职心理教师,在服务中心的指导下 具体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我校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证书的老师 3人(两人二级在考、省心 理健康 C 证 13人。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老师参加 C 级证书培训,并且有 计划地对班主任、副班主任老师、心理委员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多渠道 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我校还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游戏辅导、心 理知识讲座等, 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经费保证

一直以来, 我校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专项教育, 主要用于以下几个 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二是订阅、购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声像资料和电子文件;三是活动的开展(包括专 家讲座、活动节等;四是教师的专业培训、外出学习等。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 需要现状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专项基金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长篇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于 2008年。虽然只有 6年的探索和实践,但自 成立以来,就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地尝试改进中发展。

2008年 9月,在班主任工作确定之初,校德育处就结合班主任工作性质, 提出了“德育 +心育”育人机制,要求班主任尊重童心发展,在日常行为规范、习惯形成等方面教导活动的开展上,注重学生的心理。为使班主任更好地实践, 学校为班主任们采购书籍,订阅杂志,开展青年教师师德、心育读书交流会,并 要求班主任们每月撰写班级德育小故事。这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 的成长氛围。

2009年 8月,学校新分配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心理系的教师缪洁,在 担任班主任、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 开始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 传活动,并开设“彩虹姐姐心理信箱” ,通过信件处理为学生解决困难。

2010年 8月,学校决定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小组,并且在校报《童乐城》 中开设第四版为心理专题板块。除了通过信箱帮助学生之外, 还通过班主任介绍 的形式,为部分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2011年 9月,学校引进 2名三级心理咨询师持证教师,同时心理健康教育 专兼职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氛围, 我校陆续选送 优秀心理案例、论文参加市区级论文评比, 成绩斐然。同时尝试开设心理辅导活 动课, 根据年级段特点, 实现低年级每月一次, 中高段每两周一次的活动课安排。2012年 9月,学校第一次把心理辅导活动课排入课程表,心理辅导教师的 心理辅导活动课统一计入学校的课时。

2013年 9月,学校开辟出场地,用于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建设,并明确了心 理专兼职教师的待遇。随着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扩大, 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储备, 根 据我校实际,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也逐步的编写创建之中。

三、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特色篇(一心理辅导,扎实推进

1.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入课表”。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由教导处统一安排,一、二年级每两月一节心理课, 由兼职心理老师张凤飞和朱丹维担任教学工作,三至六年级每两周一节心理课, 由专职心理教师缪洁担任教学工作。政教处负责管理、检查、落实。学校成立了 心理健康教育课备课小组, 并制定计划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共同探索出我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序:(1 提出问题。通过调查, 将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为活动课主题。(2解决问题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形成能力。学生不仅仅是这堂课解决了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 能处理。

(4拓展延伸。遇到其他问题时,考虑运用此方法能否加以解决。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践性、操作性、真实性, 我校还成立了以专兼 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导, 持证教师为辅助, 年级段班主任共同参与的校心理健康 教育备课小组。成功地制作诸如 《管理注意力》、《 倾听是一种习惯》、《 帮?不帮?》 等优秀心理教学设计,参评区级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活动。

2.心理辅导“善倾听,重自助”

我们本着“尊重、信任、沟通、理解”的服务宗旨,坚持“倾听、保密、关 注”的原则,真诚与学生交流,帮学生解开心灵困惑,专兼职心理教师间定期召 开典型个案研讨会, 一起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目前我们个体咨询的形式 主要是面询与信件咨询, 今后会逐步开展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个体咨询室坚 持值班制度, 工作坚持常规化, 让学生摒弃了陈腐的 “去咨询的都是心理有问题 的” 观念, 走进咨询室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有部分学生选择把心中的所思所 想以写信的方式和心理老师倾诉,我们则做到有信必回。

我校重点引导学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乐观自信、自省自助、负责守信、自强进取的独立人格, 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

(二心理宣传,助推发展 1.心理健康节——多元网罗

每年的 4月为我校的健康月, 除了普及卫生和保健知识, 必不可少的就是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期间, 师生们可以通过宣传画板了解心理知识, 探知 心理奥秘;可以通过心理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信任的温暖、记忆力的挑战、反应力的考验;可以通过心理电影体会勇敢、友谊、坚强、关爱;可以通过手抄 报、个性化板报评比展示自我的心理认知, 可以通过小团体辅导, 实现心灵相通, 达到放松„„

2.宣传阵地——包罗万象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网络、宣传栏、校刊校报等阵地, 多渠道向师生宣传, 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广播站开设“心灵驿站”专题,每月一次定期向学生播放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橱窗、黑板报等等贴切地从心理学角度创新德育教育。我校校报《童乐城》第四版是心理专刊,主要设有“家长直通车” , “彩虹信 箱”、“心灵港湾”等栏目。

(三童乐超市,引领活动

我校以 “多元智能” 理论为指引, 构建了内容丰富、体例完整的 “童乐超市” 活力教育课程体系。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学生阶段, 这两者智力的高 低决定了社会判断此人的依据,为此衍生出许多问题,因为学习能力低自卑的, 学习成绩差厌学、逃学的,与人交流不利的,自暴自弃的,尤其是小学阶段,多 数的心理问题寻求解决都受到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而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人都拥有八种不同的智能, 每个人各有所长, 可以利用 多元智能理论来发掘资优学生, 并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 使他们茁壮 成长;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扶助有问题的学生, 并采取对他们更合适的方法 去学习。

“童乐超市” 应运而生, 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创新点, 主要围绕 “童乐超市” 的环境布置、制度确定、项目申报、活动实施、评价机制等主题文化,为少年儿 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在还学生一 个丰富多彩的童年的同时,同时希望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童乐超市”的开展 , 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1.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发展心理研究表明, 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 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 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童乐超 市”所带来的积极心理体验能够引导孩子获得自信,增强兴趣,走出厌学。一个 有特长、有兴趣的孩子, 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 从而增加他 们的成功体验, 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 增强学习的信 心,逐渐承担其学习任务。

2.队员自主能力显著提升 在类目繁多的“童乐超市”项目中选择自己心仪的、适合自己的项目,对队 员们来说同样是一种成长体验。从一二年级的懵懵懂懂、老师、家长指导为主,到三四年级的自主选择、我选我所爱,再到五六年级的成长规划、我爱我所选,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复苏,自主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人生规划能力获得提升。

(四)关注教师,幸福当先 要让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带给孩

子光明,首先就要实现教师的幸福。1.相约周三不烦恼 相约周三是我校校本教研固定活动,为了使疲劳了一天的老师们放松心情,我校教导处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行动,摒弃以往的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学讲 座,邀请专家进行轻松自在的教师礼仪讲座,教女教师系丝巾、服饰搭配,教男 教师打领带穿正装。2.例会不走寻常路 班主任同盟会,以茶话会的形式反映校园常规问题,解决班主任工作疑惑; 青年发展沙龙,以自由轻松的心态畅谈青春理想,规划抱负,开设专题沙龙,倾 诉研讨新教师发展困惑。东南正能量,以普通教师的视角,观察校园两周生活,挖掘点滴,用动人的文字、温馨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叙说东南故事,展示属于东 南人的正能量。3.教工活动乐趣多 为让我校教职工展现不同魅力,发挥各自所长。我校的教工活动也丰富多彩。有展现厨艺的烹饪赛、体现口才的演讲赛,还有每年并开设的两大活动:教师元 旦汇演、教工趣味运动会。无论是歌唱舞蹈、还是小品相声、还是戏曲游戏;无 论是拔河跳绳,还是同舟共济,教师们在笑声中体会到幸福。4.社团娱乐生活 我校自 2011 年以来,根据教师兴趣爱好,陆续开设教师社团,到如今共开 设 8 个涵盖不同领域的社团,陶冶情操的书法社团修身养性;活力四射的羽毛球 社团挥洒汗水;精心宁神的瑜伽社团平静心灵;高端大气的韩语社团妙趣横生; 开拓脑力的桌游社团年轻活力„„不同的社团带给教师们不同的生活享受。

(五)家校合力,协作进步

除学校教育之外我校还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纠正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三维立体成长环境中得以良好形成。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定期对家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 座,本学期我校开拓创新,又开展了“家长大讲堂活动”和“家长论坛活动”,前者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向学生教学课外内容和能力,比如《日本文化新观》、《和垃圾食品说不》、《我是健康小卫士》等等,后者则注重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 的点滴幸福和成长体验,通过家长间的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提高,学会如何 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更好地帮助其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份美好的事业,她直达心灵,她感悟成长,她体验幸福。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加强体验、寻求感 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留给我们无尽的求索和发

展空间!我们所做 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为此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让我们且行且思 考,且行且珍惜。静待彼岸,陌上花开!

第二篇:最新修改正心理健康教育汇总

玉林师范学院2012年心理健康教育

宣传活动月方案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2年广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通知》(桂党高工宣〔2012〕17号)的文件精神,为了加强我院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关爱心理健康的氛围,促进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经研究决定举办2012年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感恩、自律、成长

二、活动时间

2012年5月15日—6月15日。

三、活动组织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相关工作由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统筹安排,各二级学院及相关部门按方案要求具体承办。

四、系列工作安排

系列一:感恩教育篇

一、活动主题

心怀感恩,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结和感恩意识,引导广大学生把感恩之心转化为报国之志、感恩之举,使感恩成为一种心态、一种习惯、一种行为。

三、活动时间 2012年5月。

四、活动对象 全院在校本专科学生。

五、活动内容

围绕“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党、感恩父母、感恩故乡、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工作、感恩自然、感恩生命”十个主题开展“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六、活动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认真组织开展本二级学院 “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二)各二级学院要将“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与大力弘扬“广西精神”活动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推动学雷锋活动具体行动中,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三)各二级学院开展的“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咨询的作用,结合学校特色、地域特征、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创新,争取创造好经验、好办法。

(四)各二级学院要以开展“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本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五)各二级学院要根据本学院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实施方案,落实专项经费和专门人员,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确保活动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七、其他事项

(一)本次活动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将组织专家对“广西高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优秀案例进行评选,评选优秀案例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设组织奖,对活动成效较好的二级学院给予表彰。

(二)各二级学院要在本二级学院内评选出优秀“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择优报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每二级学院选送1个案例)。申报材料包括案例文稿和视频。案例文稿格式详见附件,视频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内容要真实体现活动开展过程和成效。

(三)请各二级学院于2012年6月5日前将“广西高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优秀案例申报材料报送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联系人:朱茂玲,电子文档发至psyzml@163.com。“广西高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优秀案例申报材料申报格式见附件。

系列二:活动篇

一、开幕式 时间:5月25日上午9:30 地点:东区学术报告厅

参加人员:学校领导、学工部(处)、团委、二级学院学工人员、学生代表

内容:

(一)学校领导宣布2012年玉林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开幕;

(二)领导致辞;

(三)心理健康教师代表致辞;

(四)学生代表发言

二、现场心理咨询 时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咨询专家:梁伟江、苏英姿、梁钊华、马勇琼、朱茂玲、罗锂、郭纪昌、严静、潘春妮、范慧玲

内容:专家组成员与大学生面对面进行咨询,现场解答有关大学生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人际、自我意识等问题,体验心理咨询的神秘魅力。

负责人:朱茂玲 承办单位:学工部

三、趣味心理游戏 时间:5.25上午10点 地点:室内体育馆

主要内容:雷池取水、、呼啦圈游戏、橡皮筋传递、情有千千结、三人鼎立、传球夺秒、戴高帽、信任后仰等

负责人:谢晓明(教科院10应用心理学班学生)承办单位:体育学院

四、心理测量 时间:5.25上午10点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主要内容:使用人际关系、爱情、压力、气质等四方面的心理测量量表为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解答。

负责人:罗政伟(教科院09应用心理学班学生)承办单位:法商学院

五、宣泄墙--涂鸦日记与你的心灵直接对话 时间:5.25上午10点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负责人:梁岸(教科院09应用心理学班学生)承办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主要内容:用各种颜色的彩笔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无意识层面的对话让我们与自己的心灵更接近,有助于解决内心创伤与情绪问题。

系列三: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名家讲座 主题一:恋爱与亲密关系

主讲人:许浚老师(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

参加人员:教育科学学院全体师生、其他二级学院师生 活动时间:2012年6月

活动地点:东区学术报告厅 主题二:积极心理学理念

主讲人:余欣欣老师(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参加人员:全体学工人员、各二级学院院级、班级负责心理工作的学生干部

活动时间:2012年5月 活动地点:东区学术报告厅

主题三: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两性成长的困惑

主讲人:梁伟江老师(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参加人员:全院师生 活动时间:2012年6月初 活动地点:博士论坛

预期效果:通过本系列讲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走出心灵误区。

系列四:宣传与展览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5月25日 地点:东区学生宿舍区前

二、活动内容

宣传与展览: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板报及心理海报设计大赛作品展 主题:心心相印、和谐成长

展出各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及心理海报,宣传心理学知识、增进对心理学的进一步了解,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打下基础,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

1、宣传板报评分标准:(1)内容:(40分)

要求:主题明确,整个版面不能少于四篇文章,以一片文章为主,其他为辅。

(2)版面布局:(20分)

要求:长短文章有穿插变化,生动活泼,版面合理。(3)文字抄写:(20分)

要求:文字工整清晰,字距、行距适当,篇与篇之间及黑板报四周要有空隙。

(4)刊头:(10分)

要求:以本次活动主题为方向自定标题,须装饰图案,刊头占版面位置不能超过版面的五分之一。

(5)题花、尾花、花边、标题(10分)

要求:题花、尾花、花边须装饰性图案,应比刊头图案更简炼,色彩丰富,与文章应有空隙。标题应醒目,色彩与文章色彩有区别。题花尾花不能过于繁杂,喧宾夺主,不能过于潦草、简单。

奖项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2、心理海报设计大赛 要求:

(1)参赛作品须为原创作品,主题鲜明,每系(院)限5幅作品;(2)电脑制作作品尺寸统一A4纸规格,手绘作品尺寸统一4开纸规格,保证画面清晰;

(3)须另附注详细的文字说明;

(4)创作者的姓名、系别、班别、联系电话等信息须注于文字说明的右下方。

心理海报评分标准:

作品有思想性,富有创意3分,有艺术性,形式感强,构成要素(文字、图形、色彩)明确3分,充分体现设计主题,突出大学生校园文化特色3分,附带设计说明1分。

奖项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3、畅游经典之海——心理学经典电影、书籍展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各种心理学经典的书籍或电影,这些经典之作主要由教科院心理专业的老师来推荐。

4、笑点一箩筐——DIY手绘四格:将生活拼成欢乐四格,起承转接之间嬉笑怒骂,1-2-3-4齐来画,笑点萌点满天下!现场将提供四格漫画 的精美模板,让大家根据对心理学的看法或生活中的快乐点滴,填写漫画中的对白,优秀作者将获得免费团体辅导的体验机会!

系列五:美丽人生 从心开始---心理电影工作坊

一、活动介绍:在本次心理健康活动宣传周中播放的心理影片中,参与者任意挑选其中一部来进行写出观后感。每个二级学院选出5篇优秀作品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专家评选,入选作品编辑成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主题一:走近心理学大师

电影《危险方法》由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了弗洛伊德、荣格和他们共同的女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之间的故事。作为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美艳无比,给了荣格和佛洛依德极大的启发;作为爱情的表征,萨宾娜·斯皮勒林从灵魂深处启发了这两个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巨擘。但是这三个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让荣格最终在精神和学术上和自己的老师分道扬镳。不过,他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却永远地改变了人类思想史的面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总让我们望而生畏,或许通过专业心理教师对影片的解读,能给我们开启一扇启迪之门。

参与对象:教科院的学生。

主题二:当幸福来敲门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就如你问什么是宇宙一样。每个人在心中都有自己的幸福标准,只要达到了这个标准,你就是幸福的。别人的幸福不一定是你所想要的,而你自己的幸福未必对别人有用。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心理专家将与你一起探讨幸福,感受幸福。

参与对象:非教科院的学生。

二、举行时间:2012年5月-6月

三、预期效果:参与者通过编写心理电影观后感,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初步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一些生活现象,进而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从而培养更多的心理学爱好者。

系列六:心手相连,让爱流动——团体沙盘游戏体验活动

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就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内心的世界得以呈现,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获得了可能。

时间:2012年5月—6月 地点:“玉心苑”沙盘游戏室

参与对象:每个二级学院派出两组学生(每组6人)参加团体沙盘游戏体验活动。

主要内容:在全校范围内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沙盘游戏团体体验活动。沙盘游戏是目前国际最为流行的一种深度心理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建设人际关系、处理情绪困扰,体验心灵成长。

团体沙盘游戏体验报名地点:“玉心苑”心理咨询室(博学教学楼3308),报名热线:2668753。联系人:庞惠之,电话:***.负责人:朱茂玲

承办单位:教科院心理专业09、10级班委

玉林师范学院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

附件

“广西高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

动”优秀案例申报材料

学校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负责人: 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手机,电子信箱)2012 年

(引言)为宣传心理………,引导广大学生………,xxx学院xxx班级定于

……年……月……日在……举办……。

【关于引言的说明:写明活动目的,50字以内;字体仿宋小四号,字符间距1.5倍,与大标题之间空一行,首行空两个字。】

一、感恩教育活动名称(黑体小四,下同):xxx学院xxx班级……活动(宋体小四,1.5倍行距下同)

二、感恩教育活动主题(口号):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方案:

六、活动过程记录

1、准备阶段

2、开展活动(写明时间、地点、步骤)

3、活动评价及总结(两千字以上)

要求:简洁(语言表达)、清晰(活动的每一个必须部分不能缺少)、附活动图片(真实反映活动过程)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已修改)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讲授人:谢 婷 2016年8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时学分:周2学时,2学分 使用教材:

朱桂琴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

1.蔺桂瑞、杨芷英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2.周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李庶泉、耿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南开大学出版社。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课后留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它要求: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等均作为期末成绩的参考依据。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课程内容: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活动概述

一、心理现象

在生活实践中,人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来讲,人的心理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具体个人身上得到生动的表现,并随着个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不同,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重要内容。

感觉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人的眼睛看到蓝色的天空、红色的花朵,耳朵听到小鸟的叫声,舌头品尝到食物的咸甜苦辣,鼻子嗅到芬芳的气味等,都是感觉的表现形式。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的各种感官相互作用,并经过大脑的整合,使得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并成为一个整体,就是知觉过程。知觉与感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树”:绿色的,高大的,有硬硬的树干和软软的叶子,春天开花,有香味„„这各种感觉很可能是多次得到的,但经常大脑把这些个别属性及其关系加以综合,就形成了树的知觉。

记忆是更高级的心理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能够在头脑中保存下来,当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能认识它,或者即使事物不在眼前,仍能回忆起它的各种特征,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记忆。简而言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人类的不断进步是以记忆为前提的,不能想象,人类对感知过的东西无法留下记忆,又从何开始对事物做进一步的认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的信息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过程。

人们不仅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反映其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还可以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这就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是人认识过程的智慧和理性的体现,也是人独有的认识过程。

除此之外,人还能够进行想象,即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人脑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形象,我们称之为表象。想象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以一定的表象为基础进行的加工和重组。例如各种奇奇怪怪的卡通形象,无论怎样独特,都可以找到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差别在于重组的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都是人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统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所持有的态度体验。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喜、怒、哀、乐、爱、恨等主观体验。例如同样是下了一场雨,农民会很高兴,雨水帮他们灌溉了农田;而游人却可能火冒三丈,大雨使他们无法继续游玩,而且还无法及时赶上汽车。情感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能够对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3)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还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行动目标,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的统一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

2、个性心理

个性是心理现象的另一个方面。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不同,就使得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带上了主体自身的特点,形成个体间的个性心理差异。

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个性的动力性,它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例如,有人追求物质需要,有人追求精神需要;有人生理动机占优势,有人社会性动机更明显。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决定着人们精神面貌的本质差异。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的是个性差异的具体内容,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能力是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例如有人善于教学;有人善于绘画;有人空间想象能力强;有人记忆力强等,这是能力方面的表现。

气质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标志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例如,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默寡言;有人脾气暴躁,有人温柔宽厚;有人行为敏捷灵活,有人缓慢呆滞,等等。

性格是指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意志坚定,有人怯懦、退缩等。

必须指出的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个性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活生生的个人及脱离人的个性去研究心理过程,同样地,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有必要对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而要掌握一个人的心理全貌,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包含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探索自身心理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过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它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焦点。科学地认识心理的实质问题,有助于人们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心理是在哪里产生的?如何产生的?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得出错误结论,认为位于躯体的中心位置、负责向全身输送血液的心脏是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并称之为“心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辩正唯物主义和实验生理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心理是脑的机能。

(2)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心理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人的大脑是由140~160亿个神经元和大量具有支持与营养作用的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主要起传递信息和神经冲动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反射、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冲动等。脑是高级中枢,脑分为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六个部分。脑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晶,是人类一切思维、智慧的物质前提。例如小脑,是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中枢;间脑是内脏活动与情绪反射的中枢;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这是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大脑皮层分成四个叶,分别成为听觉、语言运动、动觉、视觉和皮肤感觉的中枢。

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尤其是产生方式都是脑的反射活动。脑的反射活动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终末环节。心理现象在反射的中间环节产生,为反射始端的外部刺激所引起,并对反射终端的反应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正常发育,就会产生心理活动障碍。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大脑是人类产生心理反映的物质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了心理现象。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这种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指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各种客观事物以不同形式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不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客观现实。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源泉。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不仅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甚至脑的正常发育也不可能。世界上发现了几十例被动物抚养的野生儿,虽然具有人脑这种精致的物质,却因为过早脱离社会生活而无法具有人的心理。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首先,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象,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但毕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是实在的东西,而心理则是观念性的精神现象;其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主体的已有经验、状态密切相关。客观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面对这些信息,主体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那些最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个判断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主观影响。例如,一个乐观的人和一个悲观的人,对半瓶水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乐观的人会高兴地想:太好了,还有半瓶水;悲观的人会伤心地想:糟透了,只剩半瓶水了。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3)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像镜子那样机械、消极、被动,而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能动性是人的心理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通过实践,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第二,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并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通过实践,人们把从客观现实中获得的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并运用于对客观现实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人的意志。同样是把一块地上的草全部除去,牛羊是为了吃饱,从未意识到为什么去除草;人类却很清楚地知道是为了腾出地方来建造房屋。

第二节 心理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

大学生成长不仅是指身体的发育、知识的增多、智力水平的提高和谋生技能的熟练,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人格的逐步健全和自我意识、自信心、社会适应性、抗击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前者可以由现存的学校教育来完成,而后只有靠心理教育去推动。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纵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状况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为主要的内容;人们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衡量和评价学生,甚至是衡量与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在我们的理解中,心理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它不仅仅应该直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而且应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什么是心理教育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这两项基本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来看,心理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得以克服。这两项任务层次也不相同,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如果将学生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比喻为生病的话,发展性教育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与预防疾病,而补救性教育则相当于治病。在实际的心理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的。

二、心理教育的位置

在我国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不管是就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德——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目前也已经加上了“劳”(劳动教育),但是尚未有明确的“心”,也即尚未有心理教育的位置。严格来说,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心理教育”,而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了“德育”的范畴。而实际上,就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分类而言,都在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就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以及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应该有体系分明的和独立的心理教育,或者说心理教育应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它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对此,我们可以来比较、分析心理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内涵。

1、心理教育与德育

毫无疑问,德育的实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因为不管是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必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教育发生关系。因此,我们不但可以从德育来理解心理教育,也可以从心理学或心理教育来理解德育。

实际上,就我们汉语中的“德”字而言,其最初的象征字形便有“二人同心”的含义,此后也就发展演变为“二人相见以心”或“二人以心相见”的内含。这是从字形与字意的解释,也可作为“德”与“心”的内在关联。在我们现代的道德教育中,其基本内容也是侧重于人之社会化的教育;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也包含着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交往中的伦理

准则。而从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说,诸如人格心理学与人格培养,人的社会化过程及规律,临床心理学与心理辅导,健康心理学与心理教育等,都应该对实际的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帮助。若是有独立的心理教育,那么它与道德教育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其共同之处在于对人格的培养,对人之发展的促进;其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教育所侧重的是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而道德教育所侧重的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心理教育与德育可相辅相成,但却不应相互替代。由于德育与心育的实施各有其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侧重、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手段,所以就实际的教育过程而言,它们也无法相互替代。

2、心理教育与智育

在实际的智力教育或知识教育中,心理学本来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智力的结构与功能,智力的获得与发展等等,一直都是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所致力研究的主要方面。在智育中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也已经是即成的事实。

另一方面,我们大家都已经知道,在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往往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者的意志、毅力,学习者的个性品质,以及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等等,这些诸多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都在实际的智育过程中发生着实在的影响。

心理教育侧重于对人之自我认识的提高,侧重于对人之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中既涉及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也必然涉及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的问题。就此而言,心理教育与智育,二者可相辅相成,而不应相互取代。

3、心理教育与体育

体育之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尤其是在实际的体育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其主要的目标。同时,在体育过程中,也可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这样一来,体育中已经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内容。

但是,体育却不能取代心理教育,这正如人的身体健康,而不能等同于人的心理健康一样。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本质上还要靠心理教育的实施与实践。而对于“健康”的理解和促进健康的实际效果来说,体育之增强体质,只能是保证了健康的一个方面,也即其身体的素质方面;但是,现代的健康观念则是包括“心理因素”和“心理素质”的,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心理教育的介入和实施。

因而,为了达到体育目标,就人的健康和健全的体质而言,体育和心理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样也是不能相互取代。

4、心理教育与美育

在我们目前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美育基本上是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为主。当然,作为“美育”,不管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其内涵及所涵盖的内容,应该是更为全面一些。

在我们的理解中,心理教育也应该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应该为心理教育服务;没有心理教育的美育,会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对此,我们可以来对美育之本质作一种分析和理解,在《礼记·乐记》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也就是说,音乐之本质,在于对人心理解;人心是音乐之内在的基础。因而,就美育的效果来说,应该有一种心理教育的基础,这种心理教育不单单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通过心理教育,能够使人对自己和自我有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心灵更为敏感,对自己内在的心理感受更为积极和主动。

同样,心理教育与美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在音乐教育还是在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中,都可增加人的内在体验,陶冶人的性情及情感,有助于人的情感教育,包含了心理教育的意义,但是,心理教育与美育也各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同样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通过以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心理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位置,它至少应该成为与德智体美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虽然心理教育曾被或仍然被包融在其它“四育”之中,但实际上“心理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是不能被全部代替的,唯有体系分明、独立的“心理教育”,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际上也是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观念

“心理健康”已经被接受为一种“现代的观念”,在我们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健康”本身的理解已经是加入了“心理健康”的成份,而且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中,以及在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都已经渗透了心理健康的精神和内容。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召开国际会议,重点讨论了与“健康观念”有关的问题,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声明,到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卫生保健”。而从那以后,各国政府都分别做出了响应,把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对本国人民和联合国的承诺。就在“阿拉木图宣言”中,还有如下重要的内容——会议重申,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全世界重要的社会目标。从此,心理健康,已经属于“健康”概念和范畴中必然而重要的因素。

2、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学家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来对一个人的心理水平做出有效的评定。这样,就像身体上的不适可由医生做出诊断一样,心理上的问题也有了客观的评价标准。同时,若是诊断出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或障碍,心理学家也同样可以做出及时的咨询、辅导和治疗,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比如,以标准化的“智商”概念为基础,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应该是在90—109之间,若是使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工具,一个人所得到的智商分数是低于这个标准的,那么就说明其智力发展受到了障碍,出现了问题。一般来说,在标准的智力测验工具中,不但能够测出实际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够具体分析出被试智力的结构情况和各因素的发展状况。这样,也就为下一步对智力的培养、提高和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和有效的途径。除了基因或遗传方面的原因之外,都可能通过适当的智力训练和心理辅导,来达到提高和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就“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而言,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许多心理问题,许多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都与我们的“自我认识”有密切的关联。不管是“自卑”,自我贬低;还是“自大”,自我夸张,都是心理生活中的缺陷和障碍,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所导致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必要因素;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将影响着一个人整体能力的表现与发挥。在90年代的美国,流行着这样一个公式:“成功=自我认识+动机”。这是心理学对于社会生活的贡献,也是社会公众对于心理学的认同和接受,而其中所突出的,正是自我认识的意义和价值。

“基本的人格协调能力”所突出的是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人格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变态心理表现。患有人格障碍或人格发展不健全的人,大都会表现出心理社会功能的失调,偏执怀疑,很难与人相处;盲目自恋,无视他人的存在;行为怪僻,背离社会常规和规范。在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已经把人格障碍列为主要的工作对象。通过心理学家的帮助,希望使患有人格障碍者,恢复正常的心理生活。但是,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所强调与突出的是“教育”,我们可以称其为“人格教育”。人们目前一般把人格障碍的根源,追溯到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畸变或不成熟;那么,在大学阶段,就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心理学的观念和思想,对他们作一种个性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作一种人格发展的培养和教育。这样,也就会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保证人们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健康的其它一些基本因素,如“基本的自主与独立性”,“基本的情绪控制能力”,“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也都具有类似的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也都具有类似的运用与实施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样,通过心理教育,也就可促进我们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促进我们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理健康标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且将它包含于整个人体健康之内。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认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欠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换言之,健康包括三层涵义:无身体疾患,无心理疾患,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新标准

日前,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5)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6)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9)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具体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应达到的标准是: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

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个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心理异常或有心理障碍的人。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生物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生理生化改变和病毒、细菌等诸多因素。其中,尤以遗传的影响最为突出。许多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确实具有血缘关系,从远到近,而患病率也有由低到高的明显倾向,这是遗传因素起作用的明显证据。

2、心理社会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动机冲突与挫折情境,不良性格和行为模式等。

(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个体的早期经验对其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早期经验又与个体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的潜能的发展。很多在成人期表现为能力不足的个体,往往是来自早期刺激贫乏的环境。

儿童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早期的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同时,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也同样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这样的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出现过分的依赖或过分的自我谴责。这些特点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例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可以累加,因而也是很严重的。由于生活事

件的增加产生的应激体验与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有明显的关系,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溃疡、癌症、神经症、事故、体育活动中的操作失误以及学习成绩的下降等等,与生活事件的明显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就是说,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那么个体的生活变化也会增加,个体要适应这变化了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增加。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除生活事件的影响外,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虽然环境变迁也可以算作是生活事件一部分。但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将更加突出。新到一地的移民与当地居民以及他们原来所在地的居民相比,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或精神的异常。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入学前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巨大变化(尤其是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在适应新的环境时容易出现各种困难。

(3)动机冲突和挫折情境。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会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追求的目标,而又存在着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所企求的目标常常不可能全部达到,所产生的动机也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满足,于是就会形成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又称为心理冲突,而心理冲突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对生活和工作也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冲突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个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一般而言,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冲突称为“双趋式”的,这时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这两种选择都能给个体带来好处,并且个体也想得到这两种选择的所有好处,但个体又必须从中做出选择。第二种冲突称为“双避式”冲突,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第三种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即某—目标既能给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良的影响,个体只想取其好处,而不想要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一种冲突称为“双趋——双避式”冲突,这是最常见的冲突形式,这时个体面临两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能为个体带来某些好处,但同时又都伴有不利的影响。这些矛盾冲突往往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挫折是指人们的行为动机受到阻止,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改变无法达到的动机所指向的目标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反应或主观情绪体验,又称挫败、失意或沮丧。引起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类:—类是客观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所致的挫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常常使个人的动机不能满足,目标不能达到。社会因素所致的挫折多发生于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其他人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人们的动机与目标无法实现与满足。另—类是主观内在因素。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能力限制,或因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缺陷,而造成满足动机与实现目标时受到阻碍。

人们在受到挫折以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外在因素还是主观内在因素造成的,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都会发生较大影响。常见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有攻击、倒退、固执和冷漠等。人们在经受挫折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情绪骚扰及其对心身健康影响程度之差异与多种因素相关。一些人在遭到挫折后,能够及时摆脱挫折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倾斜,修复心理创伤和恢复心理平衡。冷静分析遭受挫折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增长聪明才智,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和事业中,能够以更有效的方法获得愿望的满足和达到动机指向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在遭到挫折之后,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心理创伤久久不能治愈,心理平衡长期得不到恢复,躯体功能为沮丧甚至颓废情绪所骚扰,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躯体或精神疾患。这种情况的发生,除挫折太重以及当事人不健全的体质、气质和心理素质因素之外,常与不能有效调动心理防卫机理有关。

(4)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类型特征,这是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某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却往往是导致某种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研究资料表明,各种心理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为其发病基础。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为强迫性人格,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后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与癔病相联系的特殊人格特征是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善于幻想、以自我为中心和爱自我表现等。此外,精神分裂症被认为与孤僻离群、多疑敏感、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爱幻想等特殊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要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就需要从改善以上因素入手。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于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们生活、学习和身体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心理健康是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

人不仅是生物体,更是社会成员。一个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和进步,并对社会有利。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能根据周围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变化,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减少心理紊乱,以充沛精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直接决定着他们今后工作与生活的成败与好坏,故其心理健康于在校期间就应及早培养。

2、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脑是心理活动器官,状态如何,直接影响人们智力活动效率。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们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相反,焦虑、苦闷、悲观、愤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效率,阻碍智能的发展。大学生若长期心理紊乱,会导致其大脑机能失调,直接破坏其正常的智力活动。

3、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直接影响

在人体健康中,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以往,人们每每只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实际上,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有时不次于生理因素。同样,大学生心理若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必然导致其生理异常以致病变。因此,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其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据(北京晚报)报道,前不久一项针对清华、北师大、北航等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一成至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

调查显示,虽然全部16所高校都声明已经建立了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并开通了心理热线,然而,明确表示知道心理咨询室和心理热线电话号码的大学生仅占34.9%和12.8%。79.8%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太少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大学生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满’包含了几个潜在的层次。首先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认识上的两个误区,其一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需针对心理不健康的人进行,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二是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心理不会有问题。

这些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通常根据严重程度不同把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三种类型。

(1)心理困扰是指在完成人生发展课题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的轻度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大部分属于心理困扰。心理困扰包括自我认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格发展问题、学习策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问题以及求职择业问题等等。例如,环境适应问题在刚入校的大学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相差很大,入校之后,应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但是,由于多数大学生都是首次离开长期依赖的家庭,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新生当中环境适应问题广泛存在。再如学习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成绩差是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是优秀者,但由于大学与中学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大学生存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包括

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专业不合兴趣、竞争压力过大和考试焦虑等等。

(2)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变态等中度心理问题。神经症是一组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神经症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和强迫症等;人格异常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常见的人格异常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人格等;性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的心理障碍等。

(3)精神疾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心理和行为紊乱,不能保持正常生活的重度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

2、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因素主要包含在个体发展、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之中。

(1)个体原因。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优秀青年群体,自我定位高,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有其明显的特点。大学生处于形成稳定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出现危机,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种种矛盾;心理素质不完备,随着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强,不少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情绪发展不稳定,波动起伏大,两极性明显,经常体验人生的种种苦恼。因此,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称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狂风骤雨”的时期。大学生正经历着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又面临着学习、交往、爱情、求职等重大的人生发展课题,因此,大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难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完成发展课题遇到困难而产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为大学生完善自我和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可塑性。

(2)家庭原因。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等。婴儿出生以后便与母亲建立联系,产生依恋感,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行为可分为安全依恋型和不安全依恋型。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型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安全依恋型则会导致儿童心理障碍。国外学者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常人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过分保护。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民主型,则子女会宽容、理智、情绪稳定;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溺爱型,则子女会利己、骄横、缺乏独立性;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则子女会

消极、懦弱、缺乏自信。因此,在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中常常可以看到家庭影响的痕迹。

(3)学校原因。一项调查显示,刚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5.7%,而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是从中学时期就开始的。长期以来,中学的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致使学生的许多发展课题向后推延,心理发展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主要表现为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弱,情绪不稳定,意志较薄弱,挫折承受能力低等。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又遇到—些新的问题,如:学习负担过重,课程多、要求高,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很大;专业选择不当,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心情苦闷,消极悲观;业余生活单调,不能有效地调节生活,不能有效地放松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此外,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等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方面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多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心理问题进一步增加。

(4)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使人感到一时难以适应,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有待建立,心理上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社会适应不良是当今心理问题多的重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时代,东西方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例如: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东方讲究集体利益,西方讲究个人利益等等。面对多种文化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惑而不知所措,诸如在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等问题上,感到困惑不解。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中很多观念与中国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使大学生陷入混乱、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长期的心理冲突必然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

第二章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

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因多种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最多且冲突最激烈和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刚进大学和临近毕业这两个阶段。刚进大学,是他们从熟悉的中学环境到陌生的大学环境的一大变化,是他们人生征途上的又一个新起点;即将毕业是他们将完成大学学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此,充分认识这两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毕业后走向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适应

每一个大学新生,经过多年努力,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踌躇满志地跨入大学校园时,那种喜悦和期盼之心是难以言表的。然而,当他们生活初步安顿下来,正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之后,激动振奋的情绪往往被新的困惑所取代,他们面临的将是一段艰难的大学心理适应期。在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总的来说,大多数新生能很好地度过这个时期,很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在这个适应期内,时常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怨天尤人,有的人造成失眠、神经衰弱等痛苦,有少数人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理想与目标的迷失而引起的茫然

大学新生未进大学前,高考是前方一盏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然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有强大的动力作支撑,生活紧张而充实。但顺利进入大学后,其心情突然放松,很多新生在达到升学目标之后还没有建立新的目标,前方不再有明灯,这种无目标、无动力的情况,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显得失落和茫然。许多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不少学生得过且过。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目的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新的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这在大学新生中并不鲜见。

大学是多数大学新生心目中的神圣王国,在进入大学前,他们往往在头脑中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理想蓝图:宽敞明亮的教室、雄伟壮观的图书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花园般的环境、知识渊博的教师、温文尔雅的同学„„对未来大学生活美好的憧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们在中学刻苦学习的动力。

跨进大学校门后,起初对陌生的校园产生—种新鲜感,一段时间过后,就会发现现实中的一切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环境与美好的想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

2、明显的“落差”引起心理失衡

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自然不是弱者,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许多人都是中学时代成绩较好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尖子,家长心中的宠儿,不少人还是学生干部,不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赞许,这使他们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某种优越感和自负情绪,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一些。考上大学后更是身价倍增,亲朋的赞扬、同学的羡慕、老师的青睐、父母的骄傲,使他们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但同时也使他们滋长了过高的自我评价。他们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在强手如云的班集体中,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常胜将军”的桂冠也不翼而飞。周围的同学水平相当,各有所长,很难得到昔日他人投来的羡慕目光,耳边也没有什么赞誉的话语,过去众星捧月的地位一下子没了。许多在中学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到大学后不再是学生干部,许多在中学成绩优秀的同学到大学后变得平平。面

对这种现实,他们心中有严重的失落感,每当看到别人风风火火地开展工作时,心中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技不如人,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有的人出现焦虑,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原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变成了自卑感和焦虑感。

3、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在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刚进校不久的大学新生,相当一部分会有许多不适应。

(1)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像中学那样仅仅是学习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是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大大增加各学科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并从常识上升到理论,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其二,大学生的学习性质,不再像中学那样都是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获取的方法以及各学科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所学习、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其三,大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像中学那样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更加丰富多样,听学术报告、查阅资料、外出考察、参加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也是大学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形式。其四,大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不再像中学那样主要依靠老师的指导和督促,而是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督促为辅。大学生除参加必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自己安排,选修课也由自己选定,因此,从学习时间到学习内容都有较大的自由支配的余地。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面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改变,在初始阶段感到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会听课。大学教师的授课,内容广,进度快,一节课有时要讲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教材,这会让习惯了中学中、慢节奏教学速度的大学新生瞠目结舌。同时,教材上的内容不一定都讲,一般讲得比较精练,也不一定很连贯,中间会有一些跳跃,往往只是把教材上的基本概念、理论部分讲得详细些。其余部分留给学生课后钻研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许多新生不习惯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思维活动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抓不住重点,不善于准确地掌握难懂的内容,不善于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弄清各种关系,使知识系统化。其二,不会做课堂笔记。顾了听就顾不了记,顾了记就顾不了听,课后不知道怎样整理笔记,这是一些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通病。特别是大学有些课程没有教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按照自己的体系讲课,有一定的灵活性,此时,有些新生记课堂笔记更感困难。其三,不会复习。听课后,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巩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教材或笔记,更不能积极思考、化为自己的东西。其四,不会利用参考资料。因为不掌握图书馆检索方法,不会使用工具书,进了图书馆、阅览室,往往在开架的各式期刊、报纸上浪费了不少时间,结果却没有找到要用的参考书刊。其五,不会独立做实验。学理、工、林、医的不少大学新生,对于独立完成实验不适应。做实验时手忙脚乱,差错多,时间掌握不好。其六,不会安排课外时间。处理不好学习专业知识和为了扩大知识面而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处理不好学习与文体活动的关

系;不会调节学习和休息;不会制定科学、可行的学习计划。

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迷惑和无所适从的感觉,一些同学还产生了焦虑和自卑心理。

4、人际交往障碍

不知道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上大学前单一的学习生活,使部分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仅保持在较为简单的状态,对大学里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有的学生与同宿舍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天地里;还有的新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多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和交往,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关系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这样的新生不少会出现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5、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恋家”现象较严重

不少大学新生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他们从童年到进入大学前,都是在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度过的,生活上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性。特别是在高考前,作为家里的重点照顾对象,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模式,习惯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习惯过别人为自己安排好的生活。同时,在长期的老师“包教包学”的“保姆式”教学之中,他们的独立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他们的生活主动性和自理能力比较差。相当一部分新生能逐步适应这种环境和角色的转变,较好地安排生活和学习。但有些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适应环境的改变,不能较好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不会管理生活,不会管理钱物,不会管理时间,甚至对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束手无策。所以无法从心理上摆脱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出现严重的“恋家”现象。

6、因为落后而产生的自卑感较强

近年来,大学生经济意识浓厚,许多人关注钱物,消费上讲究时髦、享乐。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比之下,穿着打扮显然并不显眼、时髦,家里每月寄来的固定生活费,使他们显得囊中羞涩,有些甚至因处处省吃俭用而被看作“小气”,自尊心受到伤害。

还有的农村学生因为满口的家乡话,穿着、举止、动作显得笨拙,常引起同学们哄笑,没有业余爱好和文艺才能,自己觉得很难堪。在聊天时,又显得孤陋寡闻、笨嘴笨舌,感到很丢脸,有一种先天不如人的感觉,于是自卑、心烦油然而生。

二、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自食其力为出发点的,父母培养孩子懂得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学会自谋生路。在我国,有相当多的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经常在下一代身上寻找自己的梦想,使他们把过多的爱倾注到子女身上,使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家长往往可以花很多钱让孩子上重点中学、读各种补习班,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世界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家庭的孩子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1分钟,不及美国的六分之一,而在家学习的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近乎美国孩子的5倍。在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娇宠放纵和教育上的严厉刻板并行的管理方式下,孩子的学业可能出色,但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型心理便暴露无遗,很难独立面对外边的世界。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新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现在,高校中独生子女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新生的主体,从调查来看,独生子女大学新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相比,智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情绪和信心的稳定性、亲和力、独立性、耐心、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上处于劣势,这其中家庭的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些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受家长呵护太多,缺乏生活锻炼,遇事不知怎么处理,情绪波动较大,稍不顺心便乱发脾气,养成了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的不良性格。有些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在家被视为“小皇帝”,从小养成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总希望别人顺从自己、照顾自己,不懂得也意识不到参与和分享,不会为他人着想,由此导致了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此外,家庭的变迁和离异,父母错误的价值观和不当的言行,都会使孩子形成与众不同的错误的价值尺度,对人对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和观念,结果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独多疑、不善交际的闭锁心理和自私自利、小气计较的不良心理定势。

2、社会因素

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的考试中熬出来的。“应试教育”主要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教学活动基本上全部是围绕应考而开展的。许多学校衡量学生的好坏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的高低,只要能得到高分就是好学生,就能得到老师的喜欢。因此,它必然造成学校在教学思想上,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性格、情趣、爱好等)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在教育原理上,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沟通疏导;在教育内容上,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也引导许多学生极端看重分数,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学生会考试却不大会生活,导致“高分低能”和“分高品劣”的现象。这样的学生一旦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环境进入大学素质发展的氛围中,各种心理不适便会接踵而至。

3、学生个人的原因 18、19岁的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年初、中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心理

发展最为曲折、充满着矛盾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时期。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许多人生和生活问题都要在这个时期出现。面对新的环境和背景,由于大学新生在认知、情绪和意志等方面都尚未成熟,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往积累的心理“资源”已经不足以供他们应付眼前的情境,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必经阶段。而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正常变化,因而产生了过分的烦恼和恐惧心理,产生了各种各样心理问题。

三、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阶段,心理上的变化和矛盾往往相互作用,形成衔接过程的心理状态。这一衔接过程虽然是短期的,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不及时解决,还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如何缩短衔接过程、预防和克服在心理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加速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新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校来讲,必须强化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教育,通过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使新生一入校就能受到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法指导、适应大学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教育,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1、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进入大学后,首先应当迅速地由过去的升学目标转向现在的成才目标。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奋斗的直接目标就是为了升大学。进入大学以后,除部分有志继续攻读研究生者外,对多数人来说,理想目标已经实现,原有的动机也随之消失或减弱,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奋斗的精神就将弱化,若不及时加以调整,确立新的理想目标,就会出现所谓“理想真空”。有些人会无所事事,混日子,浪费宝贵时光,导致成绩迅速下降,甚至会萌生一些错误的想法,并且造成恶性循环。无数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也说明,大学期间有无正确的目标,直接关系到大学阶段的成长和发展,直至毕业后的前途。因此,大学新生要充分认识到进入大学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新起点,应当在更高的境界上有新的追求,这就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为达到这一目标努力塑造自己,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同时,大学生选择和确立目标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以高校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个人的实际条件为杠杆。只有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确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或理想。

大学生的目标一旦选定,就要全力以赴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不要轻易放弃,切忌“三分钟的热度”和半途而费。在实现新目标的过程中,也许会发现原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低,那就要果断地调整。只有明智的调整,使目标处于动态之中,才能使自己更全面、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起来。

2、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

在大学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到和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重新估价自己,主动接纳自己,将会极大地促进或缩短大学新生的适应过程。每位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都应自觉、主动认识客观变化了的环境,不要仍然停留在中学时代的心理水平上,要从自我满足与优越感中跳出来,认识到中学时代的所有成绩、荣誉已成为过去,面临的将是崭新的和更加艰巨的任务,一切均从零开始,应及时、冷静地认真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也正确认识他人,既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看到每个人有所长也必有所短,应该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切不可盲目自信或盲目自卑。要勇于竞争,下决心,立大志,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这样就会在新的竞争中,变劣势为优势,进而超越别人和超越自己。总之,要以平静的心态去审视一切,以积极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

3、尽快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最容易使大学新生情绪波动和产生自卑感。面对学习环境、学习课程和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新生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有经验的高年级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帮助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摸索和掌握学习方法:

(1)正确认识大学的学习特点,做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的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2)克服学习方法的惯性,尽快改变被动的、听命于老师的、满足于死记硬背的中学学习方法,树立主动、独立、勤于思考的学习观念。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出与自己水平、基础和大学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要根据大学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个性特点,不断地进行调整,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3)把转变学习方法与转变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中学的学习较多研究事物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问题,偏于形式逻辑思维,而大学的学习重在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偏于辩证逻辑思维。这种辩证思维贯穿着整个大学的教学过程,它对学习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反过来,学习方法的转变又会促进辩证思维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善于计划和安排学习时间。在学习精力和时间的支配上,刚入学的最初阶段应该集中在学好规定的课程上,而不是急于过多地阅读与课程无关的书刊。要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抓好听讲、记笔记、练习质疑等几个环节,学会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要处理好学习与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社会活动及睡眠的关系,还要注意合理的营养,以满足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消耗。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不畏惧、不气馁。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培养起新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适应新的生活,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自由王国。

4、善解人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学关系的和谐,带给大学新生的是积极、友谊和温暖,有助于他们才能的发挥和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反之,则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大学新生要认识到,人最基本的需要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个体是无法生存的,更无法发展。一个班级或一个宿舍犹如一个大家

庭,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同学之间存在差异或产生矛盾是完全正常的,对此应有充分的理解。应努力从自身做起,遇事多为对方着想,给别人以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态度。大学新生还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同学交往,在实践中发展和改善人际关系。如果过于拘谨畏缩,缺乏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便无从谈起。大学新生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

5、积极适应大学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其独特的模式,包括学习、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社会交往及消费等方面。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出现较多的一个心理问题。有的新生随着对大学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二个月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少数学生由于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尤其是独立性差、情感依恋强烈、心理脆弱的,适应起来比较困难,这类新生在辅导员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树立信心和积极的实际锻炼,是可以逐步改变和适应生活的。首先要认清大学生活方式的特点,大学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自主独立,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学会安排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努力创造条件,形成有张有弛、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学习、生活、休息的和谐统一。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开始,是独立走向生活道路的第一步,也是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体现个人生活理想与追求的过程,也是检验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所形成的人格、择业观是否与社会需要相吻合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既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自我的社会化,使自己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既会遇到外部的各种障碍,也会遇到自身的心理障碍。克服这些内外障碍,做好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乃至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

择业观念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和观念。每个人的择业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实践的丰富,结合自身的因素,如职业兴趣、能力、爱好等逐渐形成的,它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一个人的择业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影响,既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也有成长环境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已较过去有较大的更新与变化:既有冒险、竞争和创新的一面,又融进了现代人所具有的务实、效益和平等。这是择业取向的一大变迁。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到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主要有以下

几种情况:

1、注重福利待遇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坦率地表明自己的择业标准首先是经济待遇,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有新的变化。据调查,当时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的位次是:①职业能发挥特长;②能较好地提供受教育的机会;③社会地位高;④工作稳定;⑤收人高;⑥工作轻松。当时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上优先考虑的是职业能否满足自己的非经济需求,经济需求在他们的选择标准中位居第五,仅高于工作轻松,还不如工作稳定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改革和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推动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更新。他们在审视职业价值时已不再局限于精神表现,而转为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现在,经济地位超过其他标准而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很多大学生不再重视专业对口,可以不顾学非所用,许多人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涌向“三资”企业和待遇优厚的国有企业,甚至有的人干起了个体户。前几年出现的至今在大学生中还很时尚的口号“到国外去、到外资企业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就说明了这一点。

2、重视自我实现

不少大学生一个比较明显的择业观念是自我实现。这些毕业生一般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对自己的能力前途高度自信,他们注重专业对口,能发挥个人所长,能有所创造,能在工作中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出于这种考虑的学生一般选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厂矿企业等对能力要求较高,有利于施展才华的单位。

3、追求稳定轻松

我国传统“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至今对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择业态度还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学生将职业的稳定轻松作为选择职业时的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国家实行公务员制度后,国家机关工作、福利待遇有较大的提高和保障,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有利于自己的晋升和施展才智,因此,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争考公务员的趋向,有的大学为此还专门开设了帮助大学生考公务员的选修课程。另外,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加大改革、重组和转型的力度,使一大批国有企业重新焕发了青春和活力,这些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装备条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从而也吸引了不少毕业生。至于一些经济效益和待遇不高,但相对稳定轻松的职业和单位,对一些在大学期间成绩平平,缺乏竞争精神的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和非长线专业,难以找到满意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二、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如意的工作,都做了大量的准备:

首先是包装自己。他们开始花大力气做求职简历,把一点一滴的成绩和光彩都编织起来,用最真诚的文字倾述自己的意愿和请求;用合体大方的上档次服装打扮自己。求职中的无奈掩饰在西装革履和美服华裙之下。

其次是了解人才市场。他们周游了很多人才市场,通过人才公司和招聘信息,分类整理

出几十家,甚至几百家单位,分重点、分批次地发出简历或电话联系。

再次是开始推销自我。他们不断地与用人单位约会、面谈,希望能找到理想的职业。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面对无数次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许多大学生为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要考十几次。所以,在校园里穿得最漂亮的是毕业生,最愁容满面、惶惶不可终日的是毕业生,匆匆忙忙拿着公文包出入打印店、手里拿着厚厚一叠光荣事迹手稿的是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择业技巧是不行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焦 虑

焦虑是一种既紧张又恐惧的情绪状态,这是许多大学毕业生临到择业时常有的心理状态。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地找到工作;不知道能否找到一个条件比较好、报酬比较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不知道能否进入大城市„„特别是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而又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和自身条件不佳、性格内向、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更是焦虑不安。有的学生整天胡思乱想、愁眉苦脸、低沉消极、情绪不稳。具有轻度的焦虑状态是正常的,但如果过于焦虑,或者成为焦虑症,这不但不利于完成最后的学业和顺利就业,而且还有损于身心健康,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疾患。因此,毕业生应及时排除择业过程中的焦虑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2、盲目自信

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如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等,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一般地方和单位不去,到头来往往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弱点和困难估计不足,在择业中受挫,不但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错过了很多适合自己的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面对现实,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追求。

3、自卑退缩

有的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人。有的因自己的学校不是名牌、学历不高、专业不热、人长得一般,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支配,产生自卑退缩心理,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心。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没有胆量面对现实,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时心里忐忑不安,异常紧张,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特别是平日社交活动锻炼比较少,或者性格胆小、内向、不习惯同别人交往的同学尤其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加以认真克服。大学毕业生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

4、从众依赖

在择业中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盲目从众,缺乏独立的见解,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二是自己不能主动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依赖父母和亲朋好友为自己安排工作,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一种等、靠的做法。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象格格不入的。

5、急功近利

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分地看重经济待遇和地位,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于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6、急于求成 大学毕业生希望尽快找到工作,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有的人急于求成,一遇到困难或问题就缺乏耐心,怨天尤人,不能冷静而客观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而是见困难就退,本来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由于畏难,不愿再做努力,因而丧失了机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遇到暂时的困难不轻易退缩或放弃,求职才能成功。

7、计较得失

职业的选择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有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脚踏几只船,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会造成同时丧失几个机会,自己后悔不及。

三、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不该出现的失误,主要原因在于:

1、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分析和估计,对就业政策缺乏了解。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局的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估。表现出心理上的不稳定和思想上的不成熟,择业的愿望和要求过高,增加了择业的难度。

3、缺乏求职常识和择业技巧,以致求职受挫。

4、择业心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5、自身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四、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准备

1、心理准备

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是健康的,能适应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取得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但有些同学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开始大量走向社会,就业难度增加,给这些同学造成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因此,有必要帮助他们做好择业方面的心理准备,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

(1)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义务。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大学毕业生享有如下权利:大学毕业生享受自主择业的权利;享受向用人单位自荐及被学校推荐的权利;享受了解所选择单位的基本情况的权利;享受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权利;享有协议规定并向违约方提出赔偿要求的权利等。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依法履约的义务:遵守国家就业政策和学校据此制定的具体规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个人基本情况;严格按照就业协议及其他合同约定履行的具体规定;承担自己违约而带来的相关责任;应依法履行其他义务等。

(2)遵循正确的就业原则。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总是在一定的时代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要受到社会诸多因素和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为使职业选择既不脱离现实,又不失于理想,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必须遵循和把握好一定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职业选择不是随意的,它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中社会用人需求是决定和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植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不以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集团、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十分发达,人才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就业压力还很大,职业选择的自由度还是有限的。虽然就业选择越来越自主和宽松,但大学生自主择业并不等于是自由择业或完全凭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求职。因此,选择职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形势,恰当地评估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主要是了解自己的德、智、体以及能力、志向、兴趣、爱好等诸方面的情况。包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自己希望干何种工作,能承担什么样的工作等,把主观愿望、客观需要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

个人愿望同社会需要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先的原则。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结合起来,并且一致,是一个人就业后成就事业、充分发挥才能的最好结合,也是个人择业愿望的最大满足。然而,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取决于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地、绝对地决定一个人的就业岗位。作为一个择业的大学生,既要考虑个人的愿望,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如果能选择到一个两者完全一致的工作岗位,那当然是很好的。但对许多人来说,能找到既符合社会的需要,又完全满足个人愿望的职业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择业时,如果两者不能两全,应把服从社会需求、成就事业放在第一位,在某种情况下,则应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

开放性原则。近年来,由于毕业生集中涌向大城市和高层次的用人单位,使其人员已趋饱和,中小城市、边远地区、生产第一线和私营企业已成为接受大学生的主要场所。大学毕业生要根据社会需求,面向实际,冲破传统价值观念来选择职业,还要从“专业对口”的定义中挣脱出来,根据需要进行职业目标的角色性选取,必要时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就业。开放性就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性原则。择业要考虑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既要考虑眼前,也要考虑长远。但要看到,由于情况在不断变化,职业目标的选择不应一次定终身。所谓的“从一而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和社会都没有益处。因此职业选择应处在动态过程中,在暂时没有适合岗位的情况下,可暂时考虑一些条件相近的职业,或索性选择较差的单位,通过牺牲眼前

利益以便积累工作经验或调整发展方向等,以图日后实现宏愿,不断优化职业目标。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许多有成就之人成功的开始。

竞争性原则。大学毕业生择业要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使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敢于竞争,首先要树立起竞争意识。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强了国人的竞争意识。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要从实际出发,正视自己的专长、爱好,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真才实学,而不能靠夸夸其谈;要善于竞争,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选择职业,克服“等待”、“依赖”和“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理,认真学习求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要准备经受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就业的挫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无望,挫折只是失去了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但对大学生来讲,择业的机会是很多的。因此,落聘后应当正视现实,针对受挫折的原因,进行一番自我调整,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准备。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行为适度等。大学毕业生要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外,尤其需要积极开发非智力因素。要培养良好的情趣和性格,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调动积极情绪,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努力培养对各项活动的情趣,养成一个有自制力、性格果断、坚毅、善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同人相处、善于听取意见、勇于克服缺点的人。

2、学业准备

大学生只有勤奋、扎实地学习,较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精通自己的专业,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说,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外,还必须根据社会需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代大学生要逐步形成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即: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广博雄厚的基础知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择业过程中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提高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完成工作的本领,是知识与素质等内在因素的表现,能力也是人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成功地达到既定目标的主观条件。能力当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它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掌握知识及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的程度。反过来,掌握知识的过程也会影响能力的发展。现在,用人单位都比较注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一般来讲,表现出一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因

此,大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能力培养,主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思维能力。思维是人们成才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就能较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2)实际操作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社会活动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创新能力。

四、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式和技巧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式有多种,包括自荐、单位和学校推荐、他人推荐等。自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口头自荐、书面自荐、电话自荐、网络自荐等。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准备材料。例如,书面推荐需要准备的材料有自荐信、个人简历、证明材料、学校推荐意见等,材料要齐全、完整。书面自荐材料可采取寄送、自己面交、委托他人转达等方式。除了择业方式,择业技巧显得尤其重要。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技巧主要有几方面:

1、了解就业需求信息

就业信息是求职者择业的基础,是通向用人单位的桥梁。只有当求职者掌握了大量的用人单位的资料时,才有可能经过加工、整理、分析、对比,最后做出最佳的选择。就业信息掌握得越多、越广泛,择业的把握性就越大。大学毕业生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全面、广泛、准确地收集与自己择业有关的各类信息,为择业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业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大学毕业生可从几个主要方面加以关注:

(1)各级人事部门和有关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人才交流会。

(2)各级劳动人事部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和劳动力市场等。(3)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

(4)各种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5)利用实习、见习、参观的机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来源。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合理的取舍同样是择业的关键步骤。在对需求信息进行加工时,一般要做到:精心整理,综合比较;进行必要的调查;在比较和调查的基础上,挑选出最佳的职业信息,排出顺序,以便在最后抉择时参考。

2、细致地进行职业分析

要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职业。分析职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的地域特点。如城市的大小,经济发达的程度,该地区的社会心理环境,包括风俗、文化、语言、时尚、水土、饮食习惯等。

(2)职业的行业特点。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应注意的行业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该行业的就业情况;二是该行业的人员结构情况。

(3)拟应聘单位的情况。主要是单位的性质和规模,单位的发展情况,单位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社会福利、学习条件等。对单位的了解要用发展的眼光。

(4)职业岗位特点。主要了解职业岗位的地位和作用、岗位工作人员的现状、该职业岗位的团体或非正式团体的规范情况等。

3、做好自我宣传

在择业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宣传自己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你的情况,决定对你的录用态度,而且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在决定录用你时,根据你的素质特长和用人需求,为你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做好自我宣传要注意:

(1)实事求是。大学毕业生介绍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时,一定要真实,不能吹嘘和扩大,尤其是在介绍学习或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时,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增加一些不真实的材料,为自己增加求职筹码,可能一时为自己带来好处,但这也容易让用人单位对其期望过高。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看到毕业生的真实表现,过高期望极易变成失望,甚至对毕业生和其毕业学校产生不信任。

(2)写好求职信。求职信对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十分重要。有人说,求职信是“敲门砖”,是“通行证”,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通过传媒等形式发布招聘广告,要求求职者首先寄送自我介绍材料,然后对求职者的材料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进一步面试的对象。写好求职信,是求职者引起对方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

(3)克服面试时的消极心理。求职面试,顾名思义,是为了求职而举行的当面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长期以来沿用的从档案看人,以“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向、静态的传统考核方法,从而使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建立起一座能够相互沟通的桥梁。从广义上讲,求职面试是双向的沟通,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以此去招聘适合本单位所需的员工,另一方面是求职者借助这一方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工作。因此,一次求职面试的结果,或是录用,或是落选,并不能说明某人人生征途上的成功或失败。多数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时能充分准备,沉着应对,临场心理表现出积极状态或正常状态。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因素,面试时带着诸多心理压力,引起心理紧张,使他们面试时进入心理消极状态。如恐惧心理、怯场心理和自卑心理等使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怎样预防和克服面试时的消极心理状态呢?一是树立自信心和做好充足的准备。信心越足情绪越平稳,注意力越集中,自然就不会在面试时怯场。同时,面试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准备越充分,回答起来就越顺利,紧张的程度也就越小。二是不要把求职的成败看得太重。要树立“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不成还有下次、这个单位不用我还会有更好的单位等着我的思想,不能老想着面试结果会怎样,要把注意力放在回答的问题上,这样就会大大消除紧张和怯场。三是心理上要放松。要在心理上战胜自己,想到在竞争面前,人人都会紧张。一旦出现心理上的紧张,一定要驱散紧张空气,或适当转移注意力,减弱兴奋中心;也可在太阳穴上抹点清凉油或作深呼吸,或闭目养神,或向窗外远眺片刻,使心境平定,恢复良好的竞技状态。

当然,面试乃至求职的技巧还有很多,如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的仪表服饰、求职面试的礼节、面试的口语和身体语言技巧、面试的交谈回答技巧、自我推销技巧等,这些对求职就业都十分重要。

个案分析

他为什么总是留恋中学时代? [来访者基本情况]

王某,男,17岁,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听说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便前来诉说自己的苦恼。他谈到自己总是留恋刚刚过去的中学时代,想家、怀念中学的同学。在主诉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指导。

[主诉与咨询过程] “老师,我是刚刚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进大学前,幻想着大学生活浪漫、幸福,可是来到大学后却觉得人地两生。特别是到了周末、假日,看到当地同学陆续回家或与老同学团聚,我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是多么留恋过去的中学时代,过去的同学、朋友,过去熟悉的生活环境,甚至后悔不该报考外地的大学,其实我们那里也有不少像样的大学,我们班的好几个与我要好的同学都在家乡的大学上学。我觉得大学还不如过去的中学时代好,人长大了上了大学但生活却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少年时代好玩。老师,您说我这种心理是不是不正常?”

“你的这种心情,每年入学的新同学中都有。是大学新生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称之为“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它主要是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新环境的陌生而造成的。由于人地两生,而特别留恋过去,想回到过去那个熟悉而亲切的环境中去。你的心态也是这种回归心理的表现。”

“老师,我的这种心理正常吗?有没有办法改变呢?”

“‘回归心理’应当说是一种正常的心态。每一个人,尤其是你们这些第一次离家的年轻人更容易产生这种心态。因为还没有与新同学建立起友好熟悉的关系,对新环境中的一切都没有对自己家乡那种亲切、熟悉和热爱的感觉,如果遇到一些挫折或不愉快的事情,这种回归心理还会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大学一年级新生来往的信件明显高于高年级同学的缘故。离家较近些的同学,甚至还会利用五·一节、国庆节几天的时间,买火车票回家跑一趟,其实在家也只能呆很短的时间,也宁愿劳民伤财地来回跑。这种心情随着对新环境的熟悉就会改变„„。我可以给你提些建议,供你参考。”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回归心理”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甚至夜不成眠,形成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对于大学

新生中存在的这种心态也不能忽视,应引导他们尽快地熟悉新环境,克服“回归心理”。咨询员对来访者克服“回归心理”提出如下建议:

1、找老乡谈心。首先了解一下学校里有哪些老乡。当你思乡心切,或在节假日感到孤独的时候,可以找他们聊聊,拉拉家常,谈谈家乡的变化和儿时的趣事。或相随到附近的旅游区参观游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你的思乡心境。

2、多与同学接触。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再要好的朋友,开始也是陌生人。人际交往有“自我循环”特性:越是怕陌生,越是不敢交往,陌生感越是强烈;越是不怕陌生,越是敢于同陌生人接触,陌生感越是消失得快。特别是与同学交往中,互相交流一下初到大学的感受,你会发现,很多情感、心理活动是一样的,包括“回归心理”的产生。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心理上的沟通,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一个人来到一个举目无亲的新环境,一时的不适应是很自然的,从不适应到适应,人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懂得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有利于回归心理的控制。

3、培养业余爱好。整天紧张的学习工作会使人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培养一下业余爱好,如下棋、桥牌、画画、音乐、跳舞等等,不仅能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和周围同学更快地熟悉起来,从而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在周末或节假日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消除孤独和寂寞。

4、通过书信或电话与老同学、老朋友或家乡的亲人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介绍新环境中的人和事,可减轻思乡、怀旧的情绪。

心理测验

你的心理适应能力如何?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它同人的智力有关,同时也是其他各种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

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人,在遇到各种复杂、紧张,危险的情况时,仍能泰然处之,发挥乃至超水平发挥自己原有的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差的人,一遇特殊情况,就紧张万分,不知所措,甚至表现失常。其实,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平时不注意心理适应能力的锻炼,则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便会穷于应付,甚至措手不及。

下面20道题可以帮助你自测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每道题都有五个答案,即很对、比较对、对与不对之间、不大对、很不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然后按照后面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假如把每次考试的试卷拿到一个安安静静、无人监考的房间去做,我的成绩一定会好些。

2、夜间走路,我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3、每次离开家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爱闹点毛病,如失眠、拉肚子,皮肤过敏等等。

4、我在正式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比体育课或平时练习成绩好些。

5、我每次明明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却总要出点差错。

6、开会轮到我发言时,我似乎比别人更镇定,发言也显得很自然。

7、我冬天比别人更怕冷,夏天比别人更怕热。

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能集中精力地学习、工作,效率并不大幅度降低。

9、每次检查身体,医生都说我“心跳过速”,其实我平时脉搏很正常。

10、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熬一个通宵,精力充沛地学习或工作。

11、当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朋友来家做客时,我尽量回避他们。

12、出门在外,虽然吃饭、睡觉、环境等变化很大,可我很快就能习惯。

13、参加各种比赛时,赛场上越热烈,群众越加油,我的成绩反而越上不去。

14、上课回答问题或开会发言时,我能镇定自若地把事先想好的一切都完整地说出来。

15、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16、为了求得和睦相处,我有时常常放弃自己的意见,附和大家。

17、当着众人和生人的面,我感到窘迫。

18、无论情况多么紧迫,我都能注意到该注意的细节,不爱丢三落四。

19、和别人争吵起来时,我常常哑口无言,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20、我每次参加正式考试或考核的成绩,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些。

记分方法:

凡单号题(1、3,5„„),从第一到第五种回答依次记1、2、3、4、5分,即:很对(1分),对(2分),无所谓(3分),不对(4分),很不对(5分);凡双号题(2、4、6„„),从第一到第五种回答依次记5、4、3、2、1分。

20题得分之和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81~100分,适应性很强;61~80分,适应性较强;41~60分,适应性一般;21~40分,适应性较差;0~25分 适应性很差。

第三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与防治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群体,多数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发育正常。但应看到,在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适应不良,从而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让他们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原因与防治,是大学生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第一节 心理疾病概述

同生理疾病一样,心理疾病有严重的,也有轻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在同一时期内,几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美国20%的被调查者肯定自己有过濒临精神崩溃的感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口中,忧郁症患者以每年11.3%的速度在增加。近20年来,全球有5 000万人,即近1%的人口在经受着精神分裂症

的痛苦折磨,患轻度心理疾病的人达到3亿左右。20世纪90年代,我国精神病的患病率由80年代初的1.26%上升到1.45%,全国各种类型的精神病患者已达1 500万人,其中重度精神病人约750万,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达14~16万之多,即每天均有400人提前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北京16所高校所做的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在本科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均居首位。

一、心理疾病与特点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记忆力下降,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的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

3、损害大——不能完成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类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二、心理疾病的判断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呢?它的标准一般有三个方面。

1、反常行为

反常行为表现为质量上或者数量上的反常。质量上的反常行为主要是违反了社会文化及道德规范的一些行为,有些行为甚至使人觉得稀奇古怪;数量上的反常行为则是偏离了统计学上的平均值,即高于或低于平均值。如一个人一天洗3次手是正常的,而另一个人一天洗30次手则是不正常的。但行为反常并不就足以说明其患有心理疾病,包括一天洗30次手。在判断一些反常行为是否为心理疾病之前,必须要先弄清楚其发病的原因。

2、适应不良

根据适应不良的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社会活动、学业、工作或生活,那么,他可能将被视为患有心理疾病。但适应不良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心理疾病的症状,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个人的忧伤和烦恼

这一标准是根据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如焦虑、悲伤、烦恼等,以此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不过一般来说,这些主观感觉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常常显得更为重要。

判断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不能只看单一标准,这三条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的重要的参考标准。

心理疾病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现在心理疾病的增多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关系密切。首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关系、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各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人们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人的心理压力超过承受能力,则会发生心理疾病。其次,人不仅有满足物质享受的需要,也有满足精神享受的需要。有的人为满足物欲而拼命赚钱或为谋生四处奔波,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有的人因物欲已满足而追求无限制的情欲或因生活无正确的目标而感到精神空虚甚至绝望。在大学生中也有因缺乏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从而产生忧虑、悲观、痛苦、抱怨等负性情绪体验。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增强,导致更多的人觉得孤独无助,同时,精神卫生工作相对薄弱,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还比较差,这也是心理疾病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如何区分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目前各国都有自己应用的分类体系或方案。我国精神疾病学者于1958年开始制定出分类方案,1978年、1979年两次进行修订,这一草案将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其中除儿童精神病按年龄区分外,其他均按病因和症状来区分。《美国精神诊断分类手册》1978年修订为第三版,该版的分类系统把全部精神疾病归属于17个类别,并分为5个诊断轴以确定每个病人的特点。这样医生对病人不仅有了诊断标准,而且也可以从分类过程中看到临床特点和研究情况。1977年世界卫生会议通过和正式出版了《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这一分类把精神疾病分为器质性和其他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和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四大类别。

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主要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疾病的异常情况可以将心理疾病分为神经症和精神病两大类。前者属于程度较轻的心理障碍,后者则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

2、根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内容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行为障碍、药物或酒精依赖等。

3、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可以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为五大类:

(1)严重的心理异常: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瓦解。

(2)轻度的心理异常: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3)心身障碍:是指身体某个系统器官的病变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常现象。

(4)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这里又包括器质性损害、发育不全、躯体缺陷等三种原因所导致的心理异常或继发性的人格障碍。

(5)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如药物作用、催眠、梦境、人格偏离等出现的心理障碍。

根据对人们生活质量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的长短,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心理不适,轻度、中度和严重的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等。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一、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各种精神因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致使大脑功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神经症是一种非器质性的心理疾病,但确有心理异常的表现,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严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态有充分的自知力,没有感知觉和思维障碍,患者一般不会像重度精神病患者那样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幻想跟外在现实混合起来,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其行为一般能为社会所接受。

神经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约占精神科门诊病人的60%~80%,以18~30岁的青年患者为多。神经症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

心理创伤(精神因素)是引起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得这种病,大多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大脑功能活动暂时性失调所致。

1、神经症常见的症状和表现

(1)患者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烦恼、易激惹、自认为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

(2)常表现出焦虑情绪。焦虑往往由一些很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引起,患者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焦虑。

(3)神经症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了削弱,因此对于生活和环境中的挑战一般都没有能力做出适当的反应,不是设法对付遇到的困难,而常常是试图避免去面对现实,甚至自欺欺人地制造借口、躲避或否认困难的存在。

(4)神经症患者与人相处易发生人际关系冲突,他们给人的印象常是固执、生硬、不合群。由于他们常缺乏自知之明,内心充满矛盾,行为反复无常,别人很难与其相处。

(5)神经症患者由于持续的不愉快和心理紧张,有的常常表现为冷漠无情,缺乏兴趣,或者逆来顺受。有的多愁善感,变化无常。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浑身是病。

(6)神经症大都有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

神经症是一种持久性的精神疾病,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或不止一次的发作。短时间内的心理失调不能简单地定为神经症。

2、大学生中常见的神经症类型

(1)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它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神经活动能力的减弱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此病大多缓慢开始,起初程度较轻,病情反复波动,以后症状逐渐加重,且较固定和持久,有的患者病程可延续很久,长达几年或数十年。如果经过积极、及时地治疗,消除病因,且患者又能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生活,疾病可以缓解或痊愈,愈后一般良好。

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①在疾病早期,可表现为感情的控制能力降低,容易为一点小事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患者易激动、易激惹、好伤感,甚至易哭易笑,烦躁不安。感觉过敏,怕光、怕声,尤其怕嘈杂的环境,此外常有头部持续性钝痛及头昏脑涨等。睡眠障碍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等。

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脑力和体力均易疲劳,工作不能持久,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降低。精神萎靡,嗜睡但醒后仍不解乏,情绪容易激动,容易忧伤沮丧,情绪反应强烈但不持久。

③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在心血管功能方面表现为心悸、心慌、心跳、皮肤潮热多汗或手脚发凉等;在呼吸机能方面表现为出气不舒畅、胸闷、憋气等。

上述症状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有些人只表现为其中一部分症状,且在程度上亦有所不同。神经衰弱易发生在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急躁和过分主观的人中。大学生患此病的,理工科、外语专业学生多于文史类专业学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女生多于男生。本病的发病原因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下造成的。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心理冲突的因素,如亲人亡故、学习负担过重、工作不顺心、人际交往不和谐等,使神经活动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对社会的不适应。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考试和就业的焦虑,失恋或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苦恼,家庭不和或有重大事故,亲人病亡,经济困难等,在患者大脑中存在着激烈的思想冲突,引起心理紧张,他们时时被某种矛盾心理折磨或困扰着,使神经活动过程高度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

对神经衰弱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以药物或理疗作为辅助手段。一方面重新调整患者由于某种精神紧张因素作用下所造成的大脑功能失调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患者消除病因和可能连续使疾病恶化的各种因素,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解除对疾病的疑虑。我国在19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综合快速疗法”,对治疗神经衰弱有特别明显的效果。其基本方法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病因和规律,解除患者对神经衰弱症状所造成的疑病心理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消极情绪,确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同时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生活,平时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注意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加强个性修养,提高认知水平,还要对症进行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

(2)癔病。癔病又称歇斯底里症,也是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多发于青春期,以女性为多。早在两千年前,埃及和古希腊医书中对癔病就有记载。当时的医生认为癔病症状是由于女患者的子宫游走造成。到了中世纪,则认为是由于魔法或妖魔作怪、精灵附体之故。从18世纪开始,认识到癔病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到了19世纪末,法国著名精神病

学家夏柯认为癔病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生理障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病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的结果。1941年英国有人给癔病定义为:“是这样一种状态:其所呈现的精神与躯体并不源于器质性因素。产生和维持症状的动机不完全自觉,这些症状旨在获得某些实际的或幻想的利益。” 癔病主要是由于心理创伤导致大脑功能失调而呈现的多种变态心理症状,或者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而引起的情感大发作。它与患者性格有直接关系,患者多见于心胸狭窄而任性,易受暗示、喜欢夸张和“自我中心”的人。一旦遇到惊恐、侮辱、委屈或无法达到其要求以及家庭变故等刺激,便会发作。

癔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颇为复杂。它既可有精神异常和类似神经病的各种症状,又可有内脏机能失调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的症状,而且还可以由于模仿而产生新的症状。癔病最常见的表现是:痉挛发作(抽搐),这是癔病最常见的形式。发作以前会有头痛、胸闷、心烦、委屈等表现,发作时四肢抽动或挺直,两眼球上翻,但不会达到意识丧失,因而在发作过程中常常伴随各种有目的的活动,如撕衣服、扯头发、捶胸、抓周围的人或发出怪笑等,同时面部可有各种表情,显得夸张与做作。发作的持续时间也大大超过了癫痫的发作时间。痉挛发作后经常哭泣或不语,患者感到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癔病的另一种常见表现是情感暴发。患者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精神失常,如表现为哭笑、狂怒、叫喊、吵骂、打人、打自己、毁物等,有时表现委屈、悲伤、痛哭流涕,或又兴高采烈、又唱又舞,常伴随幼稚、做作、撒娇或演戏样的动作表情,其说唱谩骂的内容多与精神创伤有关。发作时呈阵发性,在人多时,发作更为频繁。一般发作时间较短,发作过程中患者心里大致明白,但自觉控制不住。癔病的其他表现还有昏睡,呼之不应;或在意识模糊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一些反常表现,如说不出自己的姓名、年龄,甚至连普通的名称也叫不上来,其表现痴呆极其严重,但实际智力并无障碍等。

癔病在一定场合下可出现集体发病的情况。在学校中,一个大学生发生癔病,周围的同学可受暗示与自我暗示而相继发病。癔病病程较短,但常反复发作,如治疗不当也会拖延较长时间。

对癔病的治疗,有效的方法仍然是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综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到:

①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了解癔病是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发作时的症状只不过是大脑功能暂时的障碍,完全能够治好而不会留下残疾,以此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②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特征中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

③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大脑皮质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增强其对精神刺激的耐受力。

④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注意改善与周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尽量减少人际关系冲突,正确处理各种不愉快的问题。此外,还要做好患者亲属、同学等周围人的工作,38

向他们说明癔病的实质和特点,解除他们不必要的顾虑,改变其不正确的态度,既要同情和关心患者,在发病时又不要过于紧张或过分关心,以免造成不良的暗示性影响。

(3)恐怖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或恐惧症,是指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的不寻常的恐惧或不安的内心体验,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也知道别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但又无法控制自己,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境遇。

恐怖症常发生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大学女生多于男生,且起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后,该物体或情境就成为恐惧对象。

在临床上,恐怖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有: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空间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患者有的害怕到公共场所,有的害怕到大庭广众中,有的害怕见人,害怕被人注意,与人交谈或接触时不敢正视别人,有的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常人可以接触的动物,等等。恐怖症患者羞怯、胆小、被动、内向、依赖性强,遇事易出现焦虑和强迫倾向。

恐怖情绪的产生通常取决于与生俱有的先天素质的影响以及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

对恐怖症的治疗,一般也是以心理治疗为主、适当的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则以鼓励、疏导等帮助患者减轻或摆脱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恐惧情绪。国内一些精神科医生采用“领悟性心理疗法”,对某些恐怖症有显著疗效。其方法是引导患者将过去经历中已经被遗忘了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领悟,即“以成人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些体验”,从而使恐怖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目前国内外更多的是使用行为治疗。主要是采用系统脱敏法,即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地鼓励和指导患者亲自去接触那些使他们发生恐怖情绪的事物或情境,直至把恐怖情绪全部清除为止。使用系统脱敏疗法最好要及早进行,这样可以防止恐怖情绪的发展和巩固。

(4)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又称焦虑症,也是神经症中常见的一种,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的一种情绪状态。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占精神科门诊的6%~26%,发病多为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焦虑症分为急性、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焦虑症一个月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每次发作在2小时以内,对生活有明显影响。慢性焦虑症持续时间则超过半年,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或运动不安。焦虑状态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起病。患者常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与恐惧或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因此,总是整日的惶惶不安、忧心忡忡,似乎预感到灾难将要降临;有的害怕患上不治之症,甚至死亡;有的害怕上级或老师会与自己过不去,担心自己可能因失去控制而精神错乱,等等。由于情绪的高度紧张,患者往往有无限的忧虑和哀伤。患者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记忆力明显减退,日常学习和工作不能正常

的进行,但不会出现智力障碍。在行为方面,患者常常表现为不安地走来走去,不能保持安静,不时地发出惊恐的叹息,伴有口干、出汗、头晕、心悸、胀气、胸痛、心动过速、上腹不适、尿频尿急、阳痿、行经时不适或痛经等。

焦虑症患者多有某种独特的人格特征,如自卑、缺乏自信、患得患失,对于出现的挫折或失败容易过分地自责等。焦虑症源于内在心理冲突,常常与社会生活或童年受精神刺激有关,有的与遗传有关。大学生在学习、择业、恋爱、人际交往等问题上,若遇上重大挫折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引起持续的焦虑。

焦虑症的治疗可采用综合性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解释和说理的支持性心理疗法,即通过安慰、鼓励、保证和支持等的心理治疗,使患者消除对引起焦虑发作的思想负担和恐惧心理,使患者明了疾病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辅助药物治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预防重在正确评价自己、宽容自己和悦纳自己,运用心理调节法进行自我调节,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5)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又称强迫症。强迫症并不是说客观上有什么人或有什么事对患者施加了压力,而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或者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存在,驱使他不得不去从事某种活动。患者也能认识到那些强迫性欲望或观念是同他的人格不相容的,但对这种现象不能自我控制,导致患者严重的内心冲突,感到痛苦,并且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患者多在一定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或病前有躯体疾病、过度疲劳或身体衰弱等,从而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而发病。它的起因一般与患病大学生性格上的缺陷有关,如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能力差、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过于谨慎、优柔寡断等。社会心理因素也是一种激发因素。

这种病的主要表现是“认真过头”,出现强迫观念、强迫情绪意向和强迫行为等症状。如有的患者对刚做过的或早已过去的事和经历,哪怕是无关紧要的也要进行反复回忆,明知毫无意义,却无法克制;有的患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的检查和考虑后仍不能放心,如锁门后怀疑是否把门锁好了;有的患者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如有位大学生曾在菜汤里吃到一只苍蝇,此后一见汤就想到苍蝇,恶心不已,6年没敢喝汤;有的患者怕不清洁,反复洗手;有的患者不可克制的计数,如上楼梯、见到电线杆要计数,见到什么都要计数,不计数则感到烦躁,难以克制。

强迫性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一般性的心理治疗措施,如说理、安慰、鼓励、注意转移以及不良人格特征的调整和认识,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具有特异性效力和良好治疗的具体方法,目前仍在探索中。在进行心理治疗时,给以必要的抗焦虑药物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6)抑郁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又称抑郁症,这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此病多发生在20~30岁的青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本

病发病率平均约占精神病的6%,大学生中不多见。此病主要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类型,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进行。

患者表现出情绪极端失常,如表现出强烈的激动、兴奋或者忧伤、抑郁等情绪反应,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在情绪上总是悲观、沮丧、失望、孤独,因此觉得生活无情趣、学习无目的、工作无计划、不愿与人交往,但日常生活不受明显影响,有主动求医的表现。

此病与遗传、心理创伤、过度紧张、身体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在大学生中,某些心理刺激,如强烈的惊吓、尖锐的批评、失恋的打击等引发的过度焦虑与紧张,都可能是其致病的诱因。

此病的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或患者中心疗法为主,主要是帮助患者排除病因,消除焦虑情绪。药物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预防的方法是正确看待人生、社会和现实,培养乐观的态度,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

二、精神分裂症

在各种心理异常者中,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一种,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精神病。精神分裂,就是指患者的行为与现实分离,思维过程与情感分离,行为、情感、思维具有非现实性,难以理解,而且不协调。精神分裂症之异于其他心理异常者,主要在于患者身心异常的程度已达到丧失自主活动的功能,恶化到一般非要住院治疗不可的地步。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的精神病中发病率较高,据有关城市调查发现,本病约占各类精神病的57%,占住院人数的50%以上,且有不同的种类。从年龄上看,以16~35岁发病率最高。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目前认为遗传素质、年龄、环境、躯体等因素都有影响。发病率与性别关系不大。不同类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自然也不相同,但多半具有以下表现,其差别只是表现程度的轻重而已。

1、思维紊乱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紊乱,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与人沟通,均不能有系统、有组织地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患者与人谈话,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知所云。

2、知觉扭曲

患者对感知觉经验的描述有明显扭曲事实的现象,特别是在知觉上扭曲得更为严重,甚至在面对镜子时也不能辨识镜子里的人是自己还是别人。

3、幻觉和妄想

患者能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描述他听到的声音或看到的景象。所谓妄想,是指毫无事实根据和不合乎逻辑的思想与观念。按精神医学的分类,妄想有6种:

(1)迫害妄想。相信别人在有计划地对他加以迫害,因而整日提心吊胆,惴惴而不可终日。

(2)夸大妄想。如患者过分夸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借以炫耀自己,引人重视。

(3)否定妄想。患者对于某些事实坚持不承认其存在,如明明刚吃过饭却坚持说还未进食。

(4)嫉妒妄想。患者怀有强烈的嫉妒心,经常想入非非,如不是怀疑爱人移情就是怀疑妻子不忠。

(5)支配妄想。患者怀有极强烈的支配欲,总感觉自己能支配所有的人。(6)关联妄想。患者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并相信一切都对自己不利。

4、情绪错乱

患者多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表达其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喜怒无常,让人悲哀的情境他可能会发笑,惹人发笑的场合他可能悲伤。患者经常呆坐良久,表情冷漠,即使告之亲人有其不幸他也无动于衷,或许在另一时间,他又无缘无故地激动得狂喜或痛哭。

5、动作怪异

患者的动作表现显得极为奇特,时而无故傻笑,时而咬牙切齿,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指手画脚,这些动作似在表达某种意思,但却与外部环境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生患此病者症状比较复杂。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早期、发展期和晚期。早期以性格逐渐改变为其特征,患者日益孤僻、懒散、精神萎靡不振,学习能力逐渐降低,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老师和同学态度冷漠、话少、消沉,经常追问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另外还带有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头昏、头痛、睡不好觉、记忆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精神分裂症逐渐明朗化,其主要表现是:知觉障碍,即病人有错觉和幻觉,错觉以人物错觉为主。思想障碍,即病人的思维活动过程迟缓,思想内容贫乏,说话语无伦次,因果倒置,无法与别人交往,以被害妄想为多。动作方面,病人常表现出意志活动的减弱,生活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喜欢离群索居,孤独自卑,经常表现怪动作,有时无故傻笑,有时呆若木鸡。这些动作并不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而是由幻想支配的行为。

患此病后,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就会逐步发展,除少数患者可以自发地缓解外,多数患者到晚期进一步出现精神衰退和痴呆,就会变成慢性精神分裂症。大学生中的精神分裂症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分为单纯型、青春型和紧张型3种。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同时与良好的家庭照顾和社会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发病、发展、转化和防治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躯体疾病。它不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症,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分的那些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心理应激的增强,心身疾病发展很快,几乎占人类疾

病总数的50%~80%。通常,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能患心身疾病,但是那些与情绪的联系特别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和泌尿生殖等几个系统器官更易于患这种疾病。

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有许多种,常见的有心血管系统的如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与发怒、严重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过分好动、好斗、易激动等性格特点有关。心脏病、感冒、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月经失调、皮肤病等均与精神因素特别是与情绪有关。

心身疾病的患者,除应配合医生的疏导、解释和接受心理治疗及躯体治疗外,还应调整、平衡其心理社会功能和行为对疾病的影响,调整生活习惯,解除焦虑或紧张、愤怒的情绪。“心病还需心来医”,当患者处于精神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时,方能促进健康恢复。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心理卫生工作重要一环的心理咨询,内容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所有方面。从方式上大致可分为发展咨询、适应咨询和障碍咨询三大类,而障碍咨询的实质内容就是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是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克服心理障碍,缓解临床症状,恢复心理平衡。

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简介

心理治疗一般就是通过医师与患者之间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的交往过程,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消极认识和情绪,从而消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行为,促进患者的康复。

1、精神分析疗法

这一方法是由奥地利心理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他认为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可引起焦虑,也可以通过转换或象征作用造成心理异常或精神症状。只有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挖掘出来,加以分析,找出根源,才能消除心理症状。精神分析治疗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移情和耐心阐释四个方面。该疗法风靡欧美,名流富贵几乎都有心理分析档案,其学说不仅用于心理医学领域,而且渗透到文学、艺术诸方面,电影《爱德华大夫》就是将精神分析用于影视的一个范例。故事主人公在幼年嬉戏中,不慎失手将弟弟从高处推下摔死,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这一不幸事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若干年后,当他被冤枉杀人时,这一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创伤经过转化和象征作用而形成一种泛化的罪恶感,使他精神错乱,虚构了自己杀人的经过。承认杀了人,就是象征他对弟弟的赎罪。但是女医生知道他并未杀人,而是患了心理疾病,所以帮他逃走。在逃跑途中,运用自由联想启发他回忆起童年时代这一不幸事件,为他进行心理分析,终于使其精神恢复正常。精神分析的技术比较复杂、深奥,难以掌握,且治疗时间很长。所以,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治疗实践中很少采用。

2、患者中心疗法

这一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理论根据是人本主义。整个疗程中,治疗者一改

指导者居高临下的形象,而是以一个有技术的朋友身份,给病人关怀、鼓励、信任。让病人决定具体步骤和内容,激发病人自身潜能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自己的问题,使病人由消极变成积极的进取。一旦消除了无能、自我毁灭的态度,健康而自我实现的态度、热烈而有创造性的情绪和能力就会随之而来。

患者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从中国国情来看,来访者绝大多数还是习惯于让指导者予以帮助,所以,进一步实施推广该疗法尚待有一定的难度。

3、行为矫正疗法

简称行为疗法,以改变病人的动作(行为)来影响心理的变化和克服不适应环境或社会的异常行为,使自己能保持与环境一致的关系。其理论根据是:异常的行为如正常行为一样,也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既然如此,这些异常行为也可以经过再学习而使之消退。行为疗法的方式很多,目前常用的有:

(1)系统脱敏法。通过训练病人松弛肌肉和不同焦虑层次间的逐步联系,达到在程度较强焦虑时的肌肉完全放松,焦虑不再出现。中国金代名医张子和治疗卫妻的故事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脱敏法:卫妻因睡眠中听见强盗抢劫声响,吓得颤抖不止。此后每听到稍大声响即惊吓不安,重时可不省人事,屡治无效。张子和让卫妻坐在一很高的椅子上,叫她看下方的桌子。张用木块敲击桌子,病人一惊。张说:“你看我用木块敲桌子有什么可怕呢?”病人羞惭。稍定,张又敲,强度逐渐加大,如此多次,病人不再心惊了。张又以木杖敲门窗,使卫妻也渐渐习惯。当晚,病人熟睡无事,即使夜间敲其门窗也不害怕了。这种疗法中医称“以惊定惊”,实际是一种以条件反射逐步除去异常行为的脱敏法。

(2)满灌疗法。或称涌现疗法。程序与系统脱敏法正相反,是从恐惧的最强处开始或想象,医生可以在场相伴并加以及时的语言指导,一旦病人体验到最可怕的恐惧自己仍然安然无恙,恐惧就会降低或消退。

(3)厌恶疗法。在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出现的同时,施加有害或痛苦的刺激,使有害行为消退。常用电击或催吐药,用于治疗酒瘾、吸毒、性倒错等。

(4)自我控制的简易行为疗法。医生鼓励患者承担起恢复自身健康的责任。建立健康行为,消除不良行为的一切奖、惩由个人执行。一般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拟定一个行为标准,每天进行检查,做评价记录(亦称治疗日记)。表现好则自我奖励,如听音乐、看电影、参加喜爱的活动,表现差则自我惩罚,如在想吸烟时用小夹子夹痛手指、口唇,或闻难闻的臭味。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橡皮圈疗法,即利用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圈击痛手腕,作为厌恶刺激,用以抑制某些强迫行为(或观念)。

控制个人行为,还要重视控制环境。不良行为是在长期的不良环境中形成的,不摆脱这种环境则会增加矫治难度。如同性恋者不再和自己的伙伴见面,社交障碍者不要整天蜗居在家中。很显然,强化决心、坚定意志是自我控制的简易行为疗法成功与否的关键。

4、认知疗法

该疗法的核心是指导来访者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解除歪曲的想法而代之以更现实的思维方式,纠正不合理信念而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5、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由日本精神医学家森田正马博士创立,他提出神经症的发病原因:一定程度的不安、恐惧、担心、焦虑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如果硬要说这些不愉快的心态是不该有的,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否定它,必然使这些正常的心理现象产生反向作用,形成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其治疗法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八个字。对待实质上是由情绪造成的扩大化了的心身症状,采取顺其自然、听之任之的态度,将注意力转移到建设性的工作、学习及一切有意义的事情上,重在行动,并以行动改变性格,最终以态度改变影响认识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该疗法目前在我国颇为流行,对神经症疗效甚佳。

6、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是美国精神科医师Glasser创立,它适用于行为或情绪上有问题的个人或团体。它在本质上只注重现在,不注重过去,其对行为的重视甚于对情绪与态度的重视。它强调价值判断、责任,强调意识面的思维与活动,不强调移情,反对惩罚。在咨询中,咨询员担任教师及榜样的角色,帮助来访者面对现实,并在不伤害自己及别人的原则下实现其基本需求——“自我认同”的需求,它认为对自己行为负责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7、交互分析疗法

交互分析简称TA,又名交流分析,由Berne创立,他的“自我三态”理论是TA基础。Berne认为:人类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即P(Parent),A(Adult),C(Child)。TA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反映出并受制于人格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独特的形态、风格和不同的言行举止,可成为鉴别一个人自我状态的线索。以什么样的自我状态进行交往,会影响人际关系的状态。例如,正常夫妻间应以“A—A”为主,而不应过多的“P—C”态,否则就容易失调。一个霸道的妻子总喜欢用“P”的方式行事,那么丈夫就会像一个长不大的“儿童”,常需服从妻子的安排、管教,这样他的生活中就会充满无用、无能、失败的字眼,感到压抑、自卑。

8、完形疗法

完形疗法,又称Gestalt疗法。Gestalt是德语,意为整体,强调看待人和事体只有使部分和整体联系才有意义。它认为人类常把自己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残缺不全的情况下生活,就出现许多矛盾、冲突、痛苦。咨询目的是协助来访者通过意识来揭示彼此分离的东西间的联系,把过去已失落或否认的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从而有效快乐地生活。它强调现在,即此时此刻,强调学习,充分认识与感受现在的重要性,不重视过去和将来。该疗法中的“空椅技术”是对话游戏中的一个独特情景,通过进入设身处地的境界,学会理智分析,理解他人。例如人际纠纷时,可使来访者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扮演对方作叙述,为对方说

话、辩解,而这正是来访者在情绪干扰下不会理智体会的,在空椅对话中促进了理解。

二、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对待心理咨询,尽管今天的大学生观念已有很大改观,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些望而生畏。怕同学耻笑自己“脑子不正常”、“神经病”而裹足不前,宁肯将矛盾、冲突埋在心中,自我封闭、自我折磨、自寻烦恼。其实心理问题同生理问题一样,都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西方人去看心理医生就像我们感冒、腹泻去医院一样正常。大家要勇敢而及时地去除各类心理“毒菌”,走进阳光明媚的生活中去。

在不愿去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中,有的是存在心理咨询就是去作政治思想工作的误解。应该说,人的思想与心理存在范围上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区别,但它们又是人的意识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面,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交叉并存的情况在咨询中经常见到。虽然二者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有明显区别。如起源不同,主要理论基础不同,手段方式不同。在咨询中,咨询员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原则上对明显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进行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主要还是以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为来访者服务。

有的同学担心心理问题或多或少牵涉一些“个人隐私”,不愿让人知道,怕泄露出去,这更没必要。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的事业、特殊的职业,在职业道德上有严格要求,首要的就是保密原则。咨询员对来访者的隐私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或公开,拒绝对外界调查者介绍来访者资料,不向有关领导汇报,每一个咨询员都会格守这一原则,请同学们放心。

还有极少数同学对心理咨询效果持怀疑态度,怀疑是否能有效地解决自己的“心病”。心理咨询是自愿的,来不来全由你自己决定。不过我们的态度是真诚地欢迎你来,咱们先交个朋友如何?在这个朋友关系中,咱们地位平等。我们绝对地尊重你,做耐心的倾听者,让你痛痛快快地倾诉一番,倒出压在心头的“心事”。我们用心理解你的处境,并尝试努力推动你去独立思考,强化你的自助能力。

2、如何区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二者都是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交谈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专业技术,但在内涵上有差异,咨询涉及的问题层面较浅,一般只针对具体的问题或症状,不过多地探究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比较注意对来访者的支持性和指导性,服务对象也较广泛,除患者本人外,还可以是其父母、配偶、老师、同学等。治疗则只发生在治疗师和患者之间,是双方较长期的努力合作过程,一般都要涉及到患者心理生活中深层次的内容。治疗目的常会超越症状,触及其人格或认识行为模式的问题。无论何种治疗方法都强调医患间工作联盟“特殊关系”的重要性。在此,患者不只是被动接受治疗,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打个形象比方,他们就像是“教练”和“队员”,只有共同努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战果。因此我们应明白:心理治疗是一个改变和学习的过程,它作用的不仅是表面上的症状,更多的46

是患者的人格和认知行为模式。因此,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效果也是逐步产生的。在治疗中症状出现波动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真正的救世主是你自己!”“上帝不去救不想自救的人!”这两句话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在心理治疗中,求治者要以积极心态参与到转变认知行为模式、矫正人格实际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正确看待医治心理疾患的药物作用

在医治心理疾患时,临床心理学家对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关系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患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抗争比作一锅沸腾的开水,那么药物治疗就好比向锅中加入一些冷水,可以暂时停止水的沸腾翻滚,而心理治疗则是釜底抽薪,可最终中止水的沸腾。这个比喻无疑是正确的,心理医生们也是这么做的。这也符合所有医生们“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的医疗通则。确实,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药物可以减轻、甚至控制症状,但它只治表,不治本。药物一停,症状就故态复萌。而且长期使用还会慢慢减效,甚至导致药物依赖(药瘾)。这种情况,有的责任在医生,但更多的是病人不按医嘱服药造成的。一般来说,病人单纯追求药物,是一种不敢正视矛盾,回避自己内心现实的消极做法。不通过改变对待心理冲突的态度和实施有效的行动,而以对药物的依赖来减轻痛苦,只能使问题的最终解决更加困难。明明是由于失恋引起了失眠,不去端正对待失恋的态度,单纯靠服安眠药来解决失眠,这是把非医疗问题医疗化,这种做法不但不可取,往往还会最终事与愿违。

药物治疗是治疗病人生理方面的反应,改变生理活动,缓解症状,但不能消除导致心理疾患的原因,如无法改变人格,无法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和主动适应环境能力,而心理治疗可以承担此作用。药物治疗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其是,以免造成药瘾等不良后果。

四、咨询方法与原则

心理咨询,常因时间、地点和对象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从人数上看,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从途径上分,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各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咨询原则是咨询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比起咨询过程中各项的具体要求来,它更概括,更有指导性。张小乔教授主编的《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提出6项原则为:理解支持;保密性;耐心倾听与细致询问;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郑日昌教授等在对咨询规律的不断深化认识及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5项原则:开发潜能;综合性;灵活性;矫正与发展结合;对来访者负责。这些都是心理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要求。

个案分析

她是不是精神病患者? [来访者基本情况]

王某,女,21岁,工科院校二年级学生,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主诉及诊断] 王某最初主动前来咨询。自诉近来情绪低落,在许多方面遇到挫折,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感到非常苦恼、焦虑。经咨询员引导分析,王某述说主要原因是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紧张,和一男生关系较好,但又感到这个男生在有意回避她,疏远她,捉弄她;同宿舍的女生也都在欺骗她。二是学习不理想,尤其是动手能力差。下厂实习别人做一个模具很快做好,而她几次做不好,实验成绩很低。针对王某具体情况,咨询员作了一般性指导,但情况未见好转,并产生严重病变。主要有以下症状:

1、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王某学习成绩,第一学期在全班名列第5名,第二学期名列第15名,第三学期名列第25名(也就是发病时期),即最后一名。

2、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高兴时又说又笑,焦躁时又哭又闹,忽而和别人亲近,忽而和别人反目。

3、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不如所有的同学,在家不如弟妹,在外不如同学,甚至一无是处。

4、自我为中心,敌视他人。感到自己太幼稚,别人轻而易举地就欺骗自己。认为别人都在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声称要教训他们。

5、行为活动变化无常,声言自己不适于学习,而适于做演员。过去从无抽烟史,此时开始抽烟。上课旁若无人地随便在教室走动,毫不顾忌地大声弄响桌椅。毫无缘由地纠缠一名男生。后来又无意中结识一个男性个体户,并发生不正常来往。一次半夜莫名其妙地闯入某工厂一居民家中,被送交厂保卫处。

经咨询员与精神医生会诊,王某患分离型神经症。其病状表现为:自我中心与自我显示,喜欢成为大众注意的中心,喜欢被人夸耀,别人都应为她而活着;受暗示性强,很容易受周围人言语、行为、态度等的影响;意识范围缩小,能将引起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心理活动中分离出来,发作后又常伴有选择性遗忘,像情感爆发,哭笑、吵闹、人越多越厉害,过后又不能完全回忆,意识产生朦胧状态,不认识人,出走、神游、突然清醒又不能清楚地回忆,出现遗忘症,等等。[病因分析] 造成王某病状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原因有三点:

1、早期家庭生活经历的特殊影响。王某自小一直在外祖母身边长大,直到上中学才回到父母身边。而且和父母关系一直不很好。按照有关理论,少儿期对性和爱的体验对青春期有直接影响,少儿期性和爱的主要对象是父母,到了青春期这种性和爱的欲望便转移到异性对象上。在不太正常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之爱如果失去就更期望得到。到青春期对异性的追求往往更迫切更强烈。王某对男性的盲目追逐,以及不能满足要求时产生的极端懊恼,也许可以从以上理论得到解释。另外,王某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她自述其家教期望值很高,48

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很重。

2、认知评价水平低。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把学习、生活交往中的挫折、失败看作是不应该发生的,否则就是生活或别人欺骗了自己。以偏概全,夸大后果。王某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不错,曾获得奖学金,并是英语课代表和团支部宣传委员,但碰到一点不幸就觉着自己一无是处,命运不济,前途渺茫,丧失信心。

3、相当程度的人格和道德缺陷。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在宿舍里几乎很少完成规定的值日,经常中伤另一位有生理缺陷、性格软弱的女生。主观固执,敏感多疑,我行我素,怕强欺弱,报复心强。由此造成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咨询治疗过程] 在对王某的咨询治疗中,首先采用药物和住院治疗。由于王某病情发展迅速且已出现行为失控,呈现明显的精神障碍,已不是一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能奏效。因此,咨询员迅速会同有关方面安排她住院治疗。两个多月后,王某病情得到大大缓解,经和精神医生协商确定,让王某出院参加力所能及的学习,同时辅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其次,控制环境,改善问题产生的外部条件。如前所述,王某发病的直接诱因主要是在外部人际环境上,尽管主要问题出在她自身,但在心理治疗恢复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外部环境,减少和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因此,咨询员与王某周围同学、尤其是同宿舍同学以及班干部取得联系,配合工作,要求有关同学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安慰、劝导和帮助工作,注意理解、体谅、忍让,避免言行有意、无意刺激,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通过同学观察了解王某在此期间的言谈举止,饮食起居,行为活动等,防止病情反复。

第三,调整内在心理感受,克服自身认知和行为缺陷。随着外在环境的调整改善和药物控制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王某主动上门咨询,而且能听进意见,也较善谈,咨询员把握时机,对其施行认知疗法。列举了她的各种优点和长处,鼓励她的勇气和信心;指出每个人的生活道路总会有坎坷不平,挫折失败,关键在于吸取教训,取长补短,自强不息,提高她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讲述了同学尤其是同宿舍同学为她端水送药,四处奔波的情形,使她体会到同学的友善和集体的温暖;指出她过去对同学一些不礼貌,不友好甚至不道德行为,要求她每天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主动改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约请了她的父母亲,并事先讨论制订了家长谈话方案,通过家长作一些安慰、劝导、说服工作,使她改变了对家长的某些片面看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方面,家长的特殊地位和对患者心理的特殊影响,在某些方面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尤其对王某这样有早期特殊家庭生活经历的患者。

[点评] 本案例介绍了一位患分离性神经症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分离性神经症是癔病性神经症的一类表现形式,即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癔病,因精神活动的分离为特征而得名,多见于青年期的女性。分离性神经症的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发作性情感失调和其他

第四篇:201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一)为响应学校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自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四级网络建立以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在全院学生的广泛参与下,传播学院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08-09学年我们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通过常规工作和特色活动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及做好个案咨询三条主线开展工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

1、协助做好5.25心理健康节的相关工作。

在我校首届心理健康节中,我们和管理与经济学院共同承办了心随影动优秀心理影片展播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选择了《海上钢琴师》等四部心理影片,精心制作海报,联系教室,为大家放映。放映前,我院心里协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向观众简要介绍影片内涵,引导同学们从心理角度欣赏影片。此外,我们还组织观众撰写影片观后感,并邀请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担任评审,评选出优秀作品。

2、建立心理档案,做好个案咨询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做好2011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通过整理档案数据,我们针对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心理知识普及工作;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反馈给该生辅导员,并通过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寻找该生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做好个案咨询工作,并关注该生在学校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由于广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是通过抓好心理社团、心理委员和心灵护航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素质拓展工作,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具体实施:

1、依托组建心理社团,倡导自我服务 2011年6月,为激发学生积极关注心理健康,学院在心理辅导员老师指导下成立了心理协会。协会从成立初就建立了较完备的体制,征集确定了协会名称聆心心理协会 及logo,拟定了协会章程,并确定了工作宗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等。协会的成员包括各班心理委员、各宿舍心灵护航员及对心理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协会内根据公平竞争的原则,竞选出秘书、调研、策划等工作小组的负责人。协会自成立以来,常规工作和特色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调研组定期调研学生心理情况,并在例会中上报心理辅导员,然后根据老师的指导寻求解决办法。协会还通过心理活动月等特色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心理协会的成立为学院心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抓好骨干培训,夯实工作基础

学院的心理工作主要通过心理委员和心灵护航员开展和落实,他们是学院心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工作是否到位事关整个学院心理工作。为了提高他们在心理工作方面的专业素质,学院组织了多次心理委员培训讲座。培训中,学院心理辅导员老师介绍我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四级预防体系及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案例介绍如何科学合理地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扩展心理委员的心理知识,指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方法及强调保密等工作原则。参加培训的同学专心聆听、认真记录,收效良好。一名心理委员参加培训后说:作为一名心理委员,很高兴能接受到专业的培训,这无论是对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还是对班级心理工作的开展,都是一件很有益的事。经过培训,我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感兴趣了。

3、注重教育实效,丰富活动载体

学院每学期通过征集问题、张贴海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分阶段进行心理知识普及。本学期开学后,为了帮助08级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帮助07级、06级同学及时排解心中的苦恼与疑惑,协会向06、07、08三个年级的同学发去了邀请函,邀请大家参与最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写下令自己最困惑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反馈给协会。协会通过向心理辅导员老师反映、利用网络资源查询资料、向心理专家请教等多种渠道寻求解决方案,并及时将得到的信息反馈给大家。在团总支的指导下,各班还召开了感悟生命、朋辈互助、如何塑造成功心态、怎样正确面对考试等主题班会,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

4、打造特色活动,浓厚心理氛围

学院从2011年11月到12月上旬组织了心理活动月特色活动,活动月期间开展的各类活动面向全院同学,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系列活动包括心随影动优秀电影展播、心路启航心理健康培训、欢乐体验坊游戏环节、快乐向前冲心理知识竞赛四个内容。心随影动每周一期,共放映了《美丽心灵》等四部电影,引导同学们从心理学角度观赏影片,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并组织同学们撰写观后感。欢乐体验坊环节中通过解手链、排生日、说与唱等多个心理游戏,促使个体通过团体的内在交互作用提高团队意识、交往能力和组织归属感,完善自我。在游戏之后,有同学说通过心理游戏不仅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能在开心与放松的同时学到很多的心理知识。在心路启航讲座中,学院心理辅导员老师为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导航员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工作培训,以发挥心理委员的专业职能。快乐向前冲活动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活动在校园中进行,依靠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来完成探路、寻宝等任务,并依据所用时间确定参加室内活动的队伍。室内部分是心理知识竞赛,竞赛中考察了参赛同学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喜欢心理知识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促进了心理健康知识在同学中更为广泛地宣传和普及。心理活动月历时近四十天,活动形式多样,参与同学多,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三、科学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各年级辅导员会咨询学院心理辅导员该生的状况及四核的咨询方式,并进行进一步的干预。对于干预后效果不明显者,则由心理辅导员直接进行心理咨询。一年来,共咨询案例二十余人次,涉及家庭贫困、自卑、恋爱、人际关系交流、因身体原因引发心理问题等多方面。咨询后效果良好。

一年来,通过常规工作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团体活动和个案咨询相结合,传播学院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性开展,努力提高了工作实效性,同时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也有一点感触。通过初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增加了心理辅导员对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心理辅导员的水平尚显不足,尤其是诊断、咨询等技能水平较低。希望心理健康中心领导为心理辅导员开设咨询和技巧辅导及推荐书目等参考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二)赞贤小学2015年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只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让每个学生得到更优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用的教育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现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理论学习为入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人们尚未充分意识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校从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着手,不断增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领导班子与研究骨干抓起,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逐步引起全体教师对这一课题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研究和实践打下思想认识基础。与此同时,还引导大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逐步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系列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全员培训为龙头,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落脚点都在教师,所以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但要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重点培训,而且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不但要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而且要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提高全体教师自身 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敏感、稚嫩、能动、可塑的一颗颗心,没有一个良好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将得不到保证。可以肯定地说,全员培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

有专家曾经指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70%产生于学校。且不论此话是否言过其实,至少说明学校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之

一。学生在学校,正面接触最直接、最多的是学科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学行为乃至言谈举止通过学生的感观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信心和鼓励,还是失落和压力?是情与爱的感化,还是责罚与伤害?一切取决于教师的管理与教育教学过程是否规范科学。因此,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失成败。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有针对性地进行师德和教师行为规范培训,期间还要求教师对照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作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形象整容。其次,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儿童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常识的校本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基本的学校心理卫生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初步实践证明,这种教师全员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不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提高了,而且改变了许多教师的育人观。在心理健康培训过程中我们培训采取的方式主要是:

1、请进来。请有关教育心理学专家来校作讲座,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走出去。没有学习、没有借鉴,就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坐井观天,裹足不前,只能导致落后,只有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适时地充电,才能提高自我。学校努力创设条件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每次学习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3.理念引领,经验推广。经常召开多种形式的专题讨论会,举办教师演讲比赛、班主任教育小故事演讲比赛,观摩心理活动课等,以点带面,以新的理念引领学校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三、通过四个结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一)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全体参与和个别对待相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与此同时,我们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出发,建立了个别辅导模式,以弥补集体辅导的不足,为此,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家庭与社会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教育,它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联。利用家长学校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家庭教育指导为链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实践研究表明,家长能够配合学校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横向发展。(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辅导人员从受辅者的实际出发,协助、引导受辅者去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正确认识环境和认识未来,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其终极目的是使受辅者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品德和才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并能依据

自己的特点、环境和机缘,去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社会的人生道路,以便愉悦、有效地属于自己特有的生活。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和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都是学生,它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它们的具体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和渗透,但又各有侧重,不能相互代替。(四)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

教室是学生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校园是学生成长的广阔天空。每学期初,各班都会在学校德育处的部署下,进行班级文化的创建,让幽雅、温馨、健康的教室文化,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民主、融洽、和谐,让学生的生命在充满温馨的氛围里更加灿烂。

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优的发展,我们任重道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三)年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巩固己有的成绩的同时,本着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健康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入手,完善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还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继续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系统、全面、有效地展开。回顾过去的一学期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规范性、有序性、系统性、生动性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我校心理选修课程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以点带面,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本学期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首先,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上学期相比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心理教育课时总量减少,二是要求选修心理素质课的学生增加了许多。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机会,我们调动了所有可用的资源。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的人数。本学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有工作的教师增加到四位。除谢维兴老师这位专职的心理教师外,还有陈红老师、林莎老师、曾帆老师三位兼职的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增加间接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谢维兴老师利用周一和周五中午一点到两点钟段时间给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直接增加了课时。通过这两种方法,解决了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的减少而带来的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无法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我校高一共有=个班,高二共有=个班开设了每周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约有===人的学生在本学期接受了系统的全面心理健康教育。其次,从规范课堂教学着手,保证上课的质量。一是加强集备。我们组成了以谢维兴老师为组长的集备组。把周一上午作为集备时间,大家共同讨论。这样不仅加强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规范了课堂进程、上课的内容和上课的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有序化,避免了心理健康课的无序化和随意化。二是和学生制定课堂契约,同时把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成绩挂勾,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避免学生把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作混学分课。

再次,继续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用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本学期,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以上的改进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这种改进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继续走在全市的前列,扩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省、市的影响,谢维兴老师的公开课:《沟通无极限》参加市里的交流并获得专家、老师们的好评。

二、扎实工作,拓宽渠道,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学期,研究室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为面对面咨询时间,==:====:==为热线电话时间。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张贴海报,课堂上促进,课外广播,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能尽快了解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方式。

=、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本学期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共接听电话==个,接待来咨询的学生===人次,网上咨询==例,在来咨询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高三学生,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其次,做好个别辅导的同时,针对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我室在====年==月期中考前给高三==个班的学生分别举办了以如何复习迎考为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给高三学生把好学习考试心理关,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高三,面对考试。

三、完善心理教育研究室,巩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的立体网络。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心理教育研究室的环境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效果。本学期,心理放松室里增加了沙袋,充气人等新设备,心理教室、心理放松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的硬件设施也不断地发展完善,环境更加优美,使心理教育研究室成为八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问题,而成了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全体教师、学生齐心协力,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前进。在加强对学校老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宣传的同时,在==月、==月间学校开展了学会和异性同学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信等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如的主题班会活动,还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比赛。这些活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的影响力。

本学期,学校学生会心连部的工作更有成效。其一,保证心连部每一周开展一次活动,大部分班级心连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讨论工作,心连部员之间的向心力比以往加强了;其二,它真正成为了联系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纽带,使心理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那些不愿意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的学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带动学生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树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形象。

本学期,我们努力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重点是办好《心航》杂志和省市各媒体的合作,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宣传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刊物《心航》,在本学期又办了三期,和上学期的《心航》相比,本学期的《心航》从数量上,内容上丰富了许多。栏目增加了,内容更贴近八中的教育改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面更优美,更合理,栏目更科学。它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其次,加强了和省市媒体的联系,扩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展示了我校的新形象。本学期,有《海峡都市报》、《海峡周报》、《福州日报》、《经济快报》、《东南快报》、省广播电台、福州市电视台、省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多家新闻媒体来我校了解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宣传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和省人民出+社合作,在《素质教育博览》这本杂志中建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扩大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影响。

再次,本学期,加强了和省市兄弟学校的联系,接待了省、市各地领导、老师到我校观摩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交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为我校赢得了声誉。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备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

第五篇:2017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稀土高新区第四中学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总结

为全面贯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性格,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现把2017年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1.心理健康课。隔周一节,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开展团体工作坊活动,心理教师积极配合毕业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等一些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和决心,增强临考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与他们及时交流学生心理状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

3.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日益激烈,青春期躁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开展团体活动,心理教师积极配合毕业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等一些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和决心,增强临考心理素质。

个别辅导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日益激烈,青春萌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利用箱庭游戏潜移默化中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

4.广泛宣传。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在教师微信群和家长微信群内转发。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良好的心态、人格去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学生。同时,采取不同形式,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不足与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对我校来说也是如此。一些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在解决学生问题时消极配合,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做好家长学校工作,让家长多了解,多接触,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教师一个人的工作力度和可利用范围是有限的,一些特殊问题是需要广大教师和家长多方支持和配合的。如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学生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反映给心理老师,是心理老师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而心理老师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其他教师的共同配合,创设一种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情境,或者是需要家长做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心理教师指定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一点点从不良情绪中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是开展心理工作的有力后盾,而这种配合形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在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更是认真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制定了之后工作重点,在保持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于自己不完善的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号召全校领导和师生积极参与进来,给予心理健康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稀土高新区第四中学 2017年11月15日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校领导的一致认同下:本学期初,我由原来的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转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重拾我的专业,这也是我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有赖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其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起主导的作用。 一、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理务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青西新区理务关小学 2018年6月11日 理务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上级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 本学年即将结束,回顾本学年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始终贯彻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方案,全面落实市、县教育局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素质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1、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

    2009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贾塘中学2009年度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总结 本学年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阿热吾斯塘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校心理教育工作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上个学年的工作经验及总结基础上本着务实、创新、进取的工作作风,有计划、有重点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