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01:3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州市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州市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最终版)》。

第一篇:兰州市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最终版)

一. 实习目的:

1.通过简短的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

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实习加深对工程地质学科的理解,培养对工程地质学科的兴趣。3.通过实习认识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

二、实习地点:兰州市地质博物馆

三、实习形式:学生集体参观地质博物馆学习

四、实习过程:

一)、实习背景介绍

1》、博物馆介绍

甘肃地质博物馆始建于

43年,其前身为地质陈列室,由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王日伦先生创建,是全国最早的地质博物馆之一。甘肃地质博物馆坐落于兰州市城关区滩尖子团结路6号,建筑面积12568平方米,布展面积4860平方米,建筑风格新颖别致,独具地方和时代特色。馆内设有序厅、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玉石厅、生命演化厅、土地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4D穹幕影厅和临时展厅,馆外设有矿石林和影雕文化墙。馆内收藏了省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和岩石标本共3万余件。馆内展示有大夏巨龙、兰州龙和甘肃鸟等大批国宝级精品。展厅内循环播放富有陇原特色、具有原创性的《甘肃概况》、《甘肃地质公园》、《甘肃土地资源》、《遨游甘肃》等20多部影视片和幻像,以及《宝石趣闻》、《地震体验》等寓教于乐的一系列互动项目。

2》、博物馆概况

甘肃地质博物馆坐落于兰州市城关区滩尖子团结路6号,于2007年开工建设;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布展面积486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省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和岩石标本共3万余件。其中有大夏巨龙、兰州龙和甘肃鸟等一大批国宝级精品,此外还有温家宝总理当年在甘肃工作时所采集的地质矿产标本。

3》、博物馆常设展览厅:设有序厅、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玉石厅、生命演化厅、土地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4D穹幕影厅和临时展厅等。

二、实习详细介绍

进入地质博物馆后,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兰州市地质博物馆的序厅。序厅李展示的恐龙家园浮雕生动再现了白垩纪早期甘肃某地壮丽的恐龙动物群生态景观;电子显示屏和查询系统提供了甘肃地质博物馆概况、甘肃自然地理、甘肃地质、甘肃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展示和查询服务。

序厅右拐就来到了地质博物馆的地球厅,地球厅为我们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概况。重点展示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关的史前生物演化和圈层结构,以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板块漂移等各种地质现象。

在学习了有关地球行成的知识后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之下来到了矿物岩石厅,矿物展厅采用了多种人机互动的模式使我们通过参与互动和欣赏展品,通过矿石标本、矿山图片、等形式向观众介绍了许多甘肃地区特有的矿产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重要用途。参观完这个资源厅,我们对甘肃的矿产资源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意识到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就来到了兰州地质博物馆大名鼎鼎的生命演化厅,这里通过生物演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通过展示各地

质时期常见化石,概括介绍地球上生物发生、演化和灭亡过程。中央展区突出展示近10年来在甘肃省境内新发现的大夏巨龙、兰州龙、肃州龙、雄关龙、桥湾龙、叙五龙等恐龙及甘肃鸟的精美化石。这些化石实是一笔伟大的历史财富!通过馆藏的生物化石,我们跨越了时间的间隔看到了数百万年前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史前霸主!矿物岩石厅:通过数不清的的矿物岩石样本及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分布在我国的多种矿物岩石,让我们形象的理解了变质岩、沉积岩及岩浆岩的分类、形成和相互的转化关系。将抽象、难懂的教科书知识转化为一张张直观,形象的图片和一系列相关的模型,这极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岩石性质的认识,理解和有关的推断!接下来的矿产资源厅则向我们介绍了:1)甘肃省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和土地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展厅我们了解到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通过接下来的地质环境厅和矿产资源厅我们了解到甘肃省是一个矿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中国最早的石油开采就始于甘肃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全国人民都知晓;甘肃白银的有色金属开采为国家做了半个多世纪的杰出贡献,直到近年来资源枯竭;甘肃金川的稀有贵金属就更不用说了,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第三大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的“镍都”。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长庆油田(现已将总部迁往西安),是中国第一大油气田。还有准备开采的位于陇南文县的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甘肃河西走廊利用风能优势,近年来发展“风电走廊”,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甘肃省是除了海洋之外地形地貌、能源资源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省份,发展潜力巨大,但它同时也是一个能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参观地质博物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甘肃地区,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是一个普及地质知识,帮助我们理解、掌握、巩固课堂知识的极好课堂。

六. 实习总结:

短短一个下午在博物馆的实习便结束了。这次实习比较轻松但很充实,博物馆在某些方面来说,代表了一个地区数百年来的文化与精髓,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了解到了许多甘肃的文化习俗。特别是生命演化厅,更加深了我 对工程地质学科的理解和对工程地质学的兴趣,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在参观完自然资源展厅的地质地貌馆、矿产资源馆以及宝玉石馆等之后,让我在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莫测之外,更体会到工程地质学的博大精深。这门学科蕴含着许多有趣、奇妙、实用、高深的知识,我们应该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去对待。

我们应该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在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来分析生活遇到的问题。这些都将对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也是我们路桥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这次工程地质实践是我们检验和考察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应用也是我们明白这项课程重要性的一个契机,通过这次实践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少的经验。

2、实习时间:2015年12月18日

3、实习地点: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实习的目地———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进入场馆,该馆设“序厅”、“走进地球”、“打开宝藏”、“辛勤耕耘”、“沧海桑田”、“保护地球”、“石之瑰宝”八个主要展厅,走进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就开始了地球之旅。

百度百科上介绍说该馆矿产资源陈列厅门口,是一座人工堆造的石灰岩溶洞,厅内布有湖南矿产分布大型沙盘,上 面标记着湖南特有的钨、锑、铅、锌、汞、磷、砷和高岭土、海泡石等矿产地 250多处。几座独有的石英──黄铁矿晶洞、辉锑矿晶洞、石膏晶洞,再现了自然界矿物生长发育状态。地球历史陈列厅陈列有转动着的巨大地球模型。其他陈列厅陈列有古生物标本 800余件,如大型三叶虫、1 米多长的直角石、芙蓉龙、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等。矿物岩石标本有1000余件,如金刚石、辉锑矿晶簇、石英黄铁矿晶簇、雄黄雌黄晶簇、方铅矿重晶石晶簇、方解石晶簇、辰砂、黑钨矿、白钨矿、萤石、石膏等矿物晶体以及中国首次发现的世界新矿物──香花石晶体和各种宝石玉石彩石等。其他还有矿床、区域剖面的系统成套标本。

大家排好队在美女导游的带领下进入了博物馆,博物馆进门处的地球厅摆放着一个模拟的地球,上面不断变换着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在展厅的转角处悬挂着模拟的太阳系。

随后我们又到了矿物厅。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矿物厅里摆放着各种矿石,最引人注目莫过于那个闪闪发光的石膏晶洞了。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CaSO4)的水合物。石膏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可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世界上最大石膏生产国是美国。在美国,石膏矿床分布在22个州,共有69座矿山,最大产地在阿依华州道奇堡;其次是加拿大;法国在欧洲石膏生产中居领先地位;再次为德国、英国、西班牙。中国石膏矿资源丰富。全国23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69处,总保有储量矿石576亿吨。从地区分布看,以山东石膏矿最多,占全国储量的65%;内蒙古、青海、湖南次之。石膏不仅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在土木工程上也有着巨大的用途。在混凝土中便需要加入石膏以调节其硬化时间。

接下来我们到了地质环境厅,走入一个小黑屋,轰隆的巨响,仿真的山坡,这是在模拟泥石流的场景。曾在新闻里不断的听闻泥石流的巨大破坏力,泥石流所到之处,摧枯拉朽万物尽毁,人们往往在听到声音的下一刻已绝望得被掩埋。经历了泥石流的劫后余生,进入的是一个模拟的钟乳石洞,钟乳石表面逼真的粘性设计,竟让不少人误以为真。

拐过一个弯,进入了我们应该最感兴趣的古生物厅。生命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迷,通过巨幅自然与生命演化螺旋示意图,清晰地揭示从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这里有幻影成像和澄江生物群,有庞然大物的剑齿象骨架化石,有不同时代的各类大型恐龙模型、恐龙蛋和恐龙脚印化石,尤其是享誉中外的无齿芙蓉龙,是全世界仅有的三具之一。

大厅首先是一个长廊,墙壁上是有关化石的相关介绍。还展示了化石的形成过程。走过长廊,是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化石标本,有等节海百合、四川四川虫、高雅小栉虫等等。

从一块块三叶虫小小的化石,到剑齿象巨大的骨架化石,清晰地揭示了从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块块化石了解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的湖南和志留纪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展出的于1981年在湘西桑植芙蓉桥地区发掘出来的无齿芙蓉龙属于槽齿类爬行动物,是恐龙、翼龙、鳄类及鸟类的共同祖先。这条龙长3.21m,高1.06m,是全世界仅有的三具骨架化石之一。同时展出的东方剑齿象是1985年从涟源斗笠山的一处溶洞中采集而来的,属于我国西南地区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代表种类。据推测,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等动物可能是被古人类当做食物带进洞内的,因此也成为湖南古人类存在的一个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价值。

走出古生物厅,沿楼梯上二楼是矿物晶体厅,美女讲解员的任务也告一段落。

矿物晶体厅里展示的矿物晶体近千件,它们形态各异、璀璨夺目、精美绝伦,这些出自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手的奇珍异宝主要来自湖南几大矿山和国内几个主要产矿省份以及国外几个主要产矿国家。其中的300多件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晶体精品和绝品,如产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菱锰矿、产自巴基斯坦的海蓝宝等。

产自广西梧州的菱锰矿、萤石合体由于鲜红的色彩和如花瓣状的形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和镜头。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块矿物晶体在美国展出时,有人曾出价超过500万美元。

博物馆里的岩石和矿物琳琅满目地陈列在展柜里,有关地球科学的图画也挂满了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有的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见过,但更多的是从未见过的,只见于书本上介绍,自然也没有那种感性的认识。这里有常见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辉绿岩、混合岩、大理岩等。也有常见的矿物,如石英、萤石、长石、刚玉和云母等。薄片状,鳞片状,块状,土状,球状,钟乳状,黄的,绿的,红的„„给了我们无限的视觉冲击。我们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矿物和岩石的颜色和形状,一边看标本下面关于这些矿物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的讲解,以及他们的工程地质评价。看到了灵璧石,雄黄雌黄,孔雀石,内蒙的鸡血石章石雕,吉林的松花砚。还看到不少钻石,玉和翡翠。如金绿宝石,红宝石,绿宝石,祖母绿,和田玉,南阳玉,珍珠等等。不过这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数沙漠玫瑰了。

沙漠玫瑰又称“戈壁石”、“风雕石”,常见的有球状的和块状的,主要产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细石经风吹雨打后形成类似玫瑰般的结晶石,这种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场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博物馆里同样陈列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硅化木,中华鲟鱼,潜龙,古蜻蜓化石,大型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以及第四纪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动物化石,如距今数亿年的震旦角石、莱德利基虫、创孔海百合、狼鳍鱼、拟蜉蝣等,不一而足。

我还了解到我国近代地质学发张历程。萌芽时期(1840—1910),草创时期(1911—1921),成长时期(1922—1936),动荡时期(1937—1949),发展时期(1949—现在)。

湖南地貌尽收眼底,湖南到底长啥样?到中厅就可以一览众山小,85平方米的超大型沙盘、声光电全景式的展示,可以把三湘四水尽收眼底,馆藏最古老岩石距今17亿年。

4、实习体会:

这次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精神和思想上也经过了深刻的洗礼。通过这次参观,我的收获很大,不尽看到并学习到了原来地理科学教材上的知识,也获得了许多从未亲身了解的体会,我希望通过这次参观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阅历,努力学习和钻研知识,培养自己对专业学科的兴趣,在大学时光里,能够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使自己在未来的奋斗中充满求知欲与热忱。

菱锰矿、萤石合体

第三篇: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这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四部分,我们主要参观学习的是三层的史前生物厅。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让我对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地球约形成于距今46亿年,从澳大利亚发现的距今35亿年的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表明,生命的起源亦即化学演化过程,应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约11亿年。生命的产生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最大的飞跃,使得地球历史从化学演化阶段推向生物演化阶段。

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之后出现了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元、功能单元和生殖单元,细胞的产生是生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经过不断地分化和发展,终于又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的自养型原核生物蓝藻。从异养到自养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飞跃。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最早具细胞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化,增强了变异性,使得真核生物能够向高级体制发展。现发现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随着真核生物的出现,动、植物开始分化和发展。地史上最早的动物化石是距今6~7亿年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早古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称为“海洋藻类时代”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起始于距今6亿年,延续了约1.7亿年。

寒武纪早期,出现了地史上最早具钙质硬壳的小壳动物群,这一时期称为“非三叶虫时代”。进入三叶虫时代后,在中国云南发现了距今5.7亿年的澄江动物群,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软体的多门类动物群。随后,三叶虫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分布遍及全球整个海域,在动物界中占绝对优势,因而称寒武纪为“三叶虫时代”。

奥陶纪是自然环境有利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继续发展的时代,层孔虫、苔藓虫等先后出现,笔石、腕足类、鹦鹉螺等显著分异。到早奥陶世中期,正笔石类兴起、演化迅速,是奥陶纪的重要分带化石。之后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类群的出现和多样化,加剧了浅海陆棚区的生存竞争。

志留纪延续时间较短,生物界来源于奥陶纪,但有新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三叶虫显著衰退,笔石向简化方向演变,单笔石兴起并大量发展。志留纪末,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海水逐渐退去。部分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由海洋向陆地生活转变。

由于志留纪末期大规模海退,陆地面积逐渐扩大,称志留纪末到中泥盆世为“裸蕨植物时代”。到石炭、二叠纪陆生植物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从晚石炭世到二叠纪各类植物极度繁茂,由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逐渐形成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

陆生植物发展之后,与植物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昆虫大量繁育,最早的昆虫类是最原始的无翅类型,最早的无翅类化石出现于泥盆纪。石炭纪出现了现知最早的有翅昆虫,当时最繁盛的昆虫是现已绝灭的古网翅类。

鱼类包括有颌类和无颌类。无颌类包括头甲鱼形类和鳍甲鱼形类。晚志留世出现了从无颌类分化出来的最早具颌的棘鱼类和盾皮鱼类。硬骨鱼类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晚期,与棘鱼类有共同的祖先。泥盆纪时鱼类极为繁盛,故被称为“鱼类时代”。硬骨鱼类在现代鱼类中占绝对优势,被称为“水中的主人”。从侏罗纪起,软骨鱼类出现了。

总鳍鱼在晚泥盆世时登陆, 是陆生脊椎动物的最早类型。总鳍鱼已具有原始肺的构造,肉质偶鳍可以在地上爬行。石炭-二叠纪是两栖类最繁盛的时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虽在石炭-二叠纪时已开始出现,但最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故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从蕨类植物演化到裸子植物,标志着从孢子繁植转化为种子繁殖。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适于陆上生活和传播,扩大了生存空间,形成了地球上的广大森林,为爬行动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

石炭-二叠纪时,爬行动物诞生了。从两栖类到爬行动物的发展,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陆生爬行动物中以恐龙为主要代表。恐龙最早出现于中三叠世,分蜥臀类和鸟臀类两大支系,是中生代占绝对优势的陆地脊椎动物。由于爬行动物大量繁殖,除绝大部分在陆地上生活外,有的重返水域成为水生爬行动物,有的向空中发展成为飞翔的爬行动物,叫翼龙类。由喙嘴龙分化出另一类飞翔爬行动物叫翼指龙,主要生活在晚侏罗世到白垩纪。

爬行动物是中生代地球上占绝对优势的脊椎动物,故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或“龙的时代”。到白垩纪末期,全球出现了显著的地质事件,使地表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恐龙不能适应当时迅速变化的环境,随同整个爬行动物的大衰退,无论陆生的、水生的或飞翔的恐龙,到白垩纪末都相继绝灭了。

鸟类是从爬行动物分化出来的一个旁支。鸟类的脑和神经系统发达,心脏分隔完全,是恒温的脊椎动物。从变温的爬行动物转化为恒温的鸟类,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鸟类最早的化石代表是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它是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的中间类型,是鸟类的最早代表。

最早的哺乳动物是从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进入新生代,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从

爬行动物的变温、卵生发展为哺乳动物的恒温、胎生和哺乳,以及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主要是食虫的。古老的有蹄动物踝节类也是从原始食虫类演化而来的,是由食虫发展到食草过程中最原始的一个分支,是后来大多数有蹄动物,包括马、貘、犀等奇蹄类和猪、牛、羊等偶蹄类的共同祖先。

象的祖先可能由早期的踝节类演化而来。最早的象是发现于北非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的始祖象,古乳齿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后裔,它的身体比始祖象增大了约一倍, ,第四纪开始多数绝灭,少数生活到早更新世。真象类是从乳齿象演化出来的,又分为剑齿象类和真象类。

奇蹄类中以马的演化为代表。马的最早代表是始新世早期的始,渐新世出现了中马。始马和中马都生活在森林里。中新世出现了草原古马。从草原古马开始,马类才进化到草原奔驰生活。到上新世,开始出现单趾马,命名为上新马。到第四纪出现了现代马。

人类在动物界中的近亲是类人猿(简称猿)。现代的类人猿有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类人猿无论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还是身体内部的结构上都与人相似。类人猿中又以黑猩猩与人最接近。

根据化石资料,从猿到人经过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人4个阶段。森林古猿在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繁荣,是现生各种猿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大约在1500万年前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南方古猿化石最早(1924)发现于南非,南方古猿大约生存于距今300~100万年前,它的原始类型可能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晚期的代表。由南方古猿再进一步发展成现代人。

人类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 4个阶段: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出现于更新世早期,以坦桑尼亚距今 175万年的“能人”为代表。这一阶段的人类已具人的基本特点,但还有许多原始性。能直立行走,还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晚期猿人(直立人)阶段。出现于更新世中期,以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代表。这一时期的猿人,身体形态已有明显的进步性,身体像人,脑颅像猿,直立行走的姿势已与现代人接近。在文化上已能制造较进步的石器,并开始用天然火。比早期猿人分布范围更广泛。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古人生存于距今10~20万年至5万年前,。古人已达现代人的水平,制造石器,靠渔猎生活,能人工取火。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出现于近5万年内,在中国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内蒙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资阳人。新人在形态上已非常像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了装饰品。新人分布范围比古人更广泛。

从46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产生地球开始,到人类的生命起源;从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到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一窝恐龙蛋化石;从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到最早的植被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植物化石标本;从河南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到来自国内外的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地质博物馆里的各种化石生动了向我们展现了古生物的演化过程,丰富了我的古生物的知识,也提高了我对化石的认识程度,所以,此次博物馆之行我受益匪浅。最后,我要再次感谢老师带我们来参观博物馆。

第四篇: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说,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因为通过博物馆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城市,了解它的悠久历,,风土人情,人文情怀,宗教信仰等等。.想想的确是这样,博物馆记载了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记载了一个城市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作为甘肃省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的兰州,其博物馆一定有太多的宝藏和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兰州市博物馆所在地原为白衣寺故址,可以说是人杰地灵。市博物馆分为两个展区:“兰州历史文物展”和“馆藏书画精品展”。走进市博物馆的“兰州历史文物馆”展区的那一刻不由得就被一种浓浓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同时又不枯燥无味,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样。这里展出了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陶器,白衣寺塔藏文物,佛教造像,铜器,东汉明器等文物200余件,着重反映兰州远古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启迪人们对兰州黄河文明的认识和热爱。每一件展品都做得形象逼真,佛教塑像更是具有特色,就像真人在那战着一样。有一件展品特别引人注目,也是马家文化的代表作,其造型为奇特的喇叭形,听解说员说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以瓦为框,以革为面,可击也”的土鼓,是所有中国膜鸣鼓的母胎。该器物主要由喇叭形的大头和呈罐口、盘口造形的大小头以及长形圆筒状的中腔三部分组成,前后贯通。部分器表施有黑红相间的网格纹、锯齿纹、漩涡纹等彩陶

纹饰,具有较明显的马厂类型文化之早期特征,有的还保留半山类型文化晚期风格。每一件展品都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瓷器上面的花纹同时也反映出在儒家孔子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人民追求自然与人混为一体的理念,追求天地人和,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j走进“馆藏书画精品展区”,到处弥漫着书香气息。陈列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现代知名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也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无论哪一幅作品,上面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得苍劲有力,表现出陇上书画的艺术魅力。里面陈列的一些画有的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每一件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中有一件汉代出土的书法作品,虽然历经千年,但是字迹仍然那么清晰可见。表现出我国造纸术历史悠久和从古至今人们对书法作品的热爱和欣赏!

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相比更胜一筹,它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的综合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在这里都有丰富的收藏。其中尤其以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它有“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常设主题展览,每个展区都各具特色。

走进“甘肃彩陶”展区的那一刻,立即被这里各种各样的彩陶吸引住了,乍看一模一样,仔细瞧却各有特色,其类型众多、器型丰富、制作精致、图案绚丽、艺术价值极高。展厅中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最引人瞩目的有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湾地画。这里的一切不由得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千年的文化仿佛出现在眼前。“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望着这里的一切,面前似乎出现了一缕缕的驼队从这里经过,每个人都精神焕发,每个骆驼都膘肥体健,伴着阵阵驼铃向前方走去…“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看完之后,我不由得惊叹,在这里,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展现的如此淋漓尽在,也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五篇:宁夏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建设项目评估》课程实践作业之二

宁夏地质博物馆

现场参观学习报告

班级:工程管理一班

姓名

指导教师:

时间:2013年4月20日

《一》 实习时间: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二》 实习地点:银川地质博物馆

《三》 实习目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接触实物对自然地理学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真实的认识与了解。

《四》 实习安排:中午2点博物馆门口集合组队进入博物馆,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有序参观。《五》 实习内容及过程:

1.介绍:2011年12月31日,宁夏首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宁夏地质博物馆在银川绽放芳容。自治区领导王正伟、杨春光、何学清、姚爱兴、安纯人等出席开馆仪式并为宁夏地质博物馆揭幕。

宁夏地质博物馆总投资6457万元,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6451.4平方米,将用1.6万余件标本和1100余件矿石为参观者讲述矿藏中的神奇宁夏。

宁夏地质博物馆集收藏、研究、科普、教育和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内设地球科学厅、生命演化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地质工作展厅、宝玉石观赏石展区等,当日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了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博物馆还特别设置了儿童参与区、4D影院等。馆外园区按地质年代陈列了宁夏矿物标本、古哺乳动物复原模型、新中国地质工作者先驱李四光塑像等。

宁夏地质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对于展示和保护宁夏地质遗迹、研究宁夏的地质历史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内容: 宁夏地质博物馆2010年3月16日奠基,2011年3月召开的自治区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被列为黄河金岸重要地标性建设项目。

宁夏地质博物馆投资6457万元,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6451.4平方米,陈展面积3608.7平方米。博物馆外观楼体造型寓意拔地而起的高山峻岭,一颗璀璨的宝石破岩而出,光彩夺目;层层叠加错落有序的外立墙面,犹如地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球历史万卷书;双体斜顶轮廓喻示贺兰山、六盘山巍峨耸立、黄河穿越而过的恢弘气势。斜顶屋面的各级台阶形似地质地貌演化的地质构造层理,标志地壳运动的历史轮回;拾级而上,直达楼峰,展示了地质部门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斜顶一面直入大地,蕴涵地质工作者不断探索地球奥秘、寻找地下宝藏的雄心壮志。开放式观景楼顶,嵌有生命演化的浮雕长卷,拓宽了展示空间,也给观众以登高望远、猎奇旷心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宁夏地域及地质特色。

宁夏地质博物馆馆内是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馆藏内容独具宁夏特色,体现了“收藏、研究、科普、教育和服务”五大功能。展厅设有序厅、地球科学厅、生命演化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地质工作展厅、宝玉石观赏石展区等“六厅一区”。另有儿童参与区、经营服务区、4D影院等,馆藏标本16000余件,陈展标本1100件。馆外园区按地质年代陈列了宁夏矿物标本、古哺乳动物复原模型、新中国地质工作者先驱“李四光”雕塑及观赏石等地质展品,供游人观赏

品鉴。

宁夏地质博物馆的建成开馆,填补了宁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开馆之日就是面向广大参观者免费开放之时。开馆仪式后,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和出席的嘉宾进入参观了地质博物馆。

【鸮头贝化石墙】

如此大面积的、紧密堆积的贝壳阵容,你肯定没见过,何况它们还是化石!这面化石墙位于宁夏地址博物馆的序厅,高4米,宽2米,整个墙体由近千个完整的鸮头贝化石天然堆积而成,它们虽已化身为石,但是细观栩栩如生,不失生命的质感。鸮头贝生活在泥盆纪(距今4.16亿—3.59亿年),一种海洋古无脊椎动物,栖于海底,单体群居,壳瓣大而隆凸,近于圆形,壳面平滑,无饰纹。腹壳的壳喙弯曲如钩,形似鸮喙,故名鸮头贝。巨型水锌矿】

这块位于序厅的水锌矿标本长2米,宽近1米,高1.3米,晶莹剔透,很是夺人眼球,好似微型的被白雪覆盖的群山,颜色纯净,色泽细腻。水锌矿又称锌华,是闪锌矿的次生矿物,用于炼锌及制备各种锌化合物。

【圆

这块来自美国的圆形铁陨石重达200多千克,成分主要有铁(矿物:铁纹石)和镍(矿物:镍纹石)组成,其中镍的含量约6%-14%,后期经过打磨变得浑圆。目前,铁陨石的价值以克计,大约10元-30元/克,这块标本的价值大约为三四百万元。

宁夏地质博物馆座落于银川市,总建筑面积积6215.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四层,造型新颖别致,独具风格:寓意沙漠中拔地而起且错落有致的巨型岩石,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其中,双体斜屋面喻示贺兰山、六盘山巍峨耸立,黄河从中穿越而过的宏伟气势,开放式观景楼顶,更是拓展了展示空间,给观众以登高、猎奇之感受。

宁夏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一万六千余件,涵盖普通地学、古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五个主题展厅以视角,分别从宏观地球构造、生命发展简史、地质环境风貌、地质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发展等相关内容出发,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宁夏,从地质学角度为观众解读 “塞上江南”——宁夏银川。

1、序厅。序厅设计紧扣宁夏地域特色,结合现代风格,墙面采用淡雅简洁的米黄色洞石。主要内容有地质博物馆简介、总导览图、鸮头贝化石墙、黄河金岸长卷浮雕、咖啡厅、经营服务区、互动娱乐

厅等内

2、地球科学厅。主要介绍奥妙无穷的宇宙和地球的有关知识。通过八大行星发光模型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了解太阳系知识,地球

等相关知识;通过地震触媒,介绍1920年海原地震、1939年平罗地震及汶川地震等内容,从投影的震憾中,了解丰富的地震相关知识,感知地震给自然环境及人类生存带来破坏力和灾难造成的损失,向游人普及避险防范知识。

3、生命演化厅。以宁夏的生命进化为主线,介绍地球

上的生物变迁,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史前进化的历史长廊阐述了化石的相关知识,让游客在观赏蠕虫、狼鳍鱼、植物种子、剑齿象牙、王冠虫等珍贵的动植物化石的同时,感受生命进化的奇迹;了解生命演化知识;展示甲龙类、鸟脚类恐龙模型以及巨大的恐龙骨架复原模型,生动而形象地彰显着曾经的霸主们的力量与辉煌。介绍距今约1.6亿年的中生代中侏罗纪大型新晰脚类食草恐龙“宁夏灵武恐龙”(属梁龙类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

。展厅内设有机器恐龙、恐龙下蛋等寓教于乐、供大家参与的互动项目。

4、地质环境厅。以“一河两山四土沙”等大型景观为展示主线,重点介绍“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美如画”“黄河金岸锦上花”等相关知识。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大型黄河景观,滚滚呼啸而来的黄河给人一种震憾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久经沧桑的贺兰山、风景如画的六盘山、广阔无限的沙土地揭开了宁夏地质地貌的神秘面纱;通过互动触媒,查询了解宁夏地质环境知识以及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提示游客保护环境,珍爱家园。

5、矿产资源厅。主要介绍宁夏矿产资源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现状、开发利用以及矿业经济概况等内容;了解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水资源、新型能源矿产知识;展示宁夏及各省区的矿物、矿石标本。通过地下采煤大型幻影成像以及矿井内支护设备的展示配合,真实再现煤炭挖掘、运输到利用的全过程。

6、地质工作展厅。介绍宁夏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矿业到现代矿业,从中央直属管理到属地化管理,从艰苦创业到实现找矿新突破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展示宁夏几代地质人继承和发扬“三光荣”、“三特别”精神和为宁夏国民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介绍 “亘古第一井”、“总理井”、“生命工程第一井”的宁夏南部山区扶贫找水工程等丰硕的地质成果;展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以及省部级领导对宁夏地质事业的关怀与重视。展厅设有“冰立方”,工程钻探互动实景模型等寓教娱乐的互动项目。

7、宝玉石观赏石展区。介绍宝玉石、观赏石以及矿物的化学、物理性质;了解宝石家族中的“五皇一后”和“宝石之最”等相关知识;介绍如何辨别宝玉石真伪的相关知识;展示绚丽多彩的、公众喜爱的、珍贵且精美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提供专业的宝玉石鉴定服

务。

下载兰州市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州市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 姓 名: 刘 迎 春 班 级: 10港 航3班学 号: 100630317 指 导 老 师: 李 建 硕 2011年12月29日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

    地质博物馆策划书

    地 质 博 物 馆 策 划 书志愿者大队 2012 年10月 18日一.活动主题 “地质博物馆志愿者活动” 二.活动背景 “地质博物馆志愿活动”不仅能让我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探索......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精选)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资源环境相关业务人员为侧重点,兼顾科学研究人员需求的科普型自然类博物馆。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化、......

    参观地质博物馆

    参观地质博物馆 星期四下午,老师带我们去郑东新区——地质博物馆参观。 刚进大门,我们就看见两只用石头做成的恐龙,这两支恐龙可真大呀!老师说:“这两支恐龙是母子俩。”我惊呆了......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观河南地质博物馆后有感 十二月四日早上七点,我就随我班一起乘公交出发去久违的博物馆。终于在八点十分左右到达目的地,这时发现来的太早了,还不能进去。于是我就先在外面对这......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地质博物馆参观观感 第一次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没有想到这里有各种矿石,如果跟着懂的人慢慢参观,收获肯定很多。但对目前的我来说,只能走马观花了。首层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布局,各......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范文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布展面积4100平方米。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等,馆外......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期末考试后,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位于北京西四羊肉胡同的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史前生物厅和国土资源厅。地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