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十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至七十年代末,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群群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由城市流向广阔的农村天地和老少边地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为新中国的成长,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刻骨铭心的历史印记。关于那段岁月的相关记录,在文学家们的笔下反映最为丰富、丰满,乃至划分出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等当代文学众多流派。通过这些生动的文字记录和形象描写,刻画出最生动的一个字就是——苦:生活苦、生产苦、生存苦、环境苦。部分知青被这种种的苦压垮了身心,走向深渊泥淖。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有电影《天浴》的主人公文秀等。但通过苦难的磨练和洗礼,也铸就了一大批时代杰出人物:有我们熟悉的已故作家史铁生以及企业家柳传志、画家陈丹青等等一大批著名人物,进而塑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时代精神——知青精神。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由于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牵连,迫于生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插队到延安梁家河村当了农民。经过七年艰苦环境的历练,由“北京娃”脱胎换骨转变为“村里娃”,最终升华了自己的人生,立下“这一生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成为知青精神的真实写照。《梁家河》一书,以上个世纪90年代歌曲《父老乡亲》为总基调,用浓浓的乡土情怀和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习式”语言,描写了习总书记与梁家河的过往今昔。第一篇章“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了习总书记2015年春节前夕,重回阔别多年的梁家河看望乡亲、走访调研中国农村现状等过程。第二篇章“窑洞里长满了故事”,重现了青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当农民时期,带领村民为过上好日子而艰苦奋斗、上下求索的历程。第三篇章“一声声喊我小名”,记录了习总书记注意培养梁家河村的带头人与接班人,并教给“小伙伴”们重要的工作方式方法。第四篇章“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描写了梁家河村在党的富民政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仅自己过上了好光景,还为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农民发展总结提炼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梁家河》一书,是青年习总书记下乡当农民岁月中,历练出“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梁家河精神的生动诠释。学习《梁家河》,就要学习青年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精神。学习《梁家河》,就要学习青年习总书记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奋进,在实干中树立起的“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学习《梁家河》,就要学习青年习总书记勇于扎根农村、扎根受苦人(群众)、扎根一辈子的群众路线精神。学习《梁家河》,就要学习习总书记“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的团结观和善于发挥身边人特长、调动身边人工作积极性解决难题的“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的工作方式方法。
在阅读《梁家河》过程中,我们难免被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深深感动,甚至热泪盈眶。但感动过后,我们更应该结合我们的思想状态和生活、工作、学习实际,进行深刻反思、理性回应,从中汲取力量。艰苦环境中磨练出的习近平等老一代知青,用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成了成百上千个“梁家河”,铸就出了弥足珍贵的“梁家河”精神、知青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且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华儿女描绘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我们要以青年习总书记等老一代知青为榜样,继承好、弘扬好“梁家河”精神、知青精神。要以这种精神的主人公所经历的艰难环境、艰苦岁月为鞭策,不安于享受、不怨天尤人、不虚度年华、不拈轻怕重。要学习好、践行好“梁家河”精神、知青精神,立足本职、扎根群众、埋头苦干、勇于担当、砥砺前行。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崇高理想,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有崇高理想但不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用踏踏实实做实事、“就在这扎根一辈子”的务实品质,立足本职,将我们手头每一项看似琐碎、不起眼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做出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塑造新一代知青新形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人生华章,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第二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一书主要讲述了总书记从1869年1月至1975年5月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及其深刻感悟。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习近平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梁家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启蒙地,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更是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精神洗礼的圣地。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品读了这本流淌着红色基因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感同身受,感到特别亲切。这是一部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
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品读《梁家河》,就是要从中感悟书中梁家河精神,也就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梁家河的点点滴滴蕴含总书记为民造福、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梁家河》全篇贯穿“初心”、“为民”、“奋斗”、“实干”四个关键词,对于新形势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要体现到认真学习上。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常看书,吃饭时看,上山放羊时也在看,这种爱学习、爱读书的知识品格不仅是习近平的人生写照,也是他的追求,是他服务梁家河群众的力量。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的好学精神,沉下心来,消除浮躁心理,加强学习,读书修身,厚积薄发,聚沙城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服务群众,搞好工作守好学习的耐力和定力。另一方面,要体现到推动追赶超越上。习近平当选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凭着实干苦干的精神,带领村民修大坝,挖水井,建立沼气池,种植蔬菜,干了梁家河乡亲们几十年想干却没有干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子。习近平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正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范。新时代,新征程,当前处处回响追赶超越的奋进足音,在落实“五新”、“三区四化”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将梁家河精神转化为推动日常工作的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担当作为,创先争优。总书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每一个中国人要坚持学习,严于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习近平说:“当领导要一碗水端平。”为民做事,就要公道。在梁家河为村民分配救济粮时,为了公平公正,习近平带领全体村民挨家挨户查看存粮情况,根据存粮多少进行分配。这样做不仅让群众接受、信服,还影响身边一批人做事多动脑经、不能有私心,不仅要把水端平,还要让碗里有水,从注重公平到提高效率。立足当下,当梁家河成为一种精神,少年习近平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实干担当、一心为民”的品质跨越时空,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
第三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是对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生活的真实写照,更真实的反映了梁家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缩影的变化。
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了七年,可以说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作为一个“北京娃”,怎么样适应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学会在这片土地上生存,那可真的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
初到梁家河,知青们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这里的劳动强度,还有无处不在的跳蚤,露天的厕所,洗澡的不便。而对习近平来说困难还不止这些,村民的议论偏见,“黑帮子弟”的帽子,都是压在他身上的重担。但是这些重担都不能压垮他,甚至他在成长中变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向上都深深的震撼到了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打水坠坝一事。习近平在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为梁家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习近平有心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通过这项新技术让梁家河人不再挨饿。但是打水坠坝,阻力不仅仅来源于技术的空白,更来源于农村人民宗族思想,因为王家的祖坟正在堤坝位置。
习近平面对这些困难并没有退缩,因为他深知这是在为农民办好事。同时他做事也讲求方式方法,在技术问题上,他查阅当地水文资料,请教水利部门专业人员,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标准;而在劝解乡亲的问题上,他一直以来的“团结观”帮了他。他请王宪平帮忙,王宪平在听了他的详细计划之后,愿意替他出面劝说自己的叔伯们。打破壁垒不容易,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中,人们看到了他们的诚意,也感念于习近平平常的为人处事,终于放下了芥蒂。
打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但是最困难的事情解决之后并不是就能高枕无忧,后续的工作如果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也会前功尽弃。习近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身先士卒,主动承担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的工作,苦活累活抢着干。终于坝打成了,现在这块坝地仍然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
这也让我想到了来延长阿青的那些北京知青的事迹。延长作为陕北的贫困地区,粮食短缺严重,尽管有乡亲们的关照,知青们还是填不饱肚子,再加上对农村环境不熟悉,甚至出现了误食“猪尾巴草”中毒的事情。那个时候的农村,男女老幼都要下地干活,知青们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就算是在垫着布,手、肩膀还是磨破了皮,甚至是血肉模糊的。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停下来,直到结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而现在,当这些知青们再次返回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无不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我们在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一代知青们的身上,不仅仅学到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进取,修身持己的品格,更学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为这个世界做好事。
第四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非常普通的一个小山村,这样的山村在当地非常的多,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总书记在该村曾插队也就是下乡7年,使梁家河村的面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正是总书记在该村的插队,并且持续的关注,使梁家河村的声誉日渐高涨,加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梁家河同样也是巨大的受益者,梁家村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使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也就是总书记讲的那句话,“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另一方面,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过去的村民变成了公司的员工,领上的工资,村庄进行了整体搬迁,村民都住上了楼房,有了医保,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习总书记刚到梁家河的时候,是非常的不适应,不只他不适应,所有的知青均不适应,我们一般的人从城市到农村就不适应,何况从首都到乡下是更加的不适应,一个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一个是在农村中也算中下条件的村庄,总书记讲需要过五关,第一关是跳蚤关,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跳蚤,跳蚤咬了非常的痒,一抓就破,并且还会化脓;第二个关就是饮食关,那个时候,村民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吃肉就像过年,五谷杂粮什么也吃,炒的菜没有什么油水,这还是好的情况,年景不好的时候有的村民靠外出讨饭渡过困难,另一个原因,知青不会生火,尤其是延川县农村没有煤,烧的是柴火,当时,也没有什么好柴,就是地里的秸秆和杂草,每次烧饭都需要生火,秸秆和杂草关键是不耐烧,看见多不一会就烧没了,有时候饭还没有做熟,柴就没了,只能吃半生不熟的饭,那个叫苦呀!所以,知青们刚开始无法适应,这也是正常的;第三个关就是生活关,村民们一年也不洗几次澡,上厕所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夏天苍蝇乱飞,冬天冷的不行,况且知青们在北京时,有父母照应,到乡下了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有个缝缝补补的活,还需要边试边做;第四关就是劳动关,知青大部分是从学校一毕业就到的乡下,在城里没有进行过高强度大负荷的劳动,一到乡下,每天从事高强度大负荷的劳动肯定是受不了;第五关就是思想关,从一开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激情,真正到了乡下,看到的和所做的有巨大的反差,思想上想不通,再过上生活中的不适应,起早贪黑的劳动,方方面面的差距,知青们是不适应的,必须过思想这一关,只有思想上认识上想通了,才能安下心来,脚踏实地,边学习边劳动,真正在农村干点事情。这五关过了,也就说明知青完全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也就成为农民的一分子,也就真正是一个合格的农民。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待的时间最长,正是因为在梁家河待的时间长了,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极其深厚的感情,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他立下了大志,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帮助农民过上体面的生活,帮助农民解决吃饭住房入学看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读梁家河这本书,一方面,我们对我们的过去要进行客观的了解,我们目前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不是随随便便就取得了成功,是我们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决策,是我们千百万各行各业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亿万农民兄弟发奋图强的结果。另一方面,正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锻炼了我们的领袖,锻炼了我们的习总书记,正是在梁家河,总书记坚定了理想信念。习总书记讲: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至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不愿意到乡村,从许多伟人的成功轨迹来看,在艰苦的地方,可以锻炼人的意思,可以锻炼人的高尚品格,可以使普通人的走向成功,可以使普通的人走向伟大,古人的一句诗也是更好的诠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用近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此心得的结尾:我人生前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通过学习《梁家河》一书,使我收获颇丰,使我工作更加努力,使我更加坚定了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我们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国家会越来越富强,人民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总书记年青时在梁家河插队生活是的宝贵经验。在这里,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他坚定的信念,伟大的情怀,终生为人民办实事的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里形成的,时刻记住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好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总书记的人生道路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通过对《梁家河》纪实文学的学习,认为总书记的人生道路,是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是一条认真学习,埋头苦干的道路,是一条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并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小康社会,不怕艰难,永远向前的光明之路。
我们紧跟党中央步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身为村干部,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上级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我和村两委会一班人,努力学习,实际工作使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明显的成效,五组贫困户赵敏学,因患肝硬化,生活无法自理,家中缺少劳动力,无经济来源,眼看着一家人生活走向绝境。在县帮扶干部,镇包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作为党员,村干部,又是乡村医生,更有责任挑起担子,我们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政府医疗卫生扶贫的政策,多次联系西安市九院为患者提供有利条件,后经唐都医院两次的住院治疗,赵敏学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费用通过上级“四重保障”完成报销。她的女儿幼教学校毕业后,无固定工作,我们学习教育扶贫知识,联系相关部门,并配合她本人的努力,被接纳为镇公办幼儿教师,家中所有的困难得到解决,同时赵敏学在政府的资助下稿起了苗木种植。一家人于2017年年底稳定脱贫。
一组村民滕小伦,四十多岁,年青丧妻,儿子上高中,家中房屋年久失修,流水不畅,渗漏十分严重无法居住,本人也因生活环境困难而破罐破摔,失去生活信心。我们村干部共同学习,危房改造脱贫相关知识。村支书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学习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结合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精神,组织帮扶干部,包村干部,落实方案,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经过近半年努力,八十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方已建成。道路畅通环境良好。贫困户滕小伦感动地说“是党的扶贫政策挽救了我,挽救了我的家庭,我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现在儿子已在大二读书,得到应有的教育资助,我决心在今年内脱贫。”
“学以致用,学以促用”,也是《梁家河》一书的内含所在,我作为农村干部结合本次实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了一些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应归功于党,归功于总书记思想体系的引导,在今后的日常中,不管面临多大困难,不管前边道路有多么曲折,我都要以总书记足迹为榜样,坚定信念,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牢牢地把自己应担的责任担在肩上,永远做一个让党,让人民群众,让总书记放心的共产党员。
滕寨村支部:滕小弟
2018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