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泉水分布总结
济南泉水分布总结 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位于坤顺桥南,趵突泉南路西侧,在周围17公顷的面积上,散落着37处泉池。其中,金《名泉碑》记载的名泉20处: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东高泉、漱玉泉、无忧泉、石湾泉、酒泉、湛露泉、满井泉、北煮糠泉(广会杜康泉)、登州泉、望水泉、洗钵泉、浅井泉、马跑泉、混沙泉、灰池泉。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的名泉1处:北漱玉泉。其他为:(新)金线泉、饮虎池、泉亭池、尚志泉、螺丝泉、花墙子泉、青龙泉、道林泉、白云泉、白龙湾、围屏泉、对康泉、井影泉、劳动泉、沧泉、迎香泉。60年代,众泉涌水量一般为6万立方米/日,最大达23万立方米/日。1973~1977年测量,该泉群每日平均流量为3.63万立方米,最大为10.45万立方米,最小为0.63万立方米。泉水汇入西泺河。
趵突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今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着录。该泉出露标高26.49米,恒温18℃,最大涌量达16.2万立方米/日,为该泉群中涌量最大的泉,号称“天下第一泉”。地下水位低于出露标高时,该泉停止喷涌。据清代乾隆《历城县志·杂缀二》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曾出现干涸。1972年始,时常停涌。1986年5月至1987年8月26日,停涌达15个月;1988年8月至1990年8月,断流长达24个月。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已称“趵突泉”。亦有“娥英水”、“温泉”、“槛泉”、“瀑流泉”、“三股水”的别称或俗称。《春秋》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公会齐侯于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载:“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俗谓之娥姜(一作娥英)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说:“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和趵突泉(1987年9月)曾巩同时代的刘诏,根据《诗经·小雅·采菽》“沸槛泉 ”的诗句,叫它“槛泉”。金人元好问《济南行记》 中又名“瀑流泉”。当地百姓以其自地穴中涌出,形成三股泉水,故又俗称为“三股水”。据水文地质部门探查,趵突泉的地质情况是:地表向下8米,是第四纪砂砾、粘土层,8~80米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在30米以上的大理岩中,裂隙、溶洞特别发育,这些裂隙、溶洞成为地下水集中和上升的通道。上升的地下水流从相距23米的两个洞隙中蹿出地面,成为趵突泉三股泉水中的南、北两股;从北股洞隙中又分流出一股水,在靠近北股的南侧涌出地表,即为中间一股。趵突泉,三股并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水经注·济水》)。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据1982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济南的泉水》载,1959年时趵突泉泉水还能冒二尺多高。因为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古人列为济南八景之一。由于景观奇特,被历代文人,如曾巩、元好问、赵孟、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等赞咏。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也舞文弄墨刻之于石。其中,蒲松龄的《趵突泉赋》描写得最为详尽:“尔其石中含窍,地下藏机,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洞而珠垂;砰兮三足鼎沸,兮一部鼓吹。沈鳞骇跃,过鸟惊飞,羌无风而动藻,径上栏而溅衣。夜气长薰,涛声不断。沙阵抟云,波纹似线。天光徘徊,人影散乱。快鱼龙之腾骧,睹星河之隐现。未过院而成溪,先缴沼而动岸。漱玉喷花,回风舞霰。吞高阁之晨霞,吐秋湖之冷焰。树无定影,月无静光,斜牵水荇,横绕荷塘,冬雾蒸而作暖,夏气缈而生凉。其出也,则奔腾澎湃,突兀匡襄,噌噌,翠色以盈裳。其散也:则石沈鹘落,鸟堕蝶,泯泯棼棼,射清冷以满眶。其清则游鳞可数,其味则瀹茗增香。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池中小泉颇多,水泡如泄珠玑,簇簇串串,飘飘悠悠。水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冬季,水气蒸腾,斋朦胧。池岸以石砌垒,四周小桥卧波,雕栏临池;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绿柳婆娑。游人凭栏俯瞰,尽得水趣。泉畔还有许多名人题刻,为名泉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写的“观澜”;明嘉靖十六年,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写的“趵突泉”;清同治八年(1869年),历城王钟霖题写的“第一泉”;还有清人鲍复昌、鲍复相、蒋等咏泉诗刻等。趵突泉水清冽甘美。经化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可以直接饮用。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沿途饮用北京玉泉水,当品尝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用趵突泉水,并把玉泉改为“玉泉趵突”。将趵突泉封为“天下第一泉”。此泉用来烹茶,味醇色鲜,游人常来此品茗以助游兴,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昔日,趵突泉池东有望鹤亭茶社,四周摆满了茶摊,上支白篷布,下设小茶几,几上备宜兴紫砂壶。1956年辟建公园后,在望鹤亭茶社旧址设东方风味的“蓬莱茶社”。观鱼也是游趵突泉的乐事。明《历乘》记载:历城知县贵养性“蓄金鲤于池,殊为胜观”。清代秀才、历城人任梦菊曾填《浣溪沙·春日游趵突泉》词一首,写道:“闲倚雕栏沽美酒,看他锦鱼唼青萍。”
老金线泉·金线泉
老金线泉,即金《名泉碑》上所列的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趵突泉公园尚志堂和鱼展室之间。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也着录。泉池石砌,方形。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四字,系当代济南书法家李仲余书。池西青松夔石相映,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动,锦鱼潜游。该泉是济南着名的奇泉。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且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故名。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对老金线泉做了较早的记载:“石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壕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宋代,金线不仅白天可以看到,而且在清明的夜间也显明易见。曾巩《金线泉》诗记述:“玉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明清两代,金线尚看得清晰。清代文学家刘鹗在其着作《老残游记》中写道:“那士子便拉着老残踅到池子西面,弯了身体,侧着头,向水面上看,说道:„你看,那水面上有一条线,仿佛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看见了没有?‟老残也侧了头照样看去,看了些时,说道:„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想了想道:„莫非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那士子道:„这泉见于着录好几百年,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经历这么久,就没有个强弱吗?‟老残道:„你看,这线常常左右摆动,这就是两边泉力不匀的道理了。‟那士子倒也点头会意。”后来水面缩小,水势减弱,并以石砌池,金线便不常见了。1956年扩建公园时,老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个石砌雕栏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年)吴兴人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把原来的金线泉称之为“老金线泉”。这泉金线出现的原因和老金线泉相似。该池东壁有一水口,泉水由水口流进,北邻为柳絮泉,柳絮泉池南壁也有一水口,与金线泉相通,泉水由此流进金线泉,两股泉水相撞,便出现了金线。泉边风光秀美,历史上文人官绅多于此大兴土木。宋朝即在这里修建馆舍,金元诗人杜仁杰曾宿居其内,并写有《宿金线泉》诗一首。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元时设秀春院于其地,檀板银筝,殆金陵板桥之比。”清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又于此建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金线泉南边修建“悠然亭”,于上可远眺千佛山景色。至今,尚志堂建筑仍存。
漱玉泉·螺丝泉
漱玉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在柳絮泉东侧,为一长方石砌水池,周饰石雕栏杆。池内北壁镶嵌“漱玉泉”刻石,为济南当代书画家关友声1956年书写。“漱玉”一名由“漱石枕流”(《世说新语·排调》)一词演化而来。相传,宋代杰出词人李清照的《漱玉词》即以此泉命名。泉南侧为溢水口,由自然石叠砌。泉水从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在水面破裂,咝咝作响,然后漫石穿隙,跌入一自然形水池中,如同漱玉。这池水面较大,山石驳岸,错落有致。池内又有一泉,簇簇水泡,旋转着慢慢升起,其状如螺,故名螺丝泉。泉水清澈见底,蓄有锦鱼。岸上青松挺拔舒秀,翠竹婀娜多姿。为纪念李清照,1959年在池北岸辟建“李清照纪念堂”,1980年又修葺改建。庭院与泉池相映,为漱玉泉增添了文化内涵。
马跑泉·浅井泉
马跑泉,位于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西北脚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池长12米,宽5米多,为不规则池形,池壁由自然石砌垒,曲折参差。泉水汇流成溪,流入西泺河,形成山环水抱的形势。1980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题写的泉名,镌刻在泉池东岸山石上。泉池四周,松柏掩映,垂柳披拂,修竹摇曳,显得幽雅别致。马跑泉池实际是由两泉组成,另一泉为“浅井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原先,两泉之间有一墙相隔,“浅井”在北,“马跑”在南,1956年扩建公园时,把墙去掉,使两泉合为一体。马跑泉,得名于一个传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迫临济南城下,时济南守将刘豫欲想投金,他的部下关胜,坚决反对,刘豫便设计陷害关胜,让他出城迎战金兵。当关胜走出城门后,刘豫即刻关闭城门,并在城上射箭,关胜受内外夹攻而牺牲。关胜的战马见主人被杀,怒哮愤腾,扒地出泉,这泉便被命名为“马跑泉”。为纪念这位抗战英雄,后来人们在泉旁为关胜修建了一座庙堂,叫“关王庙”,也称“关公祠”。时间一长,人们便把关胜误为“关圣”(蜀汉关羽)了。1956年辟建公园时将“关王庙”拆除。
柳絮泉
在漱玉泉西侧,是石砌南北长方池。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池四周饰汉白玉石雕栏杆。池东栏杆间“柳絮泉”三字,为1980年李予昂题写。泉周,植垂柳多株,阳春三月,柔絮纷飞,水花泛白,相映成趣,故名。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故居就靠近这里。清顺治年间,诗人田雯曾有《柳絮泉访李清照》诗:“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乾隆年间,《趵突泉志》的作者任宏远《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中也说:“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收藏惊浩劫,漂泊感生平。往昔风流在,犹传乐府名。”
皇华泉·卧牛泉
在柳絮泉西,公园鱼展室门前两旁。东为皇华泉(亦名木鱼泉),其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清《七十二泉记》亦着录,称之为“黄花泉”。今池内北壁嵌“皇华泉”石刻,为1980年济南书法家魏启后题写。西是卧牛泉,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清代,卧牛泉池淤塞。刊印于1928年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仍称“今失考”。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恢复。今池内北壁“卧牛泉”三字,由济南书法家张立朝于1980年书写。两泉皆石砌,周饰石雕栏杆。
湛露泉·石湾泉·酒泉
在趵突泉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着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石湾泉,在趵突泉南……通志云今塞。酒泉,在无忧泉南……。湛露泉,在无忧泉西……”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石湾泉在趵突泉南,与无忧泉并列,今迷”,酒泉、湛露泉俱在“围屏街张子志(即张怀芝)花园内”。1964年山东水文地质队调查时即俱已填埋。1997年夏,趵突泉公园将公园南门内迎门假山与白雪楼之间,以自然石砌垒的不规则形连体泉池,自西向东依次认定为湛露泉、石湾泉、酒泉,并分别在南侧石壁上镌刻泉名。池内植有荷莲,蓄有锦鱼。洗钵泉 在李清照纪念堂院内西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自然石驳岸,青条纷披,清澈见底。
混沙泉
在马跑泉东,假山北侧山脚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失迷”。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恢复。泉池椭圆形,自然石驳岸,水漫池岸溢出,跌落至西护城河中,如同挂帘。
无忧泉
在趵突泉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趵突泉大门内西方,此次修建平。”1989年整治为池,面积672平方米。泉池巧石缀岸,石矶卧波,水清见底,漫石穿隙流进趵突泉内。四周松柏泄翠,杨柳垂荫,修竹储润。
尚志泉
在老金线泉南侧。同治九年(1870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泉边建“尚志堂”,泉以堂得名。1964年扩建公园时整修,为石砌不规则形式,水深1.5米,内蓄锦鱼,岸周花木扶疏,东侧长廊濒水。游人坐在廊内,正可观景小憩。
东高泉
在万竹园门内东侧,名列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代时曾淤塞,清末恢复。为石砌方池,池岸立清末己酉年(1909年)石碑,上题楷书“东高泉”三个大字。
望水泉
在万竹园西院,名列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泉池东西长20米,南北宽9.8米,深2.2米。南北架石桥,桥南设小亭,游人可坐亭内观鱼赏景。池北壁嵌清末庚戌年(1910年)“望水泉”石刻。清代诗人王苹曾居泉畔,以此泉在金《名泉碑》列名第二十四,故又取名为“二十四泉”,其诗集即名《二十四泉草堂集》。
白云泉
在万竹园西花园内西侧,北临白云轩,石砌八角规则形式,水势尚佳。灰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位于趵突泉南路北段东侧,坤顺桥东南隅。
登州泉
名列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位于原花墙子街57号院内。泉池长方形。1994年花墙子街改造时一度填埋。1997年8月恢复。
北煮糠泉(广会杜康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位于原花墙子街23号门前。后人因音讹称为“杜康泉”,民国《济南名胜古迹辑略》有载。为有别于刷律巷之杜康泉,又以其近邻广会桥,取名为“广会杜康泉”。泉池南北向长方形,壁间嵌“广会杜康泉”砖刻。1994年花墙子街改造时一度被填埋,1997年恢复。
白龙湾
位于原围屏街87号西侧,今万竹园西南侧。水面宽10米,长50米,曲折蜿蜒,故名。1993年,欲在此处建楼,因开挖建筑基础,水面扩大至7303平方米。久旱不涸。
满井泉
在趵突泉吕祖庙二大殿后西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1964年干涸,1979年填埋,1997年7月修复。泉池为石砌六角形,池岸饰青色花岗石栏杆,泉南侧镌刻泉名。沧 泉 在沧园东北隅。因园得名。自然石砌垒,不规则形水池,池北侧镌刻泉名。
泉亭池
在万竹园西院内。为长23米,宽15米石砌水池,因池中有望荷亭(民国初年建)而得名,丰水期水势尚好。迎香泉 在万竹园 南门内西侧。原无名,1995年市建委调查时新取名。在月牙形水池内,有三个泉眼,丰水期喷涌甚烈,俗称“小趵突”。
花墙子泉
位于北煮糠泉西北侧。原在花墙子街87号院,1983 年调查时已填埋。1997年8月恢复,为石砌长方形池。
饮虎池
在饮虎池街南首。石砌方形,边长各2.4米,池岸四周护以石栏板,西壁嵌池名石刻,水口在北,注入白龙湾。1993年修建泺源大街时填埋,覆于路下。
对康泉
原在五路狮子口街25号院内。年久淤塞,1993年前后改建泺源回民小区时,被填埋在新建居民楼下。北漱玉泉 明《七十二泉诗》着录。原在趵突泉南路8号院内,方井形。1986年拓宽该街时填埋,覆于路下。
劳动泉
在原趵突泉后门街16号门前。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并正楷书丹泉名石刻,镶嵌于泉池南壁上。泉池呈井形,以砖石砌垒,水质清澈甘甜,为本街居民饮用水。1960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填埋。
青龙泉·道林泉·围屏泉·井影泉
青龙泉,在原西青龙街派出所院内;道林泉,在原饮虎池街17号;围屏泉,在原围屏街70号;井影泉,在原饮虎池街34号。以上4泉,于1983年调查时即已填埋。黑虎泉泉群
虎泉泉群,位于旧城东南隅,南护城河东段。沿河两岸,东起解放阁,向西长约700米的地方,共有泉池14处:依次为白石泉、玛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莲泉、一虎泉(缪家泉)、金虎泉、胤嗣泉、汇波泉、对波泉。其中黑虎泉、金虎泉、南珍珠泉,名列金《名泉碑》。该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流量最大的一个。据1959~1977年统计,泉水平均流量每日为10.1万立方米,最大18.92万立方米,最小为0.55万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测量,每日平均流量为7.12万立方米,最大16.02万立方米。泉水汇流进东泺河,再注入小清河。这里,地势低洼。据地质部门查明,地表有20多米厚的第四纪的砂、砾石、粘土层,往下是几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泉水即来自白云质石灰岩中。
黑虎泉
位于南护城河东端南岸陡壁下,北与解放阁相对。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这泉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宽1.7米。穴由青石砌垒,上有巧石悬挂,下有顽石啮波,左右秀石错落。洞穴隐露,从远处望去,犹如猛虎吼天。泉水涌量仅次于趵突泉,在济南众泉中占第二位,最大涌量约4.1万立方米/日。水自洞中通过暗道由标高27.88米的石雕兽头口中喷出,形似瀑布,然后流进长约13米、宽约9米的石砌方池中。此兽名为,传为龙之六子,性喜水,常栖水边。池中兽头清末仅是1个,1931年整治泉池时建为3个。池内泉水清澈,青藻漂浮。池北为一水闸,标高6.93米,水漫流形成水帘,泄入河中。昔日,泉水声势浩大,明朝人刘敕曾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喷珠飘练,澄澈可眉睫。泉溢而出,轰轰下泻,澎湃万状,飘者若雪,断者若雾,缀者若流,挂者若帘,泻为圆池,名曰黑虎泉(1991年10月)太极。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击,珠迸玉碎,潆洄作态,其声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击缶……十丈外洒人。”如今,盛水季节其气势如故。泉是因声和形而得名。泉源为一深邃洞穴,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显得深苍苍,犹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湍击巨石,发出粗犷的鸣响,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惊人的吼声回荡于洞中,酷似虎啸,故名。明代嘉靖年间,黑虎泉洞穴的上方曾建有黑虎庙,庙内供奉着“赵公明”。院内院外,花木扶疏,景色佳丽。清朝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碧栏之下,寸寸秋色‟,古今以为奇语,移赠此泉,洵可无愧。”如今这里景色更佳。1965年以来,疏浚河道,整修河岸,堆叠假山,栽植各种花木,新建解放阁、黑虎泉茶社等,辟为江南式的滨河水景园。在黑虎泉洞穴上方的黑虎庙旧址,新建一处观览泉水的小庭院,内有茶厅、平台,凭栏可赏看泉涌及周围景色。
白石泉
在黑虎泉东北,解放阁南侧河岸边,西与九女泉相邻,泉边有洁白的自然石俯卧。昔日,泉流甚急,喷涌摇荡,冲击白石,发出清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该泉出现较晚。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夏之交,天旱,山东布政使江兰主持疏浚河道,以祈甘霖。数日应祷,果然天降大雨,即刻从地中涌出一泉,泉周有很多白石,或出或没于水面,似朵朵白云,故命名为“白石泉”。水甘美如醴,既可灌溉又可饮用,居民为之欢欣。为记此事,清代书法家桂馥于嘉庆二年(1797年)秋,撰文并书白石泉碑(今碑已没)。泉边原建有“金山小煞”,筑亭台、楼阁、宝塔、茶室等,可于此放舟垂钓,观白鹭戏水。清代济南人乔岳《松石诗抄》中有《白石泉上》诗赞美说:“风满园林月满楼,一泉围绕半城秋。溪西烟树知多少?添个鱼船胜虎丘。”解放初期建筑已废,但水势尚好。盛水时节,串串水泡争相浮出,漾溢着涟漪,与水中青藻白石相乱,编织出一幅水纹图案,其景不减当年。
九女泉
位于解放阁下护城河北岸,东与白石泉相邻。泉流淙淙,松柏蓊茏。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据传说,泉水清澈甘美,引得九仙女于风清月明之夜,来这里浣纱沐浴,既歌又舞,欢快异常,因此称之为“九女泉”。该泉呈椭圆形,半伸河中,自然石驳岸。泉池高出水面,清澈见底,水泡从池底冒出,袅袅升起,于水面碎裂,与绿藻交织出美丽的图案。细流从石缝中泄入河内,与溪水相击,如五莲泉(1991年10月)溅珠玑。东西两侧垂柳婆娑,与泉池相映成趣。
琵琶泉
位于黑虎泉西,护城河南岸。池底冒出串串水泡,于水面破裂,咝咝作响,夜深人静听之,犹如琵琶扬韵,故名。泉池原为不规则自然形式,1965年重新修整,池壁以青石砌成,四周石雕栏杆装饰,水从北侧出口漫溢二级石阶,跌进护城河中,形如丝弦,与河水相击发出声响。泉东侧有一石拱桥,建于1964年,因泉得名“琵琶桥”。泉南有一高阁探出岸来,名为“清音阁”。坐在阁内,既可聆听琵琶泉发出的清越之声,又可赏看琵琶泉的秀姿及周围风景。
五莲泉
在琵琶泉西,护城河中的南侧。池底泉眼甚多,较大者有5个,水泡成簇,于水面破裂,似五朵盛开的莲花,故名。1965年整修,为四方平整的池岸,高出河面标高0.5米,泉水涌上池口,向四周漫溢,尔后二叠而下,落于河中,如同挂帘。1986年,泉池四周改为曲岸,堆叠自然石。山石以聚为主,叠砌成岛,高出水面,泉水从岛上石缝中溢出,流入河中。1985年5月在泉南侧河岸上建“五莲轩”,由亭、台、廊、榭组成,规模较大,构成一组别致的景观。
一虎泉(缪家泉)
在五莲泉西,护城河南岸。因水从一石刻虎头中流出,故名。这里曾为清光绪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临清直隶州知州缪润绂的花园,故又称“缪家泉”。泉水自河岸斜坡泄出,1983年作为黑虎泉公园的一个景区,整修泉池,就势叠山理水,创构了城市山林景观。山脚清流环绕,自西向东,三个洞穴依次排开,其形各异。泉水汇成曲池,然后跌进河中。池边矶石横卧,水中巨石矗立,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金虎泉
在一虎泉西侧河中,名列金代《名泉碑》。清代时失迷。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仍称“今失考”,但又云:有人说即在护城河北岸胜绍公司院内,亦有人说在范氏花园内。“范氏花园”今址为何处,已不明。相传,该泉原在河南岸,水势甚猛,由曲折小溪注入河中。泉源处由人工用山石装饰,形式奇特,似虎非虎,故名“金虎泉”。昔日,泉侧有一庭园,名曰“适园”,建于何年无考。此园沿河构筑,东西狭长。园中有溪,溪上架桥,桥旁建亭。后来,园主家境衰败,庭园荒废,被山西商人李卓购买,加以修复,改园名为“须弥”,改泉名为“金粟”。解放前此园荒废,泉也与岸分开,移至河中。1986年,于泉上建亭,透顶、翘角,绿瓦,因泉得名“金虎亭”。南侧有三曲平桥与南岸相连,游人可由曲桥步入亭内。汇波泉 在五莲泉西侧,护城河南岸。沿池四周,山石聚散布置,东、西、南皆为土坡,土坡以山石叠砌形成山峦。泉水在山脚下涓涓流淌,汇为小潭,两侧山石交错,细流潺,犹若山涧小溪。1986年于山上建“伴月亭”,亭挑出水面,跃跃欲飞,周围绿树垂荫。泉、石、亭、树有机结合,极富情趣。对波泉 在护城河北岸,与汇波泉相对,故名。池侧矗立小亭,名叫“对波亭”,1985年建,因泉得名。
玛瑙泉
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位于黑虎泉东,护城河南岸。周以块石砌垒,水泡从池底冒出,太阳一照,光彩夺目,如同玛瑙而得名。泉水从北壁石洞中流到河中。
豆芽泉
位于琵琶泉西,护城河南岸。为石砌方池。昔日,一附近居民常用此泉水生豆芽,故名。
南珍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亦有载。在五莲泉东北侧的护城河中。串串水泡涌出似珍珠,又因在旧城内的珍珠泉之南,故名。
任 泉
位于南珍珠泉西北侧,护城河北岸下,南与五莲泉相对。以青石砌垒,水从砌石缝隙流入河中。
胤嗣泉
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在金虎泉三曲小桥南端,碎石砌垒,不规则形式,水流入河中。因泉在张仙庙崖下,故取名“胤嗣”。解放后,庙倾圮,1986年重修泉池。五龙潭泉群
五龙潭泉群,位于泺源桥以北,护城河西侧。1985年将这里辟建为五龙潭公园。该泉群共有泉池29处:五龙潭(原称灰湾泉)、天镜泉(江家池)、七十三泉、潭西泉、古温泉(原称温泉)、悬清泉(贤清泉)、净池、醴泉、洗心泉、回马泉、静水泉、濂泉,西蜜脂泉、东蜜脂泉、月牙泉、青泉、官家池、赤泉、玉泉、井泉、泺溪泉、虬溪泉、金泉、裕宏泉、东流泉、北洗钵泉、显明池、睛明泉、聪耳泉。其中,金《名泉碑》着录的有5处:东蜜脂泉、西蜜脂泉、五龙潭、古温泉、悬清泉。清《七十二泉记》着录的1处:天镜泉。该泉群流量在城区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1959~1977年统计,平均涌量每日为3.29万立方米,最大8.81万立方米,最小0.14万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调查,平均每日涌量1.39万立方米,最大3.14万立方米。泉水经生产渠,流入西泺河,最后注入小清河。
五龙潭
也叫乌龙潭、龙居泉。金《名泉碑》着录,称灰湾泉。位于泺源桥北,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潭池石砌,南北长方规整形式。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诸泉之首。相传,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辄应,故元朝初年,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记》中说:“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潭之名始见于于钦《齐乘》。”(《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二》)以上记载,仅是传说,不足为信。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这个地方当时称“净池”。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宋代,这里又称“四望湖”。又据今秦氏后裔考证,五龙潭处并没有建秦琼府第,只有地方先贤所建的唐胡国公秦琼祠堂,并且也不属五龙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该潭的形成,应是地质变化的缘故。根据钻探得知,这里地底上层,是21.5米厚的第四纪粘土层,其下是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灰岩。由于石灰岩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层粘土和闪长岩塌陷,形成深潭。此潭,景色极佳,碧波荡漾,澄澈如镜,水木明瑟,锦鱼戏游。傍晚,月轮初升,倒影入潭,曲栏画桥随波晃动,宛若仙境。每当雨后新晴之时,潭水湛蓝,藓苔靛青,杂树成荫,垂杨滴翠,更显得格外清幽,世称“苍生霖雨”,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由于景色佳丽,潭周历代多有建筑。北魏时有“客亭”(唐代时称“历下亭”,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此),其后有“水帘寨”的称谓。元时又建五龙庙,明清两代扩建,改名为“龙祥观”,先后由道士与和尚住持。明清时期,又先后建起了灵雨亭(亦称霖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杖桥、谈助亭、画壁、水槛等,其中最有名的为着名学者、戏剧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因年久失修,后来馆舍亭阁大都倾圮。1965年,在五龙潭西侧“潭西精舍”旧址建起潭西阁(1994年改称名士阁)和展厅、游廊。经多次整修,景色胜过当年。潭池以自然石驳岸。岸边,翠柳如云,碧丝蘸波。潭北潭东,叠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悬崖垂青条,丛木隐一小亭,取《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意思,取名为“渊默亭”,暗括“龙”字。游人在亭中可赏看龙潭秀色。名士阁为二层,于上俯瞰,正得鱼趣,称“龙潭观鱼”,为泉城一大胜赏。
天镜泉(江家池)
在五龙潭公园南门内西侧。清郝植恭以“天镜泉”列入《七十二泉记》。泉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是五龙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最大涌水量15500立方米/日。盛水期水势很好,清澈见底,游鱼上下似在琉璃池中,日月星云倒映水内如天垂镜,故名“天镜泉”。明朝江浚(历城人,正德十四年举人,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六世祖江湖(枣强人),来济南定居在泉边,其后便俗称“江家池”。明万历年间,山东提刑按察副使张鹤鸣(曾任历城知县)以水面如镜,改名为“天镜泉”。但人们仍俗称之为江家池。明刘敕《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即张鹤鸣)观察改为„天镜‟,其泉清澈可 爱。”清道光《济南府志》又载:“天镜泉……即江家池,方广一亩,可须眉。”此泉很少干涸,串串水泡从池底冒出,于水面炸裂,织成漂亮的波纹,池内青藻浮动,鱼如穿梭,上下荡游。池里的鱼多是由人买来放在里面放生的,故也有人叫“放生池”。解放前夕,社会混乱,鱼量大大减少。1956年后,池里的鱼被放进趵突泉公园内的金线泉和螺丝泉中。
潭西泉(1991年)
池北岸原有一酒楼,探于水中,称“汇泉楼”,楼东侧也有一水池。该酒楼有一名菜称“烹制活鲤”。酒楼主人将买来的鲤鱼放在池中,圈养起来,顾客可任选中意的鲤鱼,厨师便当即捞起,就地去鳞下锅,鲜美可口。
七十三泉
在五龙潭西南侧葡萄架下。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池以自然石驳岸,玲珑别致。水从石隙流出,汇入五龙潭内。此泉的出现有一段佳话。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学者桂馥和他的朋友集资,在五龙潭西侧修建“潭西精舍”,作为四方文人聚会咏诗下榻之处。建精舍挖地槽时掘出一个泉子,水势甚佳,汩汩喷涌,犹如冰壶。桂馥甚喜,便大宴宾客,为泉起名。众说纷纭,有以形命名的,有以色命名的,有以味命名的……难以决定,桂馥便索性命名为“七十三泉”,并作诗道:“名泉七十二,不数五龙潭。为劳算博士,筹添七十三。”同时代人吴友松作《七十三泉记》刻于石上(该石已没,文收清阮元《小沧浪笔谈》)。新泉的出现,使精舍大为增色。为了增加水流的气势,精舍主人又将南侧天镜泉的水引来与七十三泉相汇。泉水绕屋穿廊,流入五龙潭,于是潭西精舍便成了着名的水景园,游人远远就能听到汩汩的流水声。如今精舍早已倾圮,在其旧址上又建起了园中园,1985年辟为武中奇书法展览馆,七十三泉就在展览馆的南侧。
潭西泉
在名士阁南侧,因位于五龙潭西而得名。为一长方水池,西临“得月亭”,南与天镜泉、七十三泉相汇,流经东侧的石构曲桥注入五龙潭。雨丰季节,水势甚佳,由圆穴中涌出,向四面漾出涟漪,浪花飞溅,堪称奇观。
古温泉·洗心泉·静水泉
古温泉,在中共山东省早期领导机关旧址北侧,池北立一玲珑秀石。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名曰“温泉”。因历史悠久,今人习惯上称古温泉。泉水恒温18℃左右。隆冬季节,朔风凛冽,大雪纷飞,此处却热气蒸腾,故名。泉水由暗道流入月牙泉。过去,这里是东流水街,故此泉在古代又被称为“东流水泉”。历代沿泉多有建筑。清代康熙年间,历城人张秀在此建一所庭园,名漪园,当地居民称其为张家园。当时的大诗人王渔洋(王士祯)曾作《游漪园记》一文,对这一带的优美景色做了细致的描述。其文说:“济南发地皆泉,而其奇尤在城西。温泉者,七十二泉之一也。出自西门行间,不百步折而北,有清流贯乎通达,汇为方塘,居人之汲者、浣者,咸集焉。稍折而东是为„漪园‟,跨水为亭、为堂、为楼阁、为长廊,皆因水为胜……”后来,漪园荒废。民国时期,古温泉南临四合小月牙泉(1996年)院,院东的二层小楼即为早期(1925~1927年)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院内还有两个泉子,即静水泉、洗心泉。两泉毗邻,仅有一墙相隔,水势颇好。1964年和1968年,先后与古温泉合为一体。1985年建五龙潭公园,又将古温泉水面扩大,上建水廊、双亭,构成公园内主要景观。
悬清泉(贤清泉)
位于五龙潭北。名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着录,称贤清泉。泉池深24米,呈不规则形式,以自然石驳岸。泉水清澈,荇藻漂浮,杨柳垂荫。此泉俗名“三娘子湾”;后归李家所有,故亦名“李家池子”。该泉水势很好,清按察使沈延芳在《贤清园记略》中说:“济南名泉甲天下,旧传七十有二……其着者为趵突、为珍珠,而贤清实具二泉之体而微者也。”据清代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明代陈文学曾在此处建“伊人馆”,后易主,先后改称“贤清园”、“罗家园”,清乾嘉时期的学者、历城人周永年之子周振甲又改名为“朗园”。朗园是利用悬清泉建成的一所水景园,景色怡人。现在,朗园早已湮没,清泉仍在。1986年于朗园旧址建“揽泓榭”,榭临悬清泉,内设茶座,游人可于此品茗、观景、赏泉、怀古。
醴 泉
在天镜泉西,江家池街路西“醴泉居”酱菜园内。泉池为长方形,长2.6米,宽1.9米,深1.8米,池南岸镶有“醴泉”二字石刻。水由暗溪流进七十三泉内,尔后汇入五龙潭。泉内,解放前曾蓄养一条长约1米,粗如碗口一样的大鲤鱼,鱼鳃上有一铁环,是鱼主人做的标记。酱园以醴泉为名,并且以鲤鱼作为本酱园的产品商标。据志书记载和1983年实地调查得知,济南地区还有两泉亦称“醴泉”,并均早于本处醴泉而见之于着录:一在章丘与邹平交界处的长白山黉堂岭,一在历城仲宫康王山;前者名列金代《名泉碑》,后者为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所载。因同名,今人也有的把此江家池街的醴泉误认为历史上的七十二名泉了。
月牙泉
在古温泉东。民初《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说:“月牙泉,在西门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水极清澈。有王氏宅临泉,隔一墙,内有巨池,蓄红鱼数十头,长几尺余,粗如巨桶,不知养自何年。”后来王氏宅湮没。解放后该泉遗留在东流水街南段,呈不规则形式。1964年,水面扩大,并用自然石驳岸,水中又叠山石,四周植以垂柳,游人可于树荫下乘凉赏泉。
回马泉·净池·玉泉
回马泉,在五龙潭东南20米,南岸石壁上嵌“回马泉”刻石。该泉水势尚好,串串水泡,如泄珠玑。北岸处也有一泉,名“净池”。1986年建五龙潭公园时,将两泉连在一起,扩大水面,称“余乐池”,并于水中蓄锦鱼,建水榭,榭名“鱼乐”,取鱼乐我乐之意。净池北面,五龙潭的东南侧为“玉泉”,自然石叠砌,水从洞穴中涌出。经化验,该泉为优质矿泉水,常有附近居民至此汲水烹茶。三泉汇入小溪流向北去。泉出石下,水漫石上,饶有趣味。小溪北端,水面渐宽成池。池内荷花艳开,锦鱼戏游。池上曲桥卧波,桥上设有坐栏,游人凭栏赏看,称“曲池观鱼”。
濂 泉
在五龙潭公园西北隅,池中立一小亭,名叫“寒玉亭”。亭接水廊,廊接“濂轩”。沿廊修竹郁森,巧石秀立,临轩花木葱茏。裕宏泉 在濂泉东南侧,块石砌岸,呈“L”形。聪耳泉 在裕宏泉南,椭圆形。俗名耳朵泉,1994年市建委组织泉水调查时拟名。
官家池
在裕宏泉东,自然石驳岸,不规则形式。
睛明泉
在官家池北。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石砌方池,水势尚好。显明池 又名仙灵池,在五龙潭北,自然石砌岸。
青 泉
又名琼泉,在名士阁西侧,石砌长方池,四角植柳。
井 泉
在青泉北,圆井形。
赤 泉
在江家池街7号院内,碎石叠砌池壁。
金 泉
在江家池街9号院内,为井形砖砌泉池。1993年填埋,上建小房。西蜜脂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在共青团路45号院内,块石砌垒,中有小桥隔为两半。
东蜜脂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在五龙潭公园南门内东侧的小院西墙处。
东流泉
在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旧址西,石砌长方池。北洗钵泉 在古温泉北,石砌方池,上饰石栏。虬溪泉 在月牙泉东北侧,自然石驳岸,不规则形式。水势甚盛,流入西护城河内。
泺溪泉
在月牙泉东南,西护城河西侧岸下,自然石驳岸,不规则形式。分散泉池
除了上述四大泉群,还有38处泉池分散于济南的老城区内。其中,金代《名泉碑》着录的有8处:舜泉、香泉、杜康泉、泉、孝感泉、双桃泉、玉环泉、罗姑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着录的1处:双忠泉。其他诸泉为:寿康泉、(西)太平泉、太极泉、雪泉、华笔池、凤翥池、不匮泉、汇波泉、珍池、王庙池、中央泉、玉乳泉、扇面亭、鉴泉、瑞雪泉、广福泉、华家井、北芙蓉泉、芙蓉池、玉露泉、大比泉、泮池、岱宗泉、饮马池、惠民泉、玉德泉、放生池、(东)太平泉、感应井泉。
舜泉·香泉·杜康泉
舜泉,也称舜井。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圆井形,世传为虞舜所凿,故名。此处原有规模宏大的舜庙,舜泉即在舜庙重华殿前。舜井甚有名气,欧阳修、曾巩、苏辙、元好问等文学大家多有赞咏。有关舜井的传说,起源很早,汉刘向《列女传》、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皆有记载。相传,舜的父亲、继母及其弟弟象,设计害舜。父让其淘井,待舜下到井底,象即刻用石板将井盖死。舜在惊慌之时,发现井壁北侧有一缝隙,露出微光,水从缝隙流出,舜便随着流水钻进弯曲的洞穴,行十丈左右,洞穴豁然变大,与另一井相连,通向地面,舜从井出回到寓室。继母和象以为舜死,便去舜的寓所收拾遗物,进门一看,舜正端坐在室内抚琴,两侧娥皇、女英二妻陪侍,母子二人羞愧难言。又相传,大禹治水时,舜井常有蛟龙出没,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庶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大禹前来捉拿,用铁索将蛟龙锁在井里,所以井内至今仍有铁链悬在上面。1985年于舜泉处建起舜园。门外北侧即为舜井,舜井旁新修水池,层层叠石,清流淙淙。迎门为喷泉假山,山上置“舜井锁蛟”雕塑。园内竹影移墙,藤蔓附壁,绿草如茵,小溪潺,秀石卧波,整个庭园显得典雅玲珑。舜井西有香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其味“甘芳香甜”,故名。清末民初曾一度失迷。原在舜庙西庑下,后位于济南第六十五中学校院内,为一石砌水池,水势尚好。明《历乘·卷十八》记载,该泉六十年一发大水,沿街绕墙,流入大明湖,数月方休。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泛滥成灾,“横溢满城,道生鱼鳖”。“文化大革命”时建教学楼,将该泉填埋于教学楼西南墙角下。
杜康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在刷律巷59号院内。此处原为舜庙西侧娥英庙。泉池呈圆井形,砖石砌垒,直径1米,深4米余。常年不涸,水质甘美,居民汲之烹茶为炊。相传杜康以此泉水酿酒,故名。后来,因花墙子街北煮糠泉讹称为“杜康泉”,为了区别,也有人将此泉称为“古杜康泉”。1993年刷律巷拆除,建设新大新商厦,该泉被填埋在大厦东侧。唐宋以前,舜庙处不只三泉,而是众泉争流,水面宽阔,水势颇大。有鱼有鳖,有菱有荷,灌溉养殖,其利甚大。众泉汇流成溪,注入大明湖。《水经注》称此溪为“历水”,称大明湖为“历水陂”,舜井等泉即为历水之源。
泉
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着录。在南门桥南路西,济南美术总厂南侧。因净明如镜而得名。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当地居民徐文举因“历年来大雨冲损,汲水者每苦其难”,便独自修池,形如太极,并立“古泉”碑,碑载:“此泉列寿康泉迤东,水净沙明,对之若镜……”。1982年重修泉池,长7.6米,宽4.8米,周围建花坛。1985年,于护城河南岸建“泉园”,内设茶座,供游人休憩观景。90年代初,被泉酒家改建为人工喷泉。
寿康泉
在南门桥西,护城河南岸。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昔日寿康泉泉眼很多,水泡从泉底冒出,袅袅上升,浮出水面,化为潺潺细流,注入护城河内。岸边植有垂柳,绿荫如盖。冬天大雪纷飞,冰封大地,可寿康泉水却依然雾气蒸腾;夏日炎热,地面滚烫,而这泉水却清冽透凉。附近居民皆用此水烹茶为炊,因此出了很多百岁老人,便将这泉命名为寿康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仲冬,当地老者王瑞等人立碑志之,正书“寿康泉”三个大字,并记文二行。(见清道光《济南金石志》)寿康泉(1996年)
寿康泉曾一度被济南中药厂盖宿舍楼填埋。1986年修建环城公园时重新修复。泉池呈长方形,长8米,宽6米,周围饰以雕栏,水势颇佳,叠水漫流入河中。
孝感泉
在原西门内孝感坊北,今趵突泉北路22号院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池以石砌岸,长34米,宽2米。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孝感水在县北门……耆老传云,昔有孝子事母,取水远。感此,泉涌出,故名„孝水‟。天宝六年敕改为„孝感水‟。”又据《山东通志》载:元代一名叫刘琮的孝子,其父久病卧床,他精心服侍,用尽家产。家距水源甚远,必须每天到远处取水,因而感动神灵。一日,刘琮刨地,得金一窖,取尽后,忽涌一泉。刘琮用掘得的金子买药并汲此泉之水煎熬,父亲病愈,活到百岁,所以人们给这泉取名为“孝感泉”。后来,刘父寿终,刘琮削发为僧,并把宅舍捐给寺院,这寺改称孝感寺,后又改为太平寺。古时孝感泉处,翠竹蔽日,清流潺潺。其后,太平寺废,孝感泉依然存留,而且水势尚好。
(西)太平泉
在太平寺街南端。井形。60年代初期尚存,水流入地下水道。1983年调查时已填埋。
双桃泉
在原城西丁字街北(今城顶街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已称“今失考”。
太极泉
在大明湖路西端路南,济南第七职业中专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太极泉,在太平寺北……水清,流入明湖。”此泉曾是本世纪60年代水文地质部门的测试点,呈井形,70年代停用。1997年3月,附近泉眼在建房施工中被填埋,此泉遂喷涌溢流,故临泉建边长1.2米的方池,水顺管道注入排污暗沟,流进大明湖。
玉环泉
俗称玉环井,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路西。呈圆形,直径1.3米。此泉因两泉相涌,水纹相扣如玉环,故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水清冽甘美,昔日本街居民皆取此水饮用。清人钟廷瑛有诗赞曰:“井冽泉寒玉新,一环分润半城人。清泠讵识清华派,枉被痴人说太真。”此泉,1978年展宽省府前街时曾一度被覆盖,1982年又重新修复,上用凿有圆孔的水泥预制板棚顶,呈现出两环相扣的形状。泉西立碑刻,上镌“玉环泉”三字,涂以朱色,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全街市民公立。泉南北两侧各有山石矗立,峭拔如笋,四周设以栏杆,为街中一小型景点。
惠民泉
又名惠民井。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惠民井,在府城内,与玉环井相并。”明刘敕《历乘》称:“惠民泉,(在)城内,与玉环泉对。”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惠民泉,在布政司街东。”今失迷。罗姑泉 又名罗姑井、瞽女池、曹家井。在县东巷中段路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据元代《齐乘》载,这里是唐朝大将罗士信的故宅。相传罗士信之姊,独居于此,抗暴死,故称为罗姑泉。又因泉呈井形,亦名罗姑井。“瞽女池”的来历,民初《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六》引清王初桐《济南竹枝词》的释文曰:“罗姑井,相传罗士信故宅,刘廷式(北宋齐州人,后中进士)聘女而瞽,竟娶之。庭下得泉成池,瞽女凡三饮其泉而得三男,号瞽女池。”又相传,过去井上有亭,后来荒废,宅院归曹氏居住,因此这泉也叫曹家井。该泉1965年被覆盖,但井口尚可辨认。1995年建楼,被覆于楼体北墙外侧。
雪 泉
位于西公界街2号省经委宿舍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及《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池呈方形,长宽各2米。清朝乾隆年间,山东布政使江兰在此处拓建放生池,凿池时即得此雪泉。池甚大,水颇清,荇藻青翠,锦鱼戏游,为济南一大胜景。泉池修好后,学者桂馥题书泉名,翁方纲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二十八日作《功德水记》,并书丹刻于石上。为培育人才,继而又在池旁建讲堂数楹,命名为“济南书院”。解放前,碑刻、书院全废,放生池也与雪泉分为两处。1982年重修,四周建雕刻石栏,池南壁镶“雪泉”石刻,水旺盛,常年不涸。
放生池
在西公界街3号院内。泉池3米见方,块石砌垒,常年有水。
华笔池·凤翥池
进入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南门,迎面有一架小桥,桥两侧各为方池,池周饰以石栏。东池北壁嵌“凤翥池”石刻,西池北壁嵌有题记。由此向东,至大院东南隅,又有一池,池壁嵌“华笔池”石刻。华笔池处,明清时代为贡院。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上旬,山东布政使江兰到这里主持科考事宜,使人分别在贡院和布政使署内,凿成“华笔池”和“凤翥池”。江兰撰写《新浚凤翥池记》,并书写刻于石上。题记对华笔、凤翥两池的挖凿做了概括叙述。华笔池之名寓有祝愿参加科考的士子妙笔生花之意。池水与珍珠、芙蓉两泉一脉相通,涓涓细流,注入凤翥池,最后流进大明湖。凤翥池北原有太湖石一具,形状奇特,翼然而立,如凤起舞,故名“凤翥石”,曾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别墅“云庄”中的奇品。泉以石名,石、池相映,寓意甚丰。“凤翥”取意于《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意在勉励来此科考的士子奋发图强,象凤凰般振翅腾飞。如今,凤翥池完好无缺,盛水期潺潺流泄,清澈见底。华笔池则因在附近建宿舍楼,于1992年被覆于水泥路下。
玉乳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西部,凤翥池西北,雪泉以东。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济南大观》有载。因泉滴滴如乳汁而得名。泉池原长40米,宽30米。现呈方形,长宽各7米,深2米,以块石砌垒。
瑞雪泉
在省人民政府大院西北部,玉乳泉以北。原池长25米,宽16米,深1.5米,块石砌成,水向北流。后湮失。大比泉 位于省人民政府院内东部。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在贡院提调道门内,有明成化年碑”。已湮没,碑亦失。
扇面泉
位于山东省图书馆院内东侧。因泉池呈扇面形而得名。
双忠泉
在双忠祠街31号院内。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此处为双忠祠故址。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入关,绕过北京直取济南,山东巡抚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率领留守城内的千名乡兵及民众殊死抵抗,城陷阵亡。事后,为纪念宋、韩二人,建“双忠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乡人修复已倾圮的“双忠祠”,掘地时涌出一泉,莹洁甘美,遂以祠命名为“双忠泉”。山东督学赵申季作《双忠泉记》,勒石于泉旁。后祠废为民居。民国时期,《双忠泉记》石碑尚嵌于院内南屋东山墙上,墙东即为双忠泉。解放前,修屋拆墙时将碑碣推倒铺地,后损毁,泉也随之填埋。
不匮泉
位于双忠祠街33号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及《续修历城县志》有载。呈井形,以碎石砌垒,直径0.5米,水清,居民即用此水洗涤。据清人张贞《不匮泉记》(《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六》)和赵申季《不匮泉跋》(道光《济南府志·艺文二》)载:济东道道台宋广业(字澄溪)之母管氏相夫教子,敬奉姑婆,孝名甚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东巡时诰封一品夫人并赐“北萱映彩”匾额。其子宋广业也有孝名,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任济东道道台时,将其母接至署衙奉养,并在署衙的西侧建御书碑亭,把皇帝赐给他母亲的匾额挂在里面。建亭时,于亭后凿池,得一新泉,泉水甘美清冽。根据《诗经·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的诗句,将泉命名为“不匮泉”。
广福泉
在双忠祠街12号大门内西侧。泉池长1.05米,宽0.7米,深1.75米,条石砌成,雨季有水。后覆盖。
华家井
位于启明街41号东侧路北。呈井形,原为当地居民主要汲水处。1965年安装自来水管填埋。
玉德泉
在原城根街36号门口,已填埋。
珍 池
俗称鸭子湾,在珍池街中段,居民院外。泉池呈三角形,南北长31米,东西宽平均15米,深2米,水流向北。因珍珠泉水经玉带河流入池内,故称珍池。1982年重修,池周以青石砌垒。1993年填埋。
王庙池
在珍池南邻,西墙根下。盛水期有水,池西墙壁上嵌有池名石刻。
中央泉
在县西巷2号院内。井形,水清,常年不涸。东墙嵌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中央泉”石碣。
鉴 泉
在县马园子街9号。已填埋,旁有泉名石刻。
北芙蓉泉
位于岱宗街24号院内。因位于芙蓉泉的东北而得名。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涌出成泉。民初《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泉池长1.65米,宽1.3米,深3米,条石砌垒。后填埋。芙蓉池 又名王八湾,在岱宗街小学内。已填埋。
岱宗泉
在岱宗街51号院对面。昔日,街中居民皆饮此水。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
玉露泉
在大明湖路197号。泉池长6.2米,宽4米,深1.2米,为碎石砌成。水向东流,泉边有“玉露泉”石碑一方。后被填埋,碑亦失没。
泮 池
位于庠门里街南端路西,文庙院内北。池中有五孔拱桥,水势尚好。
饮马池
在山东省统计局院内(济南百货大楼对面)办公楼前。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饮马池“在都司北,池有芙蓉堤,绕文庙东,俗呼叠道。”明崇祯《历乘》、清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亦有载。都司,即山东都指挥使司,明代设立于此,清雍正年间裁撤,在其址设立泺源书院,故后来饮马池又名“泺源池”。泉池面积50余平方米,水势甚好,夏季夜晚,院内居民常于池岸乘凉。1970年市自来水公司在泉侧钻井4眼,建成泉城路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此后,泉池水位逐渐降低,最后干涸,遂被填埋,并建房舍。今盛水时节,房根处尚有泉水涌出。
感应井泉
在大明湖北岸北极阁下,为明正德年间修复北极阁真武庙时掏挖出的一眼甘泉。清乾隆《历城县志》引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感应井,在内(府)城内北极台下。”康熙《济南府志》载:“城北面滨湖,水味多咸,此井独甘。”泉旁有济南人邹袭撰文的《感应井泉记》石碑,立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如今,泉井已湮没,石碑亦埋于地下。
汇波泉
与南护城河中的汇波泉重名,位于大明湖东南隅“清凉岛”上。过去,城内众泉多从这岛附近汇入大明湖,所以岛上的这眼清泉,便被称之为“汇波泉”。此泉池在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八月曾重修,并立碑以记。昔日,岛上有寺,因泉称“ 汇泉寺”。每逢盛夏,远近文士多来这里乘凉。明人张鹤鸣《游湖十绝》诗中曰:“汇波泉上夕阳里,紫翠玲珑透鸭茵。”新中国成立后,经改造,辟为棋社,游人也可来此享受垂钓之乐,但泉已湮没。
(东)太平泉
在北太平街北口以东,后高祥后街南口路西,泉呈井形,俗称“苦水井子”。1955年在此处建水站后填埋。千佛山与浆水泉水库风景区泉池
千佛山与浆水泉水库风景区泉池,此区位于济南城郊东南部,现有7处泉池:龙泉、长生泉、甘露泉、漏水泉、浆水泉、白虎泉、琵琶泉。其中,甘露泉、浆水泉、白虎泉名列金《名泉碑》。另有历史资料记载但现已地址不详的泉池1处。
龙 泉
位于千佛山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在高耸的石壁下,呈洞穴状,俗称“龙泉洞”。明崇祯年间《历乘》着录。清朝诗人刘大绅作《咏龙泉洞》诗曰:“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龙泉洞口上方篆书“龙泉洞”石刻,为济南当代书法家任晓麓题书。洞内南侧石壁上镌有隋代佛像多尊。佛像下边有一小门,门内是垂直深潭,面积10余平方米,水深2米。潭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涸,为山中渗水聚成。洞壁之上布满藓苔,颗颗露珠,纷纷滑下,夜深人静之时,可闻叮叮咚咚的声响,若玉盘落珠,极富琴韵。炎夏登山,走向洞内,凉气浴人,倍感清爽。此泉水质甘美,昔日僧人即取此水烹茶为炊。明朝济南名士刘敕《咏兴国寺》诗曰:“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嶂插青流。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昔日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为图吉祥,争相饮之。
长生泉
在佛慧山开元寺遗址东侧石壁下。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泉名刻于石壁,由元朝山东肃政廉访使察罕菩华题书。刻石上方有唐贞观时镌刻的佛像一尊。泉水经年不涸,汇为方池,山水渗滴,铿锵作响。水质甘美,旧时供寺内僧人饮用。
甘露泉
在开元寺遗址南侧山崖下,呈浅洞形,因水味甘美而得名。水从崖壁间流下,水势甚小,如露滴滑滚,又称“滴露泉”。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收录。石壁上曾有历代文人题刻多处。明《历乘·舆地》载:“大佛山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冽,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北宋学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曾随同齐州知州梁彦来游,并题“朝清郎李格非文叔”八字。据民国初年出版的《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宋崇宁年间,齐州知州吴拭,同僚属会饮泉上;宋大观年间齐州知州梁彦,政和年间齐州知州蔡居后,以及政和年间季德修、张励等人曾试茶此泉。到了明代,吴兴徐献忠用来试茶,将泉载入水品。清朝诗人董芸曾咏《大佛山》诗说:“文壁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故而此泉又称为“试茶泉”。过去,泉池旁生有多株海棠,所以这泉池也被称之为“秋棠池”。泉上原建有小亭,名“滴露亭”。因常年风雨剥蚀,泉旁石壁上面的题刻如今已漫漶不清,海棠树、滴露亭也早已不见,然而这泉却依然潺潺流淌于池中。
漏水泉
在佛慧山南,峪沟南侧山崖处。崖壁长约10米,高2米余,多窟穴,泉自窟穴中渗漏而出,汇为天然的盆形小池,常年不竭。雨季,沿山峪漫流。
浆水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在姚家镇浆水泉村东回龙山西麓。泉水自洞穴中泄出,夕阳返照,光彩夺目,堪称奇观。泉水清澈甘冽,常年涌流,清甜如米汁,故名。是全村唯一饮用水。相传,昔日有一姓蒋的老者,甚好游历,走遍全国名山大川,偏偏迷恋上这里,于是决心定居下来,但苦于无水,便沿山崖寻找。忽然发现此处山石湿润,料想必定有泉,便开始凿山。果真清泉喷涌了出来。此后,人们称这泉为“蒋水泉”,再后又将“蒋”改成“浆”。清《山左诗抄》载张善恒诗曰:“沁齿琼浆寒,飘飘生遐想。好入铜瓶中,点滴听秋响。”
琵琶泉
在浆水泉村西,外环路西侧山坡下。泉自石隙中流出,汇入乱石砌就的琵琶形水池中。旱季干涸。
白虎泉
名列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元《齐乘》称在“大佛山”。大佛山即佛慧山,因山上凿有宋代大石佛,故俗称之。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白虎泉,在大佛山内。”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县南大佛山开元寺内。”今失迷。明水泉群
明水泉群,位于章丘县治明水。明水,西汉曾置为土鼓县城。北魏《水经注·卷八》曰:济水“右纳百脉水,百脉水出土谷县故城西。”清道光《章丘县志·历代图考》曰:“汉有土鼓城,城西即百脉泉。”这里,泉水甚丰,在不太宽广的地区内,便散布着三大泉系,有“小泉城”之誉。1.明水泉系 在明水城内,清泉甚多,主要有百脉泉、东麻湾、龙泉、张公池、墨泉、梅花泉、漱玉泉、金镜泉、清水泉、荷花泉、鱼乐泉。鱼池巷内,长川上游泉眼更多,落音桥南还有小麻湾。2.绣水泉系 在明水泉系的东侧,为绣江河的源头,由小峨嵋山东麓的大龙眼泉、小龙眼泉、筛子底泉、饭汤泉等构成,多为季节性泉。3.西麻湾泉系 在明水城的西侧,与东麻湾相距约0.5公里。泉涌量甚丰,一泉成河。主要泉池有西麻湾、净明泉、廉坡泉。这里泉水形成的原因和济南城区泉水成因相似。明水东南方向是一片山地,其地下全是石灰岩,溶洞很发育。北面是砂页岩。燕山时期的地壳变动,使明水附近出现三次断层。明水泉水来源于文祖断层以东,淄博禹王山断层以西,明水普集煤田以南,长城岭、天苍岭以北。这一地区补给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平均700毫米,总降雨量为2.8亿立方米。本区的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以1500的比降向明水方向运移。因向北向西,受到煤田、砂页岩隔水层阻挡,遂从明水破土而出。据1954~1985年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泉水涌量平均为3.79立方米/秒。据近几年水文部门的测流记载:枯水期最低流量为2.5立方米/秒,丰水期流量为6.7立方米/秒,1979年全年流量为1.53亿立方米。由于泉水丰盛,孕育了这方土地的美丽风光。历代在泉周围,建设了许多园林。据《章丘县志》记载,元、明、清代建有南园、北园、漪清园、沙家园、康家园、李家竹园、宋家竹园、康家南竹园、康家北竹园等。1986年辟建占地达20公顷的“百脉泉公园”,景色更加秀丽。
百脉泉
为明水诸泉之冠,名列金《名泉碑》。此泉久负盛名。北魏《水经注·卷八》已有着录:“百脉水出土谷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唐《元和郡县图漱玉、梅花二泉(1997年4月)志·卷十》载:“百脉水,出县(亭山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余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元于钦在《齐乘·卷二·水》中说:“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今人误将此句称为北宋曾巩《齐州二堂记》语,并以讹传讹,以至于流播甚广。)泉水从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水脉,泛出参差错落的颗颗“珍珠”,形成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百脉泉现位于明水城东北部的百脉泉公园内。泉池于1958年整修,为一长方水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卧于碧波之上。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故当地人也称它为“珍珠泉”。池水晶明澄澈,水势甚佳。水中疏疏朗朗的藻体,壁上密密实实的苔藓,把池水染得碧翠。水中锦鱼戏游,生机盎然。泉池北壁,镶嵌着多方诗词、楹联、花卉石刻。池水东流,汇入明水湖。昔日此处建有“龙泉寺”,规模宏大,殿庑台榭,檐连甍接。百脉泉和寺院合为一体,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之一,称“百脉寒泉”。如今寺院“梵王宫”大殿尚存于百脉泉北侧,殿前白杨参天。东麻湾 在百脉泉的东侧,两者相距仅10余米,为章丘第一大丰水河——绣江河的源头。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湾内处处泉涌,如漱玑泄玉。每年涌水量高达1.5亿立方米之多,浇灌着附近2万余公顷稻田荷塘。1958年,经人工开凿,扩大成湖,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命名为“明水湖”。1986年辟为百脉泉公园的主要景区。湖中有岛,由长堤拱桥贯通湖岸。岛上山石秀出,“汇泉阁”高高矗立。湖畔植以杨柳,四周荷塘片片,小溪纵横。
龙 泉
在明水湖西南隅。泉水自高出湖面的直径0.5米的自流钻井铸铁管孔中喷涌而出,溅落于湖中。冬日,泉周水雾弥漫。
清水泉
在明水镇车站路北端,章丘第四中学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水自池底涌出,然后自西壁溢水口流出,沿石渠蜿蜒北流,注入绣江河。
梅花泉
在百脉泉北80米左右,新建的百脉公园“清照园”内。泉水自1979年钻探留下的5个自流钻孔中喷涌而出,水花四溅,汇为方塘,然后从溢水口流出,过锦江桥入绣江河。因5个泉口分布呈梅花状而得名。此泉涌势颇盛,激浪鼎沸,水气蒸腾。
漱玉泉
在梅花泉池西北侧。为一直径约4.3米的圆形浅池,池周围以石栏杆。水自池中心自流钻井孔中鼎沸而出,极清澈,尔后漫过池南壁,泻落入梅花泉池中。
墨 泉
在百脉泉西南约30米处。因泉井深幽,水色苍苍如墨而得名。水自直径04米的铸铁管泉口腾突涌出,翻落于石砌方池内,尔后沿石渠东西分流折向北,穿堂过院,汇入绣江河。常年不竭。
张公池
在百脉泉南约20米处。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原位于龙泉寺大悲阁南,是乡民为感念清代县令张万青之德政而凿池成泉。泉池为圆形,墨泉之水流经此池。近年施工填埋。
金镜泉
在百脉泉西50米处,原是康氏漪清园内的名泉。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今在百脉泉宾馆院内,东院墙辟有圆门,与百脉公园相通。泉池呈圆形,池岸装石柱铁栏。水自池中高于水面的铸管泉口向外翻滚,状如蘑菇。池水清澈,在阳光照耀下,金辉闪烁,如同明镜,故名。终年喷涌,从未干涸。水分别从东西池壁的明渠、暗沟流出折向北,注入绣江河。
荷花泉
在明水城北部荷花公园西约200米,章丘五金公司院内。为自流钻孔,装高出地面0.5米、直径0.5米的铸管,盛水时节,水自然喷涌,漫溢外流。
鱼乐泉
在明水城北湛汪庄村东新建楼前。原为自然泉池,后用机械深钻,成为自流钻孔。池顶半掩,水自池中圆孔腾涌而出,沿暗渠北流,四季不竭。
西麻湾
位于明水城西部,在明水泉群中涌水量最大,为自然式河湾。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河岸泉眼众多,着名的有净明泉、黑虎泉等6处。河底簇簇水泡缓缓升起如玉花,浅湾芦苇丛生,岸边杨柳依依,一派泉林郊野风光。泉水北流,汇入绣江河。
净明泉(明水泉)
又称明净泉,在西麻湾北端,塘子桥西侧路北。明《七十二泉诗》收录,称为“明水泉”。元《齐乘》载:“明水,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又北入小清河。”清道光《济南府志》亦有载。当地百姓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路过这里,很多士兵得了眼病。此时,有童男童女二人出现,带领士兵到泉边冲洗,倾刻间病去眼明,童男童女也悠然隐遁。此后,人们便称此泉为净明泉,并在泉边建“眼明王庙”,内塑童男童女神像。如今塑像已没,但庙尚存,并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方。泉因地下水源被截而断流,石砌井形泉池也于近年被填埋。盛水季节,尚见泉水伏流,在塘子桥北河岸石隙中流出。
廉坡泉
在与净明泉隔路相邻的廉坡村街旁。此泉水盛,清冽甘美,是村民饮用水源。1992年,各家安装自来水后,泉池被棚盖,水自暗渠东流,汇入绣江河。
大龙眼泉·小龙眼泉·饭汤泉·筛子底泉
四泉集中在明水城汇泉路东首的桃花山公园东侧。从南向北为:大龙眼泉,水自沟东岩洞流出,汇为自然式水坑;小龙眼泉,在沟西岩石下,雨季开泉;饭汤泉,在沟底,因泉涌时翻起细沙,状如米汤而得名,属季节性泉;筛子底泉,泉涌时细沙腾沸,泉水四溢。昔日连同公园外的许多山泉,形成绣水泉系。龙洞风景区泉池
龙洞风景区泉池,龙洞风景区位于济南市郊东南方,包括龙洞、佛峪、老君崖、马蹄峪等景点。这里景色优美,泉源丰富,有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悬珠泉、一指泉、林汲泉、露华泉、壶嘴泉、金龙泉、老君井、凤凰池、白云泉等12处,无名泉10余处。其中林汲泉、金沙泉、白龙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林汲泉
在佛峪钓鱼台东,溪谷东侧的崖壁上。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记》收录。泉水自石穴中涌出,常年不竭。泉上方石壁间镌隶书“林汲泉”三字,旁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题记,至今尚依稀可辨。此泉隔溪谷与钓鱼台相望,水盛时,泉水从崖壁泻下,形成飞瀑,于钓鱼台之上的“听瀑亭”内正宜赏看。在听瀑亭北60米处的悬崖之上,山泉汇流,形成瀑布,飞流直下,有巨有细,喷珠飘练,似一幅巨型锦缎,漫卷在崖前。瀑水落于崖下石潭,浪花四溅,然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幽深蜿蜒的溪谷内。潭水澄澈,巨石横出。盘石上刻清乾隆六十年隶书“浴佛池”三个大字及阮承信等人的题字。周围林木茂密,鸣禽啾啾,风景佳丽。清代《四库全书》主要纂辑人之一周永年,自号“林汲山人”,曾于此读书,并建“林汲山房”,晚年绘《林汲山房图》。
露华泉
在佛峪般若寺遗址石壁处,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从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称“露华泉”,泉旁石壁勒有篆书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称“乳肖泉”。昔日,泉水流入僧厨佛殿,供寺内僧人饮用,人书“云殿泉厨”四字,镌刻在临近泉池的岩壁上。如今,泉流依然如故,石刻仍存。
壶嘴泉
在般若寺遗址西约200米箩圈崖下。水自直径约4厘米的石穴中流出,沿山峪漫流,久旱不竭。
金龙泉
在佛峪石桥北,溪谷东北侧。水自山脚石隙流出,汇入长方形水池中,质纯甘美,为景区饮用水源。泉旁岩石上书“金龙泉”三字。南侧池壁上方留有溢水管,池水经此飞泻入河中。
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
金沙泉,在龙洞西北侧藏龙涧内的崖壁间,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白龙泉,在金沙泉北约30米,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黑龙泉,在白龙泉北侧,泉旁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游人题字,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三泉相隔不远,又分别叫黄龙潭、白龙潭、黑龙潭。盛水季节,泉水相汇,顺山涧层层叠叠淌下。枯水季节,水流甚小,积为水洼。两侧为险壁,山清水秀。黑龙泉西北,为藏龙涧尽头,山体陡峭处,有天然石阶可攀,被称为“天梯”。登天梯,可远眺独秀峰、鹫栖岩、龙洞的雄姿,俯瞰涧底潺潺清泉。
悬珠泉
在龙洞洞口石壁上。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着录。水珠自石壁渗出,滑滚下落,故称“悬珠泉”。
一指泉
在龙洞圣寿院遗址西侧。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着录,嗣后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亦载。泉池呈方井形,深约5米,常年不涸。老君井(朗公井)位于老君崖下,井状,直径1米余,水从井壁中流出,泄入河中,从未干涸,为附近龙洞村的重要饮用水源。因水质甘美,相传道教祖师老君即取此水炼丹,故名“老君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为“朗公井”。井深莫测,竖降7米,继而折西70余米,可容人进入。曾有人潜水而下,发现井与岩洞相通,阴森可怖,未敢深探。
凤凰池
在马蹄峪内。池呈长方形,面积700多平方米。池中水草繁茂,岸边翠柳依依,周围青山环抱,葱茏苍郁。池水澄明如镜,山树倒影入池,景致清幽秀美。
白云泉
在龙洞马蹄峪尽头,白云山主峰东北向山梁西侧陡崖下。陡崖高约15米,下部凹进,呈石窟状,泉自窟穴中流出,汇为面积约1平方米的石砌小池,然后再淌入与小池相连,南北长20米,东西宽约6米,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大池中。池内青藻飘动,水清碧透,久旱不竭。泉北侧为白云洞,又称白衣仙人洞。洞深10余米,宽四五米,相传有一白衣仙人曾在此居住,故名。此处山高峪深,林木丰茂,蔚然深秀。白云山峻拔葱郁,白云常常缭绕于山间,气象苍茫。白云泉东南二三十米处陡崖下,又有一泉。崖根亦呈石窟状,泉自窟壁顶滴滴嗒嗒落于自然池中,常年不竭。池中青草碧绿。西巴漏河流域泉池
西巴漏河,源于章丘县垛庄镇,主河流经埠村、山后寨、枣园等乡镇,至绣惠镇金盘村汇入绣江河,全长68.8公里。其主要支流有:发源于曹范乡的横河、大冶河,发源于文祖镇的大寨河。流域面积537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0处,已湮失泉池1处。
太平泉
在垛庄镇政府院南百余米,西巴漏河河床西侧。为自然式水坑,周以河卵石圈围,水自河底石缝涌出,沿河漫流,常年不涸。周围河中遍地淌泉,但无明显出露。
凉水泉
在垛庄镇西车厢村南。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常年涌流,水势很好。
青港泉·南泉·上马泉·东泉·西泉
分布于曹范乡青港泉村。该村地处瓦岗寨山北坡,四面青山环列,花果满坡。五泉皆四季长流。青港泉,在村西,为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8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聚于池内,水深六七米,色青翠碧绿。水盛时溢出,沿山溪东流,为横河之源。至垛庄镇南明村入西巴漏河。南泉,在村南近百米处,以方位得名。原池井形,水自井底涌出,常年不竭。80年代在井西侧挖掘一深于泉井的自然形水池,井水断涌,移至深池,水深碧绿,四季不涸。盛时沿山沟漫流,入横河。青港泉村五泉中,属此泉水量最大,亢旱时节,附近十几个村的百姓皆至此汲水。上马泉,在南泉迤南百余米的山腰处。水自红页岩缝渗出,蜿蜒20余米,汇于石砌池中。东泉、西泉,分别在村东首和村西首,均以方位得名。皆临街,呈井形,规模相似。亦常年不涸,为村民饮用水。
小泉·大泉·羊栏顶泉
位于曹范乡南部双凤山阴,分布在小泉、大泉和羊栏顶三个自然村。小泉,在小泉村东首山崖下。村以泉名。为长20米,宽约5米,深约4米的大方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溢出漫流。大泉,在大泉村西南山腰石崖下。村以泉名。水自岩石缝中流出,流四五米,注入长约14米,宽约6米,深约4.5米的方池。久旱不涸,供村民饮用。羊栏顶泉,在羊栏顶村。泉自村西南侧的石崖下流出,汇入一半棚盖的长方形池中。久旱不涸。
柳 泉
在曹范乡瓦口岭村西百余米的河床内。泉水清澈,绿藻飘动,四季不涸。昔日,河岸柳树成林,故名。
锦鸡泉
在柳泉西150米左右的河床北沿。水自石隙缝向上涌出,沿弯弯曲曲的碗口粗细石槽沟,汇入河中。常年不竭。
鹁鸽泉
在瓦口岭村西南600余米的河南侧崖下。主泉眼三处,为石穴状。水势颇盛。旱季,淙淙流淌不息;雨季,腾突奋涌,水花四溅,蔚为壮观。泉水汇为自然水湾,沿河流入横河。
地 泉
在瓦口岭村南侧。平地涌泉,故名。1957年在泉涌处掘池蓄水,名曰“胜利水塘”。水池长25米,宽15米,深约4米。泉水常年自池壁、池底涌出,汇为一池碧水。
南 泉
在瓦口岭村南岭之阴山崖上。水自数处石缝中流出,顺山崖淌下,在崖下积成水湾。此泉水质甘美,煮沸无垢,烹茶最宜。
家鹤泉
在瓦口岭村南岭之阳石洞内。水势颇佳。大旱无雨,附近数村居民皆至此汲水为炊。
泡罐泉
在曹范乡黄石梁村南2公里,横河南崖下。井形,直径1米,深4米余。久旱不涸。平时水面距井口2米余,丰水季节,躬身可汲。
南 泉
在黄石梁村南约300米处的山崖下。水自石隙中流出,汇入10余米远的水塘,常年不竭。
东峪泉
在黄石梁村东二三百米处的东峪沟口。水自一石洞底部的石隙中流出,终年不竭。石洞由块石垒就,高1.8米,宽0.7米,深1.5米,洞顶低于洞口地面,为地下式洞穴。旱时,水仅积于洞底的小浅池中;雨季,充盈于石洞,且自洞口溢出,沿山峪漫流。
横河泉
在曹范乡北横河村北百余米,横河西南崖下。原自石缝中流出,常年不断。1966年钻为机井,除供全村人饮用,还可灌溉。河西岸山上,遍植黄栌。秋日,河水奔流,红叶满山,景色秀丽。
井 泉
在曹范乡井泉村南侧。为8米长,5米宽,4米多深的石砌方池。池水碧绿,久旱不涸。泉南约20米内,有两座方塘,即由此泉之水蓄成,水面铺满青萍。方塘东侧,为七圣堂。堂前,尚存清乾隆、同治年间的《重修七圣堂记》等石碑。
康宝泉
在文祖镇三槐树村西南侧。水自河崖石穴中流出,注入石池,属季节性泉。1990年拓宽章(丘)莱(芜)公路,被掩埋于西侧路基下。该村南200余米,即为古齐长城锦阳关故址,今为章莱公路的咽喉。齐长城蜿蜒起伏于关隘两侧的山岭之上,经清咸丰年间修葺,现保存尚完好,气势蔚为壮观。
马蹄泉
在三槐树村北100米处的河东侧崖下。雨后开泉,属季节性泉。五六十年代在泉北建拦河大坝,蓄水成为水库。
汩轮泉
俗称“簸箩泉”。在齐长城锦阳关西近1公里,齐长城北侧百米处。清代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属季节性泉。泉眼在石堰下,雨季水涌,沿石渠东流,汇入三槐树村东河中。
仰 泉
俗称“阳沟泉”,在三槐树村西约500米处。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水自石堰下岩缝流出,沿山沟漫流。属季节性泉。
朱公泉
古称猪泉。在文祖镇朱公泉村南侧,九顶山的东麓。水自石岩缝隙流出,蜿蜒北流10米余,泻入石砌方池中。泉东50米又有一泉,亦从石岩隙中渗流而出,顺山势漫流。两泉均四季长流。村内昔日有九圣堂,现尚存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该庙堂碑记两通,碑记称此泉为“猪泉”。另一年代不详的残碑则称:朱公泉,朱公制之,故名。
东张泉
在文祖镇东张村中。为一石砌方池,常年不竭。池水自溢水孔向西流六七米,泻入河中。泉旁植有一株胸径2.3米的柳树,河中鹅鸭戏游。泉东南20米处,有一自流钻井,水颇盛,一年四季向上喷涌,供全村1700余口人饮用并浇灌农田。
甘 泉
在文祖镇甘泉村西北。该村曾称三泉村,因村北山上有三处山泉而得名。后来仅甘泉常流,故改称甘泉村。泉在村西北堰根下,渗流汇为一直径2米多,深约20米的大水井,四季不涸。
黄露泉
在文祖镇黄露泉村,村以泉名。原名黄禄泉,取皇帝赐禄之意。辛亥革命后,改称为现名。常年不涸。
白 泉
在旭升乡白泉村石崖下。本世纪60年代开矿时毁。
卸甲池
在明水镇西2公里鲍庄村南。相传唐王李世民征东曾在池旁卸甲休息,故名。原为自然圆池,60年代扩建为水塘,提水灌溉。今废为芦苇丛生的荒滩。华山风景区泉池
华山风景区,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以华山为中心,一派山野景色。此间有华泉、老母泉、灰包泉3处,另有无名泉1处。
华 泉
位于华山(古称“华不注山”)南侧山脚下,也称华水,因华山得名。战国时期的《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即有记载。北魏《水经注》亦载:华泉,在“华不注山下也”。元《齐乘》说:“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古时,此泉很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方圆百步”。华山之阳偏东有华山湖,又叫金光湖,在早也称广平湖,现存水域二亩余,其水甚清,植有荷莲,华山倒影入波,充满诗意。相传这湖便是由“方圆百步”的华泉水形成的。华泉的流向,宋代以前流入济水,宋以后流入小清河。《春秋左传》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克率领的晋军进行决战,史称“齐晋之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后来,历代文人对华泉多有题咏。宋代曾巩《登华山》诗曰:“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清人赵执信作《华不注行》诗说:“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华泉的水,也有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历史。明末《历乘》载“今竭”。民初《续修历城县志》称:“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地,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清代乾隆年间济南诗人朱曾传诗说:“华山高高白云流,华泉脉脉绿波柔。”据清道光《济南金石志》记载,清嘉庆白 泉(1997年3月)十九年尚有华泉石刻,为正书,“在华山下泉井上”。如今华泉又淤塞,其迹难辨。
除华泉之外,半山腰吕公祠处也有一泉,无名,澄澈甘美,盛水季节有清流外溢。
老母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堰头北”,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其泉日涌寒沙,好事者系石试之,莫测其底,流入大清河。”已淤失。
灰包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韩家店”,并引康熙府志语:“流经闸口西,入小清(河)”。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四》载,“韩家店闸在府城东北十二里”。今况不详。东巴漏河流域泉池
东巴漏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主河流经章丘县阎家峪乡、普集镇,至相公庄镇寨子村南龙湾头,以下称漯河。全长30公里。其在章丘市境的支流有:漯水源、小岔河、芙蓉沟、干河(石河)、海泉河、红石子河、磨盘河。流域面积346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18处,现状不详和已湮失泉池2处。
漯水源
俗称苇湾子泉,在阎家峪乡小辛庄村东里许的石砌洞窟中。洞券门上石额枋镌“漯水源”三字。水自洞壁岩缝流出,经洞口西流约20米,汇入50米长、10米高石坝拦截的大水池中。池水碧绿,水满漫溢。流至淄博市淄川区西牛角石屋村西,入东巴漏河。洞门前有一古柏,胸围1.9米,枝叶繁茂,笼荫吐翠。
响水泉
在阎家峪乡响水泉村南侧,村以泉名。泉自南顶盖山阴石崖下流出,注入石砌大方池,清澈见底,池底绿藻茵茵。水经暗渠向北伏流20余米,泻入光绪四年凿就的一小方池中,然后自溢水口流下,穿村绕屋,汇入东巴漏河。此泉水势颇佳,久旱不涸。因常年涌流,哗哗作响,故名。
双水泉
在阎家峪乡双水泉村西南侧石崖下。水自崖壁两个岩孔中流出,汇入池中,故名。泉水清冽甘美,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池中绿藻浮动,池水盛时溢出,沿山溪漫流。
高漉泉
在双水泉村西约1.5公里处的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宽7米,深6米的石砌方池中。水质清澈甘美,终年不涸。
龙藏泉
在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龙藏洞口东北约30米处。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
七女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在章丘县(指县城,即今绣惠镇)东南四十里阎家峪。县志云久旱不涸,北流入獭河。”今况不明。
圣水灵泉
在官庄乡朱家峪村南,胡山东麓山腰石砌拱形石洞内。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并引《章丘县志》语:“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祷雨辄应。”今水自洞底岩缝流出,积于池内。洞门石额枋镌“圣水灵泉”四字,门旁原有石刻楹联“祈数滴渊潜散长空而成时雨,保万家烟火借斯泉以度丰年”,均为清代人黄炳题书。今石刻楹联已不存。石洞之上有龙王庙等古建筑遗存。
西园半井
在胡山北麓笔架山西侧峪中。这里,青山环抱,溪流纵横,花果满山,林茂谷幽,人称“西园”。峪中南北向有3个井形泉池。南首之泉原为自然池,仅有半人深,水盛常涌;几经修建,今池深约2米,内阔外窄,已湮于长44米,宽20米,深6米的蓄水池中。水盛时,池水由北壁溢水口流出,沿山沟汇入山村水库。
坛 井
在官庄乡朱家峪村街旁。石池壁,口小内阔,因状如瓷坛得名。池壁岩缝多处涌水,平时用担杖打水,盛时躬身可汲,为村民饮用水。在周围20米范围内,原有7座石桥(今存6座),人称“坛井七桥”,为村内一景。
长流泉
在朱家峪村东南崖壁上,南北并列两个拱形石洞,洞口朝西,壁上嵌清光绪年间《修长流泉碑记》。水自石雕兽口流出,跌落于洞内方池中。水盛时从池岸溢出,沿山溪流淌,夕阳映照,银光闪烁。
长寿泉
在朱家峪村南首,因泉边多有长寿老人得名。为自然山泉,水自岩隙涌出,沿小溪汩汩缓流。溪旁石径蜿蜒,花木丛生,景致清幽。
双井泉
在朱家峪村街旁。为石井泉,池长1.4米,宽1米,中架条石板,分隔为两眼井口,故名。池水澄澈甘冽。盛水时节,溢出池岸,沿街漫流。
水 泉
在东岭山南麓,普集镇水泉村西峪沟内。此处水势颇佳,呈“品”字形布有3个边长各10米左右的石砌方池。西为主泉,池形略大;东边二池南北并列。池水碧透,久旱不涸。水自池周石隙溢出池外,顺峪沟流下,汇于300米外的水泉水库内。泉旁山崖亦四处流泉,崖头松柏滴翠。北望东岭山(茶叶山),巍峨葱郁,气象苍茫。
龙 泉
在普集镇龙王寨村东河谷中。呈井形,水深3米。清澈甘冽,常年不涸。在其南约40米处,东西向还列有二池,西池石砌,东池为自然水塘,均四季泉涌。水从池壁溢出,汇为小河。河岸杨柳笼荫,古槐苍翠。乡民临河洗浣,水中鹅鸭戏游。昔日泉畔建有龙泉寺,今已倾圮无存。
井 泉
在普集镇井泉村东侧,西距龙泉三四百米。原为石长方形井泉,旁连石桥。60年代扩建为边长18米左右的水池,泉湮于池中。村民又按原样在水池东北岸砌一泉井。盛水时,池水外溢,沿山峪漫流。
玉 泉
在东岭山南麓,普集镇小辛村(原称玉泉村)东,泉子沟西侧。呈井形,块石成,水自池壁岩缝流出,常年不涸。玉泉东北10余米处又有一泉。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壁岩缝流入。水池北连三面陡崖的自然水湾,湾底水涌,多有水泡上蹿。
砚池泉
在普集镇池子头村中,原高家祠堂西侧。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古时,文人学士常聚集泉边,洗砚赋诗,切磋学问,故名。泉池颇大,以石砌岸,长40米,宽20米,深3米。东岸护以石栏,西池壁嵌清咸丰年间“翰墨池”巨字石刻。池中青萍浮动。昔日水盛,池中蓄鲤。今久旱干涸。
古海泉
在普集镇海套园东村的东南隅。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泉源百出,南流入獭河。”今况亦然,在村民房屋墙下和临近的小河沟沟边、沟底,散布着许多泉眼,水常年不断,量较丰,汇为小河,向南流淌约百米,被拦截为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大水塘,可资灌溉。水塘南侧石坝留有溢洪道,水盛时经此泻入村南小河,流入漯河。
会英泉
在池子头村东,济青公路南侧。昔日泉水旺盛,泉旁有马鞍桥、关帝庙,庙前古柏笼荫。本世纪50年代庙毁,古柏亦遭伐,泉日渐淤塞,今已不复见。
盘 泉
旧名南盘泉,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在明水城东侯家庄北盘泉寺遗址。平地涌出,四季不竭,西北流入东巴漏河。今池呈方形,深11.5米,水面以上池壁为砖砌,上盖水泥板,置抽水设备,供中国章丘大葱原种场灌溉和职工饮用。白泉泉群
白泉泉群,分布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当地亦称作张马湖,有泉数十处,主要有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饮马泉、猪拱泉、灰泉、冷泉、花泉、柳叶泉、草泉、漫泉、惠泉、漂泉、麻泉、团泉、当道泉、丫丫葫芦泉、双宝泉等。其中白泉、花泉为金代《名泉碑》所载。泉群总流量在18.66万立方米/日左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部自流区打井,正水头可超出地面8~9米。在湖区河槽的东坡、南坡,几乎常年有渗水明流。一般年份水位变幅为1~1.8米。70年代以来,由于兴建水厂及钻掘工业生产自备井,地下水被大量超采,致使泉域排泄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泉水已间竭,甚至全年干涸。
白 泉
在王舍人镇纸房村北约150米处。古称白野河,又称白泉河,金《名泉碑》称白泉。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清乾隆《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四》载:“白泉出纸房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为坝子河之源,北流经遥墙河入黄河。水质优且量丰,素有鱼米之利。1955年曾装一台17.7千瓦的发电机发电,供附近村民照明。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东郊工业区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白泉停止喷涌,成了一片荒废的洼地。80年代,在白泉东侧建滩头自来水厂,供周围10余个村庄用水。90年代中期着手开发,挖成一个长约百米、宽20米左右的水塘,尚有泉水出露,经年不涸,但水势已远不如以前。当地百姓又将白泉称为“百泉”,因此泉周围尚有众多的小泉,如唐家泉、张家泉、李家泉等等,白泉为众泉之首。
丫丫葫芦泉
又名葫芦头泉。在白泉东北约300米处。因平面呈丫丫葫芦形,故名。昔日,泉源奋涌,水深数米。今为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自然洼坑,淤塞严重;平时积有浅水,旱时干涸,洼坑内长满苇草。灰 泉 在丫丫葫芦泉西北约300米,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已夷为稻田,仍常年积水。
草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白泉南,源广数亩,流经滩头,入坝子河”。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已“失考”。今当地百姓所称“草泉”,在白泉以东约800米。原为自然水坑,水极旺盛,深达二三米。现已淤塞。1975年前后曾在泉源处打一机井,作灌溉之用,后因水量不足而废弃。
麻 泉
在纸房村西南约500米,济南市东郊自来水厂东邻。泉源深广,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麻披泉”。今已湮于农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所载“麻泉,在白泉北,流入滩头”,方位与此泉相反,当为古时在白泉以北另有“麻泉”。
惠 泉
在麻泉东约300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与冷泉合。”今早已沦为农田。
冷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白泉“旁有冷泉、漫泉”。今已湮于农田。
漫 泉
在纸房村西南约300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冷泉西南,流入滩头。”昔日水盛,几与麻泉相连,故乾隆县志载“漫泉,一名麻披泉”。今已沦为农田。
漂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东,发源迅疾,流经曲家庄,入遥墙河。”已湮失。
团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团圆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团泉,在白泉西,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团泉,一名漂泉。”已湮失。
花 泉
名列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记》。在王舍人镇陈家张马村东北隅,双龙桥东三四十米处。因十孔争沸,波纹激荡,状如花朵而得名。泉水甘美,昔日村人多汲取烹茶为炊。过去,花泉水势很大,与桥西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相汇,在附近形成“张马泊”。清康熙《济南府志》载,“泉源数泓,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然后流入大清河。双龙桥曾为通往遥墙的交通要津,桥头置有碑亭,并有茶摊、瓜果摊等。因环境优美,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随着公路的开通,此处已无往日的繁华,碑亭亦毁圮不存。据倒卧于双龙桥旁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双龙桥碑记》载,当时花泉已融于藕池中。1970年以前,尚可见池底涌泉。后因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尤其是附近张马屯铁矿的开掘,泉渐停涌,水泊也被改为稻田、菜地。1993年在桥东辟建渔塘,花泉遂没于塘内。雨季,双龙桥附近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等无池小泉仍时有出露,积水成洼。旱季复涸。
饮马泉
在王舍人镇大辛庄北,黄台电厂河东侧。当地百姓传说当年曹操率兵在此饮马,故而得名。该泉是一个东西长50多米,南北40米左右的不规则的天然水塘,常年有水,可灌农田。水中芦苇摇曳,岸边杨柳婆娑。
猪拱泉
在王舍人镇南滩头村西南田间,无砌垒泉池。由于地下径流上源的大量开采,此泉现已成季节泉。旱季干涸,雨季出露,平时周围土壤湿润。当道泉 在王舍人镇西梁王村北约400米处。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源流深长,可资水利,流入坝子河”。泉池甚广,可垂钓,泉畔建有钓鱼台寺。解放前,寺已毁。50年代末,泉池日渐淤塞,以至沦为稻田。
柳叶泉
在当道泉北,广约300平方米。50年代末淤塞,沦为稻田。
双宝泉
在王舍人镇冷水沟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田间。为东西相距百米左右的两泉,皆常年积水。西侧之泉水深,植有莲荷;东侧之泉水浅,呈沼泽状,苇草茂盛 章丘境内其他泉池
章丘境内,尚有16处泉池分布于阎家峪乡南部的汇河流域等地。
池凉泉
在阎家峪乡池凉泉村街旁,村以泉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在天苍岭西南。今为长方形石砌水池。水清澄甘冽,供村民饮用。80年代用水泥板将池棚盖,上留三个取水方孔。常年不涸。水盛时,自溢水口流出,沿山村漫流。
救命泉
在阎家峪乡马闹坡村东山路旁,天苍岭西300米处。传说此泉因解救一队饥渴难耐的军士性命而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自然水坑中,终年不涸。水盛时沿山谷漫流。
马跑泉
俗称柳树泉。在马闹坡村东山腰。为边长13米的石砌方池,水自池底洞隙涌出,汇积池内,常年有水,但不外溢。
宝珠泉
俗称三角湾。在阎家峪乡南部,因源于宝珠山下而得名。1978年筑坝,蓄水成湖,称宝珠山水库。水域内多有泉涌,是汇河主要源头。向南注入大汶河。宝珠山,在湖中,高不过20米,松柏苍郁,山顶有宝珠寺建筑遗存。湖上架有两座石桥,湖水碧绿,岸边垂柳披拂。湖周山峦环抱,溪流纵横,曲径蜿蜒,景致清幽。
凉水泉
在阎家峪乡石匣村西部石岩下。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边长1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由池壁方孔溢出,沿河东流,入宝珠山水库。
双井泉
在阎家峪乡鱼湾村西,汇河南岸山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进两眼规格形状相似的石井中。水随季节时多时少,从未干涸。
东 泉
在鱼湾村东,汇河东岸山崖下。水自崖壁裂缝流出,落入崖下自然池中。水甘冽,常年不断。水盛时自岩崖上的数处洞穴中涌出,顺山崖淌下,湍激奔流。
咋呼泉
在鱼湾村东南,向阳桥东约60米石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因泉水涌出时声音很大,宛若人呼喊,故名。水自岩缝流出,汇为小池。水盛时融于河水北流。当地人又称“打虎泉”。
西周峪泉
在阎家峪乡西周峪村。常年不竭。
报效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东南九十里野狐岭内。县志云泉源涌出,西南会双井、乍忽二泉,经王庄西南,流入泰安寨里河。”今况不明。
上方井·下方井
上方井,在相公庄镇雪山,山西为梭庄。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山上原筑有“雪山寺”,上方井即在寺内。为深3米左右的石砌井形池。原有水,冬夏不竭,今涸。雪山寺也已倾圮,只剩颓垣断壁和明清碑刻四方。其中,明万历年间《题上方井》诗刻,对当时的泉溪盛况有所描述,其诗曰:“上方望远,宛若太山形。路曲羊肠险,溪流燕尾分。鸟啼云外树,花映寺前屏……”在去上方井的山路旁,有一自然形泉池,水涌不断,清冽甘美。盛水季节,池满漫溢,沿溪缓流,疑即清道光《济南府志》所载距“上方井南一里”之下方井。
醴 泉
名列金《名泉碑》。“醴泉”,即甘美泉水之意。《齐乘》称醴泉在“黉堂岭北”。黉堂岭的位置,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其《济南行记》中作了说明:“邹平之南,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又谓之黉堂。”可知,黉堂岭在今章丘、邹平两县交界的长白山上。岭北原有“醴泉寺”,日军侵略中国时殿宇被烧光,现仅存高2.5米、宽1.1米的《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山醴泉寺志公碑》。醴泉就在残碑东侧约200米处的半山腰间,为石砌方池,边长3.6米,深1米,靠近山崖一面的石壁上镌有“醴泉”二字。池水清澈碧透。据当地人讲,泉水旱不涸,涝不涨,水味甘美,最宜饮用。该醴泉寺遗址现已地属邹平县。泉池南面,山峪尽头,有北宋着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洞,人称“宰相读书堂”,相传是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
圣 井
又名圣泉,在明水城西南10公里处的危山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昔日有高僧在这里建寺,名叫“圣泉寺”。泉水味甘,烹茶为炊甚佳。这里景色美丽,清朝邑人靳希孟曾赋《重游圣泉寺》诗赞曰:“一峰侧处一峰横,林木苍苍梵宇清。涧石多年丛细草,山僧少小不知名。经声磬韵空尘世,叠峰流泉列画屏……”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称“危山圣井”。如今,寺已荒废,泉依然存在,景色仍然清秀。泉为长方形井池,料石成,井口圆形以独石雕就。井旁于1995年新立“圣井”碑一方,碑背面镌古代章丘八景诗。泉井北侧有五六米见方的泉池,常年不涸。
四贤泉
在危山之巅,王母宫碑东侧。为井形泉池。池口圆形,直径0.4米,下为长方形,距地面1米处阔不见壁。常年积水。泉西立清康熙元年《创建王母宫记》石碑。碑南侧为直径3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水碧绿,青藻浮动,芦苇摇曳。塘边松柏掩映,榆柳笼荫。
墨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西北十里阎马庄南,县志云以水色如墨,故名。”今失考。玉函山风景区及周围地区泉池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小泰山,位于济南市南郊,地处历城县十六里河镇。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山峰。山阴曾为佛峪寺,有隋唐石窟造像百余尊。山上和周围地区现有泉池共10处:蕊珠泉、王母池、鹁鸽泉、灰泉、大泉、沛泉、永清泉、东峪泉、花山峪二泉。另有地址不详者1处。
蕊珠泉
在玉函山阴佛峪寺遗址。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一股细流在原寺内西侧岩壁上渗出,注入方池。因细流撞击,池内常有水泡泛起,如蕊珠,故名“蕊珠泉”。盛水季节,泉水溢出,从北面的石隙中泻出,顺势跌落崖下。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景观甚奇。若值深秋,红叶满谷,黄花遍野,翠柏相映,景色更佳。
王母池
位于玉函山巅。山顶平阔,东侧原有兴隆寺,亦叫卧佛寺,建于唐代。西侧原有宋代所建的泰山行宫,因祀泰山碧霞元君,所以也叫碧霞祠。现寺院遗址仅存少量建筑。王母池在碧霞祠废墟北侧,形似方井,亦称“瑶池”。传说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并有“惊鸟留玉函”的故事传世。相传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回驾来到池边,使池边一鸟惊飞。鸟飞处留一玉函,所以后人将此山称作玉函山。
鹁鸽泉
在玉函山佛峪西端,鼓楼峰东侧林间路旁。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天然池内,旱时断流干涸。
灰 泉
在玉函山北坡登山路西侧密林中。水自石缝涓涓流出,积于直径1.3米左右的圆形浅池,时有枯竭。昔日为僧人饮用山泉,今泉旁尚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峪灰泉记》碑。
大 泉
在玉函山安息园西侧山腰处。为长8米左右天然泉池。水自岩缝流出,积于池内,清澈见底,常年不涸。
东峪泉
在玉函山北侧柏石峪村南。因源于东峪岩下,故名。泉水自深4米多的岩洞流出,顺山势层层下跌,沿峪沟北流。洞周岩壁湿润多水,夕阳返照熠熠生辉。
沛 泉
在柏石峪村南,帅旗峰下果园内。因泉源丰沛得名。泉旁石壁上刻“沛泉”二字。水自岩壁多处缝隙中流出,积于方池,清澈见底。水盛时漫溢外流。
永清泉
在玉函山东侧,花山峪村南峪中。为3米深井形泉池,水盛时溢出,沿山峪漫流。池旁有1966年所立泉名碑。泉东南5米左右岩壁上,还有两眼季节性山泉,雨后,腾突喷涌,与众多山泉汇流,沿山峪下泄。
花山峪二泉
在花山峪村大街旁。南北相距百余米各有一井形泉池,是村民饮用水,俗称“泉井”。南泉东临山峪,料石砌成石台,巨石铺面。北泉略小,形制同南泉。水皆四季不涸,盛时漫溢。云外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在函山佛峪”。今已失迷。灵岩寺泉池 灵岩寺,位于长清县灵岩山(亦称方山、玉符山)之阳。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僧人法定创建,唐高僧惠崇扩建,遂成为天下名刹。现存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辟支塔、御书阁、墓塔林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及周围地区有泉池多处。
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
在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清《长清县志》、《济南府志》、《灵岩志》均着录。相传,法定禅师由白虎驮经,青蛇引路,来到灵岩,转了多时,见无水,正犹豫时,忽有樵夫指点,说双鹤鸣处有泉,然后隐身不见。法定顺着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两白鹤飞起的地方果然有两泉,法定便将锡杖插于地上休息,随之顺着锡杖又涌出一泉,这就有了“双鹤”、“白鹤”、“卓锡”泉的称谓。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又相传,法定禅师建寺之时,苦于无水,便求教他的老师佛图澄。佛图澄领其至一处,以手指曰:“下有甘泉。”法定禅师遂用锡杖直立捣去,果有甘泉汩汩涌流,故称其泉为“卓锡泉”,又名“锡杖泉”。三泉之中,以卓锡泉水最盛。泉在崖壁下洞穴内涌出,其上方石壁上镌“卓锡泉”三字,篆书涂丹。泉旁石崖苍苔满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凤尾修竹。卓锡泉东约18米崖壁下,为白鹤泉,呈石窟状,泉自窟壁缝隙中流出。窟上方岩壁嵌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鹤泉”石刻,行书涂丹。双鹤泉在卓锡泉南七八米处,为南北向双池,南池壁上题“双鹤泉”三字。三泉细流潺,汇为小潭,名曰“镜池”,又称“功德池”。池边原有“卓锡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今卓锡亭已毁,在其附近建一茶社,于内可以品茗。卓锡泉西侧岩壁,嵌有乾隆皇帝咏泉诗刻五方,其中一首《卓锡泉》诗,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诗云:“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由于景色佳丽,此处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甘露泉
位于灵岩寺大雄宝殿东北里许灵岩山上,是灵岩寺诸泉中最着名的一个,有“灵岩第一泉”之称。历史上多有文人,如元代的郝经,清代的施闰章、姚鼐、王培荀等咏诗撰文赞美。昔日,这里殿宇众多,着名的有达摩殿、五气朝元殿、观音殿等。东侧悬崖壁立,岩壁杂木丛生。其间隐一石窦,小泉似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即于此泉汲水煮茶为炊。池上建红柱宝顶小亭,池旁还设石桌石凳,人们常于此博弈吟咏。夜深人静,寺内僧人也常于此说法论经。人称此处为“清凉境界”,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建行宫,并多次驾临,每次均有诗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露泉》诗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观澜每至小徜徉。设云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谁果尝。”如今,殿宇、亭台、行宫等建筑已荡然无存,唯有甘露泉尚存。今泉自崖下石缝流出,汇入长方形池内,清澈见底,绿藻飘动,终年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石刻,三字涂丹,为乾隆皇帝御笔。池壁上尚存乾隆帝咏泉诗刻数方。泉池西侧10余米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东巡抚彭黯所书“活水源头”巨字刻石。
袈裟泉
在灵岩寺“转轮藏”庙堂遗址的东侧路南悬崖下。名列金《名泉碑》,称“独孤泉”。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姓命泉也。”明万历年间,着名诗人刘天民之子刘亮采(号公严,万历二十年进士,性诙谐,工诗,善书画,通音律,曾着历城县志未就)隐居灵岩,在泉边建“面壁斋”,因厌恶“独孤”二字,便改名为“印泉”。“印”为佛家语,乃印证功果之意。但此名传之未广,后人以泉旁立有一片被称为“铁袈裟”的铸铁块,取名为“袈裟泉”。该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为灵岩风景区主要饮用水。泉源在岩洞中,洞口被封闭。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汇为一半圆形石池,尔后盘桓曲绕,经石雕龙口泻入一大水池中,池内锦鱼戏游。池周曲廊环绕,危崖峭立,丛木悬生。“铁袈裟”立于泉边,两物相伴,别有情趣。
飞 泉
在灵岩寺崇兴桥南约0.5公里处,北距白果园村250余米。由于从崖壁泄出,故称“飞泉”。又因水珠颗颗沿壁滑下,又把这崖壁称为“滴水崖”。石润水滴,淋漓如雨,若遇霞光照耀,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皇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清道光《济南府志·卷首》)的诗句。雨花岩地僻溪深,格外幽静。上临峭壁,下接清溪,岩石嵯峨,状如抱厦。悬岩小泉滴沥,如漱珠玑;叮当作响,富有琴韵。滴水崖下,小溪潺潺,向西流去,清澈见底,水荇卵石相乱,溪岸芳草萋萋,清韵宜人。岩壑松柏森然,青萝垂挂。山风吹来,松涛轰鸣,如山瀑暴发万马奔腾。如若风和日丽,则松林静谧,山鸟叽叽,另是一派光景。由于景色壮丽,被古人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饮虎池
在灵岩山积翠证明龛西南约50米,飞云浦北侧危崖下。水自岩壁缝隙淌下,积于椭圆形天然小石盆中,不见外溢。泉流处石壁挂满青苔,旁镌“饮虎池”三字。旱季枯竭。
上方泉
在饮虎池北约20米处的同一岩壁上。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水自石罅流出,积于在岩壁上凿成的方池中。泉上方岩壁勒“上方泉”三字;再其上,松柏悬植。旱季枯竭。
神宝泉
在灵岩山之阴,张夏镇小寺村南山根处。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此处为神宝寺旧址,泉以寺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岩下自然水池。现在泉涌处安装水管引流入村头石砌方池,水质甘美,久旱不涸。近被开发为神宝泉矿泉水。
华严泉
又名花岩泉。在张夏镇花岩村南,灵岩山北脚下。因在华严寺遗址内而得名。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平地砌池,水自池西壁岩缝流入,常年不竭。水盛时溢出池外,沿石渠蜿蜒北流,经黄家峪汇入石店水库。村北也有规模、流势与其相同的另一泉,通得华严泉之名。
朗公泉
在灵岩寺东灵辟峰朗公石下。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今已干涸。
石龟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康熙《灵岩志》称在铁袈裟以东,泉水从石龟腹中流出。昔日为灵岩十二景之一。今失迷。
黄龙泉
又名黄龙池,在黄茅冈南侧之北溪中。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灵岩志》称“在寺西南里许”,方位、里程与今址合。20世纪60年代在溪中筑石坝,蓄为小水库,泉湮于水库中。如今,库水碧透,四周翠柏掩映,景色十分幽雅。
卧象泉
在黄茅冈北溪的南侧河崖下,清《灵岩志》称“在黄龙泉西南数十步”。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泉自石隙中流出,汇入溪水。昔日,泉旁岩石上刻有“卧象泉”三字。60年代建成水库后,湮于库中。泉源即在今石坝以东二三米处。
黄牛泉
又名黄牛池,在灵岩寺檀园宾馆西南约30米处。水自岩隙中流出,汇为自然水池。曾为附近居民饮用水,使用自来水后,渐废置。如今淤塞严重,但池形尚存,雨季仍有积水。
观彩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灵岩志》称“在寺东二里许,野径幽壑之内”。今失考。
醴泌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在灵岩”。今失迷。
青铜山及周围地区泉池 青铜山,位于历城县十六里河镇与锦绣川乡交界处。海拔754米,为周围诸山的最高峰。山阳半腰为唐代大佛寺遗址,现尚存大佛寺摩崖造像。这里及周围地区现有泉池19处。
南甘露泉
在青铜山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因水质甘美,且为了有别于佛慧山开元寺的甘露泉,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矶,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
百花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北崖村南首。因群泉簇涌,浪花翻腾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自崖下洞穴中涌出,汇入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幽深莫测。池岸,杨柳依依。泉水四季常流,水温恒定。冬季水雾蒸腾,景色奇妙。泉水由池南壁石隙流向20米远的大佛水库(亦称百花水库)。
灰 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东崖村北。水自岩壁流出,经半米深方池沿小溪缓流,与另一无名山泉汇流至长8米石砌水池中。为农田灌溉用水。
老 泉
在东崖村东的山半腰。水常年自崖缝中涌出,清冽甘美。经敷设的输水管,流入东崖村,可供全村五六百人饮用。
道士泉
在锦绣川乡大佛寺村南,河之东崖。明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在大佛寺东坡”。该村南侧,昔日有大佛寺,清末民初已凋敝,现仅存极少量的墓塔石和石雕柱础。道士泉即在大佛寺遗址东侧的山坡下,村民以方位呼之为“南泉”。水自崖隙中涌出,泻入河中,终年不竭。水质甘纯,煮后无垢,村民称饮之可治腹泻,并称附近曾有道观、道士墓地等。
清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在道士泉北”。今道士泉北侧,有一小石坝将河拦成的塘湾,面积约1000平方米。塘水来源于河崖涌出的泉水和上游百花泉之水,四季不枯。清泉疑即湮于塘湾内。塘水碧透,经溢水口泻出,与道士泉水相汇,向南流入锦绣川。岸边溪畔,杂木笼荫。
老庄泉
在青铜山南麓,锦绣川乡老庄村内。泉以村名。为东西两泉。西泉池呈长方形,水清碧透;东池为井形,苍暗深邃。两池皆以石砌岸,水由暗渠汇入8米长的蓄水池。沿泉旁石阶路可攀登至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杨家泉
在青铜山东,锦绣川乡金钢纂村山道旁。因源于杨姓田边得名。原为自然水池,后被填埋,水自地下水道向西伏流,汇入村内蓄水池。泉水澄澈,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水盛时沿山峪蜿蜒南流5公里余,入锦绣川水库。
白花泉
在青铜山顶端,十六里河镇白花泉村东南石崖下。因石泉流出白花浮”得名。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清康熙《济南府志》云:“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今泉池北为巨岩,三面石砌,东临深涧,水自岩缝流出,汇积池内,为村民饮用水。大旱年,时有枯竭。
斗母泉(窦姑泉)
在青铜山西北山阴,十六里河镇斗母泉村北崖下,邻近处有斗母庙。因水涌量大,俗称“大泉”。原名“窦姑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在大佛寺北顶”。清郝植恭亦称此泉为窦姑泉,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即大佛寺遗址。盖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泉水自岩壁圆洞流出,汇积于1991年棚盖起来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池旁有连根同生的车梁木和刺楸古树,均为济南地区同类树种中的第一大树。
南圈泉
在青铜山北坡,十六里河镇南圈村西。因村而得名。为用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南壁岩缝流出,清澈洁净,为村民饮用水。
边庄三泉
在青铜山西北,十六里河镇边庄村街旁岩下。依方位分别取名“北泉”、“南泉”和“西泉”。泉池皆为长7米,宽3米,深2.5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以水泥板棚盖,上留便于取水的方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为村民饮用水。
西坡双泉
在十六里河镇西坡村,村东即为青铜山。村南、村北各有一泉,按方位分别称“南泉”、“北泉”。池皆以石砌。南泉池顶用料石券为拱形,水自岩缝流落至池内;北泉池为敞开式,水自地堰石缝流出,汇入池内。泉水清澈,四季不竭。
南岭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碉堡峪村南。因源于南岭山顶得名。为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岩缝涌出,流落池内,哗哗作响,长流不息。
寄宝泉
在碉堡峪村街旁崖下。传说曾有僧人在泉旁石缝寄藏财宝,故名。水自岩缝涌出,汇积于井形池内。水盛时,经临近的蓄水池,沿峪漫流。
小 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小泉村内。因泉水小于俗称“大泉”的斗母泉而得名。为村民饮用水。五峰山泉池
五峰山,位于长清县城东南20公里,群仙、志仙、会仙、望仙、聚仙五峰并列,奇松怪石,气势壮观。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景区内外,有名泉13处。皆常年涌流,清冽甘美。
清泠泉
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洞真观玉皇殿东,为五峰山内八景之一,被称作观内“第一名泉”。清泉激石,泠泠作响,故名。泉上建有单檐四面小亭,因泉得名“清泠亭”。该亭建于清嘉庆年间,亭柱南侧镌清人黄易以隶书题写的楹联:“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柱北侧镌清人英和行书联:“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亭下,泉自石雕龙头口中流出,跌落于0.8米见方、深0.8米的池中。尔后,一脉经溢水口蜿蜒西行约6米,穿过小石桥,跌入“连二湾玉女盆”;另一脉伏流至亭西侧,从两个石雕龙头口中泻出,落入石砌方池中,池周护以石栏。泉水再伏流,泻入玉皇殿东侧的龙王殿内的石砌雕栏小方池中,然后又自玉皇殿前石桥下露出。泉水淙淙流淌,叮咚悦耳,形成独具特色的泉水景观。清泠亭西有古银杏树一株,胸围6.5米,枝叶繁茂,与亭泉相映成趣。
青龙泉
在群仙峰迤东青龙峪安乐轩附近。有关此泉的由来,有一段传奇故事:很久以前,青龙峪中沉睡着一条青龙,它是东海龙王的幼子。若醒来跃起,云雾交作,大雨倾盆。后来,因私自为当地百姓下了几场及时雨而被贬至人间,变成一个勤劳聪颖的小伙子,给五峰山西石窝村的一家财主扛活。财主见他憨厚能干,就把小女许配与他。天旱时,小伙儿夜间浇地,均畦满透地,但不闻辘轳声。邻人疑惑,便夜间窥视。只见青龙数丈,鳞光万点,将头伸入井中吸水,然后腾于空中,把水吐于田内。窥视者见此,惊叫一声吓倒。小伙儿知事泄露,决定离开此地。临走时与妻子告别说:“我是小青龙,家住青龙峪。”说完,化作一条青龙飞去。妻子紧追不舍,青龙生怕累坏妻子,便一头扎在今五峰山青龙峪中,化作一泓碧水,即今青龙泉。后来人们在泉旁修了龙王堂,以示纪念,并常来此祈雨。
七仙泉
在青龙峪安乐轩东南。泉自石隙中流出。
白虎泉
在洞真观东南,白虎峪口东200余米处。泉自山崖洞窟中流出,水量在五峰山诸泉中最大,为景区生活饮用水源。
鹿 泉
在洞真观迤南鹿泉峪口,新建的五峰阁东南五六十米处的山崖下。泉旁岩石上镌有“鹿泉”二字。
七星泉
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五峰阁东五六十米处。泉在山岩石罅中流出,滋花润木,景致清幽,为五峰山内八景之一。
润玉泉
在五峰山东南润玉泉村中石崖下。因泉自山崖流下,气势如雨,取名“润雨泉”,后依音改称今名。原泉水沿山岩漫流,没有泉池。后为方便乡民提水,壮一方观瞻,临崖凿池蓄水,在池旁立“润玉泉”石碑。今池南北长3米,东西宽1米,水清澈甘冽,常涌不竭。盛时溢出池外,沿街漫流。池畔立1929年润玉泉《重修碑碣记》。此泉北四五十米处,也有一泉池,水势不及润玉泉,池畔亦立有“润玉泉”石碑。润玉泉村西、北方,青崖寨、黄山顶等7座山峰锦翠如屏,昔日被称作“润玉七峰”,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清人于绍舜《润玉七峰》诗曰:“五峰南望七峰连,岚翠遥笼润玉泉。指点初阳刚上处,参差牙笏俨朝天。”
明 泉
在五峰山西南,西马庄村西之滚球山腰。水沿崖坡漫流,在阳光照耀下,闪烁明亮,如明镜,因此得名。清代于绍舜作《明泉早照》诗赞曰:“棣山绝顶见泉流,贮露含云天际浮。日日看山复看水,不知身外更何求。”此“明泉早照”景观,古时被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
万寿泉
在五峰山莲花洞西,石窝村中南部。为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深2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池岸用块石砌成平台。泉水从五峰山伏流下来,自池东壁石雕龙头口吐出,跌落于从池东壁探出的石板上,泉水击石,铿锵有韵,水花四溅,落于池内。石雕龙头上方池壁,嵌1965年雕凿的“万寿泉”石刻一方。泉水清澈甘冽,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村东莲花洞内外,有东魏至隋代石窟造像300余尊。
驯山泉
在石窝村北部,南距万寿泉百余米。泉池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池东壁石雕龙头上方嵌1966年镌“驯山泉”刻石。常年不涸。
缚龙泉
在石窝村东北部,驯山泉东约30米。形制、规模同万寿泉。常年不涸。原名“普济泉”,清咸丰元年“普济泉”刻石尚砌于池壁。1965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缚龙泉”刻石。昔日泉上有石亭,今尚存莲花座柱础。
伏虎泉
在石窝村北部,驯山泉西约30米。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旱季干涸。原称“永便泉”,池畔尚立有清咸丰元年《创建永便泉碑记》和“永便泉”刻石。1966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立“伏虎泉”刻石。昔日,泉上亦建有石亭。
胜天泉
在石窝村西南部,万寿泉西。1966年创建泉池,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池东壁石雕龙头上方嵌“胜天泉”刻石。常年不涸。锦绣川流域泉池
锦绣川,又名北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西营、锦绣川和仲宫三乡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221.6平方公里,为三川中最长者。“两岸之上,峭壁云峰,俨若画屏;松柏掩映,生于石罅;禽鸟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锦,故名锦绣川。”(《续修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五》)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7处,史料记载而现今状况不详者5处。其中车泉、柳泉、悬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盛 泉
在西营镇佛峪村东崖下,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今数十米长的岩壁下,多处涌水,汇流于临岩砌就的长20米,宽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内亦泉眼遍布,腾突簇涌。距方池30米处街旁及河崖处,各有一泉,水自岩缝涌出,沿溪缓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枣林泉
在西营镇白炭窑村西。因地处枣林水库得名。泉在水库东侧,隐于库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轮,荡起缕缕清流。泉周植五株杨树,成为泉涌处的标志。
朝阳泉
在西营镇赵家村西山脚下,因源于朝阳寺得名。今寺建筑废圮,惟清泉常流。池为圆形,水自池底涌出,晶莹碧透。池底水草嫩绿,池岸置撑杆,人工提水浇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坝,蓄山泉来水。
鸭子泉
在西营镇鸭子泉村北,鸡冠岭西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为两眼并列雪花泉(1997年3月)泉池,井形,久旱不涸。关于此泉的由来,当地传说:古时候,有一牧羊老汉翻山越岭,牧羊至此,口渴难耐。忽见几只山羊在一堆青草处低头吸吮,走近一看,只见两只金鸭子伏卧于草丛之中。牧羊老汉怀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扫,谁知,金鸭子不见了,在其伏卧处留下了两眼山泉,人们便把这泉称之为“鸭子泉”。
永盛泉
在鸭子泉西北约200米处。呈椭圆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侧曾建有三清殿,此泉即为道人饮用水。50年代初,大殿倾毁。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记》。
灰 泉
在西营镇灰泉村东北侧。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至此,为解士卒干渴,撒灰成泉,故名。又传唐王李世民征东路经此泉,见水浊似有灰,待仔细观察,原来泉底石质呈灰色,并非水混,从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石砌井形池内,常流不竭,供全村百余人饮用。
渍米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着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西侧,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湮于库中。库水浅时,泉源处可见水纹波动。
黄鹿泉
在西营镇黄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时称“黄栌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云:“在西营北,云河一带之水大半仰给此泉,其流经擒口峪入锦绣川。”今为东西向二泉。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黄鹿来此饮水,故名。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
雪花泉
在西营镇丁家峪村西北里许,白云洞西南百余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状。因长年浸蚀,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钙堆积,状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渗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响,犹如颗颗珍珠落玉盘。水清碧透,四时不竭。泉北侧翠柏森郁,景致清幽,为白云洞道观遗址。白云洞洞高4米,深8米,阔10余米,现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云洞众祖仙派记》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悬生。其中一株胸围4米,树根附石外露,根径达2.5米,枝干如虬,被称为“仙柏”。虽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岩崖上还有“金龟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脚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烂漫,夏日飞瀑流泉,秋日丹叶满山,风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营镇西北侧,龙湾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缝渗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属季节性泉。
洪 泉
在西营镇梯子山村北里许,洪泉子沟口。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干庄(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冲积砾石缝中流出,积于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长方池内,水质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时,池水沿山峪下泻。
南 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历城南部山区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云梯涧。因所处方位得名。此处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涌出,汇为由水坝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池水受环境影响,呈五彩状。池南,柳树成林。周围重山环列,岩壁立,青松挺拔。南侧主峰梯子山耸入云端,气象苍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雾弥漫,别有情致。
寒 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当地百姓称为“冻冻台”的高山上。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杆庄……冻冻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于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阴寒,一年之中长时间结为冰冻,故俗称“冻冻台”。此山与梯子山对峙,峥嵘嵯峨。春深日暖,冰释成瀑,从崖上泻下,景色壮观。
玉 泉
在西营镇上阁老村玉泉寺旧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缝流出,汇于池内,清冽甘美,常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凿的长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玉泉寺岭前”。晚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朱公泉)
在西营镇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上棚盖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该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村南还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常流泉池。池顶棚盖,留有1米见方的汲水口。水盛时溢入东侧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镌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该泉不仅是上罗伽村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还可浇灌果树农田。
栗行泉
在西营镇栗行村东南侧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涌出,沿暗渠流入封闭式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流至街头1米见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腾,清澈明净,俯身可汲。
会仙泉
在西营南坡会仙山村东,因源于会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
虎洞泉
在西营村南,锦绣川河南崖下。因源于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缝涌出,汇流于河水中。岩壁上镌“虎洞泉”三字。
甘 泉
在虎洞泉东约50米处岩下。雨季开泉,与河水汇流。岩上镌篆书“甘泉”二字。
哭 泉
在桃花岭南峪沟,北距锦绣川乡仁里村三四百米。相传昔日有一穷人讨饭至此,又饥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为小塘坝,常年积水,可资灌溉。盛水季节,南流入锦绣川。
白云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白云沟驴头山西侧山腰岩下,南距上白云村约40米。山下为如都庵遗址,山上有白云洞。泉因白云洞而得名,当地百姓又俗称“腰泉子”。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水一》所载“锦绣川水……经马头山北,左纳白云泉水”,即此泉。“马头山”与“驴头山”,当为一山,只是古今名称不同而已。另该志卷六山一所载“马头山下为黄巾石屋,上有白云洞,洞下有白云泉”,与今况合,“黄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黄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缝流出,汇于石砌井形池内,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长的蓄水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此处地势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阴雨天,云雾缭绕于山间,景象迷幻。圣水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约4公里处的兴教寺遗址。泉自岩缝流出,滴落至长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岭遍植黄栌,深秋叶红,艳若彤云。
韩家泉
在锦绣川乡韩家泉村旁。因韩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黄钱峪泉
在锦绣川乡黄钱峪村北百余米处。水自崖缝涌出,汇入半封闭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从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库”。水盛时沿峪沟流入锦绣川水库。
灰 泉
在锦绣川乡灰泉村北,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传称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全村人饮用。
林泉(玉龙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许,当地称为北顶山的山坳中。唐代,此处曾建有林泉观。后又改为吊枝庵。现尚存观音殿、凉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观》碑。因此,此泉又称“吊枝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载“玉龙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于林泉观遗址西南隅,长7米,宽1米,上用石板覆盖。水自岩缝涌出,蓄于池内,再沿输水管道顺山势自流,浇灌果园、农田。周围林木繁茂,花果满坡。
车 泉
在锦绣川乡车川村东杨树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着录。为石砌椭圆形泉池,水涌量大,从未干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装抽水设备,供全村人畜用水并灌溉农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
柳 泉
在锦绣川乡北坡村西首柳泉观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泉池呈椭圆井形,水势颇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缝隙伏流至南侧20米外的一长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称柳泉水库。池内青萍浮动,绿藻茵茵。池东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泻出,穿越山谷,浇灌农田,南流入锦绣川。泉旁柳泉观,不知创自何代,明朝天顺三年曾重修,现仅存两座大殿和古碑数通。泉北为玉皇山,山上柏林苍郁。泉池四周杨柳垂翠,红杏满坡。远处青山崔巍,云岚苍茫。
凉水泉
在锦绣川乡凉水泉村南。为东西两泉。因中间被一座称为“庙子岭”的小山岭东西分隔,故原名“两分泉”。后因泉水清凉,且“两”、“凉”同音,便改称为“凉水泉”。西泉源于10米深岩洞,水自石缝流出汇于洞内水池,盛时溢出漫流。东泉自岩缝涌出,经石渠,穿苇丛,汇入12米长、宽约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飘动;水满溢出,依山势下泻,北入锦绣川。
琵琶泉
在锦绣川乡黄崖村北,因泉出石涧泠泠有韵而得名。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泉源在峪底深处,水自岩缝流出,顺势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脚下折向南,沿街缓流,南入锦绣川。
大 泉
在锦绣川乡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米。大泉(1997年3月)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兴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呈五彩状,绚丽多姿。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水库。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小峪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缝流入约4米见方的池中,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尽头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入3米见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邱家村南青龙山脚。因源于俗称“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缝流出,汇入浅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宫镇于家洼村南泉子峪尽头的陡崖下。水自约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于洞
内汇积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顺山势漫流。
南 泉
在康王山阴的南泉寺旧址。明万历七年(1579年)许邦才《重修南泉寺记》载:“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称为南泉峪。历经沧桑,今寺已倾圮荒芜,唯南泉四季长流。泉在寺院遗址的东南隅,东西四五米远并列有二眼泉池。东为4.5米长、2.9米宽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绿藻浮动;西池1.1米见方,在一石券门洞中,澄净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余米汇入1965年“四清”运动时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颇大,面积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记》,称:“历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余米处,尚有一石构四面凉亭,为南泉寺遗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约150米处。原为石壁缝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筑池,取名为“永清泉”,并刻石立碑于池壁。为保持池水清洁,后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泉水沿池底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村民饮用。
悬 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元《齐乘》称在“中宫东”。今址不详,疑已湮于锦绣川水库中。
马蹄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帝(蹄)峪华岩寺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一名大泉,寺废,泉流经孙家庄,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称:“马蹄峪,在南泉寺东,涧壑幽邃,流水无声,有桃源之胜,水入锦绣川。”卷十八古迹考五又载:“华岩寺,(在)马蹄峪,元建今废。”今泉在何址不详,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罗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蹄峪东”,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泉端有连理树”。今址不详。水波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水峪,旧志云流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祯县志语:“水峪,在马蹄峪东,内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详。
莲台山、大峰山泉池
莲台山泉池 莲台山,又名娄敬洞山,位于长清县张夏镇境内。山体巍峨,树木蓊郁,巨岩壁立且多洞穴。昔日道观繁胜,现仍为长清县着名的风景区。较着名的山泉有5处。
龙头泉
在新建的莲台山宾馆东南百余米山坡下。水自石雕龙头口中吐出,跌入石砌长方形池内,终年不竭。卧龙泉 在莲台山张仙祠东北约300米处。呈井形,常年不涸。王母泉 在莲台山王母洞北梯子崖下。岩壁涌泉,淌落于井形池中。
王母池
在梯子崖石阶路旁。为两个盆形石坑,直径0.5米,深0.2米,常年有水。泉旁石壁上镌“王母池”三字。传说王母娘娘在此洗漱,故名。
咋呼泉
在莲台山玉柱峰西侧崖根。为季节性泉。雨后,泉从水桶粗的岩孔涌出,水声轰鸣。在莲台山“莲台胜境坊”南40米处的山崖下,还并列有两眼山泉,无名,常年流水,清冽甘美,煮沸后无垢,多有人汲水为炊。
大峰山泉池
大峰山,位于长清县孝里镇境内。林木茂盛,谷壑深幽。山上有峰云观古遗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健儿曾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是着名的革命纪念地。山上多泉,尤其是雨季,清泉遍地流淌,较主要的有3处。青龙潭 在大峰山峰云观东侧。水自山崖下石穴中流出,汇入额镌“青龙潭”的池内。昔日为道士饮用水源。泉涌处岩石上,铺满绿茵茵的青苔。
豆腐泉
在峰云观北侧巨崖下的岩洞中。水自面积20多平方米石洞的顶端滴下,落于池内,叮咚作响,颇有情韵。洞外古柏耸立,杂木悬生,青苔铺绿,浓荫幽深。
大 泉
在峰云观山北侧的三教堂遗址。池呈井形,水自岩缝流入,常年不竭。此外,在青龙潭东南约百米,三教堂遗址下侧,璇玑洞西北约200米,峰云观西约500米,各有无名山泉,或顺势漫流,或蓄水为池,皆常年有水。锦阳川流域泉池 锦阳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又名南川。古时又称“玉水”。汇集柳埠镇窝铺峪、龙门峪(东北峪,亦称李家塘峪)、齐城峪、梨峪(西南峪)之水,流经仲宫镇,注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清康熙《济南府志》称:“锦阳川……延袤六十余里,或以云林竞秀,或以山水呈奇,天开画图。”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或已湮塞者8处。其中龙门泉、染池泉、汝泉、龙居泉、苦苣泉、熨斗泉、都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龙 潭
位于柳埠镇龙王崖村西,为锦阳川源头之一。在被称作“龙王崖”的山崖下,约百米长的地段上分列3个天然石潭:有的形如铁锅,清澈见底,有的状似瓷坛,幽深莫测,统称“三龙潭”。当地人又称其为“仙龙潭”。1956~1958年,在龙潭处筑土坝蓄水,称“三龙潭水库”。70年代,改建成浆砌石拱坝,坝长127.8米,高48米,形成容量520多万立方米,水面广阔的水库,易名为“黄巢水库”,龙潭即被湮没在水库坝下。相传,唐代黄巢起义军曾在此驻扎。今水库大坝南首关山脚下,立有历城县人民政府《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其东南为长城岭。
黄路泉
在柳埠镇黄路泉村西侧路旁。此路昔日为通往黄巢村交战顶的要道。相传当年黄巢起义军到交战顶作战时路经此泉,故名。水自和尚帽山的东山根岩洞流出,汇于长方形水池,尔后沿输水管道流入各家各户,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盛水季节,泉水沿山漫流,被积于以石坝顺势拦截而成的8个水塘之中。这8个水塘高低错落,以水相连,宛若8颗翡翠,镶嵌于山村。塘边,芦苇丛生,沟渠纵横,引水灌溉果木田禾。
赵家三泉
在柳埠镇赵家村南侧山岭下,东西向有3个泉池,形状各异,深度相近,水势甚小,但常年不竭,供村民生活用水。
水帘洞泉
在柳埠镇簸箕掌村东,梯子山西北山涧内。两块巨大泰山花岗岩石坍塌于山涧,搭架成南北并列的两个石洞,洞深七八米,高、宽各约3米,泉水即常年不息地分别从两洞深处涌出,在洞口汇合,顺山涧哗哗流淌,穿过一飞架于山涧之上的石拱小桥,在距源头三四十米处的高大岩石顶端跌落下来,形成水帘。水帘掩隐之处又有一洞,亦由巨石搭成,深约5米,构成“水帘洞”的奇妙景观。故当地百姓以此称呼该泉。泉水过水帘洞后,沿涧或湍激或潺,注入簸箕掌水库,为锦阳川源头之一。泉周岩崖峭拔,怪石嶙峋,花木丛生,林茂谷幽。向东南仰视,梯子山巍峨耸立,犹如泰山压顶;西北望,跑马岭逶迤连绵,宛若巨龙伏卧。
安子沟泉
在水帘泉北,簸箕掌水库东北安子峪口。水自山峪冲积岩石缝中涌出,四季长流,沿山峪下泻,汇入水库。泉出露处形成一自然水洼,灰白色的岩石上生满青苔和朱砂状斑迹,或翠绿,或赤红,或桔黄,五彩斑斓,泉水犹如色染。
独孤泉
明晏璧将其着录于《七十二泉诗》。晚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天麻岭下,北流入锦阳川”。今况不明。
枪杆泉
清代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泉在今柳埠镇桃科水库坝东约200米,锦阳川北岸崖下。水自砾石缝涌出,汇积为一狭长的自然水湾,而后顺势飞流直下,泻入锦阳川,汇于桃科水库。此泉水势颇佳,四季涌流,有灌溉之利。明、清《历城县志》称其“泉飞滋圃,为龙门(峪)诸泉之冠”,至今亦然。
龙门泉
在柳埠镇龙门村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和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传此泉形如半掩的洞门,内藏龙状巨石而得名。池形多变,广数亩,人称龙门湾。1958年在泉北筑坝蓄水,建龙门水库,泉湮于水库中。
染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元《齐乘》称在“龙门东”,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在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神通寺龙门泉东”。今当地百姓已不知此泉。据调查,在今龙门村东侧龙门水库桥下被称为“六沟地”的堰根处,过去曾有一泉,是否即为染池泉,不详。1958年修建龙门水库时,此泉湮于水库中。
枯 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桃科岭南,流入锦阳川。”今址不详。疑旧志记载有误,此泉即是锦绣川流域的桃花岭南之“哭泉”。桃花岭后西北,即为港沟镇桃科村。
石窑泉
在柳埠镇石窑村东,燕子台水库坝下。原为长、深各3米左右的石垒方池,水质甘美,常流不竭。1992年在池底装地下管道,引水进村入户,供村民饮用,池亦被棚盖。此泉地处跑马岭西,泉东侧为石窑寺遗址。该村东北侧也有一泉,石井池,直径1米,深五六米,常年不涸,供村民饮用。
苦梨泉
在柳埠镇涝洼村东南侧,柳埠至西营公路旁。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在黑牛寨前黄尖下”。今泉北即为黄尖山,再北为黑牛寨山。泉水自黄尖下的岩石缝隙中流出,顺势跌落,汇为面积500多平方米的自然水湾。湾中苇草丰茂,又有一直径1.5米、深0.8米的清泉,水极澄澈,村民多至此汲取。泉水汇流入锦阳川。明、清《历城县志》所载“流经罗伽峪,入云河”,与今不合,恐误。
锡杖泉
在四门塔东,海螺峪内。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传说此泉与东海相通,曾流出过海螺壳,被视为东海海眼,故又名“海眼泉”。泉池呈井形,以石砌岸,水质甘冽,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池外,沿山峪漫流。
神异泉
因呈井形,又称神异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神异井,在神通寺东廊下。”今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南,滴水峪沟西岸崖间。世传此处原无泉水,北魏皇始二年(397年)朗公禅师至此,闻地下有水声,命人挖掘,果然涌出一泉,常流不竭,似有灵异,因此得名“神异井”,而神通寺之名亦始于此。泉井深邃,水澄净甘冽,昔日供神通寺僧人饮用。今泉西尚立明成化十年《神通寺外护记碑》,对此泉的由来作了记载。神异泉东南约100米即为隋代古塔“四门塔”。塔东南200多米处的锦阳川两岸,各有一无名泉南北相对。南岸之泉,地处金驴山阴脚下,泉池临锦阳川砌就,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深四五米,为椭圆形池。常年有水,设抽水设备,供金驴山游览点使用。北岸之泉,距锦阳川河崖20余米,为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的石砌大方池。池水碧透,常年涌泉从涌泉桥下跌落进青龙潭不涸。池中水草繁茂,鹅鸭戏游。
滴水泉
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北侧,滴水峪沟东崖下。因水自岩壁滴滴渗出得名。水量微弱,时有干涸。今人不察,误将此泉认作金《名泉碑》之滴水泉。
汝 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载:在“神通寺内”。明末清初已湮塞不可寻。泉子峪泉 在四门塔北,泉子峪村西南侧,村和峪均以泉取名。水自白虎山东北脚下岩缝流出,积于石砌池中,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村民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上留取水孔。
涌 泉
位于四门塔西,白虎山之阳的涌泉庵遗址东侧。崇祯、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称其为“涌腾泉”。涌泉庵原称尼姑庵,始建年代无考,隋开皇年间曾重修,后以泉命名,现尚存吕祖祠、送衣塔、宋代摩崖造像等。此处三面环山,南面有锦阳川东西向横贯,气候温润,林深叶茂,并有一片北方罕见的大竹林。泉水从峪中白虎山腰处寒武纪石灰岩岩溶裂隙中涌出,通过暗渠由一石雕龙头口中吐入南北向的长方池中,为“净池”。据池旁明代《重修涌泉碑记》载,此泉池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泉水旺盛,四季不涸。池中水草浮动,银鳞小鱼戏游。水从池南壁流出,经过明万历六年建造的涌泉桥下,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一迭注入石砌方形“青龙潭”;二迭流入山石砌岸的不规则小池;最后一迭由10余米高的悬崖上跌落至名为“卧龙洞”的小石潭,称“悬崖飞瀑”。崖上奇石叠垒,古藤缠木,苔衣披附。“卧龙洞”石矶卧波,流激磬石,铮铮作响,颇富韵味。水由石潭溢出,形成三处各具特色的景观。首先是一段细长弯曲的小溪,潺潺涓涓,称“细水长流”。然后流经竹林,铺绿描翠,浪花飞溅,称“锦上添花”。最后缓缓地穿过柳树林、芳草地,汇入锦阳川。泉池旁有“望岳亭”。置身亭内,信目南眺:近处平野宽绰,阡陌纵横,点点农舍,袅袅炊烟;平野尽处,群峦叠嶂,白云缭绕,泰岱明灭可见。
南薄罗泉
原名“南叵罗泉”,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齐王寨后岩下”。齐王寨,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称“在神通寺东北,一名齐家寨”;今为何址,不详。
菩萨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南菩萨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涝不溢,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中宫镇东南菩萨庵下崖”。今址不详。
丰乐泉
在柳埠村东,通往神通寺公路的西侧小院内。池呈长方形,中间南北向铺平板石桥。泉水清澈,沿小溪流出小院,入路旁水渠汇入锦阳川。泉西侧临山崖,崖壁古柏倒悬,刻有“丰乐泉”三字。崖顶有天齐庙。
冰冰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齐城峪南端,柳埠镇冬冻台村南秋千台山阴。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秋千台为周围最高山,“山高阴寒,冰积如陵,故亦名冰冰台……其冰,立夏始解,北经龙峡入茶臼河”。(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泉以山得名,为茶臼河源头之一。茶臼河,“在齐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台,北流入锦阳川”。(同上)卧龙池(龙居泉)古称“龙居泉”,名列金《名泉碑》。在齐城峪南端。分里、外两池,因处于东西横亘、形似卧龙的山梁里、外两侧而得名。里卧龙池在山梁之南,位于里卧龙池村北里许,自然池形,面积亩余;外卧龙池在山梁之北,位于外卧龙池村南侧,亦为自然池形。皆常年不涸。平时涓涓细流,雨季开泉,腾突喷涌,为齐城峪河水之源。里卧龙池村南连绵逶迤的山岭,即为长城岭。关于古之龙居泉的位置,元《齐乘》称在“长城岭西”。清乾隆《历城县志》未载此泉,但道光《济南府志》载称:“龙居泉,在长城岭下。”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较具体地称:“龙居泉,在长城岭西北,茶臼河上流。”
响 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乾隆县志称其在齐城峪“交战顶西谷下”,道光府志称“在交战顶西谷中”。今失考。
咋呼泉
在柳埠镇亓城村南山崖上。因雨季开泉,顺山崖下泻时水声振耳得名。本无泉池,属季节性山泉。60年代在泉北侧挖地修池,沿称咋呼泉。一池清水,晶莹碧透,池底水草浮动,池周花果满坡。大花泉 在柳埠镇北田村北。因泉水喷涌若花,故名。水自岩缝涌出,伏流50余米,汇于8米长的石砌蓄水池中。水盛时沿山势流下,入齐城峪沟。苦苣泉 在袁洪峪北侧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旁岩壁嵌1995年立的“苦苣泉”石碑。该泉以植物命名,也叫“莴苣泉”。泉名虽冠以“苦”字,但水质甘美,泡茶醇香,并有灌溉之利。今泉池呈井形,一年四季水势涌泄均衡。水自井下暗渠伏流,入南侧济南铁路技校院内“苦苣池”。苦苣泉东百余米,有50年代后期开凿的一个山洞,洞内也有一泉,四季长流。盛水季节,从洞口漫流而出,顺山峪下泻。
琴 泉
在袁洪峪北之苦洪峪南侧山坡。因泉声夜滴如有琴韵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并形容“泉声夜滴如理丝桐”。乾隆年间诗人王初桐诗云:“苦洪峪口白云深,试听琴泉泉似琴。何必思贤寻旧谱,高山流水有清音。”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水自崖底孔穴流出,注于长20米左右的石砌池中。池水清澈明净,水中绿藻飘动。
避暑泉
在苦苣泉西南里许之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空气清凉,宜于避暑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为半露于地上的封闭式石砌圆池,水由池壁圆孔外泄,顺势西流20余米,汇入半圆形自然水湾中。水盛时漫溢,沿山谷注入齐城峪沟。
试茶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袁洪峪口西,茶臼河崖东壁上。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其流飞泻,入茶臼河”。至今流势依然,泉水常年自河崖上端涌出,滋花润木,哗哗泻下,注入茶臼河。因水质甘美,烹茶最宜而得名。泉西南100余米,茶臼河南河崖下也有一泉,无名,常涌不竭,质纯甘冽,汇入茶臼河中。此泉西南百余米,为建于1957年的龙王崖水库。
圣水泉
在齐城峪九塔寺南侧。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因常流不竭,人们认为此泉有“灵气”,故称“圣水”。原为寺内僧人饮用水。池呈井形,块石砌就。本世纪50年代,村民在泉西南侧六七米处又挖凿一方形泉池,常年不竭,水势盛过老泉井。故人们常称新挖泉池为圣水泉。实际上两泉一脉,此消彼长,可称之为“新”、“老”圣水泉。泉北九塔寺院内,九顶塔奇巧壮丽,古柏遒劲苍郁。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
段华泉
在与九塔寺隔岭的南峪北侧,北距九塔寺300余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这里曾有黄姑庵,现荡然无存。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沿山沟漫流。在此泉东里许的山峪尽头,也有一泉,无名。
康 泉
在柳埠镇南康泉村北之康泉桥西南四五十米处的山崖下。因泉水时有时无,俗称“诳泉”,后因“康”、“诳”字音相近,沿称“康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今水自岩隙涌出,积于石砌蓄水池中,四季不涸,供灌溉和村民饮用。盛水季节漫溢,流入齐城峪沟。
泥淤泉(印度泉)
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县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今泉池位于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四季喷涌不已,夜间可闻“突突”上奋之声。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泉旁有一株古槐,胸围2.8米,干虽枯朽,仍萌新枝,被乡人称之为“唐槐”。泉西北侧曾有九圣堂古庙,庙前植五棵古柏,村民云四五个人方能搂抱一周,皆毁于“文化大革命”前。此泉不仅满足全村人畜吃水需要,还被用来灌溉农田。
水 泉
在柳埠镇水泉村内。该村夹河坐落,村中架大小石桥10余座,雨季,四处皆泉,因泉多水盛而得名。主泉在村中泉子崖下。此崖伟岸陡峭,高30余米,崖壁翠柏悬生。水自崖下数处石隙涌出,积于一圆形天然浅池。1976年临泉凿一大井,上部用料石砌垒,水自井壁众多岩缝喷涌而出,溅落于井内。村西头也有一泉,常年涌流,汇积入石砌方池。此池边长15米,深4米,池水碧透,盛水季节漫溢。
熨斗泉
在柳埠镇石匣村西北之铜壁山东麓子房庵遗址。金代《名泉碑》和明代《七十二泉诗》着录。传说因水温高如熨斗而得名。关于此泉的地址,元《齐乘》称“在梨峪门家庄”。因时代久远,门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扶山子房庵”,今按此说。泉池呈井形,上窄下阔,常年不涸。
风斗泉
在熨斗泉南10米左右,因临风斗岭而得名。呈井形,以巨石棚盖,投石下井,可探到水声。
都泉(突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得名。这里群山屏列,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正如《遁斋诗稿》中朱倬《都泉诗》所咏:“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都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深约7米,以乱石砌就。池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水经池壁石洞沿暗渠向东再折向南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最后汇入锦阳川,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溪水两旁杨柳垂荫,乡民于溪边渠岸浣衣物洗菜蔬。泉边,唐朝曾建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俗称龙虎塔,又称小唐塔,1972年已迁至神通寺遗址东侧。现尚有横卧的石质八棱经幢两块,西边一块上刻“唐开元七年岁次”字样。乾隆《历城县志》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其后郝植恭在《七十二泉记》中也说:“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聚也,水之所聚,曰„都‟。”其实,这里仅有此泉,称“诸泉之总聚”似与事实不符,若说诸泉在此处地下总聚,也无据可考。但此泉水势很大,水从池中涌出,成凸起状,故后人又以其状,沿称为“突泉”。因不仅可供全村食用,还能浇灌农田,所以又被村民誉为“宝泉”。
凉 湾
在突泉村西南200余米的锦阳川南侧河崖下。水自石穴中涌流而出,清凉甘美,临河汇为自然水湾,故名。此泉水势很好,大旱季节仍涌流不息,入锦阳川。
水帘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都泉西南石崖下,一名水帘坡。锦阳地多渗漏,非此水助流将不免为干壑矣!”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调查已无人知晓。疑即现今“凉湾”泉。
鹿跑泉
明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在柳埠镇鹿宝泉村西北侧。传说古时有一鹿至此,口渴欲饮,跑而成泉,故名。因“跑”、“宝”音近,后易称为“鹿宝泉”。水自石岩下流出,汇于1965年修筑的鹿跑泉水库。
醴 泉
在康王山醴泉寺遗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康熙、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康王山,位于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处的锦阳川东岸,高峻峭拔,松柏蓊郁。醴泉寺,又称四合寺,即坐落于该山之阳山腰处。当年规模很大,“四阿环以廊庑,凡正殿、月台、佛像、地藏阁”无不“金碧辉煌,烂然掩映”,现已倾圮。在遗址中尚存一方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重修醴泉寺记》碑。该碑记载了醴泉的存在:“醴泉(寺),历之名寺也,去县治六十里,不知何自始立,元至正甲申(1344年)有重修记录,则寺之创制远矣。其寺依山带河,环以峻岭,中有甘泉,寺之得名,盖取山中出泉之义,诚为殊胜……”醴泉,即在《重修醴泉寺记》碑的西北方50米处,为井形泉池,0.7米见方,2.9米深。泉水常年不涸,甘美如醴,故名。池口的西侧,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寺院僧人修建的小龙王庙,用料石扣成,内壁刻有佛像,现屋顶已塌陷。金代《名泉碑》所载之醴泉,元《齐乘》称在黉堂岭(今章丘、邹平交界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旧志(指康熙《济南府志》)因其太远,故将此康王山之醴泉易之。其实,明代晏璧已将此泉列为七十二名泉,其《七十二泉诗·醴泉》赞美曰:“历下泉如竹叶清”。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一》称:历城“南山通得„历‟之名”。康王山在济南南部群山中,亦可属历山,晏璧咏誉的“历下”之醴泉,当即康王山处的醴泉。晚清,郝植恭亦将此康王山之醴泉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
崔家泉
在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北,康王山西北侧之郭而老山山阳脚下。因原处崔姓地面得名。水自崖下红页岩中渗流而出,经石渠汇入20米长、12米宽的石砌蓄水池内,再经输水管道自流入户,供小并渡口村民饮用。常年不竭,雨季水盛,溢出池岸漫流山下。
青龙泉
在仲宫镇南,郭而老山西北坡。因处于芦姓茔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芦家泉”。水自红页岩缝隙涌出,积于小长方池内,终年不涸。因水质甘美,煮沸无垢,附近居民村民在双盆泉边洗浣(1997年3月)多汲之烹茶,并在泉旁立碑,书“青龙泉”三字。穆家泉 在仲宫镇穆家村西南约1公里,穆柯寨山西北脚下。长清境内其他泉池
圣井泉
在孝里镇房头村东南侧,村小学校门外。为大口圆井形池,直径5米,深12米多,水面距池岸仅1米左右。水量颇大,长涌不竭。池顶半掩,旁建抽水机房,可供全村人畜吃水和灌溉之用。
汇宝泉
在房头村东北侧山根。为长8米、宽5米、深7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于池内。池西侧为直径2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塘深如潭,水色墨绿。水盛时溢出池塘沿渠漫流。池塘贮水量大,可资灌溉。
响 泉
在房头村西南响泉峪口。水自岩隙涌出,汇入就地凿成的大深潭中,常年不竭。潭顶用水泥板棚盖。盛水季节,泉水由潭口溢出,顺山谷突腾下泻,其声轰鸣,故名。
五眼井
在双泉乡五眼井村东南侧石台上。泉池石砌,长4.5米,宽1.1米,深约2米,上用青石板棚盖,并留有5个0.5米见方的井口,故名。泉水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井旁立清嘉庆二十四年《合庄重修官井建立碑记》石碑。
黄崖泉
在孝里镇南黄崖村东首。泉池井形,直径1.5米,深约10米。此泉水势旺盛,从未干涸。夏日,水中可见小鱼虾,乡民传与海通,故又称此泉为“海眼”。雨季,水自井口溢出;旱季,水深亦在8米以上。亢旱年份,方圆八九里的村民亦至此汲水。
双 泉
在双泉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的双泉庵遗址。因有两泉对涌而得名。今两泉南北相距约20米,水自岩缝涌出,汇入西侧水塘,尔后流向双泉庵水库。泉水四季长流,塘畔遍植芦苇。
黄立泉
在双泉乡黄立泉村南山脚下。村以泉名。传说因泉边有黄鹂鸟栖息而取名。明代石碑有“黄鹂泉”记载,后依音称“黄立泉”。水自深约8米,宽约3米的岩洞深处石隙中流出,亦从洞顶滴下,伏流至洞口前石砌方池,再沿小溪漫流。水盛时直接从洞口溢出。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竭。泉东五六十米为三教堂,现已荒废。周围岩崖峭立,松柏森郁,翠鸟啾鸣,景致清幽。
清 泉
在双泉乡清泉峪村东。泉池呈井形,直径1.5米,深3米,常年不涸。
玉珠泉
在崮山镇崮云湖大桥西约100米,土山北侧的山脚下,东北距崮山约1.5公里。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有着录,称“在崮山南三里许,出山崖下,状如井筒,水与地平,深不过二尺余。虽大旱,河井皆干,而此泉不竭,附近数十村庄、崮山驿马皆需此水。灌溉近泉地数十亩,不费人力。”水势至今依然。水自土崖下三眼碗口粗的洞穴中平地流出,清冽甘美。北流10余米,汇入一石砌长方形池,再从池壁溢水口泻出,沿小溪东流,入崮云湖。崮云湖偎依青山,波光粼粼,景色深秀。湖西岸,土山峭壁危崖,峥嵘葱茏。
杨家泉
在张夏镇杨家泉村南。此处山崖陡峭,壁立千仞。泉自山崖岩缝涌出,顺势跌落下来,水花四溅,状如飞瀑。岩壁青柯探垂,苔衣滴翠。岩顶水跌落处,钟乳石褐黄晶亮。水沿山体,哗哗淌入村头蓄水池内,供村民饮用。
王家泉
在张夏镇王家泉村南,通沟山东侧石岩下。南北对列有二泉,一为天然石池,一为石砌方池。水清澈甘美,终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北百余米,有胸围2.2米左右的古柏两株,树根裸露,枝干虬劲,苍翠繁茂。四周山势嵯峨,青葱蓊郁。东南侧山崖处,有唐至金元摩崖造像70余尊,保存较为完好。
长寿泉
在张夏镇丁家庄村东约1公里,卧虎台山南侧山坡洞穴中。洞深三四米,高约2米,宽1.5米。四季长流,水势很好,全村皆饮用此泉。
上泉村三泉
张夏镇上泉村周围多泉。主泉在村西约250米处的石崖下,水自岩隙滴流入方池,不涸不溢,被称为上泉;村南峪西有赵家泉,东有夹虎泉,皆自竖向的岩缝流出,沿山峪北流,入石店水库。
于盘泉
在张夏镇于家盘村北,五郎山腰。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入石砌方池。长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
肖汝泉
在张夏镇积家峪村北首的岩洞中。洞深4米,宽2米,高约2米。水自洞底岩缝涌出,流入井形池内,长流不竭。水盛时溢出洞外,沿山沟蜿蜒北流。洞顶古柏悬生,虬曲的南蛇藤盘绕于古柏之上,两树同生,古奇苍劲,成为一景。
庄岩泉
距肖汝泉西百余米。水自山坳岩洞涌出,幽深莫测。尔后蜿蜒东流,与肖汝泉水相汇,流入石店水库。久旱不涸,供全村人畜用水。
双 泉
在张夏村东通明山腰,双泉庵遗址内。此处四周皆山,左右夹水,古木郁森。东侧山顶,山岩通透如月,名“通明山”。双泉庵始建年代无考,明代中叶达到鼎盛,后荒废,现仅存门楼、正殿、南配殿和明代至民国时期的石碑数通。双泉在正殿前,为南北相对的两个方井形泉池,故名。泉池之水相通,池前各植一株古柏。
佛殿泉
在双泉庵南配殿的西侧。泉水自岩壁石雕龙头口中喷出,跌落进2米远处的石砌长方池。池旁立明万历年间《修建南配殿记》、《建通明阁记》和清嘉庆年间《重修双泉庵碑记》等石碑。东北侧高台之上即为双泉,泉畔倒卧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佛殿泉台记》碑。
北 泉
在张夏镇北泉村北侧。旱季干涸,雨后开泉。水自10余米长石堰的岩缝涌出,沿冲沟流入直径8米左右的大口井内,水盛时沿峪沟漫流。
朱家泉
在万德镇朱家泉村中。呈井形,乱石砌壁,直径约1米,深约3米。水清澈,久旱不涸。大旱季节,附近村民亦至此汲水。水自井东壁石隙流出,形成小溪,流入河中。溪边鹅鸭戏游。
黄 泉
在万德镇黄泉村北山坡。水自相临的两处岩隙中流出,清澄甘美,大旱时节亦涌流不息。沿山溪曲折东行,注入北大沙河。此处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溪水浸漫,其色殷红亮丽。近年来,用此岩石开发出“万山红”、“鲁青红”高档建筑饰材。泉旁溪畔,花果溢香,松柏滴翠。
龙 潭
位于万德镇宋家园村西南,西距黄泉村约里许。在河崖北侧松柏掩映处,有一巨岩兀立,上建龙王庙,庙北侧岩下即为龙潭。潭池直径三四米,常年积水,深不见底。昔日,乡民常在此祈雨。今龙王庙尚存,并有清乾隆、光绪和民国初年的碑碣三方。龙王庙之南,隔河相对之山为“龙山”。此山,山石嶙峋,松柏苍郁,远远望去,蔚然深秀。
七仙泉·白石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七仙泉,县东南六十里。县志云:又有白石泉众水相合,为青崖上流。”今址不详。锦云川流域泉池
锦云川,又名锦银川、西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高而乡和仲宫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55.2平方公里。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锦云川……延袤六十余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其胜。”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者4处。
香炉泉 在高而乡出泉沟村西北,出泉沟水库坝北200余米处。传因原泉池状如香炉而得名。夜深人静,泉水涌流之声在山间回荡,故又名“响泉”。水自黑山寨东山根岩缝流出,积于不规则自然水坑,然后顺山崖缓缓细流,汇入锦云川。泉水终年不断,出露处岩石青苔吐翠。水质极佳,煮沸无垢,相传饮之可祛病,故远近乡民常至此汲水为饮。香炉泉西南50米处,也有一泉在石罅中渗出,四季不竭。黑山寨东侧山腰处,亦有山泉常年渗流。
双盆泉 俗称南泉,在南高而村南侧,黑山寨北山根。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两池并列,状似盆,泉水泠泠自盆出而得名。水自岩隙中哗哗流出,形成一自然小池,澄澈洁净,旁植翠竹。又自小池出,蜿蜒西行五六米,再积于椭圆形深池中。深池中亦有泉涌,四季不竭。池水漾溢,漫流成溪,穿村绕屋,流入锦云川。
扫帚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东南,八大岭水库东岸。汛期开泉,自岩缝喷涌,状如扫帚,故名。无明显泉池。
白花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西,泉子岭顶部。因泉涌时水花飞溅似白花朵朵而得名。又因与毗邻的长清县境内山顶的另一山泉相对,又名“对花泉”。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称为“百花泉”。泉池呈方形,乱石砌岸,水自石缝涌出后,穿过池壁,沿渠流入果树丛中的蓄水池。
圣水泉 在北高而村南,锦云川南岸观音殿旧址,今为北高而小学。传为神赐,故名。泉池位于校院内尚存的观音殿前,旁立清咸丰三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石碑。泉池为石砌,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1996年被棚盖。泉水向北伏流五六米,入校院北侧临河岸修建的水池,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池水常年不断,水中小鱼戏游。水盛时溢出池外,注入锦云川。
杨家井 在北高而村北约300米,锦云川西岸,杨家寨山东侧山根处。原为天然石坑,后杨姓砌为井形,遂称杨家井。常年有水,乡民汲此为炊。水盛时漫溢井外,沿水渠东流,注入锦云川。
水池泉 在高而乡汤家村东,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泉旁川边,鹅鸭戏游,林木葱茏。
双虎泉 在高而乡子房峪东端,铜壁山南坡。泉池为椭圆形,池口被条石分隔为两个半圆形池孔,水四季不竭。泉东约10米,有一株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的黄连木树。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连古树下,泉水经黄连树根浸润,饮之可祛病。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山下有子房庙古迹,山上有子房洞,传为汉留侯张良隐居处。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圣池泉 又称“圣水泉”,在仲宫镇北道沟村北普门寺旧址。因处佛门圣地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汇为清池。池旁墙壁上嵌“圣水泉”碑。
涌清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涝峪东石崖内,流入锦云川”。今失考。
涝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在涝泉岭后”。今失考。
孟家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在涝泉东”。今失考。
上水泉 崇 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在杨家寨后,泉气阴森,沁人肌腑”。今失考。洪范池泉群
洪范池泉群,位于平阴县西南部的洪范池乡狼溪河中、上游右侧,分布面积约9平方公里。主要泉池有洪范池、书院泉、丁泉、白雁泉、扈泉、拔箭泉、日月泉等10余处。因该区位于泰山穹窿的西翼,隶属鲁西系外旋层,上承较大面积的裸露灰岩,经长期的补给径流溶蚀和侵蚀切割,使岩溶含水层裸露成泉,故该泉组比较分散,多分布于沟谷或沟坡上,一般为下降泉。其泉群水涌量约400万立方米/年,约占该县泉水总量的四分之三。
洪范池
在洪范池乡政府驻地洪范村南端院内,村以泉得名。“洪范”一名来自《尚书·洪范》篇,取天地大法之意。洪范池又名“龙池”。据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此处地势奇特,四周重峦叠嶂,沟壑相连,中间有一高地,洪范村及泉即处于高地之上。泉池高出附近地面数尺,四季长流,水势均衡,不因旱涝而消长,不显趵突之状,水面平东流泉(1996年)稳如镜。70年代中期实测泉水涌量1000立方米/日左右。泉池呈四方形,以青石砌就,边长7米,深6米余。池水澄澈清莹,恒温17℃。池内锦鱼戏游,将硬币掷其中,可漂浮多时,形成“洪范浮金”的景观,古时被列为东阿八景之一(洪范池曾地属东阿县)。池岸围以石栏,栏柱上方雕刻着蹲狮。栏外为回台,供游人于上观泉。泉池南侧外壁上,镌行书“龙池”二字,为清代贡生秦维翰书丹。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水从龙嘴中涌出,喷珠泄玉,跌进一2米见方的石砌水池中。水池两侧,各有石狮半蹲。西侧立清康熙十年杨士元诗刻。泉水绕匝池一周,流出小院,注入高地下的狼溪河。池北虹桥卧波,桥北为“龙祠”,金末尚书右丞、行山东省事、东平路兵马都总管侯挚创建。龙祠坐北朝南,硬山起脊,棕红柱,小青瓦,卷棚式抱厦,饰以吻兽。祠前两侧,各有距今850多年的金代古柏一株,东名“珍珠翠”,西名“龙柏”,虬盘鳞结,枝叶繁茂。洪范池水质优良,含有锶、锂、锗、偏硅酸等2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可以饮用,而且能灌溉良田数百亩。着称于世的“阿胶”,也用此水浸皮熬制而成。1992年9月,“济南龙泉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成立,对洪范池处的矿泉水进行开发。
墨 池
在洪范池西北侧5米处。池呈方形,边长4米,深约2米,池底和池壁长满水藻。池水清澈,四季不涸,在满池翠藻相映下,色如墨绿,故名。
东流泉
在洪范池乡书院村,西北距洪范池1公里许。元初,此处为东平路总管严实的别墅。明朝,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所以这泉又名“书院泉”。泉水自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中流出,注入边长约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摇曳。该泉常年涌流,水势颇佳,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1975年实测涌水量达8373立方米/日。池水从池南壁的石雕龙头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圆形水池,尔后顺小溪,盘村绕户,穿林润木。溪中鹅鸭戏游,岸边村民浣衣洗菜蔬,景色极佳。昔日,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圆僧创建。现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通。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四尊,与人等高。据当地人讲,这四尊佛像为创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他们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为村民造福,所以圆寂后,村民造像,以作纪念。
天池泉
在书院村东北侧天池山巅,山因泉得名。泉水从石隙中流出,蜿蜒七八米,注入一天然小池,池中绿藻浮动。泉东侧有柏林相映,水色呈碧。又据山上牧羊人讲:“山上牛羊,每日百余只,皆饮这泉池里的水,从不干涸。”站在这里,极目西眺,群山叠翠,汇泉白雁泉(1997年3月)湖、狼溪河波光粼粼,景色殊佳。
扈 泉
北距洪范池约1公里,在书院村迤南扈山坳,泉西为张海村。因北临古扈城遗址而得名。扈山坳在云翠山山阴,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天然溶洞幽深莫测。扈泉便从这洞中涌出。平时细水长流;盛水时期,经过小石潭,跌下山谷,形成瀑布。触岩抵石,声传数里。岩壁悬有古柏,石隙挤出青条。古人将此处景物称作“扈泉涌碧”,列为东阿八景之一。如今南壁悬崖上,仍镌刻着明代大学士于慎行书写的“扈泉涌碧”四个朱红大字。
墨池泉
在扈泉西北百余米处。泉池为边长7米的石砌方池,甚深,水色如墨,故名。池水常年不涸,日有潮汐,堪称奇观。
日月泉
北距扈泉1公里左右,在云翠山顶,元代“南天观”遗址处。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口朝北,洞内南壁下有一清泉,涓涓细流,跌进一圆形和一半圆形池中,如同日月形状,故名“日月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昔日观内道士,即于此泉汲水烹茶为炊。这里尚有百年高龄的杏树、大果榆等。苍松翠柏,影接荫连。观内玉皇阁、蓬莱阁、凭虚阁、长春阁等建筑尚存。
天乳泉
位于平阴县境南界,在境内最高山大寨山上。山顶两岩对峙,中间有石梁相连,称“天门观”。北岩的侧面,有巨石探出,似乳形,石面中部凹进,内有山水渗入,滴滴下坠,故名“天乳泉”。
拔箭泉
在白雁泉村东首高地上。相传刘秀喝过白雁泉的水后,发现不远的地方也有白雁,于是便张弓射去。雁未射中,受惊飞走,箭却插在地上。军士将箭拔起,随箭涌出一眼清泉,故名“拔箭泉”。此泉水势较好,常年不涸,泉涌量与白雁泉相埒。泉池颇大,呈正方形,边长19米,深3米,石砌。池中砌一南北向石墙,将池一分为二,东池狭长而水深,西池面阔而水浅。池南壁分别留有溢水口,盛水季节,泉水经此泻出,沿河渠流进村内和田间,兴灌溉之利。
白雁泉
在洪范池乡白雁泉村中,村以泉得名。村北为龙头山,泉即在山之南坡。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带兵路过这里,天气炎热,士兵干渴难忍,四处寻水,忽见一群白雁,从天上降落。刘秀断定,雁落处必定有泉,便令军士前去打探,果然应验。人们便将此泉称为“白雁泉”。泉水颇佳,四季涌流,泉涌量850立方米/日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饮用。泉池由重块石砌岸,水呈碧绿,深不见底。水自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入一方形小池,尔后流入水渠,灌溉农田。
丁 泉
在洪范池乡丁泉村东首,平顶山西脚下。又名“丁兰泉”。相传此处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故里,故而得名。泉池长约9米,宽约5米,深3.5米,以青石砌垒。池西偏北侧又有蓄水小池,水经大池西侧石雕龙头口中跌入,常年不断,泉涌量约1400立方米/日。临池,昔日建有庙宇,现仅存遗迹。大池池岸四周,围以0.8米高的石栏。石栏北侧立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丁泉池碑记》碑,碑载: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元至正年间已重修。1958年为兴水利,民办公助,对泉池又进行改建,并勒《改建丁泉水池碑记》石刻,立于石栏西侧。池水深三四米,极为澄明,池底绿藻清晰可见。该泉水势很好,久旱不涸,可供全村人饮用、洗浣。盛水季节,泉水从池西壁溢水口泄下,浪花四溅,沿街旁小河,穿村越壑,注入狼溪河。巨野河流域泉池
巨野河,又名巨河水。源于历城县西营镇拔槊泉、饮马泉,流经彩石乡和孙村镇,入章丘县龙山镇,经杜张水库复又入历城县董家、唐王、遥墙镇,在鸭旺口注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20处。
拔槊泉
在跑马岭山巅北崖,西营镇拔槊泉村内。清道光《章丘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泉出山半,涓涓不息,下有浆水泉”。传说唐王李世民征东路过此地,人困马乏,便传令歇息。一员武将把槊扎在地上当拴马桩,那马因无水饮而狂躁暴跳,将槊拔出,泉水随槊涌出。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拔槊泉”。此泉为巨野河之源。泉池呈瓮形,口小内阔,水自石壁岩孔流落池中,叮咚有韵,常年不息。村西南侧崖下另有一被棚盖的泉池,四季长流,疑即旧志所载“浆水泉”。
饮马泉
在西营镇道沟村北,跑马岭山巅东北端。相传因唐王李世民在此饮马而得名。泉为石砌方池,水自东北侧山头下岩缝流入,水盛时沿山涧北流,为巨野河源头之一。此处海拔七八百米,山高涧深,云雨交际,常常电闪雷鸣,古人在岭东建镇武庙,至今尚存。
玉河泉
在彩石乡玉河泉村内河旁。原名“鱼河泉”,因泉源处河中有鱼而得名。后因“玉”、“鱼”两字音近,沿称为“玉河泉”。水自岩洞流出,过浅池东流,折向北,注入巨野河,为巨野河源头之一。元《齐乘》云“巨合水(即巨野河)出龙山镇南五十里,曰榆科泉”,疑即指此泉。今在村内同一条河旁,还有许多山泉,雨季开泉,奔腾下泻,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黄路泉
在彩石乡黄路泉村东。传说因泉在路旁黄连树下而得名。为石砌井形池,常流不竭,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溢入泉西池塘内。
虎门泉
在彩石乡虎门村东南峪沟内,因村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用水泥板棚盖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水盛时溢出池外,与巨野河水相汇北流。
猪拱泉
在彩石乡中泉村南里许,巨野河东岸。传因猪拱出泉而得名。水自河岸岩洞涌出,常年不断。水甘冽,汇于河水,北流至狼猫山水库。
忠 泉
在中泉村南首路东。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至此,军士们口喝难耐,突然涌出甘泉,清凉解渴,遂赐名“忠泉”。以前,泉水自岩缝涌出,汇积成洼,岩壁上刻“忠泉”二字,至今清晰可见。后因拓宽公路,水洼被填埋于路下,泉水改自地下伏流,穿过公路,汇入新建水池,然后从池壁流入巨野河。池水清澈,久旱不涸。
响 泉
在彩石乡西捎近村。该村只有10户村民,却有6眼山泉,因泉水或自池底泛起,或从岩壁流落发出不同响声而得名。泉池分布在山岩下河边或房前屋后,多呈井形,雕石砌岸,水深多在2米左右。泉周岩崖峭拔,溪流蜿蜒,林木繁茂,风光秀美。
三泉峪三泉
在彩石乡三泉峪村南约1公里的山峪深处,有3个以方位取名的山泉,分别称北泉、上泉和南泉。北泉,在七八米高的巨岩之下,水自数处岩隙中流出,汇积成自然水池;上泉,在北泉西南约100米处,泉自崖壁10余处小洞穴中涌出,汇为自然水池;南泉,在北泉西南里许的山峪尽头,位于一石洞内,洞深3米,水自洞壁石隙渗出,尔后漫流于洞外。三泉皆常年不竭。雨季水盛,顺山势急流下泻,声闻数里。
康 泉
在彩石乡康泉村北二三百米,瓦屋脊山的南坡。因原属康姓所有,故名。为半天然、半人工砌垒的井形泉池,井底涌水,四季不枯,供村民饮用。井子峪泉 在彩石乡井子峪村中。原为天然泉池,后深挖砌石成泉井,久旱不涸。遇大旱,附近村庄的村民皆至此汲水。
东 泉
在彩石乡东泉村西,九峰桥东端的北侧。为呈“品”字形分布,相距3~4米的三眼泉井。皆直径0.6米,深5米左右,水质清澈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泉北侧立1919年《倡建九峰桥碑》。此处山水绕抱,树木参差,环境清幽。
饮马泉
在东泉南约40米,宅科河沟西岸崖下。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此饮马,故名。水自岩缝流出,经马蹄形浅池,汇入河中北流。《倡建九峰桥碑》有“右跨饮马泉”的记载。
滴水泉
在彩石乡南泉村北侧,宅科河沟西岸。与东泉村之饮马泉齐名,在当地有“饮马东泉,滴水南泉”之说。原自岩缝流出,滴落于崖下,常年不断;1995年村民在岩崖下深挖砌岸,成井状。
老井泉
在南泉村中,河沟南岸。为东西相距约7米的两眼泉井。水清冽。因村民最先饮用此水而得名。周围山环水绕,绿柳笼荫。水自井壁石隙流入河中,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冰心泉
在南泉村西,河沟南岸崖下。此泉水势很好,终年涌流不息。水质甘美,寒冽如冰水,饮之沁人心脾,故名。水自10余米高的崖根岩缝涌出,沿河向东,折向北流。
双乳泉
在孙村镇李家楼村。世传武定府李阁老(李之芳,清康熙年间仕至文华殿大学士,故称“阁老”)路经此地,见万松山下两个山泉流出的水呈乳白色且水味甘美,便取名双乳泉。后来李阁老又在泉边建别墅,成了他的避暑之地。今泉在村内林木笼荫的峪沟里,泉池呈井形,常年不竭,清冽甘美,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沿峪沟漫流。翠屏山泉池
翠屏山,位于平阴县城西南13公里。因山上泉水众多,有“一条岩缝一处泉”之说。山顶有玉皇阁、多佛塔,山西侧半腰处,为唐代宝峰寺遗址。山上较为有名的泉池有6处,即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朝阳泉、向阳泉、落阳泉。
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
在宝峰寺遗址东北侧山崖处。清光绪《平阴县志》有“承以石盆,久旱不枯”的记载。今除浸润泉久旱断流外,杨枝、有本两泉依然如故。三泉相距最远不足10米。杨枝泉在一石窟内,泉水自正面石壁上方缝隙中渗出,顺势流下,形成数支细流,状如杨(柳)枝。窟壁上凿佛像三尊,勒《杨枝泉说》、《宝峰院记》等古石刻。有本泉在石窟西侧约4米处,为一自然洞穴,水从穴中涌出,泄入洞前小池,铿锵有韵。洞外两侧岩石上分别镌“有本泉”三字和诗刻一方。在有本泉西侧上方约5米处的石岩上,勒有“浸润泉”三个大字,字下即为浸润泉。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浸润泉“可供千人饮,不溢不涸”。今枯水季节时有干涸;盛水季节,泉水从岩缝中渗流而出,滋花润木。岩缝西旁有凿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的石佛龛两个,内有造像12尊,甚为精美。
朝阳泉
亦名“龙须泉”,在翠屏山东侧半山腰。水自岩壁间流出,汇入池中,四季不涸。池西、北壁为自然山岩,东、南壁系人工石砌。池上方山崖处刻“龙须泉”三字。
向阳泉
在翠屏山阳,故名。泉水自山腰下的石缝中渗出,积于自然池中,终年积水。池周砌以石墙,高1米,南侧留出水口,泉水经此流向山下。落阳泉 亦名夕阳泉,在翠屏山西南侧的山腰陡岩下。水从数处石隙中流出,四季不断,蓄水成池,夕阳正好得以照射,发出灿烂的光辉,故名。盛水时节,水势颇大,池水外溢,漫流于石上。泉池上方巨大岩石上,镌有“落阳泉”和“石门槛”巨字。翠屏山西南山腰处,尚散落无名泉两处。历城其他泉池
第二篇:济南的泉水作文汇总
济南的泉水作文汇总八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济南的泉水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1欢迎游客来到美丽的趵突泉,我们走过一条清净的小道,就来到了济南七十二泉之首——趵突泉。
“趵突泉”中的“趵突”是指跳跃的意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写道:“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宋文学家曾巩等根据泉水涌出的形状取名“趵突”。
趵突泉景色优雅,趵突泉中间有三股向上喷涌的泉水,那三股泉水微 像三个小朋友在水中欢快的跳跃。三股水周围的水面上,从水底到水面,不时还涌出很多泡泡,好象在水底藏着许多调皮的孩子在吹泡泡玩呢!泉水中还游着一些小鱼,阳光照亮着湖面,堤岸上的杨柳轻轻地飘起,映在了水中,还有下孩在泉边玩耍,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呀!我十分喜爱着美丽的景色,字创了一首诗《趵突泉胜景》:河水亮晶晶,鱼儿成群游;小童河边戏,杨柳轻轻飘。我还想到了元代文学家赵孟 的著名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可见趵突泉是多么的美丽啊!我捧起趵突泉的泉水泼向自己的脸,感到真清凉呀!这次旅游结束了。
我爱家乡的趵突泉。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2泉水,是济南的招牌,亦是济南的灵魂,在这甘洌清澈的泉水里,融进了泉城人对泉的赞叹与热爱,当然还有那种浓浓的自豪与亲切。
与泉水亲热一下,是济南人非常热衷的事儿,湖边,小孩子用那稚嫩的小手,拿起水枪,漫无目的地乱射,水雾映衬出荷花的魅影,青年人用相机留下同伴们的美好瞬间,老人们用歌声与舞步表达着对泉的那种深沉的爱,时间仿佛走累了,打算停下休息,在这种景色中,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里,任何事,仿佛都充满了希望。
绿色的浮萍,在湖水上弱弱地,漂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祥和。
泉水的旁边,柳树站成一排,立着,是的,她就那么静静地立着,一声也不吭,任鸟儿在身上玩耍,放肆,任岁月在身体里刻出一道又一道的印记。
时光荏苒,小孩子在柳荫下乘凉,柳给他带走了炎热;老年人在柳荫下下棋,柳给他带来了快乐;青年人在柳荫下相识,柳给他们带来了爱恋;痛苦的人在柳荫下哭泣,柳给他带走了悲伤。一代代的人在柳树下成长,而柳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可敬的柳树,在湖畔默默地立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祥和。
老舍先生在他的《济南的冬天》中曾提到济南的小山太秀气,也确实如此,在这般矮小的山上,有着一种难得的灵巧与秀丽。新雨之后,空气的清新与山中水雾的缥缈结合在一起,在清新中透着一种神秘,在神秘中透着一股泉城独有的韵味,使登山的人们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恬淡与柔美。
秀丽的群山,在周围静静地守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祥和。
潺潺的河水,绿绿的柳树,默默着,明了了明暗,分清了忧愁。
周围群山里的小花,呆呆傻傻地,浮动了暗香,氤氲着生机。
氤氲着,氤氲着,水雾里,幻化出济南的身影。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3【位置】
趵突泉位于位于济南市区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名称来历】
20xx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代康熙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基本介绍】
趵突泉名列济南众泉之冠,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公园始建于1956年,其名胜古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具有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园林。
趵突泉是公园内的主景,泉池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分三股涌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关,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现在泉北的李清照纪念堂正是为纪念这位著名的词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园的南大门,布置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大门上的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一点也不为过。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筑“泺源堂”(现为清代重建),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西南有明代建筑“观澜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
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泉的形成】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国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比较著名的泉就有四个: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趵突泉等,仅趵突泉每天就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么多呢?这主要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区,是山东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
这里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它以大约30 ℃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岩浆岩,它的组织很紧密。所以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周边揽胜】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著名的旅 游胜地。
【观澜亭】
在趵突泉西侧。原为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官至寺丞)庭院内的建筑物,名“槛泉亭”。明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4济南素有泉城美誉,这里是泉的家,是掌管着天下之泉的神龙安家落户的地方。
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和《济南的秋天》,是在给济南作画呢!只不过在这两幅画中,他把秋色和冬雪画成了浓墨渲染的近景,而把这里的泉水作为陪衬,画成了用来点缀的远景而已。
这也正给了我介绍济南泉水的机会,要不根本没有勇气去写呢!济南的泉水天下独一无二。我们知道,泉水不同于井水和江河之水,井水是清冽甘甜的,却少了泉的秀美与灵性;江河汹涌壮美,却没有泉的清冽甘甜。山间的泉水叮咚作响,如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但济南的泉水之丰、之清、之美、之甜,更像是诗人抒发不尽的激情……
先说说它的丰富吧,济南不仅拥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在全市还遍布着700多处天然泉涌,构成了济南市“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独特泉水景观。趵突泉,其流量之大尤为壮观,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众多天然涌泉汇集成河、成湖。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的就是在泉水之上游玩的情景。
再说说它的清冽吧,站在泉边,水中黛色的绿藻犹如镶嵌在水晶中的灵物,脉络清晰可见。蓝天白云的倒影一点都不走样,在流动着的泉水的抚慰下,湿漉漉显得更为静美,就像刚把蓝天擦拭过一样。泉边的浣女,影儿依依,与那静静的绿藻在呢喃耳语。偶有顽蛙落入,漾起涟漪朦胧……
还有它的秀美,这里的泉,有的像明珠璎珞,有的如玉线摇摆,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银花玉蕊。更有趵突泉如喷水的龙口,昼夜翻涌不息。这些泉闹中有静、静中有趣、趣中有灵!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盛夏,它带给人们清凉;严冬,水面上水汽袅袅,像是把天上的云朵扯下来给它做了床半透明的被子呢!泉水碧绿幽深、波光粼粼,水中藕荷静美、野鸭吟唱、鱼儿嬉闹,与那依依垂柳、雕梁画栋、远处山色及蓝天白云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奇妙无比的瑶池仙境。
再说说它的甘甜吧,这里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那水根本不用加工,捧一把入口,甘甜醇美、沁人心脾、周身舒畅!每天走在泉边,都会看到当地的百姓在打接泉水。瓶、壶、坛、罐、桶、锅等,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打满泉水的唱着小曲、一路欢笑而过。
等待的不急不躁,因为泉水不像紧俏的货物还得找人情去买;也不像排队买火车票,有人插队时甚至会吵起架来。那甘甜的泉水可用以做饭、泡茶或直接饮用,真正是一种享受啊!这哪里盛的是水,分明盛的是济南人的福气和欢乐啊!“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扁鹊、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等都是受过这泉水的恩惠的。这清冽甘甜的泉水,造就了济南人善良厚道的性格,孕育了济南淳朴侠义的民风,形成了济南独有的泉水文化!
我爱济南的泉水!我爱你的丰富、清冽、秀美和甘甜,你是济南的血脉啊!是你赋予了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青春的活力,是你把济南人的幸福之杯注满得直往外溢呢!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5我生活在素有“泉城”、“泉都”之称的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
济南清甜的泉水还以质纯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无味,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可最近几年,由于气候干旱和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不少泉眼没有了当年的气势了。我们济南人可急坏了。
20xx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趵突泉复喷了,停喷了三年的趵突泉终于复喷了!趵突泉则为济南72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眼昼夜喷涌,浪花飞溅,势如鼎沸。趵突泉的复喷,为济南挽回了“泉城”这一美誉,这是因为济南关闭了所有的自备井,并且经过了大家的不懈努力,节约用水,才使趵突泉水位不断不涨,最后复喷。但是近年大家“因胜而骄”,越来越不注意保护泉水,导致趵突泉水位再次下降,并有停喷的可能。若不是夏季暴雨连绵,恐怕早就……。
作为一名济南本地人,我们不能让济南成为名不符实的“泉城”,我们也不能让后代子孙只能从资料上了解“泉城”,要让他们亲眼目睹“泉城”的`芳容,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所以保护泉水,从我做起。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平时洗手洗脸用水时,把水开小点,最好用感应的水笼头。洗手正确步骤:开小水沾湿手→关闭水龙头→涂抹肥皂→双手搓揉→开小水冲洗→关闭水龙头。小件、小量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水;用洗菜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洗水來浇花、洗车;洗衣服的水可用来涮拖把或冲厕所,绿化、洗车、冲地水采用节水喷雾水槍冲洗;;发现有人浪费水,主动过去制止,为保护泉水尽我们一份力。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6泉城济南有72条名泉,今年,干涸了三十年的泉水,竟然百年难遇地“清泉地上流”。今天我们来到了济南。
我们先去了闻名全国的趵突泉公园。晶莹踢透的泉水“咕嘟”、“咕嘟”地从趵突泉底下涌了出来。小鱼们自由自在地在这片约一亩见方的泉中悠游,真有趣儿。人们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念。
趵突泉公园中还有无忧泉、浅水泉、马跑泉、五龙潭泉等,它们都属于72名泉。
离开了趵突泉公园,我们来到黑虎泉。哇!黑虎泉竟然有一个大湖泊那么大,真是不可思议。游人们站在水中央的几块大石头上玩耍、嬉戏。泉水很清,能看见一串串的小气泡浮上泉面,然后炸开,有趣极了。泉水上泛舟你还没有尝试过吧?在黑虎泉上就可以。我们将小船划到几只正在喷水的黑色虎头前,这也许是黑虎泉最大的源头吧?从虎口中喷出的水流很急,快要成一个小瀑布了。泉上划船别有一番情趣,伴随着那有节奏的摇橹声,我们绕过了假山,穿过了桥洞,还能看见各种颜色的小鱼,船一挨近,它们就迅速游走了。
岸上,泉水正从石缝洞间汩汩地流了出来,地面上也湿漉漉的,这就是所谓的“清泉石上流”。
济南的泉随处可见,真不愧为泉城。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7济南,素以名泉众多,景色秀美闻名于世。“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古人的赞誉,画出了济南的神态和风貌。
济南泉水历史悠久,泉水多,而且甘、美,历代许多文人都对它的声、色、形、貌、味加以描述,留下了许多赞泉咏水的诗篇。泉水之美,还可从那匠心独具、贴切雅致的命名上反映出来。如响泉、趵突泉;有的以其性取名,如温泉、冷泉;有的以动物名命名,如金虎泉、黑虎泉、马跑泉、卧牛泉、白龙泉;有的以植物命名,如柳絮泉、芙蓉泉;有的以它的形状命名,如悬泉、水帘泉;有的以它的颜色命名,如朱砂泉;有的以人名命名,如舜泉、杜康泉、孝感泉、罗姑泉;有的以珠宝命名,如悬珠泉、珍珠泉、玛瑙泉等等。
济南泉水,有的“水涌若轮”,有的像瀑布倾泻,有的如串串珍珠,有的似细雨飘洒,真是千姿百态。有的泉水流经千家万户,大街小巷,或穿墙流入庭院,或临窗便可取水,别具情趣。“郭边万户皆临水”。整个泉城沉浸在泉水淙淙、杨柳婀娜、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之中。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水温稳定,水中极少悬浮物质,清冽甘美。泡茶色清味正。乾隆皇帝两次南巡,一路上都是饮用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这么好,这么多的泉水是怎么来的呢?济南的泉水,来源于济南市区以南,锦绣川以北的广大山区,这些山区的岩石是约四亿年以前形成的一层很厚的、质地比较纯粹的石灰岩。这种石灰岩地区,地表有溶沟、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钟乳石,便于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因此,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地貌:在干旱季节里,土地龟裂,禾苗枯焦,到处看不到水迹,而就在这里的地下深处,却能听到流水的淙淙声。山区的石灰岩层,以大约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大量的地下潜流,神出鬼没的向济南运动。恰巧,济南的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变成了坚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这里,碰到火成岩的阻挡,拦蓄起来,约积越多,水泄不能,必须另找出路。正巧济南旧城一带,地势低洼,有的地方甚至低过了地下水的储水面,地下水便穿过地表,争相夺门而出,形成了众多的泉水。
根据泉水露出的集中情况,露出处的地形,流出的特点和汇流的状况,可以把泉水分为四个大泉群: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位于济南旧城西南,东起趵突南路,西至徐家花园街,约700米,南起围屏街,北至五路狮子口,约250米,以趵突泉,白龙湾为中心,共有泉水34处。其中趵突泉公园内就有16处。
五龙潭泉群在旧城西门外,原估衣街往北300米以内,东西宽200多米。以五龙潭、古温泉为中心,共有泉水21处。
珍珠泉泉群位于旧城中央,在曲水亭、芙蓉街、东更道、泉城路邮局之间,分布面积约五万平方公尺。以珍珠泉、濯缨泉为中心,共有泉水10处。在珍珠泉饭店内有4处。
黑虎泉泉群在旧城东南方,在东西长约半公里的南护城河的两岸和河床露出。以黑虎泉为中心,共有泉水14处。
其他分散露出的泉水共有29处。趵突泉泉群以流量大、泉水甘美为特点;五龙潭泉群以泉水澄明清澈为特点;珍珠泉泉群以水面平静、气泡多而像珍珠为特点;黑虎泉泉群则以泉水清洌、气泡多为特点。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8济南的泉水多又美,所以济南又叫泉城,那里有很多有名的泉、湖、潭,比如说: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大明湖、五龙潭等等。
先来说说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她可是5A级风景区。一进入趵突泉,就像进入了人间天堂,迎面吹来一丝丝神秘的凉风。“清澈泉水,淙淙而流”这一句来形容趵突泉再合适不过了。趵突泉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泉水,还可以去欣赏古代和现代的名人字画。
再来说大明湖吧,他也是5A级的美丽景点,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荷花,也许,他就是以荷花而闻名的呢!那里有不少关于荷花的知识,你可以到那边去了解了解,说不定可以让你长很多知识呢。你也可以坐船游览,当你坐上船时,你才会知道,湖面上的景色多么优美,而且还有导游讲解,可以让你更了解大明湖。
以上我只讲了趵突泉和大明湖,剩下的景点之美就由你来发现吧!
第三篇:【热门】济南的泉水作文
【热门】济南的泉水作文四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的泉水作文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1泉城济南有72条名泉,今年,干涸了三十年的泉水,竟然百年难遇地“清泉地上流”。今天我们来到了济南。
我们先去了闻名全国的趵突泉公园。晶莹踢透的泉水“咕嘟”、“咕嘟”地从趵突泉底下涌了出来。小鱼们自由自在地在这片约一亩见方的泉中悠游,真有趣儿。人们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念。
趵突泉公园中还有无忧泉、浅水泉、马跑泉、五龙潭泉等,它们都属于72名泉。
离开了趵突泉公园,我们来到黑虎泉。哇!黑虎泉竟然有一个大湖泊那么大,真是不可思议。游人们站在水中央的几块大石头上玩耍、嬉戏。泉水很清,能看见一串串的小气泡浮上泉面,然后炸开,有趣极了。泉水上泛舟你还没有尝试过吧?在黑虎泉上就可以。我们将小船划到几只正在喷水的黑色虎头前,这也许是黑虎泉最大的源头吧?从虎口中喷出的水流很急,快要成一个小瀑布了。泉上划船别有一番情趣,伴随着那有节奏的摇橹声,我们绕过了假山,穿过了桥洞,还能看见各种颜色的小鱼,船一挨近,它们就迅速游走了。
岸上,泉水正从石缝洞间汩汩地流了出来,地面上也湿漉漉的,这就是所谓的“清泉石上流”。
济南的泉随处可见,真不愧为泉城。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2济南,素以名泉众多,景色秀美闻名于世。“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古人的赞誉,画出了济南的神态和风貌。
济南泉水历史悠久,泉水多,而且甘、美,历代许多文人都对它的声、色、形、貌、味加以描述,留下了许多赞泉咏水的诗篇。泉水之美,还可从那匠心独具、贴切雅致的命名上反映出来。如响泉、趵突泉;有的以其性取名,如温泉、冷泉;有的以动物名命名,如金虎泉、黑虎泉、马跑泉、卧牛泉、白龙泉;有的以植物命名,如柳絮泉、芙蓉泉;有的以它的形状命名,如悬泉、水帘泉;有的以它的颜色命名,如朱砂泉;有的以人名命名,如舜泉、杜康泉、孝感泉、罗姑泉;有的以珠宝命名,如悬珠泉、珍珠泉、玛瑙泉等等。
济南泉水,有的“水涌若轮”,有的'像瀑布倾泻,有的如串串珍珠,有的似细雨飘洒,真是千姿百态。有的泉水流经千家万户,大街小巷,或穿墙流入庭院,或临窗便可取水,别具情趣。“郭边万户皆临水”。整个泉城沉浸在泉水淙淙、杨柳婀娜、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之中。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水温稳定,水中极少悬浮物质,清冽甘美。泡茶色清味正。乾隆皇帝两次南巡,一路上都是饮用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这么好,这么多的泉水是怎么来的呢?济南的泉水,来源于济南市区以南,锦绣川以北的广大山区,这些山区的岩石是约四亿年以前形成的一层很厚的、质地比较纯粹的石灰岩。这种石灰岩地区,地表有溶沟、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钟乳石,便于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因此,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地貌:在干旱季节里,土地龟裂,禾苗枯焦,到处看不到水迹,而就在这里的地下深处,却能听到流水的淙淙声。山区的石灰岩层,以大约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大量的地下潜流,神出鬼没的向济南运动。恰巧,济南的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变成了坚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这里,碰到火成岩的阻挡,拦蓄起来,约积越多,水泄不能,必须另找出路。正巧济南旧城一带,地势低洼,有的地方甚至低过了地下水的储水面,地下水便穿过地表,争相夺门而出,形成了众多的泉水。
根据泉水露出的集中情况,露出处的地形,流出的特点和汇流的状况,可以把泉水分为四个大泉群: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位于济南旧城西南,东起趵突南路,西至徐家花园街,约700米,南起围屏街,北至五路狮子口,约250米,以趵突泉,白龙湾为中心,共有泉水34处。其中趵突泉公园内就有16处。
五龙潭泉群在旧城西门外,原估衣街往北300米以内,东西宽200多米。以五龙潭、古温泉为中心,共有泉水21处。
珍珠泉泉群位于旧城中央,在曲水亭、芙蓉街、东更道、泉城路邮局之间,分布面积约五万平方公尺。以珍珠泉、濯缨泉为中心,共有泉水10处。在珍珠泉饭店内有4处。
黑虎泉泉群在旧城东南方,在东西长约半公里的南护城河的两岸和河床露出。以黑虎泉为中心,共有泉水14处。
其他分散露出的泉水共有29处。趵突泉泉群以流量大、泉水甘美为特点;五龙潭泉群以泉水澄明清澈为特点;珍珠泉泉群以水面平静、气泡多而像珍珠为特点;黑虎泉泉群则以泉水清洌、气泡多为特点。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3泉水,是济南的招牌,亦是济南的灵魂,在这甘洌清澈的泉水里,融进了泉城人对泉的赞叹与热爱,当然还有那种浓浓的自豪与亲切。
与泉水亲热一下,是济南人非常热衷的事儿,湖边,小孩子用那稚嫩的小手,拿起水枪,漫无目的地乱射,水雾映衬出荷花的魅影,青年人用相机留下同伴们的美好瞬间,老人们用歌声与舞步表达着对泉的那种深沉的爱,时间仿佛走累了,打算停下休息,在这种景色中,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里,任何事,仿佛都充满了希望。
绿色的浮萍,在湖水上弱弱地,漂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祥和。
泉水的旁边,柳树站成一排,立着,是的,她就那么静静地立着,一声也不吭,任鸟儿在身上玩耍,放肆,任岁月在身体里刻出一道又一道的印记。
时光荏苒,小孩子在柳荫下乘凉,柳给他带走了炎热;老年人在柳荫下下棋,柳给他带来了快乐;青年人在柳荫下相识,柳给他们带来了爱恋;痛苦的人在柳荫下哭泣,柳给他带走了悲伤。一代代的人在柳树下成长,而柳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可敬的柳树,在湖畔默默地立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祥和。
老舍先生在他的《济南的冬天》中曾提到济南的小山太秀气,也确实如此,在这般矮小的山上,有着一种难得的灵巧与秀丽。新雨之后,空气的清新与山中水雾的缥缈结合在一起,在清新中透着一种神秘,在神秘中透着一股泉城独有的韵味,使登山的人们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恬淡与柔美。
秀丽的群山,在周围静静地守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祥和。
潺潺的河水,绿绿的柳树,默默着,明了了明暗,分清了忧愁。
周围群山里的小花,呆呆傻傻地,浮动了暗香,氤氲着生机。
氤氲着,氤氲着,水雾里,幻化出济南的身影。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4济南是我的故乡,又是一个名泉之都,它有七十二名泉,非常美丽。这里是个让人留念忘返的城市。
济南,它的意思就是济水之南,济水,据说它是“伏流”,即地下水。它在济南趵突泉涌出地面之后北流,即成为洛水。这条水后来与大清河和黄河成为一条河了。不过,济南是由落邑。鞍邑。历下邑等名称演化过来的。到了汉朝,才有了济南郡,公元前164年,改为济南国,直到1929年后,才改为济南市。
济南是著名的名泉之都,泉水当然是名不虚传,七十二名泉中,计有:“趵突泉。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还有百脉泉, 以泉水众多而有“小泉城”之称,明水泉群最著名的百脉泉可与趵突泉齐名。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有“百脉寒泉珍珠滚”之美称。还有一个闻名天下的黑虎泉,黑虎泉因其声、色特点而得名。泉源处于悬崖下一深3米、高2米、宽1·7米的深邃天然洞穴中。水清澈见底,寒气袭人。洞口由青石垒砌,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犹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湍击岩石,发出震天的鸣响。这就是济南最出名的三大名泉。虽然现在七十二名泉有些已经干涸,有些也已经失去了踪迹,但是,人们还是向往着济南,向往着七十二名泉。清代的王苹曾写过这首诗,赞美济南的美景:“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
济南还有好多名胜景点,如千佛山,里面有:仙女峰、马桑树、黑龙潭的传说俯拾皆是,山歌、民谣口耳相传,独具特色的开山节等民俗活动代代相继。千佛的树,古朴、奇特;千佛的水,清幽、澄净;千佛的石,纹路别致,造型各异;千佛的云,波翻浪涌,变化万千。还有江家池当年的江家池也是老济南人家喻户晓的美景,离五龙潭很近,是个方形的清泉池,四周砌着高高的石墙,池水清澈透明,一眼就可以望到底。黑压压的一片活鲤鱼在池中摇头摆尾地自由游动。据老人们说,池中的鲤鱼也有辈份,其中年代久远的变成“鲤鱼精”能通人性……
这就是济南,一个拥有古老历史文化风景的城市,我非常喜爱我的家乡。
第四篇:济南的泉水作文集锦
济南的泉水作文集锦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济南的泉水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1泉水,是济南的招牌,亦是济南的灵魂,在这甘洌清澈的泉水里,融进了泉城人对泉的赞叹与热爱,当然还有那种浓浓的自豪与亲切。
与泉水亲热一下,是济南人非常热衷的事儿,湖边,小孩子用那稚嫩的小手,拿起水枪,漫无目的地乱射,水雾映衬出荷花的魅影,青年人用相机留下同伴们的美好瞬间,老人们用歌声与舞步表达着对泉的那种深沉的爱,时间仿佛走累了,打算停下休息,在这种景色中,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里,任何事,仿佛都充满了希望。
绿色的浮萍,在湖水上弱弱地,漂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祥和。
泉水的旁边,柳树站成一排,立着,是的,她就那么静静地立着,一声也不吭,任鸟儿在身上玩耍,放肆,任岁月在身体里刻出一道又一道的印记。
时光荏苒,小孩子在柳荫下乘凉,柳给他带走了炎热;老年人在柳荫下下棋,柳给他带来了快乐;青年人在柳荫下相识,柳给他们带来了爱恋;痛苦的人在柳荫下哭泣,柳给他带走了悲伤。一代代的人在柳树下成长,而柳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可敬的柳树,在湖畔默默地立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祥和。
老舍先生在他的《济南的冬天》中曾提到济南的小山太秀气,也确实如此,在这般矮小的山上,有着一种难得的灵巧与秀丽。新雨之后,空气的清新与山中水雾的缥缈结合在一起,在清新中透着一种神秘,在神秘中透着一股泉城独有的韵味,使登山的人们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恬淡与柔美。
秀丽的群山,在周围静静地守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祥和。
潺潺的河水,绿绿的柳树,默默着,明了了明暗,分清了忧愁。
周围群山里的小花,呆呆傻傻地,浮动了暗香,氤氲着生机。
氤氲着,氤氲着,水雾里,幻化出济南的身影。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2欢迎游客来到美丽的趵突泉,我们走过一条清净的小道,就来到了济南七十二泉之首——趵突泉。
“趵突泉”中的“趵突”是指跳跃的意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写道:“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宋文学家曾巩等根据泉水涌出的形状取名“趵突”。
趵突泉景色优雅,趵突泉中间有三股向上喷涌的泉水,那三股泉水微 像三个小朋友在水中欢快的跳跃。三股水周围的水面上,从水底到水面,不时还涌出很多泡泡,好象在水底藏着许多调皮的孩子在吹泡泡玩呢!泉水中还游着一些小鱼,阳光照亮着湖面,堤岸上的杨柳轻轻地飘起,映在了水中,还有下孩在泉边玩耍,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呀!我十分喜爱着美丽的景色,字创了一首诗《趵突泉胜景》:河水亮晶晶,鱼儿成群游;小童河边戏,杨柳轻轻飘。我还想到了元代文学家赵孟 的著名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可见趵突泉是多么的美丽啊!我捧起趵突泉的泉水泼向自己的脸,感到真清凉呀!这次旅游结束了。
我爱家乡的趵突泉。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3济南城的泉水很多,比较有名的是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我们先去观赏的是黑虎泉,黑虎泉的泉水很大,是三只虎头在吐清清的泉水,许多人在用水桶接水喝,我还让老爷爷帮我接了一瓶泉水,尝一尝,凉丝丝的,没有一点异味。接着我们去的是白石泉,那里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岩石,泉水从被岩石围着的泉眼中缓缓的涌出来,有许多人坐在岩石上,把脚放在清清的泉水里尽情地玩着、还有的人干脆痛痛快快的游了个泳。
欣赏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处泉水,有的从地下涌出来的`泉水比较大,象趵突泉,在水面上形成了几十厘米高的水柱,有的泉水比较小,需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到泉水缓缓的从地下冒出;有的在清清的泉水中养了一些红色的金鱼,他们在泉水里悠闲地游来游去。
泉水旁边长着一排排的柳树,柔软的枝条垂在水面上,在微风中飘摆,好像在翩翩起舞。
济南的泉水真多啊!济南的泉水真美啊!我爱济南的泉水!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4济南素有泉城美誉,这里是泉的家,是掌管着天下之泉的神龙安家落户的地方。
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和《济南的秋天》,是在给济南作画呢!只不过在这两幅画中,他把秋色和冬雪画成了浓墨渲染的近景,而把这里的泉水作为陪衬,画成了用来点缀的远景而已。
这也正给了我介绍济南泉水的机会,要不根本没有勇气去写呢!济南的泉水天下独一无二。我们知道,泉水不同于井水和江河之水,井水是清冽甘甜的,却少了泉的秀美与灵性;江河汹涌壮美,却没有泉的清冽甘甜。山间的泉水叮咚作响,如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但济南的泉水之丰、之清、之美、之甜,更像是诗人抒发不尽的激情……
先说说它的丰富吧,济南不仅拥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在全市还遍布着700多处天然泉涌,构成了济南市“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独特泉水景观。趵突泉,其流量之大尤为壮观,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众多天然涌泉汇集成河、成湖。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的就是在泉水之上游玩的情景。
再说说它的清冽吧,站在泉边,水中黛色的绿藻犹如镶嵌在水晶中的灵物,脉络清晰可见。蓝天白云的倒影一点都不走样,在流动着的泉水的抚慰下,湿漉漉显得更为静美,就像刚把蓝天擦拭过一样。泉边的浣女,影儿依依,与那静静的绿藻在呢喃耳语。偶有顽蛙落入,漾起涟漪朦胧……
还有它的秀美,这里的泉,有的像明珠璎珞,有的如玉线摇摆,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银花玉蕊。更有趵突泉如喷水的龙口,昼夜翻涌不息。这些泉闹中有静、静中有趣、趣中有灵!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盛夏,它带给人们清凉;严冬,水面上水汽袅袅,像是把天上的云朵扯下来给它做了床半透明的被子呢!泉水碧绿幽深、波光粼粼,水中藕荷静美、野鸭吟唱、鱼儿嬉闹,与那依依垂柳、雕梁画栋、远处山色及蓝天白云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奇妙无比的瑶池仙境。
再说说它的甘甜吧,这里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那水根本不用加工,捧一把入口,甘甜醇美、沁人心脾、周身舒畅!每天走在泉边,都会看到当地的百姓在打接泉水。瓶、壶、坛、罐、桶、锅等,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打满泉水的唱着小曲、一路欢笑而过。
等待的不急不躁,因为泉水不像紧俏的货物还得找人情去买;也不像排队买火车票,有人插队时甚至会吵起架来。那甘甜的泉水可用以做饭、泡茶或直接饮用,真正是一种享受啊!这哪里盛的是水,分明盛的是济南人的福气和欢乐啊!“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扁鹊、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等都是受过这泉水的恩惠的。这清冽甘甜的泉水,造就了济南人善良厚道的性格,孕育了济南淳朴侠义的民风,形成了济南独有的泉水文化!
我爱济南的泉水!我爱你的丰富、清冽、秀美和甘甜,你是济南的血脉啊!是你赋予了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青春的活力,是你把济南人的幸福之杯注满得直往外溢呢!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5泉城济南有72条名泉,今年,干涸了三十年的泉水,竟然百年难遇地“清泉地上流”。今天我们来到了济南。
我们先去了闻名全国的趵突泉公园。晶莹踢透的泉水“咕嘟”、“咕嘟”地从趵突泉底下涌了出来。小鱼们自由自在地在这片约一亩见方的泉中悠游,真有趣儿。人们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念。
趵突泉公园中还有无忧泉、浅水泉、马跑泉、五龙潭泉等,它们都属于72名泉。
离开了趵突泉公园,我们来到黑虎泉。哇!黑虎泉竟然有一个大湖泊那么大,真是不可思议。游人们站在水中央的几块大石头上玩耍、嬉戏。泉水很清,能看见一串串的小气泡浮上泉面,然后炸开,有趣极了。泉水上泛舟你还没有尝试过吧?在黑虎泉上就可以。我们将小船划到几只正在喷水的黑色虎头前,这也许是黑虎泉最大的源头吧?从虎口中喷出的水流很急,快要成一个小瀑布了。泉上划船别有一番情趣,伴随着那有节奏的摇橹声,我们绕过了假山,穿过了桥洞,还能看见各种颜色的小鱼,船一挨近,它们就迅速游走了。
岸上,泉水正从石缝洞间汩汩地流了出来,地面上也湿漉漉的,这就是所谓的“清泉石上流”。
济南的泉随处可见,真不愧为泉城。
第五篇:关于济南的泉水作文
关于济南的泉水作文合集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济南的泉水作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1“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下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听着这首优美的乐曲,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黑虎泉。
踏着古石板路,中间是缓缓流淌的河水,两岸垂柳婆娑,偶有亭台楼阁,仿佛来到江南水乡一般。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九女泉。此泉因泉水清澈甘美,引得九仙女来此浣沙沐浴,既歌又舞,欢快异常,因此称为“九女泉”。
九女泉东邻白石泉,白石泉的泉水清澈见底,如一面明镜。周围有洁白的自然石环绕,形成一个圆圈。白石上摆着的一盆盆金黄的菊花,正在竞相怒放。水底被绿油油的金鱼藻所覆盖,使清澈见底的泉水看上去像是碧绿色的。在密密的水草丛中不时有串串珍珠般的水泡摇曳着争先浮出,在水面上破碎开来,荡出一圈圈的涟漪。水底的鱼儿有金色的、红色的、红白相间的,它们三五一群,在水里自由的穿梭、嬉戏。
白石泉的水特别甘美清甜。即使现在已经是深秋时节,可人们依然喜欢到这里来打水。看!右边的那位老爷爷,他拿着一个绿色的小水桶,正把打上来的泉水往他带来的桶里灌装,旁边五六个大水桶已经灌满了。瞧!左边的一个七八岁大的小男孩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打水,只见他用一根绳子提着一个塑料透明桶,然后甩起右胳膊,奋力的往水里一抛,桶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地注入了泉水,越来越多,不一会儿,一小桶水就装满了,他慢慢地提起小桶,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
走过白石桥,我们又参观了因“水柱激石、声若虎啸”而得名的黑虎泉和犹如琵琶扬韵的.琵琶泉。
站在琵琶桥上,凝望着淙淙流动的泉水,我的心也格外的宁静:老子的《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泉水的澄澈、仁爱,造就了济南人纯朴、善良、谦卑的品质。
泉水,仿佛一曲经久不衰的旋律,给了济南这座城市浓郁的韵味和美。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2济南是我的故乡,又是一个名泉之都,它有七十二名泉,非常美丽。这里是个让人留念忘返的城市。
济南,它的意思就是济水之南,济水,据说它是“伏流”,即地下水。它在济南趵突泉涌出地面之后北流,即成为洛水。这条水后来与大清河和黄河成为一条河了。不过,济南是由落邑。鞍邑。历下邑等名称演化过来的。到了汉朝,才有了济南郡,公元前164年,改为济南国,直到1929年后,才改为济南市。
济南是著名的名泉之都,泉水当然是名不虚传,七十二名泉中,计有:“趵突泉。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还有百脉泉, 以泉水众多而有“小泉城”之称,明水泉群最著名的百脉泉可与趵突泉齐名。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有“百脉寒泉珍珠滚”之美称。还有一个闻名天下的黑虎泉,黑虎泉因其声、色特点而得名。泉源处于悬崖下一深3米、高2米、宽1·7米的深邃天然洞穴中。水清澈见底,寒气袭人。洞口由青石垒砌,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犹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湍击岩石,发出震天的鸣响。这就是济南最出名的三大名泉。虽然现在七十二名泉有些已经干涸,有些也已经失去了踪迹,但是,人们还是向往着济南,向往着七十二名泉。清代的王苹曾写过这首诗,赞美济南的美景:“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
济南还有好多名胜景点,如千佛山,里面有:仙女峰、马桑树、黑龙潭的传说俯拾皆是,山歌、民谣口耳相传,独具特色的开山节等民俗活动代代相继。千佛的树,古朴、奇特;千佛的水,清幽、澄净;千佛的石,纹路别致,造型各异;千佛的云,波翻浪涌,变化万千。还有江家池当年的江家池也是老济南人家喻户晓的美景,离五龙潭很近,是个方形的清泉池,四周砌着高高的石墙,池水清澈透明,一眼就可以望到底。黑压压的一片活鲤鱼在池中摇头摆尾地自由游动。据老人们说,池中的鲤鱼也有辈份,其中年代久远的变成“鲤鱼精”能通人性……
这就是济南,一个拥有古老历史文化风景的城市,我非常喜爱我的家乡。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3我生活在素有“泉城”、“泉都”之称的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
济南清甜的泉水还以质纯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无味,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可最近几年,由于气候干旱和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不少泉眼没有了当年的气势了。我们济南人可急坏了。
20xx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趵突泉复喷了,停喷了三年的趵突泉终于复喷了!趵突泉则为济南72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眼昼夜喷涌,浪花飞溅,势如鼎沸。趵突泉的复喷,为济南挽回了“泉城”这一美誉,这是因为济南关闭了所有的自备井,并且经过了大家的不懈努力,节约用水,才使趵突泉水位不断不涨,最后复喷。但是近年大家“因胜而骄”,越来越不注意保护泉水,导致趵突泉水位再次下降,并有停喷的可能。若不是夏季暴雨连绵,恐怕早就……。
作为一名济南本地人,我们不能让济南成为名不符实的“泉城”,我们也不能让后代子孙只能从资料上了解“泉城”,要让他们亲眼目睹“泉城”的芳容,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所以保护泉水,从我做起。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平时洗手洗脸用水时,把水开小点,最好用感应的水笼头。洗手正确步骤:开小水沾湿手→关闭水龙头→涂抹肥皂→双手搓揉→开小水冲洗→关闭水龙头。小件、小量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水;用洗菜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洗水來浇花、洗车;洗衣服的水可用来涮拖把或冲厕所,绿化、洗车、冲地水采用节水喷雾水槍冲洗;;发现有人浪费水,主动过去制止,为保护泉水尽我们一份力。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4济南,这是一座以泉水闻名的城市,所谓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便是说的美丽的泉城济南。
济南素以泉水众多、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据统计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个天然泉,在国内外城市中罕见,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除“泉城”外济南也被常被称为“泉都”,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有著名的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风光而得名。
济南的泉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有的呈喷涌状,有的呈瀑布状,有的呈湖湾状,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就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清凉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老舍爷爷也写了许多关于济南的文章,《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小说《大明湖》等。老舍爷爷的“第二故乡”便就是济南,他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
济南的小吃也很多呢。像比较著名的便是泉城大包,草包包子,孟家扒蹄,名士多烤全羊,油旋等等,来济南的话,一定要尝一尝济南的风味小吃。
济南还有好多个十分著名的风景区,比如有大明湖,趵突泉,五龙潭等等,还有七十二名泉。
济南,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一座美丽的泉城,这便是我的故乡,它的名字,叫做济南。
济南的泉水作文 篇5济南的泉水多又美,所以济南又叫泉城,那里有很多有名的泉、湖、潭,比如说: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大明湖、五龙潭等等。
先来说说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她可是5A级风景区。一进入趵突泉,就像进入了人间天堂,迎面吹来一丝丝神秘的凉风。“清澈泉水,淙淙而流”这一句来形容趵突泉再合适不过了。趵突泉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泉水,还可以去欣赏古代和现代的名人字画。
再来说大明湖吧,他也是5A级的美丽景点,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荷花,也许,他就是以荷花而闻名的呢!那里有不少关于荷花的知识,你可以到那边去了解了解,说不定可以让你长很多知识呢。你也可以坐船游览,当你坐上船时,你才会知道,湖面上的景色多么优美,而且还有导游讲解,可以让你更了解大明湖。
以上我只讲了趵突泉和大明湖,剩下的景点之美就由你来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