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问题
一.古今众多诗句都有描写西湖,请问对方辩友,不去亲眼看到西湖如何感受这些诗句?(让他们正面回答)
对方:我们可以从这些诗句描写的西湖得出自己的感受啊。(跳入)
追打:可是西湖已经不是那时美丽的西湖。而你也不是那位诗人,你的感受会和书中一样么? 对方:我得出自己感受的同时也获得了古人的感受啊,而如果不读诗句不就没有其他人的感受了么?
总结:那么按对方辩友所言,是不是不行路不仅得不到古人的感受,就连自己的感受也得不到呢?不正说明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么?
到此不再追打,对方也不会给你机会,找机会转换到下面几个问题。
二.失败是成功之母,请问对方辩友,失败这种人生经历可以从书中学来么?(正面回答)对方:书本中有很多描写失败的文章,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学习么?
追打:那么对方辩友,您认为是经历过失败的人更能承受打击,还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更能承受打击?
1对方:回答不上来想换话题
追打:那么这不就说明承受打击的能力是由行人生路锻炼出来的么?而这种能力是完善自我不可缺少的,不就证明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么?那么请对方边有再回答我方另一个问题:。。。。
2对方:通过学习当然就能更好的面对失败啊。追打:我们都知道承受打击面对失败这种能力是必须要从生活中得到锻炼的。按对方辩友所言,是不是只要埋头读书就能锻炼自我了呢? 对方:强调读万卷书能更好的辅助锻炼承受挫折。。。
总结:人中路上不可能不经历失败,但是却可能没留意描写失败的书籍,我们需要失败的经历来锻炼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啊!不要过多纠缠打到这里就好
三.对方如何看待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句话?
对方:我方认为,人们只有先知道了理论,才能付诸实践去检验它。
追问:正如我方三辩所言,我们就算知道了理论,却不去实践,只能是一个假设。难道对方不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么?
对方: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头是理论。所以读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追打:那依照您方观点,只要理论就好了嘛,为什么要实践呢?
对方:实践只不过是在按照我的理论指导一步一步来,没有理论你如何实践呢?
反击:那难道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正确的么?我们都知道空想社会主义的蓝图多么美好,可是为什么实践出来的东西那么糟糕呢?
1对方:那是人类的素质还没有达到这个理论的要求。
追打:这就对了,正如对方辩友所言,任何理论都是有其局限性的,显然这个局限就是通过实践来定义的。不正说明实践对于检验理论的重要性么?
2对方:如果连理论都没有何来实践呢?
反击:我们先有理论,然后去实践验证它,不错,但是要用理论指导一个实践,那么这个理论不就应该是已经被验证过了的么?否则就不能说是指导,而是检验。这不证明理论想要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应该是实践检验,然后再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不是么?那么行万里路不就胜过读万卷书么!
四.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比尔盖茨靠行路创造WINDOWS系统这样一个通过行路创新的例子呢?
对方:比尔盖茨他的确是创新了,但是他不是一生下来就创新的吧,他是大学才创新的。反问:对方辩友,那时根本就没有多少关于电脑软件以及系统方面的书籍啊,人人都是从0起步的,难道他不是行万里路创新的么?
对方:如果比尔盖茨没有通过系统的学习知识,恐怕连电脑都不会用。1反击:对方辩友,读万卷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错,但是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读万卷书,难道在学校就没学到不是书本中教的知识么?
2反击:这和比尔盖茨创新有关系么?我们没有说不读书只行路啊,请对方辩友再次回答如何看待这个例子呢?(估计此时对方就要找他们的例子跳出来了)
以下是关于如何反驳、反击对方提问
一.对方:读书通古今,能更好的完善自我,而行万里路却不行。
反击:难道通古今就等于完善自我么,完善自我不还是要通过行万里路么?
如果对方问的是通古今能增加行万里路得不到的知识。文化传承,古今文化来自古今人的行路。
二.对方:读书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一个东西,而你们要事事去实践么?
1未必事事都要去实践啊,我们强调的是最终的目的,要达到你的目的,不还是要依靠实践行路么?
1、对方辩友怎么看待袁隆平通过实验推翻前人理论这一事实的?
2、那对方辩友怎么看待邓小平提出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的呢?
3、难道我们读了很多关于致富的书后,我们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吗?
4、对方辩友怎么理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请正面回答。
5、书中的知识本来就有对有错,对方辩友如果不去实践检验,怎么证明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呢?
6、如果我不去亲地测量珠穆朗玛峰,我们怎么知道它每年都在增高呢?
7、如果不去践行书中所指的道路,我们怎么把书中的知识转变为我们自身的素质呢?
(可是书中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到未知领域,难道对方辩友是否定我们去探索未知吗?)
8、如果仅仅依靠读书就可以成才,那我们大学生为什么要实习呢?
9、为什么现在很多成功商人在他们创业的时候知识水平都不高呢?
第二篇: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的一些问题
读万卷书是间接经验,行万里路是直接经验。所以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防守上正方必须明确两者都是必要的,不读书或者缺乏理论上的支撑都是不行的。
但是既然是比较重要性,就看在相同条件下,那者更为重要。那么在时间和精力都充足的条件下,当然是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那么在时间和精力不充足的条件下,行万里路固然行不完,读万卷书也读不完,所以只能有选择的读书和有选择的实践。这个战场上,辩的是双方的辩论技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读万卷书更注重传承,行万里路更注重创新。有些时候传承是创新的基础,而有些时候传承会束缚创新的发展。
个人认为如果想要很稳定的立论呢?首先确定,读万卷书是一个知的过程,行万里路是行的过程,但是这个行不仅仅是低着头去做,更是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来知,可以将知和行完整的统一。而仅仅是读万卷书则达不到这个效果。
然后可以选择从效果方面入手强调行万里路从收获方面而言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于获得成功。人不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才,必然会有偏重,或者说专于某一个方面。只有行才能知道自己做什么更合适,光是读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从以上的分析入手破题,应该理论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抓住自己的底线,全队的攻防体系会比较统一,容易配合。但是理论的简单,很难让你在核心部分抓住优势。
个人认为,如果是我打比赛,我的核心在于目的与手段的判断,读万卷书可以说是打好基础的手段,但是行万里路才是目的,知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强调知的作用,会让整个行动本末倒置。而强调行的效果才是王道。因为在知的方面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行的效果来打基础的。
如果把这部分加入到前面的理论当中,可能更完善,但是,缺少核心点,建议,将前一点作为主线进行立论和放手,而将后一点作为辅线进行进攻。
孔子也是游学之后才写出了《孔子》这部经典,李时珍游遍大江南北尝尽各种药材,才总结出了《本草纲目》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对方一辨所举的“奥本海默”的例子我觉得结结实实地撞在我的枪口上,几乎都不用怎么瞄准。核武器正是一个实践性、现场感很强的一个项目,目前即使最高速的大型计算机都代替不了一颗蘑菇云。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的只是传递过程,更多的体现是在效率上,高级“填鸭”而已。这跟理性/实践几乎不搭边,该动脑袋的地方还得动脑,该活动手脚的地方还得亲力亲为。电脑上即使是风情万种的绝代佳人,也比不上我的亲身体验。
大禹随父治水时,懂得了“宜疏不宜堵”;袁隆平屡次实验得出杂交水稻
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了重大发现
读书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一道“紧箍”(这是经验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的头脑收到的束缚愈多,创新意识越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三篇:(一辩稿)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首先为对方辩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分析问题方式感到遗憾。对方只在理性读书方面大谈其利,而没有综合权衡这学习模式他方面的利弊关系。那么请听我方对其进行合理和透彻的诠释。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
我方在查阅书籍后将“行”归纳如下:
“行万里路”指:个体的经历、实验、在实践中学习
而大诗人陆游也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中提到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句,所以我方认为“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首先,我们回顾自然科学,从猿进化到类人猿在到人类,最明显的改变便是行走的方式。从树上到了地面,从弯曲到直立,双腿直立行走的出现为人类之后的昌盛奠定了基础。在初期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而现在也更为了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让我们再重温历史,李时珍通过亲身经历,尝遍百草后著称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孔子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宣传仁义儒家思想,来印证所学。居里夫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实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雷。还有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等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再盘点今日,我方承认读书是可以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往往在读书同时我们也被作者对的思维加以束缚。唯有亲自付出行动去经历,用手,用双脚,用脑,跳出书本的圈子,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实践的千分之一,同时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知,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展望未来,中国的登月计划正一步步的实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次次的加深,我们用实践挑战着更多未知的领域。我们用双手创造着更精彩的世界!
只读书,不行路,那就永远不可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亲手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最后我们来把“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就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而且一个只会读书的人,缺失的不仅仅是亲身体验,错失了更多行“万里路”的契机。
所以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第四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悟
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有些人只说到名师指路这儿,有些人是全部说完,似乎没有名师指路或自己去悟人就不能成功,片面地强调某一点。这样就进入一个认识的误区:读书有何用,做的再多有什么用!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连起来看。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启迪人,一本好书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事非常多。可见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读了很多的书,知道了很多的理论、方法、技巧,可是不去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这对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什么现在又开始流行读书无用论,就是基于许多的大学生学了很多知识出来却不能有效的和现实实践相结合,不能产生效益这种现象才造成的。古语说要“学以致用”。行万里路就是指的行动、实践,只有多做,你才能建立自己的信心,才能真正的掌握学到的这些技能和方法。
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方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人的属性是社会性的,我们必须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知识、阅历、经验,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阅人无数就是要跟更多的、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人的本性,吸取每个人的优点,摈弃缺点,为我所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洞察能力。
我们学了很多、做了很多、也跟很多的人打过交道,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困惑?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困惑中走不出来,我们就会很迷茫,慢慢地就会迷失方向,放弃自己所追寻的。在这个时候,有高人的指点就非常重要,他可以帮你理清思路,找到关键点,我们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方向、更轻松的上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这些都是外在的,是外因,最重要的一定是要把这些外在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悟”。“悟”就是思考,是认识,是内因。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所以就有了拿破伦.希尔《思考致富》这本书。人类的进步都是思考的结果。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一定是这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悟
第五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点心得体会
吴泽林
上千年来,我们的前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自己,改造着自身的思想意识、生活样式、行为方式等。
《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话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强调‚修己以敏‛、‚修己以百姓‛,我们党的领导人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曾成为全党的必读课本。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都强调了要加强修养,加强廉政建设。
思想作风建设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为人处世的必修课。共产党员作为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更有必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和锻炼。
我认为,作风,它实际上是每一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种展示。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其内在修养如何,不
仅关系个人的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党的威信和形象。
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体会。我用五句诗概括:
一、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用四个词语描写了盲人所面临的危险境况。一‚危‛盲,二‚危‛骑瞎马,三‚危‛临深池,四‚危‛夜半。不辨时间,摸不清方向,不明形势,胡乱冲撞,面临险境而自己浑然不知。
杜绝盲人摸瞎,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非学无以知毛病,非学无以辨方向,非学无以知未来。
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改革开放、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点表现在改革发展的可持续性、未来竞争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甚至快到了变动不居、日新月异的程度。
知识更替周期在迅速缩短,据有关资料统计,18世纪以前,知识更替的速度是80-90年翻一番,到了19世纪60年代,是50年左右翻一番,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3-5年翻一番。有人说,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用一辈
子。
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家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政策,各行业的大整合风起云涌,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经济发展呈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局面,给企业的是一个大好发展机遇。面对发展机遇,公司提出新的发展战略。
推进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当前,我们的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应酬多,工作忙,这样那样的理由,强调没有时间学习。有的则学归学,做归做,学习与工作毫不相干,流于一种表面形式,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实际效果。
今年,三项制度改革的推进,一批年富力强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带来了蓬勃朝气。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在能力和素质上与领导岗位的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个领导,无疑需要承担更大、更重、更多的责任,需要更多的知识、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所以,各位领导干部必须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更加紧迫的使命感,去努力学习,去深入思考,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总书记系统讲
话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学习经济理论和金融知识,以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学习一些现代科技、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提高领导艺术、决策艺术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和优秀的道德观念,以守法律、知荣辱、保清廉。如此,方能在工作实践中言之成理、论之有据、思之有成、破壁有时,方能取书之精华、取人之所长、定科学之决策,努力克服‚知不抵位、知不符职‛的现象。否则,如果老是不学习,单纯靠经验办事,我们的领导工作就难免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企业的发展也难免会陷入同样的境地。
二、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
出自于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是其自我写照,以铜豌豆自比,令人想到的是他历尽的磨难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够战胜‚面包加大炮‛?用邓小平的话回答:‚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
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讲的就是信仰的重要性。在那个艰难困苦、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每一个共产党员、甚至于每一个普通战士,都像一粒粒‚铜豌豆‛一样硬,始终抱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有着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英勇卓越的革命精神,才使我们的人民战争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发展时期也同样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为什么前苏联一夜之间共产党的旗帜落了地?而众多共产党员对此几乎一言不发?甚至举双手赞成?有的甚至把党证拿出来烧掉?它给我们的一个道理,就是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了。总书记告诫我们,共产党员要补‚钙‛,‚钙‛就是理想信念。最近几年接二连三地发展井下事故,在井下困了十九天还能存活的人回到陆地上以后,人们问他,你怎么活下来的?他说,我就一个信念,坚持。大家知道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后,毛泽东问他这么些年在江西干了些什么?邓小平回答了两个字:等待!坚持是信念,等待也是信念。信念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共产党员的信念是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它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奋斗的动力、行为的坐标。这是做人的一种底气,也是一种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们有少数党员干部对党的信念有所动摇,党的意识有点弱化。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甘愿堕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
坚定理想信念,就得像铜豌豆一样经历蒸、煮、捶、炒的过程,不断地进行心灵的洗涤,不断的接受磨炼,做到在矛盾面前、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任何诱惑面前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职工群众,要时刻想着如何把这种‚底气‛发挥到极至,就像那困在井下的工人一样,身处逆境不气馁,坦然面对黑暗,最终走出困境的大勇气。要想着如何把这种‚把握‛用在工作中,用在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先进意识、表率意识,坚持改革创新想在前,危险关头冲在前,立足岗位干在前。矿山有了这样一支党员、党员干部队伍,那发展壮大我们 的企业就没什么可忧虑的了。
三、口谈道德,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官字两张口,富字一亩田。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反映了对权力与物质的穷奢极欲。
口谈道德,把马列主义完全挂在嘴巴上,没有内化成为人的情感和哲学,为官的思想和意志。把道德信仰当成教条,对自己一套,对群众又是另一套,心口不一,表里不一,展现在人前的是幅道士面孔,其内心潜藏的是权欲、物欲,就如一文人所言:“遥想洋楼高耸,正对着阔街上车水马龙。前面是一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 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农工大众。”
假道士嘴脸跃然纸上。
追求高官厚禄实为一种贪婪。贪婪乃万恶之源,腐化堕落往往始于贪心,心有贪念,便生贪胆,从而使人一步步走向不归之路。古人云,凡人欲养身,先宜自息欲火;凡人欲保家,先宜自绝妄求。人有七情六欲皆正常,但人的欲望要受到法律、纪律、道德的约束,欲望膨胀过‚度‛就会害人害己。朱元璋曾这样对官员们晓以利害:‚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可都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沸,你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难免东窗发,一旦事发,要受牢狱之苦,赃款又有什么用呢?‛可有些人就是不信,非要飞蛾扑火,其结果看起来‚潇洒‛,终后一算,才觉得划不来,亏了本。
附资料:《落马贪官细数腐败‘七笔帐’》
贪官: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靖大荣,借提拔任用干部、减免企业工程开发配套费、违规操作工程招投标以及为亲属和他人安排工程等,收受贿赂、违法违纪数额达400余万元。记者在看守所采访时,她给记者细算了‚七笔帐‛:
一算政治帐,自毁前程; 二算经济帐,倾家荡产; 三算名誉帐,身败名裂; 四算家庭帐,夫离女散; 五算亲情帐,众叛亲离; 六算自由帐,身陷牢笼; 七算健康帐,身心交瘁。
抛弃了信仰,忘记了宗旨,奉行庸俗的道德哲学,最终使靖大荣变成落马贪官,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的身边也有其人其事……。因此,我们作为党员、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对自己的信仰真学、真懂、真信,努力践行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做到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平和对待名利,坦然对待得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使道德、信仰在我们的手中活起来,在工作中发挥效用。只有这样,我们的职工群众才会相信我们,从内心里信任我们,并支持我们的领导工作,从而使公司的发展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四、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诗充满了豪气,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的宁死不食嗟来之米,异曲同工。
两千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刚刚率领十万铁骑征服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志得意满地到希腊视察,遇到穷困僚倒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得意的大声问道:‚我已经征服整个世界,希望让我为你做点什么?‛正在睡午觉的第欧根尼伸了个懒腰,漠然地回了一句:‚亚
历山大先生,我在休息,请不要遮挡我的阳光。‛哲人并没有因对方的权势和威望而低眉俯首,曲意奉承。不‚催眉折腰事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米,以及哲人的态度,都表明了做人的一种骨气。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骨气,骨气是人的脊梁,是一种‚站起来‛手执高节的姿势,‚低下头‛虚怀若谷的心态。这是为人真正成熟的两个醒目标志:一是学会‚站起来‛,二是拒绝‚低下头‛。当然,对真实无伪的崇高之人、可敬之骨、正义之事、神圣之业,拜一拜,折一折腰,低一低头,这除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精神能量、智慧火花外,除了增加自己的‚身高体重‛外,没有任何坏处。而凡是以滥折腰、盲折腰、唯折腰为积习的人,本身在人格上也一定是卑劣的,对工作也是极其有害的。
‚催眉折腰事权贵‛,会使人陷入庸俗关系的圈套,刻意迎合,千方百计套近乎,权利就会逐渐渗透和侵蚀个人的意志。这是领导干部的一种大忌。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有句‚名言‛:官场制度再严我也不怕,最怕的就是领导干部没有嗜好。现在,诱使干部犯错误的土壤很肥沃、条件很便利,一些谋利者为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往往对
一些实权者投其所好,采取金钱、美色等种种手段进行诱惑、腐蚀。随着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为了争夺市场的利益,这种权力寻租的问题会比过去更加突出,并已成为了商业活动的润滑剂。怎么预防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干部作风,尤其是那些手中握有实权的干部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交友的范围、方式方法和交往的分寸,对用心不良有所图的人保持警惕,在赞扬声中保持清醒,在奉承中保持自警,在诱惑面前保持坚贞,远离小人,远离庸俗,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职工负责,更是对企业负责。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种忧虑患难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与防犯,是安而不忘危,富而不忘贫,乐而不忘忧,顺而不忘逆的意识。
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前任总理温家宝同志曾说:‚我的满脑子里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
共产党员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开拓、锐意进取,包含着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强调忧患意识,是要激发起各级干部的责任、信心与力量,牢记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及严峻的挑战,克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念头,保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
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推进改革改制,铜硫矿开发、资源整合、环境综合治理,呈现出积极良好发展态势。发展起来了,矛盾和问题出来了,有的甚至更突出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们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还不够,必须保持定力。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位干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座的每一位领导干部绝不能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而是要时刻反思回顾,明心善悟,求创新、求发展。尤其是现在,我们公司正在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必须敢于触及矛盾,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是要当好为民的‚实践者‛。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岗位意识,对自己的岗位要时刻保持一种敬畏之感,手中的权力是群众给的,对权力的行使一定要有一种如履薄冰之念,诚惶诚恐,慎之又慎之。二是要当好推
进创新的‚有为者‛。如同各种人生习惯一样,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可能形成定式甚至变得僵化。而一旦囿于一已之见或陈规定式,往往容易坠入非此即彼的怪圈,走不出进退两难的困境。这个时候,站在高处,打开视野,创新观念,也许可以超越两难,找到新的出路。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老和尚问一个小和尚:‚如果往前走是死,往后退是亡,你往哪里走?‛小和尚回答:‚我往旁边走。‛‚往旁边走‛,避免的是死亡,开辟的是生路。三是要当好服务基层与群众的‚先行者‛。职工群众有困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尽其所能、想方设法去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向职工群众讲清楚、讲明白。我们的工作要有的放矢,同时,我们也要相信我们的职工群众,绝不能在职工群众面前摆官谱,耍威风,要让职工群众信任我们、亲近我们,否则,没有群众作基础,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推进我们的工作?如何创新?如何发展企业?
同志们,我们已经确定了‚以实干求进步、以业绩论是非、以创新谋发展、以实力树形象‛新的发展理念。全公司上下如能以新的理念践行,特别是在座的各位能‚以
身作则‛、‚诚敬笃行‛,就会在我们周围刮起阵阵强而有力的良好的风气,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大宝山就一定能掀开新的一页,赢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