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123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刘龙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
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谈几点感受。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再如,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 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摸索探究进行高效的物理科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参与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乐意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是目前物理老师所关注的问题。针对我校物理教学现状,结合我校物理科学习实际情况,我组确立了“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力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子课题进行研究。而其中研究探索提高物理学习力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提高合作学习的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合作学习在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具有显著实效,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被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案例:
在学习《认识动能和势能》这节课时,上课前,我按全班学生的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差的分到一起,分成15小组,每组4人,每组配备钢轨、小球两个、纸杯、斜面、盛沙子的盒子(内有三个小球)、木块、橡皮筋2条等器材,教室的布置尽量营造一种随意宽松的氛围。
整节课的重难点是: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我是这样安排的: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来分组讨论,动能、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小组学生猜想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小组长合并类似猜想,我综合总结可能的因素。接着,我把整个实验探究交给各小组来完成,并提醒各小组成员在讨论实验方案中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生活实例、经验或可利用分配给小组的器材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同意其他成员观点的,要提出反驳。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都能先根据猜想讨论后,得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分工。有的负责设计实验表格,可以填写实验数据,有的负责操作实验,有的负责测量实验结果,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完成实验而竭尽全力。大约20分钟后,我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因为质量不同的小球,在铁轨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后,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动能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因为质量相同的小球,在铁轨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后,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高度有关。”
“因为质量相同的小球,在铁轨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后,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有关。”
“因为质量不同的小球,站在的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后,盒子里原来平坦的沙面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因为重力不同的小球,站在的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后,盒子里原来平坦的沙面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跟重力有关。”
“因为质量相同的小球,站在的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后,盒子里原来平坦的沙面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跟高度有关。”
“根据橡皮筋的形变程度不同,这说明弹性势能跟它的材料有关。” „„
我把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全部写在黑板,再让各小组讨论、交流、反思,最后总结出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且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分析:
1、“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的车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
2、“一盆花放在你的身边,你会看到它的美.可是当把这盆花放在楼顶的边沿处,你从下边走过时,这时你注意到的不是它的美,而是心中充满了恐惧.这是为什么呢?”课堂在学生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
案例分析:
上面这个案例,借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启发诱导更不可少,教师是“学生中的首席”,要参与到讨论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度掌握教学节奏,不断的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整堂课中,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改变了以往传统式教学以“教”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的课堂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诸多功能。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为避免课堂教学中那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深刻领会合作学习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总结这次课题研究的经验,要保证合作学习较高的实效性,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这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的组合,并且让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般每个小组可以4—7人划分,小组座位的编排的空间格局可以为“T”型、“马蹄”型、“田字格”型等,按照“组内合作、组外竞争、促进发展”的理念,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分组完成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组员分工及合作意识的启发,既要使组内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又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小组的一员,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进行配合,懂得学习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
2、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灵活、开放,也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和挑战性。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学生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3、把握合作学习最佳时机。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清晰、全面。它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我们应当正确把握合作时间,合理分配合作时间。一般是在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于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且跃跃欲试的状态下,交流才有意义。或是学生迷惑、混沌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澄清概念,加深理解。或是在出现矛盾时进行,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形成独特的认识。
4、教师要监控和适时指导、点拨或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合作学习,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相反,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监控和适时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如有时学生在实验猜想后,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偏离实验主题,或者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教师都要及时加于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主题来。
通过近半年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我们物理组成员在“增强初中生物理学习力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受益匪浅。在教学策略上,我们积极、大胆地实施激发兴趣、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各种教学方式,创设一个全员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氛围,实行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比实践,改善了课堂内外的物理学习气氛,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课题实践与研究,我组在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1、小组个别成员,特别是下层生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力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不仅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而且将影响他们未来人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主要举措,它提升我校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力,也提升了我组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已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进完善。今后,我们将按照已形成的初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巩固,并不断学习新方法、更新理念,尝试新教法。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物理知识的机会,既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经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继续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有关合作学习教学特色的新篇章。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者:合肥市永和学校
王传树
(本文曾获得合肥市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
这是一堂区级公开课活动,面对全区的物理教师和部分学校领导。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北城中学王桂香
教材分析:
对声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声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这两个知识点,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
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
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