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总结1
信息化管理基础总结
1.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而与半导体材料紧密相关的微电子技术是它们的基础。
2.微电子技术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是一种节约材料、能源、空间和劳动的技术。微电子技术工艺新、更新换代快、品种数量多、应用范围广,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全面推动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3.信息技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4.信息社会的特征:(1)非物质性(2)超时空性(3)可扩展性
5.信息化管理包括4大环节: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评价。6社会组织是指:一定的人群为实现某种目标,按照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活动规则所组成的群体。人员、岗位、职责、关系和信息构成组织的5个基本要素。社会组织分为4类: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
7.管理的含义:是人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过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方法等,高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
(1)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者);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方法等资源;管理活动是科学地配置和使用资源;管理目标是高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因为组织有非盈利和盈利之分,所以“高效”包括高效率和高效益两重含义。管理的核心是目标最优化。所以管理者最基本的素质是具备效益优化意识和能力,即成本/效益分析或投入∕产出分析意识和能力。
(2)管理过程可分为“决策分析(又称计划)”和“执行与控制”两大阶段。{决策分析是指行动前管理者的思维活动,即决策人根据信息,设立组织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案,并进行优化选择(简称拍板)。决策分析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分析。}{执行与控制涉及具体行动的“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3)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4大职能。
8.管理层次
(1)复杂的管理通常被人从组织上分为:
战略——战略决策:具有总体性、重大性和长远性的特征
管理——管理决策:是组织体为实现战略决策所进行的具有实施管理性质的的一
种决策。
操作——业务决策:是在管理决策指导下,为了提高组织体中各种具体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地一种决策,集中体现在组织体中的专业部门或基层单位。
(2)管理组织形式:将组织划分为若干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基本管理单位。
直线型-----如军队管理
职能型-----如职能型企业
矩阵型-----如IT企业
9.企业及其分类
(1)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市场经济下企业应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负盈亏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点,具备应变能力、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内在冲动力等能力,以应付来自市场的任何变化。
(2)企业分类:
A.按承担经济责任:个人企业、合伙企业、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经济责任与股份相关。
B.按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C.按产出性质: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运输业、服务业等。
D.按产业性质:第一产业企业(农业、矿业„„)、第二产业企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企业(服务业„„)等。
E.按生产、产品及销售状态:水泥加砖块的传统专业、鼠标加砖块的传统信息化专业、虚拟企业等。
(3)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外内部环境因素:
1.消费者需求情况;
2.同质性企业竞争情况;
3.供给情况(含宏观经济环境);
4.政府的法规、政策与服务等;
5.企业自身条件。10.企业信息化
(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战略、客户、资源和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组成,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从技术层面,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构建信息网络、开发信息系统、利用信息资源三个层面的工作。
11.人力资源管理
(1)概念: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中,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
(2)特征:1.时效性: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开发、利用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劳动力的体力、智力不能及时、合理地被使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
2.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力既是被开发、被管理的对象,又是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主体。
3.智力性:人的智慧可以传播、积累,人可以通过智力使自己能力扩大,这种智力的继承和发展使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积累、延续和加强。
4.社会性: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具有社会性,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社会需要的满足。12.人力资源规划
(1)概念:是针对企业业务的需要,按照人力未来的需求发展做出的时期计划。它的对象是指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工作所需配置的人力资源(结构)等。
(2)目的:1.预测和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机遇、挑战以及出现的限制因素;
2.制订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
(3)内容:1.人力需求的预测;2.人员招聘计划;3.人员培训计划;4.人力资源使用计划。
(4)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编辑步骤:
1.由企业的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提出未来人力需求、招聘及培训计划,并送人事部门汇总;
2.企业人事部门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及建议,加以评估后,汇编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并与各部门沟通后送企业管理部门核定。
13.工作分析
(1)概念: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企业需要,对其各类生产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对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的科学系统的描述和规定。
(2)步骤:1.搜集企业现有背景资料。
2.选择被分析工作。
3.灵活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搜集和整理工作分析所需的资料。
4.共同审查所搜集到的工作信息。
5.制订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14.招聘与录用
(1)概念:是指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
(2)外部招聘:1.广告招牌
2.人才市场
3.大专院校毕业生洽谈会
4.网上招聘
5.猎头公司
6.他人推荐和自荐
15.培训与开发
(1)培训与开发作用表现在:
1.通过给新员工传授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使其很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这是上岗培训的主要功用
2.通过给在岗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更广泛技能的机会,塑造和强化员工的献身精神。
3.成功的培训在促使员工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需技能的同时,还锻炼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技能等,使员工能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形成更强的适应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动和工作转换
(2)步骤:1.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
2.为培训工作建立明确的、可度量的目标
3.选择合适的培训技术和培训方案进行培训
4.对学员的反应、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后工作行为的改变以及工作绩效的改善情况等进行评价,以便改进
(3)怎样培训才有效?
1.有效的培训体系是以培训能力为基础的2.有效的培训体系是以实际为基础的
3.有效的培训体系要及时地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
4.有效的培训体系是使用针对性较强的多种形式的教材
5.有效的培训体系以模块为体系
6.有效的培训体系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7.有效的培训体系是以学院为主,互动式学习
8.有效的培训体系的目标是特定的,有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9.有效的培训体系参照的是具体工作标准。
16.绩效考评
1.绩效通常是指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效
2.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控制环节,是薪酬制度的基础,在人才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3.绩效着眼于人的潜能发挥。有5个过程:学习、沟通、发展、管理与控制
4.目的:(1)激励员工;(2)改进工作;(3)人力资源控制
5.方法::考评分开、分类分层、平时与年度相结合、个人与部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领导与服务对象相结合、综合考评与单项考评相结合。17.薪酬管理
1.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落脚点,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1)留住有价值的员工;(2)激励员工;(3)与国家相关立法和规定相吻合 18.财务会计的基础 1.财务管理
(1)含义:企业财力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企业关系主要表现在:A.反映经营权和所有权关系的企业与投资者、被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B.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关系
C.反映枪支和无偿分配关系的企业的财务关系
D.反映企业内部资金结算关系的企业与内部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E.反映劳动成果分配关系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第二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题干 摩尔(Moore)定律提示:在 1970 至 2000 年的 30 年间,微处理器芯片大约每()个月集成度翻番,处理能力提高一倍,体积和价格减半。
C.18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它们相当于人类的思维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而与半导体材料紧密相关的微电子技术是它们的基础。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传感技术
B.控制技术 D.计算机技术
E.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等特点或趋势。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智能化
B.小型化
C.网络化
D.系统化
E.数字化
广义信息资源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信息生产者
C.信息技术或工具 E.信息
信息管理是一个从产生信息需求到信息()和利用的过程。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检索
B.存储
C.加工
D.传递
E.采集
一般的,一个组织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等环节。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信息化组织
B.信息化规划
D.信息化评价
E.信息化实施
互联网+成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它的基础就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物联网
B.云计算
C.大数据
D.智慧地球
E.移动互联网
“信息化”一词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回答 A
;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回答 B
;信息化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回答 C
;信息化是各级社会组织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而从事的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回答 D。
答:
A)过程
B)历史阶段
C)战略
D)活动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最高层面的信息化规划是()。
选择一项:
A.信息化战略规划
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典型的组织信息化战略规划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信息化体系架构设计
B.环境分析
C.信息技术标准
D.项目分派和管理
E.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步骤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信息化战略目标设计和制定
D.基础信息调研
E.能力和现状分析
信息化规划的作用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改善业务部门与信息部门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
B.使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C.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风险和投资成本
D.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孤岛”出现
完型填空(每空 1 分)。
什么是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对信息化工作的前瞻性的全局安排,是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目标、建设重点、步骤、人员、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进行统筹谋划。它通过回答
c,掌握组织信息化现状和 IT 发展趋势,回答 A
组织信息化的关键需求,回答 B
组织信息化体系架构,建立组织信息化管理机制,回答 D
了组织信息化的全局性优化。
CABD
判断题(每题 1 分)。
信息化项目是在特定时间、质量、资金等约束下,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选择一项:
对
项目收尾阶段中,合同收尾要完成成本核算、文档整理。
错
项目管理软件提供了各种图表(如人力资源平衡表、人力资源使用情况报表、人力资源超负荷报告等),帮助项目经理来管理项目团队。
选择一项:
对
项目收尾阶段中,合同收尾要完成成本核算、文档整理。
错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为了()而实施的管理活动。
D.满足甚至超越项目利益相关人的需求
在 2012 年推出的 PMBOK 第五版中,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括 5 个过程组()个知识领域47 个管理活动。
A.10
题目 7
从全局的角度,()确定项目管理机构的组成、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描述项目计划的要素。
C.项目综合计划
项目计划的种类很多,但()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项目计划。
B.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
项目范围管理过程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项目背景描述
B.工作分解
C.范围核实与确认
D.范围定义
项目控制阶段涉及许多模块,其中有()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质量控制
C.整体变更控制
D.范围控制进度控制
E.成本控制
判断题(每题 1 分)。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实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错
本质上,信息系统运作是指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不同人的行为总和,包括一系列的策划、操作、运行与维护管理等工作。
对
信息化标准与规章制度建设,是信息系统运作的基础,只有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照国际、国内的行业或部门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
对
“系统开发计划书”(即信息系统规划)是在()阶段完成的。
选择一项:
A.系统规划
()是指信息在生成利用全过程中,内容不被非法用户篡改(信息内容认证)。
选择一项:
A.一致性
在软件使用过程中,由于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格式、输入输出方式、存储介质等的改变,要求软件做出的调整和修改被称为()。
A.适应性维护
()是标准的本质特征。
选择一项:
A.统一
信息系统是由()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选择一项或多项:
A.软件
B.人
C.处理规程
D.硬件
E.数据
信息系统安全层次模型包含()等层次。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系统开发 B.技术安全
D.实体安全
E.行为规范
IT 服务管理主要包括()等内容。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故障管理
B.配置管理
C.问题管理
E.性能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可以归纳()等类。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信息资源利用
B.信息公开
C.信息市场管理
D.信息采集
E.信息安全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等原则。
B.完备性、科学性、可行性、重点性、动态性
通过对中国林业网的内外部评价,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网站的集成与发展,达到了的()效果。
B.以评促进
C.以评促用
D.以评促建
E.以评促管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并发布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它包括:()。
B.补充(效能)指标
C.评议指标
D.基本指标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构建信息网络,它需要具体地建设企业的()。
B.内网、外网、公网
智慧团结湖项目开发了多大智慧终端,但()不在其中。
D.养老助残服务智慧平台
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组织是指一定的人群为实现某种目标,按照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活动规则所组成的群体。
()构成了组织的基本要素。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信息
B.关系
C.职责
D.岗位
E.人员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人员, 岗位, 职责, 关系, 信息
教材根据国情,把社会组织分为()等类。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政府机构, 事业单位, 企业, 其他
智慧团结湖把团结湖街道建设成为具有()的“人性化”城市智慧单元,实现建立和谐、宜居、文明、幸福街道为目标。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智慧神经
B.智慧感知
E.智慧大脑
第三篇:电大考试信息化管理与运作复习总结(极品)
1.系统由输入、输出、处理、反馈、控制5要素组成,其中反馈是指D、将输出的一部分信息返回到输入,以供对系统进行控制用
2.战略级管理属于B、高层管理
3.执行层或称作业层的管理属于D、基层管理
4.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构成包括A、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科学 5.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D、管理/职能结构
6.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D、系统是什么 7.系统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A、勾画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蓝图 8.下列最差的耦合方式是D、非法耦合 9.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英文缩写是B、OOP。
10.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总体规划阶段。11.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勾画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以便说明C、系统干什么。12.数据字典描述的信息有C、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数据项条目
13.比较常见的电子商务模式B2C(或称B to C)是指C、企业与直接个人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14.C/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模式,其含义是:A、客户/服务器模式
1.组织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信息化实施,信息化评价等4大环节 2.管理的4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
3.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概括为两个职能,即核算,监督.4.COBIT定义的3大模型要素是信息(IT)标准,IT过程,IT资源.5.信息资源存储技术主要包括:纸张印刷存储技术, 缩微存储,技术,声像存储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6.CIO的英文全称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7.信息系统由人,硬件,软件,数据,处理规程五部分组成的.8.生产运作被分为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运作两大类.而制造性生产又被分为流程式生产和离散式生产.9.ERP的中文意思是企业资源规划.10.根据信息用户的类型,我们可以将信息需求分为个人信息需求和组织信息需求.11.会计的6个要素是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12.从技术层面看,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构建信息网络,开发信息系统,利用信息资源等三个层面的工作.13.最基本的财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14.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可分为项目启动, 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收尾等五个阶段.15.信息资源加工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的筛选和判别,信息的分类和排序,信息的计算和研究,信息的著录和标引,信息的编目和组织.16.信息传递是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它是指以信息提供者,为起点,通过传输媒介或者载体,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信息接收者的过程.17.项目管理中WBS的代表的英文是Work Breakdown Structure.18.信息系统运行过程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终端用户,系统维护管理人员.19.信息系统文档主要包括系统手册,用户手册,管理员手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20.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IT服务管理主要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问题管理,故障管理等.21.国家信息化体系的6个要素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22.会计科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科目等5类.23.会计等式是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24.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包括: 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和预见性原则.25.信息化项目是在特定时间,质量,资金等约束下,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26.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与维护.27.信息系统运作可以包括如下内容:信息系统运行策划,信息系统运行人财物资源准备与人员培训, 信息系统基本操作与应用,信息系统维护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价等.28.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提出了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指标, 补充(效能)指标,评议指标等3大类指标.29.数据库管理是由DBA来完成的操作.30.CIO应该具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1.管理活动中的高、中、基3个层次的管理分别对应的3种层次类型的决策过程是非结构化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 结构化决策
2.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是计算机网络 数据库 现代化的管理。
3.按照结构化思想,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和运行维护等5个阶段。
4.“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
5.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 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6.对当前系统的调查通常可分为初步调查,详细调查。
7.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四大部件,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 信息管理者。8.现行系统分析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分析和数据流程分析两大部分。9.数据流图的子图与父图的数据流必须平衡。
10.人们经常用耦合 内聚的概念衡量模块之间的独立性。
11.从数据流图推导出模块结构图一般有两种方法,即事务分析和变换分析。12.常见的系统切换方法主要有3种,即直接切换,平行切换,分段切换。
13.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和非法耦合等三种模块耦合方式中,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的是数据耦合。14.数据流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勾画出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15.系统分解的三原则是指可控制性原则,接口标准化原则、功能聚合性原则。16.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采用的是自顶向下的方法。
17.结构化设计的特点是(1)相对独立和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2)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3)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18.CIO的含义是信息主管。
三,判断题
1.订货式生产(MTO:Make-To-Order)是指按用户订单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的生产,它的特点是不需要库存.(F 2.数字化是指对各类信息进行0-1二进制编码.(T 3.信息的本质是为主体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T)4.信息,物质和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性资源,它们都属于经济资源,具有人类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等一般特性.(T)5.SWOT分析是在对企业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资源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T)6.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以企业职能战略规划为依据而制定的,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F)7.信息系统运作是指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终端用户的行为总和.(F 8.网络图中的关键路径是指包含最难的最关键的技术活动的路径.(F 9.信息人员培训是指对终端用户的培训.(F)10.信息系统文档是人员培训的主要文字材料.(T 11.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适用于任何企业.(T)12.委员会领导下的信息组织机构同时也受业务部门的领导.(F)13.信息化项目最主要的三个约束是范围,进度,成本.(T 14.数据(data)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并可以鉴别的符号,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等的抽象表示.(T)15.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包括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设施,标准化术语以及标准化管理过程等四部分.(T)16.IT黑洞是由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产品的大量使用造成的.(F 17.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行系统分析,第二个阶段是系统建模.(F)18.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理清并规范表达用户需求,整合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系统集成.(T)19.IRP2000是一套全面支持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建模的软件.(T)20.信息系统运作是为了使信息系统能够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策划,操作,应用与管理.(T 21.信息化项目最主要的三个约束是范围,进度,成本.(T)22.挣值分析是对项目预算成本的控制.(F)23.信息是内容和形式(媒介或载体)的统一体.(T 24.知识是信息,信息不完全是知识,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有些信息还未被认识并系统化,未转化为知识.(T)25.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一种本质特性,是指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受人为干扰.(T 26.信息社会信息爆炸,因此信息资源已经不具备稀缺性.(F 27.具备信息需求又具有信息行为的人,称之为信息用户.信息用户包括企业用户和团体用户.(F)28.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做好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T)29.信息系统是为了使信息系统能够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策划,操作,应用与管理.(T)30.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标是:控制资产流失,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效率.(T)1.信息加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时间延迟,这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滞后性。(T)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决策工具,它可以代替人进行决策。(F)
3.企业开发MIS的主要目的在于:用计算机系统代替管理者的决策过程。(F)
4.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炼有用的信息,以辅助各级管理者的决策。(T)5.原型化方法一般可以分为探索型、实验型和演化型三种类型。(T)
6.如果时间紧迫,采用增加开发人员的方式是加快MIS开发进度的最有效办法。(F)7.总体规划阶段必须要对当前系统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调查。(F)
8.逻辑模型是指仅在逻辑上确定的新系统模型,而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实现。(T)9.逻辑模型是指仅在逻辑上确定的新系统模型,而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实现。(T)10.模块结构图是在业务流程图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F)
11.系统测试就是对程序设计工作的检验,是为了证明程序不存在错误。(F)1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单纯是一种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的工作。(F)13.总体规划阶段必须要对当前系统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调查。(F)14.数据流必须通过加工。(T)
15.系统测试的一般应按系统总测、子系统测试、模块测试的顺序进行。(F)16.测试过程按照“自底向上”的思想,分为模块测试、分调、总调三个层次。(T)17.程序员在进行编程时不必遵从一些规则和共同的规定。(F)
四,概念与解释题
1.JIT,LP,AM,CIMS是一些现代生产方式及其管理技术的缩写,写出JIT,LP,AM,CIMS的代表的英文和中文翻译.JIT:Just-In-Time,准时生产;LP:Lean Production,精细或精益生产;AM: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波特五力模型的五种竞争力是指什么 五种竞争力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对手(潜在的进入者);供应商的竞价能力;客户的竞价能力(购买者);替代商品(替代品生产者).3.解释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4.什么是信息加工
信息资源加工,是指将采集来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5.什么是信息化项目
信息化项目是:在特定时间,质量,资金等约束下,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6.社会组织被分为哪4类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其它.7.写出OA,ERP,SCM,CRM,DSS,EIS的英文全称和中文翻译.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CRM: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 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经理信息系统.8.什么是增值信息产品
增值信息产品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商业性的增值信息产品,它为组织直接带来商业机会品,一般包括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趋势,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另一类则是创新型的增值信息产品,它通过创新产品或合理化建议等形式,间接为经济组织创造商机或改善非经济组织的工作效率,这类产品包括专利技术,产品革新技术,开发的新软件等.9.何为“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是指在数据信息单元单独存放,不能自动地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需要靠人工与外界进行联系的一种现象.10.信息资源规划3项任务是什么
信息资源规划的3项任务是:建立全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建立全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建立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基础标准.11.什么是企业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2.解释CIO机制.CIO机制是组织信息化发展比较成熟以后的一种信息化管理机制.具体来讲,CIO机制是以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部门为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CIO,信息化管理委员会,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信息人员四大部分组成.13.解释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类的思维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而与半导体材料紧密相关的微电子技术是它们的基础.14.从功能和组成角度,解释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信息处理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工作的人机系统(功能);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数据和处理规程五个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组成).1.我国国家信息化的含义是什么)国家信息化的内涵:“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2.简述CIO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CIO应该具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3.何为“信息孤岛” 如何消除“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是指在数据信息单元单独存放,不能自动地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需要靠人工与外界进行联系的一种现象.消除信息孤岛的根本办法是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研制一体化智能信息处理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目的.下面可以进一步解释.(1)已有孤岛的消除
解决企业现有系统信息化孤岛采用升级替换,建立接口,集成平台方式.升级替换就是对现有失去持续维护能力和没有维护意义的系统,采用升级的办法或用全新的系统替换旧系统,将旧系统中产生的数据导入到新系统中,从而消除“信息孤岛”.(2)防范孤岛的产生
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明确信息需求,确定统一的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接口标准和规范,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4.简述信息化评价的基本步骤.信息化评价的基本步骤: 明确评价主体和客体,确定评价目标和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模型,调查,统计各指标值,评价计算与分析
5.结合企业的概念,并阐述企业自主经营及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信息化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通过生产运作向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在满足公益(消费者需求和国家税收)的同时,也得到收益(利润).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1)消费者需求情况;2)同质性企业竞争情况;3)供给情况(含宏观经济环境);4)政府的法规,政策与服务等;5)企业自身条件(生产能力)等.经营一个企业,首先要在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把握企业内外部(特别是市场)信息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发展战略.进而,通过对其人力资源,财务和生产运作等进行科学的管理,提供社会需要的好产品或服务,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与发展.掌握信息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速度快慢,进而能否制订出好的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生产计划,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这正是企业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问题.6.简述CIMS的功能和组成.CIMS包含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三种主要功能,以分布式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指导集成运行的系统技术作为支撑,具体包括4个功能子系统和2个支撑子系统.4个功能子系统包括:1)以MRPII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子系统;2)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设计自动化子系统;3)制造自动化或柔性制造子系统;4)质量保证子系统.2个支撑子系统包括:1)支持资源共享,分布处理,分布数据库,分层递阶和实时控制的计算机网络子系统;2)实现企业数据共享和信息集成的数据库子系统.7.简述信息资源规划书主要内容.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完成后要形成信息资源规划书或信息资源规划报告,规划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①系统目标.②环境分析.③业务和技术分析,包括全域分析和职能域分析两部分.④资源需求.⑤组织与领导.⑥跟踪与控制机制.⑦预算.⑧常规计划要点.8.项目控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控制是通过监控和纠偏,来保证项目进展与目标方向的匹配.项目控制阶段涉及12个模块.其主要任务包括:识别项目进度,成本,范围,风险,质量等方面的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项目变更;编制项目报告,创造并维持良好健康的客户关系.9.一般信息系统维护操作包括哪些类型.①改正性维护;②适应性维护;③完善性维护;④预防性维护 10.简述企业财务管理及其主要内容.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四个方面.11.简述企业经营战略及构成要素.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提高产品或服务在某个产业或分行业市场竞争力的总体谋划.经营战略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和纲领性的特性.经营战略可以是竞争性的,也可以是合作性的,或二者兼而有之.构成企业经营战略的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产品与经营领域;企业的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作用.12.什么是信息化战略规划
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企业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定义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规划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架构.它是对企业信息化内容和过程的总体谋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领,是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统一建设标准,消除“信息孤岛”的重要指导性文件.13.设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并解释之.人们根据完备性,科学性,可行性,重点性,动态性等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完备性即指标相互独立,不多亦不少;科学性即指标选择有科学依据,体现为指标体系有层次和逻辑,符合整体性要求,且可度量和可比较;可行性即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指标数据可以获取和操作;重点性是指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起主导作用的指标,避免以次代主;动态性即根据发展变化需要指标可调 1.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具备一般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特有的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的功能,具体讲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处理。(2)预测功能。(3)计划功能。(4)控制功能。(5)辅助决策功能。2.简述系统设计的任务
答: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依据系统分析报告和开发者的知识与经验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将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实现方案的物理模型,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提交一个系统配置方案报告和一份系统设计报告。3.简述系统分析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
答:开发者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提出新系统的各种方案和设想;对所有方案和设想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制系统分析报告。4.简要说明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及主要目的。
答: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由于MIS开发项目往往是投资巨大、时限较长,对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冲击较大的工程,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并把它置于战略高度。
归纳起来,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三点:(1)保证信息共享;(2)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3)使系统开发工作有序进行。5.简述系统分解的目的。
答:在研究和描述系统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所面对的系统通常都是庞大而又复杂的,一般无法通过一张图表一下子把系统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这时就需要按一定的原则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对总系统而言要小的多,便于人们的分析和理解,这就是系统分解的目的。6.简述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答: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输入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测试;进行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试运行。1.请根据以下考试报名管理过程,绘制数据流图。
考试机构首先对收到的考生报名表后进行审核,形成报名表文件,然后根据报名表文件打印报名汇总表,交上级机关。图1 考生 报名表 审核 P1 打印 P2 报名汇总表 F1:报名表文件 上级机关
2.已知某系统的一级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请指出其二级数据流图(如图5.2.7.2所示)的错误,并改正。
F2:分类账文件 原始单据 会计员 F1:凭证文件 F3:日记账文件 管理者 管理者 凭证管理 P1 账务管理 P2 报表管理 P3 图1: 一级细化图
图2 二级细化图(凭证管理)F1:凭证文件 职工 记账凭证 输入凭证 P1.1 审核凭证 P1.2 打印凭证 P1.3 F2:分类账文件
答:错误1:二级数据流图的输出流与一级不平衡; 错误2:“F2:分类账文件”不应出现在二级流图中; 错误3:输入流的名称与一级流图不同; 错误4:外部实体的名称与一级流图不符; 错误5:P1.2加工没有输出流; 改正后,如下图所示:
原始单据 凭证 F1:凭证文件 会计员 管理者 输入凭证P1.1 审核凭证P1.2 打印凭证 P1.3 图答5.2.7:二级细化图(凭证管理)
第四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10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10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一、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与意义
二、人员培训
三、信息系统操作
一、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与意义
二、人员培训
三、信息系统操作
一、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与意义
1、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
1)引例6-1:不同的信息系统运作
A公司和B公司先后购买了C公司的办公自动化软件(LX_OA 1.0),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A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LX_OA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办公工具,公文收发、文件交换、任务提示、协同办公、知识共享、内部邮箱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乃至浏览公告牌、新闻、邮箱等已成为A公司员工每日必做的日常工作,OA系统改变他们的办公方式。最近领导又批准了信息中心追加资金的申请,准备升级服务器并上马即时通讯系统。B公司除了刚上线时,员工都注册帐户和邮箱外,现在只有办公室和计算机室的一些人用LX_OA发发新闻、邮件外,其他人(包括领导)很少使用它。同样的系统缘何有不同的境遇呢 ?调查分析发现:
A公司领导重视,组织并带头参加信息化讲座和系统操作等全员培训;而B公司因为领导更迭,批准OA系统的领导调走,新领导对OA漠不关心,培训工作只注重软件操作,领导和员工办公自动化认识薄弱;
A公司设立了以副总裁为CIO的信息中心,统一管理企业信息化工作。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工作制度(包括OA使用要求、规范和考核指标),促进了全员使用OA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而B公司,尽管负责项目实施的计算机室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操作培训工作,但缺乏明确可行的OA应用规范,员工可用可不用,领导也不监察,从而导致系统运行效果差,浪费了投资。
A公司信息中心的软件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到位,有专职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网络及应用系统维护和服务,包括系统配置管理、问题解答、在线服务、安全措施等。而B公司没有专职维护人员,OA系统由办公室懂IT的几个人轮流负责,系统维护和服务差,影响了OA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样的软件但不同的运作,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可见,运作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会遇到许多管理问题,通常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需要不同层次的人(用户)完成必要的培训、操作、维护、应用与管理工作,这便是信息系统运作。
2)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信息处理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工作的人机系统(功能);
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数据和处理规程五个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组成)。
和任何事物一样,信息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即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它可分为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与维护等五个阶段。信息系统运作主要涉及系统实现后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3)信息系统运作
信息系统运作是使信息系统能够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策划、操作、应用与管理。“运作”有运用与操作的内涵。“运用”含有运筹与应用的意思,有针对某种应用目的而进行的策划;“操作”是指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规范的动作。从组织管理的需要出发,信息系统运作就是“把信息系统当作一种工具,并通过一系列围绕信息系统的技术操作、管理运行和业务应用等活动,使企业产生或者提高经济效益”,以支持组织管理目标的最优化。
2、信息系统运作的意义
信息系统是一种涉及人、数据、软硬件、标准等多因素的系统工具。信息技术的高新性,使得它的运行和操作复杂而充满风险。信息系统运作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组织和筹划,保证信息系统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以满足管理目标最优化的需要。良好的运作,不仅使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组织所需要的高质量信息;并且节约人财物时间,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同时,稳健可靠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组织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是组织在竞争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如引例6-1:良好的信息系统运作,会给组织带来切实的效益;相反,不良的信息系统运作将造成人财物的浪费,甚或给组织带来灾难。
3、信息系统运作的内容
本质上,信息系统运作是不同人员的一系列行为总和,是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体(人员)对客体(硬软件系统)各种影响的综合。不同的主体对信息系统的客体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作用与影响。除一般管理过程都需要的运行策划及其人财物资源准备外,信息系统运作主要包括:人员培训、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和管理等内容,它是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的最终落脚点——使用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和效益。
人员培训主要用以培养信息系统使用所需的合格人材(理念、技能等);
信息系统操作包括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所进行的基本操作、业务操作和维护操作等;
信息系统应用指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不同的应用系统,以解决不同层面的信息管理问题;
信息系统管理则是围绕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所开展的制度建设、IT服务管理和信息系统评价等工作。
二、人员培训
信息系统是一个向单位或部门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人机交互系统。人员培训是根据信息系统应用需要和用户操作需求,由专门人员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基本操作和系统应用的培训,它是保证不同用户进行正确系统操作的有效措施。
1、信息系统人员分类
作为一个人机系统,信息系统运作主要涉及两类人员:终端用户、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类似于组织管理被分为战略、控制与操作3个层次相似,终端用户又可分为高中低3层不同的用户,他们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者。而系统维护管理人员是维护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终端用户应用的专业人员。
人员培训主要针对终端用户和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如软件操作、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应用系统等)和规章制度等培训。
2、培训的目标
(1)通过培训,使用户对信息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缓解或消除对系统的误解、抵触和恐惧情绪,并掌握系统使用、维护和利用信息的技能,提高全员信息意识。
(2)通过培训,强化用户的信息管理理念。信息系统的作用不应仅限于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信息已成为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管理日益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处理组织内外部的信息,辅助各级管理人员科学决策,已成为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3)通过培训,使用户了解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及其管理的要求,为系统运行作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上的准备工作。进而完善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组织工作程序化、自动化,从而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3、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培训内容应随系统运行的需要而定。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可按照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普及教育三个层次,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进行。
1)培训内容可分为如下三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网络与通讯、程序设计方法等;
管理知识,包括:企业管理基础、经济数学方法、现代化管理常识等;
应用系统培训,包括:成功的应用案例、应用系统架构、应用流程及其操作、数据规范等。
实际培训的内容可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因人施教,以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2)培训方法有如下几种:
(1)让需要培训的人员参加部分或整个系统的前期开发或后期测试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这种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用户。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结合重大任务及日常工作,对人员进行这种培训,是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系统一体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把需要培训的人员送到大专院校等有关培训机构,进行定向代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培养专职计算机技术人员和系统维护管理人员。
(3)在系统投入使用前后对人员进行各种操作培训,通过教员现场演示和用户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用户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培养初级程序员和计算机操作员。
(4)举办多种形式的短训班,请有关人员以讲课的方法讲解计算机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加速系统应用开发。这种方式适合于普及教育。
3)信息系统文档
信息系统文档是人员培训、系统操作和维护的主要文字材料。
信息系统文档主要包括系统手册、用户手册、管理员手册、操作规程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系统文档要科学管理,收集齐全、统一保管、专人负责、形成制度。
三、信息系统操作
1、信息系统操作的意义
信息系统的使用是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完成的,正确操作是信息系统正确服务于管理的前提,不同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各自正确合理的操作是信息系统发挥整体作用的基本要求。对信息系统操作可以分为基本操作、业务操作、维护操作等。
2、基本操作
包括基本的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操作;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多媒体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文件浏览与播放等)、上网搜索和收发mail、病毒防护等应用软件的操作等内容。
3、业务操作
不同用户在信息系统中的角色不同,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和性质不同,对信息系统的访问和操作的权限、方式皆不同。这种和业务内容紧密相关的操作称之为业务操作。业务操作的内容异同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异同。如人事管理业务操作包括人事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制图、人事制度相关的文本、文档管理等很多的内容。从运作的角度出发,要求业务操作要规范、合法、及时、准确。
4、维护操作
维护操作是指保障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活动。可以从信息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数据库管理等不同视角,考察维护操作的内容。
(1)信息系统维护——软硬件维护
信息系统维护是为了使信息系统(主要是软硬件)处于合用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系统维护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改正性维护
信息系统交付使用后,由于系统开发和测试不全面,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这些错误是在某种特殊的使用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要改正这些瑕疵,以保证系统在所有可能的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为了改正这些错误而进行的诊断和修改称为改正性维护。如“千年虫”问题。
②适应性维护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格式、输入输出方式、存储介质等的改变,要求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合修改叫做适应性维护。如硬件升级到来的维护工作。
③完善性维护
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需求增加而产生的系统的修改或者再开发称为完善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可以扩充系统的功能、改善系统得性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系统的可维护性。
④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而预先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系统结构局部的重新设计、部分软件代码的重新编写和测试等。
在这些维护活动中,完善性维护所占的比例最大,大约占整个维护工作的一半以上。实践表明,维护工作主要是改善系统的性能、增强系统的功能,而不是过多地去纠正错误。
(2)安全防护——多层次维护
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是指预防、排除使信息系统不正常运行的一切隐患(故障或破坏)的工作。它涉及信息系统的方方面面。人们用一个层次模型系统地描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如图)。各层相互依赖,下层向上层提供支持,上层是对下层的完善,最终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安全。
数据(信息资源)安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可用性(availability):对有权限者,什么时候都可用(软硬件安全)
2)机密性(confidentiality):防非法者获得信息(防火墙、访问控制、加密)
3)一致性/完整性(integrity):信息生成利用全过程内容不被篡改(加密)
4)真实性(authenticity):信息真实性认证(数字签名)
5)责任追究性(accountability):能追踪资源什么时候被用、谁用、怎么用(日志)
因此,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标是: 控制资产流失,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效率。
(3)数据库管理——数据维护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要素和应用的基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原料-数据和产品-信息的集散地。因此,数据库的安全可靠的管理是信息系统运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数据库管理是由数据库管理员(Data 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专或兼职)来完成的操作。DBA的职责:
①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②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
③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④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
⑤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
具体来说,DBA的操作有:
安装和升级数据库及应用程序工具
数据库设计系统存储方案,并制订未来的存储需求计划.开发人员设计了一个应用,就需要DBA来创建数据库存储结构
开发人员设计了一个应用,就需要DBA来创建数据库对象
根据开发人员反馈的信息,必要的时候,修改数据库的结构
登记数据库的用户,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性
保证数据库的使用符合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
控制和监控用户对数据库的存取访问
监控和优化数据库的性能
制订数据库备份计划,出现灾难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恢复
维护适当介质上的存档或备份数据
备份和恢复数据库、联系数据库系统的生产厂商、跟踪技术信息。
事实上,信息系统维护工作范围相当广泛且与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人们还在不断总结,我们这里讲解的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部分,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我们放到IT服务管理(见下讲)。
这一讲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8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8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一、项目管理概述
二、项目启动
三、项目计划
许多信息化工作都是以项目的方式来运作的,小到采购几千元的硬件设备,大到购买几百万、几千万的信息系统,只有掌握了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目前项目经理的需求缺口很大。2005年软件行业薪资调查中,项目主管的薪水在同层次员工中是最高的,最高为21万,平均年薪在11万左右。掌握项目管理知识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帮助。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开展项目管理。我们把学习内容分为2节课,第1节课主要学习项目计划;第2节课主要学习项目实施、控制和项目收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
1基本概念
2项目启动阶段的工作内容
3计划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方法。
下面,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我们后续学习的基础,同学们重点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2个:项目和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概述
1)信息化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每天更新维护数据;监控网络流量;修理更换硬件设备,这些信息化工作是项目吗?显然不是。这是日常工作,而项目都是临时的、一次性的。项目的英文是project,香港和台湾地区把它翻译成“专案”、“企划”。我们看港台地区的电视剧,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情节,老板对一个年轻员工说,这个专案由你负责。年轻员工一脸严肃地回答,我一定尽力而为,然后就看到他没日没夜地加班。为什么这么辛苦?项目不同于例行日常工作,它往往是有具体的时间限制,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我们现在给出一个信息化项目的权威定义。按照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定义,信息化项目是在特定时间、质量、资金等约束下,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例如开发一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它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组成,从前期接触客户和合同签订,到系统调研、设计、编码、测试,乃至最终系统上线运行和用户培训等等。并且这些活动要在严格的时间和费用限制内完成。
信息化项目涉及方方面面。从网上纳税、电子政务,到财务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等等,具体的分类请同学们看教材123页。这些信息化项目与建筑领域、商业领域的项目相比,有一致性,也有它的独特性。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
(1)目标的模糊性和渐进性:信息化项目前期,客户本身还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只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和要求。随着项目的进展,客户借助开发的原型,逐步认清自己的需求,因而,信息化项目常出现客户需求变化的情况。
(2)高度依赖智力资本:信息化项目是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度高。例如软件开发项目包含了大量技术性强、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开发人员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开发经验,以及责任心、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样的团队开发难度相似的系统,工作状态不同,项目质量可能差别很大。因此,信息化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
(3)较高的不确定性:除了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及信息技术不确定性。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硬件价格在短时间内会有大幅度下降,软件技术也进展得很快,因此,与其它领域的项目相比,信息化项目的不确定性更强。
信息化项目的上述特点,增加了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难度。
2)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利益相关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应用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以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的管理活动。
从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项目管理十分强调项目目标,它是由目标驱动的管理活动。而项目目标是由项目客户定义的。因此,信息化项目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客户需求转化为项目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
同其它管理活动相比,信息化项目管理最主要的特点,集中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
与一般管理相比,信息化项目管理更强调目标和目标的分解。它通过确定项目组织内部的任务分工,把任务转换为每个人的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对目标的执行过程进行调控和对目标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目标经过层层分解到最小的单位和个人,有利于目标的执行、控制与实现。这样,就能保证项目工作达到项目产品的目标,从而实现客户要求或期望的项目目标。
2.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
一般的管理活动分工很明确,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筹措;生产部门负责产品制造,营销部门负责产品推广。
然而,项目经理却需要全面负责项目运作中的所有管理活动。因为信息化项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项目资金不到位,会使后续的软件开发、系统调试、员工培训等工作都耽误,局部失误会导致总体失败。
信息化项目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促使管理者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阶段,以免造成总体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3.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
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体制是既强调项目经理负责制,又强调团队的协作。因为每个项目成员的工作都关系到项目最终交付成果,所以项目经理要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项目组能同心协力地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
以上我们介绍了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含义。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牢记,项目是有时间限制的一次性的工作;项目管理是目标导向的基于团队管理和系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
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高,项目经理很稀缺,社会的需要却很迫切,因此产生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3)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背景及内容
不同行业的项目特征不同,但是都有一些共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项目管理者的培养,研究者对项目管理的知识、技能、实施原则进行了浓缩和系统化整理,从而产生了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通俗地来讲,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管理原则的系统化的概述。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产生背景
目前有两大知识体系。分别由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大项目管理研究机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和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提出。其中,美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范围更广一些。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简称PMI)于1984年制定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简称PMBOK)。
2.PMBOK的内容
PMBOK提出的九个知识领域: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聚类原则对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归类后,提出的指导性原则。它的优点是可以让我们快速形成项目管理知识的框架,清楚项目管理所涉及的方面。
某些教材的编排顺序是一一介绍九个知识领域,但是这样做也有缺点:在读者尚不熟悉项目管理时,这种方法可能会割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本课程考虑到时间顺序便于人们理解事物,按照项目从始到终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可以将信息化项目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收尾这五个阶段,各阶段都包含不同的管理任务和要求,我们的课程对每个阶段做具体阐述。目的是使同学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的过程。我们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再阅读按照九个知识领域来介绍的项目管理教材,加深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在教材的125-126页列出了九个知识领域的主要活动,请大家自行阅读。
以上我们介绍了3个概念: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下面,我们按照项目的5个阶段,为大家介绍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主要活动。
2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是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第一个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助于项目实施。所以,尽管项目启动阶段包含的项目管理活动并不是太多,但是它的意义非常重要。
项目启动阶段只涉及9个项目知识领域中的1个知识领域——综合管理知识领域,换句话说,项目启动阶段是从综合的、整体的、全局的角度为后续工作做一个铺垫。
启动阶段的管理活动包括2个部分:1制订项目章程;2初步确定项目范围。
1)制订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是对项目目标及交付物规格的简要描述。
项目章程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醒项目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不要陷在无谓的细节纠纷中,要牢记项目最核心的使命。
项目章程的起草工作是由项目经理完成的。项目章程可能只有寥寥几句话,但是它不是项目经理随心所欲地凭空想象,需要项目经理对项目背景信息有认真的钻研,尤其对客户信息的了解,这样才能把握住客户最核心的需求,把它转化为项目章程,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清楚项目的方向。
举个例子,为某个制造企业开发销售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经理可以通过直接交谈、浏览客户网站、档案等等渠道,了解客户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现状。通过对客户的需求和期望的揣摩,项目经理在项目章程中就可能写下这样一句话:系统是实现同驻外销售部门的当天信息交互。有了这个章程,当团队讨论用什么样的网络平台,用什么样的程序开发语言,等等,所有技术细节的确定,都要以能不能实现企业同驻外销售部门的当天信息交互。可以看到,项目章程是项目的指南针。
2)拟订初步项目范围计划
启动阶段的第2个任务是拟订初步项目范围计划。
在把握基本信息之后,项目经理要根据关键项目关系人对项目的期望,以合同为依据,开始着手编制初步的项目范围计划。同时还可以考虑信息化项目的风险、成本、进度等实施方案。以前面的销售信息系统管理项目为例,项目关系人很多,总部的销售人员、销售经理、销售总监,驻外销售部门的员工等等,最关键的项目关系人可能是总部的销售总监,项目经理要把握销售总监的期望,来设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并初步设想一下,完成这些功能,软件的总代码行的数量,所需要的员工人数,大概的项目周期,需要哪些资源。
初步项目范围计划可以使项目经理对项目有大概的估计,不至于毫无头绪。还可以依据这些计划开展后续的工作,比如挑选合适的项目成员,向公司争取相应的资源。当然,现实并非总是和设想相吻合,初步计划计划还要在后面的项目计划阶段进行细化和调整。
以上我们介绍了项目启动阶段要完成2个工作:拟订项目章程、拟订初步项目范围计划。当项目规模很小时,我们可以直接进入项目的第2个阶段:项目计划阶段。
3项目计划
项目启动之后,计划工作非常重要。放任自流的项目是不会成功的。
项目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的各方面都需要计划,首先我们要清楚,项目计划要和项目规模相符。计划书不是越厚越好,该详则详,该略则略。
由于任何规模的项目都必须满足任务、时间、资源这三个硬约束,因此,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项目计划。这也是我们讲课的重点。
1)项目范围计划
首先来介绍项目范围计划。
范围计划是对信息化项目的最终交付物及工作范围的说明。
假设没有范围计划,就很容易出现“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却做了”。项目超支的原因是项目范围失控,跟着客户没完没了的需求变化,不断地改,不断地改,导致进度落后、成本超支。
项目经理首先要确定项目范围,这是其它项目计划的基础。
在制订项目范围计划时,要做2方面的工作:第一:理解合同内容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范围说明书;第二:对项目范围进行分解。
1.在合同基础上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范围说明书是一份主要定义项目交付物的文档,它包括:项目商业目的、项目产品或服务描述、项目交付物、项目目标。比如前面提到的销售信息系统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大概内容可能就是:为了满足XX公司同驻外销售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开发B/S结构的销售信息系统,项目将在3个月内完成编码和测试工作,并向客户提供软件操作手册和软件使用培训。
项目范围说明书还是日后项目关系人对项目工作范围的共识,是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各绩效指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折衷取舍时的参照依据。
2.用WBS生成范围计划
范围计划的第2个任务,是对项目范围进行分解。主要的工具是WBS。这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请同学们高度重视。
WBS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的简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层层分解。
图5-1就是一个wbs列表。第一层是信息化项目的名称,第2层是项目阶段,把项目按照系统生命周期法,分成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程序开发、测试、试运行、交付、项目总结等7个阶段,然后再把各阶段一一分解为子阶段。如果有必要,再按照交付物进一步细分,通常WBS的最底层称为工作包(work package),是单个人在一周内可以完成的工作。工作包的最小责任单位是个人,这样便于责任到人,为后面的人力资源计划打下了基础。例如把1.3.2分解为5个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工作包。
WBS将项目范围不断分解和细化,最终以列表形式有层次地体现项目任务,便于项目团队一目了然地清楚完成项目范围所需要执行的工作内容。WBS由任务编号和任务名称组成,每个项目任务的编号唯一。
WBS的分解层次要根据项目规模和难易程度而定。
2)项目进度计划
信息化项目容易发生延期,各种突发事件常常会打断项目的计划进度。有人可能认为,既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干脆不要进度计划。这种错误看法会使项目控制失去时间参照系,导致更多时间延误。其实,按照科学方法和合理步骤,是完全可以制订切合实际的项目时间计划的。拟订项目进度计划,要做2个工作:1制订计划;2调整计划。
1.制订项目进度计划
首先要定义项目活动,实际上是再核实一遍WBS的活动。
其次,对活动进行排序。WBS只列出各项活动,并没有揭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项目团队并不清楚工作是以并行或串行,亦或是交叉方式进行,也不清楚活动间的约束关系(例如开始编码前必须先要完成客户需求调研,那么调研就是编码活动的约束)。项目经理负责活动排序。可以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巧妙安排活动先后次序。如果项目时间紧,则可以在满足活动内在逻辑约束的前提下,尽量使活动并行进行,这样可以缩短项目总时间。
接着,对各活动所需时间进行估计。活动时间的估计方法主要是依据以往的历史记录,或者是项目团队的经验。时间估计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可以用加权方法进行修订。例如,活动时间=(最乐观时间+4*最可能时间+最悲观时间)/6。
最后,可以用网络图或甘特图,来表示项目活动的顺序及历时。便于项目团队直观把握进度。网络图的绘制方可直接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如MS Project)。按照上述步骤,指定每个活动的用时,及前序活动(即开始本项活动前必须先要执行完毕的任务),即可自动得到网络图或甘特图。
举一个例子。
图5-2中红色部分即为关键路径。它是项目中用时最长的工作路径,在这条路径上,任何一项活动的时间缩短,都会直接导致项目总工期的缩短。而其它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的历时改变,并不能一定改变项目总工期。所以要压缩项目工期时,总是从关键路径入手。
2.调整项目进度计划
初步的项目计划生成后,如果项目总工期远远超过了合同约定,则要进行调整。项目进度有2种主要的调整方法:
第一种方法:改变活动的排序。将顺序工作改为并行工作。
第二种方法:改变关键路径上的单项活动的作业时间。
图5-2的例子中,项目总工期是195天,超过了合同规定的140天!
如果加派人手,把关键路径中的1.3.2.3活动(任务分派模块)的工作时间从20天变成7天,项目总工期也会立刻减少13天。同时,还可以将1.3.2.1到1.3.2.5的程序编码活动,全部改为并行进行。此时,项目总工期为130天,符合合同的140天约束条件。
图5-3给出了调整后的项目进度计划的截图:
需要指出的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如:项目拥有的人力、财力资源情况、项目成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合同中关于项目进度的承诺、客户的具体要求等等。另外,Project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快速生成进度计划,还能以图形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项目活动和WBS的对应关系、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资源之间的调配关系等,因此,同学们可考虑使用软件进行项目管理。
3)项目成本计划
下面来介绍项目计划的第3个关键计划——成本计划。
项目成本计划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估算的管理活动。
成本估算法请大家具体阅读教材的132页。我们这里只强调一点: 由于信息化项目的不确定性高,项目成本计划要预留风险准备金,通常按照项目总成本的5%计提。
4)其它项目计划
除了范围、进度、成本这三个主要约束以外,信息化项目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针对其它项目管理领域的计划也不能少。下面介绍项目综合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风险计划、沟通计划、质量计划、采购计划等6个计划。
由于时间有限,简要介绍人力资源计划、风险计划、沟通计划的重要意义,其余的内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132-135页。
1.人力资源计划
对于信息化项目而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核心是确定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分配。任务分配的工具是责任分配矩阵(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Matrix,简称RAM),它将WBS中的每项工作指派给具体执行人,以保证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图5-5给出了某个项目的一个责任矩阵(部分),它列出了团队成员的名字,及其负责完成的任务,并规定了主要任务的交付物。
我们建议项目经理及时把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图、项目团队责任矩阵正式分发给关键项目关系人。同时,项目经理要编制项目团队成员通讯录,以方便团队内部进行信息沟通。
2.风险计划
项目风险是指妨碍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项目管理中有个墨菲定律:如果某件事可能出错,它就会出错。项目是没有办法重来的,因此要前提小心翼翼地避开危险。虽然有些风险是难以预测或无法预见的,且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并非易事,但是,有意识的风险识别和应急预案,还是会对项目风险的规避和分散起到有效作用。
3.沟通计划
许多项目的失败在于沟通不善。例如,有的项目经理只会埋头解决技术问题,却不知道定期向客户和公司领导报告项目的进度、资金耗费等情况,使上级和客户对项目进展一无所知,对项目管理水平产生不信任感。尤其在大型项目中,各方面的项目干系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项目经理更有必要制订有针对性的沟通计划。
综上,项目的计划种类通常为九类,但是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增减。例如,有的软件开发项目十分重视以往经验的积累,强调文档保存,则可能增加项目文档计划,对文档格式及内容要点、审批流程进行规定。而小型信息化项目,例如为本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计算机技能培训,则可能就没有项目采购计划、项目风险计划等。
以上我们主要介绍了信息化项目启动、计划阶段的任务。本讲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