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交大11秋许轶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心得体会
学 院:专业年级:学 号:学生姓名:
交通大学网络学院 2011秋金融学 711908490007 许轶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管是新近大学生,还是即将毕业或是已经踏入社会的学生,都会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领导、正确我们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门重要政治课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
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
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从而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无穷无尽,只有自己努力去探索去发掘,才能更好的去实践,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未来两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也要更努力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校期间也加强锻炼,为毕业之后的实践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再展示自己,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为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精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用矛盾观点正确认识当前任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执政能力、外部环境等“四种考验”,要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十八大再次强调仍然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同时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首次在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矛盾群体中其他矛盾的发展,而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说,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充满了辩证法,既强调了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兼顾了稳定这个次要矛盾,同时注重了主次矛盾的转化性,突出了“两手抓”。新时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某些沿海发达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近14亿人口中,仍然有很多群众生活在温饱线上,甚至有几千万人民至今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居民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对物质生活有了新期待,迫切需要继续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在人口多、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占有自然资源水平低的大国,可以说,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民生,增强人民幸福感,破解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生活水平低的矛盾。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次要矛盾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此之外,还有次要矛盾,比如精神文化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要,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社会存在不稳定因素,黄赌毒等各类犯罪活动影响社会和谐,外部环境考验,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外部势力依然存在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低,发达的经济和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不但能够为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位提供物质基础,减少社会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污染型产业,治理土地沙漠化,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还可以增长综合国力,提高国防建设水平,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也就说,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为解决一些次要矛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便于更好地解决其他非主要矛盾。
三坚持“两手抓”是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叙利亚、约旦、利比亚、埃及等也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近年来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动荡,既有西方势力渗透、干预等外部因素影响,也有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民生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等内部原因,在动荡时期,保持社会安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也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突出经济建设,强调社会稳定,是狠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的体现,能够预防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是对当前国情、世情、民情的正确判断基础上的科学决策,是抓住现实社会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的体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内涵和意义,增强执行意识。
第三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 学生作业
刘少娟
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班
200704002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随笔)
以前,当听到别人高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总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他们的不同。只知道附和着喊“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口号。而我初次较为完整,系统的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我们有一门政治课程,其中有一本书是关于哲学思想的。当我越深入地理解,思考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种种理论,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发觉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哲学问题,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只是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的,科学的理论观点。让我最受益匪浅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模式。
幸福,是每个人永远的追求。我也有我的追求:强大的祖国,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有深度精神世界,受到别人的尊敬,有一群知心的朋友和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我又有能力去保护和爱护一切我所追求的。但是,我知道,幸福的生活不是唾手可得的。空想只能使人停滞不前,必须锲而不舍的努力付出,才会得到。我要为我所追求的东西不断地努力。而马克思主义给了我实现愿望的希望,让我能更加爱接近我的梦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俗语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实现了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才能推进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
因此,在现阶段,作为一名有思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大学生,我会担起肩上的责任,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要自觉用理论和科学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为人民服务;尊敬党,爱护党,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不仅如此,还要牢牢抓住是道德步伐,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收获我的幸福。
追求幸福的旅途中,会布满这荆棘和沙砾,但是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苦难与挫折不能阻止我前进的步伐。我要在挫折中爬起,在苦难中坚定我的信念。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在挑战中蜕变,由感性转化为理性,由幼稚转化为成熟。不断完善自我,转换思想,迈向成熟。
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幸福能降临。
第四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自我认识的思考
自我认识的思考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会
摘要: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自我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发
展。本文将从自我认识的哲学发展及个人自我认识两方面来描述人的自我认识的 过程。另尝试了对现在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认识论自我意识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与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创造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形成了人类的自觉意识[1]。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对于自身的认识更是一个艰辛的发展过程,因为人类活动往往受到无意识因素的影响,这是人类像动物一样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即自然决定的状态。这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交织点,更有可能混淆现实与想象中的自我。这种状态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加强自我认识来降低自然决定性。
一、自我认识发展的历史:
(一)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二)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所以在这种思想之下,宗教对人类产生的解释就是,上帝创造了人。不管是泥巴还是肋骨,这都是客观唯心的一种寄托。伊斯兰教的说法就是,人的生存是为真主,生活的目标就是完成主的命令,这样才能升入天堂。
(三)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四)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而人在认识自身的时候,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这一点倒是与朱熹的“有道心,则人心为所节制,人心皆道心也”相似。他是把人看成了生物性的自我和精神自我,追求个人情欲满足的生物性一旦出于道德理性的指导和制约之下就转变为精神自我了。[2]
二、个人的自我认识变化发展历程:
(一)现实自我——对自身存在的一个肯定
正如同镜子中的自我,人堆自己的认识往往是从观察自我开始的。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别人的反应来了解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这时候,人作为自然、社会的观察者的功能就得到了体现,在意识到周围的事物的同时逐渐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证实自身的猜想。在0—3岁阶段,人就完成了自我确认。
(二)投射自我——对于自身在社会中的认识,社会认同需求的诞生5、6岁儿童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能从交往对方的角度反思和调节自己的反应,并逐步认识到
有一个区别于外部表现的内在的、真正的“我”存在。一项研究通过一项情境实验探讨了8—1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明显表现出了比较成熟的自我意识,他们显示出将自己作为自我观察的对象;2.这一发展不呈现简单的线性递增,在更高年级的被试中出现了复杂、微妙的变化。[3]
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之后,人对于自身的要求也就不局限于自身的需求了。因为,认识生存在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可能单独存在(这验证了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这时的自我认识就是以社会为镜,对自身行为的参照,不断地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审美。这是一种复杂的趋同心理,以求寻得社会认同。
即实现如今强调个性,这也是在社会审美、社会道德所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的一种个性。而许多人大尺度地游离于这种社会共同审美之外,也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连续不断地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以极慢的速度或一夜之间改变许多人的观点,以此来达到自己寻求社会认同的目的,继而让投射自我更符合自身的设定,更趋近于现实自我。
(三)理想自我——高于自我的存在理想自我是在综合现实自我与投射自我之后的一种假定,是高于现实自我与投射自我的一种存在,往往来源于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在到大学之后,很多人的理想自我是自信的,拥有绝对领导能力的,善于与周围人交际的。这往往是之前并没有的想法,所以理想自我是不断改变的,随着自身遭遇变化的。因为有了现实中可以接触到的这样的人,所以这种理想自我才会被清晰化,并提到一定的高度。
三、现如今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经过了投射自我阶段,也就是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己之后,要学会: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科学的发展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合理性。
要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自我认识发展的过程,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因为人的发展是无限的。
要意识到,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通过实践,最终甚至能够达到统一。
[1] 程华逊;刘佳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人类的自我认识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 郭斯萍.从“心”到“精神”——程朱理学与荣格之自我意识比较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6(2)
[3] 李晓文.关于8-13岁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项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