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新课程方案的课时数有了很大的变化,象三年级每周只有四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新课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的机会相对多了,班级名额多,动手机会多,组织教学难了,让学生多活动,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一周只有四节课,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程相违背,现在每学期市局要调研,平时学校要检查,也许是我们太在意结果吧。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发难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八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二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我们是农村小学,硬件条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时使用课件,全校二十个教学班只有一台投影仪,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第二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一败再败后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这种现象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在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尤其严重,家长、学生相当苦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面,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初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中教材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近现代数学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而且很多是抽象函数,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学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较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此外,内容也多,特别是新教材,跟以往相比增大了容量,还压缩了课时,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尽管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已进行了两年,但是受中考升学指标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的数学仍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习时间(包括晚自习)都由教师全程包办,学生有很强的依据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为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不了解,课上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课后忙于应付作业,甚至是通过背诵解题步骤或常见题目的解题结果来获取考试的好分数,而是不首先消化所学内容。一句话,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较被动。而高中则不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数学布置的课堂作业并不多,课后大量时间主要是留给学生消化吸引当天功课,完成相关练习,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调整补充,而许多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较差,还像初中那样,以为课堂作业完成上交就万事大吉,这当然与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出入较大,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学生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
新课改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了课程整合,数学加强了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大量增加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题目,涉及日常生活、天文体育等诸多领域,如潮汐问题、垒球问题等,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不少学生搞不懂题意,无从入手。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强也是新课标推进的瓶颈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平时教学调研,认为课采取一些切实可行做法。
1.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间的教学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要多研究初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转换,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就来下马威,一棍子打懵,让学生丧失信心。特别是新教材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降低了难度,拓宽了知识面,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方法组织教学,加大学生的负担。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特点,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从初中知识开始来研究函数,注重分析,逐步过渡,从学生接受情况看,效果还不错。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新课示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在学生进入高中就着力加强了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力度。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整理、反复学习和总结提高”的学习要求,将学生的课后时间作了分解,每天下课前布置好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花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自学,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解决自学时的疑难问题,这样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确保较好的课堂效率。课后做好针对性的巩固强化,对疑难问题、易错题型、解题技巧以及一些经典题目要求学生用专门的记录本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日后经常拿出来看看,加深理解记忆,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长期坚持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由“活”到“悟”,真正内化到学生内心深处并能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3.拓宽知识面,加强应用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一改以往纯数学理论和习题的布局,增加了大量的实践型题目,这就要求在运用数学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有的甚至还要建立数学模型,而众多的应用题还是学生所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考验,当然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在这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得充电,都得加强一些课外学习,如可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指导读书、讲座座谈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也符合新课程合作探究的要求。
第三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杨丽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数学课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因此,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三、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第四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2.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二: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三
我们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我们不停的学习、尝试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惑:
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四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五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们跟随新课改步伐实行了“目标”教学法,以目标教学统领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我校经常组织课改展示课,积极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我们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作主人翁,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
(3)实施五大开放。“开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5、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
6、我校的“目标”教学模式在一些课堂中不适应的问题。以上是我个人对新课改的一些体会,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我将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课改活动中去。
第五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一败再败后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这种现象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在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尤其严重,家长、学生相当苦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面,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初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
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中教材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近现代数学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而且很多是抽象函数,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学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较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此外,内容也多,特别是新教材,跟以往相比增大了容量,还压缩了课时,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尽管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已进行了两年,但是受中考升学指标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的数学仍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习时间都由教师全程包办,学生有很强的依据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为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不了解,课上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课后忙于应付作业,甚至是通过背诵解题步骤或常见题目的解题结果来获取考试的好分数,而是不首先消化所学内容。一句话,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较被动。而高中则不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数学布置的课堂作业并不多,课后大量时间主要是留给学生消化吸引当天功课,完成相关练习,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调整补充,而许多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较差,还像初中那样,以为课堂作业完成上交就万事大吉,这当然与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出入较大,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学生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
新课改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了课程整合,数学加强了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大量增加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题目,涉及日常生活、天文体育等诸多领域,如潮汐问题、垒球问题等,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不少学生搞不懂题意,无从入手。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强也是新课标推进的瓶颈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平时教学调研,认为课采取一些切实可行做法。
1.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间的教学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要多研究初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转换,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就来下马威,一棍子打懵,让学生丧失信心。特别是新教材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降低了难度,拓宽了知识面,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方法组织教学,加大学生的负担。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特点,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从初中知识开始来研究函数,注重分析,逐步过渡,从学生接受情况看,效果还不错。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新课示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在学生进入高中就着力加强了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力度。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整理、反复学习和总结提高”的学习要求,将学生的课后时间作了分解,每天下课前布置好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花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自学,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解决自学时的疑难问题,这样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确保较好的课堂效率。课后做好针对性的巩固强化,对疑难问题、易错题型、解题技巧以及一些经典题目要求学生用专门的记录本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日后经常拿出来看看,加深理解记忆,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长期坚持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由“活”到“悟”,真正内化到学生内心深处并能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3.拓宽知识面,加强应用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一改以往纯数学理论和习题的布局,增加了大量的实践型题目,这就要求在运用数学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有的甚至还要建立数学模型,而众多的应用题还是学生所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考验,当然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在这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得充电,都得加强一些课外学习,如可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指导读书、讲座座谈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也符合新课程合作探究的要求。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杨丽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数学课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因此,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三、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鼓励算法多
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
化。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
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
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 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一、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 的发展”为总目标。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
养 21 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 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 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 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 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 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二、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 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
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 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 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 事”?? 三、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 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 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 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 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 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四、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
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 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 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 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 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 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 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 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
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 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 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 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 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 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 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 6、7、8、9、10 可以表示什么?
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 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
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人、10 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
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
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数9+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到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范局长系列评论心得体会
学习范局长的讲话激情四溢,收放自如,风趣幽默,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都给我留下
深刻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觉得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除了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那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一样与学校的发展和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怀揣着对教育美好愿望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打造成真正的精品学校,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真正的精品教育,这几天我一直在想,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学习、更新、实践,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动性为目标,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已任,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争做新形势下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学习了范局长的讲话,深受启发,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是羁绊,这点我深有感
触,因为我们太多教师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排斥对新知识的接受,虽然能一时地掩盖新知识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而大多数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我惭愧的觉得我们的教育一线教师,现在最急需的应该是观念的真正转变!专家们的智慧就在于他们善于自我更新知识,敢于挑战、勇于打破如坚冰一样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
念,并在其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种执着追求与快乐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透过他们的教育智慧也让我体会到,即使再平凡的我也能凭着信念和追求抵达我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来,步步都会有风景、步步都会是享受、步步都会有发展。
总之,学习了范局长的讲话,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不要再找任何借口,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教
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校长的助手和参谋、与全体教师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管理和指导学校各项工作,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
小学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安庆镇北道小学
2014年5月24、25日,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松山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观摩研讨会,使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蕴藏着新理念,呈现着新的教学方式,使我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我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自主交流的学习上来,我再不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设计者和解答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
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
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
~ 26 ~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 27 ~